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84008U -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84008U
CN205784008U CN201620448138.2U CN201620448138U CN205784008U CN 205784008 U CN205784008 U CN 205784008U CN 201620448138 U CN201620448138 U CN 201620448138U CN 205784008 U CN205784008 U CN 205784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der
heat exchange
sub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4813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俊峰
佩尔蒂埃·彼埃尔·奥利弗
金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4813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84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84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8400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具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至少两个换热管;和第二子换热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具有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以及至少一个换热管,第一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是第二子换热器的流路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商业空调技术领域的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WO2011013672公开一种热源单元。具体地,该热源单元设置有空气换热器,每个空气换热器包括以规定的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片、穿过所述散热片的换热管、在两侧延伸且沿同一方向弯曲的弯曲片部以及换热模块。每个换热模块包括两个空气换热器,每个空气换热器具有关于另一空气换热器的弯曲部相对地设置的弯曲部。空气换热器被倾斜,使得下边缘彼此靠近且上边缘间隔开,由此换热模块在侧视图中成大致字母V形。
然而,上述的热源单元中的左右侧换热器的边缘在V形构造的上部间隔开。这样,仍然需要遮蔽板(或金属板)来连接两个换热器,从而导致了两个换热器之间的空间没有被有效地使用。
有鉴于此,存在对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换热器和换热模块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第一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具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流体连通的至少两个换热管;和
第二子换热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具有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以及在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换热管,
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是第二子换热器的流路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由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一隔板隔开并且沿集流管的纵长方向分布,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子换热器包括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位于第一换热区域中,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位于第二换热区域中,第二出口与第二进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通过第二集流管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二集流管中设置有第二隔板,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没有流体连通,并且在第一换热区域中设置有第三出口,使得进入第一进口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区域后从第三出口离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子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区域,第三换热区域通过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三隔板和第二集流管中的第四隔板与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隔开,在第三换热区域中设置有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第四出口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四出口和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集流管上,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四出口和第三进口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的同侧端部上,第四出口通过U形管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的另一同侧端部上,第二进口通过U形管与第二出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一进口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上,第三进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第三进口与沿第一子换热器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连接,所述外部管路的进口端部与第一进口设置于换热器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上,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集流管上,第二出口和第三进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第二进口通过沿第一子换热器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与第二出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是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中的一个是沿换热装置的纵长方向布置的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中的另一个是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成大于零的预定夹角且大致为梯形的侧部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侧部换热器由长度递减的扁管和翅片构成,假设第一根扁管长度为L扁1,翅片长度为L翅1,则侧部换热器的尺寸满足下述条件:
第n根扁管的长度为L扁n=L扁1-2(n-1)*H*tan(α/2),
第n根翅片的长度为L翅n=L翅1-2(n-1)*H*tan(α/2),
H1=H*cos(α/2),
α1=180-(α/2),
其中,H为扁管中心间距,α为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的夹角,H1为集流管的槽间距,α1为扁管的折弯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换热区域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换热管,在第二集流管中与第二换热区域对应的区段上设置有第五隔板以将第二换热区域中的换热管分为两个部分,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区域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并且使得进入第二进口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两个部分的换热管的制冷剂在第一集流管中混合之后从第一出口离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三换热区域,所述第三换热区域通过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三隔板和第二集流管中的第四隔板与第一换热区域隔开。