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79490U -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79490U
CN205479490U CN201620257223.0U CN201620257223U CN205479490U CN 205479490 U CN205479490 U CN 205479490U CN 201620257223 U CN201620257223 U CN 201620257223U CN 205479490 U CN205479490 U CN 205479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slidingtype
switching valve
valve
join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572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田和彦
足立稔
上野知之
木村宏光
小泉怜
冈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to CN20162025722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79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79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79490U/zh
Priority to JP2017009740A priority patent/JP6480484B2/ja
Priority to JP2019019779A priority patent/JP2019090541A/ja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能够抑制接头部件与形成于阀主体的翻边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就滑动式切换阀而言,在筒状的阀主体的侧面部连接有接头部件,在侧面部的接头部件的相反侧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开口部,并且在阀主体收纳有以覆盖开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动的阀部件,并且在阀主体形成有从侧面部朝向外侧突出且开口的翻边部,接头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翻边部的内侧,在翻边部以及接头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限制接头部件过度插入于翻边部的限制部。通过形成于阀主体(11)的翻边部(27)的阶差部(275)来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从而能够抑制高压侧导管(13)与翻边部(27)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Description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圆筒状的阀主体的侧部形成有连接口且在该连接口连接有排出管(接头部件)的四通切换阀(滑动式切换阀),提出了以连接口的周围从阀主体的侧面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四通切换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四通切换阀的连接口例如能够通过翻边加工做成上述的形状。另外,向连接口的内侧插入排出管,通过钎焊等将排出管固定于阀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5238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向周围突出的连接口插入排出管时,若插入深度较深,则排出管的前端接近阀主体内的部件(例如阀部件),因此导致从排出管流入阀主体内的流体的流量降低。另一方面,若插入深度较浅,则流量增大,但导致接合强度降低。因此,插入深度的偏差成为从排出管流入阀主体内的流体的流量、接合强度产生偏差的原因。
在上述的四通切换阀中,例如能够考虑通过夹具一边保持阀主体以及排出管一边将这些阀主体以及排出管进行接合的方法,但在这些阀主体以及排出管的相对位置的精度中,除了排出管本身的部件精度之外,也受夹具的保持排出管的部位的精度的影响,因此难以以较高的精度定位阀主体与排出管的相对位置而获得所希望的插入深度。另外,在如钎焊那样通过伴随着加热的作业接合阀主体与排出管时,需要对热容量较大的夹具充分地进行加热,因此存在夹具产生热膨胀且阀主体与排出管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使插入深度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接头部件与形成于阀主体的翻边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的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就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而言,在筒状的阀主体的侧面部连接有接头部件,在上述侧面部的上述接头部件的相反侧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开口部,并且在上述阀主体收纳有以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动的阀部件,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主体形成有从上述侧面部朝向外侧突出且开口的翻边部,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上述翻边部的内侧,在上述翻边部以及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限制上述接头部件过度插入于上述翻边部的限制部。
根据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在阀主体的翻边部或者接头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限制部而限制接头部件的过度插入,从而能够抑制接头部件与翻边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另外,通过过度插入的方向的力将接头部件边按压边接合于阀主体,从而阀主体与接头部件的相对位置难以偏移,进而能够容易地获得所希望的插入深度。另外,不需要保持阀主体与接头部件的夹具。
此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上述限制部设置于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且与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端面抵接。根据上述的结构,设置于翻边部的内周面的限制部与接头部件的端面抵接,从而在将接头部件插入翻边部的内侧时,翻边部的前端面容易露出。因此,在通过钎焊连接翻边部与接头部件时,容易在翻边部的前端面与接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积存钎料,能够提高阀主体与接头部件的气密性。另外,通过限制部抑制钎料从翻边部的内周面与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间侵入阀主体的收纳有阀部件的空间。另外,如上述那样,将接头部件边按压边接合于阀主体,从而能够抑制接头部件相对于阀主体的倾斜,进而难以在翻边部的内周面与接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钎料的侵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上述限制部在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遍布周向整体而进行设置。