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79765U -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79765U
CN206579765U CN201621444815.XU CN201621444815U CN206579765U CN 206579765 U CN206579765 U CN 206579765U CN 201621444815 U CN201621444815 U CN 201621444815U CN 206579765 U CN206579765 U CN 206579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tailstock
girder
standpipe
af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448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448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79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79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7976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涉及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包括立管,主梁、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和发动机支撑梁;所述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中梁横杆转动连接;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包括立管连接管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立管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立管固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固接。本申请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于大排量发动机的摩托车的车架容易变形、断裂、疲劳寿命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我国的摩托车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摩托车工业在市场中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目前我国摩托车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国摩托车工业主要是引进外国技术,很少有自主研发,因此产品相对落后一世界水平。并且长期以来,我国的摩托车工业以小排量摩托车为主,因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对于生产附加值高的大排量摩托而言,由于外国技术输出被控制,我国的自主研发过程复杂、时间长,因此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速度是现在我国摩托工业的重要课题。
大排量摩托车在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几乎贯穿摩托车生产的整个环节,其核心课题为发动机的研发和车架的研发。其中,发动机的研发可以借助我国汽车研发的经验,但是车架的研发机会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直以来,摩托车架的设计主要是以模仿为主,过去人们对车架的安全性的认识不足,近些年的一些重大事故使人们提高了对车架机构设计的重视。事实上,摩托车架的设计要求很高,抛开美观的因素不谈,车架的设计首先必须和摩托车本身的性能参数匹配;其次,车架的设计还必须能够保证能够承载发动机系统、避震系统以及载重系 统;最后,车架的设计还必须要考虑行驶中的振动载荷,而这一部分载荷由于较为复杂,过去通常是将静力学分析的结果赋予一定的安全系数来处理,而这样结果不仅不经济,而且通常无法避免车架某些位置的断裂。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架存在的问题是:
1、静载荷设计中,没有计入外加载荷,只计入摩托车整车的各个零件的重量,一些零件的放置位置不合理,使车架上的受力点布局不合理。
2、动载荷设计严重缺失。车架所承受的动载荷不仅包括来自发动机正常运转时的震动,还包括发动机怠速运转下的激振力以及急加速运转下的激振力。
3、对路况的分析较少,实际上摩托车行驶的路况非常复杂,而路况的冲击载荷直接反馈到车架上。
4、上述分析只考虑到摩托车直线行驶的情况,在摩托车转弯的时候,整车受到侧压力,侧压力直接作用在车架上,极易导致车架的弯曲变形。
5、通常只分析了断裂失效的形式,实际上摩托车的失稳也会造成事故,导致驾驶员受伤。
6、摩托车架的设计的底线是安全,但是一味的强调车架的安全度势必会以损失摩托车驾驶的操控性为代价。尤其是高端的大排量摩托车,其操控性是消费者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最强调安全性,最求操控感的同时,驾驶者和乘坐着的舒适性也是消费者主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摩托车很难兼顾上述三个方面。基于此,如何提高摩托车架的安全性、降低摩托车车架的整体重量,使整个摩托车架的机构合理、避免车架部分的撕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于大排量发动机的摩托车的车架容易变形、断裂、疲劳寿命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包括立管,主梁、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和发动机支撑梁;
所述主梁包括左主梁和右主梁,所述左主梁和所述右主梁均相对于立管横向布置,所述左主梁和所述右主梁的一端均与所述立管固接,分别位于所述立管的两侧;
所述上尾架包括左上尾架和右上尾架,所述左上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的中部,所述右上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右主梁的中部,所述左上尾架和所述右上尾架的另一端均与后扶手箱支板连接;
所述下尾架包括左下尾架和右下尾架,所述左下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的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所述右下尾架固接于所述右主梁的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所述左下尾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上尾架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的位置固接,所述右下尾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上尾架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的位置固接;
所述中梁包括左中梁和右中梁,所述左中梁于所述左主梁固接,所述左中梁的固接位置在所述左上尾架与左主梁固接的固接位置和左下尾架与左主梁固接的固接位置之间,所述右中梁和所述左中梁并排布置;所述左中梁和所述右中梁在远离主梁的一侧通过中梁横杆固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用于固定发动机,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固接在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中梁横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与所述立管连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包括立管连接管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立管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立管固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固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包括弯曲段,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固接在所述弯曲段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分包括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二端均与第二连接件固接,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梁横杆铰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包括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与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对应连接,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与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对应连接。
可选的,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靠近所述中梁横杆的一端均与发动机横杆铰接,所述发动机横杆铰接和所述中梁横杆固接。
可选的,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均包括所述弯曲段,两个所述弯曲段之间固接有加强板。
可选的,所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螺接。
可选的,所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螺孔,两个所述螺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同侧,沿所述立管连接管间隔设置。
可选的,在所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与对应的螺孔位于同一螺杆的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包括立管,主梁、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和发动机支撑梁。首先,主梁的形状接近直线,没有小曲率的弯曲处,尽可能地避免了主梁在受到震动载荷时发生弯曲变形。其次,主梁和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的连接点间隔设置,由于主梁和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的连接点距离较近时,主梁的连接处强度削弱过大的问题。
