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9923U - 电动车及其壳体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及其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9923U
CN204659923U CN201520240895.6U CN201520240895U CN204659923U CN 204659923 U CN204659923 U CN 204659923U CN 201520240895 U CN201520240895 U CN 201520240895U CN 204659923 U CN204659923 U CN 204659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housing
wheel
driven car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408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2408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59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9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992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及其壳体,其包括:壳体、前轮、罩设在所述前轮外侧的前轮叉、通过所述前轮叉与所述前轮连接的车把、以及车座、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电池、后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首端和尾端,其沿着自所述首端至尾端的第一方向纵向延伸,所述壳体的首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前轮的前轮安装部,其尾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中部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车把、车座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及其壳体,其形状规则,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电动车及其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及其壳体。
背景技术
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截止2010年底,中国电动车已经达到1.2亿辆,并且近几年中国电动车市场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长。电动车以其价廉、出行便捷、节能环保、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电动车日渐成为人们的必要交通工具。
然而,目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有的电动车通常形状不规则,且不便于收容,若需要携带其乘坐地铁或者公交或者将其放于后备箱时,一般都比较困难,因此携带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及其壳体,形状规则,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动车,其包括:壳体、前轮、罩设在所述前轮外侧的前轮叉、通过所述前轮叉与所述前轮连接的车把、以及车座、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电池、后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首端和尾端,其沿着自所述首端至尾端的第一方向纵向延伸,所述壳体的首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前轮的前轮安装部,其尾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中部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车把、车座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向延伸的承重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重梁呈中空的柱状,以形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向延伸的拖杆腔,所述拖杆腔内设置有拖杆,所述拖杆能相对所述拖杆腔伸缩移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尾端的位置设置有一缺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缺口呈扇形,所述扇形的角度的范围为30度至60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叉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前轮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所述前轮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配合方式为孔轴配合的结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安装部为在所述壳体两侧形成的圆柱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在所述前轮叉的两侧设置的与所述圆柱孔配合的轴,以使所述前轮能相对所述前轮安装部转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与所述前轮叉之间还设置有锁合机构,用于将所述前轮叉相对于壳体置于锁固位置,或者释放为可相对转动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合机构包括:相互匹配的上锁钩、下锁钩以及解锁件,
当电动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上锁钩、下锁钩相互卡合;
当电动车需处于收容状态时,通过所述解锁件,使所述上锁钩、下锁钩分离。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解锁件包括锁钩轴、固定部、第一操作部以及复位部,
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定位所述锁钩轴;
所述锁钩轴穿设过所述上锁钩并通过所述固定部定位;
所述第一操作部为在所述上锁钩一端形成的凸起,所述第一操作部受力后,能使所述上锁钩绕着所述锁钩轴旋转,从而使所述上锁钩、下锁钩由卡合状态转为分离状态;
