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04997U -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04997U
CN206204997U CN201621290260.8U CN201621290260U CN206204997U CN 206204997 U CN206204997 U CN 206204997U CN 201621290260 U CN201621290260 U CN 201621290260U CN 206204997 U CN206204997 U CN 206204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nking
immersed tube
refuted
cable
regulation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9026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进
冯海暴
苏长玺
国强
曲俐俐
马宗田
李增军
冯甲鑫
张乃受
孙靓
毛轶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9026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04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04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0499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使沉管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

Description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沉管隧道施工中,沉管沉放的施工工艺通常采用安装缆和沉放驳吊缆相配合的方式,即通过沉放驳上设置的吊缆进行沉管的沉放,同时在沉管的四角设置安装缆,安装缆的另一端通过抛锚的方式固定在沉管基槽外,在沉管沉放过程中,以抛锚固定点为着力点,通过安装缆拉动沉管进行定位。然而,这种施工工艺由于无法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易导致沉管的沉放位置偏离预定位置。因此,在沉管沉放过程中,如何控制沉管的摇摆、保持沉管稳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沉管在沉放过程中易摇摆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使沉管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沉放驳为一艘,所述沉放驳与沉管同向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左侧;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右侧;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前端。
作为优选,所述沉放驳包括沿所述沉管中心线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所述第一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前端,所述第二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后端,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沿垂直于所述沉管的方向设置;所述沉管与第一沉放驳之间以及所述沉管与第二沉放驳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前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沉放驳底部的中心;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底部的中心。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节缆、第二调节缆、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绳连接于所述沉管上,所述沉管的边沿与两根所述连接绳围成三角形。
作为优选,所述沉管内设置有用于实时监测沉管姿态的姿态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位控制沉管的左右摆动和前后摆动,通过设置的吊缆控制沉管的上下移动,使沉管在沉放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
2、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进行沉管沉放施工,无需抛锚,操作简单,有助于沉管的精确沉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俯视图;
以上各图中:1、沉放驳;101、第一沉放驳;102、第二沉放驳;2、沉管;3、吊缆;4、第一调节缆;5、第二调节缆;6、第一缆绳调节机构;7、姿态仪;8、第三调节缆;9、第四调节缆;10、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1、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和附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或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1和位于沉放驳1下方的沉管2,沉放驳1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2上下移动的吊缆3,本实施例中示例性为4根,如图3或图7所示,4根吊缆3均布于沉放驳1的底部,使沉放驳1和吊缆3受力更均匀;沉管2与4根吊缆3相连接;沉放驳1的底部与沉管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2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本实施例中示例性为2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2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沉放驳1与沉管2之间;沉放驳1的底部与沉管2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2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是考虑到沉管2的长度较长,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更有利于快速控制沉管2的左右摆动,同时可避免沉管2在沉放过程中的旋转。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位控制沉管2的左右摆动和前后摆动,通过设置的吊缆3控制沉管2的上下移动,使沉管2在沉放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保证沉管2沉放至预定位置。
下面将以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图1、图2及图3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沉放驳1为一艘,沉放驳1与沉管2同向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以及设置于沉放驳1底部、用于调节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6;第一调节缆4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沉放驳1底部的左侧;第二调节缆5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沉放驳1底部的右侧。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以及设置于沉放驳1底部、用于调节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0;第三调节缆8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沉放驳1的后端;第四调节缆9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沉放驳1的前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6拉紧或松放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4或第二调节缆5,实现对沉管2左右摆动的控制,通过设置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0拉紧或松放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8或第四调节缆9,实现对沉管2前后摆动的控制。同时,第一调节缆4与第二调节缆5设置为相互交错,第三调节缆8与第四调节缆9设置为相互交错,使沉管2更稳定,便于控制沉管2的摆动,同时可避免沉管2在沉放过程中的旋转。
当沉管的长度远长于沉放驳的长度时,为了使沉管更稳定,便于控制沉管的摆动,可采用两艘沉放驳进行沉管的沉放,参见图4、图5、图6及图7,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沉放驳1包括沿沉管2中心线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沉放驳101和第二沉放驳102,第一沉放驳101靠近沉管2的前端,第二沉放驳102靠近沉管2的后端,第一沉放驳101和第二沉放驳102沿垂直于沉管2的方向设置;沉管2与第一沉放驳101之间以及沉管2与第二沉放驳102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如图4或图5所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101或第二沉放驳102的底部、用于调节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6;第一调节缆4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沉放驳101或第二沉放驳102的后端,第二调节缆5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沉放驳101或第二沉放驳102的前端。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沉放驳101和第二沉放驳102的底部、用于调节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0;第三调节缆8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沉放驳102底部的中心;第四调节缆9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沉放驳101底部的中心。
另外,如图3或图7所示,第一调节缆4、第二调节缆5、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绳11连接于沉管2上,沉管2的边沿与两根连接绳11围成三角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三角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种连接方式使第一调节缆4、第二调节缆5、第三调节缆8和第四调节缆9与沉管2的连接更稳固,保证了沉管沉放施工的安全性。
另外,进一步参见图1或图4,为了便于实时监测沉管2的姿态,沉管2内设置有用于实时监测沉管姿态的姿态仪7。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进行沉管沉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缆绳将沉放驳1固定,向沉管2内加压载水,当沉管2的重力大于浮力时,通过释放吊缆3向下沉放沉管2;在沉管2的沉放过程中,实时监测沉管2的姿态,当沉管2左右摆动时,调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使沉管2恢复平衡,当沉管2前后摆动时,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使沉管2恢复平衡;沉管2恢复平衡后,继续沉放,直到沉管2稳定着床。
进一步,调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使沉管2恢复平衡的具体步骤为:通过第一缆绳调节机构6拉紧或松放第一调节缆4或第二调节缆5,使沉管2恢复平衡;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使沉管2恢复平衡的具体步骤为:通过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0拉紧或松放第三调节缆8或第四调节缆9,使沉管2恢复平衡。
此外,通过设置于沉管2内的姿态仪7可实时监测沉管2的姿态。

