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1201U - 三相手拉气筒 - Google Patents

三相手拉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61201U
CN204961201U CN201520588358.0U CN201520588358U CN204961201U CN 204961201 U CN204961201 U CN 204961201U CN 201520588358 U CN201520588358 U CN 201520588358U CN 204961201 U CN204961201 U CN 204961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space
handle
jack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883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迪契·伽艾塔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I LEISURE AND SPOR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I LEISURE AND SPO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I LEISURE AND SPOR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I LEISURE AND SPO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883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61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61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612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相手拉气筒,包括筒身、上盖和底座,其特征在于:筒身内部分隔为第一充气空间、第二充气空间和排气空间;各充气空间内均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活塞将第一充气空间分隔成第一上气室和第一下气室,将第二充气空间分隔成第二上气室和第二下气室;上盖内设有导气室,导气室的侧部分别与第一上气室和第二上气室连通,导气室的底部通过上导气管与排气空间连通;底座上开有第一下孔和第二下孔,它们通过下排气通道连通;排气空间内设有插设在插孔内的上导气管和插设在第一下孔内的下导气管,上导气管和下导气管之间设有切换阀结构。其是一种不仅气流量高、而且还能达到需要的压力且方便使用的三相手拉气筒。

Description

三相手拉气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充气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三相手拉气筒。
背景技术
目前手拉气筒(也叫气泵)种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单向手拉气筒,这种手拉气筒在活塞上、下移动一个往返行程中,只能够有单一行程提供充气作用,其充气效率低。另外一种是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可在握把推、拉双向行程中均进行充气动作,这种气筒具有充气效率高的优点。如专利号为ZL00255072.5(公告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专利号为ZL200620100394.9(公告号为CN287405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向充气泵》;它们均披露了一种能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
目前的手拉气筒,不管是单向的(仅在下压的时候打气)还是双向的(上拉下压都会打气),都不能超过一定的气流量(升/次数),因为受到了筒身直径及高度的限制。
直径的限定是由需要的压力决定的。一般来说(根据标准DINEN16051-2),手拉气筒的额定压力是在60KG的力下压的时候测量到的。所以如果要造一个可以轻松达到1bar的气泵,活塞的最大气流量需要是60KG/1bar=60cm2,那么最大直径将达到87.4mm。
高度的限定是由使用者舒适程度决定的。手拉气筒的行程超过450mm的话,使用起来就会不舒服,并且不可用。因此一个单向的手拉气筒,如果需要轻松达到1bar,理论上需要的每一次的气流量是60cm2x45cm=2.7L,如果是双向的就是2.7+2.7=5.4L。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单活塞的手拉气筒,不管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在市场上有一款新的双活塞的手拉气筒,单向的,如专利号为ZL90226082.0(公告号为CN208099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活塞三管高压打气筒》。两个活塞同时工作,直到达到约最大压力的50%,然后通过一个排气塞,将一个活塞的抽吸作用取消掉,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最大压力。这个方案将气泵的气流量翻了倍,但是仅仅单向工作。理论上来说,这款双活塞的气泵的气流量等于是一个单活塞双向的气泵,但是更贵而且笨重。