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36976U - 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36976U
CN205836976U CN201620546895.3U CN201620546895U CN205836976U CN 205836976 U CN205836976 U CN 205836976U CN 201620546895 U CN201620546895 U CN 201620546895U CN 205836976 U CN205836976 U CN 205836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installed surface
face
heavy parts
operation v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468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筱原诚
小林泰典
田原义久
井上竜
井上竜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93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416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36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36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04Cabs insulated against vibrations or noise, e.g. with elastic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在从离合器壳体(6)向机体横外方延伸的前托架(24),经由前防振橡胶(23)载置支承有驾驶室,在前托架(24)设有砝码(34),砝码(34)以从前托架(24)向机体横外方凸出的状态安装成使砝码(3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前托架(24)的比前防振橡胶(23)偏靠机体横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在从机体框架向机体外方延伸的托架,经由防振部件载置支承有驾驶室。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作业车,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车。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车而言,在从机体框架(专利文献中的“离合器壳体”)向机体外方延伸的托架(专利文献中的“驾驶室托架”),经由防振部件(专利文献中的“防振橡胶”)载置支承有驾驶室。在托架的前端部设有施重部件(专利文献中的“防振砝码”)。由此,通过施重部件调节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从而减少传递至驾驶室的振动。
然而,就上述现有的作业车而言,根据驾驶室的构造等,有时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与驾驶室的空间共振频率以及发动机的振动频率一致,从而导致驾驶室的振动或噪音较大,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并且,就托架而言,以固有振动频率为界,低频侧一般比高频侧的振动大,因而,在比固有振动频率低的低频侧的频域,不能充分地减少向防振部件传递的振动。因此,当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过高时,不能充分减少向防振部件传递的振动的频域范围较大,可能导致驾驶室的振动或噪音加剧恶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8-143209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能够经由托架减少向驾驶室传递的振动的作业车。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为一种作业车,在从机体框架向机体外方延伸的托架,经由防振部件载置支承有驾驶室,
在所述托架设有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从所述托架向机体外方凸出的状态安装成使所述施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托架的比所述防振部件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从机体框架到施重部件的距离变长,即使不增加施重部件的重量,也能够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由此,使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小于驾驶室的空间共振频率和发动机的振动频率,从而能够经由托架减少传递至驾驶室的振动。并且,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降低,从而能够充分地减少向防振部件传递的振动。就这一点而言,也能够经由托架减少向驾驶室传递的振动。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所述托架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安装有所述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与所述安装面对向的对向面的仅一部分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安装面。
在此,假设当施重部件以对向面全部与安装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安装面时,必须精度很高地加工全部对向面,从而导致加工工序和成本增加。然而,根据本特征结构,只要精度良好地加工对向面的与安装面接触的一部分即可,能够减少加工工序和成本。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从与所述对向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的面积为所述对向面的外周面积的一半以下。
根据本结构特征,尽量减少接触部,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加工工序和成本。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施重部件在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特征,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比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机体外侧,也就是说,施重部件以悬臂状安装在安装面。由此,当机体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时,施重部件以接触部为支点朝与机体的振动方向(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施重部件的振动的水平成分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驾驶室的振动。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朝向所述安装面侧凸出。
