CN206652279U - 三级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三级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52279U
CN206652279U CN201720391313.3U CN201720391313U CN206652279U CN 206652279 U CN206652279 U CN 206652279U CN 201720391313 U CN201720391313 U CN 201720391313U CN 206652279 U CN206652279 U CN 206652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basin
space
hard tube
pipe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913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武军
董关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County Xiangli Fine Chemical Co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County Xiangli Fine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County Xiangli Fine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County Xiangli Fine Chemical Co
Priority to CN2017203913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52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52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5227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三级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一U型硬管及第二U型硬管;三个沉淀池沿X轴依次排列;第一隔板设于第一沉淀池,将其分隔成连通的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第二隔板设于第二沉淀池,将其分隔成连通的第三空间及第四空间;第三隔板设于第三沉淀池,将其分隔成连通的第五空间及第六空间;第一U型硬管两管口分设于第二空间及第三空间,其上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二U型硬管两管口分设于第四空间及第五空间,其上设有第二控制阀。在三个沉淀池中分别设置一隔板,增加滤液行程;滤液依次经三个沉淀池流动,其中的微小颗粒随着流动时间及重力作用在流动及静置过程中逐级沉降。

Description

三级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较多微小颗粒物的流动滤液澄清过滤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三级沉淀池。
背景技术
滤液中经常含有类似于淤泥等微小颗粒,因而需要对滤液进行澄清,以使微小颗粒沉降于滤液底部,上部的澄清液则可以再次循环利用。若微小颗粒不能得到充分沉降,部分微小颗粒仍然随着上部澄清液一起带到下一级,便会对下一级运行设备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级沉淀池,通过增加滤液流动时的行程,使滤液中的微小颗粒随着流动时间及重力作用在流动及静置过程中逐级充分沉降下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级沉淀池,包括:
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一U型硬管以及第二U型硬管;
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沿X轴依次排列;
第一隔板设置于第一沉淀池内,其将第一沉淀池分隔成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在第一沉淀池的其中一端连通;
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二沉淀池内,其将第二沉淀池分隔成第三空间及第四空间;第三空间及第四空间在第二沉淀池的其中一端连通;
第三隔板设置于第三沉淀池内,其将第三沉淀池分隔成第五空间及第六空间;第五空间及第六空间在第三沉淀池的其中一端连通;
第一U型硬管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二空间,另一管口设于第三空间;第一U型硬管的底部设有第一控制阀;
第二U型硬管其中一管口设于第四空间,另一管口设于第五空间;第二U型硬管的底部设有第二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隔板垂直设置于第一沉淀池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一隔板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一沉淀池的第一侧壁,另一端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形成第一间距;
第二隔板垂直设置于第二沉淀池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二隔板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沉淀池的第三侧壁,另一端与第三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形成第二间距;
第三隔板垂直设置于第三沉淀池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三隔板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三沉淀池的第五侧壁,另一端与第五侧壁相对的第六侧壁形成第三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四隔板;第四隔板设置于第四空间内,其平行于第一隔板,将第四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及第二子空间;第四隔板的一端垂直固定于第四侧壁,另一端与第三侧壁形成第四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五隔板;第五隔板设置于第五空间内,其平行于第一隔板,将第五空间分隔成第三子空间及第四子空间;第五隔板的一端垂直固定于第六侧壁,另一端与第五侧壁形成第五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沉淀池沿Y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二者沿Y轴方向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U型硬管的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一沉淀池中远离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第二沉淀池远离中第三空间及第四空间连通位置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U型硬管的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二子空间,并位于第二沉淀池中远离第一子空间及第二子空间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第三子空间,并位于第三沉淀池中远离第三子空间及第四子空间连通位置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U型硬管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一沉淀池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一U型硬管另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底部的距离;