Claims (5)

1.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放驳为一艘,所述沉放驳与沉管同向设置;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左侧;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右侧;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放驳包括沿所述沉管中心线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所述第一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前端,所述第二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后端,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沿垂直于所述沉管的方向设置;
所述沉管与第一沉放驳之间以及所述沉管与第二沉放驳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前端;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沉放驳底部的中心;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底部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缆、第二调节缆、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绳连接于所述沉管上,所述沉管的边沿与两根所述连接绳围成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管内设置有用于实时监测沉管姿态的姿态仪。
CN201621290260.8U 2016-11-29 2016-11-29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4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0260.8U CN206204997U (zh) 2016-11-29 2016-11-29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0260.8U CN206204997U (zh) 2016-11-29 2016-11-29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04997U true CN206204997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4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9026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4997U (zh) 2016-11-29 2016-11-29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049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0841A (zh) * 2016-11-29 2017-02-15 中交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及沉管沉放方法
CN107401540A (zh) * 2017-08-31 2017-11-28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最终接头安装的远程液压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0841A (zh) * 2016-11-29 2017-02-15 中交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及沉管沉放方法
CN107401540A (zh) * 2017-08-31 2017-11-28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最终接头安装的远程液压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0841B (zh)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及沉管沉放方法
JP2015534004A5 (zh)
CN206204997U (zh)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CN107989380A (zh) 钢桁架廊道液压同步提升安装施工工艺
JP2012201219A (ja) 洋上風力発電設備の施工方法
CN102561191A (zh) 一种拱桥拱肋的整体提升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2021887A (zh) 双塔单跨大横向倾角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方法
CN104480865B (zh) 一种大型钢沉井精确定位方法
CN205675209U (zh) 非固定翼及其水下滑翔机
CN106143813A (zh) 漂浮式自动平衡装置及测风平台
CN107447682A (zh) 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结构及实施方法
CN104929044A (zh) 海上钢栈桥施工工法
CN101446074A (zh) 钢桁梁桥顶面钢柔性拱的安装及合龙施工方法
CN207092081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
CN101871207B (zh)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承载装置
CN104047230A (zh) 下承式钢管拱混凝土简支梁系杆拱桥吊杆预埋管偏位的处理方法
CN209097983U (zh) 可调式定型施工升降机附着装置
CN204551494U (zh) 一种钢板桩围堰内支撑叠加下放施工装置
CN206438538U (zh) 沉管隧道施工系统
CN101635119A (zh) 画卷收放、展开及其长距离柔性钢丝绳收放同步控制方法
CN211371492U (zh) 一种摇摆式抗震管道支架
CN204606161U (zh) 深水动力定位半潜式平台调谐垂荡板减摇减荡控制系统
CN211145570U (zh) 一种抗震滑移式管道支架
CN204000641U (zh) 一种大型墩柱混凝土竖向钢筋定位架
CN204059209U (zh) 牵索挂篮止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