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84445U - 定着单元 - Google Patents

定着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84445U
CN205384445U CN201620117552.5U CN201620117552U CN205384445U CN 205384445 U CN205384445 U CN 205384445U CN 201620117552 U CN201620117552 U CN 201620117552U CN 205384445 U CN205384445 U CN 205384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endless strap
belt
guiding pie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175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84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844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定着单元包括:无端皮带;加热板;皮带引导件,布置在无端皮带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外侧处以引导无端皮带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且包括:构造成抑制无端皮带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抑制部;和连接到抑制部、从抑制部朝向无端皮带在第一方向上的内侧突出且沿着无端皮带的内周表面延伸的内表面引导件;和推压构件,构造成推压皮带引导件从而内表面引导件向无端皮带的内周表面前进。该定着单元能防止无端皮带偏斜并防止扩大定着单元。

Description

定着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定着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用于成像设备的背景定着单元中,已知被构造成由来自加热构件的热经由膜加热待加热构件的定着单元。
作为该定着单元,已知一种定着单元,该定着单元具有膜引导件,该膜引导件包括:抑制部,该抑制部被构造成接收膜的端部且抑制膜的位置;内表面引导件,该内表面引导件位于膜的端部的内侧处,且被构造成引导膜的旋转移动;和可移动壁,该可移动壁被构造成能够从内表面引导件在拉伸膜的方向上移动,且被构造成由弹性构件挤压可移动壁(例如,参见JPA-2005-010201)。
根据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定着单元,仅可移动壁相对于内表面引导件和抑制部移动。因此,有必要甚至在通过可移动壁的移动拉伸的膜的位置处设置抑制部,从而扩大定着单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着单元,该定着单元能够防止无端皮带偏斜并防止扩大定着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定着单元包括:无端皮带,所述无端皮带具有筒形形状,并且所述无端皮带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内侧,并且所述加热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和皮带引导件,所述皮带引导件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就所述第一方向而言的外侧处,以引导所述无端皮带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且所述皮带引导件包括:抑制部,所述抑制部被构造成抑制所述无端皮带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和内表面引导件,所述内表面引导件被连接到所述抑制部,所述内表面引导件从所述抑制部朝向所述无端皮带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内侧突出,并且所述内表面引导件沿着所述无端皮带的内周表面延伸。所述定着单元还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推压所述皮带引导件,从而所述内表面引导件向所述无端皮带的所述内周表面前进。
根据这种构造,因为内表面引导件被朝向无端皮带的内周表面推压,所以能够向无端皮带施加张力,由此防止无端皮带偏斜。
因此,在能够防止无端皮带偏斜的同时,能够由内表面引导件可靠地引导无端皮带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因此,能够稳定地循环无端皮带。
而且,因为抑制部被连接到内表面引导件且与内表面引导件一体地形成,所以推压构件的推压力使抑制部与内表面引导件一起移动。因此,能够使得抑制部和无端皮带的端部能够总是彼此面对。
因此,能够最小化抑制部,从而能够防止扩大定着单元。
上述定着单元可以包括挤压辊,所述挤压辊被构造成接触所述无端皮带的外周表面,从而所述无端皮带被夹在所述挤压辊和所述加热板之间,其中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在沿所述加热板和所述挤压辊的布置方向离开所述挤压辊的方向上推压所述皮带引导件。
根据这种构造,内表面引导件被推压构件推压以沿着加热板和挤压辊的布置方向与挤压辊间隔开,从而张力被施加到无端皮带。
即,因为能够对无端皮带的容易弯曲的部分(即无端皮带的不被加热板和挤压辊夹住的部分)施加张力,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无端皮带偏斜。
上述定着单元可以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框架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内侧,并且所述框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板,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引导部,当所述皮带引导件被推压时,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皮带引导件的移动,并且其中所述皮带引导件包括被引导部,所述被引导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
根据这种构造,框架具有当皮带引导件被推压时引导皮带引导件的移动的引导部。因此,皮带引导件的被引导部被引导到引导部,从而能够使皮带引导件沿着布置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推压构件的推压可靠地推压内表面引导件,从而内表面引导件沿着上下方向与挤压辊间隔开。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引导部可以是沟槽,并且被引导部可以是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被插入到所述沟槽中。
根据这种构造,突起被插入沟槽中。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可靠地向框架引导皮带引导件。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引导突起可以是肋,所述肋从所述皮带引导件的所述内表面引导件朝向所述框架突出,并且所述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根据这种构造,突起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肋。因此,当皮带引导件被推压时,能够稳定皮带引导件的姿态。