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钎料向阀主体的收纳有阀部件的空间的侵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在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具有比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径小的内径的小径部;具有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的大径部;以及上述小径部与上述大径部之间的阶差部,上述阶差部作为上述限制部发挥功能。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翻边部的内周面容易地形成限制部。例如,对翻边部的开口实施适当的深度的沉孔加工,从而能够将未实施加工的部分做成小径部,将实施加工的部分做成大径部,将这些小径部与大径部之间做成阶差部而形成限制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在上述翻边部的基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侧面部的内周面连续的曲面部,上述限制部设置于比上述曲面部更靠前端侧。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翻边部的基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曲面部,因此基端部的内径伴随着朝向基端侧而扩大。另外,限制部形成于比曲面部更靠前端侧,从而接头部件的一端部不越过曲面部而插入。因此,流体能够通过内径被扩大的部分,能够增大可通过面积。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在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连续的锥面。根据上述的结构,流体的流动难以在接头部件的内周面与翻边部的内周面的边界部分紊乱,能够增大流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固定于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的单独的环部件构成。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从上述翻边部的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构成。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设置于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且与上述翻边部的前端面抵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在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上述翻边部的内径以下的外径的小径部;具有比上述翻边部的内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以及上述小径部与上述大径部之间的阶差部,上述阶差部作为上述限制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从上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构成。
如以上那样,限制部只要与接头部件以及阀主体的材质、形状、加工容易性等对应地在适当的部位以适当的方法设置即可。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中,优选上述翻边部从上述侧面部突出的突出尺寸为上述接头部件的外径的10%~35%。根据上述的结构,将翻边部的突出尺寸设为接头部件的外径的10%以上,从而能够提高阀主体与接头部件的接合强度,设为35%以下,从而能够抑制翻边部的形成性被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对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在冷却模式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在冷却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使制冷剂膨胀而进行减压的膨胀机构;以及上述的滑动式切换阀。根据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在滑动式切换阀中,能够抑制接头部件与翻边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由此,能够抑制阀主体与接头部件之间的流量的偏差,抑制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效率的偏差。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式切换阀,在翻边部或者接头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限制接头部件的过度插入的限制部,从而能够抑制接头部件与翻边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切换阀的制冷环路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表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接头部件的插入深度与流体的流量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阀主体连接上述接头部件时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
1—制冷环路,2—压缩机,3—室外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4—室内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5—膨胀阀(膨胀机构),10—四通切换阀(滑动式切换阀),11—阀主体,11A—流入端口,11B—流出端口(开口部),11C—第一端口(开口部),11D—第二端口(开口部),111—侧面部,13—高压侧导管(接头部件),131—一端部,131A—端面,131B—锥面,132—小径部,133—大径部,134—阶差部(限制部),135—突出部(限制部),136—突出部(限制部),24—阀部件,27—翻边部,27A—前端面,271—基端部,271A—曲面部,273—大径部,274—小径部,275—阶差部(限制部),277—突出部(限制部),278—突出部(限制部),28—环部件(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滑动式切换阀)10例如设置于制冷环路1。制冷环路1利用于房间空调等空调机,具备:对作为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2;在冷却模式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在冷却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外热交换器3与室内热交换器4之间使制冷剂膨胀而减压的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5;四通切换阀10;以及对四通切换阀10的流路进行切换控制的先导电磁阀6,这些部件通过制冷剂配管进行连结。此外,作为膨胀机构,不限定于膨胀阀5,也可以为毛细管。
就该制冷环路1而言,在图1所示的冷却模式(冷气运转)下,构成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四通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3、膨胀阀5、室内热交换器4、四通切换阀10以及压缩机2的顺序流动的冷气循环。另一方面,在加热模式(暖气运转)下,构成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四通切换阀10、室内热交换器4、膨胀阀5、室外热交换器3、四通切换阀10以及压缩机2的顺序流动的暖气循环。该暖气循环与冷气循环的切换通过借助于先导电磁阀6的四通切换阀10的切换动作来进行。
