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9295U - 风扇马达座 - Google Patents
风扇马达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19295U CN205119295U CN201520848361.1U CN201520848361U CN205119295U CN 205119295 U CN205119295 U CN 205119295U CN 201520848361 U CN201520848361 U CN 201520848361U CN 205119295 U CN205119295 U CN 2051192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motor
- motor seat
- engaging portion
- heat exchanger
- eng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扇马达座,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夹持热交换器。风扇马达座(20)具有马达保持部(22)和接触部(24)。接触部(24)包括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和第3卡定部(143)。第1卡定部(141)在设置有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一个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第2卡定部(142)在设置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中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侧(20)的前表面上。第3卡定部(143)在设置有三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三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中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马达座。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的室外机中设有生成从室外机的背面侧朝向前面侧的空气流的螺旋桨风扇。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2629号公报)公开了用于固定螺旋桨风扇的风扇马达轴的马达安装座。
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安装座中,在马达安装座的上方形成有下方开口的槽形状的槽部。具体而言,槽部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马达安装座时,下方的一条边开口,由连续的三条边形成槽。在马达安装座的背面配置有热交换器。马达安装座利用槽部夹持热交换器的上端部。由此,马达安装座被固定于热交换器,因而能够确保马达安装座的稳定性。
但是,专利文献1的马达安装座的槽部从侧面观察由三条边构成,在成本方面及加工方面存在问题。即,槽部需要将马达安装座的上部弯折而形成为由连续的三条边构成的槽状。因此,形成槽部所需要的材料面积增多,引发马达安装座的成本升高。另外,槽部需要与热交换器的位置对应地使用模具弯折成具有三条边的槽状。因此,槽部的加工烦杂。其结果是,专利文献1的马达安装座的槽部不能提供能够夹持热交换器的简单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2629号公报
实用新型的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夹持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用于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单元中支撑驱动马达的风扇马达座。
风扇马达座具有马达保持部和接触部。马达保持部用于固定驱动马达。接触部与热交换器接触。
接触部包括第1卡定部、第2卡定部和第3卡定部。第1卡定部在设置有一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一个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第2卡定部在设置有两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两个热交换器中与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第3卡定部在设置有三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三个热交换器中与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
根据上述的风扇马达座,预先形成与热交换器的设置数量对应的第1~第3卡定部。并且,各个卡定部是由通过弯折而形成的一个面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并且,如前面所述,在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器的任意冷冻装置单元中,第1~第3卡定部都能够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热交换器上。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热交换器的设置数量夹持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用于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单元中支撑驱动马达的风扇马达座。
风扇马达座具有马达保持部和接触部。马达保持部用于固定驱动马达。接触部与热交换器接触。
接触部包括第1卡定部和第2卡定部。第1卡定部在设置有一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一个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第2卡定部在设置有两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两个热交换器中与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
所述风扇马达座发挥与第一方面的风扇马达座相同的效果。具体而言,在风扇马达座预先形成与热交换器的设置数量对应的第1、第2卡定部。并且,各个卡定部是由通过弯折而形成的一个面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在具有一个或者两个热交换器的任意冷冻装置单元中,第1及第2卡定部都能够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对应的热交换器上。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热交换器的设置数量夹持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接触部具有与各个卡定部对应的各个槽隙。由被各个槽隙包围的部分形成各个卡定部。
如上所述,各个卡定部能够由槽隙形成,因而卡定部的制造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槽隙呈具有底部的U字状。U字状的底部的长度在规定长度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被槽隙的周缘包围的卡定部大致呈矩形状。因此,能够增大被弯折而成的卡定部的矩形状的面与热交换器的前表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容易通过卡定部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热交换器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多个槽隙形成为彼此分开。
由于槽隙彼此分开,因而在将卡定部弯折时,能够抑制卡定部的破碎和折断。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多个槽隙形成为,从与风扇马达座相邻的一侧(前板侧)朝向热交换器的背面侧依次配置。并且,从与风扇马达座相邻的一侧(前板侧)朝向热交换器的背面侧,卡定部被弯折而成的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
由此,相邻的槽隙彼此相互分开。因此,在将卡定部弯折时,能够抑制卡定部的破碎和折断。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风扇马达座还具有与顶板相邻的顶板对置部。接触部在相对于顶板对置部低一级的位置处与顶板对置部连接。
所述风扇马达座具有与顶板相邻的顶板对置部。顶板对置部支撑施加给顶板的荷重。接触部形成于比顶板对置部降低一级的位置。在该接触部形成有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热交换器上的各个卡定部。因此,能够抑制施加给顶板对置部的力传递给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风扇马达座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风扇马达座,接触部还包括背面卡定部。背面卡定部用于卡定热交换器的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
所述背面卡定部用于卡定热交换器的背面。另一方面,第1~第3卡定部用于卡定对应的热交换器的前表面。由此,能够利用背面卡定部和第1~第3卡定部中任意一方夹持热交换器的前表面和背面。因此,能够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热交换器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热交换器的设置数量夹持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卡定部的制造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能够容易通过卡定部将风扇马达座卡定在热交换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及第六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能够抑制卡定部的破碎和折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能够抑制施加给顶板对置部的力传递给热交换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风扇马达座中,能够利用背面卡定部和第1~第3卡定部中任意一方夹持热交换器的前表面和背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0的外观图。
