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1290U -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1290U
CN206301290U CN201621448977.0U CN201621448977U CN206301290U CN 206301290 U CN206301290 U CN 206301290U CN 201621448977 U CN201621448977 U CN 201621448977U CN 206301290 U CN206301290 U CN 206301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machine
seat
arc
machine cas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489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4489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1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1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1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包括座椅、底部支架、至少一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至少一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所述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分别实现座椅的左右运动、前后运动。本实用新型使得在VR虚拟现实中画面模拟人在飞行器,汽车等运动状态时,坐在椅子上的用户能够跟随画面发生移动,大脑在身体移动信号和视觉移动信号一致,避免眩晕和恶心。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虚拟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背景技术
在VR虚拟现实中画面模拟人在飞行器,汽车等运动状态时,但人仍然座在椅子上,并未发生移动,大脑在身体移动信号和视觉移动信号不一致而产生紊乱,导致眩晕和恶心症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包括座椅、底部支架、至少一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至少一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四电机壳体、一个第一弧形轨道、至少一对第三电机壳体,每对第四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下方两侧,每对第三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上方两侧。各对第三电机壳体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四电机壳体,且第三电机壳体是通过第三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四电机壳体上方。每对第四电机壳体中间设置第四齿轮,且各个第三电机壳体朝向第一弧形轨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弧形轨道位于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左右方向放置,第一弧形轨道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四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三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能够以座椅的前后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机壳体、一个第二弧形轨道、至少一对第一电机壳体,每对第二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下方两侧,每对第一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上方两侧。各对第一电机壳体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二电机壳体,且第一电机壳体是通过第一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二电机壳体上方。每对第二电机壳体中间设置第二齿轮,且各个第一电机壳体朝向第二弧形轨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弧形轨道位于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前后方向放置,两端固定于座椅底部。第二弧形轨道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能够以座椅的左右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设置在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当在上方时,第一弧形轨道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二电机壳体数量相同的第二支撑轴,各个第二电机壳体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端。当在下方时,第二弧形轨道上表面设置有与第四电机壳体数量相同的第四支撑轴,各个第四电机壳体固定于第四支撑轴上端。
优选的,还包括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机构由固定在一起的电动升降泵与第五电机组成,并安装在底部支架上方、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及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下方。第五电机能够以垂直地面的方向作为轴线做360度旋转,电动升降泵能够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升降。旋转升降机构上端设置有与其邻近的弧形运动机构的邻近电机壳体个数对应的支撑轴,各个支撑轴上端分别固定有一个所述邻近电机壳。
优选的,第五电机设置在电动升降泵下端或者上端。
优选的,座椅底部左右两侧设置至少一对可前后旋转的轴承,每对轴承的不动部分均固定在座椅底部,可旋转部分则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弧形轨道的两端连接,第一弧形轨道所在圆与第二弧形轨道所在圆为同心圆。
优选的,所述底部支架有四个支撑脚,左右相对设置或者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脚上安装有运转电机。
优选的,所述座椅设置有运转电机控制按键。
优选的,所述座椅前方下部设置有脚踏,运转电机控制按键设置于脚踏上。
优选的,所述座椅还设置有植入有虚拟现实程序的电脑主机,所述电脑主机与虚拟现实头盔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充电模块与蓄电池,座椅的各个电机与蓄电池连接。
优选的,当具有多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和/或多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时,各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平行设置和/或各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平行设置,各个第一弧形轨道的两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和/或各个第二弧形轨道的两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充电模块与蓄电池,座椅的各个电机与蓄电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使得在VR虚拟现实中画面模拟人在飞行器,汽车等运动状态时,坐在椅子上的用户能够跟随画面发生相应移动,大脑在身体移动信号和视觉移动信号一致,避免眩晕和恶心。
附图说明
