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14735U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14735U CN205314735U CN201620022199.2U CN201620022199U CN205314735U CN 205314735 U CN205314735 U CN 205314735U CN 201620022199 U CN201620022199 U CN 201620022199U CN 205314735 U CN205314735 U CN 2053147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 switch
- controlling
- car door
- control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包括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和油门触发模块;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用于控制第一继电器通电的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油门触发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用于控制第二继电器通电的油门触发开关K2,油门触发开关K2与油门控制装置连接,并且在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第二继电器的一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用于控制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打开的中控盒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车门在油门控制装置踩下的同时锁紧,没有延时,当应用在由前向后开启的车门中时,效果尤佳。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汽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制造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行驶需求,个性化设计以及对于汽车速度性能等的追求越来越高。
现有的汽车车门一般采用从后向前开启,或者如跑车从下向上开启,从后向前开启的车门在开启过程中,可能会与正在前进中的车辆或行人相撞,造成事故,而从下向上开启的车门,开门速度慢,耗费时间长。
另外,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从前向后开启的车门,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一般在汽车加速一定时间后,车门自动锁才会开启,而对于从前向后开启的车门而言,如果车辆启动后,车门未关闭,那么后开车门会在逆风气流的作用下吹开,甚至吹落,造成危险。
同时,对于后开车门而言,如果依然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内扣手式开关,那么在拉动内扣手开关后需要用胳膊推动车门才可以将后开车门打开,使用不方便。
因此,如何实现在汽车行驶同时锁紧车门,提高车门的安全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该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可以在汽车行驶同时锁紧车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包括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和油门触发模块;
所述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通电的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
所述油门触发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通电的油门触发开关K2,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与油门控制装置连接,并且在所述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用于控制车门锁紧的中控盒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中控盒连接,第三端与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端以及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继电器为四脚继电器。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供乘车人员手动开启车门的熄火马达控制模块,所述熄火马达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出线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熄火马达控制模块包括电动开关K3、熄火马达、延时继电器以及第三继电器,所述电动开关K3用于控制所述延时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三继电器通电,所述第三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熄火马达拉动车门锁扣。
优选的,所述电动开关K3为按钮开关、触屏开关或者其他形式无需借助外力的电动开关。
优选的,所述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延时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延时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第四端均与所述熄火马达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三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端以及所述熄火马达连接,第五端与所述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和所述油门触发模块接入的电路中,还连接有起保护电路作用的保险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至少一个从后向前开启的前开车门,以及应用于所述前开车门的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包括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和油门触发模块;所述中控马达下锁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通电的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所述油门触发模块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通电的油门触发开关K2,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与油门控制装置连接,并且在所述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用于控制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打开的中控盒连接。该车门下锁控制系统中,当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所述第一继电器通电,由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出线端连接,此时,当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闭合时,所述第二继电器通电,所述第二继电器通电后将信号发送到所述中控盒,控制车门锁紧,由于该系统中,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安装在油门控制装置上,当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油门控制装置可以为油门脚踏板或者油门拉线,因此,当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即车门未锁紧时,踩下油门控制装置的同时,所述第二继电器通电,同时所述中控盒接收到信号控制车门锁紧,在该系统的控制下,车门在油门控制装置踩下的同时锁紧,没有延时,当应用在由前向后开启的车门中时,效果尤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其中:100-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1-第一继电器、200-油门触发模块、201-第二继电器、300-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1-第三继电器、302-延时继电器、303-熄火马达、400-中控箱、500-保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该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可以在汽车行驶同时锁紧车门,车门的安全性显著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汽车。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包括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和油门触发模块200,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和油门触发模块200均连接在电路中。
