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5502U - 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5502U
CN205795502U CN201620384423.2U CN201620384423U CN205795502U CN 205795502 U CN205795502 U CN 205795502U CN 201620384423 U CN201620384423 U CN 201620384423U CN 205795502 U CN205795502 U CN 205795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ol
inner cap
cooker
lid
inaccess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844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仓拓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jiru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ojiru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jirushi Corp filed Critical Zojirushi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5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5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其提高能够使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烹调器的清扫性。烹调器(10)具备:收容食材的烹调锅(20)、配置在烹调锅(20)的开口部(21)上的盖体(40)、以及能够脱离地装配在盖体(40)上的内盖(60)。盖体(40)具有将烹调锅(20)内的蒸气排出的排气通路(70),内盖(60)具有构成排气通路(70)的一部分的排气孔(63A)。另外,盖体(40)具备闭塞机构(100),该闭塞机构(100)具有对内盖(60)的排气孔(63A)进行闭塞的阀芯(120),在烹调锅(20)内升压而超过设定压力时,通过烹调锅(20)内的蒸气压力使阀芯(120)从排气孔(63A)离开。

Description

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调器。该烹调器当然包括对食材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也包括仅能够进行食用米的蒸煮的电饭煲。另外,还包括未一体地搭载有加热机构的压力锅。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烹调器之一的压力电饭煲。压力电饭煲具备能够开闭地配置在主体上的盖体、和能够装卸地配置在盖体上的内盖。在内盖上设置有与盖体的排气通路连通的排气孔。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内盖上配置有能够通过闭塞排气孔而使内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闭塞机构(球阀)。
在专利文献1的电饭煲中,由于包含食用米成分的液状物经常附着于内盖,因此推荐在每次蒸煮时对内盖进行清扫。但是,配置有闭塞机构的盖体的凹凸部分多,清扫性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42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高能够使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烹调器的清扫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具备:烹调锅,其收容进行加热烹调的食材;盖体,其能够开闭地配置在所述烹调锅的开口部上;以及内盖,其能够脱离地装配在与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对置的所述盖体的对置面上,并闭塞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所述盖体具有将在所述烹调锅内产生的蒸气向所述烹调锅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通路,所述内盖具有构成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气孔,其中,所述盖体具备闭塞机构,该闭塞机构具有从所述对置面侧对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阀芯,当所述烹调锅内升压而超过设定压力时,通过所述烹调锅内的蒸气压力使所述阀芯从所述排气孔离开。
根据该烹调器,对内盖的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闭塞机构配置于盖体,因此能够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不存在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容易附着食材成分的内盖的清扫性。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一位置、和闭塞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盖体具有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根据该方式,能够可靠地在使烹调锅的内部与大气压平衡的状态(第一位置)、与能够将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由此,能够实现将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下的烹调。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具有利用自重从上方对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锤构件,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构件,该动力传递构件能够在使所述阀芯克服自重而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卡止位置、和使所述阀芯因自重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卡止解除位置之间移动。根据该方式,能够使阀芯可靠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另外,当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烹调锅内升压而超过设定压力时,能够通过烹调锅内的蒸气压力使阀芯从排气孔离开,从而使烹调锅内降压。
所述闭塞机构具有朝向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所述阀芯施力的施力构件,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构件,该动力传递构件能够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并且解除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压缩的非压缩位置、和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并且弹性地压缩所述施力构件的压缩位置之间移动。根据该方式,能够使阀芯可靠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另外,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调整施力构件的弹性压缩量(作用力),能够调整可对烹调锅内施加的压力。并且,当烹调锅内升压而超过设定压力时,能够通过烹调锅内的蒸气压力使阀芯从排气孔离开,从而使烹调锅内降压。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单元、和通过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而沿着所述内盖移动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具有用于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倾斜部。根据该方式,仅通过使动力传递构件往复移动便能够将阀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由此,能够使用螺线管等廉价的驱动单元。