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向框架引导皮带引导件。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可以设置两个所述引导突起。进一步地,推压构件可以被布置在所述两个突起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设置了所述两个突起。由此,当皮带引导件被推压时,能够更稳定皮带引导件的姿态。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推压构件可以被布置在所述两个突起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因为推压构件被布置在所述两个突起之间,所以能够稳定地推压皮带引导件。
上述定着单元可以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布置在所述框架中,所述支撑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板,其中所述皮带引导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引导突起接触到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支撑件间隔开。
根据这种构造,因为支撑件由金属材料制成,所以它具有高的刚度。
因此,当皮带引导件位于第一位置处时,突起接触到支撑件,从而能够抑制皮带引导件相对于支撑件在布置方向上朝向挤压辊移动。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推压构件可以被布置在框架和内表面引导件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推压构件被布置在框架和内表面引导件之间。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推压内表面引导件,由此向无端皮带施加张力。
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无端皮带偏斜。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在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推压构件可以被布置在与所述内表面引导件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处。
根据这种构造,内表面引导件的大致中央被推压构件推压,从而能够有效地向无端皮带施加张力。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在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推压构件可以分别被布置在与所述内表面引导件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的就所述无端皮带的循环方向而言的所述无端皮带的下游侧和上游侧处。
根据这种构造,使用所述两个推压构件推压内表面引导件的就无端皮带的循环方向而言的下游侧和上游侧,从而能够以平衡的方式向无端皮带施加张力。
在上述定着单元中,推压构件可以是弹簧。
根据这种构造,推压构件由弹簧构造。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推压内表面引导件,由此向无端皮带施加张力。
上述定着单元可以包括卤素加热器,所述卤素加热器被构造成加热所述加热板。
根据这种构造,能够间接地由卤素加热器加热加热板而不直接在加热板上设置加热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定着单元,能够防止无端皮带偏斜并防止扩大定着单元。
附图说明
从参考附图考虑的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面的和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将变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示意性实施例的定着单元被安装到的成像设备的中央截面视图;
图2是在从右上方向看时图1所示加热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3A是在从右上方向时图1所示加热单元的透视图,并且图3B是在从右上方向时图1的具有无端皮带的加热单元的透视图,无端皮带缠绕到加热单元。在图3A和3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卤素加热器和布线;
图4A是图3A所示加热单元的部分放大平面视图,并且图4B是图3B的具有无端皮带的加热单元的部分放大后视图,无端皮带缠绕到加热单元;
图5A是沿着图4A的线A-A截取的截面视图,并且图5B是沿着图4A的线B-B截取的截面视图。在图5A和5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卤素加热器和布线;
图6A是描绘皮带引导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的沿着图4B的线C-C截取的截面视图,并且图6B是描绘皮带引导件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状态的沿着图4B的线C-C截取的截面视图;并且
图7是根据第二示意性实施例的定着单元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成像设备的总体构造
打印机1是电子照相单色打印机。
在以下说明中,基于将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描述打印机1的方向。即,图1的图纸的上侧是上侧,并且图纸的下侧是下侧。而且,图1的图纸的左侧是前侧,并且图1的图纸的右侧是后侧。而且,左和右是基于从前看打印机1的情形定义的。即,图1的图纸的前侧是右侧,并且图纸的内侧是左侧。同时,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实例,上下方向是布置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实例,并且前后方向是第三方向的实例。而且,下侧是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实例,并且上侧是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实例。而且,在前后方向上从前侧朝向后侧的方向是片材输送方向,并且图6A所示箭头方向是无端皮带21的旋转方向。
打印机1具有设备主体2、处理盒3、扫描器单元4和定着单元5。
设备主体2具有大致盒子形状。设备主体2具有开口6、前盖7、片材馈送托盘8和片材排出托盘9。
开口6布置在设备主体2的前端部处。开口6构造成使得设备主体2的内侧和外侧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彼此连通,从而处理盒3能够通过开口6。
前盖7布置在设备主体2的前端部处。前盖7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在从侧截面视图看时的大致L形状。前盖7在前盖7的用作支撑点的下端部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到设备主体2的前壁。前盖7构造成打开或者关闭开口6。
片材馈送托盘8布置在设备主体2的底部处。片材馈送托盘8构造成在片材馈送托盘8中容纳片材P。
片材排出托盘9布置在设备主体2的上壁上。片材排出托盘9从设备主体2的上表面向下凹进从而能够在片材排出托盘9上放置片材P。
处理盒3被容纳在设备主体2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处理盒3构造成通过开口6附接到设备主体2或者被从设备主体2拆卸。处理盒3具有感光鼓盒10和显影盒11。
感光鼓盒10具有感光鼓12、电晕型充电器13和转印辊14。
感光鼓12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感光鼓盒10的后端部。感光鼓1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筒形形状。
电晕型充电器13与感光鼓12间隔开地布置在感光鼓12后方处。
转印辊14被布置在感光鼓12下方。转印辊14与感光鼓12的下端部接触。
显影盒11在感光鼓12前方处安装到感光鼓盒10。显影盒11具有显影辊15、供应辊16、层厚调节刮刀17、调色剂容纳部18和搅拌器19。
显影辊15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显影盒11的后端部。显影辊1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显影辊15与感光鼓12的前端部接触。
