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5241U - 带连接器的电缆 - Google Patents

带连接器的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05241U
CN204205241U CN201420682188.8U CN201420682188U CN204205241U CN 204205241 U CN204205241 U CN 204205241U CN 201420682188 U CN201420682188 U CN 201420682188U CN 204205241 U CN204205241 U CN 204205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transmission path
differential signal
signal transmission
comm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821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庆
深作泉
杉山刚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05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0524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Landscapes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具备:电缆(2),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连接器(4),其设置在电缆(2)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电连接的插卡基板(5),其中,在形成于插卡基板(5)并将从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

Description

带连接器的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连接器的电缆。
背景技术
使用具备内置有差动信号的收发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和设置在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在连接器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该插卡基板中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即、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设备的传输路径上,具备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而将电信号有源补偿来输出的补偿电路的部件,是有源电缆模块(也被称为有源直接连接电缆,有源DAC,活性铜电缆(ACC:Active Copper Cable))。
此外,作为与该申请的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282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有源电缆模块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中,特别是在利用长尺寸的电缆来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情况下,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信号电平之差变大,容易受到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影响。
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从连接对象的设备输入共模电信号时,该共模电信号也传输到电缆侧,所以存在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变大的问题。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方案一是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缆,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发送侧传输路径,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方案二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共模阻抗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
方案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方案四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方案五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设备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具备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根据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来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
方案六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比所述补偿电路形成于所述设备侧的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
方案七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方案八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七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方案九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八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方案十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方案十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方案十二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方案十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六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方案十四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三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相比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方案十五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四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1(b)是在该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使用的电缆的横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3(b)是在该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使用的电缆的横剖视图。
图中:
1—带连接器的电缆,2—电缆,3—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连接器,5—插卡基板,20—发送侧传输路径,22—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1(b)是电缆的横剖视图。
如图1(a)、图1(b)所示,带连接器的电缆1具备:具有差动信号的收发用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电缆2;以及设置在电缆2的两端的连接器4。
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电缆2使用具备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电缆并构成为能够收发一个通道(channel)的情况进行说明。电缆2是将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捆扎并在其周围依次设置压紧带14和护套15而形成的。
作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11、将内部导体11的周围分别覆盖的绝缘体12、以及形成于绝缘体12的周围的外部导体13的所谓双轴电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中,在外部导体13和绝缘体12之间设有外部导体13的接地用的地线16。以下,将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分别称为第一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第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b。
在电缆2的一端(图1(a)的上侧)设有第一连接器4a,在另一端(图1(a)的下侧)设有第二连接器4b。在连接器4a、4b分别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未图示)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电连接的插卡基板5。以下,将内置于第一连接器4a的插卡基板5称为第一插卡基板5a,将内置于第二连接器4b的插卡基板5称为第二插卡基板5b。
在插卡基板5a、5b的一端部(与电缆2的连接侧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与设备连接的多个发送侧电极6和多个接收侧电极7。
而且,在插卡基板5a、5b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供电缆2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内部导体11连接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和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
第一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的内部导体11的一端与第一插卡基板5a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插卡基板5b的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连接。第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b的内部导体11的一端与第一插卡基板5a的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插卡基板5b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连接。
