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37365U - 一种轿子轿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轿子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37365U
CN206537365U CN201720080767.9U CN201720080767U CN206537365U CN 206537365 U CN206537365 U CN 206537365U CN 201720080767 U CN201720080767 U CN 201720080767U CN 206537365 U CN206537365 U CN 206537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ly
unit
gear
level
mechanis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807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保龙
张飞
王洪元
高比良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Toyot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Toyo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Toyo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Toyo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807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37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37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37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轿子轿车,包括车身系统、振动系统和底盘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多个减振机构和多个发振机构,多个所述减振机构和多个发振机构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减振机构用以降低车身系统的振动幅度,所述发振机构用以使车身系统产生上下振动,所述车身系统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相连接,所述底盘系统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轿子轿车综合利用现代振动技术及现代汽车技术实现了轿子的乘坐舒适性,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休闲及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

Description

一种轿子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轿车改进,特别是一种轿子轿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虽然提供了运输及移动功能,但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乘车娱乐性的多样化的需求,设计一款具备娱乐功能且兼备移动功能的轿子汽车,以填补市场空白,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轿子轿车。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轿子轿车,包括车身系统、振动系统和底盘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多个减振机构和多个发振机构,多个所述减振机构和多个发振机构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减振机构用以降低车身系统的不必要的振动,所述发振机构用以使车身系统产生像轿子一样的上下振动,所述车身系统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相连接,所述底盘系统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减振机构包括减振器、螺旋弹簧、钢板弹簧,所述减振器上套装所述螺旋弹簧,所述减振器的上端设有所述钢板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发振机构包括壳体、驱动电机、一级驱动齿轮、一级减速齿轮轴、一级从动齿轮、二级驱动齿轮、二级减速齿轮轴、二级从动齿轮、三级驱动齿轮、三级从动齿轮、凸轮轴、凸轮和悬架导杆;
所述驱动电机插装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上,且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一级驱动齿轮套装在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端上;
所述一级减速齿轮轴插装在所述壳体内的侧表面上,所述一级减速齿轮轴上分别套装所述一级从动齿轮和二级驱动齿轮,所述一级驱动齿轮与所述一级从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二级减速齿轮轴插装在所述壳体内的侧表面上,所述二级减速齿轮轴上套装所述二级从动齿轮和三级驱动齿轮,所述二级驱动齿轮与所述二级从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凸轮轴插装在所述壳体内的侧表面上,所述凸轮轴上套装所述三级从动齿轮和凸轮,所述三级驱动齿轮与所述三级从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悬架导杆的上端与所述减振器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悬架导杆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凸轮的侧表面相搭接。
作为优选,所述车身系统包括娱乐单元、车辆控制单元、座椅单元,
所述娱乐单元包括车载收音机、可视电话、人机交互装置;
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用于对车辆的控制以及车辆信息的显示;
