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09588U -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09588U
CN204809588U CN201520341504.XU CN201520341504U CN204809588U CN 204809588 U CN204809588 U CN 204809588U CN 201520341504 U CN201520341504 U CN 201520341504U CN 204809588 U CN204809588 U CN 204809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connector
base
shell
substrate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415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成旺
张凯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FUQIANG ELECTRONIC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FUQIANG ELECTRONIC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FUQIANG ELECTRONIC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FUQI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415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09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09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095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组合,包括若干插座连接器,各插座连接器呈上下堆叠地固定在一起。各插座连接器均包括一上端子模块、两下端子模块和两对接模块。上端子模块包括一上基部和两组上导电端子;上基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左右两侧面均向外凸伸出一第一连接部,两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均连接有一本体部;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均包括一第二基部和一组下导电端子;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和一下端子模块的前部。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焊接于电路板上时,只需要摆放一次,另,其只需要在电路板上占用一个插座连接器的面积,该插座连接器组合组装方便,占用电路板面积较小,能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连接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许多电子装置内均配备有多个插座连接器,以实现与多个电器元件的电信号传输。
但,多个插座连接器装设于电路板上,需要占用电路板很大的面积。另,多个插座连接器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需逐一摆放焊接,较为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组装方便,占用电路板面积较小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以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组装方便,占用电路板面积较小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以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一上端子模块、两下端子模块、两中屏蔽板、两对接模块和一屏蔽壳体;上端子模块包括一上基部和两组上导电端子;上基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左右两侧面后部的上部均向外凸伸出一第一连接部,两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均连接有一本体部;两组上导电端子分别固定于一本体部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本体部的后表面,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本体部的前表面;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均包括一第二基部和一组下导电端子;两第二基部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下导电端子固定于第二基部内,各下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后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中屏蔽板分别固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各中屏蔽板的前端伸出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对接模块均包括一对接部,对接部的前表面向内开设一对接凹槽,对接凹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舌板,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前开设出一延伸至舌板前部并贯穿舌板左右两侧面的收容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上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上表面前部的若干上端子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下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下表面前部的若干下端子槽;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一中屏蔽板和一下端子模块的前部,中屏蔽板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上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上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下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下表面;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本体部前表面中间的下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本体部前表面垂直的上卡固部,所述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上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第二基部前表面中间的上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第二基部前表面垂直的下卡固部,所述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中屏蔽板均具有一基板,基板前端缘的中部向前凸伸出一两侧面与前端缘垂直的固持板,基板前端缘于固持板的两侧均向前凸伸出一弹臂;所述基板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对应配合,固持板及弹臂的后端设于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之间,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伸出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内开设一安装凹槽,所述收容槽、若干上端子槽、和若干下端子槽从安装凹槽的前壁向前开设而成;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卡设于安装凹槽内,所述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两弹臂还分别从舌板的左右两侧面伸入对接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本体部相互对称,两本体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外侧后方倾斜的斜面;所述两第二基部相互对称,两第二基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分别与一对应的本体部的前端面平齐;所述两基板的前端缘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基板的前端缘