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0698B - 换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0698B
CN111750698B CN202010534892.9A CN202010534892A CN111750698B CN 111750698 B CN111750698 B CN 111750698B CN 202010534892 A CN202010534892 A CN 202010534892A CN 111750698 B CN111750698 B CN 111750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interface
channel
hol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48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0698A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48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0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0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1/0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in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第二换热芯体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第一、第二孔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三、第四孔道连通、第七、第八孔道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五、第六孔道连通形成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接口与第一孔道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二孔道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三孔道连通,第五接口与第五孔道连通,第六接口与第六孔道连通。本发明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可实现三种流体的热交换,不仅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也需要进行冷却,因此发动机也需要冷却系统进行冷却。
现有车辆中通常使用板式换热器对冷却液加热或冷却,而板式换热器与其他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分开安装到车辆上,占用空间较大,在冷却系统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式换热器进行冷却液的循环时,各板式换热器独立与车辆安装固定,且相互间都需要使用管路连接,占用空间大,且需要很多管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管路布置、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可实现三种流体的热交换,不仅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沿A-A线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沿B-B线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换热组件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5,换热组件1、1’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第一换热芯体1设置第一流体通道16,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设置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第二换热芯体12设置第三流体通道18。
第一换热芯体11至少包括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一换热芯体11大体为长方体结构,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1的邻近角落位置。其中,第一孔道1101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6的一部分,第三孔道1103与第四孔道1104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
第二换热芯体12至少包括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第二换热芯体12大体为长方体结构,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位于第二换热芯体12的邻近角落位置。其中,第五孔道1201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形成第三流体通道18的一部分,第七孔道1203与第八孔道1204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其中,第四孔道11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4,第八孔道12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8,第四孔道1104的外端口封闭,第八孔道1204的外端口封闭,即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八孔道1204、第七孔道1203连通形成为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本文中,外端口是指相对位于换热芯体外部的端口,内端口是指相对位于换热芯体内部的端口。换热组件内部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使三种流体在换热组件内部即可进行热交换,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
应当知道,本文所述的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的位置并不限于附图所示位置,比如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位置互换,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置互换,第五孔道、第六孔道位置互换,第七孔道、第八孔道位置互换都是落于本文范围中。