所述座椅单元,用于支撑驾乘人员,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和乘坐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车身系统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相连接,即所述车身系统搭载在所述钢板弹簧的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底盘系统包括转向单元、行驶单元、驱动单元、制动单元和车架单元,
所述转向单元,用于保证车辆能够按照驾乘人员的意志而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
所述行驶单元,用于支持全车并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使车辆行驶;
所述制动单元,用于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
所述行驶单元包括多个车轮总成和连接其中每两个所述车轮总成的横梁;
所述车架单元安装在所述横梁上,用于搭载电池、行李厢。
作为优选,所述底盘系统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相连接,即每两个所述发振机构固定安装在所述行驶单元的所述横梁上。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减振机构的数量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的数量相等。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轿子轿车,利用现代振动技术及现代汽车技术实现了轿子的舒适性,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休闲及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轿子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轿子轿车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减振机构的侧视图;
图中,1-车身系统; 101-娱乐单元;
102-车辆控制单元; 103-座椅单元;
2-振动系统; 3-底盘系统;
301-转向单元; 302-行驶单元;
3021-车轮; 3022-横梁;
303-驱动单元; 304-制动单元;
4-减振机构; 401-减振器;
402-螺旋弹簧; 403-钢板弹簧;
5-发振机构; 501-壳体;
502-驱动电机; 503-一级驱动齿轮;
504-一级减速齿轮轴; 505-一级从动齿轮;
506-二级驱动齿轮; 507-二级减速齿轮轴;
508-二级从动齿轮; 509-三级驱动齿轮;
510-三级从动齿轮; 511-凸轮轴;
512-凸轮; 513-悬架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轿子轿车,包括车身系统1、振动系统2和底盘系统3,振动系统2包括多个减振机构4和多个发振机构5,多个减振机构4和多个发振机构5一一对应连接,减振机构4用以降低车身系统1的不必要的振动,发振机构5用以使车身系统1产生像轿子一样的上下振动,车身系统1与多个减振机构4相连接,底盘系统3与多个发振机构5相连接;减振机构4包括减振器401、螺旋弹簧402、钢板弹簧403,减振器401上套装螺旋弹簧402,减振器401的上端设有钢板弹簧403;发振机构5包括壳体501、驱动电机502、一级驱动齿轮503、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一级从动齿轮505、二级驱动齿轮506、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二级从动齿轮508、三级驱动齿轮509、三级从动齿轮510、凸轮轴511、凸轮512和悬架导杆513;驱动电机502插装在壳体501的侧表面上,且驱动电机502的旋转端伸入壳体501内,一级驱动齿轮503套装在驱动电机502的旋转端上;一级减速齿轮轴504插装在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上分别套装一级从动齿轮505和二级驱动齿轮506,一级驱动齿轮503与一级从动齿轮505相啮合;二级减速齿轮轴507插装在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上套装二级从动齿轮508和三级驱动齿轮,二级驱动齿轮506与二级从动齿轮508相啮合;凸轮轴511插装在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凸轮轴511上套装三级从动齿轮510和凸轮512,三级驱动齿轮509与三级从动齿轮510相啮合;悬架导杆513的上端与减振器401的下端固定连接,悬架导杆513伸入壳体501内,并与凸轮512的侧表面相搭接;车身系统1包括娱乐单元101、车辆控制单元102、座椅单元103,娱乐单元101包括车载收音机、可视电话、人机交互装置;车辆控制单元102,用于对车辆的控制以及车辆信息的显示;座椅单元103,用于支撑驾乘人员,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和乘坐舒适;车身系统1与多个减振机构4相连接,即车身系统1搭载在钢板弹簧403的上端;底盘系统3包括转向单元301、行驶单元302、驱动单元303、制动单元304,转向单元301,用于保证车辆能够按照驾乘人员的意志而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行驶单元302,用于支持全车并保证车辆正常行驶;驱动单元303,用于驱使车辆行驶;制动单元304,用于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所述行驶单元302包括多个车轮总成3021和连接其中每两个所述车轮总成3021的横梁3022;车架单元305套装在横梁3022上,用于支撑车身系统1;底盘系统3与多个发振机构5相连接,即每两个发振机构5固定安装在行驶单元302的横梁3022上;多个减振机构4的数量与多个发振机构5的数量相等。
本技术方案的特点为,多个减振机构4和多个发振机构5一一对应连接,减振机构4用以降低车身系统1的振动,发振机构5用以使车身系统1产生像轿子一样的上下振动,车身系统1与多个减振机构4相连接,底盘系统3与多个发振机构5相连接,利用现代振动技术及现代汽车技术实现了轿子的乘车舒适性,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休闲及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
在本技术方案中,车身系统1主要为驾驶员提供这方挡雨的功能;娱乐单元101,用于乘坐人员的休闲娱乐,比如书籍阅读、音乐欣赏、电影观看等;车辆控制单元102,用于对车辆的控制以及车辆信息的显示,比如行驶、转向、制动、振动模式开启/关闭、警示信息显示等;座椅单元103,用于支撑驾乘人员,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和乘坐舒适,比如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可上下/前后调节、可加热/制冷等,不仅如此,该轿子轿车还具有减振机构4和发振机构5,在车速为0-20km/h的速度区间范围内,发振机构5激励车身产生振动,产生上下的振动,增加轿车的娱乐性。
