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18378U -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18378U
CN205818378U CN201620419218.5U CN201620419218U CN205818378U CN 205818378 U CN205818378 U CN 205818378U CN 201620419218 U CN201620419218 U CN 201620419218U CN 205818378 U CN205818378 U CN 205818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lement heater
heating element
lower bas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192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4192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18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18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1837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包括装于下座体内的导热件和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件的上部与流道板的下部接触,导热件从底面开设安装孔,所述下座体位于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开设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的下孔口由位于所述下座体下方的母模固定板所遮挡,所述加热元件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限位通孔以及所述母模固定板合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长时间使用后,如若加热元件损坏,一般的模具维护人员将母模固定板和下座体拆分后,即可从限位通孔处将加热元件抽出,并进行更换,更换后,将母模固定板和下座体重新连接即可,操作十分方便,无须等待专业的热流道系统维护人员到场维护,从而可大幅度缩短加热机构的维护时间,并减少经济损失。

Description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模具的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在注塑行业中,热流道模具因其生产出的塑料制品具有密度均匀,变形小,生产周期短、废料少(或无)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工作过程中,通过热流道系统中的加热机构对其热流道进行加热,使热流道内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以在每次成型并开模取出制品时,无需将热流道内的塑料取出,从而节省大量塑料。
可见,在整个热流道系统中,加热机构能否持续稳定地发热是决定热流道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的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的加热元件一般安装在热流道系统较内部的核心区域,一般的模具维护人员由于不熟悉热流道系统的内部构造,因此,无法对加热机构进行维护,而一旦加热机构的加热元件因长时间工作而损坏时,必须停止生产,并等待专业的热流道系统维护人员对热流道系统进行拆卸以将其核心区域的加热元件进行更换,显然,维护过程十分麻烦,且维护时间长,最终给生产带来不便,增加因较长时间停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旨在缩短加热机构的维护时间,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包括装于下座体内的导热件和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件的上部与流道板的下部接触,所述导热件从底面开设安装孔,所述下座体位于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开设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的下孔口由位于所述下座体下方的母模固定板所遮挡,所述加热元件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限位通孔以及所述母模固定板合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为盲孔或者通孔,为通孔时,加热元件的顶部与流道板接触。
优选地,所述导热件嵌入所述流道板或者套于所述流道板下部。
优选地,所述流道板的下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台状,所述导热件的上部有与所述流道板的锥台状下部相适的凹槽,所述流道板的下部插入所述凹槽后,与所述凹槽的槽壁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导热件采用铜或者铝制成。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由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发热丝组成,所述发热丝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上座体外壁的感温线,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元件与模具外的温控箱电连接,所述温控箱根椐所述感温线传递的信号控制所述加热元件。
优选地,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元件通过导线和装于所述下座体外壁的连接器与所述温控箱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的底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下座体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与所述下座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由在导热件底面开设的安装孔,在下座体位于安装孔下方位置开设的限位通孔,以及位于下座体下方的母模固定板合围形成容置加热元件的安装空间,长时间使用后,如若加热元件损坏,一般的模具维护人员将母模固定板和下座体拆分后,即可从限位通孔处将加热元件抽出,并进行更换,更换后,将母模固定板和下座体重新连接即可,操作十分方便,无须等待专业的热流道系统维护人员到场维护,从而可大幅度缩短加热机构的维护时间,并减少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具有本实用新型加热机构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具有本实用新型加热机构的模具热流道系统装于母模上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省略加热元件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热流道系统与模具的装配示图;
图6为图5的B部分的放大详图;
图7是流道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加热机构 11 导热件
12 加热元件 111 安装孔
112 凹槽 121 连接板
2 下座体 21 限位通孔
3 阀针 4 驱动装置
41 推板 42 顶簧
43 导柱 44 固定板
5 流道板 51 热流道
