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5090U - 一种自润滑齿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润滑齿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45090U CN206145090U CN201621133343.6U CN201621133343U CN206145090U CN 206145090 U CN206145090 U CN 206145090U CN 201621133343 U CN201621133343 U CN 201621133343U CN 206145090 U CN206145090 U CN 2061450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annelure
- binding face
- groove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润滑齿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齿轮直接在其内部设置油腔,存在加工困难且油腔内油耗损快的问题。它包括齿轮本体和若干均匀设于齿轮本体外周上的轮齿,两相邻的轮齿之间形成有齿槽,齿轮本体的中部具有中心孔,齿轮本体由左半轮和右半轮构成,左半轮具有贴合面一,右半轮具有与贴合面一贴靠设置的贴合面二,贴合面一上设有环形凹槽一,贴合面二上设有与环形凹槽一相对设置的环形凹槽二,环形凹槽一与环形凹槽二构成油腔,每个齿槽的底部均设有一个与油腔连通的出油口,出油口内设有渗透结构,左半轮和右半轮之间还设有用于将两者固定到一起的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自润滑效果好、加工制造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润滑齿轮。
背景技术
齿轮是依靠轮齿的连续啮合来传递动力的机械元件。传统的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在传动时磨损比较大,同时产生的噪音比较大,时间久了齿轮容易生锈,影响两齿轮之间的传动,所以在齿轮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通过人工对齿轮进行润滑。现有的做法是不定期的在这种机械传动齿轮的外圈上涂抹润滑油,然而有很多使用者很少在齿轮需要涂抹润滑油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涂抹,这会使得齿轮的摩擦过大,使得齿轮磨损加快,寿命减少。如果对齿轮不进行适时的润滑,齿轮的摩擦阻力增大,会发出很大的噪音,也会加重发动机的负荷,进而增加了燃料了消耗。若要始终保持齿轮的润滑效果,人工需要经常对齿轮加润滑油,然而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在一些齿轮内部设有油腔,工作时油腔内的油从出油口进入到齿轮的外圈处,对齿轮外圈的轮齿进行润滑,可有效减缓摩擦和降低噪音。但由于其直接在齿轮内部开设油腔,加工困难,而且出油口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即使在不工作时油腔内的润滑油也会从出油口跑出,加快润滑油的使用,造成的结果同样也是需工人定期往油腔内注油,同样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润滑效果好、加工制造方便的自润滑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自润滑齿轮,包括齿轮本体和若干均匀设于齿轮本体外周上的轮齿,两相邻的轮齿之间形成有齿槽,所述齿轮本体的中部具有中心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本体由左半轮和右半轮构成,所述的左半轮具有贴合面一,所述的右半轮具有与贴合面一贴靠设置的贴合面二,所述的贴合面一上设有环形凹槽一,所述的贴合面二上设有与环形凹槽一相对设置的环形凹槽二,所述的环形凹槽一与环形凹槽二构成油腔,每个齿槽的底部均设有一个与油腔连通的出油口,所述的出油口内设有渗透结构,所述的左半轮和右半轮之间还设有用于将两者固定到一起的固定结构。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出油口包括设于贴合面一上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油槽一和设于贴合面二上的与油槽一相对应设置的油槽二,所述油槽一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一连通,所述油槽二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二连通。由于油槽一设置在贴合面一上,油槽二设置在贴合面二上,可方便对其进行加工,降低加工难度。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贴合面一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一与中心孔之间的环形槽三,所述的贴合面二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二与中心孔之间的环形槽四,所述的环形槽三与环形槽四相对应设置,且所述的环形槽三与环形槽四扣合后形成密封圈槽,所述的密封圈槽内设有O型密封圈。
在方便对环形槽三和环形槽四进行加工时,通过设置O型密封圈,能有效防止位于油腔内的油经过左半轮与右半轮之间的间隙渗入到中心孔内,防止泄露。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均匀设于左半轮上的通孔一和至少两个设于右半轮上的与通孔一相对设置的通孔二,所述的通孔一与通孔二内同时穿设有一连接螺栓,所述的连接螺栓上套设有锁紧螺母,所述的左半轮与右半轮位于连接螺栓的杆头与锁紧螺母之间。
通孔一位于环形槽三与中心孔之间,通孔二位于环形槽四与中心孔之间,起到防止油泄漏的目的。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通孔一为2-4个。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通孔一为3个。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左半轮远离贴合面一的一侧设有环形槽五,所述环形槽五的深度大于连接螺栓杆头的厚度,所述的右半轮远离贴合面二的一侧设有环形槽六,所述环形槽六的深度大于锁紧螺母的厚度,所述通孔一的外端与环形槽五连通,所述通孔二的外端与环形槽六连通。