在本技术方案中,减振机构4包括减振器401、螺旋弹簧402、钢板弹簧403,减振器401上套装螺旋弹簧402,减振器401的上端设有钢板弹簧403,在发振单元不启动的状态下,利用减振器401和套装在减振器401上的螺旋弹簧402减轻车身的振动,使车身保持平稳,在发振单元启动的状态下,由于减振器401的下端与悬架导杆513的上端固定连接,减振机构辅助发振机构,实现对车身的上下振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发振系统5包括发振机构5包括壳体501、驱动电机502、一级驱动齿轮503、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一级从动齿轮505、二级驱动齿轮506、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二级从动齿轮508、三级驱动齿轮509、三级从动齿轮510、凸轮轴511、凸轮512和悬架导杆513,在车速为0-20km/h的速度区间范围内,发振机构5激励车身产生振动,驱动电机502启动,带动套装在驱动电机502的一级驱动齿轮503旋转,由于一级驱动齿轮503与一级从动齿轮505相啮合,从而一级从动齿轮505也开始旋转,由于一级从动齿轮505套装在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上并与一级减速齿轮轴504固定连接,所以一级从动齿轮505旋转的同时带动一级减速齿轮轴504旋转,从而带动套装在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上的二级驱动齿轮506旋转,由于二级驱动齿轮506与二级从动齿轮508相啮合,二级驱动齿轮506旋转的同时带动二级从动齿轮508也开始转动,由于二级从动齿轮508套装在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上并与二级减速齿轮轴507固定连接,所以二级减速齿轮轴507旋转,由于三级驱动齿轮509套装在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上并与二级减速齿轮轴507固定连接,所以三级驱动齿轮509旋转,由于三级驱动齿轮509与三级从动齿轮510相啮合,三级驱动齿轮509旋转的同时带动三级从动齿轮510旋转,由于三级从动齿轮510套装在凸轮轴511上,并与凸轮轴511固定连接,所以凸轮轴511开始旋转,带动套装在凸轮轴511上的凸轮512旋转,由于凸轮512的侧表面与悬架导杆513的下端固定相搭接,凸轮512在旋转的过程中,在旋转的前180°内推动悬架导杆513向上运动,在旋转的后180°内,推动悬架导杆513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运动,在凸轮512旋转的360°过程中,悬架导杆513完成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轿子轿车,包括车身系统(1)、振动系统(2)和底盘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2)包括多个减振机构(4)和多个发振机构(5),多个所述减振机构(4)和多个发振机构(5)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减振机构(4)用以降低车身系统(1)的不必要的振动,所述发振机构(5)用以使车身系统(1)产生像轿子一样的上下振动,所述车身系统(1)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4)相连接,所述底盘系统(3)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4)包括减振器(401)、螺旋弹簧(402)、钢板弹簧(403),所述减振器(401)上套装所述螺旋弹簧(402),所述减振器(401)的上端设有所述钢板弹簧(403)。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振机构(5)包括壳体(501)、驱动电机(502)、一级驱动齿轮(503)、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一级从动齿轮(505)、二级驱动齿轮(506)、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二级从动齿轮(508)、三级驱动齿轮(509)、三级从动齿轮(510)、凸轮轴(511)、凸轮(512)和悬架导杆(513);
所述驱动电机(502)插装在所述壳体(501)的侧表面上,且所述驱动电机(502)的旋转端伸入所述壳体(501)内,所述一级驱动齿轮(503)套装在所述驱动电机(502)的旋转端上;
所述一级减速齿轮轴(504)插装在所述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所述一级减速齿轮轴(504)上分别套装所述一级从动齿轮(505)和二级驱动齿轮(506),所述一级驱动齿轮(503)与所述一级从动齿轮(505)相啮合;
所述二级减速齿轮轴(507)插装在所述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所述二级减速齿轮轴(507)上套装所述二级从动齿轮(508)和三级驱动齿轮,所述二级驱动齿轮(506)与所述二级从动齿轮(508)相啮合;
所述凸轮轴(511)插装在所述壳体(501)内的侧表面上,所述凸轮轴(511)上套装所述三级从动齿轮(510)和凸轮(512),所述三级驱动齿轮(509)与所述三级从动齿轮(510)相啮合;
所述悬架导杆(513)的上端与所述减振器(40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悬架导杆(513)伸入所述壳体(501)内,并与所述凸轮(512)的侧表面相搭接。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系统(1)包括娱乐单元(101)、车辆控制单元(102)、座椅单元(103),
所述娱乐单元(101)包括车载收音机、可视电话、人机交互装置;
所述车辆控制单元(102),用于对车辆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以及车辆信息的显示;
所述座椅单元(103),用于支撑驾乘人员,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和乘坐舒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系统(1)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4)相连接,即所述车身系统(1)搭载在所述钢板弹簧(403)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系统(3)包括转向单元(301)、行驶单元(302)、驱动单元(303)、制动单元(304)和车架单元(305),