所述复位部为设置在所述上锁钩与壳体之间的弹簧,当撤销施加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上的力后,所述复位部能带动所述上锁钩旋转复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安装车座的车座安装部,所述车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承重梁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座安装部与所述车座的配合方式为孔轴配合的结构或卡合结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座包括:座垫、支撑架,
所述座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的一端;
所述支撑架一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座垫连接,另一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为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壳体共同穿设有一支撑架轴,所述支撑架能绕着所述支撑架轴相对转动以实现折叠收容或展开使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止挡件,当所述支撑架绕着所述支撑架轴旋转至与所述止挡件接触时旋转到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为呈阶梯状,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一弯折度,使所述支撑架能部分抵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壳体抵接的位置还设置有减振部,用于缓冲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的振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把包括主杆以及支杆,
所述主杆的上端通过折叠或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所述支杆,其下端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前轮叉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杆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支杆的过渡架,在所述过渡架与所述支杆上设置有相互匹配的通孔,并在所述通孔内穿设有车把轴,在所述支杆上设置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为具有弹性的按钮,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操作部的两端凸起于所述支杆和过渡架的表面;当其两端收到相向的压力时,能够被压缩后收容进所述支杆内,使所述支杆能够沿着所述车把轴旋转,以收容于所述主杆的两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为可伸缩型的支撑架,其包括主架体以及至少一个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伸缩的伸缩梯,所述伸缩梯与所述主架体之间设置所述第二操作部,当所述第二操作部处于自然状态时,其用于限制所述伸缩梯相对所述主架体移动;当所述第二操作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伸缩梯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移动,以调节所述支撑架的高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壁上的一对相互匹配的卡夹,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所述前轮叉上端与所述车把连接位置形成的轴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车把与前轮之间,所述车座与壳体之间分别通过设置变向机构实现换向折叠。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向机构为万向节。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车的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量在6千克至9千克之间。
一种电动车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首端和尾端,其沿着自所述首端至尾端的第一方向纵向延伸,
所述壳体的首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前轮的前轮安装部,其尾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后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中部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电动车的车把、车座能通过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型,其具有相对的顶壁、底壁、侧壁,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顶壁或侧壁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封闭装置,所述封闭装置能可松开地固定在闭合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相对于现有的电动车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具有形状规则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车把、车座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壳体的收容腔。整体上其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力为6千克至9千克之间,便于携带。通过在电动车的壳体上设置拖杆腔并与之匹配的拖杆,能够为使用者减去负重,进一步提高了电动车的便携性。特别是整个电动车的车把、车座通过折叠的方式设置,使得实际使用操作简单。