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3028U -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33028U
CN205133028U CN201520778810.XU CN201520778810U CN205133028U CN 205133028 U CN205133028 U CN 205133028U CN 201520778810 U CN201520778810 U CN 201520778810U CN 205133028 U CN205133028 U CN 205133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jacking system
traction
line
lif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788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黄拾龙
彭江
谢飞
熊子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gzhi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7788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33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33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330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升降装置包括曳引轮、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第四绕线轮、第一曳引线以及第二曳引线;第一曳引线从其第一曳引端至第二曳引端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曳引轮、第二绕线轮以及第三绕线轮,第二曳引线从其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第一绕线轮、曳引轮以及第二绕线轮。升降系统包括支架,支架的两相对侧面都设有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曳引线设置为两组曳引结构,在同一曳引轮的驱动下可实现两组曳引结构的同步升降,结构简单而且可靠性高。升降系统采用一个驱动机构驱动两组曳引轮,进而实现两个升降装置的同步运动,适用于较大载物台的升降,具有高平衡性与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机械式升降设备在工程技术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设备,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用到面积或体积较大的载物板。现有技术中,对较大的载物板的提升一般是采用多个提升动力,提升动力的动力源多数采用的是电机以及曳引轮,简单的升降结构由于提升动力源的数量多,整体的体积就较为庞大,而且多个动力源之间一致性较差,也就导致载物板在提升的过程中平衡性较差。当然,也有采用滑轮绕线的方式对提升动力的数量进行缩减,但绕线的方式过于复杂,提升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就难以得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平衡性和高一致性的升降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其包括曳引轮、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第四绕线轮、第一曳引线以及第二曳引线;所述第一曳引线具有第一曳引端和第二曳引端,其从第一曳引端至第二曳引端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曳引轮、第二绕线轮以及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二曳引线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从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第一绕线轮、曳引轮以及第二绕线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五绕线轮,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从所述曳引轮绕至所述第二绕线轮的过程中都绕过所述第五绕线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绕线轮和第三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绕线轮和第四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绕线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绕线轮的高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都为钢丝绳,所述绕线轮都为具有钢丝绳槽的定滑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所述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一升降体相连,所述第二曳引端和第二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二升降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升降系统,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两相对侧面各设有一如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两个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升降体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系统还包括用于同步驱动两个所述曳引轮的驱动组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减速机以及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用于将所述电机的动力传递至两个所述曳引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曳引线设置为两组曳引结构,在同一曳引轮的驱动下即可实现两组曳引结构的同步升降,结构简单而且可靠性高。本实用新型升降系统采用一个驱动机构驱动两组曳引轮,进而实现两个升降装置的同步运动,适用于较大载物台的升降,而且具有高平衡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曳引线的绕线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曳引线的绕线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请一并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包括曳引轮30、第一绕线轮11、第二绕线轮12、第三绕线轮13、第四绕线轮14、第五绕线轮15、第一曳引线21、第二曳引线22、第一升降体41以及第二升降体42。
第一曳引线21具有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二曳引端21b,其从第一曳引端21a至第二曳引端21b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11、曳引轮30、第五绕线轮15、第二绕线轮12以及第三绕线轮13;第二曳引线22具有第一连接端22a和第二连接端22b,其从第一连接端22a至第二连接端22b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14、第一绕线轮11、曳引轮30、第五绕线轮15以及第二绕线轮12;所述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一连接端22a都与所述第一升降体41相连,所述第二曳引端21b和第二连接端22b都与所述第二升降体42相连,为了能够两根曳引线的拉力相同,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一连接端22a分别对称置于所述第一升降体41的两端,同理,第二曳引端21b和第二连接端22b分别对称置于所述第二升降体42的两端。
优选地,第二绕线轮12和第三绕线轮13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绕线轮11和第四绕线轮14的高度相同,第一绕线轮11高度高于第二绕线轮12的高度。
将图1的绕线整体图分解为图2和图3所示的两组绕线结构。
图2是第一曳引线21的绕线示意图。具体地,不妨以曳引轮30为起点,第一曳引线21的第一曳引端21a从曳引轮30的右侧垂直向上绕过第一绕线轮11,方向变为垂直向下并与第一升降体41的右端相连;第一曳引线21的第二曳引端21b从曳引轮30的左侧垂直向上绕过第五绕线轮15变为水平,再经过第三绕线轮13垂直向下与第二升降体42的左端相连。如此一来,曳引轮30按图中箭头所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升降体42上升,第一升降体41则下降。
