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47018U - 线圈涨形机 - Google Patents
线圈涨形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847018U CN205847018U CN201620662417.9U CN201620662417U CN205847018U CN 205847018 U CN205847018 U CN 205847018U CN 201620662417 U CN201620662417 U CN 201620662417U CN 205847018 U CN205847018 U CN 2058470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motor
- nose clip
- bar
- angle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涨形机,包括基座(1)、分别安装到基座上的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可沿高度方向移动,拉角装置能够围绕其安装点旋转,顶弧装置的顶端具有弧形凸起,待涨形线圈用于固定到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上,并且具有相对的长边和位于该两个长边之间的两个扭转边,拉角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长边,鼻夹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扭转边,顶弧装置设置在一个拉角装置和一个鼻夹装置之间的线圈的中间位置,拉角装置旋转以使得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线圈成角度翻折,并且拉角装置和鼻夹装置向下移动以使得线圈对应地压靠到弧形凸起上。该线圈涨形机能够实现线圈涨形一次性成型,效率高且质量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线圈涨形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线圈涨形机。
背景技术
随着发电站等领域的发展,电机的使用量不断上涨,对应地,安装到电机上的电磁线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目前,线圈涨形主要通过将待涨形线圈放入到模具中,手工敲打成型,生产效率低、危险系数大且涨形质量低,不能满足现今市场对涨形线圈的供应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涨形机,该线圈涨形机能够实现线圈涨形一次性成型,效率高且质量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涨形机,包括基座,所述线圈涨形机还包括分别安装到所述基座上的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所述鼻夹装置和所述拉角装置可沿所述基座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拉角装置能够围绕其安装点旋转,所述顶弧装置的顶端具有弧形凸起,待涨形线圈用于固定到所述鼻夹装置和所述拉角装置上,并且具有相对的长边和位于该两个长边之间的两个扭转边,所述拉角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所述长边,所述鼻夹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所述扭转边,所述顶弧装置成对设置以定位在一个拉角装置和一个鼻夹装置之间的所述线圈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拉角装置旋转以使得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所述线圈成角度翻折,并且所述拉角装置和所述鼻夹装置向下移动以使得所述线圈对应地压靠到所述弧形凸起上。
可选地,所述顶弧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导杆、角板和顶弧部件,所述角板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安装到所述导杆的顶端,所述竖直板垂直连接于所述水平板并竖直向上延伸,所述顶弧部件包括圆弧段杆状结构和安装板,该安装板连接到所述圆弧段杆状结构的一端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到所述竖直板上,所述圆弧段杆状结构的另一端焊接到所述水平板上。
可选地,所述顶弧装置可沿高度方向移动,并且包括导向块、第一电机和支撑架,所述导向块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具有供所述导杆的底端穿过的导向孔,所述支撑架形成为U形凹槽结构并具有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从所述底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所述底板固定到所述导杆的顶端,所述第一电机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其第一转轴穿过所述底板连接到所述导杆上,所述角板铰接到所述支撑架上。
可选地,所述顶弧装置还包括转轴、旋转调节板和传动螺栓,所述水平板上设置有竖直伸入到所述两个侧板之间的铰接板,所述两个侧板和所述铰接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铰接孔,所述旋转调节板固定到一个侧板上,并具有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弧形通道,该弧形通道的弧形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传动螺栓的螺杆插入到所述弧形通道内,且该螺杆的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凸起啮合的齿,所述水平板靠近所述旋转调节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传动螺栓的自由端铰接到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传动螺栓包括螺杆部和螺帽,该螺帽设置在所述旋转调节板的外表面上,所述传动螺栓沿所述螺杆部的轴向形成有锁紧孔,该锁紧孔内设置有内螺纹。
可选地,所述顶弧装置还包括第一操作台、第二电机、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传动轴,该第一操作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导向块上,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安装腔 