所述盖体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置的部分,具有将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移动的阀芯配置部,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具有干涉部,该干涉部与所述阀芯配置部干涉而防止所述阀芯进入所述盖体的内部侧。根据该方式,在清扫装配内盖的盖体的表面时,能够防止阀芯被压入盖体的内部侧。由此,能够防止对包括阀芯在内的闭塞机构、或者包括动力传递构件在内的驱动机构施加负载。因此,能够防止它们的破损,并且提高包括密封构件在内的盖体的清扫性。
所述内盖具有向所述烹调锅内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平坦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孔。根据该方式,能够充分确保阀芯的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工作距离。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因各构成部件的组装误差等,在第一位置使阀芯过度接近排气孔而成为排气阻力等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中,对内盖的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闭塞机构配置在盖体上,因此能够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不具有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因此,能够大幅提高内盖的清扫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示出开放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2B是示出闭塞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3A是示出开放状态的第二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3B是示出闭塞状态的第二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阀芯的分解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开放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其他剖视图。
图6B是示出闭塞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其他剖视图。
图7A是第一密封构件的端面图。
图7B是第一密封构件的俯视图。
图8是盖主体与阀芯的分解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10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的第二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闭塞状态的第二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11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闭塞状态的第一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饭煲(烹调器)
20…内锅(烹调锅)
21…开口部
30…电饭煲主体(主体)
31…铰接部
40…盖体
41…盖主体
42…外饰罩
43…连接部
44…收容凹部
45…卡止承接部
46…卡止构件
47…管道部
48…锁定构件
50…散热板
51…盖加热器
52…密封构件
53…连通孔
60…内盖
61…内盖主体
62A、62B…凹部
63A、63B…排气孔
65…密封构件
67…框构件
68…第一卡止部
69…第二卡止部
70…排气通路
100…第一闭塞机构
110…第一阀芯配置部
111…筒状部
112…凹部
113…贯通孔
114…密封构件装配部
115…插通部
120…第一阀芯
121…锤构件
123…第一卡合构件
124…连结部
125…插通槽部
126…侧壁部
127…架设部
128…滑动接触部
130…第一装配构件
131…干涉部
132…密封构件装配部
133…凸缘部
140…第一密封构件
141…第一嵌合部
142…嵌合槽
143…密封部
144…第二嵌合部
145…筒部
146…卡止部
147…压接部
148…弹性变形部
149…第一弯曲部
150…第二弯曲部
155…第二密封构件
156…第一嵌合部
157…第二嵌合部
158…弹性变形部
160…第一罩构件
161…嵌合部
162…插通孔
170…第一驱动机构
180…第一螺线管(驱动单元)
181…杆
182…弹簧
185…第一滑动构件(动力传递构件)
187…突出部
188…倾斜部
189…锁定部
200…第二闭塞机构
210…第二阀芯配置部
211…筒状部
212…凹部
213…贯通孔
214…密封构件装配部
215…插通部
216…卡止台阶部
220…第二阀芯
221…第二卡合构件
222…连结部
223…卡止槽
224…限位部
225…动作承接部
226…闭塞板部
227…弹簧承接部
230…第二装配构件
231…干涉部
232…密封构件装配部
233…凸缘部
234…连结部
235…卡止爪部
237…第一弹簧(施力构件)
238…第二弹簧
240…第一密封构件
241…第一嵌合部
242…嵌合槽
243…密封部
244…第二嵌合部
245…筒部
246…卡止部
247…压接部
248…弹性变形部
249…第一弯曲部
250…第二弯曲部
255…第二密封构件
256…第一嵌合部
257…第二嵌合部
258…弹性变形部
260…第二罩构件
261…嵌合部
262…插通孔
270…第二驱动机构
280…第二螺线管(驱动单元)
281…杆
282…弹簧
285…第二滑动构件(动力传递构件)
287…突出部
288…倾斜部
300…步进电机(驱动单元)
301…输出轴
302…驱动齿轮
310…旋转构件(动力传递构件)
311…轴孔部
312…齿轮部
313…动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调器的电饭煲10。该电饭煲10具备收容所蒸煮的食用米的内锅(烹调锅)20、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容内锅20的电饭煲主体(主体)30。在电饭煲主体30的内部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等加热机构(未图示)。控制机构(微型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控制加热机构,从而对收容在内锅20的内部的食用米以及水进行加热,从而对食用米进行蒸煮。
电饭煲10具备盖体40,该盖体40能够开闭地对收容在电饭煲主体30中的内锅20的开口部21进行覆盖。盖体40具备盖主体41、和覆盖盖主体41的外周部的外饰罩42。盖主体41具备能够旋转地与电饭煲主体30的背部的铰接部31连接的连接部43(参照图4。)。盖主体41具备对从电饭煲主体30向上方突出的内锅20的开口部21进行覆盖的收容凹部44。在收容凹部44的中央配置有金属制且圆形状的散热板50。该散热板50为在通过盖体闭塞电饭煲主体30的状态下与内锅20的开口部21对置的对置面。参照图2A以及图3A,在散热板50上配置有经由内盖60对内锅20内进行加热的盖加热器(加热机构)51。
闭塞内锅20的开口部21的内盖60能够脱离地装配于收容凹部44中。内盖60具备:金属制的内盖主体61、在内盖主体61的外周部配置的密封构件65、以及以夹住密封构件65的方式配置在内盖主体61的外周部处的树脂制的框构件67。内盖主体61与散热板50平行地配置。通过利用盖体40闭塞电饭煲主体30,从而密封构件65对内锅20的开口部21的内周面进行密封。在框构件67上设置有与收容凹部44的卡止承接部45卡止的第一卡止部68、和与收容凹部44的卡止构件46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9。通过使卡止构件46滑动而解除第二卡止部69的卡止,能够将内盖60从盖体40取下。