图2是前板11和右侧板12被卸下的室外单元100的主视图。
图3是前板11、右侧板12和顶板13被卸下的室外单元100的主视图。
图4是通过驱动马达16安装了风扇15的风扇马达座20的侧视图。
图5是风扇马达座20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各个卡定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接触部24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0是第1卡定部141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1是第2卡定部142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2是第3卡定部143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3是具有梯形状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4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5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6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7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图18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前板;13顶板;14底板;20风扇马达座;21支撑部;22马达保持部;23顶板对置部;24接触部;25前延长部;26底板对置部;27阶梯面部;30室外热交换器;100室外单元(冷冻装置单元);141第1卡定部;142第2卡定部;143第3卡定部;141a~143a弯折部;141b~143b自由端部;144背面卡定部;151第1槽隙;152第2槽隙;153第3槽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实施方式>
下面,以作为冷冻装置单元的一例的室外单元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冷冻装置单元包括室外单元、以及热水供给器等进行热交换的所有装置。
(1)室外单元100的整体结构
首先,说明空调装置1000中包含的室外单元100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0的外观图。图2是前板11和右侧板12被卸下的室外单元100的主视图。图3是前板11和右侧板12和顶板13被卸下的室外单元100的主视图。图4是通过驱动马达16安装了风扇15的风扇马达座20的侧视图。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适当采用“上”、“下”、“左”、“右”、“正面”、“前”、“背面”、“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述。这些方向如图1等所示表示以能够看到室外单元100的顶板13的方式被安装在室外时通常使用的状态下的各个方向。“正面”和“前”表示相同方向。“背面”和“后”表示相同方向。
图1的空调装置1000是划分为室外单元100和室内单元200而构成的。室内单元200安装在进行空气调和的对象空间即室内的壁面等上。另一方面,室外单元100设置在室内的外部。室外单元100通过制冷剂联络配管300与室内单元200连接。下面说明室外单元100。
(1-1)室外单元100的外侧面
室外单元100如图1~图3所示具有形成外侧面的前板11、右侧板12、顶板13和底板14。
顶板13配置在室外单元100的上表面,并覆盖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顶板13利用金属板形成。
前板11设于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前板11利用例如聚丙烯等树脂形成。在前板11设有多个槽隙状的吹出孔11a。通过风扇15(图4)的旋转而被取入到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流,通过吹出孔11a向室外单元100的外部排出。
右侧板12覆盖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的右侧,利用金属板形成。
底板14配置在室外单元100的下表面,并覆盖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的下方。底板14利用金属板形成。
(1-2)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
在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风扇15(图4)、驱动马达16、隔板18、风扇马达座20、室外热交换器30、压缩机40和电气部件箱50等。
隔板18相对于底板14垂直设置。隔板18将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机械室S1和送风机室S2。机械室S1在从正面观察室外单元100时配置在隔板18的右侧。送风机室S2在从正面观察室外单元100时配置在隔板18的左侧。在机械室S1中,如图2、图3所示收纳了压缩机40和电气部件箱50等需要保护不受风吹雨淋的许多机械部件。送风机室S2是将从室外单元100的外部取入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向室外排出的空间。
风扇马达座20配置在送风机室S2中。具体而言,风扇马达座20位于送风机室S2中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方即空气流的下游侧。并且,风扇马达座20从正面观察配置在送风机室S2的大致中央。风扇马达座20从底板14一直延伸到顶板13。在风扇马达座20的中央部105设有马达保持部22。在马达保持部22安装有驱动马达16。关于风扇马达座2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驱动马达16是用于使风扇15旋转的驱动部。如图2、图3所示,驱动马达16安装在风扇马达座20的马达保持部22。如图4所示,在驱动马达16的中心设有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旋转轴16a。风扇15被固定在该旋转轴16a上。驱动马达16按照规定的转速使旋转轴16a旋转。由此,风扇15按照规定的转速旋转。
风扇15例如是具有多个风扇叶片15a的螺旋桨风扇。风扇15被固定在驱动马达16的旋转轴16a上。通过驱动马达16进行驱动,风扇15被驱动着以旋转轴16a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该风扇15的旋转驱动而生成空气流。借助该空气流,室外单元100周围的空气从室外单元100的背面侧被取入,并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被取入到送风机室S2中。被取入到送风机室S2中的空气之后通过前板的吹出孔11a等被向室外单元100的外部排出。
室外热交换器30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0沿着送风机室S2的外侧面配置。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30呈大致L字形状的形状,具有沿着室外单元100的背面的部分、和从沿着背面的部分向左侧弯曲延伸的部分。
压缩机40配置在机械室S1中,并被固定于底板14。压缩机40用于将制冷剂压缩,由压缩机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
电气部件箱50在机械室S1的上部被安装配置在隔板18上。在电气部件箱50内安装了用于进行各种装置的控制的微处理器芯片、和存储控制程序的存储器等电子部件。
(2)风扇马达座20的具体结构
下面说明风扇马达座20的具体结构。
图5是风扇马达座20的整体立体图。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接触部24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各个卡定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接触部24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接触部24的立体图。图10是第1卡定部141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图11是第2卡定部142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图12是第3卡定部143被弯折而成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风扇马达座20包括支撑部21、马达保持部22、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前延长部25、底板对置部26、阶梯面部27。
(2-1)支撑部21
如图2、图3所示,支撑部21从室外单元100的底板14朝向顶板13延伸。支撑部21包括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在风扇马达座2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支撑风扇马达座20的两侧。具体而言,第1支撑部21a在从风扇马达座20的正面观察时配置在马达保持部22的右侧。另一方面,第2支撑部21b在从风扇马达座20的正面观察时配置在马达保持部22的左侧。并且,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与马达保持部22的左右两端连接。
如图5所示,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的底板14侧与底板对置部26连接。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的顶板13侧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通过马达保持部22连接。并且,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的下端及上端分别与底板对置部26及顶板对置部23连接。由此,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在其下端、中央部105以及上端相互稳定地连接。
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如图3所示形成为以风扇马达座2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A-A为中心而对称。因此,在下面的支撑部21的说明中,以第1支撑部21a为中心进行说明,适当省略第2支撑部21b的说明。
