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8034U -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 Google Patents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48034U
CN205548034U CN201620031017.8U CN201620031017U CN205548034U CN 205548034 U CN205548034 U CN 205548034U CN 201620031017 U CN201620031017 U CN 201620031017U CN 205548034 U CN205548034 U CN 205548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upporter
seat
supporter
postur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310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昆泉
叶守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OSHAN FIT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3101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48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48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48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主要包含一基架、一可相对于基架在平常姿势与仰躺姿势之间位移的主支撑体,以及一可相对于主支撑体偏转的小腿支撑体;所述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分别设有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则设有小腿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大。

Description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座椅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早期公开文献CN 104666039 A揭示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按摩椅),其主要包含一基架及一主支撑体,前述基架架置在地面上,前述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前述椅座部的左、右二侧设有滚轮,可在前述基架左、右二侧的导轨上前后滑移,形成可沿一直线轨迹往复位移的第一往复部;此外,前述主支撑体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左、右二偏摆臂,各偏摆臂的底端枢接在前述基架,各偏摆臂的顶端枢接在前述椅背部的底端,形成可沿一弧线轨迹往复位移的第二往复部;前述偏摆臂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一驱动装置(线性致动器,例如电动推杆、气压缸或油压缸),用于推拉前述偏摆臂,使前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及第二往复部同时沿各自的往复轨迹位移,因而改变主支撑体的整体位置及倾斜角度。当前述主支撑体由平常姿势(该案图2)位移成仰躺姿势(该案图1)时,通过前述二往复部适度往前位移,前述椅背部的后端大致垂直下降,不会随着仰躺动作而往后位移,所以最初摆设前述座椅时不需在椅背后方(例如与墙壁之间)预留空间。在该案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述座椅还包含有一小腿支撑体,其枢接在前述主支撑体的椅座部前端,而且前述小腿支撑体与前述基架之间设有另一驱动装置,用于推拉前述小腿支撑体,以改变小腿支撑体相对于前述主支撑体的角度。基本上,为了获得较佳的支撑舒适性,当前述主支撑体呈现平常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体的小腿支撑面与前述椅座部的臀部支撑面的夹角相对较小,反之,当前述主支撑体呈现仰躺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夹角较对较大。上述座椅使用两组驱动装置分别控制前述主支撑体及前述小腿支撑体的角度,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小腿支撑面与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可变夹角,会自动且即时地随着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变化而变动至适当角度,不需额外的驱动装置或调整动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包含有:一基架;一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一椅背部及一特定部位,所述椅座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所述椅背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以能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能在一平常姿势与一仰躺姿势之间位移;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所述特定部位会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平常姿势往所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仰躺姿势往所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前往后位移;一小腿支撑体,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轴向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所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各所述连动机构包含有一带动杆及一连杆;所述带动杆具有一前端、一后端及一介于所述前、后二端之间的滑动部,所述带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所述滑动部被限制为沿所述基架的一预设导轨在一后止点与一前止点之间滑移;所述连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带动杆的前端,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小腿支撑体,并且与所述小腿支撑体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部位相距预定距离;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大。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所述座椅的左侧及右侧各设有一所述连动机构,所述二连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所述主支撑体具有与所述椅座部及椅背部相对固定的一第一往复部及一第二往复部,所述第一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一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一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二位置之间位移,所述第二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二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三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四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平常姿势;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仰躺姿势。