供应辊16布置在显影辊15的前下侧处。供应辊16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显影盒11。供应辊1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供应辊16与显影辊15的前下端部接触。
层厚调节刮刀17布置在显影辊15的前上侧处。层厚调节刮刀17与显影辊15的前端部接触。
调色剂容纳部18布置在供应辊16和层厚调节刮刀17前方处。调色剂容纳部18构造成在调色剂容纳部18中容纳调色剂。
搅拌器19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调色剂容纳部18中。
扫描器单元4布置在处理盒3上方。扫描器单元4构造成朝向感光鼓12基于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
定着单元5布置在设备主体2的后部处。如在以后详细描述地,定着单元5具有:无端皮带21;加热单元20,该加热单元20构造成加热无端皮带21;和挤压辊22,该挤压辊22被布置在加热单元20的下方,从而使无端皮带21介于加热单元20与挤压辊22之间。
当打印机1开始成像操作时,电晕型充电器13均匀地对于感光鼓12的表面充电。扫描器单元4基于图像数据曝光感光鼓12的表面。由此,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形成。
而且,搅拌器19搅动调色剂容纳部18中的调色剂并且将该调色剂供应到供应辊16。供应辊16向显影辊15供应由搅拌器19供应的调色剂。此时,调色剂在显影辊15和供应辊16之间正性地摩擦充电,并且在显影辊15上携带调色剂。层厚调节刮刀17将在显影辊15上携带的调色剂的层厚调整到预定厚度。
然后,在显影辊15上携带的调色剂被供应到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由此,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携带调色剂图像。
随着各种辊旋转,以预定定时从片材馈送托盘8在感光鼓12和转印辊14之间一张接一张地馈送片材P。当片材P在感光鼓12和转印辊14之间经过时,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P。
然后,当片材P在加热单元20和挤压辊22之间经过时,片材P被加热和挤压。由此,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片材P上热定影。此后,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9。
2.定着单元的细节
如上所述并且如在图1和6A中所示,定着单元5具有加热单元20、无端皮带21和挤压辊22。
(1)加热单元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加热单元20具有:支撑件25;反射板26;卤素加热器27;是加热板的实例的夹压板28;是第一框架的实例的支撑件盖29;是第二框架的实例的挤压盖32;是第一皮带引导件的实例的两个皮带引导件30;两个推压构件31;两个面对构件34;和布线35。
如在图2中所示,支撑件25具有大致方管形状,该大致方管形状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材料诸如不锈钢和铁制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敞开的下侧。支撑件25具有三个钩形部40、一个延伸部41和两个竖立部42。
所述三个钩形部40分别布置在支撑件25的右后下端部、左后下端部和左前下端部(未示出)处。所述三个钩形部40每一个从支撑件25的下端部向下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
所述一个延伸部41布置在支撑件25的右前下端部处。在从前方看时,延伸部41具有从支撑件25的下端部向下延伸的大致矩形板形状。
所述两个竖立部42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分别布置在支撑件25的左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和支撑件25的右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在从前方看时,每一个竖立部42具有从支撑件25的后壁连续地向上延伸并且从支撑件25的上壁向上突出的大致矩形板形状。竖立部42分别具有通孔43。
在从前方看时,通孔43穿过竖立部42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反射板26具有大致方管形状,该大致方管形状由金属材料制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下侧。反射板26的内表面被镜面处理。如在图6A中所示,反射板26布置在支撑件25内侧。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卤素加热器27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封闭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的大致圆筒形玻璃管;布置在玻璃管内侧的灯丝;和布置在玻璃管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的电极。卤素加热器27构造成在通电时产生辐射热。如在图6A中所示,卤素加热器27布置在反射板26内侧。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夹压板28具有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在从平面视图看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形状。如在图2中所示,夹压板28具有三个第一爪部分46、一个通孔47和三个第二爪部分48。
所述三个第一爪部分46分别布置在夹压板28的右后端部、左后端部和左前端部处。布置在右后端部处的第一爪部分46从夹压板28的右后端部向后突出。布置在左后端部和左前端部处的第一爪部分46从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部向上延伸并且在夹压板28的左端部处在前后方向上向外弯曲。
通孔47位于夹压板28的右前端部处。在从平面视图看时,通孔47穿过夹压板28并且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所述三个第二爪部分48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布置在夹压板28的后端部处。在从平面视图看时,第二爪部分48具有从夹压板28的后端部向后突出的大致矩形板形状。
第一爪部分46分别与支撑件25的对应的钩形部40接合,并且所述一个通孔47容纳支撑件25的延伸部41,从而如在图6A中所示,在反射板26介于夹压板28与支撑件25之间的情况下,夹压板28被支撑到支撑件25。
由此,夹压板28被布置在加热单元20的下端部处,并且构造成被在反射板26的内表面上反射的卤素加热器27的辐射热加热。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支撑件盖29具有大致盒子形状,该大致盒子形状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制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敞开的下端部。支撑件盖29具有:覆盖部51;第一刮擦部52,该第一刮擦部52是第二皮带引导件的实例;和第二刮擦部53,该第二刮擦部53是第二皮带引导件的实例。
覆盖部5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下端部的大致盒子形状。覆盖部51具有:是沟槽和引导部的实例的两个引导沟槽55;两个保持部分56;和两个第一插入孔57。
所述两个引导沟槽55分别布置在覆盖部51的上壁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在从平面视图看时,每一个引导沟槽55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穿过覆盖部51的上壁且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沟槽。
