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3470U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73470U
CN205373470U CN201620164524.9U CN201620164524U CN205373470U CN 205373470 U CN205373470 U CN 205373470U CN 201620164524 U CN201620164524 U CN 201620164524U CN 205373470 U CN205373470 U CN 205373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erture
rate adjustment
flow
duct
adjustmen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645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645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73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73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73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和流量调节组件;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第三孔口、第四孔口;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第二孔口与第一孔道相连通;第三孔口与第二孔道相连通,第三孔口与第四孔口相连通;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三孔道、本体部、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并与第三孔道的壁部密封固定,本体部包括有流量调节区,流量调节区与第一孔口之间为第一连通部,流量调节区与第二孔口之间为第二连通部,第一孔口、第二孔口通过本体部连通,或者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本实用新型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
一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的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口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四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
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道、本体部、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并与所述第三孔道的壁部密封固定,所述本体部包括有流量调节区,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一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一连通部,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二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换热芯体和流量调节组件集成在一起,流体在进入换热芯体之前通过流量调节组件进行流量调节,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还省去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另外,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I-I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换热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去掉本体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基座部沿II-II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安装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为安装板下方换热芯体的轮廓;
图7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换热装置沿III-III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基座部沿IV-IV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局部基座部和局部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器和流量调节组件13,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1、顶板(图号未标示)、底板14,换热芯体11两侧分别与顶板和底板14固定,如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其中,顶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大致为平面,底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
换热芯体11包括多个板片,板片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依次交替层叠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另一侧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换热芯体11包括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四孔道、第五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111、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112。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五孔道。
参照图3,图3为换热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对固定,流量调节组件13包括第一孔口131、第二孔口132、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其中,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同一侧;第二孔口132和第三孔口133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同一侧,且第三孔口133和第二孔口132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或者说第二孔口132和第三孔口133位于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位置相对应的一侧。第二孔口132与换热芯体11的第一孔道111连通,第三孔口133与换热芯体11的第二孔道112相连通。其中,第三孔口133与第四孔口134相连通。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有第三孔道139和本体部230,本体部2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139并与第三孔道139的壁部密封固定,本体部230包括有流量调节区231,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一孔口13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部,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二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部,第一孔口131、第二孔口132通过本体部230连通,或者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实际应用中,第一孔口、第四孔口可以与外接管相连接,具体在换热装置作为节流及冷却装置如蒸发装置使用时,第一孔口与制冷剂进口管连接,第四孔口与制冷剂出口管连接,制冷剂进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可以通过一个接块或一个压板固定,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操作且能够降低成本。
结合参照图2-图5,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基座部130,第三孔道位于基座部,基座部130与本体部230可为配合连接如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并通过设置密封圈实现相对密封,具体的,第三孔道139为贯穿基座部130的贯穿孔道,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对齐或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略微偏心设置,贯穿孔道一端的孔口为安装口1391,贯穿孔道另一端的孔口为第二孔口132;贯穿孔道的内腔包括固定腔1392,固定腔1392相对靠近安装口1391,本体部230自安装口1391伸入贯穿孔道并与固定腔1392的壁部相对固定。更为具体的,固定腔1392的壁部设置有螺纹接口部1393,本体部230包括固定部234,本体部230的固定部234设置有与螺纹接口部1393相配合的螺纹部,以实现两者的组装固定。当然,第三孔道除了上面所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为非贯穿孔道。
返回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线圈330,线圈330固定于本体部230外部,本体部230的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139且本体部230与基座部130配合连接;本体部230还包括有第一连接区232和第二连接区233,第一连接区232与第三孔道139中与第一孔口131连通的部分相连通,第二连接区233与第三孔道139中与第二孔口132连通的部分相连通,第一连接区232、第二连接区233分别与流量调节区231连通。