连接螺栓的杆头位于环形槽五内,锁紧螺母位于环形槽六内,连接好后,保证连接螺栓的两端均不伸出齿轮本体的外侧,避免了与其他相邻部件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噪音。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环形槽五内设有与环形凹槽一连通的注油孔,所述的注油孔内设有堵头。当需要往油腔内注油时,打开堵头,经注油孔往油腔内注油,注满油后再次通过堵头将注油孔封堵。当然,注油孔也可以设置在环形槽六内,根据齿轮的安装位置确定,按照好齿轮后,哪个面朝外,就将注油孔设置在那个面上,方便注油。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贴合面一上具有与通孔一数量相等的限位孔,若干限位孔均匀分布且与若干通孔一交叉设置,所述的贴合面二上具有与限位孔一一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所述的限位凸起伸入至限位孔内。
通过设置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孔,可实现快速对左半轮和右半轮的定位,装配好后,又能防止左半轮相对于右半轮的周向转动。其中限位孔位于环形槽三与中心孔之间,限位凸起位于环形槽四与中心孔之间。
在上述的自润滑齿轮中,所述的渗透结构包括设于出油口内的钢球和弹簧,所述出油口的内端设有环形台阶,所述出油口的外端具有环形球面限位部,所述弹簧的内端抵靠在环形台阶上,其外端抵靠在钢球上,所述的钢球与环形球面限位部密封配合,且所述的钢球部分伸入至齿槽内。
由于钢球部分伸入至齿槽内,齿轮工作时,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相邻齿轮的齿伸入至齿槽内驱动钢球向内运动,钢球与环形球面限位部脱离开,弹簧压缩,位于油腔内的油经出油口流入到齿槽内,对其进行润滑。当相邻齿轮的齿离开离开齿槽后,弹簧复位,推动钢球再次与环形球面限位密封配合。因此,只有当齿轮处于工作状态时,油腔内的油才会起到润滑作用,大大提高油的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往油腔内注油的次数,从而节约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自润滑齿轮具有以下优点:
其结构设计合理,将齿轮本体采用分体式设计,分别左半轮和右半轮,将油腔、出油口密封圈槽均设置在左半轮与右半轮的接触面处,方便加工;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孔,可实现快速对左半轮和右半轮的定位,装配好后又能防止左半轮相对于右半轮的周向转动,增强左半轮与右半轮的扭力,提高使用寿命;渗透结构保证齿轮在工作时油腔内的油才渗出对齿轮进行润滑,可减缓油腔内油的消耗速度,从而减少注油次数,节约时间,由于油的消耗速度慢,即便是短期内忘记注油,也能很好的降低齿轮之间的磨损,减少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半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半轮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半轮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润滑齿轮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润滑齿轮的又一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齿轮本体;2、轮齿;3、齿槽;4、中心孔;5、左半轮;6、右半轮;7、环形凹槽一;8、环形凹槽二;9、油腔;10、出油口;11、油槽一;12、油槽二;13、环形槽三;14、环形槽四;15、O型密封圈;16、通孔一;17、通孔二;18、连接螺栓;19、锁紧螺母;20、环形槽五;21、环形槽六;22、注油孔;23、限位孔;24、限位凸起;25、钢球;26、弹簧;27、环形台阶;28、环形球面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自润滑齿轮,包括齿轮本体1和若干均匀设于齿轮本体1外周上的轮齿2,两相邻的轮齿2之间形成有齿槽3,齿轮本体1的中部具有中心孔4,如图1所示,齿轮本体1由左半轮5和右半轮6构成,左半轮5与右半轮6对称设置,如图3所示,左半轮5具有贴合面一,贴合面一上设有环形凹槽一7,如图4所示,右半轮6具有与贴合面一贴靠设置的贴合面二,贴合面二上设有与环形凹槽一7相对设置的环形凹槽二8,如图1或5所示,环形凹槽一7与环形凹槽二8构成油腔9,每个齿槽3的底部均设有一个与油腔9连通的出油口10,出油口10内设有渗透结构,左半轮5和右半轮6之间还设有用于将两者固定到一起的固定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出油口10包括设于贴合面一上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油槽一11和设于贴合面二上的与油槽一11相对应设置的油槽二12,油槽一11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一7连通,油槽二12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二8连通。由于油槽一11设置在贴合面一上,油槽二12设置在贴合面二上,可方便对其进行加工,降低加工难度。
如图3所示,贴合面一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一7与中心孔4之间的环形槽三13,如图4所示,贴合面二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二8与中心孔4之间的环形槽四14,环形槽三13与环形槽四14相对应设置,如图1所示,环形槽三13与环形槽四14扣合后形成密封圈槽,密封圈槽内设有O型密封圈15。在方便对环形槽三13和环形槽四14进行加工时,通过设置O型密封圈15,能有效防止位于油腔9内的油经过左半轮5与右半轮6之间的间隙渗入到中心孔4内,防止泄露。