若需要使用,其只需先后将所述车座、车把通过壳体的开口取出翻折到位即可,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同样的收容也十分方便,只需再先后将车把、车座通过壳体的开口折叠收容进壳体的收容腔内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处于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处于收容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反应壳体内部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前轮及车把展开的主视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前轮及车把展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锁合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前轮、车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车把处于收容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车把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第二操作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第二操作部受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的车座位于展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拖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内部构造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内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3-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车把、车座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3-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车把、车座处于收容状态的示意图;
图14-A至14-C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电动车由使用状态至收容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及其壳体,形状规则,且易于收容,便于携带。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的电动车,其包括:壳体1、前轮21、罩设在所述前轮21外侧的前轮叉210、通过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前轮21连接的车把22、以及车座2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的电池24、后轮25。所述壳1具有相对的首端1A和尾端1B,其沿着自所述首端1A至尾端1B的第一方向X纵向延伸。请结合参阅图3-1和图3-2,所述壳体1的首端1A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前轮21的前轮安装部12,其尾端1B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轮25的后轮安装部(图中未示出)。所述首端1A和尾端1B之间的中部壳体1内形成有收容腔1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开口20,所述车把22、车座23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20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11。
所述壳体1整体上呈规则的几何型。例如所述壳体1可呈长方体型,其具有相对的顶壁1D、底壁1F、侧壁1C。所述开口20设置在所述顶壁1D或侧壁1C上。例如,可在所述顶壁1D上设置有开口20。所述开口20用于为所述车把22、车座23在所述壳体1内的取出或收容提供可能。在首端1A和尾端1B设置有圆弧过渡,所述圆弧用于和车轮匹配。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1为左右对称的拼接结构。所述左右对称拼接的壳体1可由模压成型。
所述前轮安装部12用于和所述前轮21配合后,对所述前轮21进行限位。具体的,所述前轮安装部12与所述前轮21的配合方式可为孔轴配合的结构。例如,所述前轮安装部12为在所述壳体1两侧形成的圆柱孔,所述前轮21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圆柱孔配合的轴。当所述前轮21与所述前轮安装部12配合后,能够相对所述前轮安装部12转动。当所述车座23通过折叠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壳体1的收容腔11内时,所述车座安装部13可为在所述壳体1上形成的轴。此外,所述壳体1的侧壁1C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纳踏脚27的踏脚腔14。
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纵向延伸的承重梁15。所述承重梁15呈中空的柱状,以形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纵向延伸的拖杆腔15,所述拖杆腔15内设置有拖杆26,所述拖杆26能相对所述拖杆腔15伸缩移动。
所述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安装车座23的车座安装部13,所述车座安装部13设置在所述承重梁15上。由于车座安装部13处为主要受力点,当所述车座安装部13位于所述承重梁15上之后,有利于将集中受力点向整个承重梁15进行分散,从而提高整个电动车的强度。
所述壳体1的尾端1B的位置设置有一缺口130。具体的,所述缺口130的形状可为扇形,所述扇形的角度的范围为30度至60度,当所述电动车拖行时,所述缺口130可以避免壳体1与地面接触,从而被磨损。
请参阅图4-1和图4-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轮21为从动轮,所述前轮21上部的外侧罩设有前轮叉210。具体的所述前轮叉210的一端半罩设在所述前轮21的外围,并通过一前轮轴211将所述前轮21定位,使得所述前轮21能够绕着所述前轮轴211旋转。所述前轮叉210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把22连接。所述连接方式可为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例如,所述前轮叉210套设在所述车把22的下端,并将所述车把22的下端定位。在所述前轮叉210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前轮安装部12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12。当所述前轮安装部12为圆柱孔时,所述第一配合部212可为与所述圆柱孔相匹配的轴。通过所述前轮叉210连接为一体的所述前轮21、车把22,绕着所述第一配合部212所在的轴线旋转,可实现取出或者收容所述前轮21及车把22。