换热组件1、1’至少包括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第三接口1107、第四接口1205、第五接口1206和第六接口1207,第一接口1105与第一孔道1101连通,第二接口1106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第三接口1107与第三孔道1103连通,第四接口1205与第七孔道1203连通,第五接口1206与第五孔道1201连通,第六接口1207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第三接口1107位于换热组件1的一侧,第四接口1205、第五接口1206和第六接口1207位于换热组件1的另一侧。
换热组件1、1’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13,第一换热芯体11位于连接板13一侧,第二换热芯体12位于连接板13的另一侧,连接板13与第一换热芯体11固定设置,连接板13与第二换热芯体12固定设置,例如通过焊接固定或强力胶水粘胶或螺栓固定等。连接板13包括第一通孔1301,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第一通孔1301连通第四孔道1104与第八孔道1204。更为具体的,第四孔道1104的内端口P4与第八孔道1204的内端口P8通过第一通孔1301连通。
本文中,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包括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四孔道1104的中心线重合,以及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四孔道1104的中心线相互偏离的情况,其中第一通孔1301的一部分或全部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一部分或全部重合以相互连通。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的至少部分重合包括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八孔道1204的中心线重合,以及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八孔道1204的中心线相互偏离的情况,其中第一通孔1301的一部分或全部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以相互连通。本文中,不限定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位置关系,也不限定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位置关系。
第一换热芯体11包括多个第一板片1111,每个第一板片1111包括板平面和翻边,翻边位于板平面周边,相邻的板平面焊接固定,相邻的翻边的至少一部分焊接固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板片1111中的每个板片都包括4个角孔,第一板片1111层叠,第一板片上的角孔对齐形成4个孔道,如此第一板片1111层叠后形成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和第四孔道1104,第一板片包括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1两端侧的第一顶板1109和第一底板1110,第一顶板1109与至少一个连接板13焊接固定,第一底板1110位于翻边朝向侧。第一孔道1101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1,第二孔道1102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2,第三孔道1103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3,连接板13封闭第一孔道1101的内端口P1、第二孔道1102的内端口P2和第三孔道1103的内端口P3;如此加工的时候,可对第一板片(包括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直接冲孔加工,方便加工,便于批量生产。除上述实施方式外,第一板片1111中的第一顶板1109还可仅包括1个角孔,这个角孔与其他第一板片1111上的角孔对齐形成第四孔道1104,第一顶板1109封闭第一孔道1101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端口,第一顶板1109封闭第二孔道1102的内端口P2,第一顶板1109封闭第三孔道1103的内端口P3,第一顶板与连接板焊接,此时连接板在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即可适用,不仅节省材料,而且使换热组件整体结构重量较轻。当然,第一顶板还可包括两个或三个角孔,这几个角孔由连接板封闭。
第二换热芯体12包括多个第二板片1210,每个第二板片1210包括板平面和翻边,翻边位于板平面周边,相邻的板平面焊接固定,相邻的翻边的至少一部分焊接固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板片1210中的每个板片都包括4个角孔,第二板片1210层叠,第二板片1210上的角孔对齐形成4个孔道,如此第二板片1210层叠后形成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和第八孔道1204,第二板片1210包括位于第二换热芯体12两端侧的第二顶板1208和第二底板1209,第二顶板1208与连接板13焊接固定,第二底板1209位于翻边朝向侧。第五孔道1201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5,第六孔道1202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6,第七孔道1203包括相对靠近连接板13的内端口P7,连接板13封闭第五孔道1201的内端口P5、第六孔道1202的内端口P6、第七孔道1203的内端口P7;如此加工的时候,可对第二板片(包括第二顶板、第二底板)直接冲孔加工,方便加工,便于批量生产。除上述实施方式外,第二板片1210中的第二顶板还可仅包括1个角孔,这个角孔与其他第二顶板上的角孔对齐形成第八孔道1204的一部分,第二顶板封闭第五孔道1201的内端口P5,第二顶板封闭第六孔道1202的内端口P6,第二顶板封闭第七孔道1203的内端口P7,第二顶板与连接板焊接,此时连接板在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即可适用,不仅节省材料,而且使换热组件整体结构重量较轻。当然,第二顶板还可包括两个或三个角孔。
换热组件1、1’包括第一焊料积聚区和第二焊料积聚区,第一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1形成第四孔道1104的周壁与连接板13形成第一通孔1301的周壁之间,第一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一通孔1301周边;第二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二换热芯体12形成第八孔道1204的周壁与连接板13形成第一通孔1301的周壁之间,第二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一通孔1301周边。定义第一换热芯体11形成第四孔道1104的周壁为第一周壁,定义连接板13形成第一通孔1301的周壁为第二周壁,第一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一周壁与第二周壁之间,且第一周壁与第二周壁密封设置;定义第二换热芯体12形成第八孔道1204的周壁为第三周壁,定义连接板13形成第一通孔1301的周壁为第四周壁,第二焊料积聚区位于第三周壁与第四周壁之间,且第三周壁与第四周壁密封设置。第一换热芯体11与连接板13之间,第二换热芯体12与连接板13之间在第一通孔1301处通过第一焊料积聚区、第二焊料积聚区固定,更有利地防止流体在通孔位置处泄露。