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背部的底端附近,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还包含有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撑体在所述平常姿势与所述仰躺姿势之间位移。
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设有至少一轴销;各所述连动机构的所述连动杆的后端设有一长槽孔,所述连动杆以所述长槽孔套设所述轴销,而且所述连动杆的所述长槽孔前方的一预定部位与所述轴销之间连接一拉伸弹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小腿支撑面与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可变夹角,会自动且即时地随着臀部支撑面及背部支撑面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变化而变动至适当角度,不需额外的驱动装置或调整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势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势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势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当中的左侧带动杆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主要包含有一基架10、一主支撑体20及一小腿支撑体50,其中,基架10可稳定架置在地面或地板等支撑面上,具有大致平贴于前述支撑面的一底架11,以及分别竖立地固接在底架11左、右二侧的左、右二侧架12,各侧架12的顶侧设有大致前后延伸的一第一导轨13及一第二导轨14,其中,第一导轨13相对较高,第二导轨14相对较低,第一导轨13的前端略高于其后端,第二导轨14的前端明显高于其后端,而且,左、右二侧的第一导轨13维持平行,左、右二侧的第二导轨14维持平行。
主支撑体20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21及一椅背部22,图中仅是示意性地以概呈L形固接的两个矩形框架来表现椅座部21及椅背部22的骨干部分,实际上,椅座部21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图中未示),而椅背部22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图中未示),椅座部21的对应于前述臀部支撑面后端的部位与椅背部22的对应于前述背部支撑面底端的部位刚性连接。前述臀部支撑面及前述背部支撑面在实际上通常不是平面而且(例如采用泡棉或橡胶等)可能柔软变形,但大致来说,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4中所示的椅座部21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而背部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4中所示的椅背部22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的连接方向与前述背部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的夹角大致维持在127度。如果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按摩椅,则椅背部22及椅座部21可能设有用于按摩使用者背部、肩部、臀部、大腿等部位的按摩装置(图中未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支撑体20还包含有分别固定在椅座部21的左、右二侧,用于供使用者搁放其双手的左、右二扶手部(图中未示),并且可能设置用于按摩使用者小臂的按摩装置。
主支撑体20与基架10之间还具有左、右二偏摆臂30,各偏摆臂30的底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基架10的底架11后端,而且左、右二偏摆臂30的底端形成共轴。各偏摆臂30的顶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与椅背部22的连接(交接)部位,而且左、右二偏摆臂30的顶端形成共轴。另一方面,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左、右二侧的中间偏前位置各固设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轴杆23,而且左、右二轴杆23形成共轴。各轴杆23的外端同轴枢接一第一滚轮24,左、右二第一滚轮24分别配合在基座10的左、右二第一导轨13,并且能沿着第一导轨13滚动,换言之,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轴杆23的部位能够沿着基架10的第一导轨13延伸方向前后位移,并且能以轴杆23为轴相对于基架10进行偏转。
由此,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偏摆臂30顶端的部位形成一第一往复部,可沿一以偏摆臂30的底端为轴的圆弧形往复轨迹(以下称第一往复轨迹,图中未示)相对于基架10往复位移,例如图2中所示的偏摆臂30顶端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一往复轨迹的其中一端(以下称第一位置),而图4中所示的偏摆臂30顶端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一往复轨迹的另一端(以下称第二位置),就第一往复轨迹而言,前述第一位置相对偏后,前述第二位置相对偏前。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轴杆23的部位形成一第二往复部,可沿一对应于导轨13延伸方向的直线形往复轨迹(以下称第二往复轨迹,图中未示)相对于基架10往复位移,例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滚轮24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二往复轨迹的其中一端(以下称第三位置),而图4中所示的第一滚轮24位置对应于前述第二往复轨迹的另一端(以下称第四位置),就第二往复轨迹而言,前述第三位置相对偏后,前述第四位置相对偏前。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设定在椅背部22的中间高度或略低位置。当然,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不一定要以偏摆臂的方式规范其位移轨迹,例如在其他的可行实施例中,第一往复部也可能设置滚轮并沿着基架10上预设的有形导轨前后滑移。
如图2所示,当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时,主支撑体20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前述第三位置,而且主支撑体20对应呈现一平常姿势;如图4所示,当主支撑体20的第一往复部位于前述第二位置时,主支撑体20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前述第四位置,而且主支撑体20对应呈现一仰躺姿势。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本例约为1度),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本例约为16度);对应地,前述背部支撑面的顶端相对于其底端的朝后仰角,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大(本例约为52度),在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小(本例约为37度)。
