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03679U -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03679U
CN206503679U CN201720081308.2U CN201720081308U CN206503679U CN 206503679 U CN206503679 U CN 206503679U CN 201720081308 U CN201720081308 U CN 201720081308U CN 206503679 U CN206503679 U CN 206503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equipment
piston
permanent magnet
oil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813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成龙
邱志伟
曾庆良
陈萌
刘志海
王统诚
杨扬
马凡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2008130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03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03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036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缸、油箱、第一涡簧机构、第二涡簧机构、液压马达、差动行星齿轮系和发电机;蓄能缸包括密闭缸体,密闭缸体一端设有弹性移动装置、另一端设有能量传递装置,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填充液压油;密闭缸体、液压马达、油箱通过油路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能量传递装置与第一涡簧机构连接,液压马达与第二涡簧机构连接,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与发电机连接。本实用新型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利用蓄能缸能够实现多余能量的转化和存储,减少能量浪费,节约资源。本实用新型蓄能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安装使用方便,且能量的转化率和存储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属于能量转换和再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按加载方式常见的蓄能器可分为弹簧式、重锤式、气体式,上述蓄能器的能量存储形式单一,且能量没有被存储起来得到进一步利用。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037271U公开了一种能量可回收油气悬架,包括液压缸、蓄能器、管路、连通液压缸的无杆腔与蓄能器;液压马达设置在管路中,发电机与液压马达传动连接。本申请的悬架系统对能量回收油气悬架增加了可控能量回收装置,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但该能量装置却无法实现能量的储备和蓄集,且该液压缸还不具备自动复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缸、油箱、第一涡簧机构、第二涡簧机构、液压马达、差动行星齿轮系和发电机;
蓄能缸包括密闭缸体,密闭缸体一端设有弹性移动装置、另一端设有能量传递装置,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存有相斥磁力,在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的密闭缸体内填充液压油;
密闭缸体、液压马达、油箱通过油路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能量传递装置与第一涡簧机构连接,液压马达与第二涡簧机构连接,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与发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移动装置包括活塞杆、活塞杆头、复位弹簧、活塞、磁轮和活塞永磁体,活塞位于密闭缸体内,磁轮置于活塞内并与活塞杆一端连接,磁轮周向上布置所述的活塞永磁体,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密闭缸体、复位弹簧后与活塞杆头连接。
优选的,所述能量传递装置包括磁动力输出轴、缸底永磁体和隔板,磁动力输出轴一端位于密闭缸体内并在其周向上布置所述的缸底永磁体,磁动力输出轴另一端穿出密闭缸体,隔板设置在密闭缸体内且位于能量传递装置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缸底永磁体与活塞永磁体相对侧的极性相同。
优选的,所述活塞永磁体在磁轮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所述缸底永磁体在磁动力输出轴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活塞永磁体与缸底永磁体的倾斜夹角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涡簧机构与差动行星齿轮系之间通过齿轮系、链轮机构或带轮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均包括涡簧、棘齿轮、棘爪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棘爪铰接,棘爪与棘齿轮相配合,棘齿轮与涡簧通过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重缓冲蓄能装置还包括飞轮,差动行星齿轮系通过飞轮与发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闭缸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隔板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进油口通过油路与油箱连接,出油口通过两个分支油路分别与液压马达、液压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油口与油箱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进油单向阀,所述出油口与液压马达连接的分支油路上设置有出油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利用蓄能缸能够实现多余能量的转化和存储,例如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及涡簧的弹性势能等,减少了能量的浪费,节约了资源。本实用新型蓄能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安装使用方便,且能量的转化率和存储率高,其作用明显、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蓄能缸的剖视图;
