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5910U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65910U
CN204465910U CN201520107058.6U CN201520107058U CN204465910U CN 204465910 U CN204465910 U CN 204465910U CN 201520107058 U CN201520107058 U CN 201520107058U CN 204465910 U CN204465910 U CN 204465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op board
heater coil
weigh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070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幡健志
山本修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65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659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与负载重量的变化无关,能够始终将加热线圈和顶板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的能力。加热烹调器包括:顶板(5);加热线圈(8),对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基座(7),将上述顶板(5)和加热线圈(8)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多个重量传感器(9),能够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重量;温度传感器(25),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以及控制装置(40),接收上述重量传感器(9)和温度传感器(25)的输出,控制上述加热线圈(8)。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包括:顶板,承载被加热物;加热线圈,以位于上述顶板下方的方式固定在外壳上,对上述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多个重量传感器,以与上述顶板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外壳和顶板之间;以及温度传感器,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72637号)。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72637号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因为利用与上述顶板的下表面抵接的多个重量传感器来检测被加热物的重量(负载重量),所以重量传感器根据负载重量而变形,使对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和顶板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使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的加热能力变化,导致不能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与负载重量的变化无关,能够始终将加热线圈和顶板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的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承载被加热物;加热线圈,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基座,支撑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顶板抵接,将所述顶板和加热线圈的距离保持为固定;多个重量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重量;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温度;以及控制装置,接收所述重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加热线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隔着所述线圈基座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重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线圈基座和下壳体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所述加热烹调器还包括通知部,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来自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信号,当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出的重量的比或差为一定值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判断产生不平衡,并驱动所述通知部来通知产生了不平衡。
按照本实用新型,与负载重量的变化无关,能够始终将加热线圈和顶板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断面图,是图2中120度相位的断面图。
图2是取下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4是加热烹调器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例子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6是加热烹调器的例子的分解说明图。
图7是加热烹调器的其他例子的分解说明图。
图8是加热烹调器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9是上述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图10是说明上述其他例子的不良现象的图。
图11是加热烹调器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图12是上述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3是加热烹调器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下壳体
2 上壳体
5 顶板
7 线圈基座
8 加热线圈
9 重量传感器
25 温度传感器
40 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由大体箱型的下壳体1和上壳体2构成外壳10,在上述外壳10的上壳体2上固定有例如由陶瓷构成的大体矩形的顶板5。在上述顶板5上放置锅等被加热物。在上述顶板5的下方配置有线圈基座7,并且在上述线圈基座7上安装有大体螺旋状的加热线圈8。如图2所示,上述线圈基座7为大体圆盘状,在120度相位的三个部位上具有柱部17,如图1所示,上述柱部17的上端面始终与顶板5抵接或固定在该顶板5上,将上述顶板5和线圈基座7之间的距离D保持为固定而不会变化。这样,由于上述顶板5和线圈基座7之间的距离D保持为固定,所以上述顶板5和加热线圈8之间的距离也保持为固定而不会变化。
隔着重量传感器9,将上述线圈基座7的柱部17的下端面支撑并固定在下壳体1的凸部1a上。上述重量传感器9通过卡合、小螺钉等固定在下壳体1上,虽然未图示,柱部17通过卡合部等固定在重量传感器9上。另外,附图标记14是控制基板。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上述顶板5的三边固定在上壳体2上,上述上壳体2能够相对于下壳体1稍许上下相对移动。因此,当上述重量传感器9变形时,上述顶板5、线圈基座7、加热线圈8和上壳体2成为一体,在保持上述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上下移动,所以顶板5和加热线圈8之间的距离D不变,因此加热线圈8对被加热物的加热能力不变。
此外,上述顶板5的一边与图2所示的由大体矩形的强化玻璃构成的操作显示部12相邻,上述操作显示部12也固定在上壳体2上。上述操作显示部12包括输入操作部22和通知部23。
如图1所示,在上述顶板5的大体中央以出入自如的方式设置有例如包括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25。上述温度传感器25和顶板5之间的间隙被可弯曲性的衬垫26封闭。