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传动轴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并啮合到所述第一齿条上,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到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上,以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在所述第一齿条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鼻夹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固定架和第一气缸,所述固定架呈n形结构并具有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分别从所述顶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并形成悬臂结构,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到所述第一竖板上,且该第一气缸的第一气缸杆插入到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所述第一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一压紧板,该第一压紧板通过所述第一气缸杆的伸缩抵顶或者远离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固定到所述顶板上,且该第二气缸的第二气缸杆插入到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所述第二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二压紧板,该第二压紧板通过所述第二气缸杆的伸缩压靠或者远离所述线圈的上端面。
可选地,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三气缸和机械锁,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到所述顶板上,所述机械锁安装在所述第二竖板上,所述第三气缸的第三气缸杆与所述机械锁连接,以驱动所述机械锁止挡在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操作台、第三电机、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传动轴,该第二操作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具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铰接到所述固定架远离所述线圈的一侧,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传动轴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并啮合到所述第二齿条上,所述第三电机安装到所述第二驱动 齿轮上,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在所述第二齿条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操作台上设置有磁粉制动器。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固定架的连接端设置有固定法兰,所述固定架内设置有铰接轴,该铰接轴插入到所述固定法兰中并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法兰铰接,所述固定法兰上等间隔设置有两根朝向所述铰接轴延伸的限位螺栓,所述铰接轴在两根所述限位螺栓之间转动。
可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一操作台,该第一操作台上设置有升降杆,所述第二操作台固定到所述升降杆的顶端,所述第一操作台上设置有第四电机,该第四电机的第四转轴连接到所述升降杆的底端。
可选地,所述拉角装置包括第三操作台、固定爪、移动爪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操作台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固定爪安装到所述第三操作台上,且具有底段和顶段,所述顶段从所述底段倾斜向上延伸并形成C形结构,所述第四气缸的第四缸体固定到所述顶段上,其第四气缸杆插入到所述底段和顶段之间,所述移动爪固定到所述第四气缸杆的插入端。
可选地,所述固定爪的底段包括水平杆和竖直杆,所述水平杆从所述第三操作台水平向外延伸,所述竖直杆从所述水平杆的延伸末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水平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所述竖直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所述移动爪包括插入杆和斜杆,所述插入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插入杆插入到两个水平杆的间隔中,所述斜杆从所述插入杆朝向所述竖直杆倾斜延伸,所述斜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斜杆插入到两个竖直杆的间隔中。
可选地,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五电机,该第五电机连接到所述第三操作台上,所述固定爪安装到所述第五电机上,所述第五电机的第五转轴固定连接到所述固定爪上。
可选地,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六电机,所述第三操作台上间隔设置有 滑杆,该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三操作台的长度端,所述第五电机套装到所述滑杆上,所述第三操作台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五电机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六电机的第六转轴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
可选地,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立架、第七电机、连接杆和第二滑块,所述立架垂直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连接杆插入到所述立架内,且其轴向与所述基座的板面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块套装到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七电机连接到所述连接杆的顶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块上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第三操作台连接到所述滑动轴承上。
可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拉角滑动凸台,该拉角滑动凸台上设置有一对第三齿条和一对第三滑轨,所述一对第三齿条位于所述一对第三滑轨之间,所述立架上设置有第八电机、驱动杆和一对第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杆跨接所述立架,所述一对第三驱动齿轮套装在所述驱动杆上并分别啮合到所述第三齿条上,所述第八电机的第八转轴连接于所述驱动杆,所述立架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一对第三滑轨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
