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7812U - 中继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67812U CN204967812U CN201520760083.4U CN201520760083U CN204967812U CN 204967812 U CN204967812 U CN 204967812U CN 201520760083 U CN201520760083 U CN 201520760083U CN 204967812 U CN204967812 U CN 2049678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line
- main transmission
- mentioned
- line road
- transfer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2—Reducing cross-talk, e.g. by compensa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6—Repeater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继器,其能够抑制对之间的串扰。在为了传输差动信号而将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引脚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引脚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引脚作为一对来使用的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传输部(5)中,设置: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连接的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分别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电气耦合的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B2);以及使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连接的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分别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的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C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继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中继器,其具备输入侧连接器、输出侧连接器以及连接两个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部,并连接与输入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和与输出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
作为通信电缆,一般使用具有传输差动信号的4对信号线,且在端部一体地设置具有8个引脚的插头连接器。因此,作为中继器的输入侧连接器和输出侧连接器一般使用具有8个引脚的插孔连接器。
根据美国标准协会确定的TIA/EIA-568-B等,规定作为输入侧连接器和输出侧连接器而使用的插孔连接器的引脚的配置,将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作为一对来使用。中继器的信号传输部具备彼此连接两个中继器的相同编号的引脚的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的实用新型相关联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43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在插孔连接器等连接器中引脚的配置间隔变窄,对之间的串扰变大。随着近年来的通信的高速化,尤其,连接器部分的串扰抑制成为较大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课题,抑制对之间的串扰的中继器。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一种串扰降低方法,其在具备为了传输差动信号而将一号和二号主传输线路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主传输线路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主传输线路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主传输线路作为一对来使用的信号传输部中,降低对之间的串扰,该方法在上述信号传输部中设置: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分别和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一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二号、四号主传输线路分别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二耦合传输线路。
在上述信号传输部中,还可以设置:使经由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八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三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经由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一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四耦合传输线路。
在上述信号传输部中,还可以设置:使上述四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五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上述五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六耦合传输线路。
另外,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中继器,其具备:具为了传输差动信号,将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引脚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引脚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引脚作为一对来使用的有8个引脚的输入侧连接器和输出侧连接器;以及具备彼此连接上述两个连接器的相同编号的引脚的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传输部,该中继器连接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和与上述输出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具备: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分别与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一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二号、四号主传输线路分别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二耦合传输线路。
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可以具备:使经由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八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三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经由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一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四耦合传输线路。
在上述信号传输部中,还可以具备:使上述四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五耦合传输线路;以及使上述五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六耦合传输线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之间的串扰的中继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电路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中继器
2:输入侧连接器
3:输出侧连接器
4:通信电缆
5:信号传输部
A1~A8:主传输线路
B1、B2:第一耦合传输线路
C1、C2:第二耦合传输线路
D:第三耦合传输线路
E:第四耦合传输线路
F:第五耦合传输线路
G:第六耦合传输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电路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立体图。
如图1(a)、图1(b)所示,中继器1具备:具有8个引脚的输入侧连接器2和输出侧连接器3,其为了传输差动信号,将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引脚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引脚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引脚作为一对来使用;以及信号传输部5,其连接两个连接器2、3,该中继器连接与输入侧连接器2连接的通信电缆4和与输出侧连接器3连接的通信电缆4。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一方的连接器称为输入侧连接器2,将另一方的连接器称为输出侧连接器3,不过输入和输出不是规定信号的传输方向而是能够在输入侧连接器2和输出侧连接器3之间进行双向传输。
