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8874U - V型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V型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8874U
CN204738874U CN201520353784.6U CN201520353784U CN204738874U CN 204738874 U CN204738874 U CN 204738874U CN 201520353784 U CN201520353784 U CN 201520353784U CN 204738874 U CN204738874 U CN 204738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gine
gear chamber
outle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537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亨琳
张正松
张荣其
高韬
陈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537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38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8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887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在发动机本体自由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齿轮室上体、齿轮室下体,所述齿轮室下体上设置有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所述发动机本体另一端设置有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本体中间部位为V型气缸,V型气缸顶部两侧对称设置若干个喷油器,每一侧的若干喷油器均通过一组高压油管相互串联连接,两组高压油管之间通过一根线束管相连接,所述线束管外侧端部与齿轮室下体底面设置的共轨泵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产品对现有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结构改进,确保发动机工作过程可靠稳定,冷却可靠。

Description

V型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上需要集成冷却结构,现有的冷却结构一般都是通过齿轮室及与齿轮室相配合的冷却器来实现冷却目的,由于出油管路及回油管路均设置于齿轮室上体内部,导致齿轮室上体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工艺复杂,不方便清洗与维修。
另外现在的发动机为了达到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均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对废气进行再处理,以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排放污染。但很多发动机的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之间的位置关系都及其复杂,使得发动机的结构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V型发动机,该发动机的机油冷却结构设计合理,能确保发动机工作平稳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在发动机本体自由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齿轮室上体、齿轮室下体,所述齿轮室下体上设置有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所述发动机本体另一端设置有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发动机本体中间部位为V型气缸,V型气缸顶部两侧对称设置若干个喷油器,每一侧的若干喷油器均通过一组高压油管相互串联连接,两组高压油管之间通过一根线束管相连接,所述线束管外侧端部与齿轮室下体底面设置的共轨泵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包括齿轮室上体,所述齿轮室上体顶部配合连接机油冷却器座,所述机油冷却器座上端面密封连接机油冷却器,齿轮室上体侧部的出油口与出油管下端密封连接,所述出油管上端与机油冷却器底部油口密封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端部固定连接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上配合连接离心滤清器;所述齿轮室上体顶部设置有节温器,所述节温器顶部出水口与机油冷却器座底部 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下端固定有机油滤清器座,机油滤清器座上安装有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侧部油口与齿轮室上体下部的回油口相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端面的连接孔与机油冷却器座上对应接口密封配合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上端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与机油冷却器座内腔相连通的圆孔,所述圆孔与机油冷却器底部相对应的圆孔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温器表面设有冷却水出口,所述机油冷却器座上设置有冷却水入口,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上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离心滤清器底部设置有连接法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油冷却器座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油口,所述本体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两者之间通过相互平行设置的筋板相连接,且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两者之间形成第三油腔,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油腔、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连通第一进油口,第二油腔连通第一出油口,第三油腔连通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水腔、第二水腔,所述第一水腔、第二水腔之间通过第三分隔板相间隔,第三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本体上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第二通孔;所述本体上端面设有连通第一油腔的第二进油口、连通第一水腔的第一进水孔、连通第二水腔的第一出水孔、连通第三油腔及同时连通第二油腔、第三油腔的第三进油口,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三进水孔,所述第三进水孔连通第一水腔,第三进水孔向下延伸至本体底部端面,在工作时,与节温器相连通,所述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相连通。