所述壳体1与所述前轮叉210之间还设置有锁合机构12A,用于将所述壳体1和前轮叉210置于锁固位置,或者释放为可相对转动位置。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合机构12A的局部放大图。所述锁合机构12A包括:相互匹配的上锁钩121、下锁钩122以及解锁件123。所述下锁钩122固定在所述前轮叉210上部的外壁上,其数量可以为两个,对称固定在所述前轮叉210的两侧。所述上锁钩121通过所述解锁件12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上锁钩121的数量可与所述下锁件122的数量一致,例如都可为两个。锁定时,所述上锁钩121与所述下锁钩122相互卡合,从而使所述前轮叉210相对于所述壳体1处于锁固位置。所述解锁件123包括锁钩轴1231、固定部1232、第一操作部1233以及复位部1234。所述锁钩轴1231穿设在所述上锁钩121的内部,使得所述上锁钩121能够相对所述锁钩轴1231转动。所述锁钩轴1231通过所述固定部1232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固定部1232具体可为在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的对称的凸片。所述对称的两个凸片上穿设有所述锁钩轴1231。例如所述固定部1232为半圆形图片,所述半圆形有利于在所述上锁钩121绕着所述锁钩轴1231旋转时,避免发生干涉。所述第一操作部1233为在所述上锁钩121远离所述下锁钩122的一端形成的凸起,所述凸起一端与所述下锁钩122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在所述壳体1上开设相应的孔而穿设出所述壳体1外。当需要解锁时,按下所述第一操作部1233,此时所述上锁钩121绕着所述锁钩轴1231逆时针旋转,此时所述上锁钩121与下锁钩122分离,实现解锁,如图6所示,当所述上锁钩121、下锁钩122分离后,所述前轮21、车把22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车把22能够完全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前轮21的绝大部分也可以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
当所述上锁钩121与所述下锁钩122分离后,通过所述复位部1233实现复位,使其沿着所述上锁钩121顺时针旋转回初始状态。具体的,所述复位部1233可为设置在所述壳体1与所述上钩锁121之间的弹簧。当向所述第一操作部1233施加压力,使所述上锁钩121绕着所述锁钩轴1231逆时针旋转时,所述弹簧被压缩;当撤掉施加在所述第一操作部1233上的压力时,所述上锁钩121在弹簧的复位力作用下,绕着所述锁钩轴1231顺时针旋转复位。
请参阅图7-1和7-2,所述车把22包括主杆220以及支杆221。所述主杆220、支杆221整体可为中空圆管。所述主杆220的上端设置所述支杆221;其下端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前轮叉210上。例如,当所述主杆220下端与所述前轮叉210为固定连接的方式时,所述主杆220通过焊接或者与所述前轮叉210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前轮叉210上。所述主杆221的上端设置有过渡架222,用于设置所述支杆221。所述过渡架222对称布置在所述主杆221的两侧。所述过渡架222具体的可为两平行的凸片。所述过渡架222的材质可为金属,其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主杆220的上端。在所述过渡架222上设置有通孔,用于穿设车把轴223。在所述支杆221上还设置有第二操作部22a。请参阅图8-1至8-2,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可为一具有弹性的按钮,自然状态下两端凸起于所述支杆221和过渡架222的表面,从而对所述支杆221具有限位作用,使其保持在垂直于所述主杆221的使用状态。当其两端收到相向的压力时,能够被压缩,从而收容进所述支杆221内,其对所述支杆221的限位作用消失,从而能够使得所述支杆221能够绕着车把轴223相对转动,从而由使用状态转为收容状态。当所述第二操作部22a为具有弹性的按钮时,相应地在所述过渡架2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匹配的孔22b。当按下所述第二操作部22a时,所述支杆221能够沿着所述车把轴223旋转,收容于所述主杆220的两侧。当所述电动车需要由收容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时,只需将所述支杆221分别以所述车把轴223旋转打开即可。
所述主杆220本身还可以设置为可伸缩的形式。例如,所述主杆220为至少两根圆管内外套接的形式,当需要使用时,可握住主杆220相对的上端,向上提升,以展开所述主杆220;当需要收容时,可握住主杆220相对的上端,向下压缩,以收容所述主杆220。
请参阅图9,所述车座安装部13与所述车座23的配合方式为孔轴配合的结构或卡合结构。所述车座23包括:座垫231、支撑架232。
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例如,为折叠的方式时,所述座垫231可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具体的,所述座垫231可通过铰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在所述座垫231与所述支撑架232之间也可设置有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图中未示处)。当电动车需处于使用状态时,展开所述座垫231,并通过所述第二操作部22a限位。当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时,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卡合结构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
所述支撑架232一端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座垫231连接,另一端也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壳体1连接。例如,为折叠的方式时,所述支撑架232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可为转动连接。所述车座安装部13可为一设置在所述承重梁15上的支撑架轴13,所述支撑架232与所述壳体1共同穿设于所述支撑架轴13上。当电动车需要由使用状态转变为收容状态时,将所述支撑架232绕着所述支撑架轴13逆时针旋转,收容进所述壳体1的收容腔11内;当所述电动车需要由收容状态转变为使用状态时,所述支撑架232绕着所述支撑架轴13顺时针旋转到位即可。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一止挡件2323。所述止挡件2323具体可为一挡板,当所述支撑架232绕着所述支撑架轴13瞬时针旋转至与所述止挡件2323接触时,即旋转到位。所述支撑架232可为呈阶梯状,在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一弯折度2324,使得所述支撑架232除了一端与所述壳体1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连接外,还抵接在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上。即通过设置所述弯折度2324使得所述支撑架232在使用时,能够将部分的重力转移到壳体1上,提高整个电动车的强度和耐用度。此外,还可以在所述支撑架232与所述壳体1抵接的位置还可以设置一减振部2325,用于缓冲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的振动,提供使用者的舒适性。所述减振部2325可以为具有弹性的弹簧或者橡胶垫等。此外,所述支撑架232可为可伸缩型的支撑架,其包括主架体2321以及至少一个伸缩梯2322。所述伸缩梯2322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2321伸缩。在所述伸缩梯2322与所述主架体2321之间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当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处于自然状态时,其用于限制所述伸缩梯2322相对所述主架体2321移动,当所述第二操作部22a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伸缩梯2322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2321移动,以调节所述支撑架232的高度。所述支撑架232为可伸缩型时,便于调节所述支撑架232的整体高度,方便有着不同身高和需要的用户调节使用。
