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92553U -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92553U
CN204892553U CN201520456429.1U CN201520456429U CN204892553U CN 204892553 U CN204892553 U CN 204892553U CN 201520456429 U CN201520456429 U CN 201520456429U CN 204892553 U CN204892553 U CN 204892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
slitting
hole
area
sid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564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元廷
张希烈
王皎月
彭晓东
杨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564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92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92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925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切分孔型结构,包括上轧槽和下轧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和下轧槽上下拼合成完整的切分孔型,上轧槽和下轧槽在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锲顶,上轧槽和下轧槽拼合后形成若干个圆状的孔型平行排列,孔型在水平方向未闭合并相互连通,两侧的孔型为边线孔,中间的孔型为中线孔,边线孔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综合考虑轧机弹跳的影响,边线孔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的面积时可以有效控制线差;通过调整切分孔型的边线孔面积,从而降低线差的控制难度,在90m倍尺下,Φ12×4线差可控制在200mm以内,负偏差异均可控制在1.0%以内。

Description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线切分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背景技术
切分轧制就是在轧制过程中,钢坯通过孔型设计轧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断面形状相同的并联件,然后经切分设备将坯料沿纵向切分成两条或两条以上断面形状相同的轧件,并继续轧制直至获得成品的轧制工艺。切分带部位毛刺,切口不规则,轧后易形成折叠,影响轧材表面质量,当剪切方法分开并联轧件时,轧件易扭转,影响轧件质量。切分轧制过程中,因受孔型系统参数、轧槽磨损、轧机弹跳、导卫安装等因素的影响,各线轧件尺寸都不会完全一致,长度上表现为存在四线或三线线差,重量上表现为存在的负偏率差异大。在以上影响因素中,孔型系统参数设计合理与否,会对切分线差与负偏差产生较大影响。切分孔型在连接带的厚度、宽度控制的是否合理会影响轧件撕开效果。过宽、过厚都会增加切分轮负担。同时会在后道次轧制中难以消除连接带带来的影响,在成品上形成折叠,影响产品质量;而连接带过薄又会使轧辊寿命降低。现有的切分孔型在相同的轧速条件下,各线的秒流量不同,最终导致线差与负偏率波动较大,并且还会出现切分带处轧件未切干净的状况,撕开后粘连在中线上,最终出现中线折叠的缺陷,严重影响轧钢质量,造成了大量的成品判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切分孔型结构,解决目前技术中传统的切分孔型的尺寸结构会导致切分的线差与负偏率波动大,中线折叠缺陷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包括上轧槽和下轧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和下轧槽上下拼合成完整的切分孔型,上轧槽和下轧槽在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锲顶,上轧槽和下轧槽拼合后形成若干个圆状的孔型平行排列,孔型在水平方向未闭合并相互连通,两侧的孔型为边线孔,中间的孔型为中线孔,边线孔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对轧件进行切分轧制加工,线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切分截面面积不等,造成在相同的轧速条件下,各线秒流量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采用四切分孔型,四切分孔型的总宽度为63.4~64mm。以四切分孔型的总宽度定义为充满度,分别计算出中线孔面积和边线孔面积,然后以90m成品轧件折算线差,调整边线孔面积,使其充满后尽可能与中线孔面积一致,根据体积不变定理,理论上可使线差为0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线孔的面积为163.86mm2时,边线孔的面积为163.92~164.936mm2;中线孔的面积为167.1mm2时,边线孔的面积为167.1~167.42mm2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线孔的半径为6.9~7mm,边线孔的半径为7~7.1mm。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中线孔的中心间距为16.2mm,中线孔与边线孔的中心间距为16.29mm。