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59710U -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59710U
CN205559710U CN201620171551.9U CN201620171551U CN205559710U CN 205559710 U CN205559710 U CN 205559710U CN 201620171551 U CN201620171551 U CN 201620171551U CN 205559710 U CN205559710 U CN 205559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roller
planetary rollers
internal ring
plane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715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村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him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him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himp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himp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59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597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iction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太阳辊,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筒状的内环,其与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它们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行星架,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且该行星架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Description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是摩擦驱动装置,通过在存在润滑油的状态下将行星辊压靠到太阳辊上来传递动力。与行星齿轮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因背隙而产生的振动以及噪声少。例如,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由太阳辊、内环、行星辊以及行星架构成。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作为使电动马达的旋转输出减速的减速机而使用。太阳辊及行星架同轴配置。行星辊是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的转动体。在旋转力从电动马达输入到太阳辊、并经由行星架而输出的情况下,行星辊自转并绕着太阳辊公转,由此,输出旋转力。
在所述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太阳辊与行星辊之间以及在行星辊与内环之间进行隔着油膜的转矩传递。在该转矩传递中,需要以适当的力按压转动部件彼此。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7-163044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弹性部件构成内环来产生按压力的技术。弹性部件通过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而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施力,产生按压力。在上述文献中记载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多个行星辊6配置于太阳辊3与弹性筒体4之间,弹性筒体4将行星辊6向太阳辊3按压。由于弹性筒体4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6施力,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施力用的部件,也能够使传递转矩增大。
如果使筒状的内环的厚度变薄,则内环变得容易挠曲。由此,内环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面积变大,作用于内环与行星辊的接触部位的面压力局部变低。因此,能够抑制内环由于疲劳而破损。但是,在所述这样的以往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如果使内环的厚度变薄,则产生行星辊陷入内环的现象,存在内环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部位的附近局部变形的顾虑。因此,存在行星辊在内环内转动时的滚动阻力增加、传递损失增大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内环的耐久性并抑制传递损失的增大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太阳辊、筒状的内环、2个以上的行星辊以及行星架。太阳辊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内环与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行星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该行星架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第一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第一凸部的轴向的宽度比行星辊的轴向的宽度窄。
在通过包含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一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第一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
内环在外周面上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二凸部。第二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与行星辊的端部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第二凸部分别被配置于与行星辊的两端部对置的轴向位置。
在通过包含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二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第二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