另一方面,虽然图1中未图示,但是在上述外壳10内设置有图3所示的控制装置40、反相器31和反相器驱动部32。上述控制装置40具有:CPU(中央处理装置)41、存储烹调程序和烹调数据的存储器42、不平衡判断部43和加热线圈输出控制部44。上述CPU41根据来自输入操作部22的指令输入、来自温度传感器25的表示检测温度的信号、来自重量传感器9的表示检测重量的信号,并通过加热线圈输出控制部44,进行加热线圈8的输出、加热时间等的加热烹调的控制。上述加热线圈输出控制部44根据来自输入操作部22的表示烹调种类等的指令输入、来自温度传感器25的表示检测温度的信号、以及来自重量传感器9的表示检测重量的信号,通过反相器驱动部32和反相器31来控制加热线圈8,使温度成为预先存储在存储器42内的温度。由于上述加热烹调的控制为公众所知,并且与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此外,上述不平衡判断部43接收来自三个重量传感器9的信号,当上述最小检测重量和最大检测重量之比在预先确定的一定值以下时,视为产生不平衡而使通知部23进行通知。上述通知部23例如利用声音、光、图像等通知产生了不平衡。
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当前在顶板5上放置被加热物并进行加热烹调。
如果在上述顶板5上放置锅等被加热物并通过输入操作部22使加热烹调开始,则三个重量传感器9分别将检测出的检测重量向控制装置40输出,当不平衡判断部43判断为三个检测重量中的最小检测重量和最大检测重量之比在预先确定的一定值以下时,控制装置40驱动通知部23,并利用声音、光或图像等,通知用户产生了不平衡。
由此,用户例如将被加热物重新放置在顶板5的大体中央的正确的位置上,从而解除不平衡。如果解除了不平衡,则通知部23停止通知。
另一方面,虽然重量传感器9的变形量根据锅等被加热物的重量而变化,但是位于该重量传感器9上的线圈基座7、顶板5和上壳体2成为一体并上下移动,所以顶板5和加热线圈8之间的距离不变。因此,与被加热物的重量的变化无关,加热线圈8和顶板5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为固定,所以即使被加热物的重量变化,也不会对加热线圈8的驱动频率产生影响,因此控制装置40能够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8的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重量传感器9隔着线圈基座7检测被加热物的重量,所以能够简单地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成为一体结构。特别是在线圈基座7的底部和下壳体1之间配置重量传感器9,能够与被加热物的重量无关且简单地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之间的距离D固定,进而使顶板5和加热线圈8之间的距离固定。
但是,重量传感器9例如也可以设置在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将线圈基座7和顶板5固定在上壳体2上,并且通过上壳体2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一体化,以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之间的距离D不变,从而使加热线圈8和顶板5之间的距离与重量传感器9的变形无关且不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重量传感器9设置有三个,但是也可以设置四个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多个重量传感器9的检测重量的比得出重量的不平衡,但是也可以得出多个重量传感器9的最大检测重量和最小检测重量的差,当上述差在预先确定的一定值以上时,判断为不平衡。
图4表示从设计性的角度出发,将顶板5作为白色的陶瓷、将操作显示部12作为静电触摸式,并且为了进行LED(发光二极管)显示而使用强化玻璃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结构相同,仅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当利用粘接剂在由树脂构成的上壳体102上粘贴由陶瓷构成的顶板5和由强化玻璃构成的操作显示部12时,由于上述顶板5和操作显示部12由坚硬的陶瓷和强化玻璃构成,所以不会翘曲,但是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的上壳体102在顶板5(陶瓷)和操作显示部12(强化玻璃)之间的边界线B的位置弯曲成V形而产生翘曲的问题。
图6表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多个小螺钉51固定下壳体101和上壳体102时,小螺钉51的固定位置为操作显示部12和顶板5的边界线B上、以及两端的四角。在这种情况下,小螺钉51的朝向均为从下侧固定。
由此,通过将固定上述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1的多个小螺钉51的位置定在四角和边界线(支点部)B,使下壳体101和上壳体102紧密接触并对变形进行矫正。
图7表示其他例子。在上述例子中,两端的四角的小螺钉51从上侧拧紧固定,边界线B上的小螺钉51从下侧拧紧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上述下壳体101和上壳体102紧密接触并对变形进行矫正。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结构相同,仅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图8和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和主视图。在上述加热烹调器中,在四角具有支脚61。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如果从上方向顶板5和操作显示部12的边界线B的附近施加力,则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1变形而弯曲成V形。
图11和图12是在顶板5和操作显示部12的边界线B的下侧至少追加一个支脚62的例子。在上述例子中,即使从上侧施加力,但追加的支脚62支撑边界线B上的负荷,所以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1几乎不变形。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四角的支脚61和边界线B下侧的支脚62的下表面位于大体相同的平面上。
另一方面,在图13的例子中,边界线B下侧的支脚65的长度仅比四角的支脚61短尺寸C。
由此,如果上述加热烹调器因来自边界线B的上方的力而稍许变形,则边界线B下侧的支脚65与台面等接触来支撑加热烹调器,从而能够防止进一步变形。
在上述例子中,由于边界线B下侧的支脚65的长度比四角的支脚61稍短,所以能够防止晃动,并且可以降低支脚65的材料成本。
如果对本实用新型和实施方式进行总结,则如下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顶板5,承载被加热物;加热线圈8,设置在上述顶板5的下方,对上述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基座7,支撑上述加热线圈8,与上述顶板5抵接,将上述顶板5和加热线圈8的距离保持为固定;多个重量传感器9,能够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重量;温度传感器25,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以及控制装置40,接收上述重量传感器9和温度传感器25的输出,控制上述加热线圈8。
按照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由于与被加热物的重量的变化无关,能够将加热线圈8和顶板5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所以即使被加热物的重量变化,也不会对加热线圈8的驱动频率产生影响,因此控制装置40能够精确地控制加热线圈8的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隔着上述线圈基座7检测上述被加热物的重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隔着线圈基座7检测被加热物的重量,所以能够简单地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成为一体结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配置在上述线圈基座7和下壳体1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配置在上述线圈基座7和下壳体1之间,所以与被加热物的重量无关,能够简单地使顶板5和线圈基座7的距离D固定,进而使顶板5和加热线圈8的距离固定。