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轧槽和下轧槽的边条锲角为53.7~60°,锲顶圆弧半径0.7~0.8mm。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轧槽与下轧槽的锲顶间距为1.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综合考虑轧机弹跳的影响,通过面积计算证明切分孔充满程度是影响四切分线差的主要因素,边线孔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的面积时可以有效控制线差;通过调整切分孔型的边线孔面积,从而降低线差的控制难度,在90m倍尺下,Φ12×4线差可控制在200mm以内,负偏差异均可控制在1.0%以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切分轮与切分孔型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切分孔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切分孔型结构,解决由于切分孔型导致线差与负偏波动较大,造成冷床乱钢、飞剪处堆钢、外部超国标质量异议多、综合负偏不好控制、调整困难的问题,消除中线折叠,提高成品表面质量,稳定成品尺寸。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切分孔型结构,包括上轧槽1和下轧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1和下轧槽2上下拼合成完整的切分孔型,上轧槽1和下轧槽2在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锲顶,上轧槽1和下轧槽2拼合后形成若干个圆状的孔型平行排列,孔型在水平方向未闭合并相互连通,两侧的孔型为边线孔3,中间的孔型为中线孔4,边线孔3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4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以四切分孔型的总宽度L定义为充满度,分别计算出中线孔面积SZX和边线孔面积SBX,然后以90m成品轧件折算线差。为了综合考虑轧辊弹跳对线差的影响,分别对轧辊弹跳为0与0.2mm情况下,四切分线差进行了对比,现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边线孔面积SBX大于中线孔面积SZX为过充满,边线孔面积SBX小于中线孔面积SZX为欠充满,L/2值控制在31.7~31.9mm,线差控制为最小范围,当弹跳为0时,线差控制在200mm以内。通过数据与孔型面积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综合考虑切分孔K3孔型参数与轧辊弹跳的影响,四线切分轧制过充满对线差的影响小于欠充满。为了降低充满程度对线差的影响,可以增大切分孔型K3两边线侧壁楔角的办法,使过充满对线差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也可以调整边线孔型面积,使其充满后尽可能与中线面积一致,根据体积不变定理,理论上可使线差为0,实际生产过程中,受轧槽磨损不一致或轧机弹跳影响,完全做到体积不变,是不可能够的,但仍可以将线差调整到最佳状态。
切分孔型结构采用四切分孔型,四切分孔型的总宽度L为63.4~64mm,中线孔4的面积为163.86mm2时,边线孔3的面积为163.92~164.936mm2;中线孔4的面积为167.1mm2时,边线孔3的面积为167.1~167.42mm2,中线孔4的半径为6.9~7mm,边线孔3的半径为7~7.1mm,两个中线孔4的中心间距为16.2mm,中线孔4与边线孔3的中心间距为16.29mm,上轧槽1和下轧槽2的边条锲角a为53.7~60°,锲顶圆弧半径r0.7~0.8mm,上轧槽1与下轧槽2的锲顶间距d为1.15mm。
在切分孔型L值达到临界充满状态,对前置加工的孔型参数进行反复修改和数值计算,得到最终的优化结果。其中平辊轧制K6增大压下量,由原来的18.5mm改为18.0mm;减少箱型定宽K5宽孔宽度,由原来的56mm修改为55.5mm。
在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切分轧制之后利用切分轮进行切分,轧件撕开后中间轧件会由于惯性作用发生轻微扭转,我们对轧件扭转后在切分轮中的状态进行了模拟,如图3所示,发现切分轮中间孔间隙较大,连体轧件在进入切分轮被撕开的同时切分轮的楔尖碾压切分带,使中线轧件切分带变得宽而薄,使中间轧件两边产生耳子,经过后两道次在成品上会产生折叠,将切分轮楔间距进行了调整,同时将切分楔两内侧面角度进行了调大,如图2所示,让中间轧件在切分轮中有微小的夹持力,确保中线轧件过钢时不旋转,同时切分轮装配间隙按0.5mm进行调整。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调整Φ14mm三切分孔型尺寸,通过调整料型尺寸,使切分孔型的充满度总宽度为59.23mm,可使Φ14mm三切分线差控制为小于100mm,各线负偏率差距缩小至1.0%之内。