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5114U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85114U
CN209485114U CN201822178641.2U CN201822178641U CN209485114U CN 209485114 U CN209485114 U CN 209485114U CN 201822178641 U CN201822178641 U CN 201822178641U CN 209485114 U CN209485114 U CN 209485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ub
runner
influent stream
stream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7864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召灿
廖小涛
孙灿辉
孙培栋
陈耀东
邢勉
张曙明
郑罡
陈笑松
柳春源
谢凯
章艺林
李小生
张圣君
李玉全
常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7864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85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85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85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各自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板,且各自具有相互分隔开的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一流道和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进出口均设于第一子换热器或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中隔板,中隔板设有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进流道、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一出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二进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出流道,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与中隔板的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的两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两个子换热器共用进出水路,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用于对存在温差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作用。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换热效率低,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各自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板,且各自具有相互分隔开的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一流道和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出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有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进流道、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一出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二进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出流道,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中隔板的沿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的两端相连,以使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将第一子换热器和第二子换热器通过中隔板相连,且第一子换热器和第二子换热器共用进出水管路,结构简单,安装成本较低,且板式换热器的两个子换热器同时换热,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缩短换热时间,降低换热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进流道、所述第一出流道、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均沿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所述中隔板;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两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进流道、所述第一出流道、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分别设于所述中隔板的四个角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进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流道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沿上下方向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进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流道对角设置,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对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中隔板的侧壁设有第一至第四管接口;所述第一管接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连通;所述第四管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管接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中部侧壁处;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中部侧壁处;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中部侧壁处;所述第四管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中部侧壁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至第四管接口分别设于所述中隔板的四个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至第四管接口中的一个通过设于所述中隔板内的通道与对应的进流道或出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端板和紧固件,所述中隔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横截面积,所述紧固件顺次贯穿所述第一端板、所述中隔板的外圈、所述第二端板以压紧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所述中隔板、所述第二子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板为波纹板,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的外圈之间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板式换热器100,
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隔板3,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第一管接口8,第二管接口9,第三管接口10,第四管接口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紧固件14,螺纹孔1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100,该板式换热器100包括两个子换热器,两个子换热器叠置,且两个子换热器之间设有中隔板3,换热介质可从中隔板3中进入板式换热器100,且分别流向两个子换热器进行换热,且在换热完成后,从中隔板3处流出,由此,两个子换热器可同时进行换热,换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且节省了中隔板3处进水口、出水口的数量,降低了安装成本。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100,包括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和中隔板3。
第一子换热器1包括多个换热板,第一子换热器1的多个换热板层叠设置,第二子换热器2包括多个换热板,第二子换热器2的换热板层叠设置。
第一子换热器1具有相互分隔开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子换热器2具有相互分隔开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其中,第一流道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第二流道用于流动第二换热介质,第一流道的进出口设于第一子换热器1或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端,如图1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端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端相对设置,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端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端相互背离,其中,第一换热介质为热水,第二换热介质为冷水。
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与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正对设置,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与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正对设置;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与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正对设置,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正对设置。