为使换热芯体内流体换热更为彻底且更充分利用板片,各孔道相对靠近换热芯体的边缘位置,第一换热芯体11包括邻近第四孔道1104的第一侧边1114和第二侧边1115,定义第一通孔1301在第一换热芯体11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由于第一侧边1114、第二侧边1115与第四孔道1104之间的距离较近,为保证第一换热芯体11与连接板1之间在第一通孔1301位置处的焊接强度,第一投影与第一侧边1114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四孔道1104与第一侧边1114之间的距离,第一投影与第二侧边1115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四孔道1104与第二侧边1115之间的距离;如此,在换热流体路径尽量长的前提下,避免第一换热芯体与连接板在邻近第一侧边1114、第二侧边1115位置处焊接不牢固,出现流体泄露。
同理,第二换热芯体12包括邻近第八孔道1204的第三侧边1213和第四侧边1214,定义第一通孔1301在第二换热芯体1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投影与第三侧边12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八孔道1204与第三侧边1213之间的距离,第二投影与第四侧边1214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八孔道1204与第四侧边1214之间的距离。如此保证连接板13与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在第一通孔1301位置处的焊接面积较大,加强焊接牢度,防止流体在此处出现泄漏。
如图3-图5所示,连接板13为一个,连接板13包括正面侧1305和反面侧1306,正面侧1305和反面侧1306相背对设置在连接板13两侧板面,正面侧1305与第一换热芯体11相面对设置,反面侧1306与第二换热芯体12相面对设置,连接板13的正面侧1305与第一换热芯体11(例如第一顶板1109)焊接固定,连接板13的反面侧1306与第二换热芯体12(例如第二顶板1208)焊接固定;第一换热芯体11与第二换热芯体12之间通过连接板13焊接固定,结构简单,方便加工。连接板13的正面侧1305或第一换热芯体11朝向连接板13的侧面涂覆设置有复合层材料,连接板13的反面侧或第二换热芯体12朝向连接板13的侧面涂覆设置有复合层材料。在换热组件的过炉焊接时,复合层材料熔融,实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及连接板的牢固焊接。此处,连接板13不限为一个,连接板13可为两个,两个连接板相对面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本文中,复合层材料为Al-Si-Mg系列钎料,Al-Si-Mg系列钎料包括Si、Fe、Cu、Mn、Mg、Zn及其他,合金牌号例如为4N04、4104、4004。
图6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结合参照图6、图7,连接板13包括第一板件131和第二板件132,第一板件131的外侧与第一换热芯体11焊接固定,第二板件132的外侧与第二换热芯体12焊接固定,第一板件131外侧涂覆设置有复合层材料或者第一换热芯体11朝向第一板件的侧面涂覆设置有复合层材料,第二板件132外侧涂覆设置复合层材料或者第二换热芯体12朝向第二板件132的侧面涂覆设置有复合层材料。第一板件131与第二板件132通过螺栓133、螺母134固定。此处,外侧是指相对位于换热芯体外部的侧部。
为使定位更为准确,第一板件131与第二板件132中一个设置第一孔1309,第一板件131与第二板件132中另一个设置定位凸台1321,定位凸台1321外径小于第一孔1309且伸入所述第一孔1309,定位凸台1321形成第二孔1310,第二孔1310位于定位凸台1321中间位置,第一孔1309与第二孔1310连通,且第一孔1309与定位凸台1321之间通过设置密封圈1311实现密封固定。第四孔道1104的内端口P4与第八孔道1204的内端口P8通过第一孔1309与第二孔1310连通。第一板件131包括位于周边的固定孔1312,第二板件132包括位于周边的固定孔1322,固定孔1312与固定孔1322位于换热芯体的外部,第一板件131与第二板件132通过插入固定孔1322与固定孔1312中的螺栓133实现固定。第一板件131与第一换热芯体11焊接固定,第二板件132与第二换热芯体12焊接固定,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减少焊接不良出现泄漏的问题。第一板件可封闭第一孔道的内端口、第二孔道的内端口、第三孔道的内端口;第二板件可封闭第五孔道的内端口、第六孔道的内端口、第七孔道的内端口。如上所述,第一孔道的内端口、第二孔道的内端口、第三孔道的内端口也可通过第一顶板封闭,第五孔道的内端口、第六孔道的内端口、第七孔道的内端口也可通过第二顶板封闭。
连接板13包括伸出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外部的至少一个安装臂1303,安装臂1303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装孔1304,安装孔1304用于和外部结构组装,例如与车辆进行安装固定。
本文中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并不限于四个孔道,第一换热芯体还可包括其他的连通通道,第二换热芯体也可包括其他的连通通道,例如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换热组件还可设置贯穿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的连通通道,第四接口与第七孔道通过连通通道而连通,如此,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可位于换热组件的同一侧,第五接口、第六接口可位于换热组件的同一侧。具体地,第七孔道的外端口与此连通通道连通。另外,第七孔道与第四接口还可通过外部通道连通,使得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可位于换热组件的同一侧。