所述两个保持部分56分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在对应的引导沟槽55之上延伸。每一个保持部分5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上侧的大致方管形状。
如在图2中所示,所述两个第一插入孔57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分别布置在覆盖部51的左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和覆盖部51的右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每一个第一插入孔57穿过覆盖部51的上壁的后端部,并且具有在从平面视图看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形状。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第一刮擦部52延伸以从覆盖部51的后壁的下端部在后上方向上弯曲。第一刮擦部52具有部分圆筒形状,该部分圆筒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具有封闭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并且在从一侧看时具有大致扇形形状。如在图2中所示,第一刮擦部52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覆盖部51的右端部的左侧处,并且第一刮擦部52的左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覆盖部51的左端部的右侧处。如在图2和4A中所示,第一刮擦部52具有是引导肋的实例的多个第一引导肋52A。
所述多个第一引导肋52A被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布置。每一个第一引导肋52A从第一刮擦部52的外周表面突出并且沿着无端皮带21的旋转方向延伸。
如在图6A中所示,第二刮擦部53延伸以从覆盖部51的前壁的下端部在前上方向上弯曲。第二刮擦部53具有部分圆筒形状,该部分圆筒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具有封闭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并且在从一侧看时具有大致扇形。同时,虽然未示出,但是第二刮擦部53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覆盖部51的右端部的左侧处,并且第二刮擦部53的左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覆盖部51的左端部的右侧处。如在图4A中所示,第二刮擦部53具有是引导肋的实例的多个第二引导肋53A。
所述多个第二引导肋53A被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布置。每一个第二引导肋53A从第二刮擦部53的外周表面突出,并且沿着无端皮带21的旋转方向延伸。
如在图3A和6A中所示,支撑件盖29被构造成在覆盖部51中容纳支撑件25、反射板26、卤素加热器27和夹压板28。此时,夹压板28的所述三个第二爪部分48与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的被接合部分(未示出)接合,并且支撑件25的所述两个竖立部42分别从下方插入到对应的第一插入孔57中,从而支撑件25、反射板26、卤素加热器27和夹压板28相对于支撑件盖29定位。
如在图2和3A中所示,挤压盖32具有大致方管形状,该大致方管形状由与支撑件盖29相同的材料制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下侧。挤压盖32具有:两个挤压部73,所述两个挤压部73是被接合部分的实例;和两个第二插入孔74。
所述两个挤压部73被分别布置在挤压盖32的上壁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每一个挤压部7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下侧的大致方管形状。
所述两个第二插入孔74被分别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布置在挤压盖32的左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和挤压盖32的右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每一个第二插入孔74穿过挤压盖32的上壁的后端部,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和如从平面视图看到的大致矩形板形状。
如在图3A和5A中所示,挤压盖32在容纳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的情况下被安装到支撑件盖29。
而且,如在图2中所示,所述两个第二插入孔74每一个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撑件盖29的对应的第一插入孔57重叠。由此,如在图3A中所示,支撑件25的所述两个竖立部42分别从下方插入到对应的第二插入孔74中。
由线材料制成的两个固定销76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竖立部42的通孔43中,从而在使支撑件盖29介于挤压盖32与支撑件25之间的情况下,挤压盖32被固定到支撑件25。
同时,支撑件盖29和挤压盖32是作为框架的实例构造的。
所述两个皮带引导件30被分别布置在挤压盖3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处。如在图2和3A中所示,每一个皮带引导件30一体地具有:抑制部61;内表面引导件62;接合部68;突起63;和两个引导突起64,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是被引导部和突起的实例。
如在图2中所示,抑制部61具有在从一侧看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的大致矩形板形状。抑制部61具有第一抑制部61A、第二抑制部61B和凹部部分66。
如在图2和5B中所示,第一抑制部61A被布置在就片材输送方向而言的下游侧处(即,在抑制部61的后端部处)。在从一侧看时,第一抑制部61A具有向下延伸并且向前弯曲的大致L形板形状。
第二抑制部61B被布置在就片材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侧处(即,在抑制部61的前端部处)。在从一侧看时,第二抑制部61B具有向下延伸的大致矩形板形状。
如在图2中所示,在从一侧看时,凹部部分66被从抑制部61的下端边缘到抑制部61的大致中央部分地凹切成具有敞开的下侧的大致U形状。凹部部分6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内表面引导件62具有大致半圆筒形形状,该大致半圆筒形形状连接到抑制部61,从抑制部6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上侧处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延伸,并且具有敞开的下侧。即,在上下方向上,抑制部61的第一抑制部61A和第二抑制部61B被布置在离第一刮擦部52和第二刮擦部53比内表面引导件62离第一刮擦部52和第二刮擦部53近的位置处。同时,作为第二表面的实例构造内表面引导件6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端表面62A,并且作为第四表面的实例构造内表面引导件62的外周表面62B。而且,内表面引导件62具有两个回折部67。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所述两个回折部67分别从内表面引导件62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外下端部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同时,作为第五表面的实例构造前回折部67在前后方向上的内端表面67A,并且作为第六表面的实例构造后回折部67在前后方向上的内端表面67A。