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均匀设于左半轮5上的通孔一16和至少两个设于右半轮6上的与通孔一16相对设置的通孔二17,如图1所示,通孔一16与通孔二17内同时穿设有一连接螺栓18,连接螺栓18上套设有锁紧螺母19,左半轮5与右半轮6位于连接螺栓18的杆头与锁紧螺母19之间。通孔一16位于环形槽三13与中心孔4之间,通孔二17位于环形槽四14与中心孔4之间,起到防止油泄漏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通孔一16为3个。
如图2所示,左半轮5远离贴合面一的一侧设有环形槽五20,环形槽五20的深度大于连接螺栓18杆头的厚度,如图1所示,右半轮6远离贴合面二的一侧设有环形槽六21,环形槽六21的深度大于锁紧螺母19的厚度,通孔一16的外端与环形槽五20连通,通孔二17的外端与环形槽六21连通。连接螺栓18的杆头位于环形槽五20内,锁紧螺母19位于环形槽六21内,连接好后,保证连接螺栓18的两端均不伸出齿轮本体1的外侧,避免了与其他相邻部件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噪音。
如图1所示,环形槽五20内设有与环形凹槽一7连通的注油孔22,注油孔22内设有堵头。当需要往油腔9内注油时,打开堵头,经注油孔22往油腔9内注油,注满油后再次通过堵头将注油孔22封堵。当然,注油孔22也可以设置在环形槽六21内,根据齿轮的安装位置确定,按照好齿轮后,哪个面朝外,就将注油孔22设置在那个面上,方便注油。
如图3所示,贴合面一上具有与通孔一16数量相等的限位孔23,若干限位孔23均匀分布且与若干通孔一16交叉设置,如图4所示,贴合面二上具有与限位孔23一一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24,如图1所示,限位凸起24伸入至限位孔23内。
通过设置的限位凸起24和限位孔23,可实现快速对左半轮5和右半轮6的定位,装配好后,又能防止左半轮5相对于右半轮6的周向转动。其中限位孔23位于环形槽三13与中心孔4之间,限位凸起24位于环形槽四14与中心孔4之间。
如图6和7所示,渗透结构包括设于出油口10内的钢球25和弹簧26,如图7所示,出油口10的内端设有环形台阶27,出油口10的外端具有环形球面限位部28,弹簧26的内端抵靠在环形台阶27上,其外端抵靠在钢球25上,钢球25与环形球面限位部28密封配合,且钢球25部分伸入至齿槽3内。由于钢球25部分伸入至齿槽3内,齿轮工作时,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相邻齿轮的齿伸入至齿槽3内驱动钢球25向内运动,钢球25与环形球面限位部28脱离开,弹簧26压缩,位于油腔9内的油经出油口10流入到齿槽3内,对其进行润滑。当相邻齿轮的齿离开离开齿槽3后,弹簧26复位,推动钢球25再次与环形球面限位密封配合。因此,只有当齿轮处于工作状态时,油腔9内的油才会起到润滑作用,大大提高油的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往油腔9内注油的次数,从而节约时间。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渗透结构包括设于出油口10内的渗透层,渗透层可以是海绵或布料等,实现将位于油腔9内的油缓慢渗入到齿槽3内。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孔一16为2个,通孔二17为2个,通孔一16与通孔二17上下分布,此时限位孔23也为两个,两个限位孔23左右分布。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润滑齿轮,包括齿轮本体(1)和若干均匀设于齿轮本体(1)外周上的轮齿(2),两相邻的轮齿(2)之间形成有齿槽(3),所述齿轮本体(1)的中部具有中心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本体(1)由左半轮(5)和右半轮(6)构成,所述的左半轮(5)具有贴合面一,所述的右半轮(6)具有与贴合面一贴靠设置的贴合面二,所述的贴合面一上设有环形凹槽一(7),所述的贴合面二上设有与环形凹槽一(7)相对设置的环形凹槽二(8),所述的环形凹槽一(7)与环形凹槽二(8)构成油腔(9),每个齿槽(3)的底部均设有一个与油腔(9)连通的出油口(10),所述的出油口(10)内设有渗透结构,所述的左半轮(5)和右半轮(6)之间还设有用于将两者固定到一起的固定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油口(10)包括设于贴合面一上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油槽一(11)和设于贴合面二上的与油槽一(11)相对应设置的油槽二(12),所述油槽一(11)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一(7)连通,所述油槽二(12)的内端与环形凹槽二(8)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合面一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一(7)与中心孔(4)之间的环形槽三(13),所述的贴合面二上设有位于环形凹槽二(8)与中心孔(4)之间的环形槽四(14),所述的环形槽三(13)与环形槽四(14)相对应设置,且所述的环形槽三(13)与环形槽四(14)扣合后形成密封圈槽,所述的密封圈槽内设有O型密封圈(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均匀设于左半轮(5)上的通孔一(16)和至少两个设于右半轮(6)上的与通孔一(16)相对设置的通孔二(17),所述的通孔一(16)与通孔二(17)内同时穿设有一连接螺栓(18),所述的连接螺栓(18)上套设有锁紧螺母(19),所述的左半轮(5)与右半轮(6)位于连接螺栓(18)的杆头与锁紧螺母(19)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一(16)为2-4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一(16)为3