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9002U -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59002U
CN204359002U CN201420817865.2U CN201420817865U CN204359002U CN 204359002 U CN204359002 U CN 204359002U CN 201420817865 U CN201420817865 U CN 201420817865U CN 204359002 U CN204359002 U CN 204359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ool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ore
lower h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178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鲜明
吕宙
邹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178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59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59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59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冷却器通过折弯部形成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第一换热芯的长度大于第二换热芯的长度。可以应用在大巴、火车等车中,该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效率高、成本低,且强度高,不会因汽车行驶颠簸而造成翅片的松动。

Description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巴空调广泛应用管翅式蒸发器。管翅式蒸发器结构简单、易加工,它均为铜管穿片后涨管的结构,通过对铜管的膨胀使管与翅片接触处为过盈配合,制冷剂通过铜管传热给翅片,再与空气进行换热。管翅式换热系数低、换热能力低、成本高、重量重,随着大巴在路上运行颠簸,铜管与翅片的配合会有所松动,传热系数还会降低,影响换热。
在小轿车、SUV、MPV等车型中,空调蒸发器均已实现了更新换代,由平行流蒸发器或者层叠式蒸发器所替代,但在大巴空调领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产业链等一系列原因,尚未更新换代,仍旧是在使用管翅式蒸发器。但管翅式蒸发器存在本身换热效率低,需要较大换热面积,所以重量和体积均较大,过多消耗整车能耗,而且铜的价格较高,管翅式蒸发器成本较高,更不利的是,由于翅片与铜管时通过过盈配合而固定,随着大巴在行驶中的颠簸,在翅片与铜管配合处容易松动,影响传热,长时间使用后传热系数衰减严重。
因此,随着成本控制的进一步要求,以及电动大巴的兴起,车身对大巴空调重量和换热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巴等车辆的冷却器是当前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的第一外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第二外接管,所述冷却器中还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扁管的一部分弯折形成所述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上没有设置翅片,通过所述折弯部使所述冷却器形成有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换热芯包括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芯包括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支架。
所述第一换热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芯的长度,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错位设置。
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固定支架的两端部上没有设置所述扁管。
所述冷却器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且最外层的翅片上设置有边板;所述固定支架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另一端上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螺栓孔。
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中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风机和至少两个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各所述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的第一外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第二外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中还设置有折弯部,通过所述折弯部使所述冷却器形成有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支架。
所述下壳体底面的两侧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所述下壳体底面的中间部位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下壳体底面上设置有风机容纳腔和冷却器容纳腔,所述风机容纳腔靠近第二开口,所述冷却器容纳腔靠近第一开口,所述风机固定设置在所述风机容纳腔内,所述冷却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器容纳腔内。
所述风机在朝向第二开口方向上呈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在朝向第二开口或者第一开口方向上呈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与所述下壳体底面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α,所述倾斜角度α在20°到90°之间。
所述倾斜角度α在30°到60°之间;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螺钉孔,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下壳体底面上。
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冷却器上的折弯部卡扣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和所述折弯部之间还设置有保护套。
所述第一换热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芯的长度,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错位设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两端部上。
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可以应用在大巴、火车、货车等车中,并且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且强度高,不会因汽车行驶颠簸而造成翅片的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冷却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冷却器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冷却器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该冷却器可以应用在大巴、火车、货车等车中,该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效率高、成本低,且强度高,不会因汽车行驶颠簸而造成翅片的松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
图1至图6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如图所示,冷却装置包括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上壳体31扣合在下壳体32上,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中形成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风机1和至少两个冷却器2。
下壳体32的底面的两侧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5,下壳体32的底面的中间部位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4。在第二开口5和第一开口4之间的下壳体32底面上设置有风机容纳腔321和冷却器容纳腔322,其中风机容纳腔321靠近第二开口5,冷却器容纳腔322靠近第一开口4。
风机1固定设置在风机容纳腔321内,其中,风机1的吸气口朝向第二开口5,并且风机1朝向第二开口5呈倾斜设置,风机1的吸气口与下壳体32的底面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是风机1的安装空间更加紧凑,也能够使空气更加平滑的流动,减小噪音。
冷却器2固定设置在冷却器容纳腔322内,并且冷却器2朝向第一开口4呈倾斜设置,冷却器2与下壳体32的底面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α。其中,倾斜角度α的大小影响通风流阻、冷凝水排放能力和冷却器的制冷量。在高度h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倾斜角度由小到大,冷却器的制冷量是缓慢衰减的过程;而且由于重力作用,蒸发器的排水能力在倾斜角度α较大和较小时的排水能力较好,所以随着倾斜角度α逐渐增大,蒸发器排水能力先是减小,然后增大;而且在倾斜角度α较小时冷却器上的翅片对风影响大,风阻大,在倾斜角度α较大时,换热面积减小,而风量不变,则风速增大,风阻则增大,所以风阻随着倾斜角度α逐渐增大,先是减小,然后增大。
当然,冷却器2也可以背向第一开口4呈倾斜设置,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冷凝水更容易掉落,不易结霜。
所以,冷却器2与下壳体32的底面之间的倾斜角度α在20°到80°之间时,能满足性能及其他需求,进一步的,倾斜角度在30°到60°之间时,其冷却器1的制冷量、通风流阻、冷凝水排放处于一个较好的状态。
冷却器2的一端通过螺栓等方式固定在下壳体32的底面上,冷却器1的另一端卡扣固定在上壳体31上。
如图所示,冷却器2包括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之间多根扁管23、以及设置在各扁管23之间的多个翅片24,冷却器2还包括与第一集流管21连通的第一外接管29、以及与第二集流管22连通的第二外接管28。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扁管连接口,各扁管3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通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的扁管连接口,通过各扁管23连通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在最外层的翅片24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翅片的边板26。