如图5所示,第1支撑部21a包括第1平面21a-1和第2平面21a-2。第1平面21a-1和第2平面21a-2以大致呈L字状的方式连接。第2平面21a-2在从室外单元100的正面侧观察时是前侧的面。第2平面21a-2沿着前板11的面。第1平面21a-1通过从第2平面21a-2连续地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第1平面21a-1是相对于第2平面21a-2向后侧弯折而成的面,是与第2平面21a-2大致垂直的面。第2平面21a-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与马达保持部22连接。
如前面所述,第1平面21a-1和第2平面21a-2通过相互弯折而大致呈L字状。因此,在L字状的角部,第1平面21a-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和第2平面21a-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边连接成为一体。并且,在第1平面21a-1中,与连接于第2平面21a-2的边对置的边是自由端。因此,第2平面21a-2沿上下方向延伸,随之,第2平面21a-2的自由端沿上下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在第2平面21a-2中,与连接于第1平面21a-1的边对置的边如图5所示与第1内侧端面121a及第2内侧端面121b连接。第1内侧端面121a和第2内侧端面121b是从第2平面21a-2向后侧弯折而成的面。第1内侧端面121a和第2内侧端面121b与第1平面21a-1大致平行地对置。因此,第1支撑部21a具有由第1内侧端面121a及第2内侧端面121b、和第2平面21a-2和第1平面21a-1构成的、一边开口的矩形状的形状。即,第1支撑部21a具有除中央部105以外、背面侧开口的大致呈“コ”字状的形状。
另外,第1内侧端面121a和第2内侧端面121b如图5所示是面对第1空间61a及第2空间61b而形成的面。其中,第1空间61a和第2空间61b是被第1支撑部21a、第2支撑部21b、马达保持部22、底板对置部26及顶板对置部23包围的区域。第1空间61a是相对于马达保持部22在上方的空间,第2空间61b是相对于马达保持部22在下方的空间。面对第1空间61a设有第1内侧端面121a。并且,面对第2空间61b设有第2内侧端面121b。
如图4、图5所示,第1支撑部21a以使马达保持部22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具体而言,第1支撑部21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比上端部101a和下端部101b向前侧隆起。因此,连接上端部101a和中央部105的上倾斜部103a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前侧倾斜。并且,连接下端部101b和中央部105的下倾斜部103b从下方朝向上方向前侧倾斜。另外,中央部105、上端部101a及下端部101b大致沿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中央部105是与马达保持部22对应的部分。因此,第1支撑部21a在中央部105处与马达保持部22连接。第1支撑部21a的中央部105比上端部101a和下端部101b向前侧突出,因而风扇15以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此,为了提高风扇15的送风性能,风扇15的风扇叶片15a形成为比较大的进深。即,风扇叶片15a形成为朝向室外单元100的背面侧延伸。根据上述的结构,风扇15以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风扇马达座20上,因而能够避免风扇马达座20和风扇叶片15a的接触。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支撑部21a的第2平面21a-2具有从顶板13朝向底板14延伸的支撑膨出部131。支撑膨出部131例如是以从第2平面21a-2的底面鼓起的方式而膨出的部分。同样,也可以在第2支撑部21b的第2平面设有同样的支撑膨出部。利用支撑膨出部131能够提高支撑部21的强度。
(2-2)马达保持部22
如图2、图3、图5所示,马达保持部22大致呈平板状,其平面与前板11的面大致平行。马达保持部22设于风扇马达座2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105。并且,马达保持部22以被支撑部21夹着的方式设于支撑部2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5。并且,马达保持部22以位于第1支撑部21a的左侧和第2支撑部21b的右侧之间的方式与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连接。此时,马达保持部22以与第1支撑部21a的第2平面21a-2连续的方式进行连接。特别地,马达保持部22在第1支撑部21a的中央部105处与第2平面21a-2连接。同样,马达保持部22在第2支撑部21b的中央部105处与第2平面连接。
马达保持部22在其平面的中央部设有马达插入孔22a。马达插入孔22a具有与驱动马达16对应的形状。例如,马达插入孔22a具有大致圆形状。
(2-3)顶板对置部23、阶梯面部27
如图5所示,在支撑部21的上方设有顶板对置部23。具体而言,顶板对置部23以连接第1支撑部21a的上端和第2支撑部21b的上端的方式设于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上。
顶板对置部23是与顶板13对置的部分。并且,顶板对置部23是构成风扇马达座20的部件中最接近顶板13或者接触顶板13的一个部件。顶板对置部23大致呈平板状。
顶板对置部23例如形成为相对于支撑部21大致以90°弯折。
阶梯面部27是如图6、图8、图9等所示从顶板对置部23朝向接触部24倾斜的平面。接触部24在顶板对置部23的背面即室外热交换器30侧通过阶梯面部27而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
另外,如图5、图6、图8等所示,顶板对置部23的平面也可以具有顶板膨出部133。顶板膨出部133是以从顶板对置部23的底面鼓起的方式膨出的部分。顶板膨出部133例如沿着顶板对置部23的大致整个面形成。例如,顶板膨出部133形成为,在第1支撑部21a侧从第1支撑部21a的第2平面21a-2的端部上连续延伸到顶板对置部23上。同样,顶板膨出部133形成为,在第2支撑部21b侧从第2支撑部21b的端部上连续延伸到顶板对置部23上。顶板膨出部133形成为在顶板对置部23中的第1支撑部21a和第2支撑部21b之间连续延伸。即,顶板膨出部133从第1支撑部21a侧的顶板膨出部133延伸到第2支撑部21b的顶板膨出部133。并且,顶板膨出部133形成为从顶板对置部23上经由阶梯面部27一直延伸到接触部24上。另外,顶板对置部23的顶板膨出部133与后述的前延长部25的前延长膨出部135连接。利用这样的顶板膨出部133能够提高顶板对置部23的强度。并且,在对顶板13施加荷重的情况下,顶板13首先与顶板对置部23的顶板膨出部133接触。顶板膨出部133分散了来自顶板13的荷重,因而能够抑制顶板13的变形。
(2-4)接触部24
接触部24是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面30及侧面接触并卡定的部件。接触部24通过阶梯面部27而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并且,接触部24是从顶板对置部23朝向背面侧即室外热交换器30延伸的部件。
如图6等所示,在接触部24设有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和第3卡定部143。本实施方式的风扇马达座20在设置有1台、2台或者3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都与室外热交换器30卡定。另外,室外热交换器30从背面侧起按照第1台、第2台、第3台的顺序配置。
在设置有1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第1卡定部141向下侧弯折。第1卡定部141卡定在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
另外,在设置有2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第2卡定部142向下侧弯折。第2卡定部142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即从背面侧起第2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在图8中,室外热交换器30包括2台的第1室外热交换器31和第2室外热交换器32。如图8所示,第2卡定部142向下侧弯折。第2卡定部142卡定在第2室外热交换器32的前表面上。
另外,在设置有3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第3卡定部143向下侧弯折。第3卡定部143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即从背面侧起第3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
另外,如图9所示,在接触部24设有背面卡定部144。背面卡定部144是用于卡定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的部件。背面卡定部144具有沿着室外单元100的背面侧的第1面144a、即沿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的第1面144a。并且,背面卡定部144也可以具有从第1面144a向外侧方向弯折的第2面144b。背面卡定部144例如通过将接触部24中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的端部弯折而形成。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如前面所述卡定在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利用背面卡定部144和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中任意一个卡定部能够夹持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和背面。由此,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
如上所述,在风扇马达座20预先形成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对应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并且,各个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是由通过弯折而形成的一个面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并且,如前面所述,即使是在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任意冷冻装置单元中,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都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夹持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
