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23506U -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23506U
CN204323506U CN201420492348.2U CN201420492348U CN204323506U CN 204323506 U CN204323506 U CN 204323506U CN 201420492348 U CN201420492348 U CN 201420492348U CN 204323506 U CN204323506 U CN 204323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spoiler
fixed
rear spoil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9234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弗兰克·莱特里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stic Omnium SE
Original Assignee
Plastic Omnium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stic Omnium SE filed Critical Plastic Omnium SE
Priority to CN20142049234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23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23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2350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1)。该后扰流板(1)的特征在于,该后扰流板包括:第一部分(10),用于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12)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的固定位置上;第二部分(20),用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22)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第一部分(10)上的固定位置上,在所述固定位置上所述第二部分(20)让所述第一部分(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14)可见。

Description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辆的领域。
更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背景技术
扰流板(becquet,或副翼(aileron),英文为spoiler)指的是用于改善车辆空气动力的车身部件,该部件被布置在该车辆上。扰流板还被用于车辆的美观。后扰流板被固定在车辆的后部。因此,后扰流板是位于和固定在车顶和后挡风玻璃之间的车身部件。扰流板例如可以被固定在车辆后部的尾门的上面部分上,正好在后挡风玻璃的上边缘的上方。
有利地,通过拥有多种(形状、最终处理、尺寸等)不同的扰流板,能够在已经(例如在修车库)装备的车辆上更换扰流板,特别是为了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或者改变造型(外观)。在扰流板被损坏的情况下也是需要更换扰流板的。
实际使用的扰流板被永久地固定在车辆上,因此难以拆卸。因此,更换扰流板是困难和昂贵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弥补这些缺陷。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几何构造和外观可以容易地改变的扰流板,同时改善该扰流板的制造工艺。
该目的的达成是由于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包括:
第一部分,其用于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被固定在车辆后部的固定位置上;
第二部分,其用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被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一部分上的固定位置上,在该固定位置上,第二部分保留第一部分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可见。
由于这些布置,容易改变扰流板的几何构造和外观,并且容易在必要时更换扰流板被损坏的第二部分。
特别地,扰流板的上表面可以具有两个颜色或外观不同的区域,同时方便简化了扰流板的制造工艺。由此,为了获得这两个区域,例如并不需要在上漆过程中使用遮罩(marouflage)步骤,上漆过程是复杂且精细的。由此,更易于独立地改变这两个区域的形状或最终处理,并且最小化对扰流板的制造成本的不良影响。选择的可能性增多,并且由于扰流板可以个性化,因此使用者感知的质量也得到改善。
有利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是结构性的。
由此,由于第一部分和/或第二部分的刚性,扰流板在整体上在使用时变形更少。
有利地,第二部分为结构性的,其承载技术元件。
有利地,第一部分被成型为当第一部分位于固定位置上时,允许安装和拆卸后挡风玻璃。
由此,无论扰流板的几何构造如何,都允许常规地通过沿着几乎垂直于胶合轨迹的入胶路径(trajectoire incidente)进行的胶合来将后挡风玻璃组装在尾门上。事实上,在组装好后挡风玻璃之后,可以固定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几何构造可在可用的不同几何构造中选择。
有利地,当第二部分位于固定位置上时,该第二部分覆盖后挡风玻璃的上边缘。由此,带有胶合区域的后挡风玻璃上边缘保持被掩盖(当观察车辆后部时),这改善了车辆潜在使用者所感知的质量,并且还保护了该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部分可包括面板和增强件,增强件在第二部分的内部空间中延伸,并且加固面板。