如图2所示,中隔板3设有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第二进流道6和第二出流道7,其中,第一进流道4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入,第一出流道5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出,第二进流道6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第二出流道7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
如图1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端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端分别与中隔板3的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的两端相连,如图1中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端与中隔板3的一侧相连,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端与中隔板3的另一侧相连,以使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与第一进流道4连通,第一进流道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相连;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均与第一出流道5连通,第一出流道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相连。这样,这样,第一换热介质可从第一进流道4流入,并分别流向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以进入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且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换热后,分别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流向第一出流道5,再从第一出流道5流出,排出板式换热器100。
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与第二进流道6连通,即第二进流道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相连,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二出流道7连通,即第二出流道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相连。这样,第二换热介质可从第二进流道6流入,并分别流向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以进入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且在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作用,实现热量传递,第二换热介质完成换热后,分别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流向第二出流道7,再从第二出流道7排出换热器。
这样,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从中隔板3流入,并通过中隔板3的第一进流道4和第二进流道6进入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且在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分别从第一出流道5和第二出流道7流向中隔板3,再由中隔板3流出,实现换热。板式换热器100的结构简单,可采用一组进出设备即可实现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换热介质的流入和流出,节省了进流管道和出流管道的设置,降低了板式换热器100的安装成本,且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实用性和经济性均较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100,将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通过中隔板3相连,且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共用进出水管路,结构简单,安装成本较低,且板式换热器100的两个子换热器同时换热,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缩短换热时间,降低换热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流道4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中隔板3,第一进流道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相接;第一出流道5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中隔板3,第一出流道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相接;第二进流道6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中隔板3,第二进流道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相接;第二出流道7沿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中隔板3,第二出流道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分别设于中隔板3的四个角处,这样,将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分散布置,且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中的任意两个之间的间距均较大,由此,可避免任意两个之间的连接管路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便于外接管路的布置,合理运用安装空间,便于板式换热器100的整体布局,保证各个安装管路均可进行合理、有序地梳理和规整,便于安装,节省安装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流道4与第一出流道5沿上下方向分布,如图1所示,第一进流道4位于第一出流道5的上方,这样,第一换热介质可从中隔板3的上部进入,并从中隔板3的下部流出。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沿上下方向分布,如图1所示,第二进流道6位于第二出流道7的下方,这样,第二换热介质可从中隔板3的下部进入,并从中隔板3的上部流出。其中,上方可指斜上方,也可指正上方,下方可指斜下方,也可至正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流道4与第一出流道5对角设置,第二进流道6与第二出流道7对角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进流道4和第二进流道6均位于中隔板3的上部,且第一进流道4和第二进流道6分别位于中隔板3上部的两个角处,第一出流道5和第二出流道7均位于中隔板3的下部,且第一出流道5和第二出流道7分别位于中隔板3下部的两个角处。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介质可从中隔板3的右上角流向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并从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由中隔板3的左下角流出,第二换热介质可从中隔板3的右下角流向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并从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中由中隔板3的左上角流出,实现第一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入、流出。
当然第一进流道4、第二进流道6、第一出流道5和第二出流道7的布置形式不限于此,也可将第一进流道4设于中隔板3的右上角,第一出流道5设于中隔板3的右下角,第二进流道6设于中隔板3的左下角,第二出流道7设于中隔板3的左上角。同样可实现第一换热介质的上进下出,第二换热介质的下进上出,保证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保证二者能够充分换热,结构设计灵活多选。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结构布置的灵活性和可选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隔板3的侧壁设有第一至第四管接口11,即第一管接口8、第二管接口9、第三管接口10和第四管接口11均设于中隔板3的侧壁,如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管接口8、第二管接口9、第三管接口10和第四管接口11分别设于中隔板3的四个侧壁,由此,可使得四个管接口相互间隔开,可避免四个管接口各自对接的管路之间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且每个管接口均预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便于板式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的安装和布置。
其中,第一管接口8与第一进流道4连通,第二管接口9与第一出流道5连通,这样,可在第一管接口8处将与第一换热介质的输入管路与第一进流道4连接,第二管接口9处将第一换热介质的输出管路与第一出流道5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一换热介质的外部水源与第一进流道4、第一出流道5连通,外部水源提供的第一换热介质可与板式换热器100持续循环。
第三管接口10与第二进流道6连通,第四管接口11与第二出流道7连通,这样,可在第三管接口10处将第二换热介质的输入管路与第二进流道6连接,第四管接口11处将第二换热介质的输出管路与第二出流道7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二换热介质的外部水源与第二进流道6、第二出流道7连通,外部水源提供的第二换热介质可与板式换热器100持续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接口8与第一进流道4的连接处位于第一进流道4的中部侧壁处,第二管接口9与第一出流道5的连接处位于第一出流道5的中部侧壁处,即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与第一管接口8的距离相同,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一流道的出口与第二管接口9的距离相同。这样,从第一管接口8流入的第一换热介质能够合理地分流,以使第一换热介质进入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的流量更均衡,并同时从第二管接口9处流出,保证两个子换热器中的换热效率相差较小,提高整体换热效率。
