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47358U -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47358U
CN204847358U CN201520382691.6U CN201520382691U CN204847358U CN 204847358 U CN204847358 U CN 204847358U CN 201520382691 U CN201520382691 U CN 201520382691U CN 204847358 U CN204847358 U CN 204847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components
rolling member
mobile foundation
places
pi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826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雄
蒙蓓蕾
韦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fitech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BL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BL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BL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826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47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47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47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放设备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包括旋转机构、移动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旋转组件和间隙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的第二旋转组件。本实用新型,在物件的输送过程中,在移动机构的联动下,第一旋转组件和第二旋转组件适时地先后抓取物件并将物件旋转到相应的方向上,再在传送机构的联动下,移动机构和旋转机构均被传送到物件放置的指定位置,然后再在移动机构的联动下,第一旋转组件和第二旋转组件会先后将抓取到的物件放置到该指定位置上,显然,通过借用旋转机构、移动机构以及传送机构的相互配合,该装置的总体结构不仅简单,而且可靠,能显著地提高IC芯片自动化测试或编带的效率。

Description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放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尤其涉及一种IC芯片的测试机或编带机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托盘作为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IC)芯片最重要的存放和包装载体之一,通常,采用阵列引脚封装(pingridarray,简称PGA)、四侧无引脚扁平封装(quadflatnon-leadedpackage,简称QFN)等形式封装的IC芯片在自动化测试或编带时会被装载在托盘中,一般地,当装载有IC芯片的托盘被传送到指定位置处时,需要有取放机构从托盘中将IC芯片取出,再放入到测试座或载带中,以实现自动化的测试或编带。
然而,往往在IC芯片的自动化测试或编带时,因受限于前面的工序,IC芯片在托盘中的方向不能保持每一次都相同,因此,在将IC芯片放置到测试座或载带之前一般需要对IC芯片进行转向操作,现有技术中,一般需要借助其它的设备或直接在测试机、编带设备中增加其它的机构来实现IC芯片的转向,这样,均会大大地降低IC芯片自动化测试或编带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IC芯片的转向问题而导致IC芯片自动化测试或编带的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头取放旋转装置,该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包括旋转机构、移动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用以抓取物件、旋转物件的角度以及放置物件,其包括第一旋转组件和间隙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的第二旋转组件;
所述移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并联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先后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
所述传送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机构,并带动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同时沿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滑行。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将圆周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的传动装置和设有转轴的移动动力装置,所述转轴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同时联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以使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先后抓取所述物件或先后放置所述物件。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连接轴、第一滚动件和第二滚动件,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设于所述转轴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一滚动件的伸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上以带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能沿垂直于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滚动件的伸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旋转组件上以带动所述第二旋转组件能沿垂直于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周向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轴的输出端上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前侧部上,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开设有第一导孔的第一移动基座,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开设有第二导孔的第二移动基座,所述第一滚动件插设于所述第一导孔内且能沿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壁滑动,所述第二滚动件插设于所述第二导孔内且能沿所述第二导孔的内壁滑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滚动件的转动中心轴线、所述第二滚动件的转动中心轴线以及所述连接轴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基座上的设有中空的第一旋转轴的第一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两端的第一抓取件和连通于所述第一抓取件的第一真空接头;所述第二旋转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基座上的设有中空的第二旋转轴的第二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两端的第二抓取件和连通于所述第二抓取件的第二真空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机构包括底板、传送动力装置和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设置,且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传送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移动机构穿设于所述导轨上且能沿所述导轨滑行。