所述本体底部还形成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本体底表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本体表面与第三进水孔相对一侧设置有凹槽,凹槽与本体之间设置有起到加强作用的支撑板。
所述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包括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两侧进气口分别通过一根增压器出气管与一个增压器相连,每个所述增压器的进气端均固定连接有空气滤清器,所述中冷器底部设有两个出气口,每个所述出气口均密封连接出气弯管,所述出气弯管外端均密封连接一根进气歧管,两根进气歧管置于两个空气滤清器之间;所述进气歧管的进气端口位于管体前端圆周面上,出气弯管的出气端口密封贴合于进气歧管的进气端口上;所述出气弯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两者轴线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产品对现有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结构改进,确保发动机工作过程可靠稳定,冷却可靠;同时本产品还对中冷器与增压器部分进行结构改进,中冷器出气口直接和发动机进气口相连,使得进气道大大缩短,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的结构视图。
图4为图3的爆炸结构视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中机油冷却器座的结构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机油冷却器座的剖面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的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产品共轨喷油系统部分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9所示,包括发动机本体1、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出油管A-2、机油冷却器座A-3、本体A-3-1、第一分隔板A-3-2、第二分隔板A-3-3、第一油腔A-3-4、第二油腔A-3-5、第三油腔A-3-6、第一水腔A-3-7、第二水腔A-3-8、第一出油口A-3-9、第二出油口A-3-10、第一进油口A-3-11、第二进油口A-3-12、第三分隔板A-3-13、第一通孔A-3-14、第二通孔A-3-15、第一进水孔A-3-16、第一出水孔A-3-17、第三进油口A-3-18、第三进水孔A-3-19、安装座A-3-20、加强筋A-3-21、凹槽A-3-22、机油冷却器A-4、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机油滤清器座A-6、机油滤清器A-7、回油管A-8、节温器A-9、离心滤清器A-10、出油口A-11、回油口A-12、冷却水出口A-13、冷却水入口A-14、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B、中冷器B-1、增压器B-2、空气滤清器B-3、出气弯管B-4、进气歧管B-5、增压器出气管B-6、齿轮室上体22、喷油器23、高压油管24、共轨泵25、线束管26等。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V型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在发动机本体1自由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齿轮室上体22、齿轮室下体,所述齿轮室下体上设置有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所述发动机本体1另一端设置有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B,发动机本体1中间部位为V型气缸,V型气缸顶部两侧对称设置若干个喷油器23,每一侧的若干喷油器23均通过一组高压油管24相互串联连接,两组高压油管24之间通过一根线束管26相连接,所述线束管26外侧端部与齿轮室下体底面设置的共轨泵25相连通。
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包括齿轮室上体22,所述齿轮室上体22顶部配合连接机油冷却器座A-3,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端面密封连接机油冷却器A-4,齿轮室上体22侧部的出油口A-11与出油管A-2下端密封连接,所述出油管A-2上端与机油冷却器A-4底部油口密封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端部固定连接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上配合连接离心滤清器A-10;所述齿轮室上体22顶部设置有节温器A-9,所述节温器A-9顶部出水口与机油冷却器座A-3底部 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下端固定有机油滤清器座A-6,机油滤清器座A-6上安装有机油滤清器A-7,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侧部油口与齿轮室上体22下部的回油口A-12相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端面的连接孔与机油冷却器座A-3上对应接口密封配合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端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与机油冷却器座A-3内腔相连通的圆孔,所述圆孔与机油冷却器A-4底部相对应的圆孔相连通。
所述节温器A-9表面设有冷却水出口A-13,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设置有冷却水入口A-14,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上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离心滤清器A-10底部设置有连接法兰。
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的工作原理如下:润滑油经由齿轮室上体1侧部的出油口11进入出油管2,并经由出油管2进入机油冷却器座3及机油冷却器4内,润滑油经由机油冷却器4后进入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5内,由离心滤清器10进行过滤后进入机油滤清器7,经过上述处理过程的润滑油经由回油管8回流到齿轮室上体1内;本产品上设置的节温器9可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在工作时,通过冷却水入口14注入水,注入的水流向节温器9,在吸取热量后,从节温器9的冷却水出口13流出,本产品结构简单、紧凑,可以实现油冷与水冷两个目的。
