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2516U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292516U CN205292516U CN201620082658.6U CN201620082658U CN205292516U CN 205292516 U CN205292516 U CN 205292516U CN 201620082658 U CN201620082658 U CN 201620082658U CN 205292516 U CN205292516 U CN 2052925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plate body
- plate
- recess
- front ant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本实用新型由冲压成型的凹槽、凸台和翻折段,能提高前防撞梁的受撞强度,也能缓冲撞击的回弹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前防撞梁尤显重要。目前现有的前防撞梁中,有的结构过于简单,在碰撞过程变形较大,不能较好的起到缓冲吸能作用,达不到确保安全运行的标准,也不能承受较大的支撑力,尤其在非正面碰撞过程中,冲击能量比较集中,不利于汽车吸能的最大化;有的前防撞梁加设了强化钢筋或钢板,能在碰撞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支撑力,并能将非正面碰撞中的能量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但由于支撑作用过强而不能起到预定的缓冲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缓冲吸能效果好的前防撞梁内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下侧的所述翻折段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该板体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四周与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
采用以上结构,翻折段固定在前防撞梁的内壁上,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开口向前,在碰撞过程中能起到缓冲作用,同时,过渡段又能在偏置碰撞中将冲击能量从板体经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缓冲以后再由弯折段重新返回分化到前防撞梁上,使碰撞性能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小行人所受冲撞力的作用;凸台向前凸出,可以把撞击力向反方向延伸并进一步起到缓冲的作用,板体两端的固定孔把板体固定在前防撞梁上,间隙小,碰撞力传递更迅速,而锥形开口槽则可以缓冲整个板体所受的撞击力,以免板体的拱形结构受金属疲劳的影响而失效,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为了增大受力面,提高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
为了简化结构,便于生产,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段的半径为5mm。
为了进一步提高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凹槽为“U”型槽,该“U”型槽的槽壁与第一凹槽槽底之间由圆弧过渡段连接。
为了便于生产,作为优选,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半径为10mm。
为了便于生产,提高结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过渡段和圆弧过渡段为冲压一体成型制成。
为了提高受撞击力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板体的厚度为1.8~2.5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冲压成型的凹槽、凸台和翻折段,能提高前防撞梁的受撞强度,也能缓冲撞击的回弹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板体1等组成,所述板体1的厚度为1.8~2.5mm,优选为2.4mm,厚度适中且便于加工,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
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为“U”型槽,该“U”型槽的槽壁与第一凹槽12槽底之间由圆弧过渡段23连接,所述圆弧过渡段23的半径为10mm。
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所述凸台21的四周与第二凹槽13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22连接,所述过渡段22的半径为5mm;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
所述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过渡段22和圆弧过渡段23为冲压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由图1所示,将板体1竖直放置,并将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开口朝前,把上、下两端的翻折段焊接固定在前防撞梁(未标示)对应位置的内壁上,由于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开口向前,在碰撞过程中,撞击力在前防撞梁、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形成的空腔里能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同时,过渡段22又能在偏置碰撞中将冲击能量从板体1经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缓冲以后再由弯折段11重新返回分化到前防撞梁上,使碰撞性能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小行人所受冲撞力的作用;凸台21向前凸出,可以把撞击力向反方向延伸并进一步起到缓冲的作用,板体1两端的固定孔14把板体1固定在前防撞梁上,间隙小,碰撞力传递更迅速,而锥形开口槽3则可以缓冲整个板体1所受的撞击力,以免板体1的拱形结构受金属疲劳的影响而失效,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板体1的厚度为1.8~2.5mm,优选为2.4mm,厚度适中也便于冲压加工。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所述凸台(21)的四周与第二凹槽(13)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22)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22)的半径为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13)为“U”型槽,该“U”型槽的槽壁与第一凹槽(12)槽底之间由圆弧过渡段(2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过渡段(23)的半径为10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过渡段(22)和圆弧过渡段(23)为冲压一体成型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2)的厚度为1.8~2.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82658.6U CN20529251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82658.6U CN20529251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292516U true CN205292516U (zh) | 2016-06-08 |
Family
ID=5642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8265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9251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2925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48252A (zh) * | 2018-08-20 | 2018-12-21 | 合肥君富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左立梁 |
-
2016
- 2016-01-27 CN CN201620082658.6U patent/CN20529251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48252A (zh) * | 2018-08-20 | 2018-12-21 | 合肥君富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左立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97026U (zh) | 汽车前地板防侧碰强化结构 | |
CN210652998U (zh) | 一种冷冲压成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 | |
CN201882162U (zh) | 汽车前地板 | |
CN205292516U (zh)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 |
CN209008671U (zh) | 新能源车前纵梁 | |
CN200957836Y (zh) | 轿车逐级吸能后碰撞纵梁结构 | |
CN202716939U (zh) | 一种汽车b柱加强板结构及车辆 | |
CN217864004U (zh) | 防撞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809466U (zh) | 一种提高小偏置碰防撞性能的前防撞梁总成 | |
CN201745641U (zh) | 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 | |
CN202863578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支架 | |
CN202783376U (zh) | 一种机舱纵梁结构 | |
CN215883565U (zh) | 一种高强度钢防撞横梁 | |
CN202743337U (zh) | 汽车门槛加强结构 | |
CN216301016U (zh) | 一种汽车吸能盒 | |
CN201712667U (zh) | 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 | |
CN214296141U (zh) | 一种b柱下铰链加强板组件 | |
CN213594375U (zh) | 一种汽车b柱、前门环及汽车 | |
CN204801697U (zh) | 防撞梁 | |
CN204801465U (zh) | 一种新型镁合金差厚板汽车车门防撞杆 | |
CN209833565U (zh) | 一种汽车门槛防撞盒总成 | |
CN207809525U (zh) | 汽车左上梁加强板补强板 | |
CN213354702U (zh) | 一种电动车防撞型保险杠 | |
CN202783423U (zh) | 压溃吸能式前挡板结构 | |
CN219044360U (zh) | 一种防变形的b柱内板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