该增强件可以是臂,该臂的一个端部紧邻第二部分的面板的上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增强件与面板构成一体部件,增强件通过面板的缩窄部分与面板铰接,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可以折叠在折叠位置上,增强件在所述折叠位置上加固面板。缩窄部分可以是一体模制(venu de moulage)的铰链膜(film charnière)。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部分通过卡扣固定在第一部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部分可被固定在车辆尾门的内衬上,或者被固定在车辆的车顶上。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给出的一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它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该说明参照了附图,其中: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一个变型示例的剖视图;
图3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一个示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扰流板第二部分的面板和增强件之间的铰接;
图4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一个示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扰流板第二部分的面板和增强件之间的铰接的一个变型;
图5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上的一种固定方式;
图6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上的一种固定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后扰流板1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扰流板1被安装在机动车辆尾门90的内衬上。图1的剖面处于车辆(从前向后)的纵向平面中,与剖面垂直的方向因此为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向)。
扰流板1包括第一部分10,第一部分10优选地被固定在尾门90的内衬上,并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12处于固定位置上。如图1所示,这些固定装置12例如为胶合剂。
“固定位置”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部分10与承载该第一部分10的元件组装在一起,无论该元件是例如尾门还是车顶。第一部分10因此与该元件组装在一起。
替代地,这些第一固定装置12为永久机械组装装置(例如:铆接),或者可拆卸式机械组装装置(例如:螺丝-螺帽组合)。第一部分10还可以通过这些装置中的一种被固定在尾门的内衬上的一个或多个点上,并通过这些装置中的另一种被固定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点上。
这些第一固定装置12可以是可拆卸的或者不可拆卸的。在它们是可拆卸的情况下,扰流板1的第一部分10具有容易在给定的车辆上更换的优点。
如图1所示的扰流板1还包括第二部分20,该第二部分借助于第二固定装置22被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的固定位置上。这些第二固定装置22为沿着车辆横向分布的螺丝-螺帽(螺栓)组合。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20可以通过第三固定装置93被可拆卸地固定在尾门90的内衬上。在图1示出的情况中,这些第三固定装置93为沿着车辆横向分布的螺丝-螺帽组合。
其他类型的可拆卸的第二固定装置22在图5和图6中被示出,
并且在下文中说明。
一旦被固定在车辆上,扰流板1就像副翼一样从车辆后部向后方延伸,第一部分10构成该副翼的前部(朝向车辆前部),而第二部分20则构成该副翼的后部(朝向车辆后部)。该第二部分20的后端构成扰流板1的后缘。由此,在图1中,车辆前部朝向右边,而车辆后部则朝向左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第二部分20处于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的固定位置时,第一部分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14仍是可见的。
“第一部分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14仍是可见的”指的是该部分至少在车辆的俯视图中是可见的。优选地,该部分还对于在车辆后部站在该车辆附近的成人使用者是可见的。
优选地,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中的至少一个是结构性部件。
由多个部件构成的组合中的结构性部件指的是这样一种部件,该部件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该组合中的另一个部件提供刚性。由此,蒙皮(指的是这样一种部件,该部件的刚性比其上固定有该部件的部件(例如支撑件或者车架纵梁,或者尾门内衬,或者车辆车顶)的刚性小)、或者外罩部件(pièce d’habillage)、最终处理部件(pièce definition)、美学外观部件,并不是结构性部件。
有利地,扰流板1承载技术元件。
当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同时是结构性的时候,无论技术元件在扰流板1上的位置如何,扰流板1都更能够承载该技术元件。
“技术元件”指的是为车辆带来扰流板的功能之外的功能的元件。该技术元件例如为装饰元件(铬条,会徽等)、发光元件(背光边框等)、天线、车窗冲洗器(喷嘴与软管构成的元件)、雨刮器、摄像头、传感器、雷达、或尾部信号灯的全部或部分。如有需要,该技术元件与车辆供电源或供水源连接。
技术元件可以被布置在扰流板1的第一部分10(除非它是信号灯)或第二部分20上。
有利地,技术元件被布置在第二部分20上。
由此,跟随该车辆的其他车辆能够更好地看见技术元件,这在涉及到信号灯或装饰/发光元件时特别有利。
