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44725U -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44725U
CN206344725U CN201621407715.XU CN201621407715U CN206344725U CN 206344725 U CN206344725 U CN 206344725U CN 201621407715 U CN201621407715 U CN 201621407715U CN 206344725 U CN206344725 U CN 206344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tailgate
mounting hole
head rest
res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077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辉
杜利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077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44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44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44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本体,头枕本体设置在背门上,无需再像相关技术中将头枕本体设置在座椅靠背上,使得电动车辆在后排空间受限、后排座椅厚度大幅降低而无法安装头枕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电动车辆的尾部安装上头枕本体,保证了后排乘客的安全及舒适度,同时也高效地利用了背门与座椅靠背顶部之间的空间,实现了将头枕本体与背门相固定的效果,有利于电动车辆节约内部空间,减小产品体积,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汽车的后排头枕都为设置到后排座椅靠背之中,这就要求后排座椅靠背一定要足够厚,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去固定后排头枕,但是在新型紧凑微型电动车中,由于空间布置严重不足,使得后排座椅的厚度被压缩,这样就导致了后排头枕无法再安装到后排座椅上,使得后排头枕安装成为新型紧凑微型电动车研发设计时的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头枕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头枕组件,用于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包括背门,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本体,头枕本体设置在背门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本体,通过将头枕本体直接设置在电动车辆的背门上,无需再像相关技术中将头枕本体设置在座椅靠背上,使得在电动车辆在后排空间受限、后排座椅厚度大幅降低而无法安装头枕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电动车辆的背门安装上头枕本体,保证了后排乘客的安全及舒适度,也高效地利用了背门与座椅靠背顶部之间的空间,同时,在安装固定头枕本体时,可以采用将头枕本体直接固定设置在背门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头枕本体和背门之间设置连接装置的方式将头枕本体与背门进行固定的方式,通过这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实现将头枕本体与背门相固定的效果,有利于电动车辆节约内部空间,减小产品体积,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装置,设置在头枕本体与背门之间,用于将头枕本体固定在背门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头枕本体的下端具有头枕安装孔,连接杆的第一端穿过头枕安装孔并可拆卸地卡接在头枕本体上,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在背门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背门上具有第一安装孔,连接杆第二端穿过第一安装孔并可拆卸地固定在背门上,连接杆的第一端设置在头枕本体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组件还包括:头枕支架,固定在背门的背离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头枕支架上具有第二安装孔,连接杆穿过第二安装孔并设置在头枕支架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支架包括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具有夹角且相连接,第一板面沿背门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板面沿远离电动车辆的驾驶室方向延伸;第一板面固定在背门背离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第二安装孔设置在第二板面上;其中,头枕支架装配在背门上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与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线相重合,使得连接杆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头枕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头枕导套,其内部具有通孔,至少一个头枕导套套设在连接杆外部,至少一个头枕导套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固定在头枕支架上;其中,至少一个头枕导套与连接杆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导套的底部沿轴向突出设置有两个卡钩,在两个卡钩相对而设;其中,两个卡钩在穿过第二安装孔时向头枕导套的径向中心方向产生位移,且在穿过第二安装孔后,两个卡钩复位且其底部卡设在第二安装孔的侧壁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与连接杆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导套包括第一卡段和第二卡段;第一卡段的上端具有限位环,限位环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第一卡段的下端具有定位键,定位键与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开设的背门键槽相配合,背门键槽贯穿过第一安装孔的轴心且延伸出第一安装孔两侧的孔壁外部;卡钩设置在第二卡段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背门键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开设在两个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导套还包括:第三卡段,设置在第一卡段与第二卡段之间,第三卡段上设置有防错键,防错键与背门键槽相适配;其中,防错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头枕导套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连接杆中的一个内部设置有弹性部件,头枕导套上设置有与弹性部件相配合的导套键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头枕导套中的一个的上的防错键与定位键交错分布;两个头枕导套中的另一个的上的防错键的中心与定位键的中心的连线与头枕导套的中心轴线平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头枕本体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与背门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使头枕本体倾斜地设置在背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辆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采用连接装置将头枕本体设置在背门上的第一安装孔内,并通过头枕支架将连接装置进行固定,保证了头枕本体在电