事实上,如果我们一直以1bar来举例,这款气泵的气流量是2.7Lx2=5.4L,等同于一个单活塞双向的气泵,但是重量体积和价格都翻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仅气流量比目前市场上的都要高很多、而且还能达到需要的压力且方便使用的三相手拉气筒,本手拉气筒可在三种打气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相手拉气筒,包括筒身、及设于筒身上部的上盖和下部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内部分隔呈独立的三个空间,分别为第一充气空间、第二充气空间和排气空间,所述排气空间与外界连通;第一充气空间和第二充气空间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将第一充气空间分隔成第一上气室和第一下气室,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将第二充气空间分隔成第二上气室和第二下气室,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握把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握把连接在一起;上盖内设有位于排气空间上方的导气室,导气室的侧部分别与第一上气室和第二上气室连通,导气室的底部通过上导气管与排气空间连通;底座上开有与排气空间连通的第一下孔和与第二下气室连通的第二下孔,底座的下方固定有连接件,连接件与底座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下孔和第二下孔的下排气通道;所述第一下孔内插设有连通下排气通道和排气空间的下导气管,上导气管的下端和下导气管的上端之间通过能决定上导气管或下导气管与排气空间导通与否的切换阀结构连接,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外露出排气空间的外侧壁。
上述上盖内设有将第一充气空间、第二充气空间罩住的第一内环壁和第二内环壁,第一内环壁和第二内环壁形成所述导气室的部分侧壁,第一内环壁上开有连通第一上气室和导气室的第一上孔,第二内环壁上开有连通第二上气室和导气室的第二上孔。内环壁的设置再结合上盖外周壁使各出气空间及排气空间彼此相对独立,另外内环壁也给导气室提供部分侧壁,布局更合理。
上述第一握把的一侧具有第一把手部,另一侧具有插接部,第一握把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内管插配连接的第一内孔、及供第一外管插配连接的第一外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一外孔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插接部内设有与第一内孔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所述第二握把的一侧具有第二把手部,另一侧具有供所述插接部插配的插孔部,第二握把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内管插配连接的第二内孔、及供第二外管插配连接的第二外孔,所述第二内孔和第二外孔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二进气通道,所述插孔部内开有与第二内孔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第二握把的前侧设有出气孔,该出气孔通过第一出气通道与第一内孔连通,出气孔通过第二出气通道与第二内孔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内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内孔进入出气孔的单向出气阀片。前述握把结构的组合共用一个第二握把上的出气孔,整个握把的进排气更合理,当然也可分别设置出气孔,然后两个出气孔在外部汇合形成一个共同出气孔。
上述第一握把上安装有压力表,压力表的压力感应端伸入第一出气通道内。压力表能准确读出被充气设备的内部气压。
上述排气空间的侧壁上开有穿孔,穿孔内安装有盒体,盒体上开有连通排气空间和外界的排气孔,盒体内安装有滤网。排气空间通过滤网与外界连通,滤网能阻挡外界杂质通过排气孔进入排气空间内,以影响手拉气筒的使用。
上述切换阀结构包括阀体及阀芯,阀体内具有凹腔,凹腔的后端开有与排气空间连通的穿孔,阀体的上端开有供上导气管插配并与凹腔相通的上插孔,阀体的下端开有供下导气管插配并与凹腔相通的下插孔,所述阀芯插入凹腔内并能绕自身轴线旋转,阀芯的外端具有外露出排气空间的外侧壁的旋钮,旋钮形成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阀芯的内端具有与凹腔内壁密封配合的环形壁,环形壁上开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用以与上插孔和下插孔导通的转换孔,分别为第一转换孔和第二转换孔;在阀芯转动至第一位置状态下,阀芯的环形壁将上插孔和下插孔封堵住;在阀芯转动至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转换孔与上插孔连通,阀芯的环形壁将下插孔封堵住;在阀芯转动至第三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转换孔与下插孔连通,所述第二转换孔与上插孔连通。
前述切换阀结构通过旋钮带动阀芯的旋转,能实现三个状态的切换;第一状态,阀芯的环形壁将上插孔和下插孔封堵住,这时手拉气筒的两个出气空间可同时进行双向充气,单位时间内的出气量最大,是传统双向充气手拉气筒的两倍;第二状态,第一转换孔与上插孔连通,阀芯的环形壁将下插孔封堵住,这时两个出气空间均为单向充气,即上拉握把过程不充气,这就是在双气充气过程中上拉比较吃力,则转换到该状态;第三状态,第一转换孔与下插孔连通,第二转换孔与上插孔连通这时只有一个充气空间进行单向充气,另一个出气空间不工作,这时充气压力最大,适合给充气设备充气快结束后进行充气。当然切换阀结构并不局限与前述结构,还可采用现有类似的切换阀结构,本实施例为旋转实现切换,也可以左右滑移实现切换,切换的方式和种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设计出多种不同的结构。