还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10构成为具备:圆筒状的阀主体11;以能够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该阀主体11的内部的阀体12;作为与压缩机2的排出口连通的接头部件的高压侧导管(D接头)13;与压缩机2的吸入口连通的低压侧导管(S接头)14;与室内热交换器4连通的室内侧导管(E接头)15;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的室外侧导管(C接头)16。
圆筒状的阀主体11具有堵塞其轴向两端部的栓体17、18以及固定于阀主体11的内部的阀座19,构成为整体被密闭的缸体。在栓体17、18分别连接有与先导电磁阀6连通的导管17A、18A。在阀座19设置有供低压侧导管14、室内侧导管15以及室外侧导管16的各个前端插入,并且构成后述的第一端口11C、第二端口11D以及流出端口11B的开口。阀座19的内表面19A成为对阀体12进行滑动引导的引导面。
在阀主体11形成有向其侧面部111开口的多个端口11A、11B、11C、11D。即,设置有:与高压侧导管13连接而供制冷剂流入阀主体11的内部的流入端口11A;以及相对于流入端口11A在阀主体11的侧面部111的径向相反侧向阀座19开口的作为开口部的第一端口11C、第二端口11D及流出端口11B。流出端口11B设置于阀主体11的轴向大致中央,第一端口11C沿着阀主体11的轴向与流出端口11B的一侧(图2的左侧)邻接地设置,第二端口11D沿着阀主体11的轴向设置于流出端口11B的另一侧(图2的右侧)。
在流出端口11B连接有低压侧导管14,在第一端口11C连接有室内侧导管15,从而该第一端口11C构成室内侧端口,在第二端口11D连接有室外侧导管16,从而该第二端口11D构成室外侧端口。低压侧导管14、室内侧导管15以及室外侧导管16分别钎焊固定于流出端口11B、第一端口11C、第二端口11D周边的阀主体11以及阀座19。
阀体12构成为具有:与阀主体1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左右一对活塞体21、22;连结一对活塞体21、22并沿着阀主体11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部件23;以及支撑于连结部件23的阀部件24。阀主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形成于一对活塞体21、22之间的高压室R1;形成于一方的活塞体21与栓体17之间的第一工作室R2;以及形成于另一方的活塞体22与栓体18之间的第二工作室R3。
连结部件23由金属板材构成,并且形成为具有:沿着阀主体11的轴向延伸并与阀座19的内表面19A平行地设置的连结板部23A;将连结板部23A的一侧端部弯折而固定于活塞体21的固定片部23B;以及将连结板部23A的另一侧端部弯折而固定于活塞体22的固定片部23C。在连结板部23A形成有保持阀部件24的保持孔23D与供制冷剂流通的两处贯通孔23E。
阀部件24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部件,形成为具有:朝向阀座19呈凹状开口的碗部25;以及从该碗部25的开口缘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26。碗部25形成为在平面观察时具有椭圆形状的圆顶状,插入于连结部件23的保持孔23D。在碗部25的内部形成有连通空间R4,该连通空间R4使流出端口11B与第一端口11C连通且不连通第二端口11D、或者使流出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D连通且不连通第一端口11C。
凸缘部26具有:与阀座19的内表面19A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26A;以及向该滑动接触面26A开口并与碗部25的内部连通的开口部25A。该凸缘部26配置于阀座19与连结部件23之间。而且,通过作用于阀部件24的高压与低压的压力差而使滑动接触面26A密接于阀座19的内表面19A,碗部25的连通空间R4相对于阀座19被关闭。
在以上的四通切换阀10中,若经由先导电磁阀6以及导管18A向第二工作室R3导入高压制冷剂,则如图1、图2所示,活塞体22被按压而使阀体12向阀主体11的轴向一侧(图1、图2的左侧)滑动,移动至第一位置。另外,若经由先导电磁阀6以及导管17A向第一工作室R2导入从压缩机2被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则活塞体21被按压而使阀体12向阀主体11的轴向另一侧(图1、图2的右侧)滑动,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阀体1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阀部件24的碗部25通过其连通空间R4而使流出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D连通。另外,碗部25位于比第一端口11C更靠另一侧,因此该第一端口11C经由阀主体11的内部(高压室R1)与流入端口11A连通。即,阀体1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为流入端口11A与第一端口11C连通且流出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D连通的加热模式(暖气运转)。
在该加热模式下,从压缩机2所排出的高压制冷剂H经由高压侧导管13以及流入端口11A导入高压室R1,通过了该高压室R1的高压制冷剂H经由第一端口11C以及室内侧导管15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4。另外,从室外热交换器3经由室外侧导管16以及第二端口11D而使低压制冷剂L导入碗部25的连通空间R4,通过了该连通空间R4的低压制冷剂L经由流出端口11B以及低压侧导管14向压缩机2进行环流。
另一方面,在阀体12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阀部件24的碗部25通过其连通空间R4而使流出端口11B与第一端口11C连通。另外,碗部25位于比第二端口11D更靠一侧,因此该第二端口11D经由阀主体11的内部(高压室R1)与流入端口11A连通。即,阀体12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为流入端口11A与第二端口11D连通且流出端口11B与第一端口11C连通的冷却模式(冷气运转)。
基于图3对以上的四通切换阀10的阀主体11与高压侧导管13的连接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在阀主体11的流入端口11A的周围形成有从阀主体11的侧面部111朝向外侧突出的翻边部27。翻边部27通过对侧面部111实施翻边加工而形成,具有相对于侧面部111弯曲的基端部271以及与基端部271连续的圆筒部272。基端部271的内周面为与侧面部111的内周面111A连续的剖面圆弧状的曲面部271A。该曲面部271A的曲率半径与侧面部111的厚度大致相等。
另外,在翻边部27通过对其开口(流入端口11A)实施沉孔加工,从而形成大径部273。该沉孔的深度比翻边部27从侧面部111突出的突出尺寸L稍小,仅在圆筒部272形成有沉孔,沉孔未到达至曲面部271A。翻边部27的内周面的未形成有沉孔的部分中的图3中的上端部为小径部274。在大径部273与小径部274之间形成有作为图3的朝向上方侧(高压侧导管13侧)的面的阶差部275。即,阶差部275形成于比曲面部271A更靠翻边部27的前端侧。
大径部273的内径D1以能够供高压侧导管13容易地插入大径部273内的方式与高压侧导管13的外径D2相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大,小径部274的内径D3比大径部273的内径D1以及高压侧导管13(一端部131)的外径D2小。因此,若将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下端)131插入翻边部27的内侧,则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与阶差部275抵接,阶差部275作为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的限制部发挥功能。另外,阶差部275的宽度形成为比高压侧导管13的壁厚窄,小径部274的内径D3比高压侧导管13的内径D4大,在将高压侧导管13插入翻边部27的内侧的状态下,小径部274与高压侧导管13相比较大地开口。即,即使设置限制部,也不会阻碍流体的流动。另外,翻边部27的突出尺寸L为高压侧导管13的外径D2的10%~35%。此外,高压侧导管13的内径D4在其长度方向呈大致恒定。