在内盖60上设置有用于将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从内锅20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孔63A、63B。另外,在散热板50的外周部配置有对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进行密封的圆环状的密封构件52。另外,在散热板50的铰接部31侧设置有连通孔53。在盖主体41上设置有与连通孔53连通的管道部47(参照图4。)。并且,在外饰罩42上配置有与管道部47连通的蒸气口组件(未图示)。
内盖60的排气孔63A、63B、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的空隙、散热板50的连通孔53、盖主体41的管道部47、以及蒸气口组件构成将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向内锅20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通路70。详细而言,因加热而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从排气孔63A、63B流入被密封构件52包围的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的空隙。接下来,蒸气通过散热板50的连通孔53流入盖主体41的管道部47,从配置于外饰罩42的蒸气口组件向电饭煲10的外部流出。
作为排气通路70的入口(一部分)的排气孔63A、63B设置在内盖主体61上。在内盖主体61上设置有一对朝向内锅20内凹陷的凹部62A、62B。这些凹部62A、62B的底部为与散热板50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在该凹部62A、62B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呈圆形状的排气孔63A、63B。各个排气孔63A、63B设定为如下这样的开口面积:不会因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而使内锅2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可确保能够与大气压平衡的排气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将凹部62A、62B形成为圆形状,但其俯视形状能够根据希望而变更。
如图1至图3B所示,在盖剖面倒T字形状体40的与排气孔63A、63B对置的部分,分别配置有闭塞(密封)排气孔63A、63B的闭塞机构100、200。如图1中最明确地示出那样,闭塞机构100、200从散热板50露出,且与排气通路70(空隙)相面对的部分被第一密封构件(弹性构件)140、240闭塞。如图4所示,闭塞机构100、200分别通过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的驱动机构170、270而被驱动。
(第一闭塞机构的详细情况)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第一闭塞机构100配置在设于盖体40的第一阀芯配置部110上。第一阀芯配置部110具备:设置在盖主体41上的筒状部111、和设置在散热板50上的插通部115。第一阀芯配置部110具备朝向散热板50凹陷的凹部112。在凹部112的底部设置有圆形状的贯通孔113。在该贯通孔113的边缘设置有呈圆筒状突出的筒状部111。筒状部111的轴线沿与散热板50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向远离散热板50的方向突出。在凹部112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散热板50呈圆筒状突出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散热板50的插通部115由直径与凹部112大致相同的圆形孔构成。
第一闭塞机构100具备利用自重而闭塞第一排气孔63A的第一阀芯120,且兼备作为安全阀的功能。第一阀芯120具备配置在筒状部111与插通部115之间的第一密封构件140,通过该第一密封构件140来闭塞第一排气孔63A。同时参照图4,通过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的第一驱动机构170,使第一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第一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开放位置,第一阀芯120位于与第一排气孔63A隔开间隔的位置。在闭塞位置,第一阀芯120从散热板50侧闭塞第一排气孔63A。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阀芯120采用具备密封构件140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备第一密封构件140的结构。
相对于第一阀芯配置部110,第一阀芯120配置在比第一密封构件140靠盖体40的内部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阀芯120具备:锤构件121、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170卡合的第一卡合构件123、以及用于装配第一密封构件140的第一装配构件130。它们通过螺钉(未图示)等连结件而连结成一体。需要说明的是,连结件不限于螺钉,只要是能够连结成一体的公知的结构(方法),则能够应用任一结构(方法)。
参照图2A以及图2B,锤构件121为具有能够配置在筒状部111的内部的直径的圆柱形状。该锤构件121为如下这样的重量:利用自重从上方闭塞第一排气孔63A,当内锅20内升压而超过所设定的压力(例如1.30atm)时,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使锤构件121从第一排气孔63A离开(浮起)。
如图5至图6B所示,第一卡合构件123与锤构件121的上部连结,且与第一驱动机构170的第一滑动构件185卡合,由此使第一阀芯120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卡合构件123具备与锤构件121连结的连结部124。在连结部124的上部设置有大致U字形状的插通槽部125。在插通槽部125的上端(开口侧),从一方的侧壁部126直至另一方的侧壁部126而设置有架设部127。在架设部127的中央设置有朝向锤构件121突出的滑动接触部128。为了降低摩擦阻力,滑动接触部128的前端被倒角成半球状。
第一装配构件130与锤构件121的下部连结,通过装配第一密封构件140,从而借助第一密封构件140而闭塞第一排气孔63A。当沿着锤构件121的轴线观察时,第一装配构件130呈外径比筒状部111的内径大的圆形状。第一装配构件130的外周部与筒状部111干涉,从而兼备防止第一阀芯120进入盖体40的内部侧(图2A中的上侧)这一干涉部131的功能。在第一装配构件130的下部设置有朝向散热板50突出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呈前端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3的剖面倒T字形状。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第一密封构件140配置在第一阀芯配置部110的内盖60侧的端部处,该第一密封构件140是对筒状部111与插通部115之间进行密封的弹性构件。第一密封构件140具备:装配在盖主体41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上的第一嵌合部141、装配在第一阀芯120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32上的第二嵌合部144、以及设置在上述嵌合部141、144之间的弹性变形部148。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第一嵌合部141呈外径比插通部115的内径大的圆筒状。在该第一嵌合部141上设置有从上端向下凹陷的嵌合槽142。另外,在第一嵌合部141的下部设置有与内盖60的插通部115的外周部上表面压接的密封部143。通过将第一嵌合部141装配在盖主体41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上,将散热板50装配于盖主体41,从而利用密封部143对包括筒状部111在内的区域的盖主体41与散热板50的插通部115之间进行密封。