根据本结构特征,只要使对向面的一部分向安装面侧凸出,就能够简单地设置接触部。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横跨所述对向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据本结构特征,在接触部与安装面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使施重部件不会在宽度方向上摇摆,而使施重部件牢固地安装在安装面。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施重部件相对于所述安装面的安装位置与所述防振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的安装位置设定在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没有将施重部件和防振部件的安装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限定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施重部件和防振部件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施重部件以俯视时与所述防振部件重叠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特征,施重部件以从托架向机体外方凸出的状态安装成使施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托架的比防振部件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并且,不会使施重部件过多地向机体外方凸出而成为障碍。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所述托架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所述托架向机体外方凸出,
在所述凸出部安装有所述施重部件。
根据本结构特征,根据凸出部的长度,从机体框架到施重部件的距离进一步延长,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施重部件配置在所述托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托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也包含托架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
根据本结构特征,能够使施重部件在宽度方向上重量均匀地相对于托架进行安装,从而难以导致托架因振动而向宽度方向倾斜。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所述托架具有:顶板,安装有所述防振部件;以及一对侧板,设置在所述顶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侧板以其上下方向的长度越朝向机体外侧越短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结构特征,托架的机体框架侧的部分(托架的基端部)的强度变大,并且,托架的机体外侧的部分(托架的前端部)的强度变小。由此,能够提高托架的基端部的强度从而确保托架的强度,并且,能够降低托架的前端部的强度从而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在所述托架设置有所述驾驶室能够抵接的抵接部。
根据本结构特征,即使驾驶室振动,也能够使抵接部抵接在驾驶室,从而阻止驾驶室移位。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为,
所述抵接部以俯视时在宽度方向上邻接于所述施重部件的状态设置,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据本结构特征,能够使抵接部小型地设置在不与施重部件干涉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拖拉机左视图。
图2是表示驾驶室的支承构造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前托架的背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前托架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前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砝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前托架的响应加速度和频率的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6:离合器壳体(机体框架)
9:驾驶室
23:前防振橡胶(防振部件)
24:前托架(托架)
28:顶板
29:侧板
33:突出板(安装部、凸出部)
33A:安装面
34:砝码(施重部件)
34A:对向面
34B:接触部
35:抵接板(抵接部)
C3:砝码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
H1:安装位置(施重部件相对于安装面的安装位置)
H2:安装位置(防振部件相对于托架的安装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拖拉机的整体结构)
图1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车”的一例的拖拉机。该拖拉机具有四轮驱动式的行驶机体1。行驶机体1具有能够驱动且能够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2和能够驱动且能够制动的左右一对后轮3。
在行驶机体1的前半部设有动力部4。动力部4具有发动机E等,发动机E等收纳在机罩5内。在发动机E的后部连结有离合器壳体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机体框架”)。在离合器壳体6的后部连结有传动箱7。
在行驶机体1的后半部设有驾驶部8和覆盖驾驶部8的驾驶室9。在驾驶部8具有驾驶座椅10、前面板11以及方向盘12等。在行驶机体1的后端部,经由连杆机构13以能够升降且能够横摆的方式安装有旋转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未图示)。
(驾驶室)
如图1和图2所示,驾驶室9的屋顶部由顶棚部14构成。驾驶室9的地板部由地下面板15构成。顶棚部14由左右一对前柱16,左右一对侧柱17以及左右一对后柱18支承。
在驾驶室9的前侧部和后侧部分别设有前玻璃罩19和后玻璃罩20。在驾驶室9的两横侧部设有门21和侧玻璃罩22。门21以其后端部能够绕上下朝向的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侧柱17,且能够开闭。
驾驶室9的前部经由前防振橡胶2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防振部件”)载置支承在左右一对前托架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托架”)。驾驶室9的后部经由后防振橡胶25载置支承在左右一对后托架26。
(前托架)
如图3至图5所示,前托架24从离合器壳体6向机体横外方延伸。前托架24具有固定板27、顶板28以及一对侧板29。固定板27通过螺栓30固定在离合器壳体6的横侧部。在固定板27固定有顶板28和一对侧板29。顶板28和一对侧板29由板状部件大致弯折成门形而一体形成。
在顶板28的靠近机体横外侧的部分形成有供前防振橡胶23嵌入的嵌入孔28a。在顶板28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与螺栓31对应的螺母32。
侧板29从顶板28的前后两端部向下方延伸。侧板29的下边缘以朝机体横外侧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侧板29以其上下方向的长度越靠近机体横外侧越短的方式形成。
(前防振橡胶)
前防振橡胶23螺栓固定在地下面板15。前防振橡胶23具有本体部23A和法兰部23B。在本体部23A的轴部23a嵌入嵌入孔28a的状态下,法兰部23B通过螺栓31固定在顶板28。
(凸出板)
在前托架24设有凸出板3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凸出部”),凸出板33从前托架24向机体横外方凸出。凸出板33固定在顶板28的下表面的比嵌入孔28a偏靠机体横外侧的部分。凸出板33具有安装面33A,安装面33A安装有砝码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施重部件”)。安装面33A形成在凸出板33的下表面。
(抵接板)
在前托架24设有抵接板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驾驶室9的下部(例如地下面板15)能够抵接抵接板35。抵接板35以邻接于砝码34的前侧的状态固定在前托架24的机体横外侧端部。抵接板35通过将板状部件大致弯折成曲柄形状从而使上端部位于比下端部偏靠机体横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砝码)
如图3至图6所示,砝码34由金属制(例如铅)的块体构成。砝码34以从前托架24向机体横外方凸出的状态通过螺栓36固定在凸出板33的下表面(安装面33A)。砝码34(凸出板33)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具体而言,砝码34(凸出板33)配置在砝码34(凸出板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对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后侧的位置。