所述转向单元(301),用于保证车辆能够按照驾乘人员的意志而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
所述行驶单元(302),用于支持全车并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所述驱动单元(303),用于驱使车辆行驶;
所述制动单元(304),用于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
所述行驶单元(302)包括多个车轮总成(3021)和连接其中每两个所述车轮总成(3021)的横梁(3022);
所述车架单元(305)安装在所述横梁(3022)上,用于搭载电池、行李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系统(3)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5)相连接,即每两个所述发振机构(5)固定安装在所述行驶单元(302)的所述横梁(30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子轿车,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减振机构(4)的数量与多个所述发振机构(5)的数量相等。
CN201720080767.9U 2017-01-19 2017-01-19 一种轿子轿车 Active CN206537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0767.9U CN20653736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一种轿子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0767.9U CN20653736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一种轿子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37365U true CN206537365U (zh) 2017-10-03

Family

ID=59940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80767.9U Active CN20653736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一种轿子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373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4454A (zh) * 2019-05-23 2019-08-0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车辆用转轴多级缓冲减振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4454A (zh) * 2019-05-23 2019-08-0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车辆用转轴多级缓冲减振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1310B (zh) 悬挂结构及包含该悬挂结构的传动组件
CN103195677B (zh) 一种将频率共振应用于电动汽车动能发电的方法和结构
CN106427555B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车轮全方位转向的转换装置及可全方位转向的电动汽车
CN103825402A (zh) 用于车辆的悬挂系统的能量再生装置
CN102092303A (zh) 利用车辆悬挂车轮与车体之间相对运动产生功率发电的装置
CN206277949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车轮全方位转向的转换装置及可全方位转向的电动汽车
CN101885292A (zh) 车辆产功轮胎自动推动控制系统
CN108579098A (zh) 一种侧向摆动过山车
CN205706280U (zh) 一种自供能型车辆主动减振座椅
CN102677609B (zh) 一种车辆减速装置
CN206537365U (zh) 一种轿子轿车
CN103085916A (zh) 借助重力启动与控制的球形独轮车
CN106347521A (zh) 一种电动沙滩车体
CN206551915U (zh) 一种主动减振防晕座椅
CN102642454B (zh) 一种降低震动动能损失为电动汽车发电提供动能的方法
CN106143043A (zh) 一种谐波齿轮式主动横向稳定杆装置
CN202577182U (zh) 一种车辆减速装置
CN206086265U (zh) 一种谐波齿轮式主动横向稳定杆装置
CN2465968Y (zh) 减震器弹簧预压缩电动调节器
CN204774604U (zh) 一体化拖曳臂-二连杆悬架轮边减速电驱动系统
CN202439528U (zh) 避震结构
CN102642452B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动能发电的频率共震实现方法
CN206660604U (zh) 一种玩具赛车传动机构
CN208698398U (zh) 一种带有车轮调节联动机构的四驱越野车
CN111547180A (zh) 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09

Address after: 300457 No. 81, 9th Stree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FAW TOYOT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62 No. 77, Xinye Second Street, West Distric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FAW TOYOT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00457 No.81, 9th Street, Binhai New Are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Patentee after: FAW Toyot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00457 No.81, 9th Street, Binhai New Are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FAW TOYOT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