可选地,所述拉角装置为两对,所述鼻夹装置为一对,所述顶弧装置为两对,一对所述鼻夹装置分别靠近所述基座的长度端布设且能够在一对所述鼻夹装置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两对拉角装置分别靠近所述基座的宽度端布设且能够在所述两对拉角装置的方向上移动,每个顶弧装置设置在一个鼻夹装置和一个拉角装置直线距离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调节滑台和滑动小车,所述调节滑台上设置有一对第四齿条和一对第四滑轨,所述一对第四齿条位于所述一对第四滑轨之间,所述滑动小车上设置有第九电机、固定杆和一对第四驱动齿轮,所述固定杆跨接所述滑动小车,所述一对第四驱动齿轮套装在所述固定杆上并分 别啮合到所述第四齿条上,所述第九电机的第九转轴连接于所述固定杆,所述滑动小车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一对第四滑轨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块。
可选地,所述滑动小车上设置有第一操作台,所述第一操作台上设置有第二操作台。
可选地,所述基座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可选地,所述线圈涨形机还包括自动控制器,该自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电连接,以根据输入的所述线圈的鼻高、鼻角中心距、直线距离、跨距、顶弧高度的尺寸值自动驱动相应装置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待涨形线圈的长边固定到拉角装置上,将其扭转边固定到鼻夹装置上,利用拉角装置绕其安装点自转能够使得位于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长边成角度翻折,利用拉角装置夹持能够使扭转边在沿高度方向形成一端低另一端高的螺旋边,经由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向下移动,使得线圈对应地压靠到顶弧装置的弧形凸起上,其中鼻夹装置在高度方向大于拉角装置的高度,这样,在弧形凸起的支撑作用下,位于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之间的线圈能够形成从鼻夹装置到拉角装置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且具有螺旋形过渡,这样,通过使用线圈涨形机,能够一次性完成线圈涨形,不需要二次加工补形,效率高且质量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圈涨形机的立体图。
图2是与图1方向大致相反的线圈涨形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座 11 拉角滑动凸台 12 第三齿条
13 第三滑轨 14 第四滑轨 15 调节滑台
21 导杆 22 角板 23 导向块
24 第一电机 25 支撑架 26 转轴
27 旋转调节板 271 弧形通道 28 传动螺栓
281 锁紧孔 3 第一操作台 31 升降杆
41 第一气缸 42 第二气缸 43 第三气缸
48 第三电机 5 第二操作台 51 第二传动轴
52 磁粉制动器 6 第三操作台 61 固定爪
62 移动爪 63 第四气缸 64 第五电机
65 滑杆 66 第一滑轨 661 第一滑块
67 第七电机 68 连接杆 69 第二滑块
7 立架 8 第八电机 81 驱动杆
82 第三驱动齿轮 83 第三滑块 9 滑动小车
91 第四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 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涨形机,包括基座1,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线圈涨形机还包括分别安装到基座1上的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可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移动,拉角装置能够围绕其安装点旋转,顶弧装置的顶端具有弧形凸起,待涨形线圈用于固定到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上,且待涨形线圈具有相对的长边,以及位于该两个长边之间的两个扭转边。
拉角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长边,鼻夹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扭转边,顶弧装置成对设置以定位在一个拉角装置和一个鼻夹装置之间的线圈的中间位置,其中,拉角装置旋转以使得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线圈成角度翻折,并且拉角装置和鼻夹装置向下移动,以使得线圈对应地压靠到上述弧形凸起上。
其中,上述“向下移动”是指在本线圈涨形机的高度方向上,向靠近基座1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涨形机中,通过将待涨形线圈的长边固定到拉角装置上,将其扭转边固定到鼻夹装置上,利用拉角装置绕其安装点自转能够使得位于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长边成角度翻折,利用拉角装置夹持能够使扭转边在沿高度方向形成一端低另一端高的螺旋边,经由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向下移动,使得线圈的厚度边对应地压靠到顶弧装置的弧形凸起上,其中鼻夹装置在高度方向大于拉角装置的高度,这样,在弧形凸起的支撑作用下,位于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之间的线圈能够形成从鼻夹装置到拉角装置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且具有螺旋形旋转过渡,这样,通过使用线圈涨形机,能够一次性完成线圈涨形,不需要二次加工补形,效率高且质量好。
此外,设置基座1,使得本线圈涨形机更稳定,尤其在对大型线圈涨形时,受基座1的压力作用,使得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操作平稳。 可选地,基座1可以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地面上,还可以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线圈涨形机还包括自动控制器,该自动控制器分别与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电连接,以根据输入的待涨形线圈的鼻高、鼻角中心距、直线距离、跨距、顶弧高度的尺寸值等参数自动驱动相应装置运行。例如,在自动控制器中输入线圈的鼻角中心距尺寸值,则自动控制器驱动鼻夹装置移动,直至鼻夹装置之间的间距与输入鼻角中心距尺寸值一致停止。换言之,一台线圈涨形机可以根据自动控制器中的参数设定,对不同尺寸规格的线圈进行涨形,实用性高。其中,自动控制器可以为笔记本电脑、计算机等具有输入端的处理设备,其可以根据输入的参数对相应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线圈涨形机可以对截面尺寸在2*6~29*60mm范围内的线圈进行涨形,能够涨形出直线长度在300~1730mm、鼻夹中心距在300~2600mm、跨距最大可到1000mm、拉角装置旋转角度在0°~135°、鼻高在0~220mm、顶弧距鼻角在150~400mm、顶弧高度在50~250mm范围的线圈。
进一步地,拉角装置为两对,鼻夹装置为一对,顶弧装置为两对,一对鼻夹装置分别靠近基座1的长度端布设且能够在一对鼻夹装置的方向上移动,即一对鼻夹装置能够在基座1的长度方向上,向相靠近或者相远离的方向移动,以调节鼻夹中心距,两对拉角装置分别靠近基座1的宽度端布设且能够在两对拉角装置的方向上移动,即两对拉角装置能够在基座1的宽度方向上,向相靠近或者相远离的方向移动,每个顶弧装置设置在一个鼻夹装置和一个拉角装置直线距离的中间位置,以支撑夹持在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之间的线圈的中间位置。这样,基座1可以形成为由两块板垂直交叉的十字形结构,其中较长的板的两端为上述长度端,较短的板的两端为上述宽度端。