内环具有在比行星辊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外壳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产生空隙的形状。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行星辊具有桶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行星辊与内环间的面压力和行星辊与太阳辊间的面压力。并且,内环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施力。因此,即使不另行设置施力用的部件,也能够增大传递转矩。
在内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部,该环状的第一凸部的轴向上的位置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如果使内环的厚度变薄,则内环容易挠曲。因此,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面积扩大,局部的面压力变低,能够抑制内环因疲劳而破损。
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凸部设置于内环的外周面。由此,能够提高接触部位的刚性。因此,即使在使内环的厚度变薄来提高内环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转矩的传递损失增大。即,即使在使内环的厚度变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行星辊陷入内环的现象的产生,从而抑制内环的接触部位附近局部变形。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行星辊在内环内转动时的转动阻力(滚动阻力)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接触部位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内环的耐久性并且抑制传递损失增大。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A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B-B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A和图5B是将内环的辊对置部与比较例进行比较而示出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动力传递装置的转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行星辊陷入辊对置部的现象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主轴线的方向作为水平方向来进行说明,但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使用时的姿势。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主轴线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主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以及周向简称为“径向”以及“周向”。
<动力传递装置1>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一个结构例的剖视图,示出了通过包含主轴线J1的铅垂面将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在图1中,将纸面的右侧作为输入侧,且将左侧作为输出侧来描绘动力传递装置1。图2是示出通过A-A剖切线将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通过B-B剖切线将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主轴线J1是示出太阳辊101及行星架141共同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动力传递装置1是将从电动马达(省略图示)输入的旋转运动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输入旋转体10、内环11、行星辊12、外壳13、输出旋转体14及输入侧支承部件15、轴承2~5及键部件6。例如,轴承2~5是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2个以上的球状滚动体的球轴承。
<外壳13>
外壳13是容纳后述的转动部件的壳体。外壳13固定于电动马达的机壳等。外壳13具有盖部132以及有底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31,其中,该有底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31在输入侧具有开口,该盖部132配置于主体部131的开口。
主体部131具有底部1312以及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1311。底部1312具有配置输出旋转体14的贯通孔1313。盖部132具有配置输入旋转体10的贯通孔1322。盖部132安装于圆筒部1311。
<输入旋转体10>
输入旋转体10是被外壳13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J1为中心旋转的部件。从电动马达向输入旋转体10输入规定的旋转力。输入旋转体10具有:输入轴100,其与电动马达的轴连结;太阳辊101,其与行星辊12外接;以及行星架支承部102,其通过轴承4将行星架141支承为能够旋转。
输入轴100、太阳辊101及行星架支承部102一体地形成。轴承4通过在内圈中插入行星架支承部102而被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2的外周面上。
<太阳辊101>
太阳辊101是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外周面的圆柱状的转动部件。在太阳辊101的输入侧的端部连结有输入轴100。在太阳辊101的输出侧的端部设置有行星架支承部102。即,太阳辊101借助于输入轴100及轴承2而被盖部132支承为能够旋转。
例如,在轴承2配置于盖部132的贯通孔1322内之后,在轴承2的内圈中插入该太阳辊101,由此,轴承2配置于太阳辊101的外周面上。因此,输入旋转体10隔着其与行星辊12的转动面而被轴承2及4支承。
<内环11>
内环11是与行星辊12内接的筒状的转动部件,且端部固定于外壳13。该内环11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通过在径向上弹性变形而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12施力。例如,内环11由具有挠性的金属弹性体形成。
例如,内环11具有:与行星辊12对置的辊对置部111;以及与外壳13直接连结的圆环形状的外壳安装部112。辊对置部111及外壳安装部112一体地形成。
辊对置部111由具有沿轴向延伸内周面的圆筒形状的部件构成,在输入侧的端部设置有外壳安装部112。外壳安装部112与主轴线J1同轴配置。外壳安装部112的输入侧的端面与外壳13的盖部132对置。外壳安装部1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32的键孔。在该键孔中容纳有销状的键部件6的末端部。即,键部件6通过插入于键孔内而使外壳安装部112的周向及径向的移动被限制。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2个以上的键部件6将内环11固定于盖部132。