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动力装置且穿设于所述导轨上的第三移动基座,所述第一移动基座和所述第二移动基座均通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线性滑动机构并排且间隙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基座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第一滑动部和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旋转动力装置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上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导孔,其下端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移动基座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第二滑动部和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旋转动力装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滑动部的上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导孔,其下端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二固定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物件(如IC芯片)被运送到测试座或载带之前,也即,在物件的输送过程中,在移动机构的联动下,旋转机构能适时地先后抓取物件并将物件旋转到相应的方向上,再在传送机构的联动下,移动机构和旋转机构均被传送到物件放置的指定位置,然后再在移动机构的联动下,旋转机构会先后将抓取到的物件放置到该指定位置上,总之,通过借用旋转机构、移动机构以及传送机构的相互配合,该装置的总体结构不仅简单,而且可靠,能显著地提高IC芯片自动化测试或编带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常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吸嘴处于吸取IC芯片的状态时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吸嘴处于吸取IC芯片的状态时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送IC芯片的状态时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吸嘴处于放置IC芯片的状态时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吸嘴处于放置IC芯片的状态时双头取放旋转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旋转机构、11第一旋转组件、111第一移动基座、1111第一滑动部、1112第一固定部、1113第一导孔、112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3第一抓取件、1131第一标识、114第一真空接头;
12第二旋转组件、121第二移动基座、1211第二滑动部、1212第二固定部、1213第二导孔、122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3第二抓取件、1231第二标识、124第二真空接头;
2移动机构、21传动装置、211连接轴、212第一滚动件、213第二滚动件、214连接板、22移动动力装置、23第三移动基座;
3传送机构、31底板、32传送动力装置、33导轨、4线性滑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如图1至图10所示,该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包括旋转机构1、移动机构2和传动机构,旋转机构1主要用以从传动带或流水线中抓取如IC芯片等物件,用以旋转物件的角度,使得最终传送出去的物件均能保持在同一方向上,以及还可用以将调整好方向的物件放置到测试座或编带等指定的位置处,且如图1至图10所示,因通常载带或测试座上每次只能置放一个物件,为提高该装置的取放和旋转的效率,该旋转机构1包括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通常,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的功能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且其在抓取或放置过程中是先后操作的。其中,为便于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能分开来操作,第一旋转组件11与第二旋转组件1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使该装置的机构更加紧凑,通常,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并排设置。需说明的是,实际上,本实用新型还可适用于只有一个旋转组件的装置。
对应地,如图1至图10所示,移动机构2滑动连接旋转机构1,且该移动机构2主要用以直接联动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先后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这样,保证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和效率。可以理解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该装置安装在水平面,物件在X轴或Y轴方向上输送的情况来说,这里的“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是指沿Z轴方向移动。当然,该装置还适用于安装在垂直方向上的情况。
再如图1至图10所示,传送机构3滑动连接移动机构2,为便于提高效率,该传送机构3主要用以带动旋转机构1和移动机构2同时沿物件的传送方向滑行。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通常,在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先后均抓取到物件后,该传送机构3即可带动旋转机构1和移动机构2同时沿Y轴方向滑行,在此滑行过程中,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对应将其各自抓取到的物件进行旋转角度,使得各物件被传送到测试座或编带等指定的位置处之前即可保持同一朝向,当在移动机构2的联动下,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先后放下物件后,并回复到并排的位置时,传送机构3即再带动旋转机构1和移动机构2同时返回到各自的初始状态处,以准备进行下一次抓取动作。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移动机构2包括传动装置21和移动动力装置22,其中,传动装置21主要用以将圆周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移动动力装置22设有转轴(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先后抓取物件或先后放置物件,转轴(图未示)通过传动装置21同时联动第一旋转组件11和第二旋转组件1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移动动力装置22为电机。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传动装置21包括连接轴211、第一滚动件212和第二滚动件213,连接轴211的一端设于转轴的输出端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轴211是通过自身的变形夹紧在转轴(图未示)上的,连接轴2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滚动件212和第二滚动件213。
其中,如图1至图10所示,为能带动第一旋转组件11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如沿Z轴方向上下移动,第一滚动件212的伸出端插设于第一旋转组件11上,对应地,为能带动第二旋转组件12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第二滚动件213的伸出端插设于第二旋转组件12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传动装置21还包括连接板214,其中,该连接板214周向固定连接于连接轴211的输出端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轴211的通过键联接于连接板214上的。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滚动件212和第二滚动件213均固定连接于连接板214的前侧部上,也即是说,第一滚动件212和第二滚动件213是通过连接板214来设于连接轴211上的。为使该装置的结构更紧凑,以及其性能更可靠稳定,第一滚动件212和第二滚动件213分别位于连接轴211的两侧,且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第一旋转组件11包括第一移动基座111,该第一移动基座111开设有第一导孔1113,为能适时地联动第一旋转组件11沿Y轴方向上下移动,第一滚动件212插设于第一导孔1113内且能沿第一导孔1113的孔壁滑动。对应地,第二旋转组件12包括第二移动基座121,该第二移动基座121开设有第二导孔1213,为能适时地联动第二旋转组件12沿Y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滚动件213插设于第二导孔1213内且能沿第二导孔1213的内壁滑动。
需说明的是,通常,第一导孔1113的孔壁应与第一滚动件212的外形适配,对应地,第二导孔1213的孔壁应与第二滚动件213的外形适配。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孔1113和第二导孔1213均为一端开口的通孔,且两者的开口端相对。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为加强该装置的可靠稳定性,第一滚动件212的转动中心轴线、第二滚动件213的转动中心轴线以及连接轴211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第一旋转组件11还包括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一真空接头114,其中,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设于第一移动基座111上,且该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中设有第一旋转轴(图未示),该第一旋转轴插设于第一移动基座111上。另外,为使该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能直接驱动第一抓取件113做任意角度上的旋转,以及使该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通常,第一旋转轴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抓取件113,输入端连接第一真空接头114。特别地,为便于将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一真空接头114连通,该第一旋转轴为中空轴。
