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8255A -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8255A
CN106918255A CN201510997992.4A CN201510997992A CN106918255A CN 106918255 A CN106918255 A CN 106918255A CN 201510997992 A CN201510997992 A CN 201510997992A CN 106918255 A CN106918255 A CN 106918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perture
duct
sub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79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825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979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8255B/zh
Priority to US15/554,734 priority patent/US10408511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6/089923 priority patent/WO2017012495A1/zh
Priority to EP16827186.4A priority patent/EP3327397B1/en
Priority to PL16827186.4T priority patent/PL3327397T3/pl
Publication of CN106918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8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第一阻挡部位于各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第一孔道被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第一流通通道通过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阀组件位于第一接口与第一孔道之间,阀组件的第一流通区位于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第一接口连通,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与第一孔道连通。本发明的换热装置及换热器外形尺寸小、便于后续安装且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需要冷却,利用冷却液冷却是一种较常用的方式。通常的电池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的节流作用后进入换热器,发生蒸发后冷却冷却液,经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到电池组对电池进行散热,冷却液流经电池组后温度升高,需要回到换热器进行冷却。
通常,流经膨胀阀的是制冷剂,流经换热器的是制冷剂与冷却液两种液体。制冷剂先经过膨胀阀,产生节流,从阀出来时处于汽液两相状态进入换热器的一侧,然后从换热器另一侧离开,换热器两侧都需要有连接管路,不仅安装麻烦,而且使换热器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形尺寸小、便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好的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芯体、阀组件、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阀组件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流通区、节流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节流区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和所述第二流通区之间。
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所述第四板片,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三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三孔道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孔道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二孔道;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三孔道;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三孔道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孔道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孔道;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所在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所在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三孔道。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子一类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子一类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分别与第二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所述子一类板片包括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子一类板片的第三孔口,且第一凸台还包括有凹台,该凹台由所述第一凸台自所述第三孔口周边的区域下凹形成;
所述子二类板片包括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子二类板片的第三孔口;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凸台,第三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所述第三凸台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外径;层叠时,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凹台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的凸起高度大致相等。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第一换热段邻近所述阀组件,第二换热段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段由第二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层叠形成;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第一换热段邻近所述阀组件,第三换热段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第二换热段位于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之间,所述第一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四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三换热段由第二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层叠形成。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和凸起于所述板平面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三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或者所述第三凸台,第三板片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第三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和凸起于所述板平面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所述第四板片的第二阻挡部和第一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或者所述第三凸台,所述第四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或第二凸台或第三凸台。