分别与对应的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平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对接部上表面的前部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一缺槽,对接部下表面的前部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二缺槽,第一缺槽和第二缺槽分别与对接凹槽连通;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开设一与第一缺槽连通的上缺槽,所述对接部的下表面开设一与第二缺槽连通的下缺槽;所述对接模块还包括一上卡持板和一下卡持板,所述上卡持板具有一上卡持基板,上卡持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最后再向上弯折延伸的上弹性部;所述下卡持板具有一下卡持基板,下卡持基板的前部开设一缺口,下卡持基板于缺口的后壁上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然后再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下弯折延伸的下弹抵部;所述上卡持基板设于上缺槽内,上弹性部设于第一缺槽内;所述下卡持基板设于对接部的下表面,第二连接部设于下缺槽内,下弹抵部收容于第二缺槽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对接部还包括一导引板,所述导引板具有一导引基板,导引基板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导引侧板,导引基板的前部开设一开槽,开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下方延伸的止挡片;所述导引基板固设于上卡持基板的上表面,导引侧板分别贴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的上部,止挡片设于弹性部后端的顶面;所述下卡持基板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卡持侧板,卡持侧板的前端缘向前延伸并超出下卡持基板的前端缘,两卡持侧板分别固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两卡持侧板内侧面的上部分别与导引侧板的外侧面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对接部还包括两接地脚,两接地脚相互对称,均具有一固持基部,固持基部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并向外延伸再向内并向后弯折延伸最后再向后弯折延伸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的中部均向内开设一呈前后延伸的固持开槽,固持开槽的中部向内开设一与对接凹槽连通的开孔;所述两固持基部分别固设于对接部两侧的一固持开槽内,两弹性接触部分别从开孔内伸入对接凹槽内;所述两固持基部的外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焊接片,两焊接片分别贴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所述两卡持侧板内侧面的中部分别与焊接片的外侧面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具有一上外壳基板,上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外壳前板,上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外壳侧板,两上外壳侧板的后部均开设一上外壳缺口,两上外壳缺口的顶壁上均向下凸伸出若干呈前后排列的上外壳插脚;所述两第一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前后排列的贯穿第一连接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插接孔;所述两本体部的上表面均超出固定部的上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一开槽;所述上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后部的下部伸入第一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于上外壳缺口内,各上外壳插脚分别插设于一连接部插接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具有一下外壳基板,下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前板,下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外壳侧板,两下外侧壳侧板的中部均开设一限位槽;所述两本体部的下表面均超出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二开槽;所述下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下表面,下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的上端伸入第二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下部卡设于限位槽内,两下外壳侧板上端的内侧面分别贴设于两上外壳侧板下端的外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屏蔽壳体由一底板、一顶板和两侧板围设而成;所述顶板的中间冲设有一顶板缺口,顶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卡固片,所述底板的中间对应顶板缺口处冲设有一底板缺口,底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卡固片;所述两下外壳侧板的前部均向外冲设出一侧板弹抵部;所述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两上卡固片分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上部,两下卡固片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下部,所述两侧板弹抵部分别抵顶于两下卡固片的外侧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组合,包括若干插座连接器,各插座连接器呈上下堆叠地固定在一起;各插座连接器均包括一上端子模块、两下端子模块、两中屏蔽板、两对接模块和一屏蔽壳体。上端子模块包括一上基部和两组上导电端子;上基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左右两侧面后部的上部均向外凸伸出一第一连接部,两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均连接有一本体部;两组上导电端子分别固定于一本体部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本体部的后表面,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本体部的前表面;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均包括一第二基部和一组下导电端子;两第二基部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下导电端子固定于第二基部内,各下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后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中屏蔽板分别固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各中屏蔽板的前端伸出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对接模块均包括一对接部,对接部的前表面向内开设一对接凹槽,对接凹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舌板,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前开设出一延伸至舌板前部并贯穿舌板左右两侧面的收容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上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上表面前部的若干上端子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下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下表面前部的若干下端子槽;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一中屏蔽板和一下端子模块的前部,中屏蔽板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上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上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下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