第二嵌合部144具备:内径比凸缘部133的外径稍小的筒部145、和从筒部145的前端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146。通过使第二嵌合部144与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嵌合,从而卡止部146与凸缘部133的上表面卡止。第二嵌合部144的内盖60侧的端面为密封第一排气孔63A的压接部147。该压接部147为与内盖60平行地配置的平坦面,且直径比第一排气孔63A的直径大。
弹性变形部148呈具备从第一嵌合部141侧朝向第二嵌合部144向内盖60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49、和向盖体40的内部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50的非平坦的剖面形状。第一弯曲部149在俯视观察时呈圆环形状。第二弯曲部150相对于第一弯曲部149在俯视观察时呈同心圆环形状。将第一弯曲部149的径向的全长与第二弯曲部150的径向的全长相加得到的弹性变形部148的全长(弧长)为如下这样的长度: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使第一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在图2A所示的第一阀芯120的开放位置,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维持弯曲的状态。在图2B所示的第一阀芯120的闭塞位置,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处于弹性地延伸的状态。另外,当第一阀芯120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向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移动时,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恢复弹性地弯曲的状态。
如图2A所示,在第一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与压接部147处于同一平面上。另外,在第一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和压接部147与散热板5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此,与散热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包括能够确保清扫性的程度的允许范围。即,包括在通过抹布等对散热板50进行清扫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与压接部147以不产生清扫性变差的台阶的程度从散热板50突出的状态以及凹陷的状态。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第一阀芯120的远离内盖60的第一阀芯配置部110的上端部侧被第二密封构件155以及第一罩构件160覆盖。另外,第一驱动机构170具备:作为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螺线管180、和作为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第一滑动构件185。
第二密封构件155为第二弹性构件,其与筒状部111的上端嵌合,对筒状部111的内盖60侧和盖体40的内部侧进行密封,所述筒状部111是阀芯配置部110的与内盖60侧的端部对置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侧。详细而言,第二密封构件155具备:外嵌在筒状部111的上端处的第一嵌合部156、与第一卡合构件123嵌合的第二嵌合部157、以及设置在上述嵌合部156、157之间的弹性变形部158。第二嵌合部157嵌合在连结部124的外周部处,固定在锤构件121与第一卡合构件123之间。弹性变形部158具有如下那样的全长(弧长):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使第一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罩构件160是防止第一滑动构件185与第二密封构件155干涉的树脂制的罩。该第一罩构件160具备外嵌在第一嵌合部156上的嵌合部161。另外,在第一罩构件160上设置有插通孔162,该插通孔162供从第二密封构件155突出的第一阀芯120的第一卡合构件123(插通槽部125)穿过。
同时参照图2A以及图2B和图4,第一螺线管180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在与连接部43相反的前端侧的筒状部111的附近。第一螺线管180具有杆181,该杆181通过通电(驱动)而后退,通过切断通电而伸出。另外,第一螺线管180具备对杆181向伸出方向施力的弹簧182。
第一滑动构件185固定在第一螺线管180的杆181上,通过第一螺线管180的驱动而与杆181一体地移动。第一滑动构件185配置为沿着内盖60平行地移动。第一滑动构件185通过杆181伸出而向卡止位置移动,通过杆181后退而向卡止解除位置移动。
第一滑动构件185以与架设部127隔开间隔配置的方式穿过插通槽部125。在该第一滑动构件185上设置有突出部187,该突出部187在卡止位置使第一阀芯120克服自重而向开放位置移动,在卡止解除位置使第一阀芯120因自重而向闭塞位置移动。该突出部187朝向架设部127突出,在卡止位置位于架设部127的下部,在卡止解除位置从架设部127离开而位于第一螺线管180侧。为了使第一阀芯120克服自重朝向上方移动而在突出部187上设置有倾斜部188。该倾斜部188从第一滑动构件185的伸出方向前端侧朝向伸出方向后侧而向上倾斜。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滑动构件185具备在第一螺线管180的通电状态(内锅20内可升压的状态)下使盖体40的开放成为不可能的锁定部189。锁定部189为包围第一螺线管180的四边形状的框体。锁定部189的前端进入盖体40的锁定构件48与盖主体41之间,锁定构件48通过阻止向解除与电饭煲主体30的卡合的方向旋转,从而使盖体40的开放成为不可能。
对于这样的第一闭塞机构100,当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使第一螺线管180接通(通电)时,第一滑动构件185后退。由此,如图2B所示,第一滑动构件185的突出部187从第一阀芯120的滑动接触部128离开。于是,第一阀芯120因自重而向内盖60侧移动,载置在凹部62A上。因此,第一排气孔63A借助第一密封构件140而通过第一阀芯120的自重闭塞。
当在图2B所示的状态下使第一螺线管180断电时,第一滑动构件185伸出。由此,如图2A所示,第一滑动构件185的突出部187进入第一阀芯120的滑动接触部128的下侧。于是,第一阀芯120克服自重而向远离内盖60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突出部187上设置有倾斜部188,因此能够将第一滑动构件18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转换为第一阀芯120的垂直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使第一阀芯120缓慢地朝向上方移动。并且,突出部187位于滑动接触部128的下部,由此能够将第一阀芯120稳定地保持在从第一排气孔63A离开的开放位置。
(第二闭塞机构的详细情况)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第二闭塞机构200配置在设于盖体40上的第二阀芯配置部210上。第二阀芯配置部210与第一阀芯配置部110同样地,具备设置在盖主体41上的筒状部211、和设置在散热板50上的插通部215。第二阀芯配置部210具备朝向散热板50凹陷的凹部212、和设置于凹部212的底部的贯通孔213。另外,筒状部211设置为从凹部212的底部呈圆筒状突出。在凹部212的底部设置有呈圆筒状突出的密封构件装配部214。插通部215由直径与凹部212大致相同的圆形孔构成。参照图8,第二闭塞机构200的贯通孔213的直径D1设定为小于筒状部211的内径。由此,在筒状部211的散热板50侧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台阶部216。