<行星辊12>
行星辊12是与太阳辊101的外周面和内环11的内周面接触的转动部件。行星辊12是桶形状。行星辊12的中央部的外径比行星辊12的端部的外径大。行星辊12被行星架销122借助滚针轴承121支承为能够旋转。
行星架销122是行星辊用的轴部件。行星架销122保持于行星架141。行星架销122的输出侧的端部容纳于行星架141内。行星架销122的输入侧的端部从行星辊12的输入侧端面突出,并与输入侧支承部件15抵接。滚针轴承121是由沿轴向延伸的2个以上的圆柱状滚动体构成的滚子轴承。滚针轴承121配置于行星架销122的外周面与行星辊12的内周面之间。
<输出旋转体14>
输出旋转体14是被外壳13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J1为中心旋转的部件。输出旋转体14将旋转力向规定的负载输出。输出旋转体14具有与负载连结的输出轴140以及将2个以上的行星辊1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141。输出轴140及行星架141一体地形成。
输出轴140是与行星架141的输出侧端部连结的轴部件。输出轴140的外径比输入轴100的外径大。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力,与输入轴100相比,输出轴140相对于外壳13相对低速地旋转。
<行星架141>
行星架141是通过行星架销122支承行星辊12的支承部件。行星架141与太阳辊101同轴配置。行星架141被外壳13的底部1312借助轴承5而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行星架141被输入旋转体10的行星架支承部102借助轴承4而支承为能够旋转。
例如,在轴承5配置于底部1312的贯通孔1313内之后,在轴承5的内圈中插入行星架141的输出侧端部,由此,轴承5被配置于输出侧端部的外周面上。轴承4配置于轴承容纳孔内,该轴承容纳孔设置于行星架141。
输入侧支承部件15是支承行星架销122的圆环形状的部件。输入侧支承部件15与太阳辊101同轴配置。输入侧支承部件15被盖部132借助轴承3而支承为能够旋转。输入侧支承部件15通过沿轴向延伸的2个以上的连结部件151而与行星架141连结。例如,在轴承3配置于输入侧支承部件15的内侧之后,在轴承3的内圈中插入盖部132的凸台部1321,由此,轴承3被配置于凸台部1321的外周面上。
在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中,三个行星辊1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各行星辊12以与太阳辊101外接的状态被容纳在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内。内环11、行星架141及输入侧支承部件15配置于外壳13的圆筒部1311内。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一部分的说明图。在图4中,示出了由太阳辊101、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及行星辊12构成的转动机构。在图4中,夸张地描绘了行星辊12的形状和行星架销122的倾斜度。
图5A和图5B是将图4的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与比较例相比较而进行示出的图。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了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及1113。在图5A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情况,在图5B中,示出了比较例。
行星辊12被行星架销122支承为能够以行星旋转轴J2为中心旋转。行星旋转轴J2是表示行星辊12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如上所述,行星辊12是桶形状。因此,在行星辊12的外周面上,沿行星旋转轴J2延伸的棱线是圆弧状。
行星架销122配置为相对于太阳辊101倾斜。因此,在轴向上,行星辊12与辊对置部111相接触的接触区域C1的位置相对于行星辊12与太阳辊101相接触的接触区域C2的位置错开了规定的距离。对于3个行星辊12来说,行星旋转轴J2相对于主轴线J1的倾斜角θ是相同的。即,各行星辊12的行星旋转轴J2相对于主轴线J1倾斜了倾斜角θ。
如图4所示,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行星架销122的输入侧的端部配置为其在径向上距太阳辊101的距离比输出侧的端部远。换言之,在径向上,太阳辊101与行星架销122的输入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太阳辊101与行星架销的输出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在轴向上,接触区域C1形成为比接触区域C2靠输入侧。接触区域C1形成于行星辊12中的与太阳辊101距离最远的位置。
如上所述,行星辊12是桶形状。因此,与行星辊是圆筒形状的情况相比,在桶形状的行星辊12中,能够容易地调整接触部位C1及C2的轴向位置以及作用于接触部位C1及C2的面压力。这里所说的面压力是所谓的赫兹面压力,是作用于接触面的沿法线方向的应力。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通过在径向上弹性变形而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12施力。因此,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即使不另外设置施力用的部件,也能够增大传递转矩。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在整个轴向上,辊对置部111的内径大致恒定。辊对置部111的内周面是圆筒面。在辊对置部1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凸部1111以及第二凸部1112、1113。例如,第一凸部1111的轴向的宽度以及第二凸部1112、1113的轴向的宽度比行星辊12的轴向的宽度窄。第一、第二凸部1111、1112、1113设置于内环11,由此,能够在比在径向上与行星辊12对置的区域狭窄的范围内,局部提高内环11的刚性。
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1113都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在轴向上,第一凸部1111的位置与第二凸部1112、1113的位置互不相同。第二凸部1112配置为比第一凸部1111靠轴向输出侧。第二凸部1113配置为比第一凸部1111靠轴向输入侧。第一凸部1111以及第二凸部1112、1113都比辊对置部111的薄壁部位的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且,沿着该外周面在周向上延伸。
在轴向上,第一凸部1111的位置与内环11的内周面中的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区域C1的位置重叠。即,当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第一凸部1111配置于与接触区域C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重叠的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111的轴向的宽度W比接触区域C1狭窄。如图5A所示,辊对置部111具有薄壁部位和厚壁部位。该厚壁部位是厚度比该薄壁部位厚的周向的部位。设从该薄壁部位的外周面至该厚壁部位的并端的径向的高度为H。第一凸部1111的轴向的宽度W是高度为H/2以上的厚壁部位的宽度(即,半值宽度)。由此,能够将第一凸部1111配置于接触区域C1内。其结果为,能够提高接触部位的刚性。另外,第一凸部1111的轴向的宽度W可以比接触区域C1宽。