第一子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区域中的第一进口和第三出口以及位于第三换热区域中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第二子换热器包括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第四出口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和换热模块,充分利用了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中换热模块的侧部空间,空间利用率高,不需要折弯或更复杂工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和换热模块的换热面积大,相比于常规长方形换热器,换热面积增加20%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和换热模块通过换热器的管路连接,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组装或单独两片运输,使得换热模块的制造、运输和组装方便简单,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模块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的侧视图以及第一换热器中的第一子换热器与第二子换热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子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子换热器的正视图及其换热管的正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换热模块中第二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换热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换热模块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第一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11是图8所示换热模块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二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13是图9所示第一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第二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14,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在描述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的术语并不是将相关元件顺序排列,而是旨在区分相关元件,因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侧部换热器、主换热器或者长方形换热器、梯形换热器的示例性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对其描述可以互换。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模块1的立体图。换热模块1具有四周被换热器包围的大致封闭结构,并且具有两个相对的大致四边形的侧部和两个相对的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模块1包括第一换热器10和第二换热器20,第一换热器10具有进口a和出口c,第二换热器20具有进口b和出口d。
下面结合图2-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10。
图2是图1所示换热模块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10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0的侧视图以及第一换热器10中的第一子换热器100与第二子换热器20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0包括第一子换热器100和第二子换热器200,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00和第二子换热器200分别构成换热模块1的彼此相邻的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和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00和第二子换热器200也可以分别构成换热模块1的彼此相邻的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器和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第一子换热器100沿换热装置的纵长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子换热器200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00成大于零的预定夹角,优选地二者大致垂直地布置。
图4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子换热器100的正视图。图5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子换热器200的正视图及其换热管230的正视图。第一子换热器100具有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以及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两个换热管130。换热管130上设置有翅片140。第二子换热器200具有第三集流管210、第四集流管220以及在所述第三集流管2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2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集流管2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2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换热管230。换热管230上设置有翅片240。
第一子换热器100包括由第一集流管110中的第一隔板115隔开的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沿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的纵长方向分布。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进口112、第二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14。第二子换热器包括第三进口211和第二出口212。第一进口1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上与第一换热区域I对应的区段中,第一出口114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上与第二换热区域II对应的区段中,第二进口122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上。第二出口212与第二进口122流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第二集流管120中设置有第二隔板123,使得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没有流体连通。此时,在第一换热区域I中设置有第三出口113。从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换热区域I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区域I换热后从第三出口113离开。从第二进口122进入第二集流管120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随后从第一出口114离开。即,经过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的制冷剂在第一子换热器内没有流体连通,第一进口112和第三出口113在第一换热区域I中单独形成回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集流管120中可以省略第二隔板123。相应地,在第一换热区域I中省略第三出口113。此时,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通过第二集流管120流体连通。从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换热区域I的制冷剂进入第二集流管120,并与从第二进口122进入第二集流管120的制冷剂混合后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的制冷剂随后从第一出口114离开,如下面结合图9和图10详细描述的那样。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作为第二隔板123的替代,可以在第二集流管120中与第二换热区域II对应的区段上设置有第五隔板以将第二换热区域II中的换热管分为两个部分,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区域I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并且使得进入第二进口122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经过第二换热区域II中的两个部分的换热管的制冷剂在第一集流管110中混合之后从第一出口114离开,如下面结合图15详细描述的那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区域III。第三换热区域III通过第一集流管110中的第三隔板116和第二集流管120中的第四隔板124与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隔开。在第三换热区域III中设置有第四进口111和第四出口121。第四出口121与第三进口211流体连通。第二集流管120和第三集流管210通过夹具、焊接等本领域已知的连接方式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四出口121和第二进口122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上,第三进口211和第二出口212设置在第三集流管210上。