发送侧电极6和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经由由形成于插卡基板5a、5b的配线图案形成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电连接。发送侧传输路径20将从设备经由发送侧电极6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并传输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
接收侧电极7和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经由由形成于插卡基板5a、5b的配线图案形成的接收侧传输路径21电连接。接收侧传输路径21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经由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接收侧电极7,并传输到设备。
在接收侧传输路径21设有补偿电路10,该补偿电路10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经由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输入的电信号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的损失特性来有源补偿并输出。即,带连接器的电缆1是在连接器4具备补偿电路10的有源电缆模块。
另外,虽省略图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的地线16与插卡基板5a、5b的接地图案连接。
从设备输入到第一连接器4a的电信号经由发送侧电极6、发送侧传输路径20、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的内部导体11输入到第二连接器4b,经由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接收侧传输路径21以及补偿电路10、接收侧电极7输出到连接有第二连接器4b的设备。从第二连接器4b侧向第一连接器4a侧也一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在插卡基板5a、5b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具备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其共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
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构成为,其差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匹配,以使从设备输入的电信号即差模电信号不反射。即、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构成为,相对于设备侧的传送路共模阻抗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
本实施方式中,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通过将构成发送侧传输路径20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变更而使结合率变化来形成。在此,构成为,通过使构成发送侧传输路径20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缩小而提高结合率来提高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的共模阻抗。
更具体而言,设备侧的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一般为25Ω左右,然而在该情况下,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的共模阻抗为25Ω以上即可。例如,在使用共模阻抗为37.5Ω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情况下,希望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的共模阻抗为37.5Ω左右。
在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以外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以及接收侧传输路径21形成为,差模、共模都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匹配。
为了尽量减少导入到带连接器的电缆1的共模电信号,希望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形成在供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连接的发送侧电极6的附近,希望至少其一部分相比补偿电路10形成于设备侧(发送侧电极6侧、与电缆2相反侧)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
是因为在长距离传输中,相比补偿电路10在电缆2侧的接收侧传输路径21中信号电平降低,所以若向其附近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即、相比补偿电路10靠电缆2侧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流入信号电平大的共模电信号,则有可能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变大。在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在补偿电路10中进行放大而信号电平变大,所以在相比补偿电路10靠设备侧(接收侧电极7侧、与电缆2相反侧)的接收侧传输路径21中,对于近端串扰的影响较小。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在发送侧传输路径20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
由于具备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能够将从设备侧输入的共模电信号在插卡基板5上反射。其结果,即使在使用长尺寸的电缆2来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情况等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信号电平差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构成为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共模阻抗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所以不会对差模电信号带来影响,能够只对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
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带连接器的电缆25在图1(a)、图1(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作为电缆2使用各具备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的电缆,并且与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3b对应地在插卡基板5a、5b形成两组发送侧电极6、接收侧电极7、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发送侧传输路径20、以及接收侧传输路径21。在此,作为补偿电路10使用双通道用的电路,然而也可以使用两个单通道用的电路。
在带连接器的电缆25中,具备两个发送侧传输路径20,所以在该两个发送侧传输路径20分别形成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从而能够得到与图1(a)、图1(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说明了在图1(a)、图1(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构成为能够收发单通道的情况,在图2的带连接器的电缆25中构成为能够收发双通道的情况,然而不限于此,当然也能够构成为能够收发三通道以上。
图3(a)所示的带连接器的电缆31在图1(a)、图1(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中,将发送侧传输路径20整体作为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
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其长度越长能够反射频率越低的共模。所以,通过将发送侧传输路径20整体作为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能够进一步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
而且,在带连接器的电缆31中,从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至补偿电路10的接收侧传输路径21也作为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使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的共模阻抗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共模阻抗相等。
由此,从发送侧电极6经由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到达补偿电路10的全部的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匹配,所以能够使反射共模电信号的反射点为一处。在存在多个反射点的情况下,还考虑到共模多重反射而发生较大放射的情况,然而通过使反射点为一处,能够抑制共模的多重反射引起的放射。
另外,在带连接器的电缆31中,作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需要使用共模阻抗比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即、共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
作为这样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如图3(b)所示,可以使用将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11的周围一并用绝缘体32覆盖,在其周围设置外部导体13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3(33a、33b)。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3的共模阻抗例如为37.5Ω较高,适合作为用于带连接器的电缆31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
另外,在带连接器的电缆中,有规定了接收侧的共模的反射损耗(returnloss)的规格,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带连接器的电缆1、25、31中,由于在接收侧传输路径21搭载有使用了IC的补偿电路10,所以能够依照这样的规格。即、在带连接器的电缆1、25、31中,能够将从接收侧电极7延伸的接收侧传输路径21对补偿电路10的连接部看作为开放端,所以从接收侧电极7输入的共模电信号不会在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反射,能够抑制接收侧的共模的反射损耗。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Claims (15)

