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07758U -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07758U
CN210707758U CN201921539634.9U CN201921539634U CN210707758U CN 210707758 U CN210707758 U CN 210707758U CN 201921539634 U CN201921539634 U CN 201921539634U CN 210707758 U CN210707758 U CN 210707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iding
groove
rotating
electric uni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96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鸿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Bego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5396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07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07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07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涉及电动独轮车技术领域,包括:车轮;车身本体,所述车身本体罩设于所述车轮外侧,并至少部分的包裹所述车轮;折叠踏板,所述折叠踏板安装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沿所述车轮轴线方向的两侧;以及,座椅,所述座椅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所述车身本体上。本实用新型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能够方便使用者采用坐骑的方式来骑乘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增加舒适性,降低疲劳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动独轮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背景技术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是一种电力驱动、具有自我平衡功能的代步工具,具有节能、环保、便携等优点,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拥堵也成了普遍现象,电动独轮车能够实现短距离代步的作用,代替自行车和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同时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电动独轮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型代步工具,能够代替公交和地铁,降低空气污染,缓解交通压力,满足每日通勤或闲暇代步的目的。电动独轮车体形小巧、质量轻,可直接放进汽车后备箱,提到家里或是办公室,易于携带。
现有技术中,电动独轮车通常为站骑式电动独轮车,需要站立骑行,长时间站立骑行会使使用者感到疲惫,且新手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保持左右的平衡,站立在较高的位置,容易摔倒摔伤;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能够坐骑的电动独轮车。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以解决电动独轮车站立骑行容易疲惫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包括:
车轮;
车身本体,所述车身本体罩设于所述车轮外侧,并至少部分的包裹所述车轮;
折叠踏板,所述折叠踏板安装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沿所述车轮轴线方向的两侧;
以及,座椅,所述座椅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所述车身本体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
连杆部,所述连杆部构造为弧形杆状结构;
过渡部,所述过渡部适于将所述座椅的其中一侧固定于所述连杆部上,并使所述座椅的另一侧悬空设置;
以及,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连杆部连接,所述旋转组件适于将所述连杆部在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于所述电动独轮车内部;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适于带动所述连杆部绕轴转动,所述旋转部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构造为弧形结构,所述大端通过一旋转轴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小端与所述连杆部连接;
弹性柱,所述弹性柱适于对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角度进行锁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柱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
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相互嵌套连接,且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内部通过弹簧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部上设置有一第一卡接凸起,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一第二卡接凸起;
所述第一柱体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柱体端面设置有第二卡接槽;
所述第一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接槽相抵接,所述第二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二卡接槽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部靠近所述支撑座一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撑座靠近所述所述旋转部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嵌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限位台阶位于所述限位槽绕所述旋转轴转动的活动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
所述限位台阶包括第一限位台阶,第二限位台阶;