具体地,第四出口121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的与第三换热区域III对应的区段上,第二进口122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的与第二换热区域II对应的区段上。更具体地,第四出口121和第三进口211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和第三集流管210的同侧端部上,第四出口121通过U形管230与第三进口211流体连通,如图3中所示。类似地,第二进口122和第二出口212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0和第三集流管210的另一同侧端部上,第二进口122通过U形管与第二出口212流体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进口211也可以与沿第一子换热器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连接。所述外部管路的进口端部与第一进口112设置于换热器10的同一侧,如下面结合图9和图10详细描述的那样。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在第二集流管120上可以设置另外的出口以与另外的子换热器连通来实现进一步的换热功能。第一换热器10的进口a分为两个管路以分别与第四进口111和第一进口11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10上的第三出口113、第一出口114汇集为一个管路以用作第一换热器10的出口c。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清楚的目的,附图中的各子换热器,包括主换热器和侧部换热器,其中部的换热管和翅片均未示出,而是仅仅示出了边界部分的换热管和翅片。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子换热器200的出口也可以设置在第四集热管220上。此时,在第四集热管220上的出口与第二集热管上的第二进口122通过位于两个子换热器外部的管路流体连通。
图6是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0的流路示意图。在使用时,如图6所示,第四进口111、第三换热区域III中的换热管、第四出口121、第三进口211、第二子换热器200、第二出口212、第二进口122、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出口114形成第一回路。第一进口112、第一换热区域I中的一部分换热管、第二集流管120、第一换热区域I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第三出口113在第二换热区域II中形成单独的第二回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各换热器的集热管中,省略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回路需要而显而易见需要设置的隔板的描述。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针对每一个回路的换热部分,可以在集流管中设置多个隔板,以形成蛇形回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10中的换热管均为扁管。第二换热区域II中的翅片可以与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三换热区域III中的翅片在形状和布置结构上不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一种变型,第一子换热器10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三换热区域III,而不具有第二换热区域II。此时,第一子换热器100在第一换热区域I中独立形成回路,进入第三换热区域III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子换热器200,但不再经由第一子换热器100流回。
下面结合图5详细描述第二子换热器200中的换热管230和翅片240的设置。
第二子换热器200总体为梯形,并且作为侧部换热器由长度递减的扁管230和翅片240构成,扁管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被折弯,以便于插入集流管中。假设上部的第一根扁管长度为L扁1,翅片长度为L翅1,则侧部换热器的尺寸满足下述条件:
第n根扁管的长度为L扁n=L扁1-2(n-1)*H*tan(α/2),
第n根翅片的长度为L翅n=L翅1-2(n-1)*H*tan(α/2),
H1=H*cos(α/2),
α1=180-(α/2),
其中,H为扁管中心间距,α为第三集流管210和第四集流管220的夹角,H1为集流管的槽间距,α1为扁管的折弯角度。
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20包括第三子换热器300和第四子换热器400。第三子换热器300为与第一子换热器100大致相同的四边形,以形成换热器1的另一主换热器。第四子换热器400为与第二子换热器200大致相同的大致梯形,以形成换热器1的另一侧部换热器。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换热器300可以是大致梯形,第四子换热器400可以是大致四边形。图7是图1所示换热模块中第二换热器20的流路示意图。第三子换热器300的进口311与第四子换热器400的进口411通过管路合并形成位于第二换热器20同一角部的进口b,第三子换热器300的出口312与第四子换热器400的出口412通过管路合并以形成位于第二换热器20同一角部的出口d。第三子换热器300和第四子换热器400本身是独立的换热器。第三子换热器300第三子换热器300和第四子换热器400的尺寸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00和第二子换热器200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换热模块2的立体图。换热模块2具有四周被换热器包围的大致封闭结构,并且具有两个相对的大致四边形的侧部和两个相对的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模块2包括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
图9是第一换热器30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第一换热器30的分解图。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换热器30包括第一子换热器500和第二子换热器600。所述第一子换热器500和第二子换热器600分别构成换热模块2的彼此相邻的一组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和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器。第一子换热器500沿换热装置的纵长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子换热器600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500大致垂直地布置。
第一子换热器500具有第一集流管510、第二集流管520以及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5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5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5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两个换热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翅片。
第二子换热器600具有第三集流管610、第四集流管620以及在所述第三集流管6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6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集流管6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6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翅片。
与图4中的第一子换热器100不同,在图10所示的第一子换热器500中,取消了第三换热区域III,即采用位于第一子换热器500外部的外部管路540来为第三集热管的第三进口611供制冷剂,外部管路540具有与第一集热管510的第一进口512对齐的第四进口511,外部管路540沿着第一子换热器500中换热管的方向紧邻第一子换热器500布置。相应地,在第一集流管510上仅设置有一个第一进口512,在第二集流管520上取消了出口并且仅设置有一个第二进口522。此外,与图4中的第一子换热器100相比,在图10所示的第一子换热器500中,还取消了第二集热管520中分割第一换热区域I和第二换热区域II的隔板并且在第一集流管510上仅设置一个出口514,即将图4中的第一子换热器100的出口113和114合并为出口514。
图10中的第二子换热器600与第一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第二子换热器200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子换热器600的第三进口611和第二出口612设置成与第一集流管610垂直,第二出口612通过弯管530连接至在第二集流管520上的与第二集流管520垂直地设置的第二进口522。
图13是图9所示第一换热器30的流路示意图。在使用时,第四进口511、外部管路540、第三进口611、第二子换热器600、第二出口612、第二进口522、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出口514形成第一回路。第一集流管510上的第一进口512、第一换热区域I、第二集流管120、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出口514形成第二回路。第二换热区域II既用作第一回路中的回流段,又充当第二子换热器600的后续过冷段。第一回路中的制冷剂与第二回路中的制冷剂在第一子换热器500的第二集流管520中汇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使得两个回路的出口温度和出口压力可以保持一致,避免了两个回路出口参数不一致情况的出现。过冷段能够调节两个回路的流量,实现两个回路压力降和流量的平衡(面积大的流量大/面积小的流量小),总的换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图9所示的第一换热器30中与图2所示换热模块1中的第一换热器10相同的部分,没有进行描述。