上述凹腔内设有以凹腔的中心径向发散布置的多根分隔筋,各分隔筋与阀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阀芯的环形壁置于所述间隙内。分隔径的设置能增强阀体的整体强度,另外对阀芯的安装有约束作用。
为防止切换阀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晃动,而导致与导气管连接气密性降低,上述阀体固定在排气空间的内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筒身内具有两个充气空间,每个充气空间内均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且两个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的握把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话,本气筒的气流量是单向气筒的四倍,双向气筒的两倍;另外通过排气空间及切换阀的设置,决定上导气管或下导气管与排气空间导通与否,最终实现不同充气模式的切换,如两个充气空间内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均双向充气,或者两个充气空间内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均单向充气,或者只有一个充气空间进行单向充气,另一个出气空间不工作,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充气模式,手拉气筒使用更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图6为图3的C-C向剖视图;
图7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阀结构在第一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阀结构在第二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阀结构在第三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与底座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与底座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握把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握把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握把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握把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筒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一种三相手拉气筒,包括筒身1、及固定在筒身1上部的上盖2和固定在筒身1下部的底座3,筒身1内部分隔呈独立的三个空间,分别为第一充气空间5、第二充气空间6和排气空间7,第一充气空间5和第二充气空间6的横截面呈圆形,排气空间7与外界连通。排气空间7采用以下结构与外界连通:排气空间7的侧壁上开有穿孔,穿孔内安装有盒体14,盒体14上开有连通排气空间7和外界的排气孔141,盒体141内安装有滤网,滤网的作用是阻止沙子在气泵倒下的时候进入到气泵内部,滤网在图纸中没有显示。
第一充气空间5和第二充气空间6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如背景专利,或专利号为201020111370.X《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专利。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包括活塞、握把、联动管及内管,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活塞结构采用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201420387110.3《双向手拉气筒活塞》一样,当然并不局限这一活塞结构,还可采用现有双向充气手拉气筒中的活塞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握把结构和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201420387107.1《手拉气筒把手》基本相同,当然并不局限这一握把结构,还可采用现有双向充气手拉气筒中的握把结构,
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8a将第一充气空间5分隔成第一上气室51和第一下气室52,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8b将第二充气空间6分隔成第二上气室61和第二下气室62,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握把9a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握把9b连接在一起而能同步上下移动;上盖2内设有位于排气空间7上方的导气室21,导气室21的侧部分别与第一上气室51和第二上气室61连通,导气室21的底部通过上导气管4a与排气空间7连通,本实施例中上导气管4a与导气室21底部的盖子成型在一起;底座3上开有与排气空间7连通的第一下孔31和与第二下气室62连通的第二下孔32,底座3的下方固定有连接件10,连接件10与底座3之间形成连通第一下孔31和第二下孔32的下排气通道101;第一下孔31内插设有连通下排气通道101和排气空间7的下导气管4b,下导气管4b和第一下孔31之间密封不能漏气,上导气管4a的下端和下导气管4b的上端之间通过能决定上导气管4a或下导气管4b与排气空间7导通与否的切换阀结构连接,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外露出排气空间7的外侧壁。