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第一凸部1111附近的表面形状由平滑的曲面构成。即,在通过包含主轴线J1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一凸部1111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针对表示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通过这样的曲线构成了第一凸部1111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比较例中,在辊对置部111中的薄壁部位与厚壁部位的边界处,针对表示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不连续变化。即,在比较例中,在辊对置部111中的薄壁部位与厚壁部位的边界处,辊对置部111的厚度急剧变化,因此,表示辊对置部111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的线是折线。通过这样的折线构成了比较例中的辊对置部111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在这样辊对置部111的厚度急剧变化的结构中,在弹性变形时,应力容易在第一凸部1111附近集中。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环11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应力在第一凸部1111附近集中。
接触区域C1形成为比接触区域C2靠轴向的输入侧。因此,第一凸部1111在第二凸部1112与第二凸部1113之间偏向轴向的输入侧而配置。即,第一凸部1111配置为比内环11中的与行星辊12在径向上对置的区域的中央靠轴向输入侧。
在辊对置部111中,第二凸部1112、1113分别配置于与行星辊12的两端部对置的轴向位置。更详细而言,在轴向上,第二凸部1112的轴向位置与行星辊12的输出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重叠。即,内环11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12的输出侧端部在径向上对置的区域的位置同第二凸部1112的轴向位置重叠。当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第二凸部1112的该位置与行星辊12的输出侧端部重叠。
另一方面,第二凸部1113的轴向位置与行星辊12的输入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重叠。即,在轴向上,内环11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12的输入侧端部在径向上对置的区域的位置同第二凸部1113的位置重叠。当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第二凸部1113的该位置与行星辊12的输入侧端部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1112、1113附近的表面形状由平滑的曲面构成。即,在通过包含主轴线J1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二凸部1112、1113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针对表示第二凸部1112、1113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通过这样的曲线构成第二凸部1112、1113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
在辊对置部111的比行星辊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外壳13的圆筒部1311的内周面与第一凸部1111之间构成有空隙。在行星辊12通过辊对置部111的正下方时,圆筒部1311的内周面与第一凸部1111之间的距离D最小。
第一凸部1111以及第二凸部1112、1113与辊对置部111的薄壁部位一体地形成。例如,通过对圆筒体的外周面实施切削加工等,能够形成具有第一凸部1111以及第二凸部1112、1113的辊对置部111。另外,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或者第二凸部1113可以由独立于辊对置部111的薄壁部位的部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或者第二凸部1113与薄壁部位的外周面接合。
按压力F1是从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向行星辊12施加的力。按压力F2是从太阳辊101向行星辊12施加的力。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接触区域C1与接触区域C2在轴向上错开。因此,按压力F1与按压力F2具有力偶的关系。按压力F1与按压力F2是作用于接触面的压接力。根据按压力F1、F2的大小以及按压力F1、F2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在行星辊12上产生了作用于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力的力矩。因此,行星架销122与行星辊12之间的松动或者游隙被抵消,能够减少动力传递装置1中的背隙。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动力传递装置1的转动机构的说明图。在图6中,示出了通过与主轴线J1垂直的铅垂面将该转动机构剖切的情况下的剖切面。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所示的行星辊12陷入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的现象的说明图。
3个行星辊12分别与太阳辊101外接,并与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内接。辊对置部111由内周面的直径比与3个行星辊12外接的外接圆小的部件构成。即,辊对置部111的内径比与3个行星辊12外接的外接圆的直径小。
当在辊对置部111内配置有3个行星辊12的情况下,辊对置部111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并与3个行星辊12接触。在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部位产生内部张力。行星辊12被产生的内部张力的合力向径向的内侧施力。所述按压力F1是内部张力的合力。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之间的可传递的转矩的上限值与按压力F1及F2的大小成比例。
例如,当太阳辊101在从输入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各行星辊12向逆时针方向(与顺时针方向相反)自转并且绕着太阳辊101向顺时针方向公转。当行星辊12通过辊对置部111的内周面的正下方时,辊对置部111的周向的各部位向径向的最外侧移位。在从行星辊12通过辊对置部111的内周面的正下方至接下来的行星辊12通过辊对置部111的内周面的正下方的期间的中央,辊对置部111的周向的各部位向径向的最内侧移位。