此处,基于图4对将高压侧导管13插入翻边部27的深度与从高压侧导管13流入阀主体11内的流体(制冷剂)的流量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处,将高压侧导管13的端面131A与阀部件24的上表面的间隔设为X(参照图2),将间隔X除以适当的基准值X0的值设为接头高度X/X0。即,接头高度X/X0越大,高压侧导管13的插入深度越浅,接头高度X/X0越小,高压侧导管13的插入深度越深。
图4表示从使接头高度X/X0变化时的高压侧导管13流入阀主体11内的流体的流量F。接头高度X/X0越大(插入深度较浅),流量F越增大。然而,若接头高度X/X0过大(例如大于1.7),则如后所述当在翻边部27通过钎焊固定高压侧导管13时,无法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另一方面,若接头高度X/X0过小(例如不足0.2),则流量F过小,并且存在导致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与阀部件24干涉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接头高度X/X0设定为适当的值(例如1.2~1.6)。
以下,基于图5对在阀主体11的侧面部111连接高压侧导管13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该连接所使用的夹具100具备:支撑台101;插入导管14~16的下端的棒状的导管支撑部件102;以及插入高压侧导管13的上端的棒状的按压部件103。支撑台101具有:形成有供导管支撑部件102的下端插入的插通孔101A的下层支撑部101B;供阀主体11载置的中层支撑部101C;以及形成有供按压部件103插通的插通孔101D的引导板101E。
夹具100通过中层支撑部101C支撑阀主体11,并且通过下层支撑部101B以及导管支撑部件102以未固定于阀主体11的导管14~16不从阀主体11脱落的方式进行支撑。如上所述,在支撑阀主体11以及导管14~16的状态下,通过按压部件103以将高压侧导管13按压于阀主体11的方式向下方侧按压。
此时,作为朝向上方的面的阶差部275与高压侧导管13的端面131A相互重合,并且阶差部275遍布周向整体形成,从而能够抑制高压侧导管13以倾斜(相互的轴向不大致正交)的状态接合于阀主体11的情况。在维持利用上述的按压部件103的按压的状态下,通过钎焊来固定翻边部27与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此时,不需要为了定位阀主体11与高压侧导管13,而支撑翻边部27以及一端部131的附近,能够缩小夹具100的热容量,因此能够缩短进行钎焊时的加热时间。由此,难以因钎焊时的热而在夹具100产生热膨胀(变形)。另外,即使产生少许的变形,若通过按压部件103以适当的力按压高压侧导管13,则也与上述相同地,能够获得适当的插入深度,并且能够抑制高压侧导管13相对于阀主体11的倾斜。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存在以下的效果。即,通过形成于阀主体11的翻边部27的阶差部275来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从而能够抑制高压侧导管13与翻边部27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另外,在钎焊时,高压侧导管13往往热膨胀,但设置有阶差部275,从而即使高压侧导管13因热膨胀而沿轴向延伸,也不会过度插入。即,即使热膨胀,在插入深度也难以产生偏差。
另外,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阶差部275,供高压侧导管13的端面131A抵接,从而在将高压侧导管13插入翻边部27的内侧时,翻边部27的前端面(图3的上端面)27露出。因此,在钎焊固定翻边部27与高压侧导管13时,钎料容易积存在翻边部27的前端面27A与高压侧导管13的外周面之间,能够提高阀主体11与高压侧导管13的气密性。
另外,阶差部275在翻边部27形成于比曲面部271A更靠前端侧,从而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不会越过曲面部271A而插入。另外,在翻边部27形成有曲面部271A,从而基端部271的内径伴随着朝向基端侧而扩大。因此,在流体从高压侧导管13流入阀主体11内的情况下,流体能够通过内径被扩大的部分,能够增大可通过面积。
另外,翻边部27的突出尺寸L为高压侧导管13的外径D2的10%~35%,从而能够一边提高阀主体11与高压侧导管13的接合强度,一边抑制翻边部27的形成性被损坏的情况。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其他的结构等,以下所示的变形等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高压侧导管13的内径D4在其长度方向为大致恒定,但如在图6作为第一变形例表示的那样,也可以在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内周面形成有锥面131B。第一变形例的翻边部27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锥面131B形成为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开口尺寸与翻边部27的小径部274的内径D3大致相等。即,锥面131B形成为与翻边部27的内周面(小径部274的内周面)连续。
根据上述的第一变形例,在从高压侧导管13向阀主体11内流入流体时,流体的流动难以在高压侧导管13的内周面与翻边部27的内周面的边界部分产生紊乱,能够增大流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翻边部27的内周面的阶差部275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但也可以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设置其他的限制部。
例如,如作为第二变形例表示于图7的那样,也可以在翻边部27安装单独的环部件28作为限制部。即,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形成槽部276而供环部件28嵌入,从而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与环部件28抵接,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
另外,如作为第三变形例表示于图8的那样,作为限制部,也可以形成从翻边部27的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部277。突出部277例如只要形成为从外周面侧按压翻边部27中的从前端分离适当的尺寸的部分且遍布周向整体缩径即可。另外,如作为第四变形例表示于图9的那样,在周向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从内周面突出的多个点状的突出部278。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与突出部277、278抵接从而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
