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00778U -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 Google Patents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00778U
CN205800778U CN201620723507.4U CN201620723507U CN205800778U CN 205800778 U CN205800778 U CN 205800778U CN 201620723507 U CN201620723507 U CN 201620723507U CN 205800778 U CN205800778 U CN 205800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oler
charge air
side rail
radiator
hybri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235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樽波
王震
张兆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OUFENG AUTOMOBILE RADI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OUFENG AUTOMOBILE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OUFENG AUTOMOBILE RADI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OUFENG AUTOMOBILE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235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00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00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00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属于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混合动力的冷却单元的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以及中冷器没有统一的空间布置标准,造成冷却单元布置混乱、管路连接复杂以及维修困难的现象,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技术方案为:其结构包括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中冷器、框架和三套减震机构,框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上侧梁、下侧梁和两个中间梁,左侧梁、上侧梁、右侧梁、下侧梁依次连接组合成长方体框架,两中间梁设置在上侧梁和下侧梁之间、且两中间梁间隔设置,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依次并排设置在框架内。

Description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具体地说是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措施越来越严格,混合动力车辆由于其节能、低排放等特点成为汽车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点,并已经开始商业化。大量的主机厂家对车辆的轻量化及在空间性上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故针对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动机和电机散热器及中冷器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然而现阶段各个散热器厂家及主机厂家针对混合动力车型在空间布置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位置要求,往往是哪里有位置就布置在那里,各个冷却单元如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中冷器均需要外置的风扇散热,相应的管路连接也非常复杂,在生产、加工、整车组装时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维修困难。
专利号为CN 205089438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车用并排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结构包括散热器、中冷器、定位框架,定位框架为由上定位架、侧定位架I、下定位架、侧定位架II依次连接组合的长方体框架,散热器和中冷器并排设置在定位框架内,散热器和中冷器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的顶部与上定位架连接,隔板的底部与下定位架连接;上定位架为由顶板、前挡板I、后挡板I、左挡板I、右挡板I组合的底部开口的盒型结构,下定位板为由底板、前挡板II、后挡板II、左挡板II、右挡板II组合的顶部开口的盒型结构;侧定位架I和侧定位架II均为由竖板、前定位板、后定位板组合的U型结构。但是该技术方案不能解决混合动力三并排冷却模块的空间布置及安装问题。
专利号为CN 203681252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冷却模块,包括中冷器、水散热器和框架,所述中冷器和水散热器互相平行地安装在框架内,所述框架的引风侧安装有用于容纳风扇以及引导气流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内侧间用隔板分隔用于将所述导风罩内引导气流的空间分成多个互相独立的空腔。但是该技术方案仅能解决中冷器和水散热器空间布置的问题,不能解决混合动力的冷却单元的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以及中冷器没有统一的空间布置标准,造成冷却单元布置混乱、管路连接复杂以及维修困难的现象,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来解决混合动力的冷却单元的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以及中冷器没有统一的空间布置标准,造成冷却单元布置混乱、管路连接复杂以及维修困难的现象,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包括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中冷器、框架和三套减震机构,框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上侧梁、下侧梁和两个中间梁,左侧梁、上侧梁、右侧梁、下侧梁依次连接组合成长方体框架,两中间梁设置在上侧梁和下侧梁之间、且两中间梁间隔设置,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依次并排设置在框架内,其中,电机散热器设置在两中间梁之间,发动机散热器和中冷器分别设置在两中间梁的两侧;三套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的下方、且位于框架内。
作为优选,所述三套减震机构分别为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和中冷器减震套轮,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与下侧梁之间,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设置在电机散热器与下侧梁之间,中冷器减震套轮设置在中冷器与下侧梁之间。
更优地,所述中冷器上部通过螺栓与上侧梁固定连接,下部通过中冷器减震套轮与下侧梁连接。
更优地,所述中冷器减震套轮包括减震外轮和减震垫片,减震垫片设置在减震外轮上部的内侧壁上。
更优地,所述两中间梁的一侧均设置有密封海绵。
更优地,所述上侧梁和下侧梁呈盒型结构。
更优地,所述上侧梁为由顶板、前挡板A、后挡板A、左挡板A、右挡板A组合的底部开口的盒型结构,下侧梁为由底板、前挡板B、后挡板B、左挡板B、右挡板B组合的顶部开口的盒型结构。
更优地,所述左侧梁、中间梁和右侧梁呈U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及中冷器并排放置在框架内部,中间由两中间梁隔开,并增加减震机构进行减震,再采用螺栓紧固,由原来的随意放置改为了三并排放置,放置位置更加集中,所需风扇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冷却风同时经过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及中冷器,风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的外形尺寸在缩小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使用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及中冷器在框架内侧均安装减震垫进行减震,而中冷器采用中冷器减震套轮,中冷器减震套轮对中冷器全方向上均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同时将框架中的上侧梁和下侧梁由现有技术中的U型板结构改为了盒型结构,框架组装完成后,整个产品等效为一个整体,抗震及抗扭性能大大的提高,加强了其整体强度,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抗扭性和抗震性,使产品耐久性能及使用寿命大幅提高,故与整车匹配时,其故障率也非常低下,且具有整体强度高、成本低、性能高、占用空间小、集成化等一系列优点;
3、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在上侧梁上,下部通过中冷器减震套轮与下侧梁连接,使中冷器在受到全方向上的外力时,均能受力均匀,提高其使用寿命。