流量调节组件13具体可由电控制,通电后,线圈330产生磁场并进而使本体部230内的可调节结构动作,致使流量调节区231流通的大小可调,从而实现流量的变化。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分别连通,流体从第一孔口经流量调节区穿过第二孔口,并进入第一孔道111,使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之间无需额外的管路连接,使经流量调节组件13改变流量后的流体直接进入换热芯体11,例如流量调节组件13可用于节流,如此可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流体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体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应当知道,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分别与流量调节区连通包括流量调节组件内通道闭合的情况,此时通过流量调节组件的流量为零。
参照图3、图4和图5,流量调节组件13包括正面部138a、反面部138b和侧面部138c,反面部138b为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部或者说反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部,正面部138a为流量调节组件13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1的一侧部;流量调节组件13在第三孔口133与第四孔口134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第一孔口131相对于第四孔口134邻近第一孔道111,第四孔口134相对于第一孔口131邻近第二孔道112;当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正面部时,连接通道为直线式通道,连接通道的中心线与第三孔口的中心线平行或者重合;当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侧面部时,连接通道为非直线式通道如折弯式通道。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进口连接通道(图号未标示),进口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连通部、流量调节区和第二连通部,进口连接通道用于第一孔口131与第二孔口132的连通或不连通,进口连接通道可以为非直线式通道,当本体部230和第一孔口131、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不同侧;第一连通部大致为直线式通道,且不贯通流量调节组件;第二连通部为折弯型通道。上文所述的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近似为直线,非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曲折,包括弯曲形通道和折弯型通道。上文所述的正面部包括大致位于流量调节组件正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反面部包括大致位于流量调节组件反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侧面部包括大致位于流量调节组件侧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图5所示,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侧面部;连接通道包括第三通道1340和第四通道,第三通道1340与第三孔口133连通,第四通道与第四孔口134连通,第三通道1340和第四通道延伸方向不同,第三通道1340的一端壁1340a与第二孔道112的内侧1120或其中内侧1120的一侧可以对齐,第二孔道112的该内侧1120为相对远离第一孔道111的一侧部,第三通道1340的另一端壁1340b可以与第四孔口134的内侧1341对齐,第四孔口134的该内侧为邻近第一孔口131的一侧部,第四通道连通第四孔口和第三通道1340,连接通道在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处变向,使连接通道为非直线式通道。
更为具体地,第三孔口133包括第一弧段1331、第二弧段1332和平直段1333,第二弧段1332相对邻近第二孔口132,第一弧段1331相对远离第二孔口132,平直段1333自第一弧段1331朝着第二孔口132方向延伸至第二弧段1332,第一弧段1331与第二孔道112的内侧1120对齐,第二弧段1332对应的第三通道的端壁1340b与第四孔口的内侧1341或其中内侧1341的一侧可以对齐,第四孔口的内侧为靠近所述第一孔口131的一侧部,第二孔道112与第一孔口131在流量调节组件13反面部138b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孔口134与第一孔口131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通道分别与第二孔道112的侧部和第四孔口134的侧部对齐,保证流体自第二孔道顺畅流入第一连接通道,并自第四孔口流出,不增加流动阻力,换热性能较好。第三通道的长度由第四孔口134位置决定,第四孔口134和第一孔口131之间的距离L可变,以方便和各种尺寸的外接管相配合。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图7所示为换热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图12所示为换热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本体部和第一孔口、第四孔口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且该侧为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换言之,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基座部的正面部138a;参照图7-图10和图12,第一连通部包括第一通道1311和第二通道1312,第一通道自第一孔口131朝着换热芯体11方向延伸,且不贯通流量调节组件13;第二通道1312与第一通道1311的延伸方向不同如图所示大致垂直,第二通道1312自第一通道1311向着流量调节区231方向延伸;第二连通部与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基座部的正面部,方便与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连接的外接管的安装。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有密封件15,第二通道1312的另一端部,即第二通道1312远离第一通道1311的端部由密封件15密封。具体的,密封件15包括阻挡件151、固定件152和密封圈153,阻挡件151位于第二通道1312远离第一通道1311的端部,且阻挡件与固定件152固定安装,固定件用于限定阻挡件151移动,阻挡件151外通过设置密封圈153实现密封。
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可对齐连通,流量调节组件13在第三孔口133与第四孔口134之间设置连接通道1340’。具体的,连接通道1340’贯穿流量调节组件13,连接通道1340’的一侧为第三孔口133,连接通道1340’的另一侧为第四孔口134,连接通道1340’与第二孔道112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另外,第一孔口与第四孔口之间的距离L可变,以方便和各种尺寸的外接管相配合。
为方便后续安装需求,流量调节组件13在第一孔口131与第四孔口134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137,固定孔137与第一连接通道1340’、第一通道1311平行设置,或者说固定孔137的外端口可以与第一孔口131、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同一侧。具体地,固定孔137为一个时,固定孔137的外端口、第一孔口131、第四孔口134的中心位置大致位于一直线;固定孔137为两个时,固定孔137的外端口分设于第一孔口131的圆心与第四孔口134的圆心的连接线的两侧。以使需要与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连接的外接管只需通过一个接板或压块稳定固定,且接板或压块通过插入固定孔137中的固定件稳定固定,不易移位。另外,本实施例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第四孔口134和第一孔口131之间的距离L较小,这样可以使固定与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连接的外接管的接板或压块较小,能够降低成本,减小换热装置的体积和重量。
应当知道,流量调节组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流量调节组件中的本体部230可位于基座部130的正面部或侧面部,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可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正面部或侧面部。具体的,在本体部230是自基座部130的正面部向基座部130内侧配合安装的情况下或者说基座部130的用于与本体部230配合安装的孔口是位于基座部130的正面部的情况下,本体部230的中心线与第一孔道11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或平行;参照图7-图10以及图12,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正面部138a,第一连通部在第一孔口131与流量调节区231之间包括有第一变向部1311a(图上虚线框),进口连接通道包括第一孔口131、第一变向部1311a、流量调节区231和第二孔口132,第一变向部1311a位于第一通道1311和第二通道1312之间;或者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侧面部,进口连接通道包括第一孔口131、流量调节区231和第二孔口132。
另外,基座部130的用于与本体部230配合安装的孔口是位于基座部130的侧面部的情况下或者说本体部230是自基座部130的侧面部向基座部130内侧配合安装的情况下,本体部230的中心线与第一孔道111的中心线不重合且不平行;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正面部138a或侧面部138c,第二连通部在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二孔口132之间还包括有第二变向部130a(图上虚线框),参照图11,进口连接通道包括第一孔口131、流量调节区231、第二变向部130a、第二孔口132。
参照图1、图2、图6-图11,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有安装板12,流量调节组件13通过安装板12与换热芯体11固定,安装板12位于基座部13和换热芯体11之间,安装板12与顶板固定,其中,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基座部,第二孔口132和第三孔口133位于安装板12,且位于安装板12与换热芯体相固定的一侧。