所述第一限位槽适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相抵接;所述第二限位槽适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台阶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还设置有一贯穿孔,所述弹性柱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使所述弹性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和所述第二卡接凸起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身本体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设置在伸缩杆上,所述座椅跟随所述伸缩杆升降;
所述伸缩杆能够固定在任意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能够方便使用者采用坐骑的方式来骑乘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增加舒适性,降低疲劳程度。
(2)本实用新型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当采用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的结构形式时,能够对座椅进行升降,从而在将所述伸缩杆固定在任意位置时,调节所述座椅的高度,方便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高度调节,增加适用性,提高舒适程度。
(3)本实用新型弹性柱的设置,既可以在较大外力作用下被压缩,又可以保证在较小外力作用下保持支撑状态,从而能够使连杆部保持在展开状态或收拢状态之间顺畅切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收拢状态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展开状态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分解状态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展开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收拢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弹性柱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立体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立体图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立体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立体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轮,12-折叠踏板,13-车身本体,14-护腿垫,15-车灯,16-容纳槽,17-挡泥板,181-携拎把手,19-功能区;
2-座椅;31-伸缩杆,32-推拉把手,33-把手让位槽;
52-连杆部,521-连接轴,53-握持部,54-过渡部,55-支撑部,
56-旋转部,561-让位部,562-第一卡接凸起,563-第一限位槽,564-第二限位槽;
57-支撑座,571-固定臂,572-贯穿孔,573-第一限位台阶,574-第二限位台阶,575-第二卡接凸起;
58-弹性柱,581-第一柱体,582-第二柱体,583-第一卡接槽,584-第二卡接槽;61-容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实用新型人经过长期研制及大量实验,最终获得本实用新型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在此基础上,实用新型人又对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进行延伸拓展,使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具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主要包括: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以下,结合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进行详细记载。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结合附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以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为实施例进行介绍,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包括:推行结构,其设置于电动独轮车上;所述推行结构包括:
座椅2;
连杆部52,所述连杆部52构造为弧形杆状结构;
过渡部54,所述过渡部54适于将所述座椅2的其中一侧固定于所述连杆部52上,并使所述座椅2的另一侧悬空设置;
以及,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所述旋转组件适于将所述连杆部52在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2构造为矩形结构,方便使用者进行坐骑。
作为优选的实现形式,所述连杆部52构造为弯曲的杆状结构,其弯曲形式与所述电动独轮车的上表面相匹配,所述电动独轮车上表面设置有容置部61,优选的,所述连杆部52在收拢状态下,能够嵌入所述容置部61内;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形式,所述连杆部52在收拢状态下嵌入所述容置部61内时,所述连杆部52上表面与所述电动独轮车上表面相平齐,从而保证所述电动独轮车上表面的外观完整性,增加美观程度。
较佳的,所述连杆部52远离所述旋转组件的一端端部还设置有握持部53,所述握持部53适于在所述连杆部52展开状态下,方便使用者握持,进而带动所述电动独轮车进行推行。较佳的,所述握持部53采用粘贴或套接的形式连接于所述连杆部52上;较佳的,所述握持部53优选采用软性材质,以增加使用者的握持舒适度;较佳的,所述握持部53表面还设置有若干凸筋或凸起,所述凸筋或所述凸起能够增加使用者手部与所述握持部53的摩擦力,同时增加握持舒适度。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支撑座57,所述支撑座57固定设置于所述电动独轮车内部;
旋转部56,所述旋转部56适于带动所述连杆部52绕轴转动,所述旋转部56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构造为弧形结构,所述大端通过一旋转轴与所述支撑座57转动连接,所述小端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
弹性柱58,所述弹性柱58适于对所述旋转部56的旋转角度进行锁止。
结合图6所示,所述支撑座57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构造为所述支撑座57的主体部分,所述基座通过螺钉与所述电动独轮车固定连接,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臂571,所述固定臂571上设置有一通孔,所述旋转部56上对应设置有一通孔,所述旋转轴适于将所述固定臂571与所述旋转部56进行连接,且保证所述固定臂571与所述旋转部56能够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固定臂571,所述旋转部56大端置于两个所述固定臂571之间,且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旋转部56大端与两个所述固定臂571,从而使所述旋转部56大端能够与所述固定臂571发生相对转动。