下表面;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本体部前表面中间的下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本体部前表面垂直的上卡固部,所述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上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第二基部前表面中间的上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第二基部前表面垂直的下卡固部,所述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中屏蔽板均具有一基板,基板前端缘的中部向前凸伸出一两侧面与前端缘垂直的固持板,基板前端缘于固持板的两侧均向前凸伸出一弹臂;所述基板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对应配合,固持板及弹臂的后端设于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之间,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伸出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内开设一安装凹槽,所述收容槽、若干上端子槽、和若干下端子槽从安装凹槽的前壁向前开设而成;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卡设于安装凹槽内,所述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两弹臂还分别从舌板的左右两侧面伸入对接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本体部相互对称,两本体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外侧后方倾斜的斜面;所述两第二基部相互对称,两第二基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分别与一对应的本体部的前端面平齐;所述两基板的前端缘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基板的前端缘分别与对应的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平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具有一上外壳基板,上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外壳前板,上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外壳侧板,两上外壳侧板的后部均开设一上外壳缺口,两上外壳缺口的顶壁上均向下凸伸出若干呈前后排列的上外壳插脚;所述两第一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前后排列的贯穿第一连接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插接孔;所述两本体部的上表面均超出固定部的上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一开槽;所述上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后部的下部伸入第一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于上外壳缺口内,各上外壳插脚分别插设于一连接部插接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具有一下外壳基板,下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前板,下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外壳侧板,两下外侧壳侧板的中部均开设一限位槽;所述两本体部的下表面均超出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二开槽;所述下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下表面,下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的上端伸入第二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下部卡设于限位槽内,两下外壳侧板上端的内侧面分别贴设于两上外壳侧板下端的外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屏蔽壳体由一底板、一顶板和两侧板围设而成;所述顶板的中间冲设有一顶板缺口,顶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卡固片,所述底板的中间对应顶板缺口处冲设有一底板缺口,底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卡固片;所述两下外壳侧板的前部均向外冲设出一侧板弹抵部;所述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两上卡固片分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上部,两下卡固片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下部,所述两侧板弹抵部分别抵顶于两下卡固片的外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其还包括一紧固片,所述紧固片具有一呈纵向延伸的紧固基板,紧固基板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出至少一夹持板,紧固基板的两侧缘均向前弯折延伸出一紧固侧板;所述紧固基板设于各插座连接器的固定部的前表面,紧固基板上端缘的夹持板焊接于最上端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顶板上,紧固基板下端缘的夹持板焊接于最下端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底板上,所述两紧固侧板分别焊接于各上卡固片和下卡固片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其还包括两固定轴;所述固定部的上表面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贯穿固定部下表面的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上外壳基板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二固定孔,所述下外壳基板上开设有两个呈前后排列的第三固定孔,所述顶板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四固定孔,所述底板上对应各第四固定孔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五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第五固定孔与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分别对应连通,所述固定轴分别穿过并固设于第四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第三固定孔和第五固定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若干插座连接器包括上插座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和下插座连接器,各插座连接器的固定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后部均凸伸出一间隔凸块;所述上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底板上向下冲设有两个下凸包,所述下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顶板上向上冲设有至少两个上凸包;所述相邻两插座连接器之间隔凸块相互抵顶,所述上插座连接器的下凸包分别抵顶于中插座连接器的顶板上,所述中插座连接器的底板抵顶于下插座连接器的上凸包上。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通过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的两本体部的下表面,两中屏蔽板分别固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和两中屏蔽板的前部,该插座连接器组装方便且具有两个对接凹槽,能同时供两个插头连接器插接。本插座连接器组合将若干插座连接器上下堆叠的固定在一起,将各插座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只需要摆放一次,另,其只需要在电路板上占用一个插座连接器的面积,从而,该插座连接器组合组装方便,占用电路板面积较小,能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没有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及中屏蔽板组装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及中屏蔽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上基部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部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的上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的中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的下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插座连接器100上插座连接器101
