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8099U - 铁路侧翻车车厢 - Google Patents

铁路侧翻车车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8099U
CN206278099U CN201621410107.4U CN201621410107U CN206278099U CN 206278099 U CN206278099 U CN 206278099U CN 201621410107 U CN201621410107 U CN 201621410107U CN 206278099 U CN206278099 U CN 206278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headwall
side door
door
rail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101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慧平
张仙花
林量才
汤楚强
曾丁轩
何衍
石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Yangtz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Yangtz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101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8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8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8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侧翻车车厢,它的左右两个侧门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能与车厢底架、左右两个上侧墙和前后两个端墙围成侧翻车车厢,左右两个上侧墙均包括顶部墙板、多个侧柱和多个压型导流板,左边一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的左侧和后边一个端墙的左侧,右边一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的右侧和后边一个端墙的右侧,左右两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内侧分别通过对应的侧柱与车厢底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每个侧柱的外侧面均固定连接对应的压型导流板。本实用新型能解决侧门关闭不严、货物卸不干净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铁路侧翻车车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侧翻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侧翻车车厢。
背景技术
铁路侧翻车的车厢是由车厢底架、前后两端壁、左右两侧门围成的空间,车辆容积是关系车辆整体性能及运能的关键参数,车辆应尽量使车厢断面最大化,以减小车辆长度、降低车辆自重。
现有铁路侧翻车车厢两侧由单一侧门组成,侧门与车厢底架、倾翻机构相铰接,侧门关闭时侧门与车厢底架基本成垂直状态。当依靠加高侧门高度提高车辆容积时,该侧门结构存在以下问题:车辆倾翻后,侧门距轨面(地面)距离过小或与地面产生干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200820241104.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容积大载重铁路侧翻车车厢,其车厢两侧由侧门和上侧墙组成,侧门与车厢底架、倾翻机构相铰接,上侧墙与车厢两端的端墙焊接为一体,上侧墙通过侧柱与车厢底架连接,端墙下部与车厢底架连接,侧门关闭时,侧门与上侧墙的侧柱和端墙的角柱通过平面接触。该结构既提高了车辆容积,又没有加高侧门高度,有效解决了车辆倾翻后侧门距轨面(地面)距离过小或与地面产生干涉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侧门在装载过程中承受的货物压力大,侧门产生外涨、变形,散粒货物可能进入立柱或角柱与侧门之间的缝隙,导致侧门关闭不严,运输过程中货物泄漏在轨道上,影响运行安全;在倾翻过程中由于立柱的阻挡,立柱与侧门之间的货物卸不干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侧门关闭不严、货物卸不干净的铁路侧翻车车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铁路侧翻车车厢,它包括车厢底架、左右两个侧门、左右两个上侧墙和前后两个端墙,其中,左右两个侧门的下部第一铰接点分别与车厢底架左右两侧的铰接位铰接,左右两个侧门的下部第二铰接点分别与倾翻机构铰接点铰接,左右两个侧门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能与车厢底架、左右两个上侧墙和前后两个端墙围成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个上侧墙均包括顶部墙板、多个侧柱和多个压型导流板,其中,左边一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的左侧和后边一个端墙的左侧,右边一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的右侧和后边一个端墙的右侧,左右两个上侧墙的顶部墙板内侧分别通过对应的侧柱与车厢底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每个侧柱的外侧面均固定连接对应的压型导流板,当侧门关闭时,每个压型导流板位于对应侧柱和相应侧门之间,车厢底架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后两个端墙的底端。
所述前后两个端墙均包括上端梁、端柱、横带、端墙板和左右两个倾斜角柱,其中,端墙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上端梁,端柱和横带垂直交叉固定连接,端柱和横带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端墙板,端柱的顶面固定连接上端梁,横带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左右两个倾斜角柱,左右两个倾斜角柱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端墙板,左右两个侧门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分别与对应的倾斜角柱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侧柱与侧门之间增加导流板既增加了侧柱的强度,又确保进入侧柱与侧门之间的散粒货物顺利流出,同时能避免因此造成的侧门关闭不严和卸货不干净的问题;