较佳的,为了减轻所述电动独轮车的重量,所述基座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设置有若干镂空区。
较佳的,所述旋转部56的小端通过至少两个连接轴521与所述连杆部52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柱58包括:第一柱体581,第二柱体582;
所述第一柱体581与所述第二柱体582相互嵌套连接,且所述第一柱体581与所述第二柱体582内部通过弹簧进行支撑。从而使所述弹性柱58始终处于弹性延展状态,使所述弹性柱58既可以在较大外力作用下被压缩,又可以保证所述弹性柱58在较小外力作用下保持支撑状态。
所述旋转部56上设置有一第一卡接凸起562,所述支撑座57上设置有一第二卡接凸起575;
所述第一柱体581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583;所述第二柱体582端面设置有第二卡接槽584;
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与所述第一卡接槽583相抵接,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与所述第二卡接槽584相抵接。
结合图7所示,在所述连杆部52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座57上设置的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通过所述弹性柱58将弹性力作用在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上,进而对所述旋转部56进行支撑,进而保持所述连杆部52的展开状态;较佳的,所述弹性柱58的弹性力大于所述连杆部52作用在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上的重力。此时,参照图7视角,所述弹性柱58对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的作用力方向位于所述旋转轴右侧,即所述弹性柱58对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的作用力适于抵消所述旋转轴朝向所述收拢状态旋转的转动力。
结合图8所示,在所述连杆部52收拢状态下,所述支撑座57上设置的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通过所述弹性柱58将弹性力作用在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上,进而对所述旋转部56进行支撑,进而保持所述连杆部52的收拢状态;较佳的,所述弹性柱58的弹性力能够避免所述连杆部52在颠簸状态下意外展开。此时,参照图8视角,所述弹性柱58对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的作用力方向位于所述旋转轴左侧,即所述弹性柱58对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的作用力适于部分抵消所述旋转轴朝向所述展开状态旋转的转动力。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所述连杆部52在使用者手动作用下,由收拢状态向展开状态运动时,或由展开状态向收拢状态运动时,所述弹性柱58被压缩缩短,进而保证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的顺利切换。
所述支撑座57上还设置有一贯穿孔572,所述贯穿孔572贯穿所述支撑座57的上表面,所述弹性柱58穿过所述贯穿孔572,并使所述弹性柱5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和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相抵接;此外,所述贯穿孔572适于对所述弹性柱58进行活动角度限位,避免所述弹性柱58由于活动幅度过大,造成所述弹性柱58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和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的抵接状态被破坏的情况发生。
所述旋转部56靠近所述支撑座57一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撑座57靠近所述所述旋转部56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嵌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限位台阶位于所述限位槽绕所述旋转轴转动的活动区域内;从而使所述支撑座57能够对所述旋转部56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进而对所述连杆部5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限位槽563,第二限位槽564;
所述限位台阶包括第一限位台阶573,第二限位台阶574;
所述第一限位槽563适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573相抵接;所述第二限位槽564适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台阶574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连杆部52上还设置有一支撑部55,所述支撑部55设置于所述第二长板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处,所述支撑部55适于加强所述第二长板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在所述连杆部52处于收拢状态下并嵌入所述容置部61内时,所述支撑部55能够对所述第二长板形成支撑,避免使用者坐骑状态下,将全部作用力作用在所述连杆部52上,造成所述连杆部52的弯折变形。
优选的,所述过渡部54采用高强度金属材质或高强度塑料材质,从而满足较高的载重需求,在使用者坐骑在所述座椅2上时,所述过渡部54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且保持不变形。
所述座椅2的其中一侧由所述过渡部54支撑,所述座椅2的另一侧悬空设置,从而使所述座椅2在颠簸路面时,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实施例二
如上述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除上述实施例一所记载的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之外,还包括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的实现形式,结合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对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进行详细记述。
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包括:座椅2,所述座椅2安装固定于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上。
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还包括:
推行组件,所述推行组件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的车头侧或车尾侧,使用者能够通过握持所述推行组件进而对所述电动独轮车进行推行;所述推行组件包括:伸缩杆31,推拉把手32;