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因连接不稳而影响乘客的用户体验,通过头枕支架限制了头枕本体的自由度,使得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设置在背门上的头枕本体不会发生窜动,保证了用户的安全,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组件中的头枕本体,连接杆和头枕导套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导套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支架安装在背门上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支架安装在背门上的又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支架及头枕导套安装在背门上的又一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枕组件安装在背门上的又一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背门,11第一安装孔,12a第一背门键槽,12b第二背门键槽,2头枕本体,3连接杆,4头枕支架,41第二安装孔,5头枕导套,51卡钩,52限位环,53定位键,54防错键,55第一卡段,56第二卡段,57第三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头枕组件,用于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包括背门1,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本体2,头枕本体2设置在背门1上,且图5,图6和图7为去掉电动车辆外板后从电动车辆外部向电动车辆内部方向的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本体2,通过将头枕本体2直接设置在电动车辆的背门1上,无需再像相关技术中将头枕本体2设置在座椅靠背上,进而使得在电动车辆在后排空间受限、后排座椅厚度大幅降低而无法安装头枕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电动车辆的尾部安装上头枕本体2,保证了后排乘客的安全及舒适度,也高效地利用了背门1与座椅靠背顶部之间的空间,同时,在安装固定头枕本体2时,可以采用将头枕本体2直接固定设置在背门1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头枕本体2和背门1之间设置连接装置的方式将头枕本体2与背门1进行固定的方式,通过这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实现将头枕本体2与背门1相固定的效果,有利于电动车辆节约内部空间,减小产品体积与质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装置,设置在头枕本体2与背门1之间,用于将头枕本体2固定在背门1。
在该实施例中,在头枕本体2与背门1之间设置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可以为连接杆、连接板、连接导轨或者连接卡扣中的任意一种,均能实现将头枕本体2与背门1相固定连接的技术效果,可以采用通过将头枕本体2与连接装置固定连接后,再将连接装置固定到背门1上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将连接装置与背门1固定连接后,再将连接装置固定到头枕本体2之中的连接方式,通过这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实现将头枕本体2与背门1相固定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3;头枕本体2的下端具有头枕安装孔,连接杆3的第一端穿过头枕安装孔并可拆卸地卡接在头枕本体2上,连接杆3的第二端固定在背门1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头枕本体2的下端设置头枕安装孔,并将连接杆3的第一端穿过头枕安装孔,使头枕本体2与连接杆3可拆卸的卡接安装在一起,连接杆3的第二端与背门1通过发泡材料固定设置在一起上,使得头枕本体2结实的固定在背门1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3;背门1上具有第一安装孔11,连接杆3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安装孔11并可拆卸地固定在背门1上,连接杆3的第一端设置在头枕本体2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将连接杆3的第三端通过发泡材料固定设置在头枕本体2上,并且第四端穿过背门1上的第一安装孔11,使得连接杆3带动头枕本体2一起固定在了背门1上,并且将连接杆3的固定端通过发泡材料设置在头枕本体2上,保证了乘客的头部在枕靠头枕本体2时的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组件还包括:头枕支架4,固定在背门1的背离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头枕支架4上具有第二安装孔41,连接杆3穿过第二安装孔41并设置在头枕支架4内。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头枕组件中还包括头枕支架4,并且具有第二安装孔41,头枕支架4固定在背门1上背离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使得连接杆3在穿插过背门1上的第一安装孔11后,再穿插过头枕支架4上的第二安装孔41,通过头枕支架4的设置可使连接杆3除了具有第一安装孔11的定位,还具有第二安装孔41的定位,两点定位保证了连接杆3无法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窜动,确保了头枕本体2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支架4包括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具有夹角且相连接,第一板面沿背门1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板面沿远离电动车辆的驾驶室方向延伸;第一板面固定在背门背离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第二安装孔41设置在第二板面上,第二安装孔设置在第二板面上;其中,头枕支架4装配在背门1上后,第二安装孔41的中心线与第一安装孔11的中心线相重合,使得连接杆3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具有夹角且相连接,头枕支架4中的第一板面固定在背门1上,同时在第二板面上开设第二安装孔41,使得固定头枕支架4的固定件与穿插第二安装孔41的连接杆3不在同一平面上,不会发生位置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头枕导套5,其内部具有通孔,至少一个头枕导套5套设在至少一个连接杆3外部,至少一个头枕导套5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并固定在头枕支架4上;其中,至少一个头枕导套5与至少一个连接杆3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头枕组件中还包括头枕导套5,连接杆3穿过头枕导套5内部的通孔,头枕导套5依次穿插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连接杆3通过头枕导套5设置在头枕支架4上,头枕导套5的数量与连接杆3的数量相等,且均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杆3可以保证头枕本体2不会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内发生转动,确保了头枕本体2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导套5的底部沿轴向突出设置有两个卡钩51,在两个卡钩51相对而设;其中,两个卡钩51在穿过第二安装孔41时向头枕导套5的径向中心方向产生位移,且在穿过第二安装孔41后,两个卡钩51复位且其底部卡设在第二安装孔41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头枕导套5底端设置两个卡钩51,在头枕导套5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时,两个卡钩51被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的孔壁向头枕导套5的径向中心方向产生位移,使得两个卡钩51可以通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在通过后两个卡钩51回弹,使得两个卡钩51的底部卡设在第二安装孔41的侧壁上,通过两个卡钩51将头枕导套5可拆卸的设置在背门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的数量与连接杆3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在该实施例中,分别在背门1和头枕支架4上设置与头枕导套5和连接杆3数量相等的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的数量。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导套5包括第一卡段55和第二卡段56;第一卡段55的上端具有限位环52,限位环52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径,第一卡段55的下端具有定位键53,定位键53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壁上开设的背门键槽相配合,背门键槽贯穿过第一安装孔11的轴心且延伸出第一安装孔11的孔壁外部;卡钩51设置在第二卡段56上。