第一U型硬管另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U型硬管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底部的距离;
第二U型硬管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U型硬管另一管口距离第三沉淀池底部的距离。
在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中分别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增加滤液过滤时的行程;第一沉淀池及第二沉淀池通过第一U型硬管连通,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通过第二U型硬管连通,利用虹吸原理使滤液依次经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进行流动,滤液中的微小颗粒随着流动时间及重力作用在流动及静置过程中逐级沉降下来。
本实施例的三级沉淀池沉淀效果显著增强,已经沉降的淤泥不会因为滤液扰动而带到下一级。三级沉淀池可以利用工厂内现有的备用池进行改动,没有破坏备用池的原有结构和防腐防渗结构。改装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运行时不用人工机械干预滤液自动流动,用多少流多少。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的三级沉淀池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三级沉淀池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第三沉淀池;4、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7、第一U型硬管;8、第二U型硬管;11、第一空间;12、第二空间;21、第三空间;22、第四空间;31、第五空间;32、第六空间;71、第一控制阀;81、第二控制阀;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D1、第一间距;23、第三侧壁;24、第四侧壁;D2、第二间距;33、第五侧壁;34、第六侧壁;D3、第三间距;9、第四隔板;221、第一子空间;222、第二子空间;D4、第四间距;10、第五隔板;311、第三子空间;312、第四子空间;D5、第五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1及2所示,图1为三级沉淀池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三级沉淀池的俯视结构图。其中,如图1及2所示,定义沿着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或第三沉淀池3宽度延伸方向为X轴所在方向,沿着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或第三沉淀池3长度延伸方向为Y轴所在方向,沿着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或第三沉淀池3高度延伸方向为Z轴所在方向。
三级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第三隔板6、第一U型硬管7以及第二U型硬管8。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为长方体状,三者沿着X轴正方向依次排列,其中,第一沉淀池1沿Y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二者沿Y轴方向的长度。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沉淀池,形成一个三级串联沉淀结构。
第一隔板4为长方体片状结构,其设置于第一沉淀池1内,将第一沉淀池1分隔成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在第一沉淀池1的其中一端连通,其中,当第一隔板4设置于第一沉淀池1内,其与第一沉淀池1的底壁形成一夹角,夹角可以是大于或等于45度小于或等于90度。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及2,第一隔板4垂直设置于第一沉淀池1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一隔板4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一沉淀池1的第一侧壁13,另一端与第一侧壁13相对的第二侧壁14形成第一间距D1。
第二隔板5为长方体片状结构,其设置于第二沉淀池2内,将第二沉淀池2分隔成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在第二沉淀池2的其中一端连通,其中,当第二隔板5设置于第二沉淀池2内,其与第二沉淀池2的底壁形成一夹角,夹角可以是大于或等于45度小于或等于90度。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及2,第二隔板5垂直设置于第二沉淀池2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二隔板5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沉淀池2的第三侧壁23,另一端与第三侧壁23相对的第四侧壁24形成第二间距D2。
第三隔板6为长体形片状结构,其设置于第三沉淀池3内,其将第三沉淀池3分隔成第五空间31及第六空间32;第五空间31及第六空间32在第三沉淀池3的其中一端连通,其中,当第三隔板6设置于第三沉淀池3内,其与第三沉淀池3的底壁形成一夹角,夹角可以是大于或等于45度小于或等于90度。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及2,第三隔板6垂直设置于第三沉淀池3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第三隔板6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三沉淀池3的第五侧壁33,另一端与第五侧壁33相对的第六侧壁34形成第三间距D3。
第一U型硬管7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二空间12,另一管口设于第三空间21;第一U型硬管的底部开设有一小管口,小管口上设有第一控制阀71;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设于第四空间22,另一管口设于第五空间31;第二U型硬管的底部设有另一小管口,另一小管口上设有第二控制阀81。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设置方向平行于Z轴所在方向。其中,定义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的两管口为其顶部,远离两管口为其底部。