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其还包括通知部23,上述控制装置40接收来自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的信号,当判断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检测出的重量的比或差为一定值以上的不平衡时,驱动上述通知部23来通知产生了不平衡。
按照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当判断上述多个重量传感器9检测出的重量的比或差为一定值以上的不平衡时,上述控制装置40驱动上述通知部23来通知产生了不平衡,用户知道产生了不平衡,将被加热物重新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能够消除不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记载的结构要素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此外可以适当地选择、置换或删除。

Claims (4)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承载被加热物;
加热线圈,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电磁感应加热;
线圈基座,支撑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顶板抵接,将所述顶板和加热线圈的距离保持为固定;
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重量;
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接收所述重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加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隔着所述线圈基座检测所述被加热物的重量。
3.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线圈基座和下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种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烹调器还包括通知部,
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来自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信号,当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出的重量的比或差为一定值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判断产生不平衡,并驱动所述通知部来通知产生了不平衡。
CN201520107058.6U 2014-06-30 2015-02-13 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59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4560A JP6378951B2 (ja) 2014-06-30 2014-06-30 加熱調理器
JP2014-134560 2014-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5910U true CN204465910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7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0705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5910U (zh) 2014-06-30 2015-02-13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78951B2 (zh)
CN (1) CN2044659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9943A (zh) * 2016-08-31 2017-02-2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烹调器
CN107099982A (zh) * 2017-05-09 2017-08-29 珠海横琴千山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晾衣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3796U (zh) * 1984-10-02 1986-04-30
JP2006253007A (ja) * 2005-03-11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h調理器
JP5404826B2 (ja) * 2012-01-27 2014-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9943A (zh) * 2016-08-31 2017-02-2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烹调器
CN106439943B (zh) * 2016-08-31 2019-05-3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烹调器
CN107099982A (zh) * 2017-05-09 2017-08-29 珠海横琴千山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晾衣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78951B2 (ja) 2018-08-22
JP2016012517A (ja)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65910U (zh) 加热烹调器
WO2016101513A1 (zh) 指令信号生成装置、柔性设备及弯曲监测方法
RU2016141942A (ru) Портативное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ATE533123T1 (de) Elektronische zahlungs-, informations- oder identifikationskarte mit deformationserkennungsmittel
US20170245673A1 (en) Circulator apparatus
US9734677B2 (en) Tactile sensation providing device
CN105930019A (zh)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TWI412973B (zh) 具近接感應功能之面板
CN104679354A (zh) 外挂式触控装置及其感应模块
TW200912627A (en) Power sa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portable appliance
CN203397326U (zh) 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
CN205758316U (zh) 一种智能电水壶
CN104932634A (zh) 机箱
RU2010122819A (ru) Керамическая варочная поверхность
CN204188251U (zh) 一种防水称重装置
US20210389927A1 (en) Electronic book us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o detect page numbers
JP2016150789A (ja) トレイおよび収納容器
JP2007328930A (ja) 加熱調理器
CN205703204U (zh) 组芯台称重防错机构
CN103892720A (zh) 一种食物调理机
CN206402623U (zh) 一种智能散热伺服柜
US20160187983A1 (en) Vibration transducer
CN105444859A (zh) 一种饮食料理电子秤
US11923697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20230380024A1 (en)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