图8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换热组件1”’的第一孔道1101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6的一部分,第三孔道1103与第四孔道1104连通,第七孔道1203与第八孔道1204连通,且第三孔道1103与第七孔道1203连通,第四孔道1104与第八孔道1204连通,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第五孔道1201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形成第三流体通道18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16、第二流体通道17、第三流体通道18相互隔离;换热组件1”’的第一接口1105与第一孔道1101连通,第二接口1106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第三接口1107与第三孔道1103连通,第四接口1205与第四孔道1104连通,第五接口1206与第五孔道1201连通,第六接口1207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位于换热组件1”’的一侧,第五接口1206、第六接口1207位于换热组件1”’的另一侧。
第三接口1107与第四接口1205位于换热组件1”’的一侧,更为具体的,第三接口1107、第四接口1205、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位于换热组件1”’的同一侧,例如第三接口1107、第四接口1205、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五接口1206、第六接口1207位于第二换热芯体12;第四孔道11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4,第八孔道12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8,第三孔道1103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3,第七孔道1203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7,第四孔道1104的外端口与第四接口1205连通,第四孔道1104的内端口P4与第八孔道1204的内端口P8相连通,第八孔道1204的外端口封闭,第三孔道1103的内端口与第七孔道1203的内端口连通,第七孔道1203的外端口封闭,第三孔道1103的外端口与第三接口1107连通。
换热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13,第一换热芯体11位于连接板13一侧,第二换热芯体12位于该连接板13另一侧,连接板13与第一换热芯体11固定设置,连接板13与第二换热芯体12固定设置;连接板13包括第一通孔1301a和第二通孔1301b,第一通孔1301a连通第四孔道1104和第八孔道1204,第二通孔1301b连通第三孔道1103与第七孔道1203,更为具体地,第一通孔1301a连通第四孔道1104的内端口P4与第八孔道1204的内端口P8,第二通孔1301b连通第三孔道1103的内端口P3和第七孔道1203的内端口P7。连接板13封闭第一孔道1101的内端口P1、第二孔道1102的内端口P2、第五孔道1201的内端口P5、第六孔道1202的内端口P6。
第一通孔1301a与第一孔道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关系如上所述,另外,第一换热芯体11包括邻近第三孔道1103的第二侧边1115和第五侧边1116,定义第二通孔1301b在第一换热芯体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第三投影与第二侧边1115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孔道与第二侧边1115的距离,第三投影与第五侧边1116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孔道与第五侧边1116的距离;第二换热芯体12包括邻近第七孔道1203的第四侧边1214和第六侧边1215,定义第二通孔1301b在第二换热芯体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第四投影与第四侧边1214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七孔道与第四侧边1214的距离,第四投影与第六侧边1215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七孔道与第六侧边1215的距离。如此,在换热流体路径尽量长的前提下,避免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与连接板在邻近第二侧边1115、第五侧边1116、第四侧边1214、第六侧边1215位置处焊接不牢固,出现流体泄露。
除上述实施方式外,第一板片1110中的第一顶板、第二板片1210中的第二顶板还可仅包括2个角孔,其中一个角孔与第八孔道、第四孔道对齐,另一个角孔与第三孔道、第七孔道对齐,第一顶板封闭第一孔道的内端口,第二孔道的内端口,第二顶板封闭第五孔道的内端口、第六孔道的内端口。当然,第一顶板、第二顶板还可包括三个或四个角孔,除与第一通孔、第二通控对齐的其他角孔由连接板封闭。
参照图2-图10,换热组件1’包括流体控制部件15,流体控制部件15包括第七接口1501、第八接口1502、第九接口1503和第十接口1504,第九接口1503与第七接口1501之间连接设置有流量控制通道1506,流量控制通道1506与第一流体通道16相连通,流量控制通道1506为曲折通道,流量控制通道1506包括第一连接区1507,第二连接区1508以及节流区1509,第一连接区1507与第九接口1503连通,第二连接区1508与第七接口1501连通,节流区1509连通第一连接区1507和第二连接区1508,且节流区1509的通道大小可变;或者节流区1509阻隔第一连接区1507和第二连接区1508;第七接口1501、第八接口1502位于流体控制部件15的同一侧部,第九接口1503和第十接口1504位于流体控制部件15的同一侧部且不与第七接口1501位于同一侧部;第七接口1501与第二接口1106连通,第八接口1502与第一接口1105连通。流体控制部件15可控制流量控制通道的打开、闭合、大小调节。
更为具体的,流体控制部件15包括阀体153、电磁阀1505和安装块14,阀体153包括两个定位孔口(图上未显示),安装块14包括与定位孔口相对应的定位凸台142,每个定位凸台142与每个定位孔口相配合,且通过密封圈143进行密封设置,阀体153与安装块1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电磁阀1505位于阀体153的侧部,电磁阀1505控制流量控制通道的打开和闭合。
第九接口1503的中心线和第十接口1504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孔道的中心线与第二孔道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七接口1501为长条形,第七接口1501沿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通第九接口1503,第七接口1501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接口1106。此处长条形意指近似为长形,其形状相对圆形为长条形。
