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15318U - 一种门护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护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15318U
CN204415318U CN201420834432.8U CN201420834432U CN204415318U CN 204415318 U CN204415318 U CN 204415318U CN 201420834432 U CN201420834432 U CN 201420834432U CN 204415318 U CN204415318 U CN 204415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caded surface
door shield
handrail
predetermined angle
deform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344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世豪
黄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344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15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15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15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所述护板主体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所述变形区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夹角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时,变形区的多个阶梯面依次发生弯折,吸收因车辆受侧面碰撞而通过门护板传递到人体的部分能量,降低人体可接触范围内门护板变形、破损的概率,从而减少因吸能结构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门护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门护板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外力作用下可变形的门护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汽车行业对汽车安全性也越发重视。针对减少汽车在侧碰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目前一些汽车门内护板凸出部分(扶手区域)的向3车厢内的侧面设计有可变形、吸能的结构,主要通过局部结构弱化,通过凸出部分(扶手区域)的变形来减少侧碰过程中对乘员肋部的伤害。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些门护板,以减少在汽车侧碰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申请号:CN201220246602公开了一种车门内饰板,通过门护板翻边分段料厚不均,设置弱化结构,减小车门内饰板变形。申请号:CN201120013407 公开了一种门护板,针对对乘员腰部的碰撞区域将扶手本体局部的壁厚进行减弱,均匀过渡,提高侧碰撞击吸能的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申请号:CN200910000432公开了一种门护板,扶手壁厚比主体部薄,多个加强筋,其设置在上述扶手内表面上,扶手的沿车宽方向的中部或大致中部设置有断裂线,该断裂线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在发生碰撞时,上述扶手受到乘客的挤压,被乘客挤压的上述扶手沿上述断裂线从上述扶手外表面向车厢内侧变形,通过该扶手变形来降低对上述乘客的冲击,断裂线的位置由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上述多个加强筋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方案虽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过程中对乘员可能造成伤害的能量,但其设计的变形部分设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扶手区域),导致该部分碰撞、变形、破损之后,产品会露出锋利棱边朝向车内,有可能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由此可见,导致这些缺点的原因是吸能、变形结构布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所述护板主体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所述变形区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夹角设置。一般认为,扶手突出于门护板设置,在车辆发生侧碰过程中,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碰撞,人体最先接触扶手,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扶手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这样,所述变形区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非接触区域,并且该变形区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时,扶手与人体首先接触,进而变形区的多个阶梯面依次发生弯折,吸收因车辆受侧面碰撞而通过门护板传递到人体的部分能量,降低人体可接触范围内门护板变形、破损的概率,从而减少因吸能结构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变形区包括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所述第二阶梯面分别连接第一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之间以第一预设角度向外设置,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所述第二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以第二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的彼此连接处设有用于使阶梯面连接处弯折的弱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的彼此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内的弱化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弱化槽为V形槽,所述弱化槽以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预设角度为130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5是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受力变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汽车内饰件领域中,门护板的扶手是突出于门护板设置的,在汽车发生侧碰时,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扶手区域为人体最先接触的区域。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汽车侧碰过程中扶手对乘员的冲击,会优先考虑将扶手的内侧设计成可变形、吸能的结构,主要通过局部结构弱化,通过扶手区域的变形来减少侧碰过程中对乘员肋部的伤害。但是这类方案虽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过程中对乘员可能造成伤害的能量,但其设计的变形部分设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扶手区域),导致碰撞、变形、破损之后,产品会露出锋利棱边朝向车内,有可能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由此可见,导致这些缺点的原因是吸能、变形结构布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基于以上原因,如果将变形部分设计在门护板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这样,即使汽车发生侧碰,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变形部分发生在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与乘员直接接触的扶手不产生破裂和棱边,从而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护板,将门护板的变形、吸能的结构设在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可有效降低在汽车侧碰时门护板对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10,所述护板主体10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20,如图1所示的A区域,所述扶手2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1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30,所述变形区30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一般认为,扶手20突出于门护板的护板主体10设置,在车辆发生侧碰过程中,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扶手20为人体与门护板直接接触的区域,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扶手2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1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30,这样,所述变形区30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非接触区域,并且该变形区30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之所以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是为了在汽车侧碰过程中,便于使变形区30的多个阶梯面发生弯折,从而吸收外部冲击的能量。在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时,与乘员直接接触的扶手不产生破裂和棱边,所述变形区30的多个阶梯面依次发生弯折,通过自身变形吸收外部冲击的能量输入,吸收因车辆受侧面碰撞而通过门护板传递到人体的部分能量,降低人体可接触区域内门护板变形、破损的概率,从而减少因变形部分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形区30包括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所述第二阶梯面32分别连接第一阶梯面31和第三阶梯面33,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沿车身宽度方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所述从内向外的方向为从门护板朝车厢内的侧面向门护板朝车厢外的侧面延伸的方向。在汽车发生侧碰时,所述变形区30变形吸能,其中的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依次发生弯折,通过自身变形吸收外部冲击的能量输入。
