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8037U -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 Google Patents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48037U
CN205548037U CN201620023290.6U CN201620023290U CN205548037U CN 205548037 U CN205548037 U CN 205548037U CN 201620023290 U CN201620023290 U CN 201620023290U CN 205548037 U CN205548037 U CN 205548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upporter
seat
angle
articulated
le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232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昆泉
叶守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232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48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48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48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主要包含一基架、一可相对于基架在平常姿势与仰躺姿势之间位移的主支撑体,以及一可相对于主支撑体偏转的小腿支撑体;所述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分别设有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则设有小腿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大。

Description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座椅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早期公开文献CN 104666039 A揭示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按摩椅),其主要包含一基架及一主支撑体,前述基架架置在地面上,前述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前述椅座部的左、右二侧设有滚轮,可在前述基架左、右二侧的导轨上前后滑移,形成可沿一直线轨迹往复位移的第一往复部;此外,前述主支撑体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左、右二偏摆臂,各偏摆臂的底端枢接在前述基架,各偏摆臂的顶端枢接在前述椅背部的底端,形成可沿一弧线轨迹往复位移的第二往复部;前述偏摆臂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一驱动装置(线性致动器,例如电动推杆、气压缸或油压缸),用以推拉前述偏摆臂,使前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及第二往复部同时沿各自的往复轨迹位移,因而改变主支撑体的整体位置及倾斜角度。当前述主支撑体由平常姿势(该案图2)位移成仰躺姿势(该案图1)时,通过前述二往复部适度往前位移,前述椅背部的后端大致垂直下降,不会随着仰躺动作而往后位移,所以最初摆设前述座椅时不需在椅背后方(例如与墙壁之间)预留空间。在该案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述座椅还包含有一小腿支撑体,其枢接在前述主支撑体的椅座部前端,而且前述小腿支撑体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另一驱动装置,用以推拉前述小腿支撑体,以改变小腿支撑体相对于前述主支撑体的角度。基本上,为了获得较佳的支撑舒适性,当前述主支撑体呈现平常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体的小腿支撑面与前述椅座部的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小,反之,当前述主支撑体呈现仰躺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较对较大。上述座椅使用两组驱动装置分别控制前述主支撑体及前述小腿支撑体的角度,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小腿支撑面与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可变夹角,会自动且即时地随着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变化而变动至适当角度,不需额外的驱动装置或调整动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包含有:一基架;一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一椅背部及一特定部位,所述椅 座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所述椅背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以能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能在一平常姿势与一仰躺姿势之间位移;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所述特定部位会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平常姿势往所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仰躺姿势往所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前往后位移;一小腿支撑体,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轴向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所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各所述连动机构包含有一连动件、一带动杆及一连杆;所述连动件以至少局部能前后位移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所述带动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带动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能前后位移的部位,所述带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所述连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能前后位移的部位,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小腿支撑体,并且与所述小腿支撑体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部位相距预定距离;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大。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动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基架,使所述第二端能以所述第一端为轴前后摆动;所述带动杆的前端及所述连杆的后端各自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距离所述第一端预定距离的部位。
所述连杆的后端与所述连动件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带动杆的前端与所述连动件的第一端的距离。
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所述座椅的左侧及右侧各设有一所述连动机构,所述二连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所述主支撑体具有与所述椅座部及椅背部相对固定的一第一往复部及一第二往复部,所述第一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一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一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二位置之间位移,所述第二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二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三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四位置之间 位移;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平常姿势;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仰躺姿势。
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背部的底端附近,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所述连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