为了增加制冷剂在换热器中的流程,冷却器中还设置有折弯部26,所述折弯部上没有设置翅片,各扁管的一部分经过折弯、扭转形成为折弯部26。并且通过设置折弯部26使冷却器2形成有第一换热芯201和第二换热芯202,第一换热芯201的长度L1大于第二换热芯202的长度L2,并且第一集流管21位于第一换热芯201上,第二集流管22位于第二换热芯202上,在冷却器2上第一集流管21与第二集流管22错位设置。根据冷却器2与下壳体32的底面之间的倾斜角度α来调整第一换热芯201长度L1与第二换热芯202长度L2之间的差值,使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都可以与下壳体32的底面相接触,从而提高冷却器安装在下壳体32上的稳定性和强度。
而且,通过设置折弯部25,增加了制冷剂在冷却器中的流程,可以无需设置多个集流管实现将换热器设置成多层,可以节省两根集流管,而且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性能好,成本低。
在第一集流管21上还设置有固定支架27,为了提高冷却器2的安装稳定性,固定支架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的两端。固定支架27的一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集流管21上,另一端上形成有固定部271,固定部271上开设有螺钉孔,固定部271通过螺栓272等方式固定在下壳体32的底面上。为了提高冷却器2的安装稳定和安装强度,还可以在固定部271与下壳体32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减震垫。
当然,固定支架27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如图6所示,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两端部上没有设置扁管23,第一集流管21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固定支架27,第二集流管22的两端部上也分别设置有固定支架27。这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冷却器2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上壳体31上设置有安装槽251,冷却器2上的折弯部25卡扣入安装槽251内,这样,冷却器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上,当上壳体31扣合在下壳体上时,使冷却器2固定。为了保护折弯部25,防止折弯部25在安装时发生变形,还可以在折弯部25上设置有保护套,防止折弯部25在卡入安装槽251时发生变形。
在冷却装置上,第一开口4可以作为进风口,第二开口5可以作为出风口,由于风机1的吸风,车厢内的空气从第一开口4进入到冷却装置内,经过与冷却器2的换热,空气温度降低,降温后的温度再经过第二开口5进入车厢内,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图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冷却器2与下壳体32的底面呈垂直设置,由于冷却器竖直设置,冷凝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也更容易掉落,不容易结霜。
该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和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和特征相同或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冷却器2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通过设置多个折弯部,可以是冷却器加厚,提升冷却器的冷却能力。
该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和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和特征相同或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并且文中所出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性词汇均以附图进行描述,并非对其方位进行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的第一外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第二外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中还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扁管的一部分弯折形成所述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上没有设置翅片,通过所述折弯部使所述冷却器形成有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换热芯包括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芯包括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芯的长度,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固定支架的两端部上没有设置所述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项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且最外层的翅片上设置有边板;所述固定支架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另一端上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螺栓孔。
5.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中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风机和至少两个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各所述扁管之间的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的第一外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第二外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中还设置有折弯部,通过所述折弯部使所述冷却器形成有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底面的两侧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所述下壳体底面的中间部位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下壳体底面上设置有风机容纳腔和冷却器容纳腔,所述风机容纳腔靠近第二开口,所述冷却器容纳腔靠近第一开口,所述风机固定设置在所述风机容纳腔内,所述冷却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器容纳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在朝向第二开口方向上呈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在朝向第二开口或者第一开口方向上呈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与所述下壳体底面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α,所述倾斜角度α在20°到9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角度α在30°到60°之间;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螺钉孔,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下壳体底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任意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冷却器上的折弯部卡扣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和所述折弯部之间还设置有保护套。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意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芯的长度,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错位设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两端部上。
CN201420817865.2U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Active CN204359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7865.2U CN204359002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7865.2U CN204359002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9002U true CN204359002U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60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17865.2U Active CN204359002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59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8427U (zh) 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N205383760U (zh) 换热器、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5352345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
CN106440531A (zh) 换热器的边板、平行流换热器以及大巴空调系统
CN203177370U (zh) 水冷式汽车半导体制冷空调系统
CN204359002U (zh) 冷却器及具有该冷却器的冷却装置
JP2015200442A (ja) 熱交換器
CN205383761U (zh) 换热器、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7560241A (zh) 一种车用过冷延伸冷凝器
CN214874107U (zh) 驻车空调
CN203533986U (zh) 一种框架型无底壳平行流冷凝器
CN103115504A (zh) 汽车高效全铝换热器
CN206207797U (zh) 换热器的边板、平行流换热器以及大巴空调系统
CN210164532U (zh) 一种管带式汽车散热器
CN110758044B (zh) 换热器、前端模块及新能源汽车
CN206469553U (zh) 一种汽车冷凝装置
CN213261867U (zh) 冷凝器和空调
CN204693692U (zh) 一种工程机械车用顶置小空调
CN216523280U (zh) 一种换热器、前端冷却模块及电动汽车
CN216159178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用热交换器
CN203148261U (zh) 汽车高效全铝换热器
CN110030771B (zh) 一种采用热管水冷的汽车空调用节能冷凝器
CN210554038U (zh) 一种采用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汽车热泵空调
CN102538306A (zh) 换热器结构
CN202254189U (zh) 一种汽车空调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