第二闭塞机构200具有通过第一弹簧(施力构件)237以规定的作用力闭塞第二排气孔63B的第二阀芯220,兼备作为调压阀的功能。第二阀芯220具备配置在筒状部211与插通部215之间的第一密封构件240,通过该第一密封构件240闭塞第二排气孔63B。同时参照图4,第二阀芯220通过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的第二驱动机构270,在图3A所示的开放位置(第一位置)与图3B所示的闭塞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开放位置,第二阀芯220与第二排气孔63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闭塞位置,第二阀芯220从散热板50侧闭塞第二排气孔63B。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芯220与第一阀芯120同样地,也可以采用不具备第一密封构件240的结构。
相对于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第二阀芯220配置在比第一密封构件240靠盖体40的内部侧的位置。如图8所示,第二阀芯220具备:用于与第二驱动机构270卡合的第二卡合构件221、用于装配第一密封构件240的第二装配构件230、以及相对于第二卡合构件221而弹性地对第二装配构件230施力的第一弹簧237。第二卡合构件221与第二装配构件230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通过第一弹簧237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施力。另外,在第二闭塞机构200的第二阀芯配置部210上配置有对第二阀芯220向开放位置施力的第二弹簧238。
如图3A以及图8所示,第二卡合构件221配置于筒状部211的内部,通过与第二驱动机构270的第二滑动构件285卡合,使第二阀芯220从开放位置向闭塞位置移动。第二卡合构件221具备将第二装配构件23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连结的圆筒状的连结部222、以及承接第二滑动构件285的动作的动作承接部225。
连结部222具有比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贯通孔213的内径D1小的外径D2(D1>D2),能够穿过贯通孔213而向散热板50侧突出。在连结部222中,在从散热板50离开一侧的端部处设置有一对卡止槽223、223。在该卡止槽223的散热板50侧的端部处,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限位部224。从一方的限位部224的前端至另一方的限位部224的前端的尺寸L1大于贯通孔213的内径D1(L1>D1)。
动作承接部225从设置在连结部222的上端处的闭塞板部226朝向上方突出。动作承接部225呈圆柱状,从筒状部211向盖主体41的上方突出。为了降低摩擦阻力,动作承接部225的前端被倒角成半球状。另外,在闭塞板部226上设置有朝向散热板50而向下突出的弹簧承接部227。
第二装配构件230配置在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筒状部211的散热板50侧,借助第二卡合构件221而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装配构件230配置为位于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凹部212与散热板50之间。第二装配构件230呈外径D3比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贯通孔213的内径D1大的圆板状(D3>D1)。第二装配构件230的外周部与筒状部211干涉,从而兼备防止第二阀芯220进入盖体40的内部侧(图3A中的上侧)这一干涉部231的功能。在第二装配构件230的下部,与第一阀芯120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同样地,设置有具备凸缘部233的剖面倒T字形状的密封构件装配部232。
第二装配构件230具备与第二卡合构件221连结的连结部234。连结部234从第二装配构件230以呈圆筒状的方式突出地设置。该连结部234为外径D5比连结部222的内径D4小的圆筒状(D4>D5),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连结部222的内部连结。在连结部234的上端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卡止爪部235、235,该一对卡止爪部235、235与第二卡合构件221的卡止槽223卡止,对第二装配构件230向远离第二卡合构件221的方向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从一方的卡止爪部235的前端至另一方的卡止爪部235的前端的尺寸L2小于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贯通孔213的内径D1,且大于连结部222的内径D4。
第一弹簧237的一端配置在第二卡合构件221的弹簧承接部227上,另一端配置在第二装配构件230的连结部234的内部的底部。使第二装配构件230的连结部234穿过贯通孔213而从散热板50侧配置在筒状部211内,从筒状部211的上端侧配置第二卡合构件221的连结部222。另外,通过将连结部234组装于连结部222,从而第二卡合构件221与第二装配构件230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合。并且,第二卡合构件221与第二装配构件230通过第一弹簧237的作用力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施力。
另外,在图3B所示的闭塞位置,通过使第二卡合构件221朝向下方移动,从而第一弹簧237被弹性地压缩。通过调整(设定)该第一弹簧237的压缩量,能够变更借助第一密封构件240而通过第二装配构件230闭塞第二排气孔63B的闭塞力。例如,当内锅20内升压为超过所设定的压力(例如1.20atm)时,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克服第一弹簧237的作用力而使第二装配构件230从第二排气孔63B离开(浮起)。
第二弹簧238的一端配置在第二卡合构件221的限位部224的下表面上,另一端配置在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卡止台阶部(底部)216上。由此,经由第二卡合构件221对第二阀芯220整体朝向开放位置施力。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第一密封构件240为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内盖60侧的端部。该第一密封构件240是对筒状部211与插通部215之间进行密封的弹性构件。第一密封构件240具备:装配在盖主体41的密封构件装配部214上的第一嵌合部241、装配在第二阀芯220的密封构件装配部232上的第二嵌合部244、以及设置在上述嵌合部241、244之间的弹性变形部248。
具备第一嵌合部241、第二嵌合部244、以及弹性变形部248的第一密封构件240采用与第一闭塞机构100的第一密封构件140相同的结构。即,第一嵌合部241与第一嵌合部141同样地具备嵌合槽242和密封部243。第二嵌合部244与第二嵌合部144同样地具备筒部245、卡止部246、以及压接部247。弹性变形部248与弹性变形部148同样地具备第一弯曲部249和第二弯曲部250。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第二阀芯220的远离内盖60的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上端部侧由第二密封构件255以及第二罩构件260覆盖。另外,第二驱动机构270具备:作为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螺线管280、和作为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第二滑动构件285。