下面,具体说明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第3卡定部143。
如图6、图7所示,接触部24具有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及第3卡定部143。与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及第3卡定部143对应地分别形成有第1槽隙151、第2槽隙152及第3槽隙153。利用被第1槽隙151包围的部分形成第1卡定部141。利用被第2槽隙152包围的部分形成第2卡定部142。利用被第3槽隙153包围的部分形成第3卡定部143。
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具有被弯折的弯折部141a、142a及143a、和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弯折部141a、142a及143a是图6、图7的虚线部分。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利用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的周缘形成。即,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从弯折部141a、142a及143a的两端延伸,形成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是以中心线B-B为中心对称形成的。中心线B-B在室外单元100的背面延伸的方向的接触部24的中心,与室外单元100的背面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因此,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也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如前面所述,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是利用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形成的,因而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制造容易。因为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仅通过将钢板冲切成规定的形状即可形成。
并且,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以中心线B-B为中心对称,因而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稳定地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即,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因此,在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风扇马达座20在室外单元100的背面延伸的左右方向上的松动。这是因为能够使风扇马达座20的左右方向的重量大致均衡,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
在此,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是具有底部的U字状。U字状的底部的长度具有规定长度以上的长度。因此,被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的周缘包围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大致呈矩形状。即,被弯折部141a、142a及143a和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包围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大致呈矩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大致呈长方形状。因此,能够增大被弯折而成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矩形状的面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容易沿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面稳定地卡定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
因此,能够容易通过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
下面,分别具体说明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
第1卡定部141具有弯折部141a和自由端部141b。第1卡定部141由被弯折部141a和自由端部141b包围的部分形成。第1槽隙151从弯折部141a的两端延伸,形成自由端部141b。第1槽隙151具有第1开口151a、第2开口151b及第3开口151c。第2开口151b在从室外单元100的上表面观察时大致在沿着其背面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换言之,在从室外单元100的上表面观察时,大致在室外单元100的背面侧的室外热交换器30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因此,第2开口151b大致呈直线状延伸。在第2开口151b的两端部分别连续地形成有第1开口151a和第3开口151c。即,第1开口151a是从第2开口151b的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1开口151a以与第2开口151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并且,第3开口151c是从第2开口151b的另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3开口151c以与第2开口151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因此,第1槽隙151具有在具有4条边的矩形中去除了1条边的形状。换言之,第1槽隙151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
第2卡定部142具有弯折部142a和自由端部142b。第2卡定部142由被弯折部142a和自由端部142b包围的部分形成。第2槽隙152从弯折部142a的两端延伸,形成自由端部142b。第2槽隙152具有第1开口152a、第2开口152b及第3开口152c。第2开口152b大致在与第1卡定部141的第2开口151b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第1开口152a是从第2开口152b的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1开口152a以与第2开口152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并且,第3开口152c是从第2开口152b的另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3开口152c以与第2开口152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因此,第2槽隙152具有与第1槽隙151相同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
第3卡定部143具有弯折部143a和自由端部143b。第3卡定部143由被弯折部143a和自由端部143b包围的部分形成。第3槽隙153从弯折部143a的两端延伸,形成自由端部143b。第3槽隙153具有第1开口153a、第2开口153b及第3开口153c。第2开口153b大致在与第1卡定部141的第2开口151b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第1开口153a是从第2开口153b的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1开口153a以与第2开口153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并且,第3开口153c是从第2开口153b的另一端部连续形成的。第3开口153c以与第2开口153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向室外单元100的前表面侧延伸。因此,第3槽隙153具有与第1槽隙151相同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