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还包括第四孔口和第五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三阻挡部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一板片的第四孔口、第二板片的第四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四孔口层叠形成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五孔口和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层叠形成第五孔道,所述第五孔道被所述第三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四阻挡部和第五孔口,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五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五孔口层叠形成第五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四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四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四孔口层叠形成第四孔道,所述第五孔道被所述第四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形尺寸小、便于安装的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层叠形成第三孔道;
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孔道的其中一个子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至少一个第三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三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
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的其中一个子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
换热装置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直接集成在一起,不仅便于安装,且省去阀组件与换热装置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并通过第三板片分隔第一流通通道,以增长流动路径,从而实现换热装置在外形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且通过设置第三孔道,便于换热装置的后续安装。
换热器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板片分隔第一流通通道,以增长流动路径,从而实现换热器在外形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且通过设置第三孔道,使流体进口和出口可位于换热器芯体同一侧,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被剖切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安装板的侧面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其中一种板片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板片沿A-A方向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其中另一种板片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板片沿A-A方向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其中又一种板片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板片沿A-A方向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器芯体11、阀组件12、安装板13、顶板(未显示)、底板14、第一外接管15、第二外接管16、第三外接管17和第四外接管18。换热器芯体11两侧分别由顶板和底板14抵接,安装板13与顶板抵接。参照图2,安装板13包括多个安装孔132、用于固定安装第一外接管15的第一通孔137、用于固定安装第二外接管16的第二通孔133、用于固定安装第三外接管17的第三通孔(未显示)以及用于固定安装第四外接管18的第四通孔(未显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外接管15与换热装置的连接口为第一接口,第二外接管16与换热装置的连接口为第二接口,图上所示第一接口为第一通孔137,图上所示第二接口为第二通孔133,第一接口与换热器芯体之间连接阀组件12,第一接口与阀组件12之间为连接通道151,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之间为流体通道。安装板13还包括有连接槽134,连接槽134位于安装板13的反面且自第一通孔137延伸至阀组件12,连接槽134用于形成连接通道151。其中安装板的反面为与换热器芯体11连接的一面。应当知道,第一接口与阀组件之间可不设置连接通道,第一接口可直接位于阀组件上。其中,第一接口为制冷剂进口,第二接口为制冷剂出口。
换热器芯体11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包括多个第一板片111、多个第二板片112、至少一个第三板片113和至少一个第四板片114;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层叠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第一板片111、第二板片112各自包括第一孔口33、43、53、第二孔口34、44、54、第四孔口35、45、55、第五孔口36、46、56和第三孔口37、47、57,各板片上的第一孔口33、43、53对齐形成第一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二孔口34、44、54对齐形成第二孔道,各板片上的第四孔口35、45、55对齐形成第四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五孔口36、46、56对齐形成第五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三孔口37、47、57对齐形成第三孔道。其中,换热器芯体11的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第四孔道、第五孔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连通,第三孔道相对邻近第二孔道而相对远离第一孔道。第一孔道与第一接口相连通,第三孔道与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三板片113包括第一阻挡部19a和第二孔口24,第三板片113的第二孔口24与第一板片111的第二孔口24、第二板片112的第二孔口24对齐形成第二孔道,第一阻挡部19a位于第三板片与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23对应位置,换热器芯体11的第一孔道被第一阻挡部19a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四板片114还包括第二阻挡部19b和第一孔口23,第四板片114的第一孔口23与第一板片111的第一孔口23、第二板片112的第一孔口23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换热器芯体11的第二孔道被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挡部19b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位于换热器芯体中部区域或者说均离顶板或底板一定距离设置,并将第一流通通道分隔为三个换热段,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101、第二换热段102和第三换热段103,第一换热段101与第一流通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三换热段103与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换热段102位于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之间,第一换热段101内流体