如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有利实施例的图1所示,第一部分10被成型为当其位于固定位置上时,允许在尾门90的内衬上安装和拆卸后挡风玻璃98。
位于车辆上固定位置上的第一部分10因此不干扰后挡风玻璃98在尾门90内衬上的固定。一旦后挡风玻璃98被固定,就可以将第二部分20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由于第二部分20是可拆卸的,因此总是可以在取下第二部分20之后取下后挡风玻璃98,并如有需要可以用另一后挡风玻璃更换该后挡风玻璃,而不需要动第一部分10,该第一部分不一定是可拆卸的。在更换后挡风玻璃98之后,只需重新将第二部分20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
有利地,当第二部分位于固定位置上时,该第二部分20覆盖后挡风玻璃98的上边缘。
第二部分20的下部分被称为下板(plage inférieure)24,它遮掩后挡风玻璃98的被胶合的上区域。
由此,后挡风玻璃98的上边缘(特别地与尾门90的内衬之间的胶合带或密封件)对于在车辆外位于车辆后面看着后挡风玻璃和扰流板的人是不可见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10被固定在车辆的尾门90的内衬上。
在该情况下,扰流板1的第一部分10被安装在尾门90内衬的上部分上,即在构成用于接收后挡风玻璃98的开口的框架的上梁上。
因此,扰流板1有助于该后挡风玻璃98框架的结构加固。
根据与如图1所示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第一部分10被固定在车辆的车顶上。车顶指的是车辆的顶部。这特别适合于当车辆不具备尾门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0具有内部空间30。该内部空间30被第二部分20的面板25限定。术语“面板”指的是第二部分20构成可视壁的主要部分,该可视壁提供第二部分20的整体外部形状(体积、尺寸等)。该面板25有利地进行了外观最终处理,例如上漆、整体着色(teinte,由塑料材料整体着色获得,或者镀铬)、表面状态(光滑、颗粒状)。由此,面板25的上板23朝后延伸,然后弯曲以构成该第二部分20的后缘。该后缘然后延伸,以构成面板25的下板24。面板25因此构成限定内部空间30的箱。第一部分10的一部分以及可能的尾门90内衬的一部分可限定内部空间30。
在图2中示出了扰流板的第二部分20为短的版本的情况,即该第二部分20不在或很少在该第二部分20与后挡风玻璃98或车辆的最靠后接触位置的竖直线的后面延伸。
有利地,在长版本的情况下,第二部分20包括面板25和增强件28,该增强件在第二部分20的内部空间30中延伸,并且增强面板25。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部分包括增强件28的一个实施例,在该情况下扰流板的第二部分20为长版本,即该第二部分20显著地在该第二部分20与后挡风玻璃98或车辆最靠后的接触位置的竖直线的后面延伸。增强件28由此构成内部骨架,该内部骨架在上板23出现凹陷时,通过在第二部分的上板23处为第二部分提供支撑来帮助加固第二部分20,并增强其刚度。事实上,在其长版本中,该上板23本身不是足够刚性的,可以被压出凹陷并在外部机械应力(例如撞击)或热应力(例如阳光照射)的作用下变形,这会导致有损所感知的质量或导致密封性缺陷。
例如,增强件28为臂,该臂的自由端部285紧邻第二部分20的面板25的上板23。
“紧邻”指的是臂28的端部285和上板23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该上壁23在该端部285处的最大弹性变形距离。换句话说,上板23在不可逆地变形之前与端部285接触。由此,臂28有助于阻止上板23的变形超出其可逆的变形范围之外。
使增强件28紧邻上板23的另一个原因与跟一种感知质量时的感觉相应的主观观念有关,即部件是柔性的感觉,也就是说部件在手指的压力下凹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往往被视为部件缺乏强度,因此被汽车制造商所避免。
在数学意义上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即这些物体中的第一个的点与这些物体中的第二个的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如图1所示,增强件28在纵向平面(图1的剖面)中从面板25的下板24开始延伸直至紧邻上板23。增强件28由此自面板25的下板24向其上板23延伸,但并不与后者接触。
事实上,端部285有利地不与上板23接触。
由此,臂28不使上板23变形,因此既不改变上板23的外观,也不在该上板23中引入应力(外表面可见的收缩缺陷)。
例如,臂28的端部285和上板23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不为零,大约为1mm,优选地为小于0.5mm。
有利地,如图1所示,臂部28的端部285是平面的,并在从面板25前部往后部的一定距离上与上板23平行。由此,对该上板23在其变形的情况下的支撑更好。
此外,增强件28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在尾门90内衬(或以同等的方式在车顶)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间延伸。增强件28构成例如连续板(臂因此为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板)。
有利地,增强件28由多个在尾门90内衬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间间隔地分布的基础增强件283构成(臂28因此由所有这些基础增强件283构成)。
该变型允许或方便增强件28脱模。
有利地,如图1所示,增强件28和面板25一起构成一体部件,增强件28通过面板25的缩窄部分29与面板25铰接,并且在内部空间30中可以折叠在折叠位置上,增强件在该折叠位置上加固面板25。
由此方便了面板25和增强件28的制造。缩窄部分29构成铰链,并且允许增强件28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铰链运动,增强件28在展开位置上对应于其模制时的状态,而增强件28在折叠位置上对应于其被组装到扰流板上并加固面板25时的状态。
例如,缩窄部分29为一体模制的铰链膜。
当增强件28呈板状时,缩窄部分29大致在车辆的整个宽度上(在其横向上)延伸。
当增强件28由多个间隔的基础增强件283构成时,缩窄部分29由多个基础铰链293构成,这些基础铰链293任选地为分离的,其中每个基础铰链293将这些基础增强件283中的一个附接到面板25的下板24上。