中插座连接器102下插座连接器103
上端子模块10上基部11
固定部111定位柱112
第一固定孔113第一插接孔114
间隔凸块115第一连接部116
连接部插接孔1161本体部117
上卡固部1171固定柱1172
第一开槽118第二开槽119
上导电端子12上外壳13
上外壳基板131第二固定孔132
上外壳前板133上外壳侧板134
上外壳缺口135上外壳插脚136
下外壳14下外壳基板141
第三固定孔142下外壳插脚143
下外壳前板144下外壳侧板145
侧板弹抵部146限位槽147
下外壳固持脚148下端子模块20
第二基部21下卡固部211
定位孔212下导电端子22
中屏蔽板30基板31
固持板32弹臂33
通孔34插接脚35
对接模块40对接部41
对接凹槽411舌板412
上端子槽4121下端子槽4122
第一缺槽413第二缺槽414
上缺槽415固持孔4151
下缺槽416收容槽417
安装凹槽418固持开槽419
开孔4191上卡持板42
上卡持基板421固定脚422
上弹性部423下卡持板43
下卡持基板431卡持侧板432
缺口433第二连接部434
下弹抵部435导引板44
导引基板441导引侧板442
开槽443止挡片444
接地脚45固持基部451
焊接片452弹性接触部453
顶板缺口511上卡固片512
第四固定孔513底板缺口521
下卡固片522第五固定孔523
侧板53固持脚54
紧固片200紧固基板201
夹持板202紧固侧板203
固定轴300下凸包621
上凸包811
屏蔽壳体50、60、70、80
顶板51、61、71、81
底板52、62、72、8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焊接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由若干插座连接器100上下堆叠而成,包括若干插座连接器100、一紧固片200和两固定轴300。
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各插座连接器100均包括一上端子模块10、两相互对称的下端子模块20、两中屏蔽板30、一对接模块40和一屏蔽壳体50。
请参阅图5至图9,所述上端子模块10包括一上基部11、两组上导电端子12、一上外壳13和一下外壳14。上基部11具有一矩形状的固定部111,固定部111的后表面向后凸伸出一定位柱112。固定部111的上表面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贯穿固定部111下表面的两个第一固定孔113,固定部111下表面的中部开设有一第一插接孔114,固定部111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后部均凸伸出一间隔凸块115。固定部111左右两侧面后部的上部均向外凸伸出一呈矩形状的相互对称的第一连接部116,两第一连接部116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前后排列的贯穿第一连接部116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插接孔1161。两第一连接部116的末端均连接有一相互对称的本体部117,两本体部117的上表面均超出固定部111的上表面,从而固定部111与两本体部117及两第一连接部116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一开槽118。两本体部117的下表面均超出两第一连接部116的下表面,从而固定部111与两本体部117及两第一连接部116的下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二开槽119。两本体部117的前表面均为一向外侧后方倾斜的斜面,两本体部117前表面中间的下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本体部117前表面垂直的上卡固部1171,两本体部117的下表面均向下凸设有若干固定柱1172。
所述上外壳13具有一上外壳基板131,上外壳基板131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二固定孔132。上外壳基板131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外壳前板133。上外壳基板131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外壳侧板134,两上外壳侧板134的后部均开设一上外壳缺口135,两上外壳缺口135的顶壁上均向下凸伸出若干呈前后排列的上外壳插脚136。
所述下外壳14具有一下外壳基板141,下外壳基板141上开设有两个呈前后排列的第三固定孔142,下外壳基板141上于两第三固定孔142的中间冲设出一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插脚143。下外壳基板141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前板144。下外壳基板141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外壳侧板145,两下外壳侧板145的前部均向外冲设出一侧板弹抵部146,两下外壳侧板145的中部均开设一限位槽147,两下外壳侧板145的后端缘均向后凸设有若干下外壳固持脚148。
两组上导电端子12分别固定于上基部11的一本体部117内,各上导电端子12的后端均凸伸出本体部117的后表面,各上导电端子12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本体部117的前表面。具体地,各上导电端子12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上卡固部1171的前表面。
所述上外壳基板131设于固定部111的上表面,上外壳前板133设于固定部111前表面的上部,第二固定孔132与第一固定孔113对应连通,两上外壳侧板134分别固设于固定部111左右两侧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134后部的下部伸入第一开槽118内,第一连接部116的上部设于上外壳缺口135内,各上外壳插脚136分别插设于一连接部插接孔1161内;下外壳基板141设于固定部111的下表面,下外壳前板144设于固定部111前表面的下部,下外壳插脚148固设于第一插接孔114内,第三固定孔142与第一固定孔113和第二固定孔132对应连通,两下外壳侧板145分别固设于固定部111左右两侧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145的上端伸入第二开槽119内,第一连接部116的下部卡设于限位槽147内,两下外壳侧板145上端的内侧面分别贴设于两上外壳侧板134下端的外侧面。
所述两下端子模块20相互对称,各下端子模块20均包括一第二基部21和一组下导电端子22。第二基部21呈矩形状,第二基部21的前表面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基部21前表面中间的上部向前凸伸出一与第二基部21前表面垂直的下卡固部211。第二基部21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定位孔212。
两组下导电端子22分别固定于两第二基部21内,各下导电端子22的后端均凸伸出第二基部21的后表面,各下导电端子22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第二基部21的前表面。具体地,各下导电端子22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下卡固部211的前表面。
所述中屏蔽板30具有一基板31,基板31的前端缘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基板31前端缘的中部向前凸伸出一两侧面与前端缘垂直的固持板32,基板31前端缘于固持板32的两侧均向前凸伸出一弹臂33。基板3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34,基板31的后端缘向后凸伸出若干呈横向排列的插接脚35。
请参阅图5、图6、图10和图11,所述对接模块40包括一对接部41、一上卡持板42、一下卡持板43、一导引板44和两接地脚45。所述对接部41呈矩形状,对接部41的前表面向内开设一对接凹槽411,对接凹槽411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超出对接部41前表面的舌板412,对接部41上表面的前部均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一缺槽413,对接部41下表面的前部均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二缺槽414,第一缺槽413和第二缺槽414的中部均与对接凹槽411连通。对接部41的上表面开设一与第一缺槽413连通的上缺槽415,上缺槽415底壁后部的两侧均向下开设一固持孔4151。对接部41的下表面开设一与第二缺槽414连通的下缺槽416。对接部41的后表面向前开设出一延伸至舌板412前部并贯穿舌板412左右两侧面的收容槽417,对接部41的后表面于收容槽417的上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412上表面前部的若干上端子槽4121,对接部41的后表面于收容槽417的下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412下表面前部的若干下端子槽4122。具体地,对接部41的后表面向内开设一安装凹槽418,所述收容槽417、若干上端子槽4121和若干下端子槽4122从安装凹槽418的前壁向前开设而成。对接部41的左右两侧面的中部均向内开设一呈前后延伸的固持开槽419,固持开槽419的中部向内开设一与对接凹槽411连通的开孔4191。