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段102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第二换热段102内流体流动方向与第三换热段103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换热器芯体内部通过加设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将第一流通通道分隔成至少三个换热段,使换热装置结构较小的情况下,有效地增长了流体的流动路径,保证换热装置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满足一定要求,使其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结合参照图2和图3,阀组件12和第一接口位于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阀组件12包括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和第二流通区122,第一流通区121位于换热器芯体11外部且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二流通区122和第一孔道相连通,具体的,第二流通区122可直接位于第一孔道中或者第二流通区122位于第一孔道上方,节流区123位于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之间。阀组件12包括阀芯组件120和阀座部131,阀芯组件120与阀座部131密封配合;阀座部131包括与第一流通区121连通的第一开口131c和与第二流通区连通的第二开口131d,第二开口131d的内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安装板的连接槽自第一接口延伸至第一开口,以使连接通道与第一流通区相通;阀座部131还包括安装部131a、定位部131b以及形成于该阀座部中部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的贯穿孔138,阀芯组件120伸入贯穿孔138并与安装部131a组装固定,定位部131b包括凸起段131b2和隔离段131b1,定位部131b的凸起段131b1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凸起段131b1的端部位于第一孔道中,凸起段131b2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且凸起段131b1的端部与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板片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定位部131b的隔离段131b2位于换热器芯体外部,隔离段131b2尤其位于顶板与安装板之间,且隔离段131b1靠近连接通道151,隔离段131b1与安装部131a之间形成第一开口131c,隔离段131b1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凸起段131b1位于第一孔道中,可缩短制冷剂进入第一流通通道的路径,防止经阀组件后的制冷剂在较长管路中出现气液分离;隔离段131b2隔离连接通道与第一孔道,防止制冷剂不经过阀组件直接进入第一孔道;另外,制冷剂进入换热器芯体时,制冷剂大部分为液体,液体密度远大于气体,为了防止制冷剂气化后,体积迅速膨胀,流速急剧增加,因此,凸起段131b1与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较小,可以降低气体的流速,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具体的,阀芯组件120与阀座部131可为组装固定,例如阀芯组件的一部分与阀座部131的安装部131a为螺纹配合,具体地,阀座部131位于安装部131a位置的贯穿孔中的一部分内壁135设置有螺纹接口部,阀芯组件的一部分外壁设置有与螺纹接口部相配合的螺纹部,以实现两者的组装固定。阀芯组件120还包括阀针和节流孔,阀针与节流孔相配合形成节流区123,节流区123位于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之间,且节流区123可以连通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节流区123大小可变,第二流通区122中流体的流量受控于节流区123的大小,节流区的大小由阀针和节流孔的位置决定。阀组件12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可依据工况对阀针进行移动,进而自动调整节流区大小,从而实现流量的自动变化。第一流通区121可为多个,方便流体从连接通道流入阀组件。阀组件12与安装部131a之间以及阀组件12与定位部131b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以保证各通道之间的密封性。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直接集成与一起,使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直接位于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孔道中,使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之间无需管路连接,使经阀组件节流后的制冷剂直接进入换热器芯体,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汽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阀座部131为安装板13的一部分;阀座部131凸起于安装板13平面,安装部131a位于安装板的正面,定位部131b位于安装板的反面,定位部131b伸入第一孔道中,定位部131b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阀座部131与安装板13为组装固定,安装板13包括固定阀座部131的定位孔,定位孔的位置与第一孔道相对应,阀座部131自定位孔伸入第一孔道中;阀座部131的定位部131b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阀座部与安装板分体设置或一体设置可满足不同的制造及安装需求,定位部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内径可使流体自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流出后还能回流进入被定位部拦阻的板片通道,避免板片通道的浪费。
参照图5-图10,第一板片111还包括子一类板片111a和子二类板片111b;子一类板片111a和子二类板片111b分别与第二板片112层叠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以板片30、40、50为例,详细说明板片结构。参照图5、图6、图9和图10,子一类板片111a和子二类板片111b均包括板平面31、51和翻边32、52,翻边32、52位于板平面31、51的周边。板片包括板平面31、51和翻边32、52,翻边32、52位于板平面31、51的周边。在板平面的大致角部位置形成第一孔口33、53,第二孔口34、54、第四孔口35、55和第五孔口36、56,第三孔口37、57邻近第一孔口33、53或第二孔口34、54。第一孔口33、53和第二孔口34、54可位于板片的同一侧或者对角侧。第四孔口35、55和第五孔口36、56同样可位于各自板片30、50的同一侧或者对角侧。
具体参照图5和图6,以板片30为例,子一类板片111a包括板平面31和翻边32,子一类板片111a包括凸起于板平面31一定高度的第一凸台312,第一凸台312中间形成第三孔口37,且第一凸台312还包括位于第三孔口37周边的凹台3121;该凹台3121由第一凸台312自第三孔口37周边的区域下凹形成,凹台3121包括正面和反面,正面为板平面31上形成有第一凸台312的表面,另一面为反面,凹台3121的正面与板片的板平面齐平;子一类板片111a还包括凸起于板平面31一定高度的第四凸台311,第四凸台311中间形成的孔口为第一孔口33和第二孔口34,第四孔口35和第五孔口36形成于板平面31上。
参照图9和图10,以板片50为例,子二类板片111b包括板平面51和翻边52,子二类板片111b还包括凸起于板平面51一定高度的第四凸台511,第四凸台511中间形成的孔口为第一孔口53和第二孔口54,第四孔口55和第五孔口56形成于板平面51;子二类板片111b还包括第二凸台512,第二凸台512中间形成第三孔口57,第二凸台512包括凸起于板平面51的凸面5121。