第二密封构件255为第二弹性构件,其与筒状部211的上端嵌合,对筒状部211的内盖60侧和盖体40的内部侧进行密封,所述筒状部211是阀芯配置部210的与内盖60侧的端部对置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侧。第二密封构件255与第二密封构件155同样地具备第一嵌合部256、第二嵌合部257、以及弹性变形部258。
第二罩构件260为防止第二滑动构件285与第二密封构件255干涉的树脂制的罩。该第二罩构件260与第一罩构件160同样地具备嵌合部261和插通孔262。
同时参照图3A以及图3B和图4,第二螺线管280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在与连接部43相反的前端侧的筒状部211的附近。第二螺线管280具备杆281,该杆281通过通电(驱动)而后退,通过切断通电而伸出。另外,第二螺线管280具备通过切断通电而使杆281伸出的弹簧282。
第二滑动构件285固定在第二螺线管280的杆281上,通过第二螺线管280的驱动而与杆281一体地移动。第二滑动构件285配置为沿着内盖60平行地移动。第二滑动构件285通过使杆281伸出,利用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阀芯220向开放位置移动,向解除第一弹簧237的弹性压缩的非压缩位置移动。另外,通过使杆281后退来克服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阀芯220向闭塞位置移动,向弹性地压缩第一弹簧237的压缩位置移动。
第二滑动构件285配置为位于第二卡合构件221的动作承接部225的上方。在该第二滑动构件285上设置有突出部287,该突出部287在非压缩位置利用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使第二阀芯220向开放位置移动,在压缩位置使第二阀芯220克服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向闭塞位置移动。该突出部287朝向动作承接部225突出,在非压缩位置位于从动作承接部225离开的位置,在压缩位置位于动作承接部225的上方。为了克服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而朝向下方移动,在突出部287上设置有倾斜部288。该倾斜部288从第二滑动构件285的后退方向前端侧朝向后退方向后侧而向下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滑动构件285上未如第一滑动构件185那样设置有锁定部189。但是,锁定部189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一滑动构件185而设置在第二滑动构件285上。
对于这样的第二闭塞机构200,当在图3A所示的状态下使第二螺线管280接通(通电)时,第二滑动构件285后退。由此,如图3B所示,第二滑动构件285的突出部287位于第二阀芯220的动作承接部225上。于是,第二阀芯220向内盖60侧移动,抵接在凹部62B上。由此,第二排气孔63B借助第二密封构件240而被第二阀芯220闭塞。另外,通过第二卡合构件221相对于第二装配构件230进行相对移动,从而第一弹簧237被压缩。由此,第二排气孔63B在由第一弹簧237的作用力加压的状态下被第二阀芯220闭塞。
此时,由于在突出部287上设置有倾斜部288,因此能够将第二滑动构件28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转换为第二阀芯220的垂直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使第二阀芯220缓慢地朝向下方移动。并且,突出部287位于动作承接部225的上部,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在将第二排气孔63B由第二阀芯220闭塞的闭塞位置。
当在图3B所示的状态下使第二螺线管280断电时,第二滑动构件285伸出。由此,如图3A所示,第二滑动构件285的突出部287从第二阀芯220的动作承接部225离开。于是,第二阀芯220通过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而向远离内盖60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二弹簧238的作用力,能够将第二阀芯220稳定地保持在使第二排气孔63B开放的开放位置。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通过使螺线管180、280接通,能够借助滑动构件185、285使阀芯120、220向闭塞位置移动。并且,在阀芯120、220位于闭塞位置时,装配构件130、230从插通部115、215向内盖60侧突出,借助密封构件140、240闭塞排气孔63A、63B。由此,能够将内锅20内密封,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
并且,当内锅20的内部升压为超过所设定的压力时,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而使阀芯120、220离开,从而能够将内锅20内的蒸气经由排气通路70向电饭煲10的外部排出。例如,设定锤构件121对第一闭塞机构100的加压设定为1.30atm,设定第一弹簧237对第二闭塞机构200的加压设定为1.20atm。在这种情况下,当内锅20的内压超过1.20atm时,第二闭塞机构200的第二阀芯220从第二排气孔63B离开,能够使内锅20内降压。当因某种原因而无法从第二排气孔63B降压,导致内锅20的内压超过1.30atm时,第一闭塞机构100的第一阀芯120从第一排气孔63A离开,能够使内锅20内降压。
另外,电饭煲10通过使螺线管180、280断电,能够借助滑动构件185、285使阀芯120、220向开放位置移动。并且,在阀芯120、220处于开放位置时,装配构件130、230与散热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使排气孔63A、63B开放。由此,能够使内锅20内与大气压平衡。
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能够在使内锅20的内部与大气压平衡的状态、与能够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之间切换。由此,能够实现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下的压力蒸煮。
另外,各闭塞机构100、200的驱动机构170、270具备沿着内盖60移动的滑动构件185、285,通过倾斜部188、288而使阀芯120、220向开放位置以及闭塞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用螺线管180、280这种廉价的驱动单元。由此,能够降低电饭煲1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中,驱动机构170、270自不待言,对内盖60的排气孔63A、63B进行闭塞的闭塞机构100、200也配置于盖体40。因此,如图1所示,内盖60的排气孔63A、63B的周边能够形成为不存在闭塞机构100、200这种阻碍清扫的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容易附着食材成分的内盖60的清扫性。
另外,在阀芯120、220上设置有与阀芯配置部110、210干涉的干涉部132、231,因在清扫包括密封构件140、240在内的散热板50时,能够防止阀芯120、220被压入盖体40的内部侧。由此,能够防止对包括阀芯120、220在内的闭塞机构100、200、以及包括滑动构件185、285在内的驱动机构170、270施加负载。由此,能够防止它们的破损,并且提高盖体40的清扫性。