所述上卡持板42具有一矩形板状的上卡持基板421,上卡持基板421左右两侧的后端缘均先向外再向下弯折延伸出一固定脚422。上卡持基板421的前端缘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最后再向上弯折延伸的上弹性部423。具体地,上卡持基板421的前端缘连接有三个呈横向排列的先向前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最后再向上弯折延伸的上弹性部423。
所述下卡持板43具有一下卡持基板431,下卡持基板431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卡持侧板432,卡持侧板432的前端缘向前延伸并超出下卡持基板431的前端缘,下卡持基板431的前部开设一缺口433,下卡持基板431于缺口433的后壁上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然后再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34,在第二连接部434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下弯折延伸的下弹抵部435。具体地,下卡持基板431的于缺口433的后壁上连接有若干呈横向排列的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然后再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34,各第二连接部434的末端缘均连接有一先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下弯折延伸的下弹抵部435。
所述导引板44具有一呈板状的导引基板441,导引基板441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导引侧板442,导引基板441的前部开设一开槽443,开槽443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下方延伸的止挡片444。
所述两接地脚45相互对称,两接地脚45均具有一固持基部451,固持基部451的外侧缘向下弯折延伸出一焊接片452,固持基部451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并向外延伸再向内并向后弯折延伸最后再向后弯折延伸的弹性接触部453。
所述固持基部451分别固设于对接部41的两侧,两弹性接触部453分别从对接部41的左右两侧伸入对接凹槽411内。具体地,两固持基部451分别固设于对接部41左右两侧的一固持开槽419内,两焊接片452的分别贴设于对接部41的左右两侧面,两弹性接触部453分别从两开孔4191内伸入对接凹槽411内。所述上卡持基板421设于上缺槽415内,两固定脚422分别固设于一固持孔4151内,各上弹性部423分别设于第一缺槽413内。所述导引基板441固设于上卡持基板421的上表面,导引侧板442分别贴设于对接部41的左右两侧面的上部,止挡片444设于一弹性部423后端的顶面。所述下卡持基板431设于对接部41的下表面,两卡持侧板432分别固设于对接部41的左右两侧面,两卡持侧板432内侧面的中部分别与焊接片452的外侧面抵接,两卡持侧板432内侧面的上部分别与导引侧板442的外侧面抵接,各第二连接部434分别设于下缺槽416内,各下弹抵部435分别收容于第二缺槽414内。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屏蔽壳体50呈矩形框状,由一顶板51、一底板52、和两侧板53围设而成,屏蔽壳体50的前端面由中间向两侧倾斜。所述顶板51的中间冲设有一顶板缺口511,顶板缺口511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卡固片512,所述底板52的中间对应顶板缺口511处冲设有一底板缺口521,底板缺口521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卡固片522。顶板51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四固定孔513,底板52上对应两第四固定孔513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五固定孔523。所述顶板51、底板52和两侧板53的后端缘均向后凸伸有若干固持脚54。
请参阅图3,所述紧固片200具有一呈纵向延伸的紧固基板201,紧固基板201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出至少一夹持板202,紧固基板201的两侧缘均向前弯折延伸出一紧固侧板203。具体地,紧固基板201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出两个呈横向排列的夹持板202。
请参阅图3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0组装时,先将两中屏蔽板30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10的两本体部117的下表面,然后将两下端子模块20分别固设于中屏蔽板30的下表面。具体地,两第二基部21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117的下部,各第二基部21的前端面分别与一对应的本体部117的前端面平齐,上卡固部1171和下卡固部211对应配合,中屏蔽板30的基板31设于本体部117和第二基部21之间,各通孔34分别与一对应的定位孔212连通,各固定柱1172分别穿过一通孔34固设于一定位孔212内;两基板31的前端缘分别与对应的本体部117及第二基部21的前端面平齐,固持板32及弹臂33的后端设于上卡固部1171和下卡固部211之间,固持板32及弹臂33的前端伸出上卡固部1171和下卡固部211的前表面,各插接脚35均伸出本体部117和第二基部21的后表面。
然后,将两对接模块40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10、中屏蔽板30和下端子模块20的前部,两对接模块40的前端分别超出固定部111的前表面。具体地,上卡固部1171和下卡固部211卡设于安装凹槽418内,中屏蔽板30的固持板32及弹臂33的前端设于收容槽417内,两弹臂33还分别从舌板412的左右两侧面伸入对接凹槽411内;各上导电端子12的前端固设于上端子槽4121内并裸露出舌板412的上表面,各下导电端子22的前端固设于下端子槽4122内并裸露出舌板412的下表面。
最后,将屏蔽壳体50包覆于上端子模块10、下端子模块20、中屏蔽板30和两对接模块40的外面。两上卡固片512分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40相邻两侧面的上部,两下卡固片522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400相邻两侧面的下部,两侧板弹抵部146分别抵顶于两下卡固片522的外侧面,第四固定孔513和第五固定孔523与第一固定孔113、第二固定孔132和第三固定孔142连通。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2和图14,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包括上插座连接器101、中插座连接器102和下插座连接器103三个插座连接器。所述上插座连接器101的屏蔽壳体60的底板62上向下冲设有两个下凸包621,所述下插座连接器103的屏蔽壳体80的顶板81上向上冲设有至少两个上凸包811。