第三管接口10与第二进流道6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进流道6的中部侧壁处,第四管接口11与第二出流道7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出流道7的中部侧壁处,即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与第三管接口10的距离相同,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四管接口11的距离相同。这样,从第三管接口10流入的第二换热介质能够合理地分流,以使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中的流量更均衡,并同时从第四管接口11处流出,保证两个子换热器中的换热效率相差较小,提高整体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接口8、第二管接口9、第三管接口10和第四管接口11中的一个通过设于中隔板3内的通道与对应的进流道或出流道连通。如图1所示,第三管接口10通过中隔板3内的通道与对应的第二进流道6连通,由此,可减少板式换热器100的其它部件对管接口安装位置的限制,使得管接口的安装位置可灵活选择,便于板式换热器100的安装、布局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和紧固件14,第一端板12设于第一子换热器1的第二端,第二端板13设于第二子换热器2的第二端,中隔板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子换热器1及第二子换热器2的横截面积,以使中隔板3的侧壁上预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提供第一管接口8、第二管接口9、第三管接口10和第四管接口11的安装、固定,便于安装。
其中,紧固件14顺次贯穿第一端板12、中隔板3的外圈、第二端板13,且可通过紧固螺母将第一端板12、中隔板3、第二端板13及第一子换热器1和第二子换热器2的换热板紧固连接。如第一端板12、中隔板3的外圈、第二端板13均具有多个一一正对设置的螺纹孔141,由此,可通过多个螺栓贯穿螺纹孔141,以将第一端板12、中隔板3的外圈、第二端板13串联,在通过螺母将三者紧固。可使各个零部件保持相对固定,第一子换热器1、第二子换热器2和中隔板3安装紧凑,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环境稳定。
其中,换热板为波纹板,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的外圈之间设有密封圈,以使换热板之间的内部空间有效密封,减少换热介质与外部空气的换热量,保证换热器内部换热环境稳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各自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板,且各自具有相互分隔开的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一流道和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出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有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进流道、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一出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二进流道、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出流道,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中隔板的沿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的两端相连,以使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道、所述第一出流道、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均沿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贯穿所述中隔板;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两端相连;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两端相连;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两端相连;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两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道、所述第一出流道、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分别设于所述中隔板的四个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流道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沿上下方向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流道对角设置,所述第二进流道、所述第二出流道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的侧壁设有第一至第四管接口;
所述第一管接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连通;
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连通;
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连通;
所述第四管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接口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进流道的中部侧壁处;
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出流道的中部侧壁处;
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进流道的中部侧壁处;
所述第四管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出流道的中部侧壁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管接口分别设于所述中隔板的四个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管接口中的一个通过设于所述中隔板内的通道与对应的进流道或出流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端板和紧固件,所述中隔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横截面积,所述紧固件顺次贯穿所述第一端板、所述中隔板的外圈、所述第二端板以压紧所述第一子换热器、所述中隔板、所述第二子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为波纹板,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的外圈之间设有密封圈。
CN201822178641.2U 2018-12-24 2018-12-24 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209485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78641.2U CN209485114U (zh) 2018-12-24 2018-12-24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78641.2U CN209485114U (zh) 2018-12-24 2018-12-24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85114U true CN209485114U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27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78641.2U Active CN209485114U (zh) 2018-12-24 2018-12-24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851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410A1 (zh) * 2020-07-25 2022-02-0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410A1 (zh) * 2020-07-25 2022-02-0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22589U (zh) 热交换器
CN103988043B (zh) 具有均匀流动离开歧管的低轮廓、分流增压空气冷却器
CN103868380B (zh)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CN205980877U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107388637A (zh)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107664444A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209485114U (zh) 板式换热器
CN106152836B (zh) 一种u形流道板式换热器
CN105890408A (zh) 多路多程管壳式气液换热器
CN205784008U (zh)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CN100467998C (zh) 一种换热器流路的布置方法及其装置
CN201672830U (zh) 温度等级集成式换热器
WO2011072470A1 (zh) 一种盘管及具有该盘管的换热器
CN101240956A (zh)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CN207622586U (zh) 气体冷却装置
CN208936831U (zh) 层叠式螺旋板换热装置
CN208736015U (zh) 圆管三角形翅片一体六边对称布置的冷风机
CN2783245Y (zh) 密排管逆流式换热器
CN1667339A (zh) 密排管逆流式换热器
CN209689453U (zh) 换热器
CN115127377A (zh) 一种集成高低温热交换器
CN106931808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除湿机
CN208382964U (zh) 一种换热器水室
CN205373160U (zh) 一种制冷系统用4排2流路蒸发器的管路流程设计方案
CN208688310U (zh) 一种多通道分流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