1.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
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
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发送侧传输路径,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共模阻抗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设备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具备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根据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来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比所述补偿电路形成于所述设备侧的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
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
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相比高的电缆,
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
CN201420682188.8U 2014-01-06 2014-11-14 带连接器的电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52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0343A JP6107672B2 (ja) 2014-01-06 2014-01-06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JP2014-000343 2014-01-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05241U true CN204205241U (zh) 2015-03-11

Family

ID=5266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8218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5241U (zh) 2014-01-06 2014-11-14 带连接器的电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95792B2 (zh)
JP (1) JP6107672B2 (zh)
CN (1) CN20420524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197A (zh) * 2016-05-26 2016-08-24 江苏省东方世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数据电缆连接器
WO2017201775A1 (zh) * 2016-05-26 2017-11-30 江苏省东方世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数据电缆连接器
CN11126206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动信号电连接组件及可传送差动信号的电路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50559A1 (ja) 2018-02-02 2019-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電池用正極電極、固体電池、及び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TWI689949B (zh) * 2019-08-28 2020-04-01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速線材的電路板組件
JP2021163580A (ja) 2020-03-31 2021-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正極複合活物質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正極、並びに固体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8287A (en) * 1990-05-11 1992-08-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frequency common mode choke
US20080094151A1 (en) * 2006-08-30 2008-04-24 The Siemon Company Equalization Network For Balanced Cabling
WO2009155494A1 (en) * 2008-06-20 2009-12-23 Panduit Corp. Pluggable cable connector
JP2010211937A (ja) * 2009-03-06 2010-09-24 Hitachi Cable Ltd コネクタ付き伝送ケーブル
JP5403548B2 (ja) * 2009-10-23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用ハーネス
US9130315B2 (en) * 2009-11-06 2015-09-08 Molex Incorporation Circuit member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CN102333413A (zh) * 2010-07-12 2012-01-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印刷电路板
JP2013122825A (ja) 2011-12-09 2013-06-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アクティブケーブル
US9112320B2 (en) * 2012-02-23 2015-08-18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s having electrically parallel sets of contact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197A (zh) * 2016-05-26 2016-08-24 江苏省东方世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数据电缆连接器
WO2017201775A1 (zh) * 2016-05-26 2017-11-30 江苏省东方世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数据电缆连接器
CN11126206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动信号电连接组件及可传送差动信号的电路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7672B2 (ja) 2017-04-05
US20150194719A1 (en) 2015-07-09
US9595792B2 (en) 2017-03-14
JP2015130247A (ja)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05241U (zh) 带连接器的电缆
US9306334B2 (en) High speed plug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high frequency performance
US9443646B2 (en) Data cable
CN10357979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组件
CN204633051U (zh) 带连接器的电缆以及连接器
CN204205243U (zh) 带连接器的电缆
CN206558836U (zh) Usb连接器组件
CN104538797A (zh) 防干扰插头电连接器
US20190214164A1 (en) High-speed cable assembly
US8777673B2 (en) Socket and plug for high-speed connector
JP6332222B2 (ja)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CN102969624A (zh)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1956543U (zh) 一种实现连接器与pcb板地屏蔽系统互通的装置
CN101983003B (zh) 电路板
CN104104350A (zh) 滤波电路及电连接器
CN103972746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线缆
CN204793516U (zh) 电缆线结构
US8692113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9356397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10027062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TWM592608U (zh) 一種高頻電連接器
CN104283067A (zh) 高速电连接器组合及其耦接的电路板
CN202997095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组件
TWI707509B (zh) 一種高頻電連接器
CN216289315U (zh) 电连接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