下面依次对顶弧装置、鼻夹装置和拉角装置的结构、构造进行阐述。
顶弧装置
如图3所示,顶弧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基座1上的导杆21、角板22和顶弧部件(未示出),导杆21的延伸方向与基座1的板面方向垂直,角板22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水平板安装到导杆21的顶端,竖直板垂直连接于水平板并竖直向上延伸,在竖直板上间隔开设有两个固定孔,顶弧部件包括圆弧段杆状结构和安装板,该安装板连接到圆弧段杆状结构的一端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到竖直板上,圆弧段杆状结构的另一端焊接到水平板上。
例如,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栓依次穿过安装板和竖直板上的固定孔,以固定圆弧段杆状结构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圆弧段杆状结构为以圆环的四分之一长度截取的结构。
为了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线圈,顶弧装置可沿高度方向移动地设置在基座1上,如图1至图5所示,顶弧装置包括导向块23、第一电机24和支撑架25,导向块23间隔设置在基座1上,并具有供导杆21的底端穿过的导向孔,支撑架25呈U形凹槽结构,并具有底板和两个侧板,该两个侧板从底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底板固定到导杆21的顶端,第一电机24设置在底板上,且其第一转轴穿过底板连接到导杆21上,角板22铰接到支撑架25上。
上述导杆21和导向块23的布设方式利用滚珠丝杠的原理,通过第一电机24驱动,导向块23不动,驱动导杆21在高度方向移动,以此实现顶弧装置在高度方向的移动。
其中第一电机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驱动导杆21的数量与第一电机24的数量相对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顶弧装置上的第一电机24为一个,驱动导杆21为一根,设置在角板22的中心位置,在角板22的两侧还设置有两根第一从动杆,该两根第一从动杆随驱动导杆21的移动而移动。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顶弧装置设置在一个鼻夹装置和一个拉角装置直线距离的中间位置,其中位于待涨形线圈的长边同一侧的两个鼻夹装置设置在一块导向块23和一个角板22上,即一块导向块23上设置有两根驱动导杆21和四根第一从动杆,每根驱动导杆21分别设置两根第一从动杆之间,且两根驱动导杆21和四根第一从动杆在导向块23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布设。
当然,每个顶狐装置上的一根驱动导杆21和两根第一从动杆还可以单独设置在一块导向块和一块角板之间,即位于待涨形线圈的长边同一侧的两个鼻夹装置间隔布设。对于此种装配方式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顶弧装置还包括转轴26、旋转调节板27和传动螺栓28,水平板上设置有竖直伸入到两个侧板之间的铰接板,即铰接板从水平板的下表面竖直向下延伸,两个侧板和铰接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供转轴26穿过的铰接孔,旋转调节板27固定到一个侧板上,并具有以转轴26为圆心的弧形通道271,该弧形通道271的弧形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传动螺栓28的螺杆插入到弧形通道271内,且该螺杆的圆周面上设置有与多个凸起啮合的齿,水平板靠近旋转调节板27的板面上设置有凹槽,传动螺栓28的自由端铰接到凹槽内,即传动螺栓28接近凹槽的一端铰接到凹槽内。
传动螺栓28包括螺杆部和螺帽,该螺帽设置在旋转调节板27的外表面上,如此,利用扳手套装到螺帽上,转动扳手则能够使传动螺栓28转动。此外,传动螺栓28沿螺杆部的轴向形成有锁紧孔281,该锁紧孔281内设置有内螺纹,将具有外螺纹的螺杆旋合到锁紧孔281内,螺杆部受到沿其轴向的挤压力而使得螺帽抵顶到旋转调节板27上,使得螺杆部锁止,停止转动。
更进一步地,顶弧装置还包括第一操作台3、第二电机、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传动轴,第一操作台3设置在基座1上,并具有第一安装腔,第一传 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到导向块23上,另一端插入到第一安装腔内,第一传动轴的延伸方向与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传动轴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一驱动齿轮设置在第一安装腔内并啮合到第一齿条上,第二电机安装到第一驱动齿轮上,以驱动第一驱动齿轮在第一齿条上移动。
综上,顶弧装置既能够沿高度方向移动、能够沿成对顶弧装置之间的方向移动,还能够转动角板22,以适用线圈的尺寸规格需要,上述位置调整为在线圈夹持完毕,对顶弧装置进行微调的时候操作的。
在线圈夹持前,顶弧装置需要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处的调节多为大尺寸的调节,例如将顶弧装置之间的距离从200mm增加到1000mm。具体地,在基座1上设置有调节凸台15和滑动小车9,调节滑台15上设置有一对第四齿条和一对第四滑轨14,一对第四齿条位于一对第四滑轨14之间,一对第四滑轨14可以设置在滑动小车9的底端的两侧,滑动小车9上设置有第九电机,固定杆和一对第四驱动齿轮,固定杆跨接滑动小车9,即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滑动小车9的两侧,一对第四驱动齿轮套装在固定杆上并分别啮合到第四齿条上,第九电机的第九转轴连接于固定杆。
第九电机工作,则第九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杆转动,以使得套装在固定杆上的第四驱动齿轮转动,在第四驱动齿轮和第四齿条的啮合配合下移动,滑动小车9的底端设置有与一对第四滑轨14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块91,以辅助第四驱动齿轮,减小滑动小车9在调节滑台15上移动的阻力。
在滑动小车9上设置有上述第一操作台3,该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第二操作台5,即滑动小车9、第一操作台3和第二操作台5在高度方向上叠加设置,因此,滑动小车9移动,同样能够带动第一操作台3和第二操作台5移动。
鼻夹装置
如图1至图5所示,鼻夹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基座1上的固定架和第一 气缸41,固定架呈n形结构并具有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从顶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并形成悬臂结构,第一气缸41固定到第一竖板上,且该第一气缸41的第一气缸杆插入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第一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一压紧板,该第一压紧板通过第一气缸杆的伸缩抵顶或者远离第二竖板,线圈的长度边分别抵顶到第二竖板上和第一压紧板之间。