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包括本体A-3-1,所述本体A-3-1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油口A-3-9、第二出油口A-3-10,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油口A-3-11,所述本体A-3-1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分隔板A-3-2与第二分隔板A-3-3;所述第一分隔板A-3-2、第二分隔板A-3-3两者之间通过相互平行设置的筋板相连接,且第一分隔板A-3-2、第二分隔板A-3-3两者之间形成第三油腔A-3-6,所述第一分隔板A-3-2与本体A-3-1之间形成第二油腔A-3-5、第一油腔A-3-4;所述第一油腔A-3-4连通第一进油口A-3-11,第二油腔A-3-5连通第一出油口A-3-9,第三油腔A-3-6连通第二出油口A-3-10;所述第二分隔板A-3-3与本体A-3-1之间形成第一水腔A-3-7、第二水腔A-3-8,所述第一水腔A-3-7、第二水腔A-3-8之间通过第三分隔板A-3-13相间隔,第三分隔板A-3-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A-3-14,本体A-3-1上与所述第一通孔A-3-14同轴设置第二通孔A-3-15;所述本体A-3-1上端面设有连通第一油腔A-3-4的第二进油口A-3-12、连通第一水腔A-3-7的第一进水孔A-3-16、连通第二水腔A-3-8的第一出水孔A-3-17、连通第三油腔A-3-6及同时连通第二油腔A-3-5、第三油腔A-3-6的第三进油口A-3-18,所述本体A-3-1上还设置有第三进水孔A-3-19,所述第三进水孔A-3-19连通第一水腔A-3-7,第三进水孔A-3-19向下延伸至本体A-3-1底部端面,在工作时,与节温器相连通,所述第一油腔A-3-4与第二油腔A-3-5相连通。
所述本体A-3-1底部还形成有安装座A-3-20,所述安装座A-3-20与本体A-3-1底表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A-3-21,所述本体A-3-1表面与第三进水孔A-3-19相对一侧设置有凹槽A-3-22,凹槽A-3-22与本体A-3-1之间设置有起到加强作用的支撑板。
机油冷却器座A-3在工作时,上部连接机油冷却器,下部连接节温器;在工作时,第一进油口A-3-11与机油泵相连,第二进油口A-3-12与油管相连,液压油液通过第二进油口A-3-12进入第一油腔A-3-4,第一油腔A-3-4中的液压油最终通过第一出油口9与离心滤清器相连;液压油通过第三进油口A-3-18进入第二油腔A-3-5、第三油腔A-3-6,第三油腔A-3-6中的液压油通过第二出油口A-3-10进入机油滤清器,第一进水孔A-3-16、第三进水孔A-3-19给第一水腔A-3-7供水,第二水孔A-3-24连通第二水腔A-3-8;在工作时,第一进水孔A-3-16与第三进水孔A-3-19不同时进水,两个入水口根据水温不同进行进水作业。
所述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B包括中冷器B-1,所述中冷器B-1两侧进气口分别通过一根增压器出气管B-6与一个增压器B-2相连,每个所述增压器B-2的进气端均固定连接有空气滤清器B-3,所述中冷器B-1底部设有两个出气口,每个所述出气口均密封连接出气弯管B-4,所述出气弯管B-4外端均密封连接一根进气歧管B-5,两根进气歧管B-5置于两个空气滤清器B-3之间;所述进气歧管B-5的进气端口位于管体前端圆周面上,出气弯管B-4的出气端口密封贴合于进气歧管B-5的进气端口上;所述出气弯管B-4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两者轴线相互垂直。
在工作时,外部空气经过空气滤清器B-3过滤后,进入增压器B-2中,经过增压器B-2的空气密度变大、温度升高,经加压处理后的空气随后进入中冷器B-1中进行冷却处理,随后空气经由出气弯管B-4进入进气歧管5中,进行工作;由于出气弯管B-4的作用,大大缩短了中冷器B-1出口与进气歧管B-5之间的连接距离,提高能量利用率,并同时使得产品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缩小发动机的体积。

Claims (6)

1.一种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1),在发动机本体(1)自由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齿轮室上体(22)、齿轮室下体,所述齿轮室下体上设置有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所述发动机本体(1)另一端设置有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B),发动机本体(1)中间部位为V型气缸,V型气缸顶部两侧对称设置若干个喷油器(23),每一侧的若干喷油器(23)均通过一组高压油管(24)相互串联连接,两组高压油管(24)之间通过一根线束管(26)相连接,所述线束管(26)外侧端部与齿轮室下体底面设置的共轨泵(25)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A)包括齿轮室上体(22),所述齿轮室上体(22)顶部配合连接机油冷却器座(A-3),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端面密封连接机油冷却器(A-4),齿轮室上体(22)侧部的出油口(A-11)与出油管(A-2)下端密封连接,所述出油管(A-2)上端与机油冷却器(A-4)底部油口密封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端部固定连接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上配合连接离心滤清器(A-10);所述齿轮室上体(22)顶部设置有节温器(A-9),所述节温器(A-9)顶部出水口与机油冷却器座(A-3)底部 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下端固定有机油滤清器座(A-6),机油滤清器座(A-6)上安装有机油滤清器(A-7),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侧部油口与齿轮室上体(22)下部的回油口(A-12)相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端面的连接孔与机油冷却器座(A-3)上对应接口密封配合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端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与机油冷却器座(A-3)内腔相连通的圆孔,所述圆孔与机油冷却器(A-4)底部相对应的圆孔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A-9)表面设有冷却水出口(A-13),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上设置有冷却水入口(A-14),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渡连接座(A-5)上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离心滤清器(A-10)底部设置有连接法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座(A-3)包括本体(A-3