在该实施例中,头枕导套5分为上下两段,分别为第一卡段55和第二卡段56,在第一卡段55的顶端设置有限位环52,在头枕导套5穿过第一安装孔11时,由于限位环52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径,导致限位环52无法穿过第一安装孔11,保证了头枕导套5不会整体穿出第一安装孔11,同时在第一卡段55的下端设置定位键53,在定位键53与背门键槽位置相配合时,可以保证头枕导套5不会在安装后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41内转动,背门键槽包括第一背门键槽12a和第二背门键槽12b。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背门键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开设在两个第一安装孔11的孔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背门1上两个第一安装孔11分别上开设的背门键槽,背门键槽包括第一背门键槽12a和第二背门键槽12b,同时,两个背门键槽分别开设在左右两个第一安装孔11的不同相对位置上,使得两个背门键槽的延长线之间具有夹角,用户可以通过背门键槽从外观上即可分辨出两个第一安装孔11在背门1上的开设的位置具有区别,从而可以区别插设到两个第一安装孔11中的两个头枕导套5。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导套5还包括:第三卡段57,设置在第一卡段55与第二卡段56之间,第三卡段57上设置有防错键54,防错键54与背门键槽相适配;其中,防错键5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头枕导套5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卡段55和第二卡段56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卡段57,第三卡段57上具有防错键54,防错键54能与背门1上的背门键槽相配合,在防错键54通过背门键槽后,定位键53卡设在背门键槽之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两个连接杆3中的一个内部设置有弹性部件,头枕导套5上设置有与弹性部件相配合的导套键槽。
在该实施例中,在两个连接杆3中的一个内部设置有弹性部件,具有弹性部件的连接杆3插入到头枕导套5中,头枕导套5上有与弹性部件相配合的导套键槽,使得连接杆3在插入到头枕导套5之后,弹性部件在导套键槽处弹起,使得连接杆3在上下方向安装固定紧固无法拔出,同时仅在一个连接杆3上设置弹性部件,在用户需要拔出头枕本体2时,一只手按压住弹性部件,另一只手可以握住头枕本体2并用力将头枕本体2与连接杆3一起拔出,使得拆卸头枕本体2时单人即可完成,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两个头枕导套5中的一个的上的防错键54与定位键53交错分布;两个头枕导套5中的另一个的上的防错键54的中心与定位键53的中心的连线与头枕导套5的中心轴线平行。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三卡段57装配在第一卡段55和第二卡段56之间时,使两个头枕导套5中的一个上的防错键54的与和其同在一个头枕导套5上的定位键53为交错分布,即保证防错键54与定位键53在不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另一个头枕导套5上的第三卡段57在装配时使防错键54的中心线与定位键53的中心的连线与头枕导套的中心轴线平行,即保证防错键54与定位键53装配后在同一直线上。通过对两个头枕导套5上设置的防错键54与定位键53的相对位置具有区别,体现了防错键54在安装过程中给予使用者的纠错作用,使得用户通过防错键54即可从外观上即可区分出两个头枕导套5的不同,即与具有弹性部件的连接杆3装配的头枕导套5在装配后,其上的防错键的位置与另一个头枕导套5上的防错键的位置不相同,使得用户在需要将头枕本体拆下来时,仅需要判断两个头枕导套5上的防错键54的位置即可快速地找到卡设弹性部件的头枕导套5,且卡设弹性部件的头枕导套5与不卡设弹性部件的头枕导套5仅为装配外形不同,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将两个头枕导套5上的第一卡段55、第二卡段56和第三卡段57批量生产制造,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头枕本体2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与背门1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使头枕本体2倾斜地设置在背门1上。
在该实施例中,将头枕本体2相对于背门1倾斜设置,使头枕本体2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与背门1朝向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并使头枕本体2朝向电动车辆驾驶室一侧倾斜,使得用户在接触头枕本体2时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保证了用户在枕靠时的舒适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辆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头枕组件,用于电动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组件包括:
头枕本体,所述头枕本体设置在所述背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组件还包括:
连接装置,设置在所述头枕本体与所述背门之间,用于将所述头枕本体固定在所述背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
所述头枕本体的下端具有头枕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头枕安装孔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头枕本体上,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背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
所述背门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背门上,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头枕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组件还包括:
头枕支架,固定在所述背门的背离所述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所述头枕支架上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并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架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支架包括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二板面具有夹角且相连接,所述第一板面沿所述背门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面沿远离所述电动车辆的驾驶室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板面固定在所述背门背离所述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板面上;