图3为活塞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涡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涡簧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活塞永磁体和缸底永磁体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缸底能量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活塞杆;2、缸盖;3、蓄能缸;4、复位弹簧;5、活塞永磁体;6、隔板;7、缸底永磁体;8、磁动力输出轴;9、轴承;10、缸底;11、进油口;12、出油口;13、活塞;14、磁轮;15、进油单向阀;16、第一涡簧;17、第一棘齿轮;18、磁动力输入小齿轮、19、磁动力输入大齿轮;20、差动行星齿轮系;21、飞轮;22、控制油管;23、第一液压缸;24、液压马达;25、第一棘爪;26、发电机;27、油箱、28、第一涡簧机构;29、第二涡簧机构;30、联轴器;31、活塞杆头;32、第二液压缸;33、第二棘爪;34、第二棘齿轮;35、第二涡簧;36、液压马达出油口;37、液压马达进油口;38、出油单向阀;39、单向轴承;40、飞轮输入轴;41、发电机输入轴;42、第一涡簧机构输出板;43、第一涡簧机构支架;44、第二涡簧机构输出板;45、第二涡簧机构支架;46、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7、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包括油箱27、蓄能缸3、第一涡簧机构28、第二涡簧机构29、液压马达24、差动行星齿轮系20和发电机26;
蓄能缸3包括密闭缸体,密闭缸体由缸筒及缸筒两端的缸盖2和缸底10组成,缸盖2一端设有弹性移动装置、缸底10一端设有能量传递装置,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存有相斥磁力,在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的密闭缸体内填充液压油;
密闭缸体、液压马达24、油箱27通过油路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能量传递装置与第一涡簧机构28连接,液压马达24与第二涡簧机构29连接,第一涡簧机构28和第二涡簧机构29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20与发电机26连接。
其中,弹性移动装置包括活塞杆1、活塞杆头31、复位弹簧4、活塞13、磁轮14和活塞永磁体5,活塞13位于缸筒内,活塞13开设有一空腔,磁轮14置于空腔内并与活塞杆1一端连接,磁轮14周向上布置所述的活塞永磁体5,活塞杆1的另一端依次贯穿缸盖2、复位弹簧4后与活塞杆头31连接。
能量传递装置包括磁动力输出轴8、缸底永磁体7和隔板6,磁动力输出轴8一端位于缸筒内并在其周向上布置所述的缸底永磁体7,磁动力输出轴8另一端穿出缸底10且在穿出缸底部位设置有轴承9,隔板6设置在缸筒内且位于能量传递装置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缸底永磁体7与活塞永磁体5相对侧的极性相同。活塞永磁体5在磁轮14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缸底永磁体7在磁动力输出轴8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活塞永磁体5与缸底永磁体7的倾斜夹角相同,均为a(如图6所示),则缸底永磁体与活塞永磁体之间的旋转磁力F旋转的计算过程如下:
F水平=F·Sina
F垂直=F·Cosa
F旋转=n·F水平>F摩擦
则缸底永磁体7在活塞永磁体5不断接近的过程中克服轴承9摩擦力旋转起来;
其中:F-永磁体之间的同性斥力;
a-永磁体与活塞杆轴线的夹角;
n-磁轮上永磁体个数;
F摩擦-轴承摩擦力;
第一涡簧机构28和第二涡簧机构29结构组成上完全相同,第一涡簧机构28包括第一涡簧16、第一棘齿轮17、第一棘爪25和第一液压缸23,第一涡簧机构28通过第一涡簧机构支架43固定;第一液压缸23的活塞杆与第一棘爪25铰接(无压力时,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有压力时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第一棘爪25与第一棘齿轮17相配合,第一棘齿轮17通过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与第一涡簧16连接,第一涡簧16外圈连接第一涡簧机构输出板42,第一棘齿轮17、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第一涡簧机构输出板42三者相互均为刚性连接。
第二涡簧机构29包括第二涡簧35、第二棘齿轮34、第二棘爪33和第二液压缸32,第二涡簧机构29通过第二涡簧机构支架45固定;第二液压缸32的活塞杆与第二棘爪33铰接(无压力时,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有压力时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第二棘爪33与第二棘齿轮34相配合,第二棘齿轮34通过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与第二涡簧35连接,第二涡簧35外圈连接第二涡簧机构输出板44,第二棘齿轮34、第二涡簧机构输出板44、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三者相互均为刚性连接。