图3是第二曳引线22的绕线示意图。具体地,同样以曳引轮30为起点,第二曳引线22的第一连接22a从曳引轮的右侧垂直向上绕过第一绕线轮11,方向变为水平,再绕过第四绕线轮14变为垂直向下,与第一升降体41的左侧相连;第二曳引线22的第二连接端22b从曳引轮30的左侧垂直向上绕过第五绕线轮15变为水平,再经过第二绕线轮12垂直向下与第二升降体42的右端相连。这样一来,曳引轮30按图中箭头所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升降体42上升,第一升降体41则下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曳引线21和第二曳引线22都为钢丝绳,所述绕线轮都为具有钢丝绳槽的定滑轮,定滑轮设有多条半圆形切口槽,该切口槽用于容置钢丝绳。然而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曳引线与绕线轮可以采用链条与链轮、钢丝绳与滚筒等传动方式。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缺少第五绕线轮,其他均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不再赘述。第五绕线轮的作用是使曳引轮30与第二升降体42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互干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第五绕线轮的作用,因而曳引轮30和第二绕线轮12之间的第一曳引线21和第二曳引线22为倾斜布置,当然,如果第二绕线轮12的直径足够大,第一曳引线21和第二曳引线22也完全可以垂直设置。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升降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升降系统包括支架、驱动组件50以及如上文所述的升降装置。支架的两相对侧面各设有一升降装置,两个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一连接端22a都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升降体42上,所述第一升降体41为载物台,所述第二升降体42为配重。驱动组件50用于同步驱动两个所述曳引轮30,其包括电机51以及用于传递所述电机51动力的传动轴52。这样,采用一台电机51就可以使两侧的两个升降装置同步运动,两个配重可以同步升降,载物台在升降时也能够保证高平衡性与稳定性。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轮、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第四绕线轮、第一曳引线以及第二曳引线;所述第一曳引线具有第一曳引端和第二曳引端,其从第一曳引端至第二曳引端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曳引轮、第二绕线轮以及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二曳引线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从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第一绕线轮、曳引轮以及第二绕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五绕线轮,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从所述曳引轮绕至所述第二绕线轮的过程中都绕过所述第五绕线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线轮和第三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轮和第四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绕线轮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都为钢丝绳,所述绕线轮都为具有钢丝绳槽的定滑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所述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一升降体相连,所述第二曳引端和第二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二升降体相连。
8.一种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两相对侧面各设有一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两个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升降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系统还包括用于同步驱动两个所述曳引轮的驱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减速机以及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用于将所述电机的动力传递至两个所述曳引轮。
CN201520778810.XU 2015-10-09 2015-10-09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Active CN205133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78810.XU CN205133028U (zh) 2015-10-09 2015-10-09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78810.XU CN205133028U (zh) 2015-10-09 2015-10-09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33028U true CN205133028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18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78810.XU Active CN205133028U (zh) 2015-10-09 2015-10-09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330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1052A (zh) * 2015-10-09 2016-01-27 王俊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1052A (zh) * 2015-10-09 2016-01-27 王俊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6484B (zh) 升降传动装置
CN101293624A (zh) 堆垛机
CN204588496U (zh) 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的三自由度桁车
CN205133028U (zh)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CN203247049U (zh) 双导轨双链条式液压升降平台
CN201703940U (zh) 多速比曳引式电梯
CN105271052A (zh)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
CN201214610Y (zh) 绞车排绳器
CN203212167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排布方式
CN202542703U (zh) 一种电动单梁起重机
CN102887324B (zh) 一种可移动型升降式吊运输送机
CN204079171U (zh) 升降传动装置
CN203034871U (zh) 一种立体车库链条式升降行程放大装置
CN209113391U (zh) 一种具有防缠绕功能的电葫芦
CN204400541U (zh) 一种堆垛机的同步带提升装置
CN203246988U (zh) 具有双轿顶返绳轮的轿厢曳引系统
CN207700795U (zh) 一种升降系统中立体车库升降平台动力驱动装置
CN204280996U (zh) 三位一体的电梯曳引系统
CN205472387U (zh) 新型电动卷扬机
CN204416979U (zh) 一种可加速吊装设备
CN205087835U (zh) 起重机及提升系统
CN104176668A (zh) 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
CN104724577A (zh) 带有兼具信号传输和曳引传动的牵引构件的电梯系统
CN203006445U (zh) 中心驱动顶升机
CN206637570U (zh) 高杆灯绞车升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8

Address after: 518057 Bee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9, Nanshan District Hi-tech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101-B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ngzhi Machi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Bee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9, Nanshan District Hi-tech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101-B

Patentee before: Wang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