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39528U - 避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避震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39528U CN202439528U CN2012200717006U CN201220071700U CN202439528U CN 202439528 U CN202439528 U CN 202439528U CN 2012200717006 U CN2012200717006 U CN 2012200717006U CN 201220071700 U CN201220071700 U CN 201220071700U CN 202439528 U CN202439528 U CN 2024395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assembly
- front wheel
- vehicle
- connecting rod
- shock absor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结构,包括一主架体、左与右前轮总成、一转向单元、一第一摇摆连杆、一第二摇摆连杆以及左与右避震器。转向单元之左与右驱杆分别连接以驱动左与右前轮总成,第一摇摆连杆枢设于主架体,第二摇摆连杆枢设于第一摇摆连杆。每一避震器皆是以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摇摆连杆及对应之驱杆,且两避震器之上端以第二摇摆连杆之枢转轴线为界位于相反侧。藉此,在提供车辆避震效果前提下同时给予骑乘者左右摆动之感受,提升骑乘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避震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陆上车辆载具之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工业技术之进步,各类型之车辆交通工具便愈发精良,其省油性、马力、速度皆日新月异,也因此,在其速度可轻易提升之情况下,一个可靠又有效地制动系统,便是在享受速度的快感与便利之余,降低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保障。机车因其体积小且机动性高而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之交通工具。
目前一般机车于车架与车轮总成(前轮或后轮)间装设避震器,藉以缓和因路面颠簸不平时车辆行驶所受到的冲击,进而改善行驶时的舒适性,并有效提高汽车或机车的使用寿命。一般的避震器主要系包括有一筒体,其内部容纳有高粘滞性之阻尼油且滑设有一活塞,该筒体一端穿设有一连杆,该连杆一端固接于车轮总成之一部份(例如车轮轮框),另一端则于该筒体内固接该活塞且套设有弹簧。当煞车时,车体可经由连杆以活塞压缩阻尼油,籍以获得缓冲。
习知避震器之设置是一端连接于车轮总成,并以向上延伸之方式(即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令其另一端连接至车架,通常呈现为避震器位于座垫与车轮之间之配置态样。这样的配置对于安全性、稳定与耐久性有相当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克服车辆震动能力上仍非十分理想,常造成骑乘舒适性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避震结构,俾能让车辆具有减震效果,又同时给予骑乘者左右摇晃的特殊骑乘感。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包括一主架体、一左前轮总成、一右前轮总成、一左支杆、一右支杆、一第一摇摆连杆、一第二摇摆连杆、一左避震器及一右避震器。左支杆一端连接于左前轮总成,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主架体;右支杆一端连接于右前轮总成,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主架体。
上述第一摇摆连杆枢设于主架体而界定出一第一枢转轴线。第二摇摆连杆枢设于第一摇摆连杆而界定出一第二枢转轴线。
上述左避震器包括有连接于第二摇摆连杆之一上端及连接于左支杆之一下端。右避震器包括有连接于第二摇摆连杆之一上端及连接于右支杆之一下端,其中左避震器与右避震器以第二摇摆连杆之第二枢转轴线为界位于相反侧。
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当车辆行经不平地面或压侧过弯时,除了左右避震器发挥本有的伸缩缓冲效果,第一摇摆连杆与第二摇摆连杆也使两避震器如同跷跷板产生明显左右摆动,相较于习知车辆设计具有较佳的骑乘感。此外,这样的结构设计也使整车车体更加稳固、简洁,故在组装方便性、零件空间配置上,甚至零件耐久性上都有很大帮助。
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可以应用的车辆载具例如三轮车辆、四轮车辆。也可以应用在电动车辆或传统内燃引擎车辆。
本实用新型可同时提供车辆减震功能以及摇摆效果,在确保安全与舒适性的前提下提升了骑乘者之驾驶乐趣。此外,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简单,也使整车配置具有稳固之特性,零件之空间配置简洁、组装方便性也高,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车辆零件的耐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具备避震结构之车辆立体图。
图2系图1部分放大图。
图3系图1之前视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具备避震结构之车辆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主架体10 左支杆101
右支杆102 左前轮总成11
右前轮总成12 后轮总成13
马达动力箱14 传动箱15
电池盒16 转向单元20
转向把手21 左驱杆22
右驱杆23 第一摇摆连杆31
第二摇摆连杆32 左杆端321
右杆端322 左避震器33
上端331,341 下端332,342
右避震器34 车长方向L
车高方向H 第二枢转轴线X2
第一枢转轴线X1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4,分别为一实施例之车辆立体图、局部放大图、前视图以及剖视图。图中示出一三轮车辆,具有两前轮与一后轮,且特别是配备有一马达动力箱14作为动力源之电动车辆。为清楚观察内部结构已将车壳部分移除。
车辆主要包括有一主架体10、一左前轮总成11、一右前轮总成12、一后轮总成13、一马达动力箱14、一传动箱15、一电池盒16、转向单元20、第一摇摆连杆31、一第二摇摆连杆32、一左避震器33以及一右避震器34。马达动力箱14与电池盒16固定承载于主架体10后半部,电池盒16提供马达动力箱14运转所需电力。
马达动力箱14耦接于传动箱15,传动箱15再耦接于后轮总成13。藉此,马达动力箱14产生之转动动力经传动箱15传递至后轮总成13而使车辆获得前行之动力。
转向单元20可转动地安装在主架体10前半部,包括有一转向把手21一左驱杆22与一右驱杆23,其中左驱杆22连接于左前轮总成11,右驱杆23连接于右前轮总成12。转向把手21用于驱动左驱杆22与右驱杆23改变方向,进而使左前轮总成11与右前轮总成12也受驱转向。
第一摇摆连杆31枢设在车辆之主架体10,界定出一第一枢转轴线X1。第二摇摆连杆32枢设于第一摇摆连杆31,界定出一第二枢转轴线X2。本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轴线X1与第二枢转轴线X2相平行,且特别是平行于车长方向L,可由图3与图4清楚看到。此外由图3更可看出由车辆之前方平面观察,两枢转轴线X1,X2之连线系平行于车高方向H。
第二摇摆连杆32以第二枢转轴线X2为界,区分为左杆端321与右杆端322。