另外,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形成为彼此分开。在图6、图7中,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第3槽隙153、第2槽隙152及第1槽隙151的顺序配置。并且,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弯折部143a、弯折部142a及弯折部141a的顺序,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即,弯折部143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3、弯折部142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弯折部141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1具有L3<L2<L1的关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大致呈长方形状。因此,第2开口151b、152b及153b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与弯折部141a、142a及143a的长度L1、L2及L3大致相同。因此,形成为第2开口153b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第2开口152b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第2开口151b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具体而言,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如图7所示彼此分开。在此,第1槽隙151的第1开口151a的末端部与第2槽隙152的第2开口152b的一端部的距离为D1。第1槽隙151的第1开口151a的末端部是不与第2开口152b的一端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第2槽隙152的第2开口152b的一端部是与第1开口152a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并且,第1槽隙151的第3开口151c的末端部与第2槽隙152的第2开口152b的另一端部的距离为D2。第1槽隙151的第3开口151c的末端部是不与第2开口152b的另一端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第2槽隙152的第2开口152b的另一端部是与第3开口152c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距离D1、D2在规定长度以上。规定长度是指通过第1槽隙151和第2槽隙152彼此分开而能够抑制第1卡定部141的破碎和折断的长度。另外,距离D1、D2可以是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是不同的长度。但是,由于第1槽隙151和第2槽隙152是沿着中心线B-B对称形成的,因而优选距离D1、D2是相同的长度。
另外,第2槽隙152的第1开口152a的末端部与第3槽隙153的第2开口153b的一端部的距离为D3。第2槽隙152的第1开口152a的末端部是不与第2开口152b的一端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第3槽隙153的第2开口153b的一端部是与第1开口153a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并且,第2槽隙152的第3开口152c的末端部与第3槽隙153的第2开口153b的另一端部的距离为D4。第2槽隙152的第3开口152c的末端部是不与第2开口152b的另一端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第3槽隙153的第2开口153b的另一端部是与第3开口153c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距离D3、D4在规定长度以上。规定长度是指通过第2槽隙152和第3槽隙153彼此分开而能够抑制第2卡定部142的破碎和折断的长度。另外,距离D3、D4可以是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是不同的长度。但是,由于第2槽隙152和第3槽隙153是沿着中心线B-B对称形成的,因而优选距离D3、D4是相同的长度。
如上所述,相邻的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以彼此分开的方式进行配置。由于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彼此分开,因而在将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弯折时,能够抑制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破碎和折断。尤其如图6、图7所示,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形成为按照第1槽隙151、第2槽隙152、第3槽隙153的顺序而增大。即,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形成为使第2开口151b、第2开口152b及第2开口153b的长度依次增大。因此,与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的大小大约相同的情况相比,距离D1、D2、D3、D4的长度增大。根据这样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配置,能够抑制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破碎和折断。
另外,如图5、图6所示,接触部2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比顶板对置部2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低。即,接触部24以处于相对于顶板对置部23低一级的位置的方式通过阶梯面部27而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因此,顶板对置部23位于比接触部24接近顶板13的位置。在对顶板13施加了荷重的情况下,顶板对置部23支撑施加给顶板13的荷重。接触部24的高度比顶板对置部23低一级,因而能够抑制施加给顶板对置部23的力通过接触部24传递给室外热交换器3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的边界的区域中,而是通过将接触部24的一部分弯折来形成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即,通过将由平面构成的接触部24的一部分弯折来形成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因此,能够容易将模具按压于接触部24来形成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
如前面所述,在接触部24中从顶板对置部23延伸形成有顶板膨出部133。因此,能够提高顶板对置部23及接触部24的强度。
(2-5)前延长部25
如图5所示,前延长部25是从顶板对置部23朝向前方即前板11侧延伸的平面。前延长部25在第1支撑部21a的上端和第2支撑部21b的上端之间从顶板对置部23延伸。
前延长部25与顶板对置部23一样是与顶板13大致平行地对置的平面。并且,前延长部25是构成风扇马达座20的部件中最接近顶板13或者接触顶板13的一个部件。前延长部25大致呈平板状。前延长部25和顶板对置部23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另外,前延长部25的平面也可以具有前延长膨出部135。前延长膨出部135如图5所示是以从前延长部25的底面鼓起的方式膨出的部分。前延长膨出部135例如沿着前延长部25的大致整个面形成。具体而言,前延长膨出部135例如沿着前延长部25延伸的方向长长地形成。在图5的示例中形成有两个延伸的前延长膨出部135。如前面所述,前延长部25的前延长膨出部135以与顶板对置部23的顶板膨出部133连成一体的方式进行连接。
(2-6)底板对置部26
如图5所示,在支撑部21的下方设有底板对置部26。具体而言,底板对置部26以连接第1支撑部21a的下端和第2支撑部21b的下端的方式设于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的下方。
底板对置部26是与底板14对置的部分。并且,底板对置部26是构成风扇马达座20的部件中最接近底板14或者接触底板14的部件。
(2-7)风扇马达座20的一体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马达座20是从一块平板将支撑部21、马达保持部22、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前延长部25、底板对置部26连成一体而形成的。
例如,风扇马达座20在一块平板中将第1空间61a、第2空间61b及马达插入孔22a等不需要的部分去除。此时,以保留与前延长部25对应的部分的方式将与第1空间61a对应的部分去除。然后,对各个部件进行弯折加工,形成图5所示的风扇马达座20。
在风扇马达座20中上述各个部件形成为连成一体,能够省略将各个部件相互连接的工序,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且,也能够省略用于连接各个部件的部件,能够抑制风扇马达座20的成本升高。并且,也能够抑制因各个部件的连接而产生的脆弱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膨出部131、133、135是在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及前延长部25中连接成一体而形成的。因此,能够整体提高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及前延长部25的强度。
(3)特征
(3-1)
风扇马达座20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冷冻装置单元中支撑驱动马达16。
风扇马达座20具有马达保持部22和接触部24。马达保持部22用于固定驱动马达16。接触部24与室外热交换器30接触。
接触部24包括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和第3卡定部143。第1卡定部141在设置有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第2卡定部142在设置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中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侧20的前表面上。第3卡定部143在设置有三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三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中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
根据上述的风扇马达座20,预先在接触部24设有第1~第3卡定部141~143,以便当在冷冻装置单元中设置有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或者设置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都能够应对。第1卡定部141在设置有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卡定在该室外热交换器30上。第2卡定部142在设置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卡定在从背面侧起第2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上。第3卡定部143在设置有三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卡定在从背面侧起第3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上。