所述后轮25为主动轮,其内部集成有电机等控制元件。所述后轮2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尾端1B处,其通过后轮安装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后轮25与所述电池24之间建立有电连接,通过所述电池24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后轮25驱动电动车前进的动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池24为高性能的锂电池,其单个电池的容量为3至4伏特之间。一般的电动车的额定电压为24伏特。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7节高性能的电池24串联,以提供24伏特的电压。所述7节电池24的分配方式可为3+3+1,即在所述壳体1的两内侧壁1C上分别固定3节电池,另外在所述止挡件2323的位置设置1节电池24。
请参阅图10并结合图2,所述中空的承重梁15可用作拖杆腔15,其内设置有拖杆26。所述拖杆26相对所述拖杆腔15能够伸缩移动。例如在所述拖杆26的顶端260位置可设置一弹性按钮。当所述拖杆26位于收容状态时,在所述弹性按钮的作用下,使得所述拖杆26卡合在所述拖杆腔15内。当按下所述弹性按钮时,能够联动地使得所述拖杆26与所述拖杆腔15之间解除卡合作用,进而使得所述拖杆26能够相对所述拖杆腔15伸缩移动。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通过在有限的壳体1内设置拖杆腔15以及位于所述拖杆腔15内的拖杆26,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了拖行的方式,为使用者减去了负重,大大增加了便携度。
此外,所述壳体1位于侧壁1C上的踏脚腔14内通过折叠的方式设置有踏脚27。所述折叠的方式具体可为在所述踏脚腔14内设置有踏脚转轴,所述踏脚27能够沿着所述踏脚转轴转动。所述踏脚14的形状和旋转方向并不唯一,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述踏脚腔14的形状与所述踏脚27的外形相匹配。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的尺寸较小,体积长0.8米,宽0.146米,高0.15米,因此所述电动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可供使用者踩踏的位置有限,当通过折叠的方式设置所述踏脚27后,可以方便使用者踩踏。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其整体上形状规则,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力为6千克至9千克之间,便于携带。通过在电动车的壳体1上设置拖杆腔15并与之匹配的拖杆26,能够为使用者减去负重,进一步提高了电动车的便携性。特别是整个电动车的车把22、车座23通过折叠的方式设置,使得实际使用操作简单。若需要使用,其只需先后将所述车座22、车把23通过壳体1的开口20取出翻折到位即可,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同样的收容也十分方便,只需再先后将车把22、车座23通过开口20折叠收容进壳体1即可。
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车把22、车座23主要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
请结合参阅图12,所述前轮安装部12与所述前轮21的配合方式可为孔轴配合的结构。具体的,所述前轮安装部12可为设置在所述壳体1两内侧壁1C上的一对相互匹配的卡夹,所述第一配合部212为所述前轮叉210上端与所述车把22连接位置形成的轴部。
请参阅图13-1、13-2,所述壳体1整体上呈规则的几何型。例如所述壳体1可呈长方体型,其具有相对的顶壁1D、底壁1F、侧壁1C。所述开口20设置在所述顶壁1D或侧壁1C上。例如,可在所述侧壁1C上设置有开口20。所述开口20上设置有封闭装置28,所述封闭装置28能可松开地固定在闭合位置。具体的,所述封闭装置28可为盖板。所述盖板可通过铰接的方式设置,以能够可松开地固定在所述闭合位置。在所述封闭装置28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安装倒钩280。所述封闭装置28可利用所述弹性安装倒钩280固定在闭合位置。在所述顶壁1D上,设置有用于插设所述车把22、车座23的穿设孔29。在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车座安装部13,用于对所述车座23限位。所述车座安装部13可为与所述车座23一端匹配的插槽或插孔。
所述前轮21上部的外侧罩设有前轮叉210。所述前轮叉210一端用于和所述前轮21连接,另一端用于和车把22连接。在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车把22连接的一端,其穿设于所述前轮安装部12内。具体的,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车把22连接的一端可呈圆管结构,其内部连接有所述车把22。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前轮安装部12配合的结构可为孔轴配合结构,所述前轮叉210的外部穿设在所述前轮安装部12内,从而被所述前轮安装部12限位。具体的,所述前轮叉210能够相对所述前轮安装部12转动,但限制前后左右晃动。
所述车座23包括:座垫231、支撑架232。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例如,为可拆卸的方式时,若所述电动车需要使用,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卡合结构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