如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那样,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设置有限制部的结构中,在钎焊时,通过限制部抑制钎料从翻边部27的内周面与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之间侵入阀主体11内的高压室R1。另外,抑制高压侧导管13相对于阀主体11的倾斜,从而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与高压侧导管13的外周面之间难以产生较大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抑制钎料的侵入。特别地,在限制部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遍布周向整体设置的结构(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中,能够进一步抑制钎料向高压室R1的侵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翻边部27的内周面设置有限制部,供高压侧导管13的端面131A抵接,但也可以在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设置有限制部,供翻边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
例如,如作为第五变形例表示于图10的那样,在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与翻边部27的内径D5相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大(能够容易地插入翻边部27)的外径D6的小径部132;具有比翻边部27的内径D5大的外径D7的大径部133;以及小径部132与大径部133之间的阶差部134,阶差部134也可以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即,在规定的范围内从外周面侧实施切削加工等加工而将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形成薄壁,从而形成小径部132,将一端部131中的未被加工的部分做成大径部133。作为朝向翻边部27侧(下方侧)的面的阶差部134与翻边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从而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
另外,如作为第六变形例表示于图11的那样,作为限制部,也可以形成从高压侧导管13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135。突出部135例如只要形成为从内周面侧按压高压侧导管13的一端部131中的从前端分离适当的尺寸的部分且遍布周向整体突出即可。另外,如作为第七变形例表示于图12的那样,也可以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从外周面突出的多个点状的突出部136。突出部135、136与翻边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从而限制高压侧导管13的过度插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翻边部27的突出尺寸L为高压侧导管13的外径D2的10%~35%,但只要根据必要的接合强度、翻边部的形成条件,相对于高压侧导管13的外径D2形成具有适当的突出尺寸的翻边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有翻边部以及限制部的滑动式切换阀例示了四通切换阀10,但滑动式切换阀不限定于四通切换阀,也可以是三通阀、两通阀等其他方式的滑动式切换阀。
此外,在以上的记载中公开了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的结构、方法等,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即,本实用新型主要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被特别地图示且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以及目的范围,相对于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在形状、材质、数量、其他的详细的结构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施加各种变形。因此,限定上述公开的形状、材质等的记载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例示性地记载,不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因此避开它们的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限定的部件的名称中的记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Claims (13)

1.一种滑动式切换阀,在筒状的阀主体的侧面部连接有接头部件,在所述侧面部的所述接头部件的相反侧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开口部,并且在所述阀主体收纳有以覆盖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动的阀部件,所述滑动式切换阀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形成有从所述侧面部朝向外侧突出且开口的翻边部,
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所述翻边部的内侧,
在所述翻边部以及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限制所述接头部件过度插入于所述翻边部的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且与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端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遍布周向整体而进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具有比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径小的内径的小径部;具有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的大径部;以及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的阶差部,
所述阶差部作为所述限制部发挥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边部的基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侧面部的内周面连续的曲面部,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比所述曲面部更靠前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连续的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固定于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的单独的环部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从所述翻边部的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且与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所述翻边部的内径以下的外径的小径部;具有比所述翻边部的内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以及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的阶差部,
所述阶差部作为所述限制部发挥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从所述接头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边部从所述侧面部突出的突出尺寸为所述接头部件的外径的10%~35%。
13.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