安装板12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1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123,流量调节组件13内部靠近安装板12的一侧设置有与该凸起部123相配合的定位孔136,凸起部123插入定位孔136中;或者安装板12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孔,流量调节组件13内部靠近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与该定位孔相配合的凸起部,凸起部插入于定位孔中。通过凸起部与定位孔的定位,有利于安装板的准确固定。
更为具体的,流量调节组件1313的基座部一侧靠近或者贴合安装板设置,基座部设置有与安装板的凸起部相配合的定位孔或者与安装板的定位孔相配合的凸起部,基座部与安装板固定设置;第一孔口与第四孔口位于基座部,基座部还设置有两个连通通道使第二孔口与第一孔口连通,第三孔口与第四孔口连通。此时,第三孔道贯穿基座部和安装板,且第三孔道与第一孔道相连通的端口为第二孔口。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侧面部,亦可以说是基座部130的侧面部,基座部连通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的连通通道的内径大于第二孔道112的内径,该连通第三孔口和第四孔口的连通通道相对第二孔道112邻近第三孔道,以使第四孔口与第一孔口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这样可以使固定与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连接的外接管的接板或压块较小,能够降低成本,减小换热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如图7、图8所示,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正面部,亦可以说是基座部130的正面部,基座部连通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的连通通道与第三孔口偏心设置,基座部连通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的连通通道的侧部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孔口的侧部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以使基座部与安装板的焊接更为牢固。
这里应当说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图12为换热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流量调节组件13和安装板12也可为两个独立部件,安装板12和流量调节组件13分设在换热芯体两侧,安装组件与顶板固定,安装板12与底板固定。安装组件13包括基座部130,第一孔口131、第二孔口132、第三孔口133和第四孔口134位于基座部130,且第二孔口132和第三孔口133位于基座部130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
另外,第二孔口132与第一孔道111同轴设置;或者第二孔口132与第一孔道111偏心设置,第二孔口132的内侧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孔道111的内侧与换热芯体11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第三孔口133与第二孔道112同轴设置;或者第三孔口133与第二孔道112偏心设置,第三孔口133的内侧与换热芯体11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X1不小于第二孔道112的内侧与换热芯体11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X2,如图6所示。
更为具体的,第二孔口的内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孔道111内径,且第二孔口与第一孔道111可以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第三孔口与第二孔道112内径大致相等,且第三孔口与第二孔道112可以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同轴设置有利于第二孔口、第三孔口与第一孔道、第二孔道间流体顺畅流动,不增加流动阻力。偏心设置有利于增强第二孔口、第三孔口周边的焊接强度。
或者第三孔口内径大于第二孔道112,且第三孔口与第二孔道112偏心设置,第三孔口的内侧与换热芯体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X1不小于第二孔道112的内侧与换热芯体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X2,以保证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焊接面足够大,保证焊接强度。上述第二孔口与第一孔道的大小及位置关系,第三孔口与第二孔道的大小及位置关系同样适用于流量调节组件不包括安装板的情况。
参见图5和图10,为便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定位安装,流量调节组件13的第二孔口132周边设置有定位凸台135,该定位凸台135凸起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表面,且该定位凸台135伸入第一孔道111,以使第二孔口132与第一孔道111相对齐。
安装板12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1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123,流量调节组件13内部设置有与该凸起部123相配合的定位孔136,凸起部123插入定位孔136中,有利于安装板的定位。
另外,换热芯体包括第五孔口和第六孔口,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五孔口与第四孔道相连通,第六孔口与第五孔道相连通;第五孔口与第四孔道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第六孔口与第五孔道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同轴设置有利于经过第五孔口或第六孔口的流体顺畅,阻力相对较小,偏心设置有利于保证第五孔口、第六孔口周边的焊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口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四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
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道、本体部、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并与所述第三孔道的壁部密封固定,所述本体部包括有流量调节区,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一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一连通部,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二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基座部和线圈,所述线圈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外部,所述第三孔道为贯穿该基座部的贯穿孔道,所述贯穿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对齐或所述贯穿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略微偏心设置,所述贯穿孔道一端的孔口为安装口,所述贯穿孔道另一端的孔口为所述第二孔口;所述贯穿孔道的内腔包括固定腔,所述固定腔相对靠近所述安装口,所述本体部的一部分自所述安装口伸入所述贯穿孔道中并与所述固定腔的壁部组装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正面部、侧面部和反面部,所述反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相固定的一侧或者说反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所述正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相对背离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
所述本体部是自所述基座部的正面部向所述基座部内侧配合安装,所述本体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孔道的中心线大致重合或平行;所述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所述安装组件的正面部,所述第一连通部在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流量调节区之间包括有第一变向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正面部、侧面部和反面部,所述反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相固定的一侧或者说反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所述正面部为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相对背离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