511 入口端 512 出口端
513 导向孔 6 上座体
61 定位孔 62 冷却水路
63 导孔 7 连接器
100 母模板 200 母模模芯
300 母模固定板 301 限位孔
400 成型空间 401 冷流道
500 公模模芯 600 公模板
601 压块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参照图1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1,包括装于下座体2内的导热件11和加热元件12,所述导热件11的上部与流道板5的下部接触,以将加热元件12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流道板5,对流道板5的热流道51内的塑料进行加热,并保证工作过程中,热流道51内的塑料处于熔融状态,导热件11从底面开设安装孔111,所述下座体2位于安装孔111下方的位置开设限位通孔21,所述限位通孔21的下孔口由位于下座体2下方的母模固定板300所遮挡,所述加热元件12置于所述安装孔111、所述限位通孔21以及所述母模固定板300合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长时间使用后,如若加热元件12损坏,一般的模具维护人员将母模固定板300和下座体2拆分后,即可从限位通孔21处将加热元件12抽出,并进行更换,更换后,将母模固定板300和下座体2重新连接即可,操作十分方便,无须等待专业的热流道系统维护人员到场维护,从而可大幅度缩短加热机构的维护时间,并减少经济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图3、图4所示,安装孔111可以为盲孔或者通孔,为盲孔时,加热元件12的产生的热量只能通过导热件11传递到流道板5,可使流道板5均匀受热。为通孔时,加热元件12的顶部与流道板5接触,加热元件12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经其侧壁传递到导热件11,并由导热件11传递到流道板5,另一部分热量则经加热元件12的顶部直接传递到流道板5,以提高加热元件12的热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导热件11可采用嵌入流道板5或者套于流道板5下部的方式与流道板5接触,以实现热传递。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流道板5的下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台状,导热件11的上部有与流道板5的锥台状下部相适的凹槽112,流道板5的下部插入凹槽112后,与凹槽112的槽壁相接触,可增加流道板5与导热件11之间的导热面积。应当说明的是,流道板5的下部也可以为柱状,导热件11的上部则相应设有与流道板5的柱状下部相适的凹槽,以供流道板5的下部插入。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导热件11的上部设置成柱状或者上小下大的锥状,并在流道板与导热件11相对的底面开设与导热件的上部相应的凹槽(图中未表示),以供导热件的上部插入。
进一步地,导热件11可以采用铜或者铝等导热性能较佳的金属制成,以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所示,加热元件12可采用电阻丝加热元件。具体而言,加热元件由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发热丝组成,该发热丝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外壳可以为矩形(参见图3)、圆柱形、或者锥形等形状,导热件11底面的安装孔111与外壳相适,外壳插入安装孔111后,其壳壁与安装孔111的内壁相接触,发热丝产生的热量经外壳传递到导热件11。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加热元件12也可以为陶瓷加热元件、电阻圈加热元件或者石英管加热元件等,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前述描述可以想到的其他加热元件应视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或者替换方式。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于上座体6外壁上的感温线,感温线和加热元件12与模具外的温控箱(图中未表示)电连接。工作过程中,感温线对上座体6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传递给温控箱,温控箱则根椐感温线传递的信号控制加热元件12的发热量,并通过控制流经上座体6的冷却水路62的冷却水的流量和速度,使上座体6的精确地处于所需的温度范围内,从而提高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线和加热元件12通过导线和装于下座体6外壁的连接器7与温控箱电连接,也可以直接通过导线直接与温控箱电连接。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3所示,加热元件12的底端设有连接板121,连接板121通过螺钉与下座体2可拆卸连接,以对加热元件12进行定位,防止加热元件12在安装空间内晃动而产生噪音并影响使用寿命。需要更换加热元件12时,一般的模具维护人员先将母模固定板300和下座体2拆分,然后拧松螺钉,即可从限位通孔21处将加热元件12抽出。应该当说明的是,连接件121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与下座体2可拆卸连接。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这里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模具热流道系统进行简单介绍,参见图1至图7所示,该模具热流道系统装于模具中,包括流道板5、下座体2、阀针3、上座体6和驱动装置4。
具体而言,流道板5装于模具母模板100中部的容置孔中,母模模芯200装于母模板,并位于流道板5的两侧,流道板5内部设有热流道51,其中,热流道51的入口端511延伸至模具的母模固定板300的限位孔301处,并被固紧,以供注塑机的喷料嘴(图中未表示)可将熔融的塑料从热流道51的入口端511注入,流道板51的出口端512则延伸至流道板5的侧壁接近模具成型空间400的位置,该模具成型空间400由模具合模时母模模芯200和公模模芯500闭合所形成,用于在该成型空间400内成型塑料制品,热流道51的出口端512通过位于模具分型面处的冷流道401与模具成型空间400通连,流道板5开有与其出口端512相连的垂向导向孔513。
下座体2位于流道板5下方,且处于流道板5和母模固定板300之间,下座体2内安装可对流道板5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1,该加热机构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机构,工作过程中,加热机构1对流道板5加热以保持热流道51内的塑料处于熔融状态。
阀针位3于导向孔513下方,并与导向孔513相适,其上部插入导向孔513,并可相对导向孔513滑动,需要停止浇注时(如需开模时),驱动装置4驱动阀针3沿导向孔513上升并将出口端512封闭,防止熔融塑料从热流道51的出口端512溢出,从而实现自动断料,当需要继续浇注时,驱动装置4则驱动阀针3下行,将出口端512打开,使热流道51内的熔融塑料能经冷流道401流入模具成型空间400。
上座体6装于模具的母模板100中部的容置孔中,上座体的中部开设定位孔61,流道板5装于所述定位孔61中,以通过上座体6将流道板5与母模模芯200隔开,防止流道板5的热量对母模模芯200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冷流道401的入料口延伸至上座体6的内壁面,并与热流道的出口端512对接。