在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的滚动接触中,在作用于接触面的接触应力的作用下,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部位局部发生弹性变形。每当行星辊12通过时,就重复辊对置部111中的接触部位的弹性变形。如果局部的接触应力变小,则能够减小由于重复弹性变形而导致的接触部位的疲劳。
如果辊对置部111的厚度变薄,则辊对置部111容易在径向上挠曲。辊对置部111在径向上挠曲会导致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区域的面积沿周向扩大。因此,作用于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面的局部的面压力变低。因而,通过使辊对置部111的厚度变薄,能够抑制内环11因疲劳而破损。
但是,仅仅单纯地使辊对置部111的厚度变薄,存在如下危险:产生行星辊12陷入辊对置部111的现象(参照图7),辊对置部111的接触部位附近局部变形,行星辊12在辊对置部111内转动时的滚动阻力会增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中,第一凸部1111设置于辊对置部111的外周面。由此,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部位的刚性提高,减轻了行星辊12陷入辊对置部111的程度。因此,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即使在使辊对置部111的厚度变薄来提高内环11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行星辊12与辊对置部111之间的转矩的传递损失增大。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各部件如上所述。以下,对这些零件相互的关系及其产生的作用效果详细地进行说明。
(1)耐久性的提高和传递损失的减少
如上所述,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的厚度较薄。因此,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区域C1的面积扩大,局部的面压力变低。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内环11因疲劳而破损。并且,第一凸部1111设置于辊对置部111的外周面。因此,辊对置部111与行星辊12相接触的接触部位的刚性提高。其结果为,减轻了行星辊12陷入内环11的程度。因此,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即使在使辊对置部111的厚度变薄来提高内环11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行星辊12与辊对置部111之间的转矩的传递损失增大。
(2)避免边缘接触
如上所述,第二凸部1112、1113分别设置于与行星辊12的两端部对置的轴向位置。因此,内环11中的与行星辊12的两端部对置的部位的刚性分别提高。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内环11与行星辊12的端部接触的现象(所谓的边缘接触)产生。
(3)应力的分散
如上所述,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1113附近的表面形状分别由平滑的曲面构成。因此,当辊对置部111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应力在这些厚壁部位的周边局部集中。
(4)防止碰撞
如上所述,在比行星辊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外壳13的圆筒部1311的内周面与内环11的第一凸部1111之间形成空隙。因此,当辊对置部111伴随着行星辊12相对于太阳辊101公转而在径向上振动时,能够防止内环11与外壳13碰撞。
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内环11的辊对置部111设置有轴向位置分别不同的3个凸部(第一凸部1111、第二凸部1112、1113)。但是,内环1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辊对置部111的外周面设置轴向位置不同的4个以上的凸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环11与外壳13直接连结。但是,内环11也可以与外壳13间接连结。例如,内环11也可以经由外圈固定于外壳13的轴承而与外壳13连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环11中的轴向的输入侧的端部与外壳13连结。但是,将内环11的固定端与外壳13连结的方法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内环11中的轴向的输出侧的端部与外壳13连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辊对置部111是圆筒形状。但是,辊对置部111的形状不限于圆筒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通过包含主轴线J1的任意的平面将辊对置部111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由比行星辊12的外周面的棱线的曲率小的曲线构成辊对置部111的径向内侧的表面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壳13固定于电动马达的机壳等。电动马达的旋转力经由输入轴100向太阳辊101传递。并且,旋转力经由行星架141从输出轴140输出。但是,动力传递装置1的使用方式不限于此。
例如,能够将外壳13、太阳辊101及行星架141这3个部件中的任意一个部件固定于电动马达的机壳等,将剩下的部件的一方作为输入,将剩下的部件的另一方作为输出。即,也可以是与外壳13连结的内环11相对于电动马达的机壳等相对地旋转的结构。
外壳13也可以与电动马达的机壳或者变速机、增速机等其他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外壳一体地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将外壳13作为与电动马达或者其他的动力传递装置共用的壳体使用的结构。
另外,上述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恰当地组合。

Claims (7)

1.一种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
太阳辊,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
筒状的内环,其与所述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
2个以上的行星辊,它们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
行星架,其被所述外壳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该行星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
该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