就砝码34而言,与螺栓36对应的一对螺栓孔34a形成在砝码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一侧的位置。由此,将砝码34以一对螺栓孔34a位于偏靠机体横外侧的位置的姿势安装在凸出板33,或者将砝码34以一对螺栓孔34a位于偏靠机体横内侧的位置的姿势安装在凸出板33,从而能够变更砝码34相对于前托架24的左右位置。
砝码34以与安装面33A对向的对向面34A的仅一部分(接触部34B)接触安装面33A的状态,安装在安装面33A。在对向面34A形成有对向面34A的与安装面33A接触的接触部34B以及对向面34A的不与安装面33A接触的非接触部34C。接触部34B以横跨对向面34A的前后两端部并向安装面33A侧凸出的方式设置。
从与对向面34A正交的方向观察(俯视)时,接触部34B的面积为对向面34A的外周面积的一半以下。此时,作为优选,俯视时,接触部34B的面积为对向面34A的外周面积的3/4以下。在此,对向面34A的外周面积是指俯视时被外缘34b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接触部34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砝码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此时,作为优选,接触部34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砝码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与机体外侧端之间的中心C4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在上下方向上,砝码34相对于安装面33A的安装位置H1与前防振橡胶23(法兰部23B)相对于前托架24(顶板28)的安装位置H2设置成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安装位置H1设定成比安装位置H2低的位置。
砝码34以俯视时与前防振橡胶23的本体部23A和法兰部23B重叠的状态设置。此时,作为优选,俯视时,被外缘34b包围的区域中的1/10至1/4的部分与前防振橡胶23的本体部23A重叠,作为进一步优选,俯视时,被外缘34b包围的区域中的1/7至1/5的部分与前防振橡胶23的本体部23A重叠。
(前托架的响应加速度与频率的关系)
在图7中,横轴表示频率(Hz),纵轴表示前托架24的响应加速度。并且,在图7中,实线为绘制前托架24的每个频率的响应加速度的线,虚线为绘制现有的托架的每个频率的响应加速度的线。
在此,如图7所示,已知驾驶室9的空间共振频率和发动机E的振动频率一般在180Hz至200Hz。并且,就现有的托架而言,固有振动频率存在于200Hz附近,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与驾驶室9的空间共振频率和发动机E的振动频率一致,有时导致驾驶室9的振动和噪音较大。
此外,如图7所示,就现有的托架而言,以固有振动频率200Hz为界,低频侧一般比高频侧的响应加速度(振动)大,因而在比固有振动频率200Hz低的低频侧的频域,不能充分地减少向防振部件传递的振动。
对此,就前托架24而言,将固有振动频率设定在150Hz附近,从而使前托架24的固有振动频率比驾驶室9的空间共振频率和发动机E的振动频率小,由此能够经由前托架24减少向驾驶室9传递的振动。并且,前托架24的固有振动频率比现有托架的固有振动频率小的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减少向前防振橡胶23传递的振动。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经由前托架24减少向驾驶室9传递的振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出板33固定在顶板28,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凸出板33或顶板28上形成长孔(未图示),经由该长孔将凸出板33螺栓固定在顶板28,由此,能够调节凸出板33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或者双方的位置。并且,砝码34也可以不经由凸出板33而直接安装在前托架24。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砝码34安装在前托架24,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或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将砝码34安装在后托架26。此时,砝码34以从后托架26向机体横外侧凸出的状态安装成使砝码3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后托架26的比后防振橡胶25偏靠机体横外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砝码34(凸出板33)配置在砝码34(凸出板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对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后侧的位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例如,砝码34(凸出板33)既可以配置在其前后方向的中心C1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一致的位置,即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又可以配置在该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对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前侧的位置。并且,砝码34(凸出板33)还可以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或后端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板29以其上下方向的长度越偏靠机体横外侧越短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以其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的方式形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抵接板35以邻接于砝码34的前侧的状态设置,但也可以以邻接于砝码34的后侧的状态设置。并且,也可以不设置抵接板3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与对向面34A正交的方向观察(俯视)时,接触部34B的面积为对向面34A的外周面积的一半以下,但接触部34B的面积也可以比对向面34A的外周面积的一半稍大。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触部34B位于比砝码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比砝码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机体内侧的位置,或者还可以位于砝码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上。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安装位置H1设定成比安装位置H2低的位置,但安装位置H1也可以设定成比安装位置H2高的位置,或者还可以设定成安装位置H1与安装位置H2相同。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砝码34以俯视时与前防振橡胶23的本体部23A和法兰部23B重叠的状态设置,但也可以以俯视时仅与前防振橡胶23的法兰部23B重叠的状态设置,或者还可以以俯视时不与前防振橡胶23重叠的状态设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除了能够用于带驾驶室的拖拉机以外,还能够用于带驾驶室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13)