图1示为具体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1中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1中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2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3的整体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例4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例7中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8为具体实施例8中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电机壳体,2.第二电机壳体,3.第三电机壳体,4.第四电机壳体,5.第五电机,6.第一弧形轨道,7.第二弧形轨道,8.电动升降泵,9.座椅,10.底部支架,11.轴承,12.运转电机,13.万向轮,14.脚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整体构思为:包括座椅9、底部支架10、至少一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至少一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下面分别介绍。
1.左右弧形运动机构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四电机壳体4、一个第一弧形轨道6、至少一对第三电机壳体3,每对第四电机壳体4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6下方两侧,每对第三电机壳体3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6上方两侧;各对第三电机壳体3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四电机壳体4,且第三电机壳体3是通过第三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四电机壳体4上方;每对第四电机壳体4中间设置第四齿轮,且各个第三电机壳体3朝向第一弧形轨道6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弧形轨道6位于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9左右方向放置,第一弧形轨道6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四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三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能够以座椅9的前后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并不限定设定个数,当具有多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时,每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平行设置,各个第一弧形轨道6的两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以保证运动同步。
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固定第一弧形轨道6,座椅9底部左右两侧设置至少一对可前后旋转的轴承11,每对轴承11的不动部分均固定在座椅9底部,可旋转部分则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弧形轨道6的两端连接。
轴承11的设置具有的技术效果是:扩大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对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个数的选择范围,因为当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具有多个时,由于各个第一弧形轨道6两端连接在一起,即使只有一个第一弧形轨道6两端固定于轴承11上,也可保障所有左右弧形机构的稳定。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运动原理为:
第四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第一弧形轨道6与两种齿轮咬合,咬合力促使第一弧形轨道6左右移动。如要控制第一弧形轨道6的运动轨迹,则只需要控制左右运动的幅度。
2.前后弧形运动机构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机壳体2、一个第二弧形轨道7、至少一对第一电机壳体1,每对第二电机壳体2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7下方两侧,每对第一电机壳体1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7上方两侧;各对第一电机壳体1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二电机壳体2,且第一电机壳体1是通过第一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二电机壳体2上方;每对第二电机壳体2中间设置第二齿轮,且各个第一电机壳体1朝向第二弧形轨道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弧形轨道7位于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9前后方向放置,两端固定于座椅9底部,以通过机械力更好的固定第二弧形轨道7,增强座椅9整体稳定性;第二弧形轨道7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能够以座椅9的左右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运动原理为:
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转动,第二弧形轨道7与两种齿轮咬合,咬合力促使第二弧形轨道7前后移动。如要控制第二弧形轨道7的运动轨迹,则只需要控制前后运动的幅度。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设置在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当在上方时,第一弧形轨道6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二电机壳体2数量相同的第二支撑轴,各个第二电机壳体2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端;当在下方时,第二弧形轨道7上表面设置有与第四电机壳体4数量相同的第四支撑轴,各个第四电机壳体4固定于第四支撑轴上端。
本实用新型还优选设置有旋转升降机构。
旋转升降机构由固定在一起的电动升降泵8(也可以为电动液压或者气压升降泵)与第五电机5组成,并安装在底部支架10与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之间。第五电机5能够带动其上方的部分以垂直地面的方向作为轴线做360度旋转,电动升降泵8能够沿带动其上方的部分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升降。
旋转升降机构上端设置有与其邻近的弧形运动机构的邻近电机壳体个数对应的支撑轴,各个支撑轴上端分别固定有一个所述邻近电机壳。这里所述的邻近为紧邻,即只有在下方的弧形运动机构才会被成为紧邻。例如,当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设置在前后弧形运动机构下方时,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与其紧邻,旋转升降机构上端设置有与第四电机壳体4个数对应的第四支撑轴,各个第四支撑轴上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四电机壳体4。当前后弧形运动机构设置在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下方时,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与其紧邻,旋转升降机构上端设置有与第二电机壳体2个数对应的第二支撑轴,各个第二支撑轴上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四电机壳体2。