缸筒上设置有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位于隔板6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进油口11通过油路与油箱27连接,出油口12通过两个分支油路分别与液压马达进油口37、第一液压缸23、第二液压缸32连接,液压马达24还通过液压马达出油口36与油箱27连接。进油口11与油箱27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进油单向阀15,防止液压油倒流,出油口12与液压马达进油口37连接的分支油路上设置有出油单向阀38。
第一涡簧机构28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之间借助齿轮系进行传动连接,其中齿轮系包括相啮合的磁动力输入小齿轮18和磁动力输入大齿轮19,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贯穿连接第一涡簧16后与磁动力输入小齿轮18传动连接,磁动力输入小齿轮18与磁动力输入大齿轮19相啮合,磁动力输入大齿轮19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行星架刚性连接。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贯穿连接第二涡簧35后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中心齿轮刚性连接,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与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20与飞轮输入轴40连接;飞轮输入轴40与飞轮21刚性连接;飞轮21通过单向轴承39经联轴器30与发电机输入轴41连接。飞轮21只能在飞轮输入轴40转动下转动,不会出现飞轮21带动飞轮输入轴40转动,通过单向轴承39实现单向转动,从而保证能量的稳定输出。
实施例2: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涡簧机构28借助链条链轮机构(图中未示出)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传动连接。
具体地,链轮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行星架刚性连接,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通过链条与链轮传动连接,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一端贯穿连接第二涡簧35、另一端贯穿链轮后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中心齿轮刚性连接。
实施例3: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结构如实施例2所述,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涡簧机构28借助皮带轮机构(图中未示出)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传动连接。
具体地,带轮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行星架刚性连接,第一涡簧机构输出轴46通过皮带与带轮传动连接,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一端贯穿连接第二涡簧35、另一端贯穿带轮后与差动行星齿轮系20的中心齿轮刚性连接。
实施例4:
一种利用实施例1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冲击物体接触到活塞杆头31时,活塞杆1移动并带动活塞13随之运动,活塞13挤压液压油使液压油产生压力,同时复位弹簧4被压缩;具有压力的液压油通过出油口12的一个分支油路控制第一涡簧机构、第二涡簧机构的第一液压缸23和第二液压缸32,使第一液压缸23的活塞杆和第二液压缸32的活塞杆缩回,第一液压缸23的活塞杆和第二液压缸32的活塞杆缩回的同时带动第一棘爪25、第二棘爪33转动,使第一棘爪25、第二棘爪33分别卡住第一棘齿轮17、第二棘齿轮34;
活塞13上的活塞永磁体5逐渐靠近缸底永磁体7后,在磁力同性相斥的作用下,磁动力输出轴8转动并带动第一涡簧机构开始蓄能;液压油被活塞13压缩通过出油口12流入液压马达24,带动液压马达24旋转,液压马达24带动第二涡簧机构开始蓄能;
当活塞杆头31的冲击消失后,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的第一液压缸23、第二液压缸32没有了液压油作用,第一液压缸23的活塞杆和第二液压缸32的活塞杆伸出,使第一棘爪25、第二棘爪33转动释放第一棘齿轮17、第二棘齿轮34,使第一涡簧机构28和第二涡簧机构29的第一涡簧16、第二涡簧35释放储存的能量,第一涡簧机构28通过第一涡簧机构输出板42将能量传递给第一棘齿轮17,使第一棘齿轮17转动,第二涡簧机构29通过第二涡簧机构输出板44将能量传递给第二棘齿轮34,使第二棘齿轮34转动,第一棘齿轮17转动的同时带动相啮合的磁动力输入小齿轮18、磁动力输入大齿轮19转动,并通过磁动力输入大齿轮19将能量传递给差动行星齿轮系20,第二棘齿轮34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二涡簧机构输出轴47将能量传递给差动行星齿轮系20,最终由差动行星齿轮系20通过飞轮21传递给发电机26运行发电。

Claims (9)

1.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缸、油箱、第一涡簧机构、第二涡簧机构、液压马达、差动行星齿轮系和发电机;
蓄能缸包括密闭缸体,密闭缸体一端设有弹性移动装置、另一端设有能量传递装置,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存有相斥磁力,在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的密闭缸体内填充液压油;