上盖2内设有将第一充气空间5、第二充气空间6罩住的第一内环壁22和第二内环壁23,第一内环壁22和第二内环壁23形成导气室21的部分侧壁,第一内环壁22上开有连通第一上气室51和导气室21的第一上孔221,第二内环壁23上开有连通第二上气室61和导气室21的第二上孔231。
第一握把9a的一侧具有第一把手部9a1,另一侧具有插接部9a2,第一握把9a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内管11a插配连接的第一内孔9a3、及供第一外管12a插配连接的第一外孔9a4,第一内孔9a3和第一外孔9a4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通道91a,插接部9a2内设有与第一内孔9a3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91b。
第二握把9b的一侧具有第二把手部9b1,另一侧具有供插接部9a2插配的插孔部9b2,第一握把9a的另一侧还设有辅助插接部9a5,第二握把9b的另一侧设有供辅助插接部9a5插配的辅助插孔部9b5。第二握把9b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内管11b插配连接的第二内孔9b3、及供第二外管12b插配连接的第二外孔9b4,第二内孔9b3和第二外孔9b4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二进气通道92a,插孔部9b2内开有与第二内孔9b3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92a,第二握把9b的前侧设有出气孔9b6,该出气孔9b6通过第一出气通道91b与第一内孔9a3连通,出气孔9b6通过第二出气通道92b与第二内孔9b3连通,第二出气通道92b内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内孔9b3进入出气孔9b6的单向出气阀片93,单向出气阀片93的设置方式为常规技术。
第一握把9a上安装有第一压力表93a,第一压力表93a的下方设有滤网,第一压力表93a的压力感应端伸入第一出气通道91a内;第二握把9b上也安装有滤网,该滤网通过塞子固定在第二握把9b上。可参考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201420387107.1《手拉气筒把手》专利。
切换阀结构包括阀体13及阀芯15,阀体13固定在排气空间7的内侧壁上。阀体13内具有凹腔131,凹腔131的后端开有与排气空间7连通的穿孔132,凹腔131内设有以凹腔131的中心径向发散布置的多根分隔筋135,各分隔筋135与阀体13内壁之间具有间隙X,阀体13的上端开有供上导气管4a插配并与凹腔131相通的上插孔133,阀体13的下端开有供下导气管4b插配并与凹腔131相通的下插孔134,阀芯15插入凹腔131内并能绕自身轴线旋转,阀芯15的外端具有外露出排气空间7的外侧壁的旋钮151,旋钮151形成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阀芯15的内端具有与凹腔131内壁密封配合的环形壁152,阀芯的环形壁152置于间隙X内。环形壁152上开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用以与上插孔133和下插孔134导通的转换孔,分别为第一转换孔1521和第二转换孔1522。
在阀芯15转动至第一位置状态下,如图8所示,阀芯的环形壁152将上插孔133和下插孔134封堵住。
在阀芯15转动至第二位置状态下,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转换孔1521与上插孔133连通,阀芯15的环形壁将下插孔134封堵住。
在阀芯15转动至第三位置状态下,如图10所示,第一转换孔1521与下插孔134连通,第二转换孔1522与上插孔133连通。
本三相手拉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在阀芯15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阀芯的环形壁152将上插孔133和下插孔134封堵住,阀芯15位置如图所示,这样第一上气室51、第二上气室61和第二上气室52、第二下气室62内的空气不会经由切换阀进入排气空间并最终排出筒身1外,故该位置状态,第一充气空间5和第二充气空间6内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均双向充气,双向充气工作过程可参考背景专利,单位时间内的出气量最大,是传统双向充气手拉气筒的两倍,如果还是以1bar为例,气流量就成为了(2.7x2)+(2.7x2)=10.8L。
当压力上升并且双向充气开始变得吃力的时候(上拉比下压要难很多),将阀芯15调节至第二位置状态,阀芯的环形壁152上的第一转换孔1521与上插孔133连通,阀芯的环形壁152将下插孔134封堵住,阀芯15位置如图所示,这样第一上气室51和第二上气室61内的空气会通过切换阀进入排气空间并最终排出筒身1外,即第一上气室51和第二上气室61内的空气分别经第一上孔221和第二上孔231后进入导气室21,然后再通过上导气管4a、第一转换孔1521、阀体13的凹腔131和穿孔132后进入排气空间7,最后再通过盒体14上的排气孔141排出筒身1外,而第二上气室52、第二下气室62内的空气依然不会经由切换阀进入排气空间并最终排出筒身1外,故该位置状态,第一充气空间5和第二充气空间6内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均单向充气,两个出气空间均为单向充气,即上拉握把过程不充气。