这样,在风扇马达座20预先形成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对应的第1~第3卡定部141~143。并且,各个卡定部141~143是由通过弯折而形成的一个面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并且,如前面所述,即使是在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任意冷冻装置单元中,第1~第3卡定部141~143都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夹持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
(3-2)
风扇马达座20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冷冻装置单元中支撑驱动马达16。
风扇马达座20具有马达保持部22和接触部24。马达保持部22用于固定驱动马达16。接触部24与室外热交换器30接触。
接触部24包括第1卡定部141和第2卡定部142。第1卡定部141在设置有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第2卡定部142在设置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时被弯折而卡定在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中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侧的前表面上。
所述风扇马达座20发挥与具有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风扇马达座20相同的效果。具体而言,在风扇马达座20预先形成有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对应的第1、第2卡定部142。并且,第1及第2卡定部141、142是由通过弯折而形成的一个面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即使是在具有一个或者两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任意冷冻装置单元中,第1及第2卡定部141、142都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30上。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按照室外热交换器30的设置数量夹持室外热交换器30的风扇马达座20。
(3-3)
接触部24具有与第1~第3卡定部141~143对应的第1~第3槽隙151~153。由被第1~第3槽隙151~153包围的部分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
如上所述,接触部24具有与第1~第3卡定部141~143对应的第1~第3槽隙151~153。第1~第3卡定部141~143由被第1~第3槽隙151~153包围的部分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具有被弯折的弯折部141a、142a、143a、和由槽隙的周缘形成的自由端部141b、142b、143b。更具体而言,第1~第3槽隙151~153从弯折部141a、142a、143a的两端延伸,形成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因此,第1~第3卡定部141~143由被弯折部141a、142a、143a和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包围的部分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能够由第1~第3槽隙151~153形成,因而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制造容易。
另外,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定,只要能够通过将弯折部141a、142a、143a弯折而形成平面即可。例如,第1~第3卡定部141~143能够由U字状、梯形状及三角形状等形成。
(3-4)
第1~第3槽隙151~153呈具有底部的U字状。U字状的底部的长度具有规定长度以上的尺寸。
在这种情况下,被第1~第3槽隙151~153的周缘包围的第1~第3卡定部141~143大致呈矩形状。即,被弯折部141a、142a、143a和自由端部141b、142b、143b包围的第1~第3卡定部141~143大致呈矩形状。因此,能够增大被弯折而成的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矩形状的面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沿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面稳定地卡定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矩形状的面。由此,能够容易通过第1~第3卡定部141~143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
(3-5)
多个第1~第3槽隙151~153形成为彼此分开。
例如,第1~第3槽隙151~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依次配置。另外,第1~第3槽隙151~153形成为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弯折部141a、142a、143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此时,在相邻的槽隙中,一个槽隙的端部与另一个槽隙的端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在规定长度以上。
相反,第1~第3槽隙151~153也可以形成为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弯折部141a、142a、143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减小。此时,在相邻的槽隙中,一个槽隙的端部与另一个槽隙的端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在规定长度以上。
另外,第1~第3槽隙151~153也可以以小的槽隙彼此分开的方式分散形成。
这样,相邻的第1~第3槽隙151~153以彼此分开的方式配置。由于第1~第3槽隙151~153彼此分开,因而在将第1~第3卡定部141~143弯折时,能够抑制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破碎和折断。
(3-6)
第1~第3槽隙151~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依次配置。并且,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第1~第3卡定部141~143被弯折而成的弯折部141a、142a、143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
由此,相邻的槽隙彼此相互分开。因此,在将第1~第3卡定部141~143弯折时,能够抑制第1~第3卡定部141~143的破碎和折断。
(3-7)
风扇马达座20还具有与顶板13相邻的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在相对于顶板对置部23低一级的位置处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
所述风扇马达座20具有与顶板13相邻的顶板对置部23。顶板对置部23支撑施加给顶板13的荷重。接触部24形成于比顶板对置部23低一级的位置。在该接触部24形成有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第1~第3卡定部141~143。因此,能够抑制施加给顶板对置部23的力传递给室外热交换器30。
并且,不在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的边界的区域中,而是通过将接触部24的一部分弯折来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即,通过将由平面构成的接触部24的一部分弯折来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因此,能够容易将模具按压于接触部24来形成第1~第3卡定部141~143。
(3-8)
接触部24还包括背面卡定部144。背面卡定部144用于卡定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
所述背面卡定部144卡定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另一方面,第1~第3卡定部141~143卡定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由此,能够利用背面卡定部144、和第1~第3卡定部141~143中任意一方夹持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和背面。因此,能够将风扇马达座20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
(4)变形例
(4-1)变形例1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1台、2台或者3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风扇马达座20都能够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为此,在接触部24设有第1卡定部141、第2卡定部142、第3卡定部143。
但是,接触部24也可以构成为在设置有1台或者2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都能够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即,在接触部24设有第1卡定部141和第2卡定部142。在设置有1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第1卡定部141向下侧弯折。第1卡定部141卡定在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并且,在设置有2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第2卡定部142向下侧弯折。第2卡定部142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即从背面侧起第2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