-1),所述本体(A-3-1)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油口(A-3-9)、第二出油口(A-3-10),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油口(A-3-11),所述本体(A-3-1)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分隔板(A-3-2)与第二分隔板(A-3-3);所述第一分隔板(A-3-2)、第二分隔板(A-3-3)两者之间通过相互平行设置的筋板相连接,且第一分隔板(A-3-2)、第二分隔板(A-3-3)两者之间形成第三油腔(A-3-6),所述第一分隔板(A-3-2)与本体(A-3-1)之间形成第二油腔(A-3-5)、第一油腔(A-3-4);所述第一油腔(A-3-4)连通第一进油口(A-3-11),第二油腔(A-3-5)连通第一出油口(A-3-9),第三油腔(A-3-6)连通第二出油口(A-3-10);所述第二分隔板(A-3-3)与本体(A-3-1)之间形成第一水腔(A-3-7)、第二水腔(A-3-8),所述第一水腔(A-3-7)、第二水腔(A-3-8)之间通过第三分隔板(A-3-13)相间隔,第三分隔板(A-3-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A-3-14),本体(A-3-1)上与所述第一通孔(A-3-14)同轴设置第二通孔(A-3-15);所述本体(A-3-1)上端面设有连通第一油腔(A-3-4)的第二进油口(A-3-12)、连通第一水腔(A-3-7)的第一进水孔(A-3-16)、连通第二水腔(A-3-8)的第一出水孔(A-3-17)、连通第三油腔(A-3-6)及同时连通第二油腔(A-3-5)、第三油腔(A-3-6)的第三进油口(A-3-18),所述本体(A-3-1)上还设置有第三进水孔(A-3-19),所述第三进水孔(A-3-19)连通第一水腔(A-3-7),第三进水孔(A-3-19)向下延伸至本体(A-3-1)底部端面,在工作时,与节温器相连通,所述第一油腔(A-3-4)与第二油腔(A-3-5)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A-3-1)底部还形成有安装座(A-3-20),所述安装座(A-3-20)与本体(A-3-1)底表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A-3-21),所述本体(A-3-1)表面与第三进水孔(A-3-19)相对一侧设置有凹槽(A-3-22),凹槽(A-3-22)与本体(A-3-1)之间设置有起到加强作用的支撑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增压中冷结构(B)包括中冷器(B-1),所述中冷器(B-1)两侧进气口分别通过一根增压器出气管(B-6)与一个增压器(B-2)相连,每个所述增压器(B-2)的进气端均固定连接有空气滤清器(B-3),所述中冷器(B-1)底部设有两个出气口,每个所述出气口均密封连接出气弯管(B-4),所述出气弯管(B-4)外端均密封连接一根进气歧管(B-5),两根进气歧管(B-5)置于两个空气滤清器(B-3)之间;所述进气歧管(B-5)的进气端口位于管体前端圆周面上,出气弯管(B-4)的出气端口密封贴合于进气歧管(B-5)的进气端口上;所述出气弯管(B-4)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两者轴线相互垂直。
CN201520353784.6U 2015-05-27 2015-05-27 V型发动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38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53784.6U CN204738874U (zh) 2015-05-27 2015-05-27 V型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53784.6U CN204738874U (zh) 2015-05-27 2015-05-27 V型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8874U true CN204738874U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20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53784.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38874U (zh) 2015-05-27 2015-05-27 V型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388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278A (zh) * 2015-05-27 2015-08-12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V型发动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278A (zh) * 2015-05-27 2015-08-12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V型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2278A (zh) V型发动机
CN103603717A (zh) 内外双循环水冷却系统大功率防爆柴油机
CN204738874U (zh) V型发动机
CN202756083U (zh) 柴油机用顶置中冷器
CN204900126U (zh) 一种柴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
CN203655407U (zh) 内外双循环水冷却系统大功率防爆柴油机
CN204060889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
CN108266268B (zh) 发动机
CN204511556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润滑油路系统
CN104141529A (zh) 一种v型柴油机定压相继增压系统
CN205206927U (zh) 一种大功率柴油机冷却结构
CN201756998U (zh) 柴油机中冷器安装箱体
CN205101152U (zh) 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
CN204738855U (zh) 齿轮室上体油管外接装置
CN204755047U (zh) 集成式排气歧管总成及发动机的egr结构
CN203050832U (zh) 机油冷却器体
CN206522189U (zh) 一种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增压器用托架
CN104564338A (zh) 一种高度集成油、水、气及增压器安装面的结构
CN2356152Y (zh) 双燃料发动机气体燃料歧管混合器
CN103993959A (zh) 一种柴油机用多功能接头
CN207500017U (zh) 直列式柴油机的进气系统
CN205025662U (zh)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v型双缸发动机的进气管
CN203962144U (zh) 一种v型柴油机定压相继增压系统
CN203560022U (zh) 一种用于双列发动机的进气管路结构
CN108612603A (zh) 混合冷却废气再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