并且,内盖60的排气孔63A、63B设置于向内锅20内凹陷的凹部62A、62B的平坦的底部,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阀芯120、220的工作距离。由此,在排气孔63A、63B的开放状态下,能够使到达内盖60上的米汤可靠地向内锅20内回流。另外,能够防止产生因各构成部件的组装误差等,位于开放位置的阀芯120、220过度靠近排气孔63A、63B而成为排气阻力等不良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图9至图10B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于第二闭塞机构200的第二驱动机构270,使用步进电机300作为驱动单元,使用通过沿上下方向移动(旋转)而使第二阀芯220直动的旋转构件310作为动力传递构件。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步进电机300具备能够正转以及反转的输出轴301。在输出轴301上固定有驱动齿轮302。旋转构件310能够旋转地配置在盖主体41的第二阀芯配置部210的附近。详细而言,旋转构件310具备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盖主体41的轴孔部311。在旋转构件310的轴孔部311的一方侧设置有与驱动齿轮302啮合的扇形形状的齿轮部312。另外,在旋转构件310上,在相对于轴孔部311的齿轮部312的相反侧设置有延伸至第二阀芯220的动作承接部225的上方的动作部313。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闭塞机构200中,例如通过使步进电机300正转驱动,在图10A中能够使旋转构件310顺时针地旋转。由此,如图10B所示,能够使第二阀芯220向闭塞位置移动,从而闭塞第二排气孔63B。另外,通过使步进电机300反转驱动,在图10B中能够使旋转构件310逆时针地旋转。由此,如图10A所示,能够借助第二弹簧238而使第二阀芯220向开放位置移动,从而使第二排气孔63B开放。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动作部313能够旋转地与第二阀芯220的第二卡合构件221连结,能够形成不设置第二弹簧238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图10B所示的闭塞位置,通过调整步进电机300的旋转量,能够调整第一弹簧237的弹性压缩量(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调整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而使第二阀芯220的第二装配构件230离开的、可将内锅20升压的压力。另外,基于步进电机300的旋转量的第一弹簧237的作用力能够多阶段地设定。由此,能够根据蒸煮菜单而实现理想的加压蒸煮。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A以及图11B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作为使用锤构件121的第一闭塞机构100的第一驱动机构17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步进电机300与旋转构件310。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步进电机300与旋转构件310使第一阀芯120沿垂直方向直动,从而向开放位置以及闭塞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180、280使滑动构件185、285沿水平方向移动,但也可以通过步进电机300使滑动构件185、285沿水平方向移动。这样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在使用第一弹簧237的第二阀芯200的情况下,通过在倾斜部288的中途停止滑动构件285的移动,能够变更可将内锅20内升压的压力。由此,能够根据蒸煮菜单实现理想的加压蒸煮。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步进电机300使旋转构件310沿垂直方向移动,但也可以不使用旋转构件310而通过螺线管180、280直接使阀芯120、220沿垂直方向移动。另外,驱动单元不限于螺线管以及步进电机,只要是能够使阀芯120、220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的公知的机构,则均能够使用。另外,阀芯120、220只要为能够在与排气孔63A、63B隔开间隔配置的开放位置和闭塞排气孔63A、63B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则不限于沿垂直方向直动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盖体40上配置两个闭塞机构100、200,但也可以仅配置闭塞机构100、200中的任一方。另外,对于闭塞机构而言,可以配置两个第一闭塞机构100,也可以配置两个第二闭塞机构200。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加热产生的蒸气压力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但也可以通过泵等加压机构强制升压。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盖体侧配置闭塞机构,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平坦的形状。因此,不限于蒸煮食用米的电饭煲,在能够烹调各种各样的食材的加热烹调器中也能够应用,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另外,不限于一体地搭载有加热机构的加热设备,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不存在具有加热机构的主体的压力锅。

Claims (10)

1.一种烹调器,具备:
烹调锅,其收容进行加热烹调的食材;
盖体,其能够开闭地配置在所述烹调锅的开口部上;以及
内盖,其能够脱离地装配在与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对置的所述盖体的对置面上,并闭塞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
所述盖体具有将在所述烹调锅内产生的蒸气向所述烹调锅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通路,所述内盖具有构成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气孔,
所述烹调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具备闭塞机构,该闭塞机构具有从所述对置面侧对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阀芯,当所述烹调锅内升压而超过设定压力时,通过所述烹调锅内的蒸气压力使所述阀芯从所述排气孔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一位置、和闭塞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盖体具有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具有利用自重从上方对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锤构件,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构件,该动力传递构件能够在使所述阀芯克服自重而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卡止位置、和使所述阀芯因自重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卡止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机构具有朝向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所述阀芯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构件,该动力传递构件能够在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并且解除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压缩的非压缩位置、和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并且弹性地压缩所述施力构件的压缩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单元、和通过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而沿着所述内盖移动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具有用于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置的部分,具有将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移动的阀芯配置部,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具有干涉部,该干涉部与所述阀芯配置部干涉而防止所述阀芯进入所述盖体的内部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置的部分,具有将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移动的阀芯配置部,
