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11037U -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11037U
CN206511037U CN201720176215.8U CN201720176215U CN206511037U CN 206511037 U CN206511037 U CN 206511037U CN 201720176215 U CN201720176215 U CN 201720176215U CN 206511037 U CN206511037 U CN 206511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tructure
back support
terrain vehicle
square tube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762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民杰
袁章平
陈志勇
李大华
刘宛如
李佳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762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11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11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11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所述后部支撑结构,该后部支撑结构的特点在于,其为一根竖直设置在所述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的方管(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能够减少内应力的产生,且与底盘组焊起来也更为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All-Terrain Vehicles,简称ATV)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
目前,ATV的后部支撑结构通常是用多根圆管制作而成,其中包括两根主圆管,其余为焊接在主圆管上的小圆管,以多根圆管制作后部支撑结构时,焊接点较多,焊接完成后容易产生内应力,且在整车组焊时,操作也很不方便。
因此,如何改进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减少内应力的产生、使组焊更加方便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所述后部支撑结构,该后部支撑结构能够减少内应力的产生,且与底盘组焊起来也更为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所述后部支撑结构为一根竖直设置在所述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的方管。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横截面尺寸为90~110mm×30~50mm。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下部位置安装有拖挂衬管。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壁厚为1.5mm~3mm。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下部位置焊接有后桥安装件。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中部位置焊接有油箱支架。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方管的顶部位置设置有扶手安装管。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扶手安装管的末端安装有台阶螺套。
优选地,在上述后部支撑结构中,所述扶手安装管上焊接有后隔热板支架。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任一项公开的后部支撑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为一根方管,该方管竖直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与现有技术的以多根圆管制作后部支撑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没有多个部件相焊接的需要,所以焊接点少,有利于避免产生内应力,而且,仅由一根方管构成的后部支撑结构在与底盘组焊时,周围操作空间较大,使组焊变得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在整车中的布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油箱后右支架;2、台阶螺套;3、后隔热板支架;4、扶手安装管;5、后桥安装件;6、方管;7、包角;8、油箱后左支架;9、拖挂衬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4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在整车中的布置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为一根竖直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的方管6。
方管6的横截面尺寸可以为90~110mm×30~50mm,壁厚可以为1.5mm~3mm。本实施例中,方管6的横截面尺寸为100mm×40mm,方管6的壁厚为2mm。
参见图3,方管6的顶部位置设置有扶手安装管4,扶手安装管4与方管6之间设置有包角7,扶手安装管4的末端安装有台阶螺套2,扶手安装管4上焊接有后隔热板支架3;方管6的中部位置焊接有油箱支架,即油箱后右支架1和油箱后左支架8;方管6的下部位置安装有拖挂衬管9,还焊接有后桥安装件5。
为了使方管6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可以将方管6的上部向全地形车的前部弯折,如图2和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部支撑结构为一根方管,该方管竖直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与现有技术的以多根圆管制作后部支撑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没有多个部件相焊接的需要,所以焊接点少,有利于避免产生内应力,而且,仅由一根方管构成的后部支撑结构在与底盘组焊时,周围操作空间较大,使组焊变得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采用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后部支撑结构。由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后部支撑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后部支撑结构的全地形车同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撑结构为一根竖直设置在所述全地形车的底盘尾部的方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横截面尺寸为90~110mm×30~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下部位置安装有拖挂衬管(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壁厚为1.5mm~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下部位置焊接有后桥安装件(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中部位置焊接有油箱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6)的顶部位置设置有扶手安装管(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安装管(4)的末端安装有台阶螺套(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安装管(4)上焊接有后隔热板支架(3)。
10.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后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撑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部支撑结构。
CN201720176215.8U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Active CN206511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76215.8U CN206511037U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76215.8U CN206511037U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11037U true CN206511037U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68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76215.8U Active CN206511037U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11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11037U (zh)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部支撑结构、全地形车
CN202827915U (zh) 新型三轮车车架
CN204222546U (zh) 电动车、燃油助力车半轴套管部件
CN206590009U (zh) 用于二轮动力车的双撑结构
CN202624506U (zh) 电动自行车车架的改良结构
CN206511036U (zh)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桥安装组件、全地形车
CN206582227U (zh)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CN206938974U (zh) 一种自行车的可置物车架
CN206779819U (zh) 一种船用低速柴油机等管径操纵和仪表管的管夹
CN206367383U (zh) 一种车辆及其制动与离合器踏板总成
CN201424872Y (zh) 多功能车锁
CN204606073U (zh) 竞赛越野摩托车车架
CN202195447U (zh) 道路灯挑臂与灯杆连接结构
CN201132491Y (zh) 汽车下部加油管
CN202593749U (zh) 一种结构稳固的自行车车架
CN206511035U (zh)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底盘、全地形车
CN203544243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自行车减震车架
CN203158171U (zh) 没有焊缝的自行车前叉
CN201532061U (zh) 风管机的节流机构
CN208236883U (zh) 一种传动轴焊接套和汽车
CN202947514U (zh) 带翻边的搪玻璃列管冷凝器列管
CN201882197U (zh) 一种使用曲附连接方式的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07374113U (zh) 一种用于叉车的燃油箱
CN201287597Y (zh) 一种沙滩车后左右上下摇臂总成
CN207496855U (zh) 一种摩托车车架的焊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