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07245U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07245U
CN204007245U CN201420399622.1U CN201420399622U CN204007245U CN 204007245 U CN204007245 U CN 204007245U CN 201420399622 U CN201420399622 U CN 201420399622U CN 204007245 U CN204007245 U CN 204007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all
pad
module group
edge gate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996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S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HS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ST Corp filed Critical PHST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3996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07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07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072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可靠、可拆卸、易维护,且制造容易,成本低廉价,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Description

一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换热装置,在制冷工程、反应工程等工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APV公司的创始人Richard Seligman博士于1923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板式换热器,并于1924年申请了专利US1609971A。该专利中给出了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在一起形成薄矩形通道,换热介质则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虽然板式换热器经历了近百年的改进和发展,但是当前工业工程中所应用的板式换热器仍沿用经典结构形式,更多的是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改进。如专利CN102721303A中设置成三个介质通道模式,如专利CN101460803A中针对换热介质的流体特性改进换热板的微观结构,或者改善板片间的制造与装配工艺性以及系统密封等。在典型的板片式换热器中,换热介质通过矩形板片的上(下)角孔流入,由下(上)角孔流出,其间换热介质流经矩形腔体。如果把换热介质通过整个换热器的阻力分为流经板间的阻力和流经板孔的阻力两部分,则流经板孔的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较高。另外,现有板式换热器的强化波纹多为直线状或折线状,主要针对于矩形或方形结构的板式换热器而设计,该类型的强化波纹为凸起或凹陷结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这种矩形板片与强化波纹型式的板式换热器在用于高压、大流量以及高粘度介质的换热系统时,系统总的动力损失较大,摩擦发热严重,板孔区域容易发生损坏和泄漏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克服上述缺陷,通过对换热器装置的结构改进,来解决对于高压、大流量以及高粘度介质的换热系统,板孔阻力不仅使系统总的动力损失较大,摩擦发热严重,也使板孔区域易于损坏和泄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若干个第二模块组和一个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二模块组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壁面和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三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五壁面和第六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五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三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六壁面,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介质通过第一接管流入由第一板片的第二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三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四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五壁面构成的腔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七壁面和第八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七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所述第五板片包括第九壁面和第十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九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壁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十一壁面和第十二壁面,靠近所述第五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一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二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十三壁面和第十四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三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模块组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四壁面,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所述第五板片上设有第三接管和第四接管,所述第三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三接管流入由第五板片的第十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十一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四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四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十二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十三壁面构成的腔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十五壁面和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二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五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十五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所述第六板片包括第十七壁面和第十八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六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七壁面,所述第六板片与所述第十七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八壁面,所述第一垫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所述第六板片上设有第五接管和第六接管,所述第五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介质通过第五接管从由第四板片的第十六壁面、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所述第六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从由第二模组块中的第十四壁面、第三垫片、第三模组块中的第四板片的第十五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并经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的所述第六接管的一端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垫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二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三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第四边缘通道,所述第四边缘通道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第三边缘通道之间,靠近所述第三垫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五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第五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六边缘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边缘通道与所述第三边缘通道在所述第三板片的圆周方向上呈交错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第二边缘通道、第三边缘通道、第四边缘通道、第五边缘通道和第六边缘通道的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第五板片和第六板片均呈圆形,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第五板片和第六板片上均设有自圆心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的圆环波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环波纹在穿过所述任意一块板片中的任意一条直径的横截面上呈正弦或余弦曲线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若干个边缘通道的同时还设置有用于强化传热的圆环波纹,便于应用于高压、大流量以及介质粘度大的换热系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可拆卸、易维护,且制造容易,成本低廉价,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的A-A剖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和
图7为图6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为第一模块组、2为第二模块组、3为第三模块组、4为紧固件、41为螺杆、43为螺母、44为紧固通孔、5为第一板片、51为第一接管、52为第二接管、6为第二板片、61为第一接管通孔、62为第一边缘通道、7为第三板片、71为第三边缘通道、72为第四边缘通道、8为第四板片、81为第二接管通孔、82为第六边缘通道、9为第五板片、91为第三接管、92为第四接管、10为第六板片、101为第五接管、102为第六接管、11为第一垫片、12为第二垫片、121为第二边缘通道、13为第三垫片、131为第五边缘通道、14为圆环波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1、若干个第二模块组2和一个第三模块组3,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2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1和所述第三模块组3中间,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44,所述第一模块组1和第三模块组3通过紧固件4穿过紧固通孔44与第二模块组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块组1、第二模块组2和第三模块组3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1、第二模块组2和第三模块组3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模块组1依次由第一板片5、第一垫片11、第二板片6、第二垫片12、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2依次由第四板片8、第一垫片11、第五板片9、第一垫片11、第二板片6、第二垫片12、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3依次由第四板片8、第一垫片11、第六板片10叠加组成。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气液分离器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设置在最左侧的第一模块组1、向右依次若干个第二模块组2和最右侧的第三模块组3,它们通过若干紧固件4联接组合成一个换热器整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4由螺杆41、螺母43组成,并且每个板片和垫片上都设置有供所述螺杆41穿过的紧固通孔44。