当压力还是继续上升,使用起来很累的时候,将阀芯15调节至第三位置状态,第三状态,阀芯的环形壁152上的第一转换孔1521与下插孔134连通,阀芯的环形壁152上的第二转换孔1522与上插孔133连通,阀芯15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第一上气室51和第二上气室61内的空气分别经第一上孔221和第二上孔231后进入导气室21,然后再通过上导气管4a、第一转换孔1521、阀体13的凹腔131和穿孔132后进入排气空间7,最后再通过盒体14上的排气孔141排出筒身1外;同时第二下气室62通过下排气通道101、下导气管4b、第二转换孔1522、阀体13的凹腔131和穿孔132后进入排气空间7,最后再通过盒体14上的排气孔141排出筒身1外,因此第一充气空间5内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在工作过程中为单向充气,第二充气空间6内的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均将空气排出筒身1外,即不会进行充气工作,这时充气压力最大,适合给充气设备充气快结束后进行充气。
双向充气过程,及单向充气过程均与现有双向充气手拉气筒相同,可参考背景专利,在这就不展开详细阐述。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三相手拉气筒,包括筒身(1)、及设于筒身(1)上部的上盖(2)和下部的底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1)内部分隔呈独立的三个空间,分别为第一充气空间(5)、第二充气空间(6)和排气空间(7),所述排气空间(7)与外界连通;第一充气空间(5)和第二充气空间(6)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8a)将第一充气空间(5)分隔成第一上气室(51)和第一下气室(52),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8b)将第二充气空间(6)分隔成第二上气室(61)和第二下气室(62),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握把(9a)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握把(9b)连接在一起;上盖(2)内设有位于排气空间(7)上方的导气室(21),导气室(10)的侧部分别与第一上气室(51)和第二上气室(61)连通,导气室(21)的底部通过上导气管(4a)与排气空间(7)连通;所述底座(3)上开有与排气空间(7)连通的第一下孔(31)和与第二下气室(62)连通的第二下孔(32),底座(3)的下方固定有连接件(10),连接件(10)与底座(3)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下孔(31)和第二下孔(32)的下排气通道(101);所述第一下孔(31)内插设有连通下排气通道(101)和排气空间(7)的下导气管(4b),上导气管(4a)的下端和下导气管(4b)的上端之间通过能决定上导气管(4a)或下导气管(4b)与排气空间(7)导通与否的切换阀结构连接,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外露出排气空间(7)的外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内设有将第一充气空间(5)、第二充气空间(6)罩住的第一内环壁(22)和第二内环壁(23),第一内环壁(22)和第二内环壁(23)形成所述导气室(21)的部分侧壁,第一内环壁(22)上开有连通第一上气室(51)和导气室(21)的第一上孔(221),第二内环壁(23)上开有连通第二上气室(61)和导气室(21)的第二上孔(2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把(9a)的一侧具有第一把手部(9a1),另一侧具有插接部(9a2),第一握把(9a)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内管(11a)插配连接的第一内孔(9a3)、及供第一外管(12a)插配连接的第一外孔(9a4),所述第一内孔(9a3)和第一外孔(9a4)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一进气通道(91a),所述插接部(9a2)内设有与第一内孔(9a3)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91b);
所述第二握把(9b)的一侧具有第二把手部(9b1),另一侧具有供所述插接部(9a2)插配的插孔部(9b2),第二握把(9b)内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供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内管(11b)插配连接的第二内孔(9b3)、及供第二外管(12b)插配连接的第二外孔(9b4),所述第二内孔(9b3)和第二外孔(9b4)之间的空间形成与外界相通的第二进气通道(92a),所述插孔部(9b2)内开有与第二内孔(9b3)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92b),第二握把(9b)的前侧设有出气孔(9b6),该出气孔(9b6)通过第一出气通道(91b)与第一内孔(9a3)连通,出气孔(9b6)通过第二出气通道(92b)与第二内孔(9b3)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92b)内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内孔(9b3)进入出气孔(9b6)的单向出气阀片(9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把(9a)上安装有压力表(93),压力表(93)的压力感应端伸入第一出气通道(91a)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把(9a)的另一侧还设有辅助插接部(9a5),第二握把(9b)的另一侧设有供辅助插接部(9a5)插配的辅助插孔部(9b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空间(7)的侧壁上开有穿孔,穿孔内安装有盒体(14),盒体(14)上开有连通排气空间(7)和