缩窄部分29位于面板25的下板24的中间部分上,也就是说在其两个端部之间。由此,如图1所示,该下板24由组装壁26延续到该缩窄部分29以外。该组装壁26用于在连接点93处可拆卸地固定在尾门90内衬上。作为变型,组装壁26可以用于固定在扰流板1的第一部分10上。
替代地,缩窄部分29位于面板25的下板24的后端,在该情况下,增强件28仅延续该下板24。
可以注意到的是,如图2所示,在扰流板20的第二部分20为短版本的情况下,不存在附加的增强件28,这是因为该增强件是无用的:实际上上板23较短,因而较少受到形变的影响,并且壁24直接起到增强件的作用。组装壁26仅延续下板24。可选地,构成铰接的缩窄部分29位于下板24和组装壁26之间的接口处。
在图1中,增强件28位于组装后的折叠位置上。
止动件35能够将增强件28布置和固定在折叠位置上。
例如,将增强件28固定在折叠位置上的止动件35位于上壁23的内表面上。
有利地,止动件35紧邻缩窄部分29,要么位于面板25的下壁24的内表面上,要么位于增强件28上。止动件35被加工为用于将增强件28布置和固定在其最终折叠位置上,增强件在该最终折叠位置上在下板24和上板23之间延伸。
有利地,止动件35被布置在增强件28上。
止动件35被布置在该位置上,能够更容易并更可靠地通过注射来制造面板25、增强件28和止动件35的组合。而且,通过避免将止动件35布置在上板23的内表面上,就能避免面板25的外表面上可见的收缩缺陷。
例如,止动件35由多个彼此相互间隔的肋部358构成,每个肋部在垂直于车辆横向方向的平面中延伸。每个板358具有边缘3584,该边缘在增强件28位于最终折叠位置上时顶靠在面板25的下板24的内表面上。
该情形在图3中示出,在该图中透视地示出了图1的一部分,即一个基础增强件283、止动件35的板358、组装壁26和基础铰链293。每个基础增强件283具有至少一个板358(在图3的示例中为两个板)。在每个基础铰链293处,下板24由基础组装壁263延续,组装壁26由多个基础组装壁263构成。每个基础组装壁263对应于一个基础增强件283,它们附接于同一基础铰链293,并构成一个基础刚性组合。
有利地,当基础增强件283位于折叠位置上时,每个板358位于并卡在非贯穿凹槽248(锪窝)中,该凹槽设置在下板24局部厚度较小的部分。例如借助于位于凹槽248的每个内侧表面上的椭圆纹(凸缘)来获得卡固,其中所述椭圆纹通过弹性变形来夹紧插入凹槽248中的板358。
由此,每个基础增强件283都被正确地定位,并以可逆的方式被保持在折叠位置上。
图4示出了增强件28的一个实施变型。相对于图3的情况,基础增强件283和基础组装壁263沿着铰链29交替地布置。
由此,一个基础铰链293承载基础增强件283,而相邻的基础铰链293则承载基础组装壁263,相邻的基础铰链293则承载基础增强件283,在铰链29的整个长度上以此类推。
例如,如图4所示,在铰链29处基础组装壁263和与其相邻的基础增强件283之间几乎没有横向间距。
这种变型能够更加方便可靠地通过注射制造第二部分20。事实上,根据第二部分20的形状,脱模应力可能会阻碍按照图3的实施方式来实现增强件28和组装壁26。
图5和图6示出了第二部分20在第一部分10上的其他固定方式。
有利地,第二部分20在第一部分10上的固定由卡扣实现。
根据第一变型,第一部分10具有爪部122,这些爪部卡扣在位于第二部分20上的孔222中。该卡扣固定沿着水平方向实现。该变型在图5中示出。
根据另一变型,第一部分10具有孔122,位于第二部分20上的爪部222卡扣在这些孔中。该卡扣固定沿着竖直方向实现。该变型在图6中示出。
在这两个变型中,构成第二固定装置22的孔和爪部在横向方向上在尾门90左端部和右端部之间大致规律地间隔分布。
替代地,第二部分20和第一部分10的第二固定装置22部分地由螺丝-螺帽组合构成,部分地由卡扣构成。

Claims (12)

1.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1),所述后扰流板(1)的特征在于,该后扰流板包括:
第一部分(10),用于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12)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的固定位置上;
第二部分(20),用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22)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第一部分(10)上的固定位置上,在所述固定位置上所述第二部分(20)保留所述第一部分(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14)可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中的至少一个是结构性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20)为结构性的,所述第二部分(20)承载技术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被成型为当所述第一部分(10)位于固定位置上时,允许安装和拆卸后挡风玻璃(9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部分(20)位于固定位置上时,所述第二部分(20)覆盖所述后挡风玻璃(98)的上边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20)包括面板(25)和增强件(28),所述增强件在所述第二部分(20)的内部空间(30)中延伸,并且加固所述面板(2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28)为臂,该臂的一个端部(285)紧邻所述第二部分(20)的面板(25)的上板(23)。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28)和所述面板(25)构成一体部件,所述增强件(28)通过所述面板(25)的缩窄部分(29)与所述面板(25)铰接,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30)中能够折叠在折叠位置上,所述增强件在所述折叠位置上加固所述面板(2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缩窄部分(29)为一体模制的铰链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20)通过卡扣固定在所述第一部分(10)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被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尾门(90)的内衬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被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车顶上。