其中,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包括第一继电器101和用于控制第一继电器101通电的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当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第一继电器101通电,当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打开时,第一继电器101断电。
具体的,如图1所示,负极控制第一继电器101,利用中控马达关锁原理,拉动或(推动)开关闭合或断开,形成通电或断电,控制第一继电器101的开和关,当中控马达在开锁时,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第一继电器101通电,反之,当中控马达在关锁时,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打开,第一继电器101呈断开状态,整个电路呈断电状态。
优选的,第一继电器101用负极控制,大电流线也接负极,另外,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可以手动控制,具体可以氩弧焊枪开关,即氩弧焊枪中所使用的开关,按下通电,松开断电,结构简单,仅需手指轻轻按压即可,成本低。
另外,油门触发模块200包括第二继电器201和用于控制第二继电器201通电的油门触发开关K2,油门触发开关K2与油门控制装置连接,并且在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同时,第二继电器201的一端与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用于控制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打开的中控盒400连接。
具体的,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即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即d端)与油门触发开关K2连接,油门触发开关K2类似于刹车灯开关,油门触发开关K2安装在油门控制装置上,安装方法参考现有技术中刹车灯开关的安装方法。
当油门控制装置踩下时,油门触发开关K2闭合,形成通电,第二继电器201通电,此时的第二继电器201将信号发送给中控盒400,中控盒400接到信号,马上发出信号给中控马达关锁,即锁紧车门。第二继电器201用负极控制,大电流线的正负极取决于中控盒400的控制。
具体的,油门控制装置可以为油门脚踏板或者油门拉线,油门触发开关K2可以安装在油门脚踏板上也可以安装在油门拉线处,当然,油门触发开关K2也可以安装在其他与油门相关的位置,当油门踩下时,能够带动油门触发开关K2闭合的位置均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给出的位置。
该车门下锁控制系统中,当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第一继电器101通电,由于第二继电器201的一端与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连接,此时,当油门触发开关K2闭合时,第二继电器201通电,第二继电器201通电后将信号发送到中控盒400,控制车门锁紧,由于该系统中,油门触发开关K2安装在油门上,当油门踩下后闭合,因此,当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即车门未锁紧时,踩下油门的同时,第二继电器201通电,同时中控盒400接收到信号控制车门锁紧,在该系统的控制下,车门在油门踩下的同时锁紧,没有延时,当应用在由前向后开启的车门中时,效果尤佳。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继电器101的第一端(即a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101的第二端(即b端)与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一端(即a端)连接,第一继电器101的第三端(即c端)与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二端(即b端)连接,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即d端)与第二继电器201连接。
第二继电器201的第一端(即a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201的第二端(即b端)与中控盒400连接,第二继电器201的第三端(即c端)与油门触发开关的第二端(即b端)连接,第二继电器201的第四端(即d端)以及油门触发开关K2的第一端(即a端)均与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即d端)连接。
优选的,第二继电器201为四脚常闭继电器。
另外,该系统还包括用于供乘车人员手动开启车门的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与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连接,即只有当第一继电器101通电时,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才可能通电。
具体的,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包括电动开关K3、熄火马达303、延时继电器302以及第三继电器301,电动开关K3用于控制延时继电器302以及第三继电器301通电,第三继电器301用于控制熄火马达303拉动车门锁扣。
更具体的,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即a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电动开关K3的第二端(即b端)与延时继电器302的第一端(即a端)连接,延时继电器302的第二端(即b端)与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一端(即a端)连接,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二端(即b端)与第四端(即d端)均与熄火马达303连接,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三端(即c端)同时与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即d端)以及熄火马达303连接,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五端(即e端)与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即a端)连接。
优选的,电动开关K3可以为按钮开关或者触屏开关,当该系统应用于由前先后开启的车门时,按钮开关或者触屏开关相对于内扣手式开关,操作更加方便。
当然,电动开关K3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电动开关,当该开关应用于后开车门时,为了保证车门开启方便,无需借助外力的电动开关均可以应用在后开车门中,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给出的开关类型。
具体的,电动开关K3安装在车门上,电动开关K3的原理类似于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喇叭开关,按下通电,松开断电,每次按下后均可回位。
按钮开关或者触屏开关用于控制延时继电器302,当按下按钮开关或触屏开关时,延时继电器302立刻通电1或2秒,然后第三继电器301通电,进而通电给熄火马达303,熄火马达303连接有三根导线,两个正极一个负极,熄火马达303通电后拉动固定在车门内扣手拉杆上的拉丝,形成开锁功能,等同于现有技术中拉动内扣手的过程;
2秒后延时继电器302自动断电,此时的第三继电器301的常开线通电,通电给熄火马达303,熄火马达303自动退出拉丝,内扣手拉杆回位,成常态。
第三继电器30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即第四端(d端)连接,当中控马达在开锁状态时,即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闭合时,第三继电器301才能工作,反之禁止工作。
另外,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和油门触发模块200接入的电路中,还连接有起保护电路作用的保险装置500,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时,保险装置500自动断电,保护各继电器,免受损坏。