驱动装置4包括位于下座体2的安装孔内的推板41,以及上、下两端分别与推板41和母模固定板300弹性相抵的顶簧42,推板41有向上伸出的导柱43,上座体6与导柱43相对的位置开有与导柱43配合的导孔63,导柱43插入导孔63并可相对导孔63滑动,阀针3直接或者通过固定板44与推板41固连,模具公模板600设有与上座体6相对的压块601,开模时,顶簧42将推板41顶起,并推动导柱43和阀针3向上移动,最终阀针3向上将热流道51的出口端512封闭,此时,导柱43的上端向上伸出导孔63;合模时,压块601将导柱43下压,以驱动推板41克服顶簧42的弹力,驱使阀针3下行,将热流道51的出口端512开启。应当说明的是,驱动装置4也可以采用专利号为“2015206319148”、名称为“MSC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的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驱动装置,这里不对该驱动装置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包括装于下座体内的导热件和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件的上部与流道板的下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从底面开设安装孔,所述下座体位于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开设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的下孔口由位于所述下座体下方的母模固定板所遮挡,所述加热元件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限位通孔以及所述母模固定板合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盲孔或者通孔,为通孔时,加热元件的顶部与流道板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嵌入所述流道板或者套于所述流道板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的下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台状,所述导热件的上部有与所述流道板的锥台状下部相适的凹槽,所述流道板的下部插入所述凹槽后,与所述凹槽的槽壁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采用铜或者铝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由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发热丝组成,所述发热丝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上座体外壁的感温线,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元件与模具外的温控箱电连接,所述温控箱根椐所述感温线传递的信号控制所述加热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感温线和所述加热元件通过导线和装于所述下座体外壁的连接器与所述温控箱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底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下座体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与所述下座体连接。
CN201620419218.5U 2016-05-10 2016-05-10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18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19218.5U CN205818378U (zh) 2016-05-10 2016-05-10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19218.5U CN205818378U (zh) 2016-05-10 2016-05-10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18378U true CN205818378U (zh) 2016-12-21

Family

ID=58148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1921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18378U (zh) 2016-05-10 2016-05-10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183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4463A (zh) * 2021-12-27 2022-04-05 太仓市众翔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侵入式温控点阵及其热流道模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4463A (zh) * 2021-12-27 2022-04-05 太仓市众翔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侵入式温控点阵及其热流道模具
CN114274463B (zh) * 2021-12-27 2023-11-24 太仓市众翔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侵入式温控点阵及其热流道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1506U (zh) 可实现快速均匀加热和冷却的模具
CN101811338B (zh) 一种可实现急冷急热的模具
CN104608331B (zh) 一种大型pvc塑料管件注塑模热流道碟式浇注装置
CN110253837A (zh)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机电一体化模具
CN205818378U (zh) 模具热流道系统的加热机构
CN201357549Y (zh) 注橡模冷流道结构
CN105128288A (zh) 一种电视机前壳注塑模具
CN207120458U (zh) 一种智能化热流道模具控制器
CN209158807U (zh) 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结构
CN102431127A (zh) 热流道模具
CN205818353U (zh)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和模具
CN205915602U (zh) 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CN207224489U (zh) 一种多嘴芯侧浇口型热嘴
CN212684595U (zh) 一种注塑模具用热流道结构
CN107322896A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塑料注塑模具
CN209869221U (zh) 一种分离式热固材料零件模压模具
CN109483808B (zh) 一种用于塑料注塑机的注塑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13648507U (zh) 高性能塑料模具分流针装置
CN208558223U (zh) 一种带有冷却结构的注塑模具
CN201721022U (zh) 一种电热式、浮动式快速热循环注塑模具
CN216329911U (zh) 一种快冷式数据线生产用注塑机
CN209141384U (zh) 一种节能型复合材料成型机
CN215320270U (zh) 一种水路镶件包围热流道口的结构
CN217047324U (zh) 新型注塑模具用热流道
CN214820643U (zh) 一种具有异形水路的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