所述支撑架232一端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座垫231连接,另一端也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壳体1连接。例如,为可拆卸的方式时,所述支撑架232可通过与所述车座安装部13配合,以定位。具体的,所述支撑架232可为一U型圆管或一柱形薄板,其靠近壳体1的一端可插设在所述车座安装部13内,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其整体上形状规则,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力为6千克至9千克之间,便于携带。若需要使用,打开所述壳体1上的闭合装置28,分别先后将容纳于壳体1收容腔11内的所述车座23、车把22安装到位即可,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同样的收容也十分方便,只需再先后将车把22、车座23拆卸,放置于所述壳体1的收容腔11内即可。
请参阅图14-A至图14-C,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车把22和车座23的折叠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车把22与前轮21之间,所述车座23与壳体1之间分别通过设置变向机构201实现换向折叠。具体的,所述变向机构201可为万向节。
当在所述侧壁1C上设置所述开口20时,在所述开口20上设置有封闭装置28,所述封闭装置28能可松开地固定在闭合位置。具体的,所述封闭装置28可为盖板。所述盖板可通过铰接的方式设置,以能够可松开地固定在所述闭合位置。在所述顶壁1D上,设置有用于插设所述车把22、车座23的穿设孔29。所述开口20与所述穿设孔29连通。在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车座安装部13,用于对所述车座23限位。所述车座安装部13可为与所述车座23一端匹配的插槽或插孔。
所述前轮21上部的外侧罩设有前轮叉210。所述前轮叉210一端用于和所述前轮21连接,另一端用于和车把22连接。在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车把22连接的一端,其穿设于所述前轮安装部12内。具体的,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车把22连接的一端可呈圆管结构,其内部连接有所述车把22。所述前轮叉210与所述前轮安装部12配合的结构可为孔轴配合结构,所述前轮叉210的外部穿设在所述前轮安装部12内,从而被所述前轮安装部12限位。具体的,所述前轮叉210能够相对所述前轮安装部12转动,但限制前后左右晃动。
在所述车把22与前轮叉210之间,设置有变向机构201,以实现换向折叠。当所述开口20位于所述侧壁1C上时,所述变向机构201具体可为至少两个万向节,对应地至少能够变换两种方向。
所述车座23包括:座垫231、支撑架232。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32的一端。例如,为可拆卸的方式时,若所述电动车需要使用,所述座垫231可通过卡合结构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
所述支撑架232一端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座垫231连接,另一端也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壳体1连接。例如,为折叠的方式时,所述车座23与壳体1之间通过设置变向机构201实现换向折叠。所述变向机构201可为万向节。
当所述开口20设置在顶壁1D时,位于车把22和前轮叉210之间的万向节,以及位于所述车座23与壳体1之间的万向节分别相向折叠即可实现收容。
如图14-A至14-C所示,当所述开口20设置在侧壁1C时,所述换向机构201,先分别由直立状态转为横卧状态,然后再分别向所述壳体1收容腔11内收容,即可实现由使用状态转为收容状态。反之,当需要从收容状态转为使用状态时,沿着与上述相反的折叠顺序翻折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其整体上形状规则,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力为6千克至9千克之间,便于携带。若需要使用,打开所述壳体1上的闭合装置28,分别先后将容纳于壳体1收容腔11内的所述车座23、车把22翻折到位即可,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同样的收容也十分方便,只需再先后将车把22、车座23折叠,放置于所述壳体1内即可。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的电动车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具有形状规则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收容腔1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开口20,所述车把22、车座23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20取出或收容进所述壳体1的收容腔11。整体上其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力为6千克至9千克之间,便于携带。通过在电动车的壳体1上设置拖杆腔15并与之匹配的拖杆26,能够为使用者减去负重,进一步提高了电动车的便携性。特别是整个电动车的车把22、车座23通过折叠的方式设置,使得实际使用操作简单。若需要使用,其只需先后将所述车座23、车把22通过壳体1的开口20取出翻折到位即可,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同样的收容也十分方便,只需再先后将车把22、车座23通过壳体1的开口20折叠收容进壳体1的收容腔11内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前轮、罩设在所述前轮外侧的前轮叉、通过所述前轮叉与所述前轮连接的车把、以及车座、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电池、后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首端和尾端,其沿着自所述首端至尾端的第一方向纵向延伸,所述壳体的首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前轮的前轮安装部,其尾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中部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车把、车座能通过可拆卸和/或折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向延伸的承重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梁呈中空的柱状,以形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向延伸的拖杆腔,所述拖杆腔内设置有拖杆,所述拖杆能相对所述拖杆腔伸缩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尾端的位置设置有一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呈扇形,所述扇形的角度的范围为30度至60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叉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前轮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所述前轮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配合方式为孔轴配合的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安装部为在所述壳体两侧形成的圆柱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在所述前轮叉的两侧设置的与所述圆柱孔配合的轴,以使所述前轮能相对所述前轮安装部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前轮叉之间还设置有锁合机构,用于将所述前轮叉相对于壳体置于锁固位置,或者释放为可相对转动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机构包括:相互匹配的上锁钩、下锁钩以及解锁件,