偏摆臂30与基架10之间设有一驱动装置40,本实施例采用习知技术中的电动推杆,包含有一马达组41、一滑杆42及一滑块43,其中,马达组41装配在滑杆42的后端,可驱转隐藏在滑杆42内部的一螺杆(图中未示),同时,马达组41的外壳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偏摆臂30的顶、底二端之间;滑块43可滑动地套设在滑杆42上,并且被前述螺杆螺合贯穿,同时,滑块43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基架10的约略底架11中央位置;由此,当马达组41驱转前述螺杆时,因为滑块43与滑杆42必须相对滑动,也就是电动推杆的两个枢接点的距离被推远或拉近,所以会推拉偏摆臂30偏摆,间接带动主支撑体20相对于基架10活动;当马达组41适时停止运转时,主支撑体20即可定位于前述平常姿势、前述仰躺姿势、或是前述二姿势之间的预定位置。类似上述结构的电动推杆也可选择直接连接在主支撑体20与基架10之间,达到相同目的。
小腿支撑体50,图中同样仅是示意性地以一矩形框架来表现其骨干部分,实际上,小腿支撑体50至少还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图中未示),前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的连接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图2、图4中所示的小腿支撑体50框架侧面的延长方向。小腿支撑体50的对应于前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对应于前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小腿支撑体50具有左、右二侧臂51,二侧臂51的顶端分别枢接在椅座部21框架前端的左、右二侧,使得小腿支撑体50相对于主支撑体20的角度可以改变。前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前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如果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按摩椅,则小腿支撑体50可能设有用于按摩使用者小腿的按摩装置(图中未示),进而,小腿支撑体50的底端可能固定地或活动地连接一足部支撑体(图中未示)。
主支撑体20与小腿支撑体50之间设有左、右二连动机构60,二连动机构60的结构相同(对称),各包含有一带动杆61及一连杆65,带动杆61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带动杆61的后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椅座部21对应侧边预设的一轴销25(注:关于带动杆61后端与轴销25之间的枢接结构在后文中有进一步说明),轴销25固定位于主支撑体20的轴杆23后方预定位置,使得带动杆61的后端会随着主支撑体20由前述平常姿势往前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基架10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主支撑体20由前述仰躺姿势往前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基架10由前往后位移。带动杆61的前、后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滚轮62,第二滚轮62配合在基座10对应侧边的第二导轨14,并且能沿着第二导轨14滚动,使得带动杆61的对应于第二滚轮14的部位形成一滑动部,被限制为沿第二导轨14在一后止点(如图2中所示位置)及一前止点(如图4中所示位置)之间滑移。连杆65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连杆65的后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带动杆61的前端,连杆65的前端依左右方向的轴线枢接在小腿支撑体50的侧边,并且与小腿支撑体50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部位(即侧臂51顶端)相距预定距离。由此,当主支撑体20在前述平常姿势与前述仰躺姿势之间移换位置时,其左、右二侧的轴销25会带动左、右二带动杆61的后端前后位移,对应于带动杆61的后端位于可能活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带动杆61的前述滑动部及前端均会位于各自唯一对应的位置,使得连接在带动杆61前端与小腿支撑体50之间的连杆65将小腿支撑体50支撑在唯一对应的角度。
如图2及图4所示,通过连动机构60,当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平常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前述夹角相对较小(本例约为97度),当主支撑体20呈现前述仰躺姿势时,前述小腿支撑面与前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前述夹角相对较大(本例约为135度),符合人体工学,能提供较佳的支撑舒适性。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带动杆61后端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轴销25的位置其实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当受到足够外力时)会相对位移的,详而言之,带动杆61的后端设有一长槽孔63,长槽孔63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带动杆61本身的长度方向,带动杆61其实是以长槽孔63套设轴销25,使得带动杆61与轴销25够沿长槽孔63相对滑移并能以轴销25为轴相对偏转,同时,在轴销25与带动杆61长度中间位置(即比长槽孔63更前方的位置)预设的一凸销64之间连接一拉伸弹簧70,拉伸弹簧70平时收缩至最短长度,使得轴销25相对保持在长槽孔63的前端(如图2、图4、图5所示),换言之,带动杆61平时如同以其长槽孔63前端的位置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轴销25位置,使连动机构60基本上维持图中所示的构件关系发挥前述连动功能。进而,通过此般结构,在驱动机构40驱动主支撑体20由仰躺姿势回到平常姿势的过程中,万一有人或宠物不小心被夹在小腿支撑体20的背面与基架10的前端面之间,纵使主支撑体20受到驱动而继续位移,但因为小腿支撑体20在位移方向上受到阻碍,所以拉伸弹簧70会对应伸长,使主支撑体20的轴销25相对位于带动杆61的长槽孔63较后方,换言之,带动杆61此时不会追随主支撑体20活动,所以不会通过连杆65强硬将小腿支撑体50向后拉回,由此可避免或降低伤害。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安全机制,连动机构60的带动杆61可以直接将其后端的一固定位置枢接在主支撑体20的特定部位(例如轴销25的位置或其他适当位置),即可达到使主支撑体20与小腿支撑体50连动的基本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可能只在座椅的宽度中间位置或其中一侧(左侧或右侧)设置一组前述连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在以手动方式调整座椅角度的座椅,并不限定应用在电动椅。

Claims (7)

1.一种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包含有:
一基架;