所述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一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所述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所述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的轴向的宽度比所述行星辊的轴向的宽度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包含所述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所述第一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所述第一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在外周面上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二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行星辊的端部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部分别被配置于与所述行星辊的两端部对置的轴向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包含所述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所述第二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所述第二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具有在比所述行星辊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产生空隙的形状。
CN201620171551.9U 2015-03-06 2016-03-07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597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4597A JP6575847B2 (ja) 2015-03-06 2015-03-06 遊星ローラ式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044597 2015-03-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59710U true CN205559710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17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7155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59710U (zh) 2015-03-06 2016-03-07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75847B2 (zh)
CN (1) CN2055597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3531A (zh) * 2017-05-18 2018-12-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CN110319165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变速器以及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5847U (zh) * 1981-04-30 1982-11-06
JPH0717878Y2 (ja) * 1990-04-17 1995-04-26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遊星ローラ型動力伝達装置
JPH1089431A (ja) * 1996-09-10 1998-04-07 Koyo Seiko Co Ltd 摩擦伝動装置
JP2014163495A (ja) * 2013-02-27 2014-09-08 Nsk Ltd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及び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3531A (zh) * 2017-05-18 2018-12-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CN108953531B (zh) * 2017-05-18 2022-12-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CN110319165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变速器以及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64431A (ja) 2016-09-08
JP6575847B2 (ja) 2019-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3484B (zh) 扭矩变动抑制装置、扭矩转换器及动力传递装置
JP5970650B2 (ja) サイクロイド歯車および歯車機構
CN107725673B (zh) 飞轮组件
JP6602504B2 (ja) 波動発生器および波動歯車装置
CN205559710U (zh)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CN105121901B (zh) 减速器
CN108138913A (zh) 斜置轴承和具有止推片的减速器
JP2011190826A (ja) 波動歯車装置
CN107208775A (zh) 皮带盘脱耦器
CN105932822A (zh) 微型电动自行车轮毂电机
CN106461051A (zh) 差动装置
JP4948968B2 (ja) 遊星ローラ式変速機
CN108953579A (zh) 尤其用于风力发电机的传动装置
CN109424697A (zh) 扭矩变动抑制装置、变矩器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JP2012207778A (ja)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及び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CN105722754B (zh) 使旋转比增加的曲柄组装体
US8529392B1 (en) Transmission with double-sun, annular gear, and outer gear coplanar gear set
JP593127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96802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00240661A (ja) 保持器付きころ
CN106574698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4613148B (zh) 摩擦动力传递装置
CN10481662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205479194U (zh)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CN205534072U (zh)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