为了进一步固定线圈,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42,该第二气缸42固定到顶板上,且该第二气缸42的第二气缸杆插入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第二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二压紧板,该第二压紧板通过第二气缸杆的伸缩压靠或者远离线圈的上端面,以使得第二竖板和第一压紧板对线圈施加的夹持力全部作用在线圈上。
再进一步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三气缸43和机械锁,第三气缸43固定到顶板上,机械锁安装在第二竖板上,第三气缸43的第三气缸杆与机械锁连接,以驱动机械锁止挡在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如此,将线圈锁止在第二竖板上和第一压紧板之间,防止线圈脱离。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机械锁包括铰接杆44、调节板45、锁杆46和锁头,调节板45固定到第二竖板上,且其延伸方向与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调节板45沿其长度方向靠近线圈一端的上端面上开设有槽口背离调节板45开设的锁止槽47,调节板45的下端开设有槽口与第一气缸杆的伸出方向一致的第一凹槽,锁杆46铰接在该第一凹槽内,且锁杆46的杆长与调节板45的长度大致相等。
锁头设置在锁杆46沿其延伸方向接近线圈的一端,并具有锁线杆和自锁杆,锁线杆从锁杆46朝向第一竖板延伸,自锁杆从锁杆46朝向顶板延伸,即锁线杆和自锁杆的延伸方向垂直,锁线杆在本圈涨形机的宽度方向延伸,自锁杆在本线圈涨形机的高度方向延伸。此外,在锁杆46的长度方向开设 有长孔,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长孔和调节板45,当锁杆46收纳到第一凹槽内时,自锁杆插入到锁止槽47内,锁线杆止挡在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当锁杆46从第一凹槽打开,锁杆46通过长孔向远离调节板45的方向移动,直至长孔抵顶到第二紧固件上,如此,自锁杆从锁止槽47移出,此时,锁杆46能够以第二紧固件为圆心转动锁线杆远离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放置,以为线圈夹持到固定架提供空间。
调节板45和锁杆46上形成有沿线圈涨形机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一对相对应的铰接耳,铰接杆44插入到该铰接耳之间并通过销轴连接,第三气缸43的缸体固定到顶板上,其第三气缸杆的延伸末端铰接到铰接杆44的一端,通过第三气缸杆的伸出或者收回,能够使得铰接杆44销轴为圆心插入第二凹槽或者从第二凹槽脱离,当铰接杆44插入第二凹槽时,锁杆46收纳到第一凹槽内,此时为对线圈锁止的状态;当铰接杆44从第二凹槽脱离时,锁杆46可从第一凹槽打开。
其中,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操作台5、第三电机48、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传动轴51,第二操作台5具有第二安装腔,第二传动轴51的一端铰接到固定架远离线圈一侧,另一端插入到第二安装腔内,第二传动轴51的延伸方向与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传动轴51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二驱动齿轮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并啮合到第二齿条上,第三电机48安装到第二驱动齿轮上,以驱动第二驱动齿轮在第二齿条上移动。即鼻夹装置能够在本线圈涨形机的长度方向移动。
为了防止线圈涨形受力过大,引起鼻夹装置异位,可选地,在第二操作台5上设置有磁粉制动器52,以限制鼻夹装置的行程。
在第二传动轴51与固定架的连接端设置有固定法兰,固定架内设置有铰接轴,该铰接轴插入到固定法兰中并通过轴承与固定法兰铰接,固定法兰上等间隔设置有两根朝向铰接轴延伸的限位螺栓,铰接轴在两根限位螺栓之 间转动,即铰接轴能够根据线圈的受力进行转动,以形成线圈扭转边的形状。
另外,在基座1上还设置有第一操作台3,该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升降杆31,第二操作台5固定到升降杆31的顶端,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第四电机,该第四电机的第四转轴连接到升降杆31的底端。第四电机工作,则第四转轴转动,从而驱动升降杆31伸出或者收回第一操作台3。
其中第四电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升降杆31的数量与第四电机的数量相对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2所示,第四电机为一个,对应地,升降杆31为一根,设置在第一操作台3的中心位置,在第一操作台3的四个拐角位置设置有四根第二从动杆,该四根第二从动杆随升降杆31的移动而移动。
拉角装置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拉角装置包括第三操作台6、固定爪61、移动爪62和第四气缸63,第三操作台6间隔设置在基座1的上方,固定爪61安装到第三操作台6上,且具有底段和顶段,顶段从底段倾斜向上延伸并形成C形结构,第四气缸63的第四缸体固定到顶段上,其第四气缸杆插入到底段和顶段之间,移动爪62固定到第四气缸杆的插入端,利用第四气缸杆的伸出或者收回,驱动移动爪62向靠近或者远离固定爪61的方向移动,从而夹持或者松开线圈。
具体地,固定爪61的底段包括水平杆和竖直杆,水平杆从第三操作台6水平向外延伸,竖直杆从水平杆的延伸末端竖直向上延伸,水平杆包括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竖直杆包括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移动爪62包括插入杆和斜杆,插入杆包括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插入杆插入到两个水平杆的间隔中,斜杆从插入杆朝向竖直杆倾斜延伸,斜杆包括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斜杆插入到两个竖直杆的间隔中。
采用类似于人手抓取东西的方式,固定线圈,使得线圈能够稳定地保持 在固定爪61和移动爪62之间,确保在对线圈进行涨形时,线圈不会从固定爪61和移动爪62之间脱落,尤其有利于对大型线圈的夹持。
此外,第四气缸63的第四缸体上还安装有导向杆,该导向杆能够在第四缸体和固定爪61的方向上移动,且导向杆的延伸末端固定在移动爪62上,且导向杆与第四气缸杆平行布设,这样,当第四气缸杆伸出第四缸体时,移动爪62会随着第四气缸杆的伸出而移动,与此同时,导向杆随移动爪62的移动而朝向固定爪61移动,即移动爪62受到第四气缸杆和导向杆两根杆的引导作用沿直线移动,以此方式,能够防止移动爪62偏离固定爪61上对应的插入位置,使得固定爪61和移动爪62的夹持效果好。
进一步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五电机64,该第五电机64连接到第三操作台6上,固定爪61安装到第五电机64上,第五电机64的第五转轴固定连接到固定爪61上。第五电机64工作,则第五转轴转动,带动固定爪61和固定爪61上的移动爪62转动,实现拉角装置以安装点为圆心的转动。