密闭缸体、液压马达、油箱通过油路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能量传递装置与第一涡簧机构连接,液压马达与第二涡簧机构连接,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与发电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移动装置包括活塞杆、活塞杆头、复位弹簧、活塞、磁轮和活塞永磁体,活塞位于密闭缸体内,磁轮置于活塞内并与活塞杆一端连接,磁轮周向上布置所述的活塞永磁体,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密闭缸体、复位弹簧后与活塞杆头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传递装置包括磁动力输出轴、缸底永磁体和隔板,磁动力输出轴一端位于密闭缸体内并在其周向上布置所述的缸底永磁体,磁动力输出轴另一端穿出密闭缸体,隔板设置在密闭缸体内且位于能量传递装置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缸底永磁体与活塞永磁体相对侧的极性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永磁体在磁轮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所述缸底永磁体在磁动力输出轴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活塞永磁体与缸底永磁体的倾斜夹角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簧机构与差动行星齿轮系之间通过齿轮系、链轮机构或带轮机构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均包括涡簧、棘齿轮、棘爪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棘爪铰接,棘爪与棘齿轮相配合,棘齿轮与涡簧通过轴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缓冲蓄能装置还包括飞轮,差动行星齿轮系通过飞轮与发电机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缸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隔板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进油口通过油路与油箱连接,出油口通过两个分支油路分别与液压马达、液压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与油箱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进油单向阀,所述出油口与液压马达连接的分支油路上设置有出油单向阀。
CN201720081308.2U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03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1308.2U CN206503679U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1308.2U CN206503679U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03679U true CN206503679U (zh) 2017-09-19

Family

ID=59834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8130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03679U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036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2474A (zh) * 2017-01-22 2017-05-3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CN108730135A (zh) * 2018-06-14 2018-11-02 李忠恩 一种发条动力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2474A (zh) * 2017-01-22 2017-05-3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WO2018133508A1 (zh) * 2017-01-22 2018-07-26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CN106762474B (zh) * 2017-01-22 2018-10-0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CN108730135A (zh) * 2018-06-14 2018-11-02 李忠恩 一种发条动力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2474A (zh)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CN203867789U (zh) 一种减速带能量回收发电装置
CN202451682U (zh) 液压振动能量回收减振器
CN101377190A (zh) 利用外界压力收集压缩空气的装置
CN206503679U (zh)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CN102954050B (zh) 一种液压-气压结合的活塞式储能系统
CN101220804A (zh) 道路载压发电设备
CN201507402U (zh) 一种流体能量转换装置
CN106627131A (zh) 吸收颠簸能量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CN101463806B (zh) 节能电源装置
CN102518473B (zh) 一种基于涡旋式复合机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01922529A (zh) 电动自行车液压式发电减震器
CN105523493A (zh) 一种功率补偿式修井机动力传动系统
CN201366949Y (zh) 车辆节能动力装置
CN101934126B (zh) 一种蓄能发电式健身器
CN102768112A (zh) 一种用于平地机后桥的带功率回收液压加载试验台
CN202431428U (zh) 一种清洁电能生产装置
CN107539197A (zh) 一种电力工程施工抢险车
CN106837894B (zh) 一种多级蓄能装置及其应用
CN201461280U (zh) 交通环保发电系统
CN202228448U (zh) 一种液压-气压结合的活塞式储能系统
CN102913416B (zh) 一种机械全桥式循环液气压缩部件及储能系统
CN101294552A (zh) 一种利用减速坡发电的发电系统
CN210106082U (zh) 一种新型抽水装置
CN202348552U (zh) 水压式动力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0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