另外,接触部24也可以构成为在设置有3台以上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都能够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即,在接触部24按照所设置的室外热交换器30最大数量设置多个卡定部。多个卡定部中规定的卡定部卡定在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30上。即,与实际设置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数量对应的卡定部被弯折。该卡定部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
(4-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形状大致呈矩形状。但是,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定,只要通过将弯折部141a、142a及143a弯折,能够将其平面卡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上即可。例如,第1~第3卡定部141~143能够由U字状、梯形状及三角形状等形成。图13是具有梯形状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被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包围的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具有梯形状。
(4-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所示,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第3槽隙153、第2槽隙152及第1槽隙151的顺序进行配置。并且,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弯折部143a、弯折部142a及弯折部141a的顺序,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L3<L2<L1)。但是,例如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也可以如下进行配置。
图14~图17是具有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在图14的变形例中,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第3槽隙153、第2槽隙152及第1槽隙151的顺序进行配置。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弯折部143a、弯折部142a及弯折部141a的顺序,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减小(L3>L2>L1)。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各个槽隙分开能够抑制卡定部的破碎和折断的程度的规定长度以上的长度。
在图15的变形例中,弯折部141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3a的位置与图6等的实施方式例不同。在图6的实施方式例中,相对于弯折部141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3a在背面侧即室外热交换器30侧形成有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因此,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相对于弯折部141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3a形成于背面侧。另一方面,在图15的变形例中,相对于弯折部141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3a在前面侧即前板11侧形成有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因此,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相对于弯折部141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3a形成于前面侧。此时,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第3槽隙153、第2槽隙152及第1槽隙151的顺序进行配置。而且,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弯折部143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1a的顺序,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L3<L2<L1)。
图16的变形例是图15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在图16中与图15不同,也可以是,从与风扇马达座20相邻的一侧(前板11侧)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按照弯折部143a、弯折部142a、弯折部141a的顺序,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减小(L3>L2>L1)。其它结构与图15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也可以如图17的变形例所示,多个卡定部交错地配置。在图17的示例中,例如设有1个第3卡定部143、2个第2卡定部142-1、142-2、以及1个第1卡定部141。第3卡定部143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并且,2个第2卡定部142-1、142-2以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的大小及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卡定部141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在设置有1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第1卡定部141向下侧弯折。第1卡定部141卡定在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并且,在设置有2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2个第2卡定部142-1、142-2向下侧弯折。2个第2卡定部142-1、142-2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即从背面侧起第2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并且,在设置有3台室外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第3卡定部143向下侧弯折。第3卡定部143卡定在与风扇马达座20最邻近的室外热交换器30、即从背面侧起第3个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表面上。另外,交错地配置的卡定部的数量不限于图17的示例。也可以是,数量比图17的示例多的卡定部交错地配置。并且,也可以按照下面所述配置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将多个第1卡定部141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地进行配置。使1个第2卡定部142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将多个第3卡定部143相对于中心线B-B对称地进行配置。
(4-4)变形例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部21的上部设有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并且,接触部24以处于相对于顶板对置部23低一级的位置的方式与顶板对置部23连接。因此,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具有阶梯差。但是,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也可以形成为相同的高度。图18是具有本变形例的卡定部的接触部24的立体图。
在图18的变形例中,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是相同的高度。即,顶板对置部23和接触部24在一个面上。在接触部24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地形成有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因此,接触部24具有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第1、第2及第3卡定部141、142及143被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包围。
另外,关于第1、第2及第3槽隙151、152及153的配置及形状,能够将上述变形例适用于本变形例。
(4-5)变形例1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部21、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及前延长部25设有膨出部131、133及135。但是,膨出部131、133及135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然而,为了提高风扇马达座20的强度、抑制顶板13的变形,优选设有膨出部131、133及13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膨出部131、133及135形成为从各个平面鼓起。但是,也可以与膨出部131、133及135不同,而形成相对于各个平面凹陷的凹部。
(4-6)变形例1F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风扇马达座20中,支撑部21、马达保持部22、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前延长部25及底板对置部26形成为一体。但是,这些部件也可以分体形成,再将各个部件进行组合。例如,顶板对置部23、接触部24、前延长部25及底板对置部26可以与支撑部21分体形成,再安装在支撑部21上。
但是,当在风扇马达座20中一体地形成上述各个部件时,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能够抑制成本升高,也能够抑制因各个部件的连接而产生的脆弱性。