其中,所述头枕支架装配在所述背门上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线相重合,使得所述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头枕导套,其内部具有通孔,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导套套设在所述连接杆外部,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导套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并固定在所述头枕支架上;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导套与所述连接杆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导套的底部沿轴向突出设置有两个卡钩,所述两个卡钩相对而设;
其中,所述两个卡钩在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时向所述头枕导套的径向中心方向产生位移,且在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后,所述两个卡钩复位且其底部卡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与所述连接杆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导套包括第一卡段和第二卡段;
所述第一卡段的上端具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所述第一卡段的下端具有定位键,所述定位键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开设的背门键槽相配合,所述背门键槽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心且延伸出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外部;
所述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段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门键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导套还包括:
第三卡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段与所述第二卡段之间,所述第三卡段上设置有防错键,所述防错键与所述背门键槽相适配;
其中,所述防错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头枕导套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连接杆中的一个内部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头枕导套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部件相配合的导套键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头枕导套中的一个的上的所述防错键与所述定位键交错分布;
所述两个头枕导套中的另一个的上的所述防错键的中心与所述定位键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头枕导套的中心轴线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本体朝向所述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与所述背门朝向所述电动车辆的驾驶室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使所述头枕本体倾斜地设置在所述背门上。
16.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组件。
CN201621407715.XU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Active CN206344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7715.XU CN206344725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7715.XU CN206344725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44725U true CN206344725U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2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07715.XU Active CN206344725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447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2730A (zh) * 2017-12-31 2018-06-15 芜湖恒信汽车内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后排座椅头枕塑料尾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2730A (zh) * 2017-12-31 2018-06-15 芜湖恒信汽车内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后排座椅头枕塑料尾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2642B (zh) 机动车座椅
CN206344725U (zh) 一种头枕组件及电动车辆
US20170197533A1 (en) Vehicle seat
CN201201539Y (zh) 汽车内饰用新型杯托
CN104188419B (zh) 一种新型床护栏
CN210733906U (zh) 新型汽车座椅调角器核心件
CN210258130U (zh) 汽车中央扶手
CN207631050U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扶手
CN104890543B (zh) 一种汽车座椅自动收放机构
KR101634971B1 (ko) 특수단면을 갖는 플라스틱 시트형 자동차용 암레스트
CN105438036A (zh) 一种带地板锁的后排座框骨架总成
JP3229901U (ja) 車載ベッド
CN105408166A (zh) 用于存放轮胎修补设备的搁脚板结合装置
CN204916195U (zh) 一种适用于飞机客舱服务系统的安装组件
CN204701482U (zh) 可折叠汽车后排座椅
CN105501142A (zh) 包覆效果较好的汽车车门内护板组件的安装方法
CN210310056U (zh) 汽车侧靠枕
CN204354858U (zh) 汽车座椅滑轨总成
CN209395722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前门内饰板
CN209257934U (zh) 座椅靠背总成、座椅及汽车
CN204526917U (zh) 一种汽车拉手支架安装结构
CN107380317B (zh) 燃油箱尾部的安装结构及跨骑车
CN103648841B (zh) 将机动车辆座椅的内衬罩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的固定装置
CN208827644U (zh) 一种座椅靠背解锁机构
CN205330320U (zh) 一种用于汽车侧门锁恐慌解锁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801, 8th floor, No. 3 Building,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after: Beijing vehicle and hom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Unit 819, Block D, Building 8, Wangjing Dongyuan District 4,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EHEJ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2

Address after: 101399 room 107, building 1, courtyard 4, Hengxing Road,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ctional are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8 / F, building 3, No.10 courtyard,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