最后,由于大排量摩托车所使用的大排量发动机重量大、体积大,发动机与车架的连接点受力较大。为了避免发动机与车架的连接点松动、开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的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其中,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发动机直接连接,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用于支撑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发动机。通过将发动机固接在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上,再将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固接在第二发动机支撑梁上,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对车架的力的支撑点分散为多个。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不仅能够加强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刚度,还能够将发动机对车架的力分散给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在车架上的连接结构能够将第二发动机支撑梁从车架上拆除,使发动机完全暴露,便于维修发动机。具体结构是使用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固接,第一连接件与立管可拆卸连接。由于立 管和第一连接件交叉设置,因此在立管和第一连接件之间还设置了立管连接管,立管连接管与立管交叉布置且固接,立管连接管与第一连接件呈一条直线布置,此处为可拆卸连接,即通过立管连接管与第一连接件的拆装,实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与车架的拆装,以检查维修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发动机和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所述发动机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中梁之间。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刚度大、不易变形,能够稳固支持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并且车架上有可拆卸机构,方便检查维修发动机,摩托车能够稳固承托大排量的发动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再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又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摩托车主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立管;2-主梁;3-上尾架;4-下尾架;5-中梁; 6-后扶手箱支板;7-第一发动机支撑梁;8-第二发动机支撑梁; 9-立管连接管;10-第一连接件;11-中梁横杆;12-发动机横 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包括立管1,主梁2、上尾架3、下尾架4和中梁5和发动机支撑梁;
所述主梁2包括左主梁2和右主梁2,所述左主梁2和所述右主 梁2均相对于立管1横向布置,所述左主梁2和所述右主梁2的一端均与所述立管1固接,分别位于所述立管1的两侧;
所述上尾架3包括左上尾架3和右上尾架3,所述左上尾架3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2的中部,所述右上尾架3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右主梁2的中部,所述左上尾架3和所述右上尾架3的另一端均与后扶手箱支板6连接;
所述下尾架4包括左下尾架4和右下尾架4,所述左下尾架4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2的远离所述立管1的一端,所述右下尾架4固接于所述右主梁2的远离所述立管1的一端,所述左下尾架4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上尾架3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6的位置固接,所述右下尾架4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上尾架3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6的位置固接;
所述中梁5包括左中梁5和右中梁5,所述左中梁5于所述左主梁2固接,所述左中梁5的固接位置在所述左上尾架3与左主梁2固接的固接位置和左下尾架4与左主梁2固接的固接位置之间,所述右中梁5和所述左中梁5并排布置;所述左中梁5和所述右中梁5在远离主梁2的一侧通过中梁横杆11固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用于固定发动机,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固接在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一端与所述中梁横杆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与所述立管1连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包括立管连接管9和第一连接件10,所述立管连接管9的一端和所述立管1固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 动机支撑梁8固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包括立管1,主梁2、上尾架3、下尾架4和中梁5和发动机支撑梁。首先,主梁2的形状接近直线,没有小曲率的弯曲处,尽可能地避免了主梁2在受到震动载荷时发生弯曲变形。其次,主梁2和上尾架3、下尾架4和中梁5的连接点间隔设置,由于主梁2和上尾架3、下尾架4和中梁5的连接点距离较近时,主梁2的连接处强度削弱过大的问题。
最后,由于大排量摩托车所使用的大排量发动机重量大、体积大,发动机与车架的连接点受力较大。为了避免发动机与车架的连接点松动、开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的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其中,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发动机直接连接,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用于支撑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发动机。通过将发动机固接在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上,再将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固接在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上,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对车架的力的支撑点分散为多个。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不仅能够加强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刚度,还能够将发动机对车架的力分散给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大排量摩托车车架,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在车架上的连接结构能够将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从车架上拆除,使发动机完全暴露,便于维修发动机。具体结构是使用第一连接件10,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固接,第一连接件10与立管1可拆卸连接。由于立管1和第一连接件10交叉设置,因此在立管1和第一连接件10之间还设置了立管连接管9,立管连接管9与立管1交叉布置且固接,立管连接管9与第一连接件10呈一条直线布置,此处为可拆卸连接,即通过立管连接管9与第一连接件10的拆装,实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与车架的拆装,以检查维修发动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包括弯曲段,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固接在所述弯曲段的两端。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整体上看呈L型,L型的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包括弯曲段。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分包括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二端均与第二连接件固接,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梁横杆11铰接。此处的铰接是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与中梁横杆11转动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包括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与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对应连接,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与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对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靠近所述中梁横杆11的一端均与发动机横杆12铰接,所述发动机横杆12铰接和所述中梁横杆11固接。在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之间设置发动机横杆12,能够避免拆装发动机时,直接与中梁横杆11铰接时,可能对中梁横杆11造成的磨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均包括所述弯曲段,两个所述弯曲段之间固接有加强板。加强板用于固定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和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8的间距,防止两者在颠簸中肯出现的碰撞,提高刚度。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立管连接管9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0螺接。