对应地,第二旋转组件12还包括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第二抓取件123和第二真空接头124,其中,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设于第二移动基座121上,且该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中设有第二旋转轴(图未示),该第二旋转轴插设于第二移动基座121上,另外,为使该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能直接驱动第二抓取件123做任意角度上的旋转,以及使该结构更加紧凑,通常,第二旋转轴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抓取件123,输入端连接第二真空接头124。特别地,为便于将第二抓取件123和第二真空接头124连通,该第二旋转轴为中空轴。
需说明的是,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均为电机,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为吸嘴,也就是说,通过对应的真空接头可以将物件吸附在对应的吸嘴上。还需说明的是,具体如图2和图8所示,为便于分辨是否做了旋转以及旋转的角度位置等信息,第一抓取件113的外侧壁上标识有第一标识1131,对应地,第二抓取件123的外侧壁上标识有第二标识1231。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所示,传送机构3包括底板31、传送动力装置32和导轨33,导轨33沿物件的传送方向设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轨33沿X轴方向设置。具体如图1所示,导轨33的一端连接于传送动力装置32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连接于底板31上,且为使传送机构3能同时带动移动机构2和旋转机构1同时移动,移动机构2穿设于导轨33上且能沿导轨33滑行。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传送动力装置32优选为电机,导轨33为滚珠丝杠。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移动机构2还包括第三移动基座23,其中,具体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移动机构2的移动动力装置22固定连接于该第三移动基座23上,且该第三移动基座23穿设于导轨33上。再如图1所示,该第三移动基座23的前侧部还固定连接线性滑动机构4,其中,旋转机构1的第一移动基座111和第二移动基座121均通过该线性滑动机构4滑动连接于该第三移动基座23上,且第一移动基座111和第二移动基座121并排且间隙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第一移动基座111包括第一滑动部1111和第一固定部1112,其中,第一滑动部1111滑动连接于第三移动基座23上,具体为,第一滑动部1111的后侧部连接有线性滑动机构4。具体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第一导孔1113开设于第一滑动部1111的上端部上,第一固定部1112由第一滑动部1111的下端部向外垂直延伸而出,可以理解地,第一移动基座111呈“L型”结构。再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112上。
对应地,第二移动基座121包括第二滑动部1211和第二固定部1212,其中,第二滑动部1211滑动连接于第三移动基座23上,具体为,第二滑动部1211的后侧部连接有线性滑动机构4。具体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第二导孔1213开设于第二滑动部1211的上端部上,第二固定部1212由第二滑动部1211的下端部向外垂直延伸而出,可以理解地,第二移动基座121呈“L型”结构,再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部1212上。
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该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具有以下几个动作:
1)常态,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动力装置32(也即Y轴方向上的电机)、移动动力装置22(也即Z轴上下方向上的电机)以及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也即旋转用电机)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也即旋转用电机)均保持静止状态,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位于吸取IC芯片位置的上方;
2)吸取,如图3至图6所示,传送动力装置32、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均保持静止状态,移动动力装置22(也即Z轴上下方向上的电机)逆时针转动,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抓取件113向下运动以吸取IC芯片,等吸取到IC芯片后,该移动动力装置22顺时针转动,第一抓取件113随之向上运动,与此同时,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抓取件123向下运动去吸取IC芯片。在吸取到IC芯片后,移动动力装置22又逆时针转动,以使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位于常态下的同一IC芯片位置的上方;
3)传送,如图7所示,移动动力装置22处于静止状态,传送动力装置32正转,移动机构2和旋转机构1均被传送到导轨33的另一端,此时,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位于放置IC芯片位置的上方,与此同时,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均正转,也即是说,在传送的过程中,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上的IC芯片完成了转向动作,此时,被输送过来的IC芯片其朝向是一致的;
4)放置,如图8至图10所示,传送动力装置32、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均保持静止,移动动力装置22先逆时针转动,第一抓取件113向下运动并放置IC芯片,随后,移动动力装置22顺时针转动,第一抓取件113向上运动,同时,第二抓取件123向下运动并放置IC芯片,再后,移动动力装置22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即可均回到放置IC芯片位置的上方;
5)复位,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动力装置22静止,传送动力装置32反转,移动机构2和旋转机构1均被传送到导轨33的初始端,此时,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可移动到吸取IC芯片的位置的上方,与此同时,第一旋转动力装置112和第二旋转动力装置122均反转,第一抓取件113和第二抓取件123均完成复位,以等待下一取放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机构、移动机构和传送机构,
所述旋转机构,用以抓取物件、旋转物件的角度以及放置物件,其包括第一旋转组件和间隙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的第二旋转组件;
所述移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并联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先后沿垂直于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
所述传送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机构,并带动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同时沿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滑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将圆周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的传动装置和设有转轴的移动动力装置,所述转轴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同时联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以使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先后抓取所述物件或先后放置所述物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连接轴、第一滚动件和第二滚动件,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设于所述转轴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一滚动件的伸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上以带动所述第一旋转组件能沿垂直于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滚动件的伸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旋转组件上以带动所述第二旋转组件能沿垂直于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周向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轴的输出端上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前侧部上,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开设有第一导孔的第一移动基座,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开设有第二导孔的第二移动基座,所述第一滚动件插设于所述第一导孔内且能沿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壁滑动,所述第二滚动件插设于所述第二导孔内且能沿所述第二导孔的内壁滑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件的转动中心轴线、所述第二滚动件的转动中心轴线以及所述连接轴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基座上的设有中空的第一旋转轴的第一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两端的第一抓取件和连通于所述第一抓取件的第一真空接头;所述第二旋转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基座上的设有中空的第二旋转轴的第二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两端的第二抓取件和连通于所述第二抓取件的第二真空接头。