在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中分别设置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及第三隔板6,增加滤液过滤时的行程;第一沉淀池1及第二沉淀池2通过第一U型硬管7连通,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通过第二U型硬管8连通,利用虹吸原理使滤液依次经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进行流动,滤液中的微小颗粒随着流动时间及重力作用在流动及静置过程中逐级沉降下来。
为了进一步增加滤液流动行程,三级沉淀池还包括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第四隔板9设置于第四空间22内,其平行于第一隔板4,将第四空间22分隔成第一子空间221及第二子空间222;第四隔板9的一端垂直固定于第四侧壁24,另一端与第三侧壁23形成第四间距D4。第五隔板10设置于第五空间31内,其平行于第一隔板4,将第五空间31分隔成第三子空间311及第四子空间312;第五隔板10的一端垂直固定于第六侧壁34,另一端与第五侧壁33形成第五间距D5。第一U型硬管7的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一沉淀池1中远离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第二沉淀池2远离中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连通位置的一端。第二U型硬管8的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二子空间222,并位于第二沉淀池2中远离第一子空间221及第二子空间222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第三子空间311,并位于第三沉淀池3远离第三子空间311及第四子空间312连通位置的一端。于此,滤液在三个沉淀池中流动,引导滤液成之字型路线流动以此来增加水流行程。
同时,三个沉淀池通过两个U型硬管串联时,第一U型硬管7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一沉淀池1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一U型硬管7另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第一U型硬管7另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距离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U型硬管8另一管口距离第三沉淀池3底部的距离。在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中注满水,利用虹吸原理使滤液由第一沉淀池1向第二沉淀池2流动,滤液再经由第二沉淀池2向第三沉淀池3流动,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的底部均设计留有一小管口,两个小管口分别通过带有气密性良好的第一控制阀71及第二控制阀81进行开关控制,用来在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漏气时抽真空。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插入滤液深的深度按照滤液流动方向越下面一级越深。
本实施例中,三级沉淀池的运作方式如下:
在第一次运行时,要进行准备工作:首先向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中注水,直至水面分别漫过第一U型硬管7的两个管口以及第二U型硬管8的两个管口为止。随后,用自吸泵连接第一U型硬管7底部的小管口,先打开小管口上的第一控制阀71,再打开自吸泵,当自吸泵有水稳定流出时先关闭自吸泵再关闭小管口上的第一控制阀71,然后分离自吸泵。按照该方法对第二U型硬管8进行相同操作。如此,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分别通过第一U型硬管7及第二U型硬管8连通起来。运行时从压滤机出来的滤液首先进入第一沉淀池1的第一空间11,滤液绕过第一隔板4进入第一沉淀池1的第二空间12,再经过第一U型硬管7流入第二沉淀池2的第三空间21,由于第一沉淀池1水位高于第二沉淀池2的水位,滤液便自动通过第一U型硬管7流向第二沉淀池2,以此类推,滤液依次再经过第三空间21、第一子空间221及第二子空间222,并最终到第三沉淀池3内,再流经第三子空间311、第四子空间312及第六空间32。处理滤液时用泵把滤液从第三沉淀池3内抽出,第三沉淀池3的内水位下降,滤液便自动从第一沉淀池1及第二沉淀池2逐级流入第三沉淀池3内。滤液中的微小颗粒物就随着时间和重力作用在流动和静置过程中逐级沉降下来。
本实施例的三级沉淀池沉淀效果显著增强,已经沉降的淤泥不会因为滤液扰动而带到下一级。三级沉淀池可以利用工厂内现有的备用池进行改动,没有破坏备用池的原有结构和防腐防渗结构。改装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运行时不用人工机械干预滤液自动流动,用多少流多少。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第三隔板(6)、第一U型硬管(7)以及第二U型硬管(8);
所述第一沉淀池(1)、所述第二沉淀池(2)及所述第三沉淀池(3)沿X轴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隔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内,其将所述第一沉淀池(1)分隔成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所述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在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其中一端连通;
所述第二隔板(5)设置于所述第二沉淀池(2)内,其将所述第二沉淀池(2)分隔成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所述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在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其中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隔板(6)设置于所述第三沉淀池(3)内,其将所述第三沉淀池(3)分隔成第五空间(31)及第六空间(32);所述第五空间(31)及第六空间(32)在所述第三沉淀池(3)的其中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U型硬管(7)其中一管口设于第二空间(12),另一管口设于第三空间(21);所述第一U型硬管(7)的底部设有第一控制阀(71);
所述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设于第四空间(22),另一管口设于第五空间(31);所述第二U型硬管(8)的底部设有第二控制阀(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板(4)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所述第一隔板(4)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第一侧壁(13),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13)相对的第二侧壁(14)形成第一间距(D1);
所述第二隔板(5)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沉淀池(2)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所述第二隔板(5)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第三侧壁(23),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23)相对的第四侧壁(24)形成第二间距(D2);