所述本体部是自所述基座部的侧面部向所述基座部内侧配合安装,所述本体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孔道的中心线不重合且不平行;所述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所述安装组件的正面部或侧面部,所述第二连通部在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二孔口之间包括有第二变向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孔口、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且该侧为背离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通部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孔口朝着所述换热芯体方向延伸,且不贯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通道向着所述流量调节区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通部与所述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侧,所述密封件包括阻挡件、固定件和密封圈,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端部,且所述阻挡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安装,所述密封圈套在所述阻挡件外。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孔口、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不同侧;所述第一连通部大致为直线式通道,且不贯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连通部为折弯型通道。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在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四孔口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外端口与所述第一孔口、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
所述固定孔为一个,所述固定孔的外端口、所述第一孔口、第四孔口的中心位置大致位于一直线;
或者所述固定孔为两个,所述固定孔的外端口分设于所述第一孔口的圆心与所述第四孔口的圆心的连接线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流量调节组件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的一侧;
或者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分设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五孔口和第六孔口,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所述第五孔口与所述第四孔道相连通,所述第六孔口与所述第五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五孔口与所述第四孔道略微偏心设置,所述第六孔口与所述第五孔道略微偏心设置。
CN201620164524.9U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换热装置 Active CN205373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64524.9U CN205373470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64524.9U CN205373470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73470U true CN205373470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64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64524.9U Active CN205373470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73470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86553A1 (zh) * 2016-11-09 2018-05-1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76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
CN108955313A (zh) * 2017-05-26 2018-12-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
CN109599621A (zh) * 2017-09-30 2019-04-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冷却板集成组件和电池组件
CN110073164A (zh) * 2016-11-09 2019-07-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0411247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1750698A (zh) * 2016-07-14 2020-10-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0698A (zh) * 2016-07-14 2020-10-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CN111750698B (zh) * 2016-07-14 2022-06-1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US11285781B2 (en) 2016-11-09 2022-03-29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luid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CN108068581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76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
WO2018086553A1 (zh) * 2016-11-09 2018-05-1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0073164A (zh) * 2016-11-09 2019-07-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B (zh) * 2016-11-09 2022-12-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JP2019533797A (ja) * 2016-11-09 2019-11-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流体熱交換アセンブリ及び車両熱管理システム
EP3540352A4 (en) * 2016-11-09 2020-06-2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LUID HEAT EXCHANGE ARRANGEMENT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A VEHICLE
CN108955313A (zh) * 2017-05-26 2018-12-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
CN109599621A (zh) * 2017-09-30 2019-04-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冷却板集成组件和电池组件
EP3690360A4 (en) * 2017-09-30 2021-07-14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COOLING ARRANGEMENT AND BATTERY ARRANGEMENT
US11476514B2 (en) 2017-09-30 2022-10-18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cool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CN110411247B (zh) * 2018-04-27 2021-12-2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0411247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73470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1978237B (zh) 适于弯曲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3328914B (zh) 热交换器
CN108068572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KR101526427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03712383B (zh) 换热器与膨胀阀的集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18165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3453699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204988005U (zh) 致冷剂置换装置和hvac系统
CN106767045B (zh) 带有旁路的板式结构热交换器及制造这种热交换器的方法
CN109520176A (zh) 换热装置
CN205373471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6918255A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CN106356582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2428773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WO2008026814A3 (en) Water coo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05748088U (zh) 换热装置
CN103542619A (zh) 热交换器结构
CN100578122C (zh) 膨胀阀
CN202885112U (zh) 空调系统集成组件
CN210851949U (zh) 组合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04254925U (zh) 换热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95918U (zh) 一种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01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21 Avenue, No. 6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