所述闭塞机构的所述阀芯具有干涉部,该干涉部与所述阀芯配置部干涉而防止所述阀芯进入所述盖体的内部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具有向所述烹调锅内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平坦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具有向所述烹调锅内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平坦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具有向所述烹调锅内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平坦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孔。
CN201620384423.2U 2015-05-12 2016-04-29 烹调器 Active CN2057955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7632 2015-05-12
JP2015097632A JP2016209416A (ja) 2015-05-12 2015-05-12 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5502U true CN205795502U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49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84423.2U Active CN205795502U (zh) 2015-05-12 2016-04-29 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209416A (zh)
CN (1) CN20579550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1056A (zh) * 2016-12-31 2018-07-10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食物制备器具
CN109393958A (zh) * 2018-11-01 2019-03-01 广东顺德欧宁科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锅
CN109452843A (zh) * 2018-06-26 2019-03-1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096010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9452843B (zh) * 2018-06-26 2024-05-31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95621B1 (ko) * 2016-12-30 2020-12-28 포샨 순더 메이디 일렉트리컬 히팅 어플라이언시스 메뉴팩쳐링 코., 리미티드 밸브 조립체 및 조리기기
JP7361335B2 (ja) * 2020-03-30 2023-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炊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6761A (ja) * 1998-12-11 2000-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2006087790A (ja) * 2004-09-27 2006-04-06 Zojirushi Corp 圧力式炊飯器
JP2007236405A (ja) * 2006-03-03 2007-09-20 Zojirushi Corp 圧力式炊飯器における安全弁構造
JP5482677B2 (ja) * 2011-01-25 2014-05-07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炊飯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1056A (zh) * 2016-12-31 2018-07-10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食物制备器具
CN109452843A (zh) * 2018-06-26 2019-03-1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9452843B (zh) * 2018-06-26 2024-05-31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096010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9393958A (zh) * 2018-11-01 2019-03-01 广东顺德欧宁科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9416A (ja) 2016-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95502U (zh) 烹调器
CN205795503U (zh) 烹调器
CN108968668B (zh) 烹饪器具
EP3059451B1 (en) Built-in electric inflation pump
CN108968659B (zh) 烹饪器具
CN109386642B (zh) 阀和阀装置
CN106885016B (zh) 温度感应式换向阀
KR101618846B1 (ko) 전기밥솥
CN109973675B (zh) 一种燃气阀和燃气具
CN105996732B (zh) 电饭煲
CN106170654B (zh) 具有电磁阀的家用器具
KR100857454B1 (ko) 전기압력밥솥
CN205649376U (zh) 用于豆浆机的水箱、单向阀以及豆浆机
CN108523641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9788775A (zh) 谷物饼干制造装置
CN211933701U (zh) 旋钮开关和电饭煲
CN209826277U (zh)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KR101618067B1 (ko) 전기조리기의 증기배출장치
CN208058054U (zh) 浴缸龙头的按压式阀芯及浴缸龙头
CN210541042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0240602U (zh) 燃气开关装置的升降式阀塞
CN109770746B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9270674U (zh) 一种带排放机构电压力锅
CN213551187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777289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Patentee after: Zojirush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Zojirushi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