如在图2和5A中所示,接合部68从内表面引导件62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表面朝向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如在图5A和5B中所示,接合部68具有具有敞开的下侧的大致方管形状。接合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挤压部7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如在图2和4A中所示,突起63被布置在抑制部61的凹部部分66的上方。突起63从抑制部61在左右方向上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并且在从上方看时,当突起63从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面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外侧时,突起6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弯曲表面C。
弯曲表面C是由具有不同角度的多个连续表面构造的弯曲表面,并且是作为第一表面的实例构造的。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在皮带引导件30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被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成间隔地布置。引导突起64从内表面引导件62的内周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并且从抑制部61的内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向下突出。引导突起64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从前方看时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的肋。同时,在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大于保持部分5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小于引导沟槽5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同时,作为第三表面的实例构造引导突起64的下表面64A。而且,作为第五表面的实例构造前引导突起64的前表面64B,并且作为第六表面的实例构造后引导突起64的后表面64C。
所述两个皮带引导件30被分别安装到支撑件盖29,从而所述两个皮带引导件30的引导突起64被容纳在支撑件盖29的引导沟槽55中,并且接合部68被容纳在挤压盖32的对应的挤压部73中。
由此,前引导突起64的前表面64B面对引导沟槽55的前端边缘,并且后引导突起64的后表面64C面对引导沟槽55的后端边缘。
而且,如在图3A和6A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的后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面对第一刮擦部52的上端部,并且内表面引导件62的前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面对第二刮擦部53的上端部。
而且,如在图5B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的第一抑制部61A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第一刮擦部52的在左右方向的端部,并且第二抑制部61B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第二刮擦部5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同时,第一抑制部61A的下端部位于低于夹压板28的位置处,并且在从左右方向看时与夹压板28的后端部重叠。而且,在从左右方向看时,第二抑制部61B的下端部位于夹压板28的前端部的前上位置处。
如在图6A中所示,引导突起64的下表面64A在上下方向上面对支撑件25的上壁。
而且,如在图5A中所示,接合部68的上表面68A在上下方向上面对挤压部73的上壁。
而且,如在图5B中所示,接合部68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在前后方向上以稍微的间隔面对挤压部73的内表面。
而且,如在图5A中所示,内表面引导件62的内端表面62A在左右方向上面对挤压部73在左右方向上的外端部。
而且,如在图6A中所示,所述两个回折部67每一个的内端表面67A在前后方向上面对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的外端表面。换言之,所述两个回折部67的内端表面67A彼此面对以在前后方向上夹住支撑件盖29。
以此方式,皮带引导件30被构造成能够移动,从而它被引导沟槽55引导到第一位置(参考图6B)和引导到第二位置(参考图6A),在第一位置处,引导突起64的下表面64A接触到支撑件25的上壁,在第二位置处,引导突起64的下表面64A与支撑件25的上壁间隔开。
如在图2和6A中所示,所述两个推压构件31被分别布置在加热单元2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和加热单元20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推压构件31是其线材料被沿着上下方向螺旋地缠绕的螺旋弹簧。推压构件31被布置在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之间。推压构件31被容纳成使得:推压构件31的下端部接触到保持部分56的上表面,并且推压构件31的上端部接触到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的内周表面。由此,推压构件31被构造成总是向上推压皮带引导件30。换言之,推压构件31被构造成:推压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的内周表面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并且向上(即,在沿加热单元20和挤压辊22的布置方向离开挤压辊22的方向上)推压皮带引导件30。即,当皮带引导件30被推压构件31从第一位置推压到第二位置时,引导沟槽55引导皮带引导件30的移动。
如在图3A中所示,在加热单元20中,所述两个面对构件34被布置在对应的皮带引导件30在左右方向上的外部位置处。同时,如在图4B中所示,面对构件34被构造成利用来自为设备主体2设置的挤压机构90的挤压力朝向挤压辊22挤压夹压板28。如在图2中所示,面对构件34具有:两个腿部80;和联接部81。
所述两个腿部80被在前后方向上成间隔地布置。腿部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棱柱形形状。在所述两个腿部80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大于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联接部81被构造成联接腿部80的上端部。联接部8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棱柱形形状。联接部81具有接收部分82、容纳部分83和两个定位突起84。
接收部分82从联接部8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向上突出。在从一侧看时,接收部分82具有大致圆弧形状。即,接收部分82的周表面具有弯曲形状。接收部分82被构造成从设备主体2的挤压机构90接收挤压力。
容纳部分83从联接部81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向上凹进。