还包含有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撑体在所述平常姿势与所述仰躺姿势之间位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小腿支撑面与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可变夹角,会自动且即时地随着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变化而变动至适当角度,不需额外的驱动装置或调整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势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势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另一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6,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主要包含有一基架10、一主支撑体20及一小腿支撑体50,其中,基架10可稳定架置在地面或地板等支撑面上,具有大致平贴于支撑面的一底架11,以及分别竖立地固接在底架11左、右二侧的左、右二侧架12,各侧架12的顶侧设有一大致沿前后轴向直线延伸(但前端略高于后端)的杆状导轨13,而且左、右二侧的导轨13维持平行。
主支撑体20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21及一椅背部22,图中仅是示意性地以概呈L形固接的两个矩形框架来表现椅座部21及椅背部22的骨干部分,实际上,椅座部21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图中未示),而椅背部22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图中未示),椅座部21的对应于前述臀部支撑面后端的部位与椅背部22的对应于前述背部支撑面底端的部位刚性连 接。前述臀部支撑面及前述背部支撑面在实际上通常不是平面而且(例如采用泡棉或橡胶等)可能柔软变形,但大致来说,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5中所示的椅座部21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而背部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5中所示的椅背部22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的连接方向与前述背部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的夹角大致维持在108度。如果本新型应用于按摩椅,则椅背部22及椅座部21可能设有用于按摩使用者背部、肩部、臀部、大腿等部位的按摩装置(图中未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支撑体20还包含有分别固定在椅座部21的左、右二侧,用于供使用者搁放其双手的左、右二扶手部(图中未示),并且可能设置用于按摩使用者小臂的按摩装置。
主支撑体20与基架10之间还具有左、右二偏摆臂30,各偏摆臂30的底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基架10的底架11后端,而且左、右二偏摆臂30的底端形成共轴。各偏摆臂30的顶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与椅背部22的连接(交接)部位,而且左、右二偏摆臂30的顶端形成共轴。另一方面,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左、右二侧的中间位置各固设一轴座23,各轴座23的外侧设有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轴杆24,而且左、右二轴杆24形成共轴。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轴杆24的部位能够沿着基架10的导轨13延伸方向前后位移,并且能以轴杆24为轴相对于基架10进行偏转。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主支撑体20右侧的轴座23外侧设有一滑座25,而且右侧轴座23通过其外侧的轴杆24与滑座25形成枢接关系,滑座25上枢设有两个抵接在导轨13顶面的顶侧滚轮26以及一个抵接在导轨13底面的底侧滚轮27,使得滑座25能够平稳地沿着导轨13滑移,而且不会脱离导轨。主支撑体20的左侧当然也可采用相同结构,但本实施例示范一种比较简单的结构:左侧轴杆24上直接枢设一可在左侧导轨13的顶面上滚动的滚轮28。
由此,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偏摆臂30顶端的部位形成一第一往复部,可沿一以偏摆臂30的底端为轴的圆弧形往复轨迹(以下称第一往复轨迹,图中未示)相对于基架10往复位移,例如图2中所示的偏摆臂30顶端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一往复轨迹的其中一端(以下称第一位置),而图5中所示的偏摆臂30顶端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一往复轨迹的另一端(以下称第二位置),就第一往复轨迹而言,前述第一位置相对偏后,前述第二位置相对偏前。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轴杆24的部位形成一第二往复部,可沿一对应于导轨13延伸方向的直线形往复轨迹(以下称第二往复轨迹,图中未示)相对于基架10往复位移,例如图2中所示的轴杆24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二往复 轨迹的其中一端(以下称第三位置),而图5中所示的轴杆24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二往复轨迹的另一端(以下称第四位置),就第二往复轨迹而言,前述第三位置相对偏后,前述第四位置相对偏前。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设定在椅背部22的中间高度或略低位置。当然,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不一定要以偏摆臂的方式规范其位移轨迹,例如在其他的可行实施例中,第一往复部也可能设置滚轮并沿着基架10上预设的有形导轨前后滑移。
如图2所示,当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时,主支撑体20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前述第三位置,而且主支撑体20对应呈现一平常姿势;如图5所示,当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位于前述第二位置时,主支撑体20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前述第四位置,而且主支撑体20对应呈现一仰躺姿势。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本例约为16度),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本例约为27度);对应地,前述背部支撑面的顶端相对于其底端的朝后仰角,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大(本例约为56度),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小(本例约为45度)。
主支撑体20与基架10之间设有一驱动装置40,本实施例采用习知技术中的电动推杆,包含有一马达组41、一滑杆42及一滑块43,其中,马达组41装配在滑杆42的底端,可驱转隐藏在滑杆42内部的一螺杆(图中未示),同时,马达组41的外壳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基架10的底架11;滑块43可滑动地套设在滑杆42上,并且被前述螺杆螺合贯穿,同时,滑块43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底侧的一枢接座29;由此,当马达组41驱转前述螺杆时,因为滑块43与滑杆42必须相对滑动,也就是电动推杆的两个枢接点的距离被推远或拉近,所以会带动主支撑体20相对于基架10活动;当马达组41适时停止运转时,主支撑体20即可定位在前述平常姿势、前述仰躺姿势、或是前述二姿势之间的预定位置。类似上述结构的电动推杆也可选择连接在偏摆臂30与基架10之间,通过直接驱动偏摆臂30改变其倾斜角度,可间接带动主支撑体20活动,达到相同目的。
小腿支撑体50,图中同样仅是示意性地以一矩形框架来表现其骨干部分,实际上,小腿支撑体50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图中未示),前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5中所示的小腿支撑体50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小腿支撑体50的对应于前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前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小腿支撑体50具有左、右二侧臂51,二侧臂51的顶端分别枢接在椅座部 21框架前端的左、右二侧,使得小腿支撑体50相对于主支撑体20的角度可以改变。前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如果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按摩椅,则小腿支撑体50可能设有用于按摩使用者小腿的按摩装置(图中未示),进而,小腿支撑体50的底端可能固定地或活动地连接一足部支撑体(图中未示)。
主支撑体20与小腿支撑体50之间设有一连动机构60,连动机构60位于座椅的右侧,包含有一连动件61、一带动杆62及一连杆63,在本实施例中,连动件61为一摆臂型元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本例为顶端)枢接在基架10右侧的侧架12前上方角落,使前述第二端(本例为底端)能以前述第一端为轴前后摆动。带动杆62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带动杆62的前端枢接在连动件61的约略长度中间位置,带动杆62的后端枢接于主支撑体20右侧的轴杆24,会随着主支撑体20由前述平常姿势往前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基架10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主支撑体20由前述仰躺姿势往前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基架10由前往后位移。连杆63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连杆63的后端枢接在连动件61的第二端(底端),连杆63的前端枢接在小腿支撑体50的右侧,并且与小腿支撑体50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部位(即侧臂51顶端)相距预定距离。由此,当主支撑体20在前述平常姿势与前述仰躺姿势之间移换位置时,其右侧的轴杆24会带动带动杆62的后端前后位移,对应于带动杆62的后端位于可能活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连动件61会受到带动杆62前端的推拉而摆动至唯一对应的角度,使得连接在连动件61底端与小腿支撑体50之间的连杆62将小腿支撑体50支撑在唯一对应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杆63的后端与连动件61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带动杆62的前端与连动件61的第一端的距离,是为了使连杆62后端的移动速率大于带动杆62前端的移动速率。