CN201420492348.2U 2014-08-28 2014-08-28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23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2348.2U CN204323506U (zh) 2014-08-28 2014-08-28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2348.2U CN204323506U (zh) 2014-08-28 2014-08-28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23506U true CN204323506U (zh) 2015-05-13

Family

ID=53159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9234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23506U (zh) 2014-08-28 2014-08-28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235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6478A (zh) * 2018-04-10 2019-10-22 全耐塑料公司 具有用于抵消至少两个部件之间的力的力吸收装置的后扰流器装置
CN111017050A (zh) * 2019-12-31 2020-04-17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扰流板、隐藏式雨刮的适配扰流板、适配安装高位制动灯的扰流板及汽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6478A (zh) * 2018-04-10 2019-10-22 全耐塑料公司 具有用于抵消至少两个部件之间的力的力吸收装置的后扰流器装置
CN110356478B (zh) * 2018-04-10 2022-08-19 全耐塑料公司 具有力吸收装置的后扰流器装置
CN111017050A (zh) * 2019-12-31 2020-04-17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扰流板、隐藏式雨刮的适配扰流板、适配安装高位制动灯的扰流板及汽车
CN111017050B (zh) * 2019-12-31 2022-01-14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扰流板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4859B (zh)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KR102419475B1 (ko) 탈착 가능한 하부면을 갖는 자동차 스포일러
US7845713B2 (en) Pillar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CN105377676B (zh) 车辆驾驶室组件
US20160221614A1 (en) Spoiler for a tailgate of a motor vehicle
JP4724114B2 (ja) 自動車用バイザー
EP1914097A3 (de) 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dach
CN107972453B (zh) 车门
US10272750B2 (en) Hatchback door for motor vehicles
JP2001516301A (ja) 車両用ルーフ及びこの車両用ルーフをボデーに取り付ける方法
US20150117049A1 (en) Assembly for forming an air-guiding el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4323506U (zh)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JP2007196749A (ja) 車両用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構造体
US10086876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CA2630126A1 (en) Motor vehicle trim assembly, method for fitting a trim assembly of this type and a motor vehicle assembly with a trim assembly of this type
CN210149129U (zh)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结构
US9186968B2 (en) Roof module
AU674081B2 (en) A reinforced front part fo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cabins/bodies for vehicles
CN110962761A (zh) 一种窗下框装饰件及车辆
CN204775551U (zh) 机动车后扰流器
SE1551293A1 (en) Front hatch with integrated foot step
JP2009012745A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US20150291108A1 (en) Motor vehicle
WO2024201397A1 (en) Vehicle and panel assembly
US20160257349A1 (en) Service panel for a motor vehicle, water tank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