作为优选,所述立管连接管9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0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螺孔,两个所述螺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的同侧,沿所述 立管连接管9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在所述立管连接管9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0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与对应的螺孔位于同一螺杆的轴线上。此时,使用螺栓螺母连接,螺栓同时穿过螺孔和通孔后再用螺母进一步固定。
实施例二
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实施例一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经描述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发动机和实施例一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所述发动机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7和所述中梁5之间。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刚度大、不易变形,能够稳固支持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并且车架上有可拆卸机构,方便检查维修发动机,摩托车能够稳固承托大排量的发动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主梁、上尾架、下尾架和中梁和发动机支撑梁;
所述主梁包括左主梁和右主梁,所述左主梁和所述右主梁均相对于立管横向布置,所述左主梁和所述右主梁的一端均与所述立管固接,分别位于所述立管的两侧;
所述上尾架包括左上尾架和右上尾架,所述左上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的中部,所述右上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右主梁的中部,所述左上尾架和所述右上尾架的另一端均与后扶手箱支板连接;
所述下尾架包括左下尾架和右下尾架,所述左下尾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左主梁的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所述右下尾架固接于所述右主梁的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所述左下尾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上尾架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的位置固接,所述右下尾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上尾架在靠近所述后扶手箱支板的位置固接;
所述中梁包括左中梁和右中梁,所述左中梁于所述左主梁固接,所述左中梁的固接位置在所述左上尾架与左主梁固接的固接位置和左下尾架与左主梁固接的固接位置之间,所述右中梁和所述左中梁并排布置;所述左中梁和所述右中梁在远离主梁的一侧通过中梁横杆固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包括第一发动机支撑梁、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用于固定发动机,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固接在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中梁横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与所述立管连接;
所述发动机支撑梁连接组件包括立管连接管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立管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立管固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包括弯曲段,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固接在所述弯曲段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分包括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二端均与第二连接件固接,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梁横杆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包括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与所述左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对应连接,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与所述右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的靠近所述中梁横杆的一端均与发动机横杆铰接,所述发动机横杆铰接和所述中梁横杆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右第二发动机支撑梁均包括所述弯曲段,两个所述弯曲段之间固接有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螺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 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螺孔,两个所述螺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同侧,沿所述立管连接管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管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与对应的螺孔位于同一螺杆的轴线上。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大排量摩托车车架,所述发动机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动机支撑梁和所述中梁之间。
CN201621444815.XU 2016-12-26 2016-12-26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79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4815.XU CN206579765U (zh) 2016-12-26 2016-12-26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4815.XU CN206579765U (zh) 2016-12-26 2016-12-26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79765U true CN206579765U (zh) 2017-10-24

Family

ID=60109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4481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79765U (zh) 2016-12-26 2016-12-26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79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88080U (zh) 一种前副车架
CN201214597Y (zh) 双梁双小车龙门吊
CN206579765U (zh) 大排量摩托车车架以及摩托车
CN208746082U (zh) 后副车架和车辆
CN103193148B (zh) 铁路机车顶盖吊装构件及吊装架
CN211161224U (zh) 一种交通工程施工用钢筋拉拔装置
CN201472472U (zh) 轻型载货汽车车架总成
CN110104112A (zh) 电动车及其制备方法
CN206607848U (zh) 外框柱背楞及背楞系统
CN202295149U (zh) 摩托车加强型平叉
CN203063646U (zh) 大型电动三轮车的电池支架
CN20685664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控元件模块化支架
CN201770432U (zh) 一种电动轮胎起重机人字架
CN220414881U (zh) 一种造楼机的顶部平台拼装用井型转接件
CN206218007U (zh) 轻型卡车车架
CN217805097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车架结构
CN204750321U (zh) 客车舱体和客车
CN201660021U (zh) 一种新型矿用车前桥焊接梁
CN2808707Y (zh) 三轮车纵梁式穿榫整体车架
CN201713222U (zh) 一种套装式减速机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起重机
CN209305668U (zh) 一种越野车用货箱柔性连接装置总成及其与货箱配合结构
CN217167237U (zh) 一种钢箱梁施工气体保护焊用辅助定位装置
CN206897322U (zh) 总混机减速装置
CN206317944U (zh) 小排量摩托车架以及摩托车
CN203766979U (zh) 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