再进一步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六电机,第三操作台6上间隔设置有滑杆65,该滑杆65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三操作台6的长度端,第五电机64套装到滑杆65上,第三操作台6的顶端与第五电机64对应设置有第一滑轨66,第五电机64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一滑轨66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661,第六电机的第六转轴与第一滑轨66连接,第六电机工作,驱动第一滑块661在第一滑轨66上滑动,从而使得第五电机64沿第一滑轨66滑动,进而使得固定爪61和固定爪61上的移动爪62沿第一滑轨66移动。
此外,拉角装置还包括立架7、第七电机67、连接杆68和第二滑块69,立架7垂直连接在基座1上,连接杆68插入到立架7内,且其轴向与基座1的板面方向垂直,第二滑块69套装到连接杆68上,第七电机67连接到连接杆68的顶端。第七电机67工作,驱动第二滑块69在连接杆68上滑动。
在第二滑块69上设置有滑动轴承,第三操作台6连接到滑动轴承上, 这样,第三操作台6不会随第二滑块69的转动而转动,只能随第二滑块69沿连接杆68的轴向的移动实现上升或者下降。
综上,拉角装置既能够沿高度方向移动、能够沿本线圈涨形机的长度方向移动,还能以安装点为圆心旋转,以适用线圈的尺寸规格需要,上述位置调整为在线圈夹持完毕,对顶弧装置进行微调的时候操作的。
在线圈夹持前,拉角装置需要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处的调节多为大尺寸的调节,例如将拉角装置之间的距离从50mm增加到200mm。具体地,基座1上设置有拉角滑动凸台11,该拉角滑动凸台11上设置有一对第三齿条12和一对第三滑轨13,一对第三齿条12位于一对第三滑轨13之间,立架7上设置有第八电机8、驱动杆81和一对第三驱动齿轮82,驱动杆81跨接立架7,即驱动杆81的两端连接到立架7的两侧侧板上,一对第三驱动齿轮82套装在驱动杆81上并分别啮合到第三齿条12上,第八电机8的第八转轴连接于驱动杆81,立架7的底端设置有与一对第三滑轨13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83。
第八电机8工作,则第八转轴转动,从而带动驱动杆81转动,以使得套装在驱动杆81上的第三驱动齿轮82转动,在第三驱动齿轮82和第三齿条12的啮合配合下移动,立架7的底端设置有与一对第三滑轨13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83,以辅助第三驱动齿轮82,减小立架7在拉角滑动凸台11上移动的阻力。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 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5)
1.一种线圈涨形机,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涨形机还包括分别安装到所述基座(1)上的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所述鼻夹装置和所述拉角装置可沿所述基座(1)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拉角装置能够围绕其安装点旋转,所述顶弧装置的顶端具有弧形凸起,待涨形线圈用于固定到所述鼻夹装置和所述拉角装置上,并且所述涨形线圈具有相对的长边和位于该两个长边之间的两个扭转边,所述拉角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所述长边,所述鼻夹装置成对设置且用于对称地夹持所述扭转边,所述顶弧装置成对设置以定位在一个拉角装置和一个鼻夹装置之间的所述线圈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拉角装置旋转以使得一对拉角装置之间的所述线圈成角度翻折,并且所述拉角装置和所述鼻夹装置向下移动以使得所述线圈对应地压靠到所述弧形凸起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弧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的导杆(21)、角板(22)和顶弧部件,所述角板(22)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安装到所述导杆(21)的顶端,所述竖直板垂直连接于所述水平板并竖直向上延伸,所述顶弧部件包括圆弧段杆状结构和安装板,该安装板连接到所述圆弧段杆状结构的一端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到所述竖直板上,所述圆弧段杆状结构的另一端焊接到所述水平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弧装置可沿高度方向移动,并且包括导向块(23)、第一电机(24)和支撑架(25),所述导向块(23)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并具有供所述导杆(21)的底端穿过的导向孔,所述支撑架(25)形成为U形凹槽结构并具有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从所述底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所述底板固定到所述导杆(21)的顶端,所述第一电机(24)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其第一转轴穿过所述底板连接到所述导杆(21)上,所述角板(22)铰接到所述支撑架(2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弧装置还包括转轴(26)、旋转调节板(27)和传动螺栓(28),所述水平板上设置有竖直伸入到所述两个侧板之间的铰接板,所述两个侧板和所述铰接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供所述转轴(26)穿过的铰接孔,所述旋转调节板(27)固定到一个侧板上,并具有以所述转轴(26)为圆心的弧形通道(271),该弧形通道(271)的弧形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传动螺栓(28)的螺杆插入到所述弧形通道(271)内,且该螺杆的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凸起啮合的齿,所述水平板靠近所述旋转调节板(27)的板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传动螺栓(28)的自由端铰接到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螺栓(28)包括螺杆部和螺帽,该螺帽设置在所述旋转调节板(27)的外表面上,所述传动螺栓(28)沿所述螺杆部的轴向形成有锁紧孔(281),该锁紧孔(281)内设置有内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弧装置还包括第一操作台(3)、第二电机、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传动轴,该第一操作台(3)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且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导向块(23)上,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传动轴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并啮合到所述第一齿条上,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到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上,以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在所述第一齿条