应当知道,流体控制部件15的位置并不限于附图所示,流体控制部件15也可与第五接口、第六接口连通,或者第三接口、第四接口连通,例如,第七接口与第五接口连通,第六接口与第八接口连通,第七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四接口与第八接口连通。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流量控制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连通,第七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八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第九接口的中心线和第十接口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孔道的中心线与第四孔道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七接口为长条形,第七接口沿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通第九接口,第七接口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连通第三接口。
图10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换热组件1””的流体控制部件15包括本体部151、线圈部152和安装块14,线圈部152套在本体部151的外部,安装块14还包括有容置孔141,本体部151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置孔141,本体部151伸入容置孔141的一部分形成流量控制通道的一部分,流量控制通道的打开、闭合和大小调节由本体部151中的阀针的运动而实现,阀针的运动由线圈部152的磁力驱动。安装块14设置第七接口1501、第八接口1502、第九接口1503、第十接口1504。
在实际运用中,第一流体通道16内可充注制冷剂,第二流体通道17内可充注第一冷却液,第三流体通道18内可充注第二冷却液,参照图4和图5,制冷剂经第九接口1503进入,流经流量控制通道,经第七接口1501、第二接口1106进入第一换热芯体11的第二孔道1102,经过第一板片之间的板间通道进入第一孔道1101,通过第一接口1105,再从第十接口1504离开。第二流体通道内的第一冷却液从第四接口1205进入第七孔道1203,经过第二板片之间的板间通道进入第八孔道1204,然后穿过第一通孔1301,进入第四孔道1104,再经过第一板片之间的板间通道流向第三孔道1103,然后从第三接口1107离开,第一冷却液在第一换热芯体11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第三流体通道18内的第二冷却液从第五接口1206进入第五孔道1201,经过第二板片之间的板间通道进入第六孔道1202,然后从第六接口1207离开。第二冷却液在第二换热芯体12中与第一冷却液进行换热。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在车辆冷却系统中可用于不同的冷却回路,例如可分别用于冷却电池或发动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
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所述第一换热芯体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位于所述连接板另一侧,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
4.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所述第一换热芯体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位于所述连接板另一侧,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的外侧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板件的外侧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固定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流体控制部件,所述流体控制部件包括第七接口、第八接口、第九接口、第十接口,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之间连接设置有流量控制通道,所述流量控制通道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通道包括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和节流区,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九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区和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节流区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节流区的通道大小可变;或者所述节流区阻隔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七接口、第八接口位于所述流体控制部件的同一侧部,所述第九接口和所述第十接口位于所述流体控制部件的同一侧部;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部件包括阀体、电磁阀和安装块,所述阀体包括两个定位孔口,所述安装块包括与所述定位孔口相对应的定位凸台,所述阀体与所述安装块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阀体的侧部,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通道的打开和闭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流体控制部件,所述流体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线圈部和安装块,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流量控制通道,所述线圈部套在所述本体部的外部,所述安装块还包括有容置孔,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孔,所述本体部伸入所述容置孔的一部分形成所述流量控制通道的一部分。
CN202010534892.9A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Active CN111750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4892.9A CN111750698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4892.9A CN111750698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CN201610564439.6A CN107621182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4439.6A Division CN107621182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698A CN111750698A (zh) 2020-10-09
CN111750698B true CN111750698B (zh) 2022-06-14

Family