外界的排气孔(141),盒体(141)内安装有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结构包括阀体(13)及阀芯(15),阀体(13)内具有凹腔(131),凹腔(131)的后端开有与排气空间(7)连通的穿孔(132),阀体(13)的上端开有供上导气管(4a)插配并与凹腔(131)相通的上插孔(133),阀体(13)的下端开有供下导气管(4b)插配并与凹腔(131)相通的下插孔(134),所述阀芯(15)插入凹腔(131)内并能绕自身轴线旋转,阀芯(15)的外端具有外露出排气空间(7)的外侧壁的旋钮(151),旋钮(151)形成切换阀结构的操作部分,阀芯(15)的内端具有与凹腔(131)内壁密封配合的环形壁(152),环形壁(152)上开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用以与上插孔(133)和下插孔(134)导通的转换孔,分别为第一转换孔(1521)和第二转换孔(1522);在阀芯(15)转动至第一位置状态下,阀芯的环形壁(152)将上插孔(133)和下插孔(134)封堵住;在阀芯(15)转动至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转换孔(1521)与上插孔(133)连通,阀芯(15)的环形壁将下插孔(134)封堵住;在阀芯(15)转动至第三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转换孔(1521)与下插孔(134)连通,所述第二转换孔(1522)与上插孔(13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131)内设有以凹腔(131)的中心径向发散布置的多根分隔筋(135),各分隔筋(135)与阀体(13)内壁之间具有间隙(X),所述阀芯的环形壁(152)置于所述间隙(X)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相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3)固定在排气空间(7)的内侧壁上。
CN201520588358.0U 2015-08-06 2015-08-06 三相手拉气筒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61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88358.0U CN204961201U (zh) 2015-08-06 2015-08-06 三相手拉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88358.0U CN204961201U (zh) 2015-08-06 2015-08-06 三相手拉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1201U true CN204961201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56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88358.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61201U (zh) 2015-08-06 2015-08-06 三相手拉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612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295A (zh) * 2015-08-06 2015-12-16 格力休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三相手拉气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295A (zh) * 2015-08-06 2015-12-16 格力休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三相手拉气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6295A (zh) 三相手拉气筒
CN102606769B (zh) 一种通气阀以及设有该阀的充气产品
CN104791217B (zh) 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
CN204961201U (zh) 三相手拉气筒
CN108412729A (zh) 一种双筒手拉气筒
CN202468205U (zh) 一种抽充两用气筒
CN101294559B (zh) 轻便型打气筒
CN103190784B (zh) 一种应用于充气床垫的充气气柱
CN203412716U (zh) 双向充气的高压手拉气筒
CN103485999A (zh) 一种双向充气泵
CN103362776B (zh) 双向充气的高压手拉气筒
CN205417995U (zh) 一种自动充气式气艇
CN204553150U (zh) 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
CN205117652U (zh) 一种带压力表的手拉气筒握把
CN201037454Y (zh) 轻便型打气筒
CN204716507U (zh) 双向充气手拉气筒的切换阀结构
CN203476635U (zh) 一种推拉充气泵
CN203702490U (zh) 上拉打气的打气筒
CN109681403A (zh) 一种充气装置以及充气方法
CN206027472U (zh) 一种气体配比箱
CN105736309B (zh) 一种双踏板充气筒
CN201864028U (zh) 内置充气装置的双层游泳圈
CN208651102U (zh) 简化的双筒手拉气筒
CN205117653U (zh) 用于充气泵的充气方式切换结构
CN207420829U (zh) 用于充气式床垫的充、放气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