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包括底板、传送动力装置和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物件的传送方向设置,且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传送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移动机构穿设于所述导轨上且能沿所述导轨滑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动力装置且穿设于所述导轨上的第三移动基座,所述第一移动基座和所述第二移动基座均通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线性滑动机构并排且间隙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头取放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基座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第一滑动部和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旋转动力装置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上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导孔,其下端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移动基座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基座上的第二滑动部和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旋转动力装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滑动部的上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导孔,其下端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二固定部。
CN201520382691.6U 2015-06-03 2015-06-03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Active CN204847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82691.6U CN204847358U (zh) 2015-06-03 2015-06-03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82691.6U CN204847358U (zh) 2015-06-03 2015-06-03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47358U true CN204847358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3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82691.6U Active CN204847358U (zh) 2015-06-03 2015-06-03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4735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870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的smd元器件载带编带包装设备
CN106800173A (zh) * 2017-03-21 2017-06-06 无锡奥特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
CN109230519A (zh) * 2018-10-25 2019-01-18 广州明森合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烧录设备的芯片上料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870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的smd元器件载带编带包装设备
CN106184870B (zh) * 2016-08-31 2018-10-19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的smd元器件载带编带包装设备
CN106800173A (zh) * 2017-03-21 2017-06-06 无锡奥特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
CN109230519A (zh) * 2018-10-25 2019-01-18 广州明森合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烧录设备的芯片上料装置
CN109230519B (zh) * 2018-10-25 2024-04-05 广州明森合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烧录设备的芯片上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9036A (zh) 一种芯片自动上料装置
CN204847358U (zh) 双头取放旋转装置
CN101870368B (zh) 一种瓷砖打包方法及装置
CN208234095U (zh) 取放料模组
CN204823230U (zh) 玻璃快速上下料装置
CN103226177B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测试系统
CN109904096A (zh) 一种半导体装片一体机
CN105314422A (zh) 一种电路板测试系统
CN103332501A (zh) 工件自动堆垛设备及其工件堆垛方法
CN102819983A (zh) 一种电能表封印的自动加封装置
CN205045480U (zh) 一种用于多工位电路板并行测试的系统
CN106292194A (zh) 硅片传输系统
CN105575862A (zh) 一种foup装载门装置
CN106272362B (zh) 一种可实现整周回转的四自由度机器人机构
CN203601614U (zh) 一种轮毂自动化包装设备
CN205038306U (zh) 一种采用风琴形吸盘抓取电路板的测试系统
CN106078759A (zh) 一种门桥式机械手系统
CN106542289A (zh) 硅片分选上下料机器人系统的使用方法
CN103454576A (zh) 芯片成品测试机
CN107571009B (zh) 组装生产线
CN104749895B (zh) 一种双气浮大型基板传输装置
CN205985185U (zh) 一种电池注液生产线
CN102183738A (zh) 一种不同规格工装板间的电能表移载装置
CN110449885A (zh) 用于转接的流水线及含有流水线的二次传料机构
CN208256624U (zh) 一种高效的芯片封装的辅助搬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02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5th and 6th floors of No. 1 workshop, No. 28 Qingfeng Avenue, Baolo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feitak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Qingfeng road and Baolong Baolong Industrial Zone four road northeast side of the intersection of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Qingfeng Road No. 28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BLE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5th and 6th floors of No. 1 workshop, No. 28 Qingfeng Avenue, Baolo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fitec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5th and 6th floors of No. 1 workshop, No. 28 Qingfeng Avenue, Baolo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feitak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