所述两个定位突起84被彼此成间隔地布置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在容纳部分83之上延伸。定位突起84具有从联接部8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同时,在所述两个定位突起84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大于保持部分5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小于引导沟槽5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而且,面对构件34的在容纳部分83上方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表面被构造成是接触表面的实例的接触表面S。接触表面S具有平面形状。
如在图4A中所示,所述两个面对构件34被布置成面对对应的皮带引导件30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具体地,如在图2中所示,面对构件34被安装到支撑件盖29,从而面对构件34在前后方向上使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介于所述两个腿部80之间,容纳部分83容纳保持部分56,并且所述两个定位突起84被插入到引导沟槽55中。
而且,如在图4A和4B中所示,面对构件34被与皮带引导件30的抑制部61以稍微的间隔布置,并且在接触表面S处在左右方向上接触到皮带引导件30的突起63的弯曲表面C。
如在图2中所示,布线35是从加热单元20的右侧延伸并且构造成向卤素加热器27馈送电力的导线。在布线35经过支撑件盖29和挤压盖32之间的同时,布线35被连接到在卤素加热器27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设置的电极。
(2)无端皮带
如在图3B和6A中所示,无端皮带21是具有耐热性和挠性的膜,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筒形形状。无端皮带21绕加热单元20缠绕,从而无端皮带21的内表面接触到夹压板28的下表面,并且在从右侧看时,无端皮带21被构造成在逆时针方向上循环。
而且,无端皮带21的后下端部接触到第一刮擦部52的周表面从而它被引导于此,并且无端皮带21的前下端部接触到第二刮擦部53的周表面从而它被引导于此。
无端皮带21的左端和右端这两者的上端部接触到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的外周表面62B。即,内表面引导件62被推压构件31向上推压,从而无端皮带21被施加了张力。
同时,无端皮带2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面对皮带引导件30的抑制部61在左右方向上的内表面。
(3)挤压辊
如在图1中所示,挤压辊22具有由具有弹性的材料诸如橡胶制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挤压辊22接触到无端皮带21的外周表面从而无端皮带21介于挤压辊和加热单元20的夹压板28之间。挤压辊22被支撑到设备主体2,从而当从驱动源(未示出)向挤压辊22输入驱动力时,在从右侧看时,挤压辊22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3.加热单元和无端皮带的组装
为了组装加热单元20和无端皮带21,如在图6A中所示,首先将反射板26和卤素加热器27布置在支撑件25中。
然后,夹压板28的所述三个第一爪部分46分别与支撑件25的对应的钩形部40接合,并且支撑件25的延伸部41被容纳在夹压板28的通孔47中。
由此,反射板26、卤素加热器27和夹压板28被安装到支撑件25。
然后,如在图2和3A中所示,支撑件盖29被安装到支撑件25,从而支撑件25的对应的竖立部42被分别插入到所述两个第一插入孔57中。
然后,布线35被设置在支撑件盖29的上壁上方,并且被连接到在卤素加热器27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处设置的电极。
然后,挤压盖32被安装到支撑件盖29,从而布线35介于挤压盖和支撑件盖29之间,并且支撑件25的对应的竖立部42被分别插入到所述两个第二插入孔74中。
然后,所述两个固定销76被分别插入支撑件25的对应的竖立部42的通孔43中。由此,在支撑件盖29介于挤压盖32与支撑件25之间的情况下,挤压盖32被固定到支撑件25。
然后,如在图3B和4A中所示,已安装的支撑件25、反射板26、卤素加热器27、夹压板28、支撑件盖29和挤压盖32被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插入到无端皮带21中。
此时,无端皮带21被安装成使得:无端皮带21的右端部被设置在挤压盖32的右端部的右方处,并且无端皮带21的左端部被设置在挤压盖32的左端部的左方处。
然后,所述两个皮带引导件30和所述两个推压构件31被安装到支撑件盖29,从而它们位于无端皮带21的就左右方向而言的外侧处。
具体地,如在图2和6A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被安装到支撑件盖29使得:推压构件31被设置在保持部分56中,并且皮带引导件30的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配合到引导沟槽55在左右方向上的外端部。
然后,皮带引导件30在左右方向上向内滑动,从而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被引导到引导沟槽55。
由此,如在图5A中所示,内表面引导件62被布置在无端皮带21中,内表面引导件62的外周表面62B接触到无端皮带21的内周表面,并且皮带引导件30的接合部68被容纳在挤压部73中。
然后,如在图3A中所示,所述两个面对构件34被设置在对应的皮带引导件30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处,并且被从上方安装到支撑件盖29。
由此,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在前后方向上介于所述两个腿部80之间,并且所述两个定位突起84被插入到引导沟槽55在左右方向上的外端部中,从而皮带引导件30相对于支撑件盖29定位。
由此,如在图4A和4B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的突起63的弯曲表面C接触到面对构件34的接触表面S。
通过以上步骤,加热单元20和无端皮带21的组装完成。
4.定着单元的操作
在以上成像操作中,在夹压板28和挤压辊22之间的无端皮带21被夹压板28加热,由于卤素加热器27的辐射热,夹压板28经受高温。
如在图6A和6B中所示,当成像操作开始时,利用来自设备主体2的驱动力,挤压辊22在从右侧看时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然后,随着挤压辊22旋转,无端皮带21在从右侧看时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即,无端皮带21在夹压板28和挤压辊22之间向后移动。
此时,由于片材P在无端皮带21和挤压辊22之间经过和挤压辊2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压力差,无端皮带21可能在左右方向上偏离。
如在图4A和4B中所示,当无端皮带21在左右方向上偏离时,无端皮带2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两者可以在与皮带引导件30的抑制部6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表面接触的情况下循环。
在此情形中,皮带引导件30的突起63的弯曲表面C接触到面对构件34的联接部81的接触表面S,从而如从平面视图看到地,皮带引导件30在接触表面S和弯曲表面C之间在用作支撑点的接触部处摆动。
同时,如在图6A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总是被推压构件31向上推压,从而如从平面视图看到,皮带引导件摆动,而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5.操作效果
(1)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被推压构件31朝向无端皮带21的内周表面推压。因此,能够向无端皮带21施加张力,由此防止无端皮带21偏斜。
因此,在能够防止无端皮带21偏斜的同时,能够由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可靠地引导无端皮带2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因此,能够稳定地循环无端皮带21。