请参阅图2,图2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图5的A-A剖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最左侧设置有第一板片5,所述第一板片5的第一壁面(即第一板片5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一接管51和第二接管52,所述第一接管51的一端外露于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5的第二壁面(即第一板片5的右侧壁面,未图示),所述第一接管51与第一板片5为一体式结构,如图5、6、7所示,介质可由第一接管51流至所述第一板片5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三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左侧壁面,未图示)的中心区域设置有贯通的第一接管通孔61。所述第二接管52与第一板片5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接管52的一端外露于第一壁面,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板片5右侧的第二板片6的第一接管通孔61,并且所述第二接管52的另一端的端点恰好处在第二板片6的第四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所述第二接管52的另一端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四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6、7所示,介质可由第二接管52流通到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区域。靠近所述第二板片6的外环边缘处设置有若干个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62。若干个所述第一边缘通道62呈等圆周分布。所述第一板片5和第二板片6中间设置有第一垫片11,所述第一板片5、所述第一垫片11和所述第二板片6围成一个腔室。
请继续参阅图2,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片7,靠近所述第三板片7的外环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62相对应的第三边缘通道71。所述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中间设置有第二垫片12,所述第二板片6、所述第二垫片12和所述第三板片7围成一个腔室。靠近所述第二垫片12的外环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所述第三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通道121。如图5、6、7所示,介质经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一边缘通道62、所述第二垫片12的第二边缘通道121和所述第三板片7的第三边缘通道71时,不进入它们所围成的腔室,而是直接从所述第三边缘通道71流出,并流入由所述第三板片7的第六壁面(即所述第三板片7的右侧壁面,未图示)和所述第二模块组2构成的腔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7的外环边缘处还设置有若干个贯通的第四边缘通道72,所述第四边缘通道72与所述第三边缘通道71数量相等,且呈等圆周分布,所述第四边缘通道72与所述第三边缘通道71交错布置。所述第三板片7的右侧设置有所述第三垫片13,靠近所述第三垫片13的外环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72相对应的第五边缘通道131。
所述第一板片5、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设置有自内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的圆环波纹14。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并继续参阅图3,图3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最左侧设置有第四板片8,所述第四板片8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二接管通孔81,靠近所述第四板片8的外环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72、所述第五边缘通道131相对应的第六边缘通道82。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第三板片7、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第三垫片13和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第四板片8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四板片8的右侧设置有第五板片9,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九壁面(即所述第五板片9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三接管91,其与第五板片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接管9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五板片9左侧的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二接管通孔81,其终点恰好贯穿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七壁面(即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壁面,未图示),并与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七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所述第四板片8与所述第五板片9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垫片11。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腔室流通到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腔室。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十壁面(即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贯通的第四接管92,其与第五板片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设有所述第二板片6,所述第四接管92穿过右侧的第二板片6的第一接管通孔61,并且其终点恰好在第二板片6的第十二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所述第四接管92与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十二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五板片9的左侧腔室流通到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腔室。所述第五板片9和其右侧的所述第二板片6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垫片11。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设置有所述第三板片7,所述第二板片6与其右侧的所述第三板片7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三板片7的右侧设置有所述第三垫片13,其中所述第一垫片11、所述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三垫片13、所述第二板片6和所述第三板片7的结构已在描述所述第一模块组1中的所述第一垫片11、所述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三垫片13、所述第二板片6和所述第三板片7的结构时介绍过,故在此不再撰述。
所述第四板片8和第五板片9设置有自内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的圆环波纹14。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右侧可以重复设置第二模块组2,也可以设置第三模块组3。由于重复设置的第二模块组2的结构已在上文中介绍,故下文介绍第三模块组3。
请继续参阅图5、图6和图7,并结合图4,图4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模块组3的最左侧设置有第四板片8,所述第四板片8同所述第二模块组2最右侧的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四板片8的中心设有贯穿的第二接管通孔81。所述第三模块组3的第四板片8的右侧设置有第六板片10,所述第六板片10的第十八壁面(即所述第六板片10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五接管101和第六接管102,它们与第六板片1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六接管102的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六板片10的第十八壁面,另一端穿过左侧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二接管通孔81,并且所述第六接管102的另一端的端点恰好处在第四板片8的第十五壁面(即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所述第六接管102与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十五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腔室流出换热器。所述第四板片8和所述第六板片1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垫片11,所述第四板片8、第一垫片11和所述第六板片10围成一个腔室。其中第四板片8和第一垫片11的结构已在描述所述第一模块组1中的第一垫片11和第二模块组2的第四板片8的结构时介绍过,故在此不再撰述。
所述第六板片10设置有自内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的圆环波纹14。
所述第一、二、三边缘通道与第四、五、六边缘通道的位置可以互换。
综上所述,一种介质经所述第一接管51流入,交替经过所述第一、二、三边缘通道、第三接管91,最后经所述第五接管101流出;另一种介质经所述第二接管52流入,交替经过所述第四、五、六边缘通道、第四接管92,最后经所述第六接管102流出。上述结构整体构成一个两入两出的板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圆环波纹14的内环起始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接管51、所述第二接管52、所述第三接管91、所述第四接管92、所述第五接管101、所述第六接管102、所述第一接管通孔61和所述第二接管通孔81的外侧;所述圆环波纹14的外环终止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二、三垫片内径的内侧。所述圆环波纹14自内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设置。
请参阅图6与图7,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圆环波纹14在穿过所述任意一块板片中的任意一条直径的横截面上呈正弦或余弦曲线形状,而且波纹表面光滑连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环波纹14的制造工艺为经模具对换热器板片压挤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式换热器水平放置时换热效果更为理想。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多个边缘通道,系统阻力小,结构简单易于加强,可拆解剖分易于维护,并且强化波纹面的横截面为光滑连续状的正(余)弦曲线,使得局部阻力小,故可以适应高压、大流量以及介质粘度大的换热系统。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若干个第二模块组和一个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二模块组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均为圆柱形,