2、将端墙角柱与侧门接触面设计成斜面,既保证了端墙的强度,又能减小其与侧门接触面而防止货物残留导致的侧门关闭不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上侧墙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侧墙与侧门连接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端墙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端墙与侧门连接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车厢底架、1.1—铰接位、2—侧门、2.1—第一铰接点、2.2—第二铰接点、3—侧墙、3.1—顶部墙板、3.2—侧柱、3.3—压型导流板、4—端墙、4.1—上端梁、4.2—端柱、4.3—横带、4.4—端墙板、4.5—倾斜角柱、5—倾翻机构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铁路侧翻车车厢,如图1~7所示,它包括车厢底架1、左右两个侧门2、左右两个上侧墙3和前后两个端墙4,其中,左右两个侧门2的下部第一铰接点2.1分别与车厢底架1左右两侧的铰接位1.1铰接,左右两个侧门2的下部第二铰接点2.2分别与倾翻机构铰接点5铰接,左右两个侧门2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2能与车厢底架1、左右两个上侧墙3和前后两个端墙4围成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个上侧墙3均包括顶部墙板3.1、多个侧柱3.2和多个压型导流板3.3,其中,左边一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焊接)前边一个端墙4的左侧和后边一个端墙4的左侧,右边一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焊接)前边一个端墙4的右侧和后边一个端墙4的右侧,左右两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内侧分别通过对应的侧柱3.2与车厢底架1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焊接,确保上侧墙的强度),每个侧柱3.2的外侧面均固定连接(焊接)对应的压型导流板3.3,当侧门2关闭时,每个压型导流板3.3位于对应侧柱3.2和相应侧门2之间,车厢底架1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焊接)前后两个端墙4的底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侧柱3.2的外侧面均固定连接(焊接)对应的压型导流板3.3,既增加了侧柱3.2的强度,又确保进入侧柱3.2与侧门2之间的散粒货物顺利流出,避免因此造成的侧门2关闭不严和卸货不干净。压型导流板3.3采用整体压型,外形圆滑,便于散粒货物流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后两个端墙4均包括上端梁4.1、端柱4.2、横带4.3、端墙板4.4和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其中,端墙板4.4的顶部固定连接(焊接)上端梁4.1,端柱4.2和横带4.3垂直交叉固定连接(焊接),端柱4.2和横带4.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焊接)端墙板4.4,端柱4.2的顶面固定连接(焊接)上端梁4.1,横带4.3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焊接)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焊接)端墙板4.4,左右两个侧门2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2分别与对应的倾斜角柱4.5贴合。倾斜角柱4.5与侧门2接触侧采用斜面设计,既保证了端墙4的强度,又能减小其与侧门2接触面从而防止货物残留导致的侧门2关闭不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柱4.2有两个。该设计可以增加端墙4的强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部墙板3.1由外墙板和内墙板组焊成箱型。该设计用于增加上侧墙的刚度。
本发明使用时,车厢底架1连接底架,所述底架连接转向架。
本发明通过优化侧柱3.2与侧门2及端墙4与侧门2的连接部位结构,有效避免了因侧柱3.2与侧门2及端墙4与侧门2由于平面接触而导致货物残留引起的侧门2关闭不严和卸货不干净的问题,提高了车辆运输的安全性。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4)

1.一种铁路侧翻车车厢,它包括车厢底架(1)、左右两个侧门(2)、左右两个上侧墙(3)和前后两个端墙(4),其中,左右两个侧门(2)的下部第一铰接点(2.1)分别与车厢底架(1)左右两侧的铰接位(1.1)铰接,左右两个侧门(2)的下部第二铰接点(2.2)分别与倾翻机构铰接点(5)铰接,左右两个侧门(2)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2)能与车厢底架(1)、左右两个上侧墙(3)和前后两个端墙(4)围成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个上侧墙(3)均包括顶部墙板(3.1)、多个侧柱(3.2)和多个压型导流板(3.3),其中,左边一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4)的左侧和后边一个端墙(4)的左侧,右边一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边一个端墙(4)的右侧和后边一个端墙(4)的右侧,左右两个上侧墙(3)的顶部墙板(3.1)内侧分别通过对应的侧柱(3.2)与车厢底架(1)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每个侧柱(3.2)的外侧面均固定连接对应的压型导流板(3.3),当侧门(2)关闭时,每个压型导流板(3.3)位于对应侧柱(3.2)和相应侧门(2)之间,车厢底架(1)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后两个端墙(4)的底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个端墙(4)均包括上端梁(4.1)、端柱(4.2)、横带(4.3)、端墙板(4.4)和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其中,端墙板(4.4)的顶部固定连接上端梁(4.1),端柱(4.2)和横带(4.3)垂直交叉固定连接,端柱(4.2)和横带(4.