参照图7和图8,以板片40为例,第二板片112包括板平面41和翻边42,子二类板片111b还包括凸起于板平面41一定高度的第四凸台411和第三凸台412,第四凸台411中间形成的孔口为第四孔口45和第五孔口46,第一孔口43和第二孔口44形成于板平面41;第三凸台412中间形成第三孔口47,第三凸台412包括凸起于板平面41的凸面4121。再结合图4,第三凸台412的凸面4121自第三孔口4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大致等于子一类板片111a的凹台3121自第三孔口3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且子二类板片111b第二凸台512的凸面5121自第三孔口5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第二板片112第三凸台412的凸面4121自第三孔口4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即第三凸台的外径小于第二凸台的外径。子一类板片111a和第二板片112层叠在一起时,第三凸台412的凸面4121和子一类板片111a的凹台3121反面相抵接,子一类板片111a的凹台3121和第三凸台412的凸面4121封闭板片上的通道,使第三孔道不与该板片周边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连通。而当子二类板片111b和第二板片112层叠在一起时,子二类板片111b第二凸台512的凸面5121的一部分与第二板片112的板平面51的反面抵接,且子二类板片111b第二凸台512的凸面5121自第三孔口5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第二板片112第三凸台412的凸面4121自第三孔口47内壁向外延伸的距离,以使与第一孔道、第二孔道连通的制冷剂流通通道和第三孔道相连通,使流体经第三孔道流向第二接口。其中,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的凸起高度大致相等。
第三板片113的结构大多数可参照子一类板片111a或第二板片112,第四板片114的结构大多数可参照子二类板片111b或第二板片112,第三板片113包括第一阻挡部19a、第二孔口34、44、第四孔口35、45、第五孔口36、46和第三孔口37、47,第四板片114包括第二阻挡部19b、第一孔口43、53、第四孔口45、55、第五孔口46、56和第三孔口47、57,各板片的第一孔口33、43、53对齐形成第一孔道,各板片的第二孔口34、44、54对齐形成第二孔道,各板片的第四孔口35、45、55对齐形成第四孔道,各板片的第五孔口36、46、56对齐形成第五孔道,各板片的第三孔口37、47、57对齐形成第三孔道,其中第三孔道相对靠近第二孔道而相对远离第一孔道。第三板片113的第一阻挡部19a分隔第一孔道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挡部19b分隔第二孔道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如此使第一流通通道经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后形成至少三个换热段。第三板片113的第一孔口23和第四板片114的第二孔口24可位于第四凸台或板平面,同样的,第一阻挡部19a和第二阻挡部19b也可位于第四凸台或板平面,第四凸台231包括凸起于板平面21的凸面和与该凸面相对的凹面。第一阻挡部19a、第二阻挡部19b可以是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一部分,也可与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板平面或凸台的凹面焊接固定。
返回参照图1,第一换热段101由子一类板片111a、第二板片112、第三板片113层叠形成;第二换热段102由子一类板片111a、第二板片112和第四板片113层叠形成;第三换热段103由子二类板片111b和第二板片112层叠形成,其中第三板片113的正面属于第一换热段,第三板片的反面属于第二换热段,第四板片的正面属于第二换热段,第四板片的反面属于第三换热段。位于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之间的流体通道包括连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第二流通区122、第一孔道邻近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一换热段101、第二孔道邻近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二换热段102、第一孔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三换热段103、第二孔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三孔道。其中,板平面上具有凸台的一面定义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位于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第二外接管16与安装板13上的第二通孔连通,且第二通孔与各板片的第五孔口位置相对齐,第二外接管与安装板组装固定。如此方便换热装置的进出口开设于换热装置的同一侧,利于后续管路连接,且安装所需空间较小。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换热装置还可仅包括第一板片111、第二板片112和第三板片113,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各自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第三孔口、第四孔口和第五孔口,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第三孔口、第四孔口和第五孔口,各板片上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各板片上的第四孔口对齐形成第四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五孔口对齐形成第五孔道。其中,换热器芯体11的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第三孔道相对邻近第一孔道而相对远离第二孔道。第三板片的第一阻挡部分隔第一孔道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一流通通道经第一阻挡部分隔后形成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其中第一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层叠形成,第二换热段由子二类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形成,其中第三板片的正面属于第一换热段,第三板片的反面属于第二换热段,以使第三孔道在第一换热段内不与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而在第二换热段内与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位于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之间的流体通道包括连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第二流通区122、第一孔道邻近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一换热段101、第二孔道、第二换热段102、第一孔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三孔道。其中,板片、接管、阀组件等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方式。
为了使第二流通通道内流体分配更为均匀,且能增长其流动路径以提高换热效率,例如以板片30结构为例,第三板片113还可包括第三阻挡部(未显示)和第四孔口25,第一板片111的第四孔口25、第二板片112的第四孔口25和第三板片113的第四孔口25对齐形成第四孔道,第一板片111的第五孔口26与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26对齐形成第五孔道,第五孔道被第三阻挡部隔离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五孔道和第四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当然,第四板片114也可包括第四阻挡部(未显示)和第五孔口26,第一板片111的第五孔口26、第二板片112的第五孔口26和第四板片114的第五孔口26对齐形成第五孔道,第一板片111的第四孔口25与第二板片112的第四孔口25对齐形成第四孔道,第五孔道被第四阻挡部隔离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五孔道和第四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如此,利用第三板片或第四板片可同时实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的分隔,使换热装置结构更为简单,节省制造成本。