一主支撑体,具有相对固定的一椅座部、一椅背部及一特定部位,所述椅座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撑面,所述椅背部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撑面;所述主支撑体以能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基架上,能在一平常姿势与一仰躺姿势之间位移;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的朝前仰角,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相对较小,在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相对较大;所述特定部位会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平常姿势往所述仰躺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后往前位移,并且随着所述主支撑体由所述仰躺姿势往所述平常姿势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基架由前往后位移;
一小腿支撑体,设有一用于支撑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撑面,所述小腿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小腿支撑面顶端的部位依左右轴向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对应于所述臀部支撑面前端的部位;所述小腿支撑面的顶、底二端连接方向与所述臀部支撑面的前、后二端连接方向的夹角小于180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小腿支撑体之间设有至少一连动机构,各所述连动机构包含有一带动杆及一连杆;所述带动杆具有一前端、一后端及一介于所述前、后二端之间的滑动部,所述带动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所述滑动部被限制为沿所述基架的一预设导轨在一后止点与一前止点之间滑移;所述连杆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在所述带动杆的前端,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在所述小腿支撑体,并且与所述小腿支撑体枢接在所述主支撑体的部位相距预定距离;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平常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小,当所述主支撑体呈现所述仰躺姿势时,所述小腿支撑面与所述臀部支撑面之间的所述夹角相对较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左侧及右侧各设有一所述连动机构,所述二连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具有与所述椅座部及椅背部相对固定的一第一往复部及一第二往复部,所述第一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一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一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二位置之间位移,所述第二往复部被限制为相对于所述基架沿一第二往复轨迹在一相对偏后的第三位置与一相对偏前的第四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平常姿势;当所述第一往复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第四位置,而且所述主支撑体对应呈现所述仰躺姿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一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背部的底端附近,所述主支撑体的第二往复部对应位于所述椅座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撑体在所述平常姿势与所述仰躺姿势之间位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体的所述特定部位设有至少一轴销;各所述连动机构的所述连动杆的后端设有一长槽孔,所述连动杆以所述长槽孔套设所述轴销,而且所述连动杆的所述长槽孔前方的一预定部位与所述轴销之间连接一拉伸弹簧。
CN201620031017.8U 2016-01-13 2016-01-13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Active CN205548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31017.8U CN205548034U (zh) 2016-01-13 2016-01-13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31017.8U CN205548034U (zh) 2016-01-13 2016-01-13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48034U true CN205548034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23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31017.8U Active CN205548034U (zh) 2016-01-13 2016-01-13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480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9532B2 (en) Back adjustable electrical bed frame
CN103783856B (zh) 一种沙发伸缩装置
CN102499851B (zh) 一种按摩椅的腿脚按摩装置
CN105365630B (zh) 靠背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CN104602568A (zh) 具有可调节的靠背和椅座的椅子
US20230000257A1 (en) Folding Bed
CN210131067U (zh) 一种按摩机芯行走机构及按摩椅架
CN111839052B (zh) 一种电动机械伸展装置
CN108836001A (zh) 低座高随动沙发装置
CN110051153A (zh) 一种用于座位单元的调节装置
CN109907587A (zh) 一种儿童学习椅的椅座支撑结构
CN201267314Y (zh) 带有连动靠头装置的活动座椅
CN205866469U (zh) 一种可顶腰、抬腿、托头的电动床
CN105266429A (zh) 躺椅以及具有该躺椅的按摩机
CN205548037U (zh)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CN205548034U (zh)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CN112293997B (zh) 一种动力伸展装置
CN210301633U (zh) 一种拉伸功能美腿架及按摩椅架
CN209075357U (zh) 一种可调节人体坐躺姿态的按摩椅
CN106580626B (zh) 大行程按摩椅
CN107928972A (zh) 一种新型靠背与小腿联动按摩椅
JP2011045493A (ja)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208525342U (zh) 一种新型靠背与小腿联动按摩椅
CN201755298U (zh) 按摩椅伸缩机构
WO2022048306A1 (zh) 一种按摩椅架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