所述第三隔板(6)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三沉淀池(3)内,其长度方向平行于Y轴;所述第三隔板(6)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沉淀池(3)的第五侧壁(33),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侧壁(33)相对的第六侧壁(34)形成第三间距(D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隔板(9);所述第四隔板(9)设置于所述第四空间(22)内,其平行于所述第一隔板(4),将所述第四空间(22)分隔成第一子空间(221)及第二子空间(222);所述第四隔板(9)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24),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23)形成第四间距(D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隔板(10);所述第五隔板(10)设置于所述第五空间(31)内,其平行于所述第一隔板(4),将所述第五空间(31)分隔成第三子空间(311)及第四子空间(312);所述第五隔板(10)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第六侧壁(34),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侧壁(33)形成第五间距(D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沿Y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沉淀池(2)及第三沉淀池(3)二者沿Y轴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U型硬管(7)的其中一管口设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中远离第一空间(11)及第二空间(12)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所述第二沉淀池(2)中远离第三空间(21)及第四空间(22)连通位置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U型硬管(8)的其中一管口设于所述第二子空间(222),并位于所述第二沉淀池(2)中远离第一子空间(221)及第二子空间(222)连通位置的一端;另一管口设于所述第三子空间(311),并位于第三沉淀池(3)中远离第三子空间(311)及第四子空间(312)连通位置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U型硬管(7)其中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一沉淀池(1)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U型硬管(7)另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
所述第一U型硬管(7)另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
所述第二U型硬管(8)其中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二沉淀池(2)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U型硬管(8)另一管口距离所述第三沉淀池(3)底部的距离。
CN201720391313.3U 2017-04-14 2017-04-14 三级沉淀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52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91313.3U CN206652279U (zh) 2017-04-14 2017-04-14 三级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91313.3U CN206652279U (zh) 2017-04-14 2017-04-14 三级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52279U true CN206652279U (zh) 2017-11-21

Family

ID=60317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9131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52279U (zh) 2017-04-14 2017-04-14 三级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522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3008A (zh) * 2020-01-08 2020-05-29 广东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蓝宝石晶体加工设备冷却液粉末多级沉淀槽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3008A (zh) * 2020-01-08 2020-05-29 广东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蓝宝石晶体加工设备冷却液粉末多级沉淀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80181U (zh) 一种用于植物精油提取的油水分离器
CN207775153U (zh)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装置
CN206652279U (zh) 三级沉淀池
CN207163516U (zh) 油气水测试装置及分离存储设备
CN205360818U (zh) 沉淀法白炭黑废液沉降分离装置
CN207012617U (zh) 一种生产淀粉的除砂沉降装置
CN104890119B (zh) 一种带磁性过滤的快速混合冷却系统
CN209596722U (zh) 一种沉淀系统
CN205873954U (zh) 除污装置
CN106640678A (zh) 移动空调器及其抽水装置和泵水方法
CN203408560U (zh) 液体过滤材料,液体过滤盒,以及液体过滤装置
CN206793113U (zh) 一种用于危废处理系统的油水分离槽
CN207002415U (zh) 一种一体化厨房污水油脂杂质分离设备
CN206081900U (zh) 一种污泥水的多级沉淀池
CN208561779U (zh) 高效油水分离变电站事故油池
CN205461144U (zh) 一种可以有效分离轻重组分的稳液分液器
CN204865102U (zh) 一种新型沉淀装置
CN207498244U (zh) 一种用于高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
CN209583701U (zh) 分离装置
CN209423031U (zh) 一种淀粉生产加工设备
CN207244744U (zh) 具有硬水过滤功能的坐便器
CN207324175U (zh) 一种环保型污水沉淀池
CN206604228U (zh) 地埋式增强玻璃钢污水处理池
CN207137438U (zh) 一种中间体磷酸酯中和处理后的固液分离装置
CN205965126U (zh) 一种油水分离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