当然,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还可通过不同的板片进行分隔,例如,板片还包括第五板片,板片结构同样以板片30为例,换热器芯体还包括第五板片(未显示),第一板片111包括第四孔口25、第五孔口26,第二板片也包括第四孔口、第五孔口,第三板片也包括第四孔口、第五孔口,第四板片包括第四孔口和第三阻挡部,第一板片的第四孔口、第二板片的第四孔口、第三板片的第四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四孔口对齐形成第四孔道,第一板片的第五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五孔口对齐形成第五孔道,第五孔道被第三阻挡部隔离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五孔道和第四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第二流通通道通过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芯体、阀组件、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五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阀组件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流通区、节流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节流区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和所述第二流通区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所述第四板片,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三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三孔道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孔道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二孔道;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三孔道;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三孔道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孔道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孔道;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第一接口所在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所在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三孔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子一类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子一类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分别与第二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
所述子一类板片包括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子一类板片的第三孔口,且第一凸台还包括有凹台,该凹台由所述第一凸台自所述第三孔口周边的区域下凹形成;
所述子二类板片包括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子二类板片的第三孔口;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凸台,第三凸台中部区域形成贯穿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所述第三凸台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外径;层叠时,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凹台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的凸起高度大致相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第一换热段邻近所述阀组件,第二换热段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段由第二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层叠形成;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第一换热段邻近所述阀组件,第三换热段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第二换热段位于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之间,所述第一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段由子一类板片、第二板片和第四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三换热段由第二板片和子二类板片层叠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和凸起于所述板平面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三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或者所述第三凸台,第三板片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第三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和凸起于所述板平面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所述第四板片的第二阻挡部和第一孔口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板片的板平面或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板片的第四凸台位置,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或者所述第三凸台,所述第四板片包括所述第一凸台或第二凸台或第三凸台。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还包括第四孔口和第五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三阻挡部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一板片的第四孔口、第二板片的第四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四孔口层叠形成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五孔口和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层叠形成第五孔道,所述第五孔道被所述第三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五孔道和第四孔道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四阻挡部和第五孔口,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五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五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五孔口层叠形成第五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四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四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四孔口层叠形成第四孔道,所述第五孔道被所述第四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四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
8.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层叠形成第三孔道;
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孔道的其中一个子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
9.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板片、多个第二板片、至少一个第三板片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三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三孔口、第三板片的第三孔口和第四板片的第三孔口对齐形成第三孔道;