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的固定架和第一气缸(41),所述固定架呈n形结构并具有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分别从所述顶板的两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并形成悬臂结构,所述第一气缸(41)固定到所述第一竖板上,且该第一气缸(41)的第一气缸杆插入到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所述第一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一压紧板,该第一压紧板通过所述第一气缸杆的伸缩抵顶或者远离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42),该第二气缸(42)固定到所述顶板上,且该第二气缸(42)的第二气缸杆插入到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所述第二气缸杆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二压紧板,该第二压紧板通过所述第二气缸杆的伸缩压靠或者远离所述线圈的上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三气缸(43)和机械锁,所述第三气缸(43)固定到所述顶板上,所述机械锁安装在所述第二竖板上,所述第三气缸(43)的第三气缸杆与所述机械锁连接,以驱动所述机械锁止挡在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装置还包括第二操作台(5)、第三电机(48)、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传动轴(51),该第二操作台(5)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且具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传动轴(51)的一端铰接到所述固定架远离所述线圈的一侧,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第二传动轴(5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鼻夹装置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传动轴(51)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并啮合到所述第二齿条上,所述第三电机(48)安装到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上,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在所述第二齿条上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台(5)上设置有磁粉制动器(5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51)与所述固定架的连接端设置有固定法兰,所述固定架内设置有铰接轴,该铰接轴插入到所述固定法兰中并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法兰铰接,所述固定法兰上等间隔设置有两根朝向所述铰接轴延伸的限位螺栓,所述铰接轴在两根所述限位螺栓之间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第一操作台(3),该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升降杆(31),所述第二操作台(5)固定到所述升降杆(31)的顶端,所述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第四电机,该第四电机的第四转轴连接到所述升降杆(31)的底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角装置包括第三操作台(6)、固定爪(61)、移动爪(62)和第四气缸(63),所述第三操作台(6)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1)的上方,所述固定爪(61)安装到所述第三操作台(6)上,且具有底段和顶段,所述顶段从所述底段倾斜向上延伸并形成C形结构,所述第四气缸(63)的第四缸体固定到所述顶段上,其第四气缸杆插入到所述底段和顶段之间,所述移动爪(62)固定到所述第四气缸杆的插入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爪(61)的底段包括水平杆和竖直杆,所述水平杆从所述第三操作台(6)水平向外延伸,所述竖直杆从所述水平杆的延伸末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水平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所述竖直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所述移动爪(62)包括插入杆和斜杆,所述插入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插入杆插入到两个水平杆的间隔中,所述斜杆从所述插入杆朝向所述竖直杆倾斜延伸,所述斜杆为多根且平行间隔布设,一根斜杆插入到两个竖直杆的间隔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五电机(64),该第五电机(64)连接到所述第三操作台(6)上,所述固定爪(61)安装到所述第五电机(64)上,所述第五电机(64)的第五转轴固定连接到所述固定爪(61)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第六电机,所述第三操作台(6)上间隔设置有滑杆(65),该滑杆(65)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三操作台(6)的长度端,所述第五电机(64)套装到所述滑杆(65)上,所述第三操作台(6)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滑轨(66),所述第五电机(64)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轨(66)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661),所述第六电机的第六转轴与所述第一滑轨(66)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角装置还包括立架(7)、第七电机(67)、连接杆(68)和第二滑块(69),所述立架(7)垂直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所述连接杆(68)插入到所述立架(7)内,且其轴向与所述基座(1)的板面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块(69)套装到所述连接杆(68)上,所述第七电机(67)连接到所述连接杆(68)的顶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69)上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第三操作台(6)连接到所述滑动轴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拉角滑动凸台(11),该拉角滑动凸台(11)上设置有一对第三齿条(12)和一对第三滑轨(13),所述一对第三齿条(12)位于所述一对第三滑轨(13)之间,所述立架(7)上设置有第八电机(8)、驱动杆(81)和一对第三驱动齿轮(82),所述驱动杆(81)跨接所述立架(7),所述一对第三驱动齿轮(82)套装在所述驱动杆(81)上并分别啮合到所述第三齿条(12)上,所述第八电机(8)的第八转轴连接于所述驱动杆(81),所述立架(7)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一对第三滑轨(13)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83)。