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8183U -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28183U
CN206228183U CN201620774748.1U CN201620774748U CN206228183U CN 206228183 U CN206228183 U CN 206228183U CN 201620774748 U CN201620774748 U CN 201620774748U CN 206228183 U CN206228183 U CN 206228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ealing
pressure
pot cove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747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77474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28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28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28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所述密封圈(3)由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组成,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本实用新型四层密封结构可以确保锅内的高温高压快速蒸煮食物,同时还可以减少燃料的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工具炒锅,尤其是一种可以增加锅内压强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背景技术
炒锅是中国一种烹饪工具,为锅的一种,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圆底,由于中国南方食物多以小炒为主,故炒锅设计成有手柄以方便抛炒。由于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会粘锅,有一些炒锅添加了特氟龙涂层或陶瓷涂层等使得食物不会粘锅。
炒锅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当需要对食物进行蒸炖时,使用者得选用其他炊具,例如高压锅,电饭煲等。
尽管目前也有人采用炒锅蒸炖,但其密封效果较差。蒸炖时产生的蒸汽容易从锅体和锅盖之前的间隙散发,导致食物蒸炖时间长,且不易熟透,造成蒸炖效果不佳和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其解决了以下技术问题:(1)现有炒锅用于蒸炖时,由于锅内的压力有限,蒸炖食物所需时间较长,并且食物不易熟透。(2)现有炒锅进行蒸炖时,由于锅盖与锅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佳,造成蒸炖效果不佳和能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包括锅体(1)和锅盖(2),锅体(1)与锅盖(2)通过密封圈(3)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由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组成,卡环凸起(32)通过连接环(31)与压环(33)连接;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
进一步,所述支撑平台(11)外边缘向上延伸有限制锅盖(2)和密封圈(3)水平移动的外圈(12)。
进一步,所述外圈(12)为变径结构,其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以避免锅盖(2)和密封圈(3)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向上发生位移。
进一步,所述压环(33)上部开有锅盖环形固定槽(34),锅盖(2)的边缘处固定在所述锅盖环形固定槽(34)中。
进一步,所述锅盖(2)设有两个排气孔,其中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阀(4),另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安全阀(5)。
进一步,所述锅盖(2)上还设置有提手(6)。
进一步,所述锅体(1)上设置有把手(7)。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3)的材质为食品级硅胶。
一种炒锅使用的密封圈(3),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卡环凸起(32)通过连接环(31)与压环(33)连接;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3)的材质为食品级硅胶。
该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与传统炒锅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锅盖通过密封圈的四层密封结构紧密盖合在锅体上,可以防止炒锅内的高温蒸汽散发,确保锅内的高温高压快速蒸煮食物,同时还可以减少燃料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密封圈的材质为食品级硅胶,食品级硅胶不仅仅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耐高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B部放大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密封圈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11—支撑平台;12—外圈;13—环形凸起;131—凹凸结构;132—平面;2—锅盖;3—密封圈;31—连接环;32—卡环;33—压环;34—锅盖环形固定槽;35—第一密封部;36—第二密封部;37—第三密封部;38—第四密封部;4—排气阀;5—安全阀;6—提手;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该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包括锅体1以及盖合在锅体1上方的锅盖2,锅盖2的上方开有排气孔。锅体1的开口处设有支撑平台11,锅体1的侧边一体成型有环形凸起13。
锅盖2的下方设置有密封圈3,该密封圈3的材质为食品级硅胶,安全可靠,并且耐高温。密封圈3包括连接在锅盖2上的压环33以及一体成型在压环33下方的连接环31,连接环31的下方向外延伸有卡环32。压环33下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连接环31伸入锅体1内,卡环32卡入环形凸起13的下方。
压环33上部开有锅盖环形固定槽34,锅盖2的边缘处固定在所述锅盖环形固定槽34中。因此,该锅盖环形固定槽34的槽壁为斜面结构,以配合锅盖2的锥体结构。
支撑平台11外边缘向上延伸有限制锅盖2和密封圈3水平移动的外圈12。外圈12的内壁挡住密封圈的压环33的外壁,所以可以避免锅盖2和密封圈3在水平方向移动。
此外,外圈12为变径结构,其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以避免锅盖2和密封圈3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向上发生位移。加热过程,密封圈3会受到向上的蒸汽推力,上述变径结构以及密封圈3自身受热膨胀,可以确保密封圈3和锅盖2在受热后不会离开锅体1。