作为通信电缆4,能够使用通用的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信电缆4使用了具有传输差动信号的4对(合计8根)信号线的电缆。在通信电缆4的端部一体地设置连接器6。连接器6是例如遵照RJ45标准(8P8C)的插头连接器。
输入侧连接器2和输出侧连接器3例如是遵照RJ45标准(8P8C)的插孔连接器(jackconnector),整列配置一号~八号的8个引脚而构成。
输入侧连接器2和输出侧连接器3的引脚的配置为例如遵照了美国标准协会确定的TIA/EIA-568-B的配置。这里,将四号引脚和五号引脚作为第一对,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第二对,三号和六号引脚作为第三对,七号和八号引脚作为第四对来使用。
将输入侧连接器2和输出侧连接器3搭载在电路基板7上,在该电路基板7上安装有信号传输部5。
信号传输部5具备彼此连接两个连接器2、3的相同编号的引脚的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A1~A8。如图1(a)所示,在信号传输部5中,从图示左侧到右侧依次配置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A1~A8。另外,在图1(a)中,用长方形表示传输线路,实线表示传输线路之间的电气连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器1中,信号传输部5还具备: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B2,其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相邻的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分别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电气耦合;以及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C2,其使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相邻的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分别和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
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53分别与连接器2、3的五号引脚(五号主传输线路A5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B1、A3,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53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设置成从五号主传输线路A5分支后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设置成从三号主传输线路A3分支后与五号主传输线路A5接近。
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2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37分别与连接器2、3的三号引脚(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七号主传输线路A7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B2、A7,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37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2设置成从三号主传输线路A3分支后与七号主传输线路A7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2设置成从七号主传输线路A7分支后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接近。
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62分别与连接器2、3的六号引脚(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二号主传输线路A2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C1、A2,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62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设置成从六号主传输线路A6分支后与二号主传输线路A2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设置成从二号主传输线路A2分支后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接近。
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2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46分别与连接器2、3的四号引脚(四号主传输线路A4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C2、A6,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46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2设置成从四号主传输线路A4分支后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2设置成从六号主传输线路A6分支后与四号主传输线路A4接近。
另外,信号传输部5还具备:第三耦合传输线路D,其使八号主传输线路A8和三号主传输线路A3电气耦合;以及第4耦合传输线路E,其使一号主传输线路A1和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
将第三耦合传输线路D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38分别与连接器2、3的三号引脚(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八号主传输线路A8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D、A8,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38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三耦合传输线路D设置成从三号主传输线路A3分支后与八号主传输线路A8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三耦合传输线路D设置成从八号主传输线路A8分支后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接近。
将第四耦合传输线路E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61分别与连接器2、3的六号引脚(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一号主传输线路A1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E、A1,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61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四耦合传输线路E设置成从六号主传输线路A6分支后与一号主传输线路A1接近,但也可以将第四耦合传输线路E设置成从一号主传输线路A1分支后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接近。
并且,信号传输部5还具备:第五接合传输线路F,其使四号主传输线路A4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7电气耦合;以及第6耦合传输线路G,其使五号主传输线路A5和二号主传输线路A2电气耦合。
将第五耦合传输线路F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47分别与连接器2、3的四号引脚(四号主传输线路A4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七号主传输线路A7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F、A7,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47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五耦合传输线路F设置成从四号主传输线路A4分支后与七号主传输线路A7接近,但也可以将第五耦合传输线路F设置成从七号主传输线路A7分支后与四号主传输线路A4接近。
将第六耦合传输线路G配置成其两端经由电阻R52分别与连接器2、3的五号引脚(五号主传输线路A5的两端)电气连接,并与二号主传输线路A2接近。由此,电气耦合传输线路G、A2,在两者之间产生串扰。这时所产生的串扰的量能够通过电阻R52进行调整。另外,这里将第六耦合传输线路G设置成从五号主传输线路A5分支后与二号主传输线路A2接近,但也可以将第六耦合传输线路G设置成从二号主传输线路A2分支后与五号主传输线路A5接近。
可以将主传输线路A1~A8以及耦合传输线路B1、B2、C1、C2、D、E、F、G的电气长度设为与相加输入侧连接器2内的传输线路的电气长度和输出侧连接器3内的传输线路的电气长度而得的电气长度大概相等的电气长度。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串扰降低方法。
例如,认为在连接器2、3和信号传输部5中由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引起的串扰在相邻的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中变得最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传播与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反相的信号的三号主传输线路开始,在五号主传输线路和七号主传输线路有意地产生串扰,从而抵消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造成的串扰,由此降低串扰。