第五电机5可设置于电动升降泵8的上方或者下方。应当理解,两者的相对位置不影响功能的实现。
应当理解,旋转升降机构的设置是优选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设置机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弧形轨道6的两端被固定时,当第一弧形轨道6所在圆和第二弧形轨道7所在圆需为同心圆,以避免运动干涉。固定方式为前述的轴承固定。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座椅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具有旋转升降机构、一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一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旋转升降机构中,第五电机5设置在电动升降泵8上方。
第五电机5上设置有两个第四支撑轴,对应有两个第四电机壳体4。两个第四电机壳体4驱动的第四齿轮上设置有第一弧形运动轨道,第一弧形轨道6两端通过轴承11固定于座椅9底部。
如图2所示,第四支撑轴设置于第一弧形轨道6上表面两侧齿的间隔处。一对第三电机壳体3的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一弧形轨道6上表面两侧咬合齿咬合,第四齿轮与第一弧形轨道6下表面的咬合齿咬合。
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轴设置于第二弧形轨道7上表面两侧齿的间隔处。一对第一电机壳体1的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弧形轨道7上表面两侧咬合齿咬合,第二齿轮与第二弧形轨道7下表面的咬合齿咬合。
所有第四电机壳体4、第三电机壳体3中至少有一个壳体设置有电机。
所有第二电机壳体2、第一电机壳体1中至少有一个壳体设置有电机。
为了方便座椅9各个电机的工作,本实用新型还优选设置有蓄电池组和充电模块(优选设置为底部支架10上或者9座椅靠背后面),所述蓄电池组与各个电机连接,充电模块用于为蓄电池组供电。
具体实施方式2:
如图4所示,除了第一弧形轨道6两侧不与座椅9底部固定外,其余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弧形轨道和第二弧形轨道可为任意弧度弧形轨道,也可为半圆形轨道,也可为非同心圆)
具体实施方式3:
旋转升降机构、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设置均与具体实施方式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底部支架10有四个支撑脚,所述四个支撑脚分别朝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左右相对设置或者前后相对设置的支撑脚上安装有一个运转电机12,其余支撑脚上安装有万向轮13。
如图5所示,朝向左、右的两个支撑脚安装有运转电机12,朝向前、后的两个支撑脚安装有万向轮13。优选的,为了方便座椅9使用者对整个座椅9位置进行控制,可设置运转电机12控制装置。根据需要,该装置可以为手控或者脚控。当为手控时,可以采用控制手柄或者键盘,当为脚控时,可以在座椅9前方下部设置脚踏14,运转电机12控制按键设置在脚踏14上。控制方式可为:右脚控制两个运转电机12相反运转,实现带动整个座椅9左右360度旋转功能,左脚可控制两个运转电机12同步前后移动。
为了方便座椅9各个电机的工作,本实用新型还优选设置有蓄电池组和充电模块(优选设置为底部支架10上或者9座椅靠背后面),所述蓄电池组与各个电机连接,充电模块用于为蓄电池组供电。
具体实施方式4:
如图6所示,旋转升降机构、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底部支架10的设置、运转电机12控制方式均与具体实施方式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第一弧形轨道6的两端并不固定于座椅9下方。此时,第一弧形轨道6、第二弧形轨道6可为任意弧度弧形轨道,也可为半圆形轨道,也可为非同心圆。
具体实施方式五: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底部支架10的设置(当设置运转电机12时还包括运转电机12控制方式)可采用具体实施方式1-4的任意一种。区别之处在于,第五电机5设置在电动升降泵8下方,其旋转时第五电机5自身及其上所设置装置均旋转。
具体实施方式六:
与具体实施方式5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五电机5设置于电动升降泵8上方。
具体实施方式七:
上下旋转机构、底部支架10的设置可采用具体实施方式1-6的任意一种。
区别之处在于,左右弧形运动机构中设置了两对第四电机壳体4、两对第三电机壳体3。前后弧形运动机构中设置了两对第二电机壳体2、两对第一电机壳体1(如图7所示)。这样可使带动轨道和座椅9的功率和钮距增大,同时可使轨道两侧固位更加牢固。
具体实施方式八:
上下旋转机构、底部支架10的设置可采用具体实施方式1-6的任意一种。
区别之处在于,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设置了两组,前后弧形运动机构设置了两组(如图8)。
这样可使带动轨道和座椅9的功率和钮距增大,同时可使轨道两侧固位更加牢固。
以上任一实施方式均有如下优化方案:
设置一个电脑主机,该电脑主机植入有虚拟现实程序,可以虚拟现实头盔连接,以供座椅用户具有与座椅9运动动作匹配的虚拟现实感受。电脑主机可设置于座椅9的靠背后面。电脑也可采用蓄电池供电。
蓄电池供电给各个电机的技术构思适合于上述各个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变形。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底部支架、至少一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至少一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
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四电机壳体、一个第一弧形轨道、至少一对第三电机壳体,每对第四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下方两侧,每对第三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一弧形轨道上方两侧;各对第三电机壳体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四电机壳体,且第三电机壳体是通过第三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四电机壳体上方;每对第四电机壳体中间设置第四齿轮,且各个第三电机壳体朝向第一弧形轨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弧形轨道位于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左右方向放置,第一弧形轨道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四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三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能够以座椅的前后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机壳体、一个第二弧形轨道、至少一对第一电机壳体,每对第二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下方两侧,每对第一电机壳体的两个壳体位于第二弧形轨道上方两侧;各对第一电机壳体下方对应设置一对第二电机壳体,且第一电机壳体是通过第一支撑轴固定于对应第二电机壳体上方;每对第二电机壳体中间设置第二齿轮,且各个第一电机壳体朝向第二弧形轨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弧形轨道位于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且沿着座椅前后方向放置,两端固定于座椅底部;第二弧形轨道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咬合齿,上表面两侧沿着轨道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咬合齿;至少有一个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对应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能够以座椅的左右方向为轴心方向进行转动;