请参阅图1、图3至图5、图8、图12至图14,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组装时,先将各插座连接器100上下堆叠在一起,相邻两插座连接器100之间隔凸块115相互抵顶。具体地,上插座连接器101堆叠于中插座连接器102上,上插座连接器101的固定部111下表面之间隔凸块115抵顶于中插座连接器102的固定部111上表面的间隔凸块115上,中插座连接器102堆叠于下插座连接器103上,中插座连接器101的固定部111下表面之间隔凸块115抵顶于下插座连接器102的固定部111上表面的间隔凸块115上;屏蔽壳体60的下凸包621分别抵顶于屏蔽壳体70的顶板71上,从而使上插座连接器101和中插座连接器102保持平稳,屏蔽壳体70的底板72抵顶于屏蔽壳体80的上凸包811上,从而使中插座连接器102和下插座连接器103之间保持平稳;然后通过两固定轴300分别穿过并固设于各插座连接器100上的第四固定孔513、第二固定孔132、第一固定孔113、第三固定孔142和第五固定孔523内,从而限制各插座连接器100前、后、左、右移动;再将紧固基板201设于各插座连接器100的固定部111的前表面,紧固基板201上端缘的夹持板202焊接于最上端的上插座连接器101的屏蔽壳体60的顶板61上,紧固基板201下端缘的夹持板202焊接于最下端的下插座连接器103的屏蔽壳体80的底板82上,两紧固侧板203分别焊接于各插座连接器100的上卡固片512和下卡固片522上,从而限制各插座连接器100上下移动地将各插座连接器100固定在一起。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通过定位柱112、下外壳固持脚148、插接脚35、若干固持脚54及各上导电端子12和下导电端子22的后端插设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0通过两下端子模块20分别固设于第一端子模块10的两本体部117的下表面,两中屏蔽板30分别固设于本体部117和第二基部21之间,两对接模块40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10、下端子模块20和两中屏蔽板30的前部,该插座连接器100组装方便且具有两个对接凹槽411,能同时供两个插头连接器(图未示)插接。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由若干插座连接器100上下堆叠而成,其通过两固定轴300分别穿过并固设于各插座连接器100上的第四固定孔513、第二固定孔132、第一固定孔113、第三固定孔142和第五固定孔523内,从而限制各插座连接器100前、后、左、右移动,再通过紧固片200焊接于各插座连器100的屏蔽壳体50上,从而限制各插座连接器100上下移动地将各插座连接器100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合将若干插座连接器100上下堆叠的固定在一起,将插座连接器组合焊接于电路板上时,只需要摆放一次,另,其只需在电路板上占用一个插座连接器的面积,从而,该插座连接器组合组装方便,占用电路板面积较小,能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Claims (18)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端子模块、两下端子模块、两中屏蔽板、两对接模块和一屏蔽壳体;上端子模块包括一上基部和两组上导电端子;上基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左右两侧面后部的上部均向外凸伸出一第一连接部,两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均连接有一本体部;两组上导电端子分别固定于一本体部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本体部的后表面,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本体部的前表面;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均包括一第二基部和一组下导电端子;两第二基部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下导电端子固定于第二基部内,各下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后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中屏蔽板分别固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各中屏蔽板的前端伸出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对接模块均包括一对接部,对接部的前表面向内开设一对接凹槽,对接凹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舌板,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前开设出一延伸至舌板前部并贯穿舌板左右两侧面的收容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上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上表面前部的若干上端子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下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下表面前部的若干下端子槽;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一中屏蔽板和一下端子模块的前部,中屏蔽板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上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上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下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下表面;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本体部前表面中间的下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本体部前表面垂直的上卡固部,所述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上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第二基部前表面中间的上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第二基部前表面垂直的下卡固部,所述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中屏蔽板均具有一基板,基板前端缘的中部向前凸伸出一两侧面与前端缘垂直的固持板,基板前端缘于固持板的两侧均向前凸伸出一弹臂;所述基板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对应配合,固持板及弹臂的后端设于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之间,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伸出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内开设一安装凹槽,所述收容槽、若干上端子槽、和若干下端子槽从安装凹槽的前壁向前开设而成;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卡设于安装凹槽内,所述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两弹臂还分别从舌板的左右两侧面伸入对接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本体部相互对称,两本体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外侧后方倾斜的斜面;所述两第二基部相互对称,两第二基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分别与一对应的本体部的前端面平齐;所述两基板的前端缘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基板的前端缘分别与对应的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平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上表面的前部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一缺槽,对接部下表面的前部向内开设一呈V形的第二缺槽,第一缺槽和第二缺槽分别与对接凹槽连通;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开设一与第一缺槽连通的上缺槽,所述对接部的下表面开设一与第二缺槽连通的下缺槽;所述对接模块还包括一上卡持板和一下卡持板,所述上卡持板具有一上卡持基板,上卡持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最后再向上弯折延伸的上弹性部;所述下卡持板具有一下卡持基板,下卡持基板的前部开设一缺口,下卡持基板于缺口的后壁上连接有至少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上方弯折延伸然后再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下弯折延伸的下弹抵部;所述上卡持基板设于上缺槽内,上弹性部设于第一缺槽内;所述下卡持基板设于对接部的下表面,第二连接部设于下缺槽内,下弹抵部收容于第二缺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还包括一导引板,所述导引板具有一导引基板,导引基板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导引侧板,导引基板的前部开设一开槽,开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先向前延伸再向前下方延伸的止挡片;所述导引基板固设于上卡持基板的上表面,导引侧板分别贴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的上部,止挡片设于弹性部后端的顶面;所述下卡持基板的左右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卡持侧板,卡持侧板的前端缘向前延伸并超出下卡持基板的前端缘,两卡持侧板分别固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两卡持侧板内侧面的上部分别与导引侧板的外侧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