而且,如在图2中所示,因为抑制部61被连接到内表面引导件62且与内表面引导件62一体地形成,所以推压构件31的推压力使抑制部与内表面引导件62一起移动。因此,能够使得抑制部61和无端皮带21的端部能够总是彼此面对。
因此,能够最小化抑制部61,从而能够防止扩大定着单元5。
(2)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内表面引导件62被推压构件31推压以沿着夹压板28和挤压辊22的布置方向与挤压辊22间隔开,从而张力被施加到无端皮带21。
即,因为能够对无端皮带21的容易弯曲的部分(即,无端皮带21的不被夹压板28和挤压辊22夹住的部分)施加张力,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无端皮带21偏斜。
(3)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支撑件盖29具有当皮带引导件30被推压时引导皮带引导件30的移动的引导沟槽55。因此,皮带引导件30的引导突起64被引导到引导沟槽55,从而能够使皮带引导件3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推压构件31的推压可靠地推压内表面引导件62,从而使内表面引导件62沿着上下方向与挤压辊22间隔开。
(4)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2和6A中所示,引导突起64被插入到引导沟槽55中。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可靠地向支撑件盖29引导皮带引导件30。
(5)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2和6A中所示,引导突起64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因此,当皮带引导件30被推压时,能够稳定皮带引导件30的姿态。
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向支撑件盖29引导皮带引导件30。
(6)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设置了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由此,当皮带引导件30被推压时,能够更稳定皮带引导件30的姿态。
(7)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因为推压构件31被布置在所述两个引导突起64之间,所以能够稳定地推压皮带引导件30。
(8)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2和6B中所示,因为支撑件25由金属材料制成,所以它具有高的刚度。
因此,当皮带引导件30位于第一位置处时,引导突起64接触到支撑件25,从而能够防止皮带引导件30比支撑件25更向下移动。
(9)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推压构件31被布置在支撑件25和内表面引导件62之间。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推压内表面引导件62,由此向无端皮带21施加张力。
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无端皮带21偏斜。
(10)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6A中所示,内表面引导件62的大致中央被推压构件31推压,从而能够有效地向无端皮带21施加张力。
(11)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2和6A中所示,推压构件31由弹簧构造。通过该简单构造,能够推压内表面引导件62,由此向无端皮带21施加张力。
(12)而且,根据定着单元5,如在图2和6A中所示,能够利用卤素加热器27间接地加热夹压板28而不设置带有诸如热传递线路的构造的夹压板28。
6.第二示意性实施例
参考图7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定着单元5的第二示意性实施例。在第二示意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意性实施例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第一示意性实施例的定着单元5中,推压构件31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从而推压构件31的下端部接触到支撑件盖29的覆盖部51的保持部分56,并且推压构件31的上端部接触到皮带引导件30的内表面引导件62的内周表面。
作为对照,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示意性实施例的定着单元5为一个皮带引导件30设置两个推压构件31,并且所述两个推压构件31被分别布置在内表面引导件62的后下端部和第一刮擦部52的上端部之间以及在内表面引导件62的前下端部和第二刮擦部53的上端部之间。换言之,所述两个推压构件31被分别布置在就无端皮带21的循环方向而言的无端皮带21的下游侧和上游侧处。
根据第二示意性实施例的定着单元5,能够通过使用所述两个推压构件31以平衡的方式向无端皮带21施加张力。

Claims (13)

1.一种定着单元,包括:
无端皮带,所述无端皮带具有筒形形状,并且所述无端皮带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内侧,并且所述加热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和
皮带引导件,所述皮带引导件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就所述第一方向而言的外侧处,以引导所述无端皮带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引导件包括:
抑制部,所述抑制部被构造成抑制所述无端皮带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和
内表面引导件,所述内表面引导件被连接到所述抑制部,所述内表面引导件从所述抑制部朝向所述无端皮带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内侧突出,并且所述内表面引导件沿着所述无端皮带的内周表面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定着单元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推压所述皮带引导件,从而所述内表面引导件向所述无端皮带的所述内周表面前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着单元进一步包括:
挤压辊,所述挤压辊被构造成接触所述无端皮带的外周表面,从而所述无端皮带被夹在所述挤压辊和所述加热板之间,
其中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在沿所述加热板和所述挤压辊的布置方向离开所述挤压辊的方向上推压所述皮带引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着单元进一步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框架被布置在所述无端皮带的内侧,并且所述框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板,
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引导部,当所述皮带引导件被推压时,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皮带引导件的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皮带引导件包括被引导部,所述被引导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沟槽,并且所述被引导部是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被插入到所述沟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突起是肋,所述肋从所述皮带引导件的所述内表面引导件朝向所述框架突出,并且所述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设置两个所述引导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构件被布置在所述两个突起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着单元进一步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布置在所述框架中,所述支撑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板,