除了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以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的汽车,该汽车中包括至少一个从前向后开启的后开车门,上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应用于该后开车门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既具有后开车门所具有的优点,又通过设置油门触发模块200以及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避免后开车门具有的风险,使用方便,安全,并且制作成本低,利于工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这里需要说明的时,汽车的前门和/或后门均可以为从前向后开启的车门,即汽车的任意一个车门均可以为后开车门,或者任意多个车门为后开车门。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汽车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和油门触发模块(200);
所述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包括第一继电器(101)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101)通电的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
所述油门触发模块(200)包括第二继电器(201)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201)通电的油门触发开关K2,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与油门控制装置连接,并且在所述油门控制装置踩下后闭合;
所述第二继电器(20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用于控制车门锁紧的中控盒(4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101)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中控马达下锁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20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继电器(201)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中控盒(400)连接,第三端与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端以及所述油门触发开关K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继电器(201)为四脚继电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供乘车人员手动开启车门的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所述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与所述第一继电器(101)的出线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熄火马达控制模块(300)包括电动开关K3、熄火马达(303)、延时继电器(302)以及第三继电器(301),所述电动开关K3用于控制所述延时继电器(302)以及所述第三继电器(301)通电,所述第三继电器(301)用于控制所述熄火马达(303)拉动车门锁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开关K3为按钮开关、触屏开关或者其他形式无需借助外力的电动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延时继电器(30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延时继电器(30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二端与第四端均与所述熄火马达(303)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301)的第三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101)的第四端以及所述熄火马达(303)连接,第五端与所述电动开关K3的第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马达下锁模块(100)和所述油门触发模块(200)接入的电路中,还连接有起保护电路作用的保险装置(500)。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从前向后开启的后开车门以及应用于所述后开车门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所述车门下锁控制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22199.2U CN205314735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22199.2U CN205314735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14735U true CN205314735U (zh) | 2016-06-15 |
Family
ID=56202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22199.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14735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147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84585A (zh) * | 2016-01-11 | 2016-04-13 | 罗晓云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
2016
- 2016-01-11 CN CN201620022199.2U patent/CN20531473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84585A (zh) * | 2016-01-11 | 2016-04-13 | 罗晓云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67280A (zh) | 车辆联挂控制电路、紧急停车制动的方法、轨道交通车辆 | |
CN207225213U (zh) | 智能可视汽车开门安全防撞装置 | |
CN108412364B (zh) | 一种电动尾门撑杆控制方法和电动尾门系统 | |
CN106347413B (zh) | 一种单一车载信号主机控车方法及系统 | |
CN102582608A (zh) | 一种纯电动汽车紧急制动电气控制装置 | |
CN103220200A (zh) | 一种汽车can/lin总线混合网络拓扑结构 | |
CN205314735U (zh)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
CN101695911A (zh) | 一种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架构 | |
CN201951386U (zh) | 汽车车身控制系统 | |
CN113547988A (zh) | 一种汽车集成电动踏步控制功能的控制方法及车身控制器 | |
CN105484585A (zh) |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下锁控制系统 | |
CN110043151A (zh) | 客车车门防夹装置及防夹门的控制方法 | |
CN102145671B (zh) | 汽车车身控制系统 | |
CN106515625A (zh) | 汽车中控锁电动车窗灯光照明控制为一体的控制装置 | |
CN203301514U (zh) | 一种汽车can/lin总线混合网络拓扑结构 | |
CN203267791U (zh) | 客车进出站智能控制系统 | |
CN204960637U (zh) | 车窗控制系统 | |
CN105843179B (zh) | 一种卡车用自动伸缩篷布控制系统 | |
CN204224054U (zh) | 带锁紧机构的安全电梯门刀装置 | |
CN209426713U (zh) | 一种客车安全逃逸控制反馈装置 | |
CN206437162U (zh) | 一种电动车防误操作安全控制系统 | |
CN201792791U (zh) | 一种可告警车门灯系统 | |
CN101251206A (zh) | 通用型拉索控制装置 | |
CN105201662A (zh) | 一种商用车用柴油机智能启停控制装置 | |
CN219738042U (zh) | 一种psl就地控制盘辅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