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端墙板(4.4),端柱(4.2)的顶面固定连接上端梁(4.1),横带(4.3)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左右两个倾斜角柱(4.5)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端墙板(4.4),左右两个侧门(2)关闭时,左右两个侧门(2)分别与对应的倾斜角柱(4.5)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柱(4.2)有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侧翻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墙板(3.1)由外墙板和内墙板组焊成箱型。
CN201621410107.4U 2016-12-21 2016-12-21 铁路侧翻车车厢 Active CN206278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10107.4U CN206278099U (zh) 2016-12-21 2016-12-21 铁路侧翻车车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10107.4U CN206278099U (zh) 2016-12-21 2016-12-21 铁路侧翻车车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8099U true CN206278099U (zh) 2017-06-27

Family

ID=59074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10107.4U Active CN206278099U (zh) 2016-12-21 2016-12-21 铁路侧翻车车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809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1877A (zh) * 2017-10-13 2018-01-12 江苏瑞铁轨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底侧卸式矿车的车厢
CN109230004A (zh) * 2018-09-06 2019-01-18 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散粒货物侧卸漏斗集装箱
CN112009893A (zh) * 2020-08-28 2020-12-01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敞顶集装箱及运输车辆
RU208587U1 (ru) * 2021-10-05 2021-12-24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ейл1520 Ай Пи" (Ооо "Рейл1520 Ай Пи") Торцевая стенка кузова вагона-самосвала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1877A (zh) * 2017-10-13 2018-01-12 江苏瑞铁轨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底侧卸式矿车的车厢
CN107571877B (zh) * 2017-10-13 2023-11-07 江苏瑞铁轨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底侧卸式矿车的车厢
CN109230004A (zh) * 2018-09-06 2019-01-18 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散粒货物侧卸漏斗集装箱
CN112009893A (zh) * 2020-08-28 2020-12-01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敞顶集装箱及运输车辆
RU208587U1 (ru) * 2021-10-05 2021-12-24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ейл1520 Ай Пи" (Ооо "Рейл1520 Ай Пи") Торцевая стенка кузова вагона-самосвал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78099U (zh) 铁路侧翻车车厢
WO2016086732A1 (zh) 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
CN203293966U (zh) 一种车厢
CN107914719B (zh) 一种驼背运输车的底架
CN202923451U (zh) 自卸车厢及自卸车
WO2016050069A1 (zh) 一种铁路货车及其端墙
CN202186317U (zh) 铁路用三层运输汽车专用平车
CN101157361A (zh) 一种铁路运输用敞车
CN204250062U (zh) 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
CN116891073A (zh) 一种带固定底架和活动副架单元的自卸集装箱结构
CN204605796U (zh) 一种小汽车-集装箱共用特种运输车
CN201573649U (zh) 侧柱内置式铁路敞车
CN206306908U (zh) 自卸半挂车及其箱体
CN20379344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地板下纵梁结构
CN207631072U (zh) 一种自卸车车厢结构
RU197105U1 (ru)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грузовой вагон
CN114084182A (zh) 一种无侧梁和端梁的敞车底架
CN209274598U (zh) 一种两侧卸货漏斗车车体结构
CN203419136U (zh) 铁路货车
CN202046233U (zh) 分体、可翻转车厢的自卸车
CN207523706U (zh) 一种铁路敞车及其端墙
CN202641719U (zh) 50t平板车轴卡装置
CN201357831Y (zh) 一种下卸式轻油罐车
CN205930434U (zh) 半挂自卸车副车架限位装置
CN206664336U (zh) 前排座椅安装横梁支架和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