还包括两接地脚,两接地脚相互对称,均具有一固持基部,固持基部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前并向外延伸再向内并向后弯折延伸最后再向后弯折延伸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的中部均向内开设一呈前后延伸的固持开槽,固持开槽的中部向内开设一与对接凹槽连通的开孔;所述两固持基部分别固设于对接部两侧的一固持开槽内,两弹性接触部分别从开孔内伸入对接凹槽内;所述两固持基部的外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焊接片,两焊接片分别贴设于对接部的左右两侧面;所述两卡持侧板内侧面的中部分别与焊接片的外侧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具有一上外壳基板,上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外壳前板,上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外壳侧板,两上外壳侧板的后部均开设一上外壳缺口,两上外壳缺口的顶壁上均向下凸伸出若干呈前后排列的上外壳插脚;所述两第一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前后排列的贯穿第一连接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插接孔;所述两本体部的上表面均超出固定部的上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一开槽;所述上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后部的下部伸入第一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于上外壳缺口内,各上外壳插脚分别插设于一连接部插接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具有一下外壳基板,下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前板,下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外壳侧板,两下外侧壳侧板的中部均开设一限位槽;所述两本体部的下表面均超出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二开槽;所述下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下表面,下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的上端伸入第二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下部卡设于限位槽内,两下外壳侧板上端的内侧面分别贴设于两上外壳侧板下端的外侧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由一底板、一顶板和两侧板围设而成;所述顶板的中间冲设有一顶板缺口,顶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卡固片,所述底板的中间对应顶板缺口处冲设有一底板缺口,底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卡固片;所述两下外壳侧板的前部均向外冲设出一侧板弹抵部;所述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两上卡固片分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上部,两下卡固片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下部,所述两侧板弹抵部分别抵顶于两下卡固片的外侧面。
10.一种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插座连接器,各插座连接器呈上下堆叠地固定在一起;各插座连接器均包括一上端子模块、两下端子模块、两中屏蔽板、两对接模块和一屏蔽壳体;上端子模块包括一上基部和两组上导电端子;上基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左右两侧面后部的上部均向外凸伸出一第一连接部,两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均连接有一本体部;两组上导电端子分别固定于一本体部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本体部的后表面,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本体部的前表面;两下端子模块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均包括一第二基部和一组下导电端子;两第二基部分别固设于一本体部的下表面,下导电端子固定于第二基部内,各下导电端子的后端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后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中屏蔽板分别固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各中屏蔽板的前端伸出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表面;两对接模块均包括一对接部,对接部的前表面向内开设一对接凹槽,对接凹槽的后壁上向前凸伸出一舌板,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前开设出一延伸至舌板前部并贯穿舌板左右两侧面的收容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上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上表面前部的若干上端子槽,对接部的后表面于收容槽的下方向前开设有呈横向排列的延伸至舌板下表面前部的若干下端子槽;两对接模块分别固设于上端子模块、一中屏蔽板和一下端子模块的前部,中屏蔽板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上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上表面,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固设于下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舌板的下表面;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本体部前表面中间的下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本体部前表面垂直的上卡固部,所述各上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上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第二基部前表面中间的上部均向前凸伸出一与第二基部前表面垂直的下卡固部,所述各下导电端子的前端呈横向排列的凸伸出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两中屏蔽板均具有一基板,基板前端缘的中部向前凸伸出一两侧面与前端缘垂直的固持板,基板前端缘于固持板的两侧均向前凸伸出一弹臂;所述基板设于本体部和第二基部之间,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对应配合,固持板及弹臂的后端设于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之间,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伸出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的前表面;所述对接部的后表面向内开设一安装凹槽,所述收容槽、若干上端子槽、和若干下端子槽从安装凹槽的前壁向前开设而成;所述上卡固部和下卡固部卡设于安装凹槽内,所述固持板及弹臂的前端设于收容槽内,两弹臂还分别从舌板的左右两侧面伸入对接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本体部相互对称,两本体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外侧后方倾斜的斜面;所述两第二基部相互对称,两第二基部的前表面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分别与一对应的本体部的前端面平齐;所述两基板的前端缘均为一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基板的前端缘分别与对应的本体部及第二基部的前端面平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具有一上外壳基板,上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外壳前板,上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外壳侧板,两上外壳侧板的后部均开设一上外壳缺口,两上外壳缺口的顶壁上均向下凸伸出若干呈前后排列的上外壳插脚;所述两第一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前后排列的贯穿第一连接