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的其中一个子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
CN201510997992.4A 2015-0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Active CN106918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7992.4A CN106918255B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US15/554,734 US10408511B2 (en) 2015-02-25 2016-07-13 Heat exchange device
PCT/CN2016/089923 WO2017012495A1 (zh) 2015-07-17 2016-07-13 热交换装置
EP16827186.4A EP3327397B1 (en) 2015-07-17 2016-07-13 Heat exchange device
PL16827186.4T PL3327397T3 (pl) 2015-07-17 2016-07-13 Urządzenie do wymiany ciepł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7992.4A CN106918255B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255A true CN106918255A (zh) 2017-07-04
CN106918255B CN106918255B (zh) 2019-12-13

Family

ID=59456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7992.4A Active CN106918255B (zh) 2015-0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825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6057A (zh) * 2017-12-26 2018-04-27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8534590A (zh) * 2018-04-23 2018-09-1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动力总成热系统分公司 一种可控制流量的热交换装置
CN10948931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CN11032351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时冷却及加热功能的层叠式组合换热器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WO2021238756A1 (zh) * 2020-05-28 2021-12-0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换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150A1 (zh) * 2020-01-03 2021-07-0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0977Y (zh) * 1997-11-20 1999-05-26 四平市巨元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波纹形状不同的换热器板片
CN101677157A (zh) * 2008-09-16 2010-03-24 蔡周贤 具有金属套壳的电连接器
KR20130133437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주)센도리 고효율 열교환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101237A (zh) * 2014-06-25 2014-10-15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4007245U (zh) * 2014-07-18 2014-12-10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0977Y (zh) * 1997-11-20 1999-05-26 四平市巨元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波纹形状不同的换热器板片
CN101677157A (zh) * 2008-09-16 2010-03-24 蔡周贤 具有金属套壳的电连接器
KR20130133437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주)센도리 고효율 열교환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101237A (zh) * 2014-06-25 2014-10-15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4007245U (zh) * 2014-07-18 2014-12-10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31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CN107966057A (zh) * 2017-12-26 2018-04-27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2351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时冷却及加热功能的层叠式组合换热器
CN110323512B (zh) * 2018-03-29 2024-01-30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时冷却及加热功能的层叠式组合换热器
CN108534590A (zh) * 2018-04-23 2018-09-1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动力总成热系统分公司 一种可控制流量的热交换装置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WO2021238756A1 (zh) * 2020-05-28 2021-12-0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255B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8255A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CN106918165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05940233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3988043B (zh) 具有均匀流动离开歧管的低轮廓、分流增压空气冷却器
CN205373470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6711533B (zh) 热交换装置
CN106885396B (zh) 入口整流结构和板式换热器
US20150240722A1 (en) Single phase micro/mini channel heat exchangers for gas turbine intercooling
CN104990433B (zh) 板翅式换热器
CN108068581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9838586A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4949394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6356582A (zh) 热交换装置
US9243846B2 (en) Heat exhanging apparatus
CN205748088U (zh) 换热装置
WO2022022407A1 (zh) 热管理组件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KR20080076222A (ko) 적층형 열교환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7816753A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KR101878237B1 (ko) 용량 변경이 가능한 플레이트-쉘 열교환기
CN205373471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6482537A (zh) 用于内燃机的热交换器
CN205245623U (zh) 一种冷凝器
KR101175761B1 (ko) 판형 열교환기
CN205919579U (zh) 板片式蒸发式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