当电动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上锁钩、下锁钩相互卡合;
当电动车需处于收容状态时,通过所述解锁件,使所述上锁钩、下锁钩分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件包括锁钩轴、固定部、第一操作部以及复位部,
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定位所述锁钩轴;
所述锁钩轴穿设过所述上锁钩并通过所述固定部定位;
所述第一操作部为在所述上锁钩一端形成的凸起,所述第一操作部受力后,能使所述上锁钩绕着所述锁钩轴旋转,从而使所述上锁钩、下锁钩由卡合状态转为分离状态;
所述复位部为设置在所述上锁钩与壳体之间的弹簧,当撤销施加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上的力后,所述复位部能带动所述上锁钩旋转复位。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安装车座的车座安装部,所述车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承重梁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安装部与所述车座的配合方式为孔轴配合的结构或卡合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包括:座垫、支撑架,
所述座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架的一端;
所述支撑架一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座垫连接,另一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折叠的方式与所述壳体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为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壳体共同穿设有一支撑架轴,所述支撑架能绕着所述支撑架轴相对转动以实现折叠收容或展开使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止挡件,当所述支撑架绕着所述支撑架轴旋转至与所述止挡件接触时旋转到位。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呈阶梯状,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一弯折度,使所述支撑架能部分抵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壳体抵接的位置还设置有减振部,用于缓冲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的振动。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包括主杆以及支杆,所述主杆的上端通过折叠或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所述支杆,其下端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前轮叉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支杆的过渡架,在所述过渡架与所述支杆上设置有相互匹配的通孔,并在所述通孔内穿设有车把轴,在所述支杆上设置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为具有弹性的按钮,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操作部的两端凸起于所述支杆和过渡架的表面;当其两端收到相向的压力时,能够被压缩后收容进所述支杆内,使所述支杆能够沿着所述车把轴旋转,以收容于所述主杆的两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可伸缩型的支撑架,其 包括主架体以及至少一个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伸缩的伸缩梯,所述伸缩梯与所述主架体之间设置所述第二操作部,当所述第二操作部处于自然状态时,其用于限制所述伸缩梯相对所述主架体移动;当所述第二操作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伸缩梯能够相对所述主架体移动,以调节所述支撑架的高度。
2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壁上的一对相互匹配的卡夹,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所述前轮叉上端与所述车把连接位置形成的轴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把与前轮之间,所述车座与壳体之间分别通过设置变向机构实现换向折叠。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机构为万向节。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的体积不大于0.018立方米,重量在6千克至9千克之间。
25.一种电动车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首端和尾端,其沿着自所述首端至尾端的第一方向纵向延伸,
所述壳体的首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前轮的前轮安装部,其尾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后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中部壳体内形成有收容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电动车的车把、车座能通过所述开口取出或收容进所述收容腔。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动车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型,其具有相对的顶壁、底壁、侧壁,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顶壁或侧壁上。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动车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封闭装置,所述封闭装置能可松开地固定在闭合位置。