图3所示的是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即图2中B处的放大图。所述第一阶梯面31与第二阶梯面32之间以第一预设角度向外设置,所述向外设置的方向为相对所述门护板朝其外部的方向,限定第一预设角度的方向可以限定出第一阶梯面31与第二阶梯面32弯折的方向。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一个较大的角度,一方面为了外饰美观的需要,避免出现明显的阶梯状,另一方面,如果第一预设角度为一个较小的角度,会导致变形区30极容易变形,达不到变形吸能的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
图4所示的是第二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即图2中C处的放大图,所述第二阶梯面32与第三阶梯面33之间以第二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向内设置的方向为相对所述门护板朝其内部的方向,为了防止变形区30极容易变形,达不到变形吸能的效果,所述第二预设角度设置为一个较大的角度,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
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的彼此连接处设有用于使阶梯面连接处弯折的弱化部。所述弱化部是结构弱化部,为了便于使变形区的多个阶梯面发生弯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的彼此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内的弱化槽41,42,即所述弱化部为弱化槽41,42。为了外饰美观的需要,所述向内的方向为相对所述门护板朝其内部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弱化槽41,42为V形槽,所述弱化槽41,42以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预设角度为125度-135度。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为130度。
图5所示的是门护板的变形区的受力变形图,在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扶手20为与人体最先接触的区域,外力主要施加在扶手20上,进而将受力传递变形区30,变形区30开始变形吸能,其中的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依次发生弯折。因为第一阶梯面31与第二阶梯面32之间以第一预设角度向外设置,所以此时第一阶梯面31与第二阶梯面32在外力作用下向外发生弯折;因为所述第二阶梯面32与第三阶梯面33之间以第二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以第二阶梯面32与第三阶梯面33在外力作用下向内发生弯折。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的彼此连接处设有用于使阶梯面连接处弯折的弱化部起到了加速变形的效果。这样变形区30的三个阶梯面依次发生弯折,吸收因车辆受侧面碰撞而通过门护板传递到人体的部分能量,降低人体可接触范围内门护板变形、破损的概率,从而减少因吸能结构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中,主要描述了变形区30具有3个阶梯面的方案,当然所述变形区也可以包括两个或者更多的阶梯面,同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10),所述护板主体(10)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20),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2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1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30),所述变形区(30)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区(30)包括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所述第二阶梯面(32)分别连接第一阶梯面(31)和第三阶梯面(33),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沿车身宽度方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梯面(31)与第二阶梯面(32)之间以第一预设角度向外设置,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所述第二阶梯面(32)与第三阶梯面之间(33)以第二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的彼此连接处设有用于使阶梯面连接处弯折的弱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梯面(31)、第二阶梯面(32)和第三阶梯面(33)的彼此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内的弱化槽(41,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41,42)为V形槽,所述弱化槽(41,42)以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预设角度为125度-135度。
CN201420834432.8U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门护板 Active CN204415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4432.8U CN204415318U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门护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4432.8U CN204415318U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门护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15318U true CN204415318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65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34432.8U Active CN204415318U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门护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1531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656A (zh) * 2015-10-08 2016-03-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647657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能量吸收的车门内饰板
CN108454549A (zh) * 2017-02-21 2018-08-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雷达安装构造
CN110154701A (zh) * 2019-05-31 2019-08-23 贵州万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护板侧碰保护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657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能量吸收的车门内饰板
CN106476576B (zh) * 2015-08-28 2021-06-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能量吸收的车门内饰板
CN105388656A (zh) * 2015-10-08 2016-03-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5388656B (zh) * 2015-10-08 2018-09-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8454549A (zh) * 2017-02-21 2018-08-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雷达安装构造
US10793095B2 (en) 2017-02-21 2020-10-06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mounting radar
CN110154701A (zh) * 2019-05-31 2019-08-23 贵州万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护板侧碰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15318U (zh) 一种门护板
CN105882763B (zh)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2343880B (zh) 车辆用保险杠装置
US20120119477A1 (en) Combined structure of outer upper center pillar reinforcement and seat belt bracket
JP2009137467A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KR101482462B1 (ko) 자동차 사이드실 내부 보강재 및 제작방법
CN103407494A (zh) 用于车架的纵梁
EP2824017A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mounting structure
CN101121421A (zh) 乘用车车顶横梁
CN113928104B (zh) 一种用于提升碰撞性能的悬置支架、动力总成结构及汽车
US10974578B2 (en) Door impact beam
CN204309904U (zh) 一种汽车b柱
CN201712671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结构
CN209126810U (zh) 汽车前纵梁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8801948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及汽车
CN201800665U (zh) 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弱化结构
CN203666777U (zh) 车架纵梁中段加强结构、车架和车辆
JP6706718B2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
CN101982365A (zh) 一种偏置碰撞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JP2007168648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US9873398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CN103192789A (zh) 安全气囊框连接结构
CN202243694U (zh)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
CN105365739A (zh) 搪塑发泡型汽车仪表板气囊安装部件
CN204037673U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