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切分孔型结构,包括上轧槽(1)和下轧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1)和下轧槽(2)上下拼合成完整的切分孔型,上轧槽(1)和下轧槽(2)在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锲顶,上轧槽(1)和下轧槽(2)拼合后形成若干个圆状的孔型平行排列,孔型在水平方向未闭合并相互连通,两侧的孔型为边线孔(3),中间的孔型为中线孔(4),边线孔(3)的面积大于等于中线孔(4)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采用四切分孔型,四切分孔型的总宽度(L)为63.4~64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线孔(4)的面积为163.86mm2时,边线孔(3)的面积为163.92~164.936mm2;中线孔(4)的面积为167.1mm2时,边线孔(3)的面积为167.1~167.42m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线孔(4)的半径为6.9~7mm,边线孔(3)的半径为7~7.1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中线孔(4)的中心间距为16.2mm,中线孔(4)与边线孔(3)的中心间距为16.29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1)和下轧槽(2)的边条锲角(a)为53.7~60°,锲顶圆弧半径(r)0.7~0.8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分孔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槽(1)与下轧槽(2)的锲顶间距(d)为1.15mm。
CN201520456429.1U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Active CN204892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429.1U CN204892553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429.1U CN204892553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92553U true CN204892553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14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56429.1U Active CN204892553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9255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1827A (zh) * 2018-04-07 2018-08-21 新疆八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切分轧制孔型
CN112139240A (zh) * 2020-08-11 2020-12-29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缩小钢筋性能线差的生产方法
CN112139239A (zh) * 2020-08-11 2020-12-29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性能线差小的切分钢筋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1827A (zh) * 2018-04-07 2018-08-21 新疆八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切分轧制孔型
CN112139240A (zh) * 2020-08-11 2020-12-29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缩小钢筋性能线差的生产方法
CN112139239A (zh) * 2020-08-11 2020-12-29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性能线差小的切分钢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32936B (zh) 一种切分轧制工艺
CN210125637U (zh) 一种热轧带肋钢筋Φ22mm两切分轧制的孔型系统
CN204892553U (zh) 一种切分孔型结构
CN207288350U (zh) 一种棒材五切分轧制的孔型系统
CN103722008B (zh) Ф19mm螺纹钢的切分轧制方法
CN103071674A (zh) ф10mm螺纹钢的四线切分轧制工艺
CN102909218A (zh) 一种棒材连轧∮12螺四切分中、精轧孔型结构
CN103342007A (zh) 一种迷你型纸手帕的制造工艺
CN107900101A (zh) 一种减少连轧机边裂的轧制方法
CN102814320B (zh) Φ12mm圆钢的四线切分轧制工艺
CN203028093U (zh) 新型造纸法再造烟叶切片机
CN202910071U (zh) 一种棒材连轧∮12螺四切分中、精轧孔型结构
CN204820432U (zh) 一种单刃瓦楞纸板开槽刀
CN106311750A (zh) 轧机预切分和切分孔型
CN105080972A (zh) 一种切分轧制孔型
CN203461211U (zh) 一种超迷你纸手帕折叠加工设备
CN204953539U (zh) 一种四切分孔型系统
CN202877257U (zh) 一种棒材生产线四切分导卫的切分刀片装置
CN203541080U (zh) 轧制φ230-φ250圆钢的φ850轧机轧辊
CN205695507U (zh) 开壳机自适应开壳轨道
CN107671121A (zh) 一种轧制孔型结构
CN105522596B (zh) 一种具有高可靠切削刃的个人护理修剪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9425636U (zh) 一种一次性筷子成型开槽滚刀分离轮片
CN102873089A (zh) 一种四切分热轧生产带肋钢筋的生产系统
CN110743910A (zh) 一种φ12mm螺纹钢的五切分孔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008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