如图2及图5所示,通过连动机构60,当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前述夹角相对较小(本例约为79度),当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前述夹角相对较大(本例约为111度),符合人体工学,提供较佳的支撑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座椅的左侧也设有结构相同的另一组连动机构,使结构较为平衡、连动更加稳定。
有别于上述连动机构60中的摆臂型连动件6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连动件改为采用滑块型元件,可在基架10的侧架12上沿预定轨迹前后位移,而带动杆62的前端及连杆63的后端各自枢接在滑块型连动件上(的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如此,当主支撑体20的特定部位带动带动杆62的后端位移至某个位置时,滑 块型连动件会受到带动杆62前端的推拉而位移至唯一对应的位置,使得连接在连动件与小腿支撑体50之间的连杆62将小腿支撑体50支撑在唯一对应的角度,也就是以基本相同的动作原理达到相同或类似的连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在以手动方式调整座椅角度的座椅,并不限定应用于电动椅。

Claims (9)

1.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包含有:
一基架;
一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一椅背部及一特定部位,所述椅座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所述椅背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以能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能在一平常姿势与一仰躺姿势之间位移;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所述特定部位会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平常姿势往所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仰躺姿势往所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前往后位移;
一小腿支撑体,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轴向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所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各所述连动机构包含有一连动件、一带动杆及一连杆;所述连动件以至少局部能前后位移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所述带动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带动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能前后位移的部位,所述带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所述连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能前后位移的部位,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小腿支撑体,并且与所述小腿支撑体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部位相距预定距离;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基架,使所述第二端能以所述第一端为轴前后摆动;所述带动杆的前端及所述连杆的后端各自枢接在所述连动件的距离所述第一端预定距离的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后端与所述连动件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带动杆的前端与所述连动件的第一端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左侧及右侧各设有一所述连动机构,所述二连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具有与所述椅座部及椅背部相对固定的一第一往复部及一第二往复部,所述第一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一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一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二位置之间位移,所述第二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二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三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四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平常姿势;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仰躺姿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背部的底端附近,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撑体在所述平常姿势与所述仰躺姿势之间位移。
CN201620023290.6U 2016-01-12 2016-01-12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Active CN205548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23290.6U CN205548037U (zh) 2016-01-12 2016-01-12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23290.6U CN205548037U (zh) 2016-01-12 2016-01-12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48037U true CN205548037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2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23290.6U Active CN205548037U (zh) 2016-01-12 2016-01-12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480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3495A (zh) * 2018-05-15 2018-09-14 浙江嘉德欣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位姿调节座椅
CN109770592A (zh) * 2019-02-28 2019-05-21 陈文昕 一种可折叠变形木制躺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3495A (zh) * 2018-05-15 2018-09-14 浙江嘉德欣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位姿调节座椅
CN108523495B (zh) * 2018-05-15 2023-10-13 佛山市春辰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多位姿调节座椅
CN109770592A (zh) * 2019-02-28 2019-05-21 陈文昕 一种可折叠变形木制躺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6371B (zh) 座椅式按摩器
CN203710315U (zh) 一种全身按摩椅
EP3229646A1 (en) Adjustable furniture
CN203619803U (zh) 多功能电动床架
CN203234980U (zh) 一种零重力按摩椅的结构
CN101983023A (zh) 坐具和用于该坐具的配件
CN103690334A (zh) 一种椅子型全身按摩机
CN210131067U (zh) 一种按摩机芯行走机构及按摩椅架
CN103622784A (zh) 多功能电动床架
CN110051153A (zh) 一种用于座位单元的调节装置
CN205548037U (zh)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KR102175145B1 (ko) 모션 베드
CN201267314Y (zh) 带有连动靠头装置的活动座椅
CN103347421A (zh) 坐式家具
CN210844141U (zh) 一种按摩椅
CN212016114U (zh) 按摩幅度和力度双扩的按摩椅用按摩机芯
CN209377143U (zh) 一种调节式电动折叠床
CN209075357U (zh) 一种可调节人体坐躺姿态的按摩椅
CN203370073U (zh) 一种平躺前移式按摩椅架
CN205434234U (zh) 一种多体位美容护理床
CN205548034U (zh)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CN105581541B (zh) 具有仰躺功能的电动椅
CN102133004A (zh) 按摩椅
CN201683444U (zh) 按摩椅扶手联动机构
CN201683410U (zh) 按摩椅上的靠背和座垫联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