锅盖2设有两个排气孔,其中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阀4,另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安全阀5。安全阀5可以在锅体1的压力高于安全值时,让锅体1自动降压。所以,两者都可以避免锅体1内的蒸汽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方便使用,锅盖2上还设置有提手6,可以避免人直接接触到高温锅盖2。同理,在锅体1上设置有把手7,可以避免人直接接触到高温锅体1。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的密封结构如下:密封圈3由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组成,卡环凸起32通过连接环31与压环33连接。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
由此可见,环形凸起13为一山脊结构,卡环凸起32在蒸汽向上的作用下与山脊的下斜坡相互作用形成第一密封部35,该密封部35是垂直向上的。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作用力是来自水平方向。第四密封部38作用力是垂直向下的。所以,密封圈3同时在多重密封的作用下,可以确保气密性,增加锅体1内的压力。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的密封结构还可以如下:
图5与图4中的密封结构大部分相同,但只有以下一处存在区别:环形凸起13的山脊结构下斜坡延伸出一平面132,该平面132与卡环凸起32的顶部相配合,形成一个水平密封面,即第一密封部35。该水平的第一密封部35比图4中的倾斜的第一密封部35密封效果更佳。
此外,在环形凸起13的山脊结构上斜坡上形成凹凸结构131,凹凸结构131与连接环31形成第三密封部37时,可以使得密封效果更好,锅体1内的高温高压气体跑出的难度也更大了。
如图6所示,一种密封圈3,包括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卡环凸起32通过连接环31与压环33连接;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
卡环凸起32、连接环31以及压环33形成一U型槽结构,卡环凸起32和压环33分别为U型槽的一边,卡环凸起32长度小于压环33长度。
密封圈3的材质为硅胶或食品级硅胶。食品级硅胶不仅仅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耐高温。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包括锅体(1)和锅盖(2),锅体(1)与锅盖(2)通过密封圈(3)进行密封;所述锅盖(2)上还设置有提手(6);所述锅体(1)上设置有把手(7)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由连接环(31)、卡环凸起(32)以及压环(33)组成,卡环凸起(32)通过连接环(31)与压环(33)连接;锅体(1)由开口处向内依次设有支撑平台(11)和环形凸起(13);卡环凸起(32)卡在环形凸起(13)的下方并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形成第一密封部(35),连接环(31)被环形凸起(13)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在热蒸汽的作用下与环形凸起(13)两侧分别形成第二密封部(36)和第三密封部(37),压环(33)上部与锅盖(2)连接,压环(33)底部位于支撑平台(11)上并通过锅盖(2)重量作用下形成第四密封部(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11)外边缘向上延伸有限制锅盖(2)和密封圈(3)水平移动的外圈(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2)为变径结构,其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以避免锅盖(2)和密封圈(3)在热蒸汽的作用下向上发生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33)上部开有锅盖环形固定槽(34),锅盖(2)的边缘处固定在所述锅盖环形固定槽(34)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2)设有两个排气孔,其中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阀(4),另一个排气孔上安装有安全阀(5)。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5中任何一项所述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的材质为硅胶。
CN201620774748.1U 2016-07-22 2016-07-22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Active CN206228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74748.1U CN206228183U (zh) 2016-07-22 2016-07-22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74748.1U CN206228183U (zh) 2016-07-22 2016-07-22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28183U true CN206228183U (zh) 2017-06-09

Family

ID=58986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74748.1U Active CN206228183U (zh) 2016-07-22 2016-07-22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281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2845A (zh) * 2016-07-22 2016-09-21 李文献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2845A (zh) * 2016-07-22 2016-09-21 李文献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WO2018014806A1 (zh) * 2016-07-22 2018-01-25 李文献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2845B (zh)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
CN103006047B (zh) 多功能一体锅
CN206228183U (zh)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CN201267397Y (zh) 真空保温低压力节能锅
CN200970127Y (zh) 夹层导汽多功能蒸煮煲
CN208573437U (zh) 一种炒锅
CN108185799A (zh) 一种炒锅
CN209235759U (zh) 一种微压陶瓷焖饭锅
CN203088723U (zh) 多功能一体锅
CN208491753U (zh) 锅具
CN206979346U (zh) 双层电热壶
CN207501190U (zh) 一种灶具及餐桌
CN203885270U (zh) 一种新型锅
CN211242811U (zh) 一种多功能燃气灶焖饭铁锅
CN107374334A (zh) 易清理黏贴食物的锅具及电加热炊具
CN204318381U (zh) 太阳能示温饭煲
CN209285004U (zh) 一种微压锅
CN200966547Y (zh) 内套式多功能蒸煮煲
CN209047899U (zh) 一种侧面出蒸汽的烹饪器具
CN107115007A (zh) 一种新型家用节能锅
CN212729515U (zh) 一种双层烹饪锅
CN209499442U (zh) 分子共振真空烹饪炉
CN203841537U (zh) 气压炒锅
CN207520010U (zh) 一种多用的隔水炖锅
CN208941691U (zh) 一种汽锅蒸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