具体地说,在信号传输部5中设置使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分别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电气耦合的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B2,由此将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中,由此,抵消流过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的、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能够通过电阻R53、R37对导入到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中的、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所造成的串扰信号的大小进行调整,通过适当调整该电阻R53、R37,能够降低串扰。
同样,设置使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分别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的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C2,由此将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中,由此,能够抵消流过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的、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通过电阻R62、R46能够调整导入到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中的、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的大小,通过适当调整该电阻R62、R46,能够降低串扰。
这样,通过具备耦合传输线路B1、B2、C1、C2,能够抑制二号、四号、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中的、流过三号和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一号和八号主传输线路中的、由流过三号和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还设有耦合传输线路D、E。
具体地说,在信号传输部5中,设置使八号主传输线路A8和三号主传输线路A3分别电气耦合的第三耦合传输线路D,由此将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八号主传输线路A8中,由此,抵消流过八号主传输线路A8的、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通过电阻R38能够调整导入到八号主传输线路A8中的、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的大小,通过适当调整该电阻38,能够降低串扰。
同样,设置使一号主传输线路A1和六号主传输线路A6分别电气耦合的第四耦合传输线路E,由此将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一号主传输线路A1中,由此,能够抵消流过一号主传输线路A1的、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通过电阻R61能够调整导入到一号主传输线路A1中的、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的大小,通过适当调整该电阻R61,能够降低串扰。
到此为止,主要说明了流过三号和六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的抑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抑制流过四号和五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
例如,通过具备使三号主传输线路A3和五号主传输线路A5电气耦合的耦合传输线路B1,能够将流过五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三号主传输线路A3中,能够抵消流过三号主传输线路A3的、流过四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
同样,通过具备使四号主传输线路A4和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的耦合传输线路C2,能够将流过四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六号主传输线路A6中,能够抵消流过六号主传输线路A6的、流过五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
并且,通过设置使四号主传输线路A4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7电气耦合的第五耦合传输线路F,能够将流过四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七号主传输线路A7中,能够抵消流过七号主传输线路A7的、流过五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
同样,通过设置使五号主传输线路A5和二号主传输线路A2电气耦合的第六耦合传输线路G,能够将流过五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导入到二号主传输线路A2中,能够抵消流过二号主传输线路A2的、流过四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所引起的串扰信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串扰降低方法中,在信号传输部5中设置:第一耦合传输线路B1、B2,其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A6相邻的五号和七号主传输线路A5,A7分别和三号主传输线路A3电气耦合;以及第二耦合传输线路C1,C2,其使与三号主传输线路A3相邻的二号和四号主传输线路A2、A4分别和六号主传输线路A6电气耦合。
由此,从三号主传输线路向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意图地产生串扰,从六号主传输线路向二号、四号主传输线路意图地产生串扰,由此能够抵消在连接器2、3等产生的从六号主传输线路对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的串扰,抵消从三号主传输线路对二号、四主传输线路的串扰,能够抑制对之间的串扰(近端串音和远端串音)。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耦合传输线与主传输线路横向(即,在同一平面上)接近地配置而电气耦合,不过不限定于这些,例如也可以使耦合传输线路与主传输线路上下接近地配置。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提到,但也可以在主传输线路和耦合传输线路上设置基于电容元件等的调整电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设置在耦合传输线路上的电阻来调整串扰的大小的情况,但也能够通过使耦合传输线路接近主传输线路的长度、耦合传输线路与主传输线路的距离等来调整串扰的大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中继器1具备1组输入侧连接器2、输出侧连接器3以及信号传输部5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中继器1也可以具备多组输入侧连接器2、输出侧连接器3以及信号传输部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应用于中继器1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的串扰降低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中继器1以外的一般的信息通信设备。
Claims (10)
1.一种中继器,具备:为了传输差动信号,将一号和二号引脚作为一对、三号和六号引脚作为一对、四号和五号引脚作为一对、七号和八号引脚作为一对来使用的具有8个引脚的输入侧连接器和输出侧连接器;以及具备彼此连接上述两个连接器的相同编号的引脚的一号~八号主传输线路的信号传输部,
该中继器连接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和与上述输出侧连接器连接的通信电缆,该中继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具备:
使与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五号、七号主传输线路分别与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一耦合传输线路;以及
使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二号、四号主传输线路分别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二耦合传输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具备:
使经由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八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三耦合传输线路;以及
使经由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与上述三号主传输线路相邻的一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六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四耦合传输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具备:
使上述四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五耦合传输线路;以及
使上述五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六耦合传输线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传输部还具备:
使上述四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七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五耦合传输线路;以及
使上述五号主传输线路和上述二号主传输线路电气耦合的第六耦合传输线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耦合传输线路的两端经由电阻分别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的上述三号引脚电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四耦合传输线路的两端经由电阻分别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的上述六号引脚电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五耦合传输线路的两端经由电阻分别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的上述四号引脚电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六耦合传输线路的两端经由电阻分别与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的上述五号引脚电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是遵照RJ45标准的插孔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搭载上述输入侧连接器和上述输出侧连接器的电路基板,
将上述信号传输部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7268 | 2014-10-08 | ||
JP2014207268A JP6492510B2 (ja) | 2014-10-08 | 2014-10-08 | クロストーク低減方法および中継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67812U true CN204967812U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5062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6008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67812U (zh) | 2014-10-08 | 2015-09-28 | 中继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75211B2 (zh) |
JP (1) | JP6492510B2 (zh) |
CN (1) | CN204967812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47148B2 (en) | 2015-05-27 | 2020-01-28 | HD Networks, LLC | High-density data communications connection assembly |
US10177516B2 (en) | 2015-05-27 | 2019-01-08 | HD Networks, LLC | High-density bridge adapter |
US10367321B2 (en) | 2015-05-27 | 2019-07-30 | HD Networks, LLC | High-density bridge adapt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45388A (ja) * | 1991-11-20 | 1993-06-11 | Toshiba Corp | トランスフアーゲートスイツチ回路 |
GB2271678B (en) * | 1993-12-03 | 1994-10-12 | Itt Ind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GB9509886D0 (en) * | 1995-05-16 | 1995-07-12 | Amp Holland | Modular plug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
JP3794368B2 (ja) | 2002-10-29 | 2006-07-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El表示装置 |
FR2849728B1 (fr) * | 2003-01-06 | 2005-04-29 | Excem |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la transmission avec une faible diaphonie |
WO2004114576A2 (en) * | 2003-06-19 | 2004-12-29 | Thunder Creative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crosstalk noise reduction on twisted pair |
US7280032B2 (en) * | 2005-02-11 | 2007-10-09 | Ortronic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561625B1 (en) * | 2006-02-06 | 2009-07-14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osstalk reduction |
US7381098B2 (en) * | 2006-04-11 | 2008-06-03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Telecommunications jack with crosstalk multi-zone crosstalk compensation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
JP2010027437A (ja) | 2008-07-22 | 2010-02-04 | Hitachi Ltd | 低クロストークノイズコネクタ |
AU2009282836A1 (en) * | 2008-08-20 | 2010-02-25 | Panduit Corp. | High-speed connector with multi-stage compensation |
US8298015B2 (en) * | 2008-10-10 | 2012-10-3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hield and shield coupling |
US9455765B2 (en) * | 2011-09-07 | 2016-09-27 |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s hav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ommunications paths and related methods |
-
2014
- 2014-10-08 JP JP2014207268A patent/JP649251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28 CN CN201520760083.4U patent/CN2049678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0-01 US US14/873,082 patent/US1007521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076879A (ja) | 2016-05-12 |
JP6492510B2 (ja) | 2019-04-03 |
US20160105214A1 (en) | 2016-04-14 |
US10075211B2 (en) | 2018-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51775B (zh) | 以太网连接器 | |
CN204967812U (zh) | 中继器 | |
CN104253695A (zh) | 直连式介质转换器 | |
CN204205241U (zh) | 带连接器的电缆 | |
JP5532910B2 (ja) | 光通信装置、通信ハーネス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
CN205212832U (zh) | 中继器 | |
CN204031181U (zh) | 一种光模块 | |
CA258660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 network device to a daisy chain network | |
US5548280A (en) | Local area network hub unit | |
CN203618007U (zh) | 一种带光口的多通道以太网电缆延长器主端 | |
CN103378507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497046U (zh) | 兼容式热插拔式接口连接器 | |
US8155143B2 (en) | Transmission line adapter and system | |
CN201114065Y (zh) | 一种带测试口的尾纤 | |
CN105742920B (zh) |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的分线装置和系统 | |
CN204441659U (zh) |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的分线装置和系统 | |
CN105871653B (zh) | QSFP+to 4 SFP+高速电缆的快速测试系统及方法 | |
CN205828800U (zh) | 通信装置 | |
KR101821710B1 (ko) | 전력기기 통신 결선 시스템 | |
CN204289852U (zh) | 一种高差分对密度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 |
CN204102125U (zh) | 一种用于扩展设备控制口的多路串口转换器 | |
CN209764425U (zh) | 一种发动机测试线束 | |
CN202076534U (zh) | 网路插头用导线支架 | |
CN203086490U (zh) | 一种以太网络连接介质的转换器件 | |
CN210350321U (zh) | 一种网线和电话线路多用途转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