图11是图8所示换热模块2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器40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第二换热器40的分解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换热器40包括第三子换热器700和第四子换热器800。所述第三子换热器700和第四子换热器800分别构成换热模块2的彼此相邻的另一组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和大致梯形的侧部换热器。第三子换热器700沿换热装置的纵长方向布置,所述第四子换热器800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700大致垂直地布置。
第三子换热器700具有第一集流管710、第二集流管720以及在所述第一集流管7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7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7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7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两个换热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翅片。在第一集流管710上设置有第一进口712和第一出口714,在第二集流管720上设置有第二进口722。
第四子换热器800具有第三集流管810、第四集流管820以及在所述第三集流管8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820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集流管810和所述第四集流管820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翅片。在第三集流管810上设置有第三进口811和第二出口812。
第二换热器40与图9所示的第一换热器30类似。第二换热器40与图9所示的第一换热器30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1中的第二换热器40中,第三子换热器700的第一集流管710与第四子换热器800的第三集流管810彼此相邻地固定,并且第三集流管810上的第二出口812通过沿第三子换热器700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730与第二集流管720上的第二进口722连通。直接从第三进口811进入第四子换热器800的制冷剂通过第二集流管720上的第二进口722流入第三子换热器700中的第二换热区域II,使得第三子换热器700中的第二换热区域II用作第四子换热器800的过冷段。第三子换热器700的第一集热管710上的第四进口711和第四子换热器800的第三进口811邻近地布置,使得第三子换热器700的第一进口712和第四子换热器800的第三进口811可以如图1所示的换热模块1中的第一子换热器100的第四进口111和第一进口112那样与第二换热器40的一个总进口(图中未示出)连通。
图14是图12所示第二换热器40的流路示意图。在使用时,第一进口712、第一换热区域I、第二集流管720、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出口714形成第三回路。第四进口811、第二子换热器800、第二出口812、外部管路730、第二进口722、第二换热区域II、第一出口714形成第四回路。第二换热区域II既用作第三子换热器700中的回流段,又充当第四子换热器800的过冷段。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50的流路示意图。换热器50与前述的换热器30或4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集流管的与第二散热区域II对应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五隔板,使得经过子换热器900的第一换热区域I的制冷剂和来自子换热器1000的制冷剂分别独立地经过子换热器900第二换热区域中的两部分换热管,并在第一集流管中混合后流出换热器50。为了清楚起见,对于换热器50与换热器30或40相似的部分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思想在于,一个换热器利用另一个换热器中的部分换热管作为其回路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不同的换热器经过管路连接拼装以形成四周大致封闭的换热装置,其中位于换热装置侧部的一个侧部换热器使用与其相邻的沿换热装置布置方向布置的主换热器中的部分换热管。侧部换热器与主换热器使用相同的总进口和/或出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能够充分利用换热装置的大致梯形或V形的空间,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使得换热装置便于制造、运输和组装。因此,符合该设计思想的实施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的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实用新型出发想到在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范围内的其它变型。例如,可以在现有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各集流管中的进口和出口中的数量,使得增加的进口和出口与其他的管路和换热器组合使用。尽管本文描述的换热模块四个侧部均被换热器包围,但是部分侧部也可以不被换热器包围,使整个换热模块为敞开结构,或者用常规的金属板或挡风板来封闭没有设置换热器的侧部以形成封闭结构。包括多种特征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种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以形成新的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于实施例包含上述的所有特征。例如,换热模块并不局限于本文公开的两个钟换热模块,而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换热器的所有换热模块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而不管根据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换热器以何种方式与其他换热器进行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文字为准。需要强调的是,各集热管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隔板以划分相应的功能区以及延长换热路径,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并没有完整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所能想到的隔板的设置。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包括:
第一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具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流体连通的至少两个换热管;和
第二子换热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具有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以及在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换热管,
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是第二子换热器的流路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由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一隔板隔开并且沿集流管的纵长方向分布,
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子换热器包括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位于第一换热区域中,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位于第二换热区域中,
第二出口与第二进口流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通过第二集流管流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集流管中设置有第二隔板,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没有流体连通,并且