前后弧形运动机构设置在左右弧形运动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当在上方时,第一弧形轨道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二电机壳体数量相同的第二支撑轴,各个第二电机壳体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端;当在下方时,第二弧形轨道上表面设置有与第四电机壳体数量相同的第四支撑轴,各个第四电机壳体固定于第四支撑轴上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机构由固定在一起的电动升降泵与第五电机组成,并安装在底部支架上方、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及前后弧形运动机构的下方;第五电机能够以垂直地面的方向作为轴线做360度旋转,电动升降泵能够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升降;旋转升降机构上端设置有与其邻近的弧形运动机构的邻近电机壳体个数对应的支撑轴,各个支撑轴上端分别固定有一个所述邻近电机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第五电机设置在电动升降泵下端或者上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底部左右两侧设置至少一对可前后旋转的轴承,每对轴承的不动部分均固定在座椅底部,可旋转部分则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弧形轨道的两端连接,第一弧形轨道所在圆与第二弧形轨道所在圆为同心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有四个支撑脚,左右相对设置或者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脚上安装有运转电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设置有运转电机控制按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前方下部设置有脚踏,运转电机控制按键设置于脚踏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设置有植入有虚拟现实程序的电脑主机,所述电脑主机与虚拟现实头盔连接。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模块与蓄电池,座椅的各个电机与蓄电池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当具有多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和/或多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时,各个左右弧形运动机构平行设置和/或各个前后弧形运动机构平行设置,各个第一弧形轨道的两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和/或各个第二弧形轨道的两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模块与蓄电池,座椅的各个电机与蓄电池连接。
CN201621448977.0U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Active CN206301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8977.0U CN206301290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8977.0U CN206301290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1290U true CN206301290U (zh) 2017-07-04

Family

ID=59205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48977.0U Active CN206301290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1290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3184A (zh) * 2017-08-23 2017-10-24 芜湖超源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航天训练专用动感飞行模拟装置
CN10817027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武汉英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坝施工的虚拟现实系统
CN108399819A (zh) * 2018-04-26 2018-08-14 厦门欣富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vr眩晕的模拟驾驶装置
CN108428386A (zh) * 2018-04-26 2018-08-21 厦门欣富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vr眩晕的模拟驾驶装置
CN110466470A (zh) * 2019-09-17 2019-11-19 吉林大学 一种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3184A (zh) * 2017-08-23 2017-10-24 芜湖超源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航天训练专用动感飞行模拟装置
CN10817027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武汉英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坝施工的虚拟现实系统
CN108399819A (zh) * 2018-04-26 2018-08-14 厦门欣富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vr眩晕的模拟驾驶装置
CN108428386A (zh) * 2018-04-26 2018-08-21 厦门欣富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vr眩晕的模拟驾驶装置
CN110466470A (zh) * 2019-09-17 2019-11-19 吉林大学 一种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466470B (zh) * 2019-09-17 2023-06-30 吉林大学 一种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01290U (zh)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CN106774920A (zh) 一种用于虚拟现实的可操控协调运动感知座椅
CN2810584Y (zh) 坐垫按摩结构
US10611411B2 (en) Child drift car
CN109003503B (zh) 一种基于家用汽车vr虚拟驾驶体验装置
CN106428273A (zh) 载人翻滚双轮车
CN206543402U (zh) 模拟飞行装置及系统
CN112829846B (zh) 一种爬壁机器人及其壁面过渡方法
CN201658844U (zh) 玩具车驱动机构
CN103538670B (zh) 转向控制机构
CN110077465B (zh) 一种可调式电动农用车辆底盘
TWM601997U (zh) 椅背按摩裝置
CN210992946U (zh) 一种三自由度旋转vr体验设备
CN213131878U (zh) 一种动漫游戏体验设备
CN211383788U (zh) 一种童车
CN209581714U (zh) 行走代步车
CN209575750U (zh) 翻滚玩具车
CN208233248U (zh) 车轮独立悬挂的电动四轮车
CN109435605A (zh) 一种飞行摩托
CN205083766U (zh) 一种近视康复机的座椅移动结构
CN205126725U (zh) 双独立按摩机芯的按摩机械手
CN204863723U (zh) 电动轮椅
CN216496426U (zh) 一种舒适型按摩机及其按摩机芯
CN203724735U (zh) 一种骑乘运动装置
CN219480807U (zh) 一种按摩靠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