所述伸缩杆31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的车头侧或车尾侧,所述伸缩杆31升降式设置于所述电动独轮车上,在所述伸缩杆31落下时,能够隐藏在所述电动独轮车的车身本体13内部,并在所述伸缩杆31升起时,抬升到适于使用者推行所述电动独轮车的合理高度;优选的,所述伸缩杆31上设置有多个档位,方便不同使用者根据自身身高进行高度调节。
所述推拉把手32固定连接于所述伸缩杆31顶部,所述推拉把手32跟随所述伸缩杆31升降,所述推拉把手32适于在抬升到合适高度时,方便使用者握持进而推行所述电动独轮车。
所述电动独轮车还包括容纳槽16,所述容纳槽16适于容纳所述推行组件,优选的,所述容纳槽16能够完全容纳所述伸缩杆31,并能够使所述推拉把手32至少部分的嵌入所述容纳槽16内;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形式,所述推拉把手32嵌入所述容纳槽16内时,所述推拉把手32与所述车身本体13顶部保持平齐,从而保证所述车身本体13外观完整性,增加结构美观度。
优选的,所述座椅2安装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13顶部,所述座椅2与所述推拉把手32之间还包括把手让位槽33,所述把手让位槽33适于为所述推拉把手32的升降操作提供让位,方便使用者进行握持。
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作为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的其中一种实现形式,通过将座椅2固定安装在所述车身本体13外部,进而使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坐骑式结构,提高舒适性。
实施例三
如上述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除上述实施例一所记载的旋转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及实施例二所记载的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之外,还包括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的实现形式,结合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在所述固定坐骑式电动独轮车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进而形成本实施例所述的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所述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包括:座椅2,所述座椅2设置在所述伸缩杆31上,所述座椅2能够跟随所述伸缩杆31升降;
所述推拉把手32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2上,所述推拉把手32跟随所述座椅2升降,所述推拉把手32适于在抬升到合适高度时,方便使用者握持进而推行所述电动独轮车。
所述座椅2与所述推拉把手32之间还包括把手让位槽33,所述把手让位槽33适于为所述推拉把手32的升降操作提供让位,方便使用者进行握持。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31能够固定在任意高度。
优选的,为增加结构强度及所述座椅2的牢固程度,所述伸缩杆31可以包括多条,多条所述伸缩杆31均用于将所述座椅2与车身本体13进行升降式连接。
携拎把手181,所述携拎把手181设置于车身本体13顶面,所述携拎把手181适于使用者握持,进而对所述电动独轮车进行携带。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升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能够对座椅2进行升降,从而在将所述伸缩杆31固定在任意位置时,调节所述座椅2的高度,方便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高度调节,增加适用性,提高舒适程度。
实施例三
如上述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2及图9-图11所示,作为具体的实现形式,所述坐骑式电动独轮车还包括:
车轮11,所述车轮11能够绕一旋转轴旋转,优选的,所述电动独轮车仅具有一个所述车轮11;
车身本体13,所述车身本体13罩设于所述车轮11外侧,并至少部分的包裹所述车轮11;所述车身本体13构成所述电动独轮车的主体结构,所述车身本体13至少包括车身本体13外表面和车身本体13顶面,其中,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沿所述车轮11轴线方向的两侧,所述车身本体13顶面设置于所述车轮11上侧,所述车身本体13顶面又包括车头侧和车尾侧;
折叠踏板12,所述折叠踏板12安装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13沿所述车轮11轴线方向的两侧,优选的,所述折叠踏板12能够折叠,并在折叠状态下贴靠在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从而减小占地面积;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折叠踏板12与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呈角度设置,方便使用者站立、踩踏,优选的,所述折叠踏板12与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呈90°设置。
护腿垫14,所述护腿垫14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优选的,所述护腿垫14设置于所述折叠踏板12上方位置;优选的,所述护腿垫14通过粘贴、吸附等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外表面,从而方便所述护腿垫14拆卸,并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身高合理设置所述护腿垫14的放置位置,提高适应性。
车灯15,所述车灯15适于在所述电动独轮车行进过程中进行照明,所述车灯15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的车头侧。
挡泥板17,所述挡泥板17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的车尾侧,所述挡泥板17适于阻挡沿所述车轮11切线方向甩出的泥水。
功能区19,所述功能区19适于设置所述电动独轮车的开关,指示灯,充电口等;优选的,所述功能区19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13顶面。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轮(11);
车身本体(13),所述车身本体(13)罩设于所述车轮(11)外侧,并至少部分的包裹所述车轮(11);
折叠踏板(12),所述折叠踏板(12)安装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13)沿所述车轮(11)轴线方向的两侧;
以及,座椅(2),所述座椅(2)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所述车身本体(1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杆部(52),所述连杆部(52)构造为弧形杆状结构;
过渡部(54),所述过渡部(54)适于将所述座椅(2)的其中一侧固定于所述连杆部(52)上,并使所述座椅(2)的另一侧悬空设置;