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体积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上侧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下测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中间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左侧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右侧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中冷器减震套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侧梁,2、发动机散热器,3、中间梁,4、电机散热器,5、上侧梁,6、中冷器,7、右侧梁,8、中冷器减震套轮,9、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0、密封海绵,11、下侧梁,12、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3、减震外轮,14、减震垫片,15、顶板,16、前挡板A,17、右挡板A,18、后挡板A,19、左挡板A,20、底板,21、左挡板B,22、前挡板B,23、后挡板B,24、右挡板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包括发动机散热器2、电机散热器4、中冷器6、框架和三套减震机构,框架包括左侧梁1、右侧梁7、上侧梁5、下侧梁11和两个中间梁3,左侧梁1、上侧梁5、右侧梁7、下侧梁11依次连接组合成长方体框架,两中间梁3设置在上侧梁5和下侧梁11之间、且两中间梁3间隔设置,两中间梁3的一侧均设置有密封海绵10。发动机散热器2、电机散热器4和中冷器6依次并排设置在框架内,其中,电机散热器4设置在两中间梁3之间,发动机散热器2和中冷器6分别设置在两中间梁3的两侧;三套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2、电机散热器4和中冷器6的下方、且位于框架内。三套减震机构分别为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2、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9和中冷器减震套轮8,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2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2与下侧梁11之间,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9设置在电机散热器4与下侧梁11之间,中冷器减震套轮8设置在中冷器6与下侧梁11之间。如附图2和3所示,上侧梁5和下侧梁11呈盒型结构。上侧梁5为由顶板15、前挡板A16、后挡板A 18、左挡板A 19、右挡板A 17组合的底部开口的盒型结构,下侧梁11为由底板20、前挡板B 22、后挡板B 23、左挡板B 21、右挡板B 24组合的顶部开口的盒型结构。如附图4、5和6所示,左侧梁1、中间梁3和右侧梁7呈U型结构。如附图7所示,中冷器6上部通过螺栓与上侧梁5固定连接,下部通过中冷器减震套轮8与下侧梁11连接。如附图8所示,中冷器减震套轮8包括减震外轮13和减震垫片14,减震垫片14设置在减震外轮13上部的内侧壁上。
具体安装过程如下:在下侧梁11及左侧梁1和右侧梁7如附图1所示的相应位置用螺栓进行预连接(螺栓先不紧固),将发动机散热器2和电机散热器4上分别加装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2和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9、且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12和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9放入相应框架内,如附图7和8所示,再将中冷器6下部安装中冷器减震套轮8,冷器减震套轮8位于下侧梁11上方,再将上侧梁5与左侧梁1和右侧梁7用螺栓进行预连接,最后对框架进行打紧紧固即可。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Claims (8)

1.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中冷器、框架和三套减震机构,框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上侧梁、下侧梁和两个中间梁,左侧梁、上侧梁、右侧梁、下侧梁依次连接组合成长方体框架,两中间梁设置在上侧梁和下侧梁之间、且两中间梁间隔设置,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依次并排设置在框架内,其中,电机散热器设置在两中间梁之间,发动机散热器和中冷器分别设置在两中间梁的两侧;三套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和中冷器的下方、且位于框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套减震机构分别为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和中冷器减震套轮,发动机散热器减震胶垫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与下侧梁之间,电机散热器减震胶垫设置在电机散热器与下侧梁之间,中冷器减震套轮设置在中冷器与下侧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上部通过螺栓与上侧梁固定连接,下部通过中冷器减震套轮与下侧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减震套轮包括减震外轮和减震垫片,减震垫片设置在减震外轮上部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中间梁的一侧均设置有密封海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梁和下侧梁呈盒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梁为由顶板、前挡板A、后挡板A、左挡板A、右挡板A组合的底部开口的盒型结构,下侧梁为由底板、前挡板B、后挡板B、左挡板B、右挡板B组合的顶部开口的盒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梁、中间梁和右侧梁呈U型结构。
CN201620723507.4U 2016-07-11 2016-07-11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Active CN205800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3507.4U CN205800778U (zh) 2016-07-11 2016-07-11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3507.4U CN205800778U (zh) 2016-07-11 2016-07-11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00778U true CN205800778U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09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23507.4U Active CN205800778U (zh) 2016-07-11 2016-07-11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00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1876B (zh) 车辆用电池单元
CN202071897U (zh) 电动汽车前舱布置结构
CN103009979A (zh) 用于车辆、尤其地商用车的电驱动模块
CN102161349A (zh) 机动车辆的车架
CN103515660B (zh) 一种集成管理系统和散热系统的动力电源箱
CN102858579A (zh) 车体后部的电器设备的搭载结构
CN204537864U (zh) 一种超级电容模组箱体及使用该箱体的超级电容模组
CN206781516U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系统
CN201520189U (zh) 一种汽车用集成式冷却模块
CN107195985A (zh) 车辆、电池单元以及车辆的电池搭载方法
CN205800778U (zh) 车用混合动力三并排全复合框架式冷却模块
CN203739626U (zh) 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以及客车
CN203206152U (zh)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0311071A (zh) 一种可自动监控降温的新型锂电池承装箱装置
CN206749896U (zh) 一种汽车底盘结构
CN101450611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0846082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减震装置
CN208102119U (zh) 一种客车后置发动机仓导流结构
CN203142382U (zh) 一种冷却模块总成
CN20580076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
CN107009863A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系统
CN203766471U (zh) 用于新能源车的电机悬置装置
CN202071678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膨胀水箱的安装结构
CN204659477U (zh) 一种用于高续驶里程纯电动物流车的集成元器件
CN202294835U (zh) 司机室电热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