1.一种作业车,在从机体框架向机体外方延伸的托架,经由防振部件载置支承有驾驶室,所述作业车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设有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从所述托架向机体外方凸出的状态安装成使所述施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托架的比所述防振部件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安装有所述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与所述安装面对向的对向面的仅一部分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安装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从与所述对向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的面积为所述对向面的外周面积的一半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施重部件在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朝向所述安装面侧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面的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成横跨所述对向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施重部件相对于所述安装面的安装位置与所述防振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的安装位置设定在不同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重部件以俯视时与所述防振部件重叠的状态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所述托架向机体外方凸出,
在所述凸出部安装有所述施重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重部件配置在所述托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具有:顶板,安装有所述防振部件;以及一对侧板,设置在所述顶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俯视时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侧板以其上下方向的长度越朝向机体外侧越短的方式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设置有所述驾驶室能够抵接的抵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以俯视时在宽度方向上邻接于所述施重部件的状态设置,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为与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CN201620546895.3U 2015-08-07 2016-06-07 作业车 Active CN2058369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7357 2015-08-07
JP2015-157357 2015-08-07
JP2016-093324 2016-05-06
JP2016093324A JP6541614B2 (ja) 2015-08-07 2016-05-06 作業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36976U true CN205836976U (zh) 2016-12-28

Family

ID=56108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46895.3U Active CN205836976U (zh) 2015-08-07 2016-06-07 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127790B1 (zh)
CN (1) CN20583697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8056B2 (en) 2018-06-26 2021-05-18 Deere & Company Isolation system from noise and vibrations for a work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0242A (en) * 1984-11-26 1987-03-17 Kubuto, Ltd. Tractor cabin
GB0021140D0 (en) * 1999-11-30 2000-10-11 Kubota Kk Dynamic dampers, and a damping support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body using the dynamic dampers
JP4851921B2 (ja) * 2006-12-06 2012-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付き作業車
KR20080092838A (ko) * 2007-04-12 2008-10-1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캐빈을 구비한 주행 차량
JP5137859B2 (ja) * 2009-01-14 2013-02-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キャビン付き作業車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27790A1 (en) 2017-02-08
EP3127790B1 (en) 2018-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1216B2 (en) Motor mou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9751563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EP2749478B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US8485303B2 (en) Utility vehicle
CN20386479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JP651188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EP2865581A2 (en) Suspension tower structure
JP2008143209A (ja) キャビン付き走行車両
US20190061823A1 (en) Vehicle
WO2012124692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構造
CN205836976U (zh) 作业车
JP2019107925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JP7083035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541614B2 (ja) 作業車
KR20150057446A (ko) 가상 엔진음 시스템의 스피커 장착용 브라켓
CN206125169U (zh)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JP7022841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KR101966448B1 (ko) 후륜 구동 차량용 트랜스미션 지지 장치
CN21303563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安装支架及车辆
CN110949520B (zh) 副车架结构
KR101974823B1 (ko)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구조
KR101776732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과 차체 체결구조
JP202010455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572013Y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