ID=610878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4439.6A Active CN107621182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CN202010534892.9A Active CN111750698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4439.6A Active CN107621182B (zh) 2016-07-14 2016-07-14 换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621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1247B (zh) * 2018-04-27 2021-12-2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1981876A (zh) * 2019-05-24 2020-11-24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3970263A (zh) * 2020-07-25 2022-01-2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2268392A (zh) * 2020-10-21 2021-01-26 扬州兆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高效热管理换热器
CN114485222A (zh) * 2020-10-23 2022-05-1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7524A (zh) * 1998-03-11 2001-05-30 Swep国际股份公司 三回路板式换热器
JP2003194489A (ja) * 2001-12-28 2003-07-09 Daikin Ind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3328914A (zh) * 2011-01-14 2013-09-25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CN104296422A (zh) * 2013-07-19 2015-01-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集成组件
CN105612339A (zh) * 2013-07-02 2016-05-25 马勒金属立夫有限公司 用于在内燃机中供给燃料的换热器
CN205373470U (zh) * 2016-03-03 2016-07-0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9056A (en) * 1999-08-23 2000-10-10 Case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work vehicle
US8376073B2 (en) * 2010-02-26 2013-02-1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radiator structure
JPWO2014148584A1 (ja) * 2013-03-22 2017-02-1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104896978B (zh) * 2015-05-15 2016-10-05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三介质复合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7524A (zh) * 1998-03-11 2001-05-30 Swep国际股份公司 三回路板式换热器
JP2003194489A (ja) * 2001-12-28 2003-07-09 Daikin Ind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3328914A (zh) * 2011-01-14 2013-09-25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CN105612339A (zh) * 2013-07-02 2016-05-25 马勒金属立夫有限公司 用于在内燃机中供给燃料的换热器
CN104296422A (zh) * 2013-07-19 2015-01-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集成组件
CN205373470U (zh) * 2016-03-03 2016-07-0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1182B (zh) 2020-08-07
CN107621182A (zh) 2018-01-23
CN111750698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0698B (zh) 换热组件
CN108068572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KR20190046989A (ko) 차량의 유체 열교환 조립체 및 열관리 시스템
US20190309675A1 (en) Intercool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tercooler
US20220325805A1 (en) Fluid management assembly
KR101841373B1 (ko) 증발기를 팽창 밸브에 결합하기 위한 장치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WO2014021026A1 (ja) 熱交換器
CN110459830A (zh) 热交换装置
CN205748088U (zh) 换热装置
CN109838587A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WO2020238781A1 (zh) 板式换热器
US10954898B2 (en) System for connecting housing elements of a device for heat transfer
US11476514B2 (en) Integrated cool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CN206019425U (zh) 换热组件
CN108955313B (zh) 流体换热组件
CN215295918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074119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0411261B (zh)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单元
WO2022083674A1 (zh)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214250219U (zh) 换热装置
CN110100143B (zh) 中冷器
JP7480415B2 (ja) 絞り熱交換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