以及,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所述旋转组件适于将所述连杆部(52)在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支撑座(57),所述支撑座(57)固定设置于所述电动独轮车内部;
旋转部(56),所述旋转部(56)适于带动所述连杆部(52)绕轴转动,所述旋转部(56)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构造为弧形结构,所述大端通过一旋转轴与所述支撑座(57)转动连接,所述小端与所述连杆部(52)连接;
弹性柱(58),所述弹性柱(58)适于对所述旋转部(56)的旋转角度进行锁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58)包括:第一柱体(581),第二柱体(582);
所述第一柱体(581)与所述第二柱体(582)相互嵌套连接,且所述第一柱体(581)与所述第二柱体(582)内部通过弹簧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56)上设置有一第一卡接凸起(562),所述支撑座(57)上设置有一第二卡接凸起(575);
所述第一柱体(581)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583);所述第二柱体(582)端面设置有第二卡接槽(584);
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与所述第一卡接槽(583)相抵接,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与所述第二卡接槽(584)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56)靠近所述支撑座(57)一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撑座(57)靠近所述旋转部(56)一侧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嵌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限位台阶位于所述限位槽绕所述旋转轴转动的活动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限位槽(563),第二限位槽(564);
所述限位台阶包括第一限位台阶(573),第二限位台阶(574);
所述第一限位槽(563)适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573)相抵接;所述第二限位槽(564)适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台阶(574)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57)上还设置有一贯穿孔(572),所述弹性柱(58)穿过所述贯穿孔(572),并使所述弹性柱(5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562)和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75)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身本体(13)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骑式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设置在伸缩杆(31)上,所述座椅(2)跟随所述伸缩杆(31)升降;
所述伸缩杆(31)能够固定在任意高度。
CN201921539634.9U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Active CN210707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9634.9U CN21070775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9634.9U CN21070775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07758U true CN210707758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61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9634.9U Active CN21070775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077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6155A (zh) * 2019-09-16 2019-12-24 林鸿贵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6155A (zh) * 2019-09-16 2019-12-24 林鸿贵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5813B (zh) 一种可展开式平衡车
CN2925443Y (zh) 避震型轮椅
CN210707758U (zh)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CN205010388U (zh) 一种两用平衡车
CN110606155A (zh) 一种坐骑式电动独轮车
CN204161576U (zh) 可折叠电动自行车
CN112158287A (zh) 一种电动代步车
CN111252179B (zh) 滑板车
CN105314040A (zh) 折叠三轮电动车
CN108382516B (zh) 一种构态可变的折叠自行车
CN210971396U (zh) 一种电动独轮车推行结构
CN207791001U (zh) 一种站坐两用电动车
CN210707759U (zh) 一种座椅及电动独轮车
CN208393568U (zh) 一种新型滑板车以及折叠结构
CN214875319U (zh) 可调节靠背的电动摩托车
CN205589381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
CN215285132U (zh) 一种可折叠式电动助力车
CN209441516U (zh) 一种折叠脚踏板
KR200436310Y1 (ko) 트렁크형 접이식 3륜 전동 스쿠터
CN220032118U (zh) 一种折叠滑步车
CN221068327U (zh) 脚踏可转动的独轮车
CN216443727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滑板车
CN214904352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箱包
CN215274000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轮椅
CN109367672A (zh) 迷你电动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8

Address after: 523000 No. 3, Xinlian Gaoke Third Road, Hume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bigao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900 1st floor, block a, No.1 xiubian Industrial Zone, Nanbei Avenue, Hume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n Hong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