在第一换热区域中设置有第三出口,使得进入第一进口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区域后从第三出口离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区域,第三换热区域通过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三隔板和第二集流管中的第四隔板与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隔开,在第三换热区域中设置有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第四出口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四出口和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集流管上,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四出口和第三进口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的同侧端部上,第四出口通过U形管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的另一同侧端部上,第二进口通过U形管与第二出口流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一进口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上,第三进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第三进口与沿第一子换热器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连接,所述外部管路的进口端部与第一进口设置于换热器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被彼此相邻地固定,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上,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集流管上,第二出口和第三进口设置在第三集流管上,第二进口通过沿第一子换热器的换热管方向延伸的外部管路与第二出口流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是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中的一个是沿换热装置的纵长方向布置的大致四边形的主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中的另一个是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成大于零的预定夹角且大致为梯形的侧部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侧部换热器由长度递减的扁管和翅片构成,假设第一根扁管长度为L扁1,翅片长度为L翅1,则侧部换热器的尺寸满足下述条件:
第n根扁管的长度为L扁n=L扁1-2(n-1)*H*tan(α/2),
第n根翅片的长度为L翅n=L翅1-2(n-1)*H*tan(α/2),
H1=H*cos(α/2),
α1=180-(α/2),
其中,H为扁管中心间距,α为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的夹角,H1为集流管的槽间距,α1为扁管的折弯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换热区域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换热管,在第二集流管中与第二换热区域对应的区段上设置有第五隔板以将第二换热区域中的换热管分为两个部分,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区域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并且使得进入第二进口的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
经过第二换热区域中的两个部分的换热管的制冷剂在第一集流管中混合之后从第一出口离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三换热区域,所述第三换热区域通过第一集流管中的第三隔板和第二集流管中的第四隔板与第一换热区域隔开,
第一子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区域中的第一进口和第三出口以及位于第三换热区域中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第二子换热器包括第三进口和第二出口,第四出口与第三进口流体连通。
14.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620448138.2U 2016-05-16 2016-05-16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84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48138.2U CN205784008U (zh) 2016-05-16 2016-05-16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48138.2U CN205784008U (zh) 2016-05-16 2016-05-16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84008U true CN205784008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19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4813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84008U (zh) 2016-05-16 2016-05-16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8400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6388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刘勇 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室外换热器及复叠式热泵系统
WO2017197908A1 (zh) * 2016-05-16 2017-11-23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WO2018133623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
WO2023030416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7908A1 (zh) * 2016-05-16 2017-11-23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107388637A (zh) * 2016-05-16 2017-11-24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US10801783B2 (en) 2016-05-16 2020-10-13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module
CN107388637B (zh) * 2016-05-16 2023-04-28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106766388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刘勇 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室外换热器及复叠式热泵系统
WO2018133623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
EP3572743A4 (en) * 2017-01-20 2020-10-14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11624564B2 (en) 2017-01-20 2023-04-11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O2023030416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8637A (zh)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205784008U (zh)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106403653B (zh) 带有螺旋通路的逆流式换热器
CN104596153B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7622589U (zh) 热交换器
CN102287970B (zh) 蒸发器
CN103256759B (zh) 热交换器
CN104937364A (zh) 具有歧管组件的多管束换热单元
CN103983126A (zh) 换热器
CN107091588B (zh) 用于制造扁平管翅片热交换器的方法
CN104081147A (zh) 多管组热交换器总成以及制造方法
CN105247309A (zh) 用于风冷式冷却器的热交换器
CN107816824A (zh) 热交换器
CN106338162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106568216A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51457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EP2962055A1 (en) Fin solution related to micro channel based heat exchanger
CN107709915A (zh) 微型管热交换器
CN101240956A (zh)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CN106870112A (zh) 发动机散热器
CN208011903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106322842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103486771B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9485114U (zh) 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