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轮(5)远离贴合面一的一侧设有环形槽五(20),所述环形槽五(20)的深度大于连接螺栓(18)杆头的厚度,所述的右半轮(6)远离贴合面二的一侧设有环形槽六(21),所述环形槽六(21)的深度大于锁紧螺母(19)的厚度,所述通孔一(16)的外端与环形槽五(20)连通,所述通孔二(17)的外端与环形槽六(2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槽五(20)内设有与环形凹槽一(7)连通的注油孔(22),所述的注油孔(22)内设有堵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合面一上具有与通孔一(16)数量相等的限位孔(23),若干限位孔(23)均匀分布且与若干通孔一(16)交叉设置,所述的贴合面二上具有与限位孔(23)一一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24),所述的限位凸起(24)伸入至限位孔(2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7或8或9所述的一种自润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透结构包括设于出油口(10)内的钢球(25)和弹簧(26),所述出油口(10)的内端设有环形台阶(27),所述出油口(10)的外端具有环形球面限位部(28),所述弹簧(26)的内端抵靠在环形台阶(27)上,其外端抵靠在钢球(25)上,所述的钢球(25)与环形球面限位部(28)密封配合,且所述的钢球(25)部分伸入至齿槽(3)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33343.6U CN206145090U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一种自润滑齿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33343.6U CN206145090U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一种自润滑齿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45090U true CN206145090U (zh) | 2017-05-03 |
Family
ID=58623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3334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45090U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一种自润滑齿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4509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64268A (zh) * | 2020-10-14 | 2021-01-01 | 湖南集智创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地震自救培训用坍塌体验屋结构 |
CN113931996A (zh) * | 2021-11-18 | 2022-01-14 | 温岭市聚力齿轮有限公司 | 一种定点喷油的传动齿轮 |
-
2016
- 2016-10-18 CN CN201621133343.6U patent/CN2061450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64268A (zh) * | 2020-10-14 | 2021-01-01 | 湖南集智创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地震自救培训用坍塌体验屋结构 |
CN113931996A (zh) * | 2021-11-18 | 2022-01-14 | 温岭市聚力齿轮有限公司 | 一种定点喷油的传动齿轮 |
CN113931996B (zh) * | 2021-11-18 | 2023-04-04 | 温岭市聚力齿轮有限公司 | 一种定点喷油的传动齿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31209U (zh) | 一种高效滚动轴承 | |
CN206145090U (zh) | 一种自润滑齿轮 | |
CN203835954U (zh) | 滑动轴承的润滑结构 | |
CN203309036U (zh) | 抽油机节能用行星变速传动装置 | |
CN204127533U (zh) | 一种用于鹤管的旋转接头 | |
CN208417222U (zh) | 一种齿轮轴 | |
CN104389907B (zh) | 耐磨衬套 | |
CN111828592A (zh) | 一种高耐磨高强韧性双联齿圈 | |
CN201517566U (zh) | 复合轴承结构万向节 | |
CN207034128U (zh) | 一种半轴齿轮 | |
CN210830149U (zh) | 止动槽密封深沟球轴承 | |
CN203272602U (zh) | 船用动力传输链销轴、轴套、滚子三件套 | |
CN210973595U (zh) | 一种带润滑功能的起重机行走轮 | |
CN204477264U (zh) | 直角式齿轮减速器 | |
CN208651564U (zh) | 一种改进结构的差速器壳体 | |
CN206874675U (zh) | 一种防测漏轴瓦 | |
CN206280461U (zh) | 一种组合齿轮 | |
CN207297806U (zh) | 差速器中半轴齿轮 | |
CN206904056U (zh) | 一种装载机实心销轴结构 | |
CN205013492U (zh) | 轴承 | |
CN210397440U (zh) | 一种螺伞齿回转支承 | |
CN217355257U (zh) | 一种支撑效果较好的轴承 | |
CN206268254U (zh) | 改进的一体化轮毂轴承 | |
CN109441947B (zh) | 一种防止偏磨内燃机轴瓦 | |
CN204704269U (zh) | 轻量自润滑免维护自调心拉式离合器分离轴承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