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角装置为两对,所述鼻夹装置为一对,所述顶弧装置为两对,一对所述鼻夹装置分别靠近所述基座(1)的长度端布设且能够在一对所述鼻夹装置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两对拉角装置分别靠近所述基座(1)的宽度端布设且能够在所述两对拉角装置的方向上移动,每个顶弧装置设置在一个鼻夹装置和一个拉角装置直线距离的中间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调节滑台(15)和滑动小车(9),所述调节滑台(15)上设置有一对第四齿条和一对第四滑轨(14),所述一对第四齿条位于所述一对第四滑轨(14)之间,所述滑动小车(9)上设置有第九电机、固定杆和一对第四驱动齿轮,所述固定杆跨接所述滑动小车(9),所述一对第四驱动齿轮套装在所述固定杆上并分别啮合到所述第四齿条上,所述第九电机的第九转轴连接于所述固定杆,所述滑动小车(9)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一对第四滑轨(14)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块(91)。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小车(9)上设置有第一操作台(3),所述第一操作台(3)上设置有第二操作台(5)。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涨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涨形机还包括自动控制器,该自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鼻夹装置、拉角装置和顶弧装置电连接,以根据输入的所述线圈的鼻高、鼻角中心距、直线距离、跨距、顶弧高度的尺寸值自动驱动相应装置运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62417.9U CN205847018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线圈涨形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62417.9U CN205847018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线圈涨形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47018U true CN205847018U (zh) | 2016-12-28 |
Family
ID=57620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6241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47018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线圈涨形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84701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9217A (zh) * | 2016-06-28 | 2016-10-26 | 江苏东旭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线圈涨形机 |
CN114453467A (zh) * | 2021-12-28 | 2022-05-10 | 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适应于扁形导条的开环式涨型机 |
-
2016
- 2016-06-28 CN CN201620662417.9U patent/CN20584701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9217A (zh) * | 2016-06-28 | 2016-10-26 | 江苏东旭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线圈涨形机 |
CN106059217B (zh) * | 2016-06-28 | 2018-09-14 | 江苏东旭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线圈涨形机 |
CN114453467A (zh) * | 2021-12-28 | 2022-05-10 | 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适应于扁形导条的开环式涨型机 |
CN114453467B (zh) * | 2021-12-28 | 2024-01-02 | 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适应于扁形导条的开环式涨型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86385B (zh) | 智能电缆敷设小车 | |
CN106760902A (zh) | 一种配电网输电线专用电线杆自动安装机 | |
CN106059217A (zh) | 线圈涨形机 | |
CN206471754U (zh) | 一种新型电缆转弯滑轮 | |
CN107579481A (zh) | 一种通信线缆滑动装置 | |
CN205847018U (zh) | 线圈涨形机 | |
CN207064392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硅铝压铸件 | |
CN108246934A (zh) | 一种金属丝网拉伸整平装置 | |
CN216157259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具有安全性的可调节支撑装置 | |
CN216836909U (zh) | 一种设有距离调节功能的市政管道铺设装置 | |
CN206376617U (zh) | 一种架空输电线专用电线杆自动安装设备 | |
CN214456405U (zh) | 一种门架式悬浮抱杆倒装提升架装置 | |
CN207267290U (zh) | 预应力钢丝张拉装置 | |
CN211310410U (zh) | 一种绕线夹紧装置 | |
CN118040539A (zh) | 一种桥接线路用线夹装配设备 | |
CN108790577B (zh) | 一种拼装式墙纸贴合机 | |
CN206509679U (zh) | 凑合节的安装定位装置 | |
CN215498000U (zh) | 用于铺设通讯线缆的牵引装置 | |
CN206364451U (zh) | 一种配电网电缆线铺设专用夹持进给设备 | |
CN209647807U (zh) | 网笼生产线 | |
CN204334243U (zh) | 一种电机槽轮压装工装 | |
CN203498835U (zh) | 桩基侧面夹紧装置 | |
CN208866295U (zh) | 一种可调钢筋弯折机 | |
CN209238340U (zh) | 一种加速烘干的涂装设备 | |
CN205772905U (zh) | 可调式电缆滑车及使用该电缆滑车的起重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