其中所述皮带引导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引导突起接触到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支撑件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构件被布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内表面引导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所述推压构件被布置在与所述内表面引导件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所述推压构件分别被布置在与所述内表面引导件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的就所述无端皮带的循环方向而言的所述无端皮带的下游侧和上游侧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构件是弹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着单元进一步包括:
卤素加热器,所述卤素加热器被构造成加热所述加热板。
CN201620117552.5U 2015-02-06 2016-02-05 定着单元 Active CN2053844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2604 2015-02-06
JP2015022604A JP6421630B2 (ja) 2015-02-06 2015-02-06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84445U true CN205384445U (zh) 2016-07-13

Family

ID=5635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17552.5U Active CN205384445U (zh) 2015-02-06 2016-02-05 定着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90241B2 (zh)
JP (1) JP6421630B2 (zh)
CN (1) CN20538444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1674B2 (ja) * 2015-07-29 2020-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668531B (zh) * 2017-10-25 2019-08-1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將碳粉固定於列印媒體上之定影裝置以及其列印設備
JP6724965B2 (ja) * 2018-10-15 2020-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2371B2 (ja) * 1995-03-13 2003-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
JP4235493B2 (ja) * 2003-06-16 2009-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TWI301451B (en) * 2006-06-28 2008-10-0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A heating and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toner particles
US7627279B2 (en) 2007-08-16 2009-12-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assembly having compliant end cap
JP5273137B2 (ja) * 2010-12-24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84300B2 (ja) * 2011-05-31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953719B2 (ja) * 2011-11-29 2016-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8934804B2 (en) * 2011-11-29 2015-01-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y and guide configurations for a fuser unit
JP6197328B2 (ja) * 2013-03-28 2017-09-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31674A1 (en) 2016-08-11
US9690241B2 (en) 2017-06-27
JP6421630B2 (ja) 2018-11-14
JP2016145903A (ja) 2016-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9311B (zh) 定影装置
CN205405068U (zh) 定着单元
JP634716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5485289U (zh) 定着单元
JP6641698B2 (ja) 定着装置
US8934804B2 (en) Stay and guide configurations for a fuser unit
CN205384445U (zh) 定着单元
US9541871B2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stay and cover fixed thereto by spring
CN205507367U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886100B2 (en) Fuser unit
US9116463B2 (en) Seal configuration for suppressing developer leakage in a developing device
JP6724965B2 (ja) 定着装置
CN106353985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164420B2 (en)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seal member and recess portion in the developing roller
US9547265B2 (en) Fixing device
US9958819B2 (en) Fus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10248054B2 (en) Fuser having resin frame and metal frame
US2012025119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4010130A1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785B2 (ja) 搬送装置
JP2018141835A (ja) 定着装置
JP6942991B2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