左避震器33与右避震器34皆使用一般机车常见之外绕弹簧活塞式避震器。左避震器33之上端331连接于第二摇摆连杆32之左杆端321,左避震器33之下端332则连接于一左支杆101,其中左支杆101一端连接于左前轮总成11,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主架体10。右避震器34之上端341连接于第二摇摆连杆32之右杆端322,右避震器34之下端342则连接于一右支杆102,其中右支杆102一端连接于右前轮总成12,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主架体10。
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当车辆行进期间遇不平地面或压侧转向时,不仅因为左右避震器33,34分别位于第二摇摆连杆32两端而获得上下减震摇晃效果,也因为第一摇摆连杆31枢设在主架体10而使得整车再获得左右摆动效果,使骑乘者获得越野行驶般的乐趣。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可同时提供车辆减震功能以及摇摆效果,在确保安全与舒适性的前提下提升了骑乘者之驾驶乐趣。此外,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简单,也使整车配置具有稳固之特性,零件之空间配置简洁、组装方便性也高,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车辆零件的耐用寿命。
虽本实用新型以三轮车辆为例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当然也可以适用在其它类型车辆,例如沙滩车之类的四轮车辆。此外,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也不限于使用在电动车辆,其它动力类型例如传统内燃机车辆或油电混合车辆等皆可适用。
上述实施例仅系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之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3)
1.一种避震结构,适用于一车辆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架体;
一左前轮总成;
一右前轮总成;
一左支杆,一端连接于该左前轮总成,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主架体;
一右支杆,一端连接于该右前轮总成,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主架体;
一第一摇摆连杆,枢设于该主架体而界定出一第一枢转轴线;
一第二摇摆连杆,枢设于该第一摇摆连杆而界定出一第二枢转轴线;
一左避震器,包括有连接于该第二摇摆连杆之一上端及连接于该左支杆之一下端;以及
一右避震器,包括有连接于该第二摇摆连杆之一上端及连接于该右支杆之一下端,其中该左避震器与该右避震器以该第二枢转轴线为界位于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载具为一三轮车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载具为一电动车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0717006U CN202439528U (zh) | 2012-02-29 | 2012-02-29 | 避震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0717006U CN202439528U (zh) | 2012-02-29 | 2012-02-29 | 避震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39528U true CN202439528U (zh) | 2012-09-19 |
Family
ID=46820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07170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39528U (zh) | 2012-02-29 | 2012-02-29 | 避震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3952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52440A (zh) * | 2013-11-13 | 2014-02-05 | 杜力 | 电动全地形车的悬挂与驱动结构 |
CN106394148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郑庆华 | 机动车前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及转向机构 |
-
2012
- 2012-02-29 CN CN2012200717006U patent/CN20243952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52440A (zh) * | 2013-11-13 | 2014-02-05 | 杜力 | 电动全地形车的悬挂与驱动结构 |
CN106394148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郑庆华 | 机动车前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及转向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15596Y (zh) | 一种车辆前轮独立悬架装置 | |
US20160243918A1 (en) |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 |
CN102582757B (zh) |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 |
CN202439528U (zh) | 避震结构 | |
CN202727902U (zh) | 电动汽车使用的前后四轮独立悬架装置 | |
CN202481226U (zh) |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 |
CN205311263U (zh)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机构的装置以及机动车 | |
CN201010007Y (zh) | 三轮车独立悬架装置 | |
CN202379058U (zh) | 一种减震折叠座椅 | |
CN206953921U (zh) | 一种机动车的组合式悬挂装置 | |
CN203391592U (zh) | 一种汽车用负刚度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车辆 | |
JP6035047B2 (ja) | 車両用ブッシュ構造及び車両 | |
CN201914038U (zh) | 具有行走功能的高通过性轮式车辆悬架系统 | |
CN202053829U (zh) | 弹力连杆步进装置 | |
CN108819608A (zh) | 一种无悬架结构行驶系统轮式车辆的设计方法 | |
CN201300677Y (zh) | 摩托三轮车分体式连接装置 | |
CN202439552U (zh) | 避震结构 | |
KR20100137960A (ko) | 사륜 오토바이용 프레임 | |
CN201254252Y (zh) | 正三轮摩托车车架 | |
CN201258066Y (zh) | 一种双向减振功能前叉 | |
CN220054052U (zh) |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减震装置 | |
CN105667595B (zh) |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微型跑车 | |
TW201315641A (zh) | 避震結構 | |
CN203372333U (zh) | 三轮踏板电动车 | |
CN201941916U (zh) | 脚踏自行游览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