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插接孔;所述两本体部的上表面均超出固定部的上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一开槽;所述上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上部,两上外壳侧板后部的下部伸入第一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于上外壳缺口内,各上外壳插脚分别插设于一连接部插接孔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块还包括一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具有一下外壳基板,下外壳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外壳前板,下外壳基板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外壳侧板,两下外侧壳侧板的中部均开设一限位槽;所述两本体部的下表面均超出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从而固定部与两本体部及两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分别围设形成一第二开槽;所述下外壳基板设于固定部的下表面,下外壳前板设于固定部前表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分别贴设于固定部左右两侧面的下部,两下外壳侧板的上端伸入第二开槽内,第一连接部的下部卡设于限位槽内,两下外壳侧板上端的内侧面分别贴设于两上外壳侧板下端的外侧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由一底板、一顶板和两侧板围设而成;所述顶板的中间冲设有一顶板缺口,顶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下弯折延伸出一上卡固片,所述底板的中间对应顶板缺口处冲设有一底板缺口,底板缺口的两侧缘均向上弯折延伸出一下卡固片;所述两下外壳侧板的前部均向外冲设出一侧板弹抵部;所述屏蔽壳体包覆于上端子模块、下端子模块、中屏蔽板和两对接模块的外面,两上卡固片分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上部,两下卡固片别固设于两对接模块相邻两侧面的下部,所述两侧板弹抵部分别抵顶于两下卡固片的外侧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紧固片,所述紧固片具有一呈纵向延伸的紧固基板,紧固基板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出至少一夹持板,紧固基板的两侧缘均向前弯折延伸出一紧固侧板;所述紧固基板设于各插座连接器的固定部的前表面,紧固基板上端缘的夹持板焊接于最上端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顶板上,紧固基板下端缘的夹持板焊接于最下端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底板上,所述两紧固侧板分别焊接于各上卡固片和下卡固片上。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两固定轴;所述固定部的上表面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贯穿固定部下表面的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上外壳基板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二固定孔,所述下外壳基板上开设有两个呈前后排列的第三固定孔,所述顶板上开设有呈前后排列的两第四固定孔,所述底板上对应各第四固定孔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五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第五固定孔与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分别对应连通,所述固定轴分别穿过并固设于第四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第三固定孔和第五固定孔内。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插座连接器包括上插座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和下插座连接器,各插座连接器的固定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后部均凸伸出一间隔凸块;所述上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底板上向下冲设有两个下凸包,所述下插座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顶板上向上冲设有至少两个上凸包;所述相邻两插座连接器之间隔凸块相互抵顶,所述上插座连接器的下凸包分别抵顶于中插座连接器的顶板上,所述中插座连接器的底板抵顶于下插座连接器的上凸包上。
CN201520341504.XU 2015-05-25 2015-05-25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09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1504.XU CN204809588U (zh) 2015-05-25 2015-05-25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1504.XU CN204809588U (zh) 2015-05-25 2015-05-25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09588U true CN204809588U (zh) 2015-11-25

Family

ID=5459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150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09588U (zh) 2015-05-25 2015-05-25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095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3851A (zh) * 2017-11-10 2020-06-26 Syn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对接插座和对接插件的对接装置,及车辆的连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3851A (zh) * 2017-11-10 2020-06-26 Syn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对接插座和对接插件的对接装置,及车辆的连接方法
CN111343851B (zh) * 2017-11-10 2023-02-21 Syn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对接插座和对接插件的对接装置,及车辆的连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35087U (zh) 电连接器
CN201926774U (zh) 转接器
CN203859323U (zh) 电连接器
CN204333335U (zh) 电连接器
CN203871584U (zh) 电连接器
CN201828685U (zh) 转接器
CN204103108U (zh) 电连接器
CN204243314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3542388A (zh) Led灯光源板连接器和驱动板连接插针及led灯
CN204103074U (zh) 一种led灯的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及led灯
CN205016786U (zh) 电连接器
CN201210538Y (zh) 电连接器
CN204809588U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组合
CN204190022U (zh) 电连接器
CN201178149Y (zh) 电连接器
CN203456641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5016761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02076437U (zh) 电连接器
CN109037988A (zh) 电连接器
CN205211996U (zh) 转接器及其端子
CN204205100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1440490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4477969U (zh) 一种led灯驱动板与光源板连接器及其应用的led灯
CN201063801Y (zh) Sim卡连接器
CN203521776U (zh) 插座连接器及其料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