CN201520240895.6U 2015-04-21 2015-04-21 电动车及其壳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9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0895.6U CN204659923U (zh) 2015-04-21 2015-04-21 电动车及其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0895.6U CN204659923U (zh) 2015-04-21 2015-04-21 电动车及其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9923U true CN204659923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3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4089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9923U (zh) 2015-04-21 2015-04-21 电动车及其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59923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0587A (zh) * 2016-02-19 2016-07-06 宁波大嘴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6143749A (zh) * 2015-04-21 2016-11-23 任超 电动车及其壳体
CN106240704A (zh) * 2016-09-05 2016-12-21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6314638A (zh) * 2016-09-05 2017-01-11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7161256A (zh) * 2017-05-23 2017-09-15 山东英才学院 一种便携式儿童滑板车
WO2018040083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040082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040084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9591942A (zh) * 2019-02-02 2019-04-09 北京健行天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电动车
CN109591942B (zh) * 2019-02-02 2024-05-10 山东鲁阔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折叠电动车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3749A (zh) * 2015-04-21 2016-11-23 任超 电动车及其壳体
CN105730587A (zh) * 2016-02-19 2016-07-06 宁波大嘴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5730587B (zh) * 2016-02-19 2018-06-12 宁波大嘴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6240704A (zh) * 2016-09-05 2016-12-21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6314638A (zh) * 2016-09-05 2017-01-11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040083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040082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040084A1 (zh) * 2016-09-05 2018-03-08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7161256A (zh) * 2017-05-23 2017-09-15 山东英才学院 一种便携式儿童滑板车
CN109591942A (zh) * 2019-02-02 2019-04-09 北京健行天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电动车
CN109591942B (zh) * 2019-02-02 2024-05-10 山东鲁阔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折叠电动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59923U (zh) 电动车及其壳体
CN105398526B (zh) 新型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6499832U (zh) 一种高尔夫球袋手推车及其驱动组件
CN205801405U (zh) 一种电池盒快速拆装装置
CN203753326U (zh) 一种电动折叠车的车架
CN203753327U (zh) 一种电动折叠车座管的锁定装置
CN205273752U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
CN110353898A (zh) 一种可翻转扶手的内置式触点电池的电动折叠轮椅
CN105711719A (zh) 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
CN202960980U (zh) 手动轮椅电动助力器
CN203819427U (zh) 一种电动折叠车座椅的折叠装置
CN106143749A (zh) 电动车及其壳体
CN109436078A (zh) 可联动折叠车架及座椅的童车
CN212972337U (zh) 一种具有旋转功能的座椅
CN203819428U (zh) 一种电动折叠车座管的锁定装置
CN210707758U (zh)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CN103895782B (zh) 一种电动折叠车座管的锁定装置
CN209454823U (zh) 可联动折叠车架及座椅的童车
CN207060118U (zh) 多功能婴儿车
CN208785092U (zh) 一种可翻转扶手的内置式触点电池的电动折叠轮椅
CN207617658U (zh) 一种汽车电瓶固定装置
CN201863947U (zh) 单轮电能车
CN112467849A (zh) 一种智能机器人移动充电座
CN214904352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箱包
CN104129460A (zh) 一种旅行箱式电动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