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壁面和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三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
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五壁面和第六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五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三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六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
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介质通过第一接管流入由第一板片的第二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三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四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五壁面构成的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
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七壁面和第八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七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
所述第五板片包括第九壁面和第十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九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壁面,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十一壁面和第十二壁面,靠近所述第五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一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二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
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十三壁面和第十四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三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模块组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四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
所述第五板片上设有第三接管和第四接管,所述第三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三接管流入由第五板片的第十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十一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四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四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十二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十三壁面构成的腔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
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十五壁面和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二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五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十五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
所述第六板片包括第十七壁面和第十八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六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七壁面,所述第六板片与所述第十七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八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为中空的圆环状结构,
所述第六板片上设有第五接管和第六接管,所述第五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介质通过第五接管从由第四板片的第十六壁面、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所述第六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从由第二模组块中的第十四壁面、第三垫片、第三模组块中的第四板片的第十五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并经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的所述第六接管的一端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垫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二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三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第四边缘通道,所述第四边缘通道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第三边缘通道之间,靠近所述第三垫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五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外环边缘处设有若干个贯通的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第五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六边缘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边缘通道与所述第三边缘通道在所述第三板片的圆周方向上呈交错布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第二边缘通道、第三边缘通道、第四边缘通道、第五边缘通道和第六边缘通道的数量相同。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第五板片和第六板片均呈圆形,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第五板片和第六板片上均设有自圆心向外呈等周期辐射状的圆环波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波纹在穿过所述任意一块板片中的任意一条直径的横截面上呈正弦或余弦曲线形状。
CN201420399622.1U 2014-07-18 2014-07-18 一种板式换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07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9622.1U CN204007245U (zh) 2014-07-18 2014-07-18 一种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9622.1U CN204007245U (zh) 2014-07-18 2014-07-18 一种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07245U true CN204007245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47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99622.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07245U (zh) 2014-07-18 2014-07-18 一种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0724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791A (zh) * 2014-07-18 2014-10-29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5351906A (zh) * 2015-10-09 2016-02-24 北京依米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液态金属的工业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6918255A (zh) * 2015-12-25 2017-07-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US10408511B2 (en) 2015-02-25 2019-09-10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 devic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791A (zh) * 2014-07-18 2014-10-29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4121791B (zh) * 2014-07-18 2015-12-16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US10408511B2 (en) 2015-02-25 2019-09-10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5351906A (zh) * 2015-10-09 2016-02-24 北京依米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液态金属的工业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5351906B (zh) * 2015-10-09 2017-06-06 北京态金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液态金属的工业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6918255A (zh) * 2015-12-25 2017-07-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CN106918255B (zh) * 2015-12-25 2019-12-1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07245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4064035U (zh) 新型板式热交换器
CN201444006U (zh) 全焊板式湍流热网加热器
CN108061471B (zh) 一种多单元复合螺旋板式换热器
CN104121791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2675960U (zh) 一种半焊式换热器
CN111721151A (zh) 一种正弦形通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芯体
CN103983133B (zh) 一种模块化的螺旋板式换热器
CN107120995A (zh) 一种带有新型折流板的壳管式换热器
CN201508123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4101237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3928820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3424014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3881195U (zh) 一种适用于油换热的换热器板片
CN207050530U (zh) 一种宽流道高效换热板及换热器
CN202403567U (zh) 板式降膜换热器
CN204286179U (zh) 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04007248U (zh) 新型板式换热器
CN115127377A (zh) 一种集成高低温热交换器
CN204329685U (zh) 板式换热器
CN209541497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209294470U (zh) 一种新型多通换向阀
CN204128414U (zh) 一种堆叠式换热器
CN207570395U (zh) 一种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
CN203810986U (zh) 直管式交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1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