在冷却模式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
在冷却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使制冷剂膨胀而进行减压的膨胀机构;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
CN201620257223.0U 2016-03-30 2016-03-30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Active CN205479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57223.0U CN205479490U (zh) 2016-03-30 2016-03-30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JP2017009740A JP6480484B2 (ja) 2016-03-30 2017-01-23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19019779A JP2019090541A (ja) 2016-03-30 2019-02-06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57223.0U CN205479490U (zh) 2016-03-30 2016-03-30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79490U true CN205479490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49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57223.0U Active CN205479490U (zh) 2016-03-30 2016-03-30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6480484B2 (zh)
CN (1) CN2054794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1201A (zh) * 2018-01-25 2019-08-02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及用于流路切换阀的阀座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38445A (ja) * 2018-02-15 2019-08-22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多方切換弁
JP7223629B2 (ja) 2019-05-13 2023-02-1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車載システム、外界認識センサ、電子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4785U (zh) * 1986-12-25 1988-07-07
JP2000088167A (ja) * 1998-09-18 2000-03-31 Usui Internatl Ind Co Ltd 分岐管の接続構造
JP2008208733A (ja) * 2007-02-23 2008-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圧力容器体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パイプと容器の接合方法
JP2009109062A (ja) * 2007-10-29 2009-05-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四方切換弁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249818B2 (ja) * 2009-02-27 2013-07-31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四方切換弁
JP5395971B2 (ja) * 2012-04-27 2014-01-22 ナスコフィッ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管継手及び閉鎖バルブ
KR20140100607A (ko) * 2013-02-05 2014-08-18 주식회사 한 에너지 시스템 온수분배기의 밸브구조
JP5917615B2 (ja) * 2013-09-11 2016-05-18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スライド弁を備える弁装置、空気調和機、及び、弁装置のろう付方法
JP6602711B2 (ja) * 2016-03-28 2019-11-06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1201A (zh) * 2018-01-25 2019-08-02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及用于流路切换阀的阀座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0484B2 (ja) 2019-03-13
JP2019090541A (ja) 2019-06-13
JP2017180824A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3648C (zh) 用于制冷循环的超临界循环和膨胀阀
CN205479490U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7489786B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2010249499A (ja) 吸気ライン熱交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EP1832822A3 (en) Expansion valve
EP1961597B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s
JP6261008B2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07504728B (zh) 滑动式换向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US11466908B2 (en)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EP2952832A1 (en) Heat pump system with integrated economizer
JP2008196832A (ja) 膨張弁機構および流路切り替え装置
CN106594320A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06288476A (zh) 一种双温升的复叠式热泵
CN108700208B (zh) 滑动式切换阀、滑动式切换阀的制造方法及冷冻循环系统
KR20040082571A (ko) 핀-튜브 일체형 열교환기
CN108692065A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201209304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254980B2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01086397A (zh) 空调器的冷媒转换装置控制方法
CN113405284A (zh) 制冷系统和冰箱
CN218565807U (zh) 一种四管制热泵制冷系统
EP1420218B1 (en) Heat-save cooler
CN219036903U (zh) 一种具有宽容量控制的热交及室外机
CN215930179U (zh) 三联供系统
CN211854545U (zh) 节流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