(4-7)变形例1G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风扇马达座20中,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以使马达保持部22向前侧突出的方式进行弯折。但是,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也可以是直线状。然而,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第1支撑部21a及第2支撑部21b以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时,能够形成风扇叶片15a的较大进深,因而是优选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利用简单的结构夹持热交换器的风扇马达座。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具有支撑风扇的风扇马达座的所有的冷冻装置单元。
Claims (8)
1.一种风扇马达座(20),其用于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器(30)的冷冻装置单元(100)中支撑驱动马达(16),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马达座具有:
马达保持部(22),所述驱动马达固定于该马达保持部(22);以及
接触部(24),其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
所述接触部包括:
第1卡定部(141),其在设置有一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所述一个热交换器的所述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
第2卡定部(142),其在设置有两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器中与所述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所述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以及
第3卡定部(143),其在设置有三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所述三个热交换器中与所述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所述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
2.一种风扇马达座,其用于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单元中支撑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马达座具有:
马达保持部,所述驱动马达固定于该马达保持部;以及
接触部,其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
所述接触部包括:
第1卡定部,其在设置有一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所述一个热交换器的所述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以及
第2卡定部,其在设置有两个热交换器时被弯折而卡定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器中与所述风扇马达座相邻的热交换器的所述风扇马达座侧的前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具有与各个卡定部对应的各个槽隙,由被各个槽隙包围的部分形成各个卡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隙呈具有底部的U字状,所述U字状的底部的长度在规定长度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槽隙形成为彼此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槽隙形成为,从与所述风扇马达座相邻的一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侧依次配置,并且从与所述风扇马达座相邻的一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侧,所述卡定部被弯折而成的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马达座还具有与顶板(13)相邻的顶板对置部(23),
所述接触部在相对于所述顶板对置部低一级的位置处与所述顶板对置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扇马达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还包括将所述热交换器的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卡定的背面卡定部(14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21934A JP6056832B2 (ja) | 2014-10-30 | 2014-10-30 | ファンモータ台 |
JP2014-221934 | 2014-10-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19295U true CN205119295U (zh) | 2016-03-30 |
Family
ID=55574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48361.1U Active CN205119295U (zh) | 2014-10-30 | 2015-10-29 | 风扇马达座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56832B2 (zh) |
CN (1) | CN205119295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085429A (ja) * | 2018-11-30 | 2020-06-0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ユニット |
JP7415126B2 (ja) * | 2019-08-06 | 2024-01-1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支持部材及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262U (ja) * | 1983-06-20 | 1985-01-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02114836U (zh) * | 1989-02-23 | 1990-09-13 | ||
JP3856623B2 (ja) * | 2000-06-15 | 2006-12-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JP2005241032A (ja) * | 2004-02-24 | 2005-09-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
2014
- 2014-10-30 JP JP2014221934A patent/JP60568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0-29 CN CN201520848361.1U patent/CN205119295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056832B2 (ja) | 2017-01-11 |
JP2016090086A (ja) | 2016-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4091782A1 (ja) | 扁平管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542044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EP2865954B1 (en)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205119295U (zh) | 风扇马达座 | |
EP3006842B1 (en)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204786893U (zh)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
CN103025451B (zh) | 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方法和热交换器 | |
EP3450861B1 (en) | Outdoor unit for freezing device | |
CN216745578U (zh) | 换热器 | |
CN203274364U (zh) | 折弯式换热器 | |
WO2016067957A1 (ja) | 熱交換器 | |
CN101836049A (zh) | 空调机用室内机 | |
CN1840977A (zh) | 分体空调器的小型化室外机 | |
WO2019124200A1 (ja) | 室外機、空気調和機、ファンガード、及びファンガード製造方法 | |
CN207006399U (zh) | 电机支架和空调器室外机 | |
CN203413737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
CN203615553U (zh) | 用于空调器的电加热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3518352U (zh) | 换热器 | |
JP2012072941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US20140060793A1 (en) |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support structure thereof | |
JP589140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203928205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9068627U (zh) | 一种风管机 | |
JP6036788B2 (ja) | 熱交換器 | |
WO2016103447A1 (ja) | 室外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