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08165U - 压铸模具 - Google Patents

压铸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08165U
CN204308165U CN201420685987.0U CN201420685987U CN204308165U CN 204308165 U CN204308165 U CN 204308165U CN 201420685987 U CN201420685987 U CN 201420685987U CN 204308165 U CN204308165 U CN 2043081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form
core
dynamic mould
form core
ea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859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诚
周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859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081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081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081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型芯、动模型芯及侧模型芯,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交错于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合模时,动模型芯闭合于定模型芯,侧模型芯插置于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动模型芯、定模型芯及侧模型芯共同围成用于成型铸件的成型空腔,成型空腔包含沿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于侧模型芯的侧耳成型腔,铸件的侧耳成型于侧耳成型腔,侧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的分型线平行于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且侧耳的整体均位于分型线的同一侧,即侧耳是整体成型于侧模型芯上的侧耳成型腔内的,从而防止铸件的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披锋,且改变了分型线的位置,使得披锋产生在方便打磨去除的位置,进而降低去除披锋的加工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压铸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全称为压力铸造,是指将金属液体在高压、高速条件下填充模具型腔,并在高压下冷却成型,形成所需要产品的铸造方法,是铸造工艺中应用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金属热加工成形工艺方法之一。压铸作为一种零部件成形技术,适应了现代制造业中产品复杂化、精密化、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的要求,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随着压铸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压铸产品的应用范围在现有基础上仍将不断扩大。
其中,压铸用的模具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定模部分与动模部分,它们结合的部分则被称为分型线。而披锋是指产品边缘部位多出的无用部分,因为多出的部分通常有点伤手,所以称之为披锋,也称为毛边、飞边、溢边。披锋通常产生于模具分型线上,是由于金属液体的流动性、模具结构缺陷或成型工艺不适当等原因造成的。
请参阅图1,在现有的压铸领域中,对于具有侧耳61`的铸件60`,由于所使用的现有模具的分型线设置位置不合理,使得相邻两个侧耳61`之间会产生连接在相邻两个侧耳61`之间的披锋70`,该披锋70`需要再经过后续的加工打磨工序来去除,且现有技术中,去除披锋70`大多都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加工打磨的,加工非常复杂且加工难度大,特别是对于具有侧耳61`数量多的铸件60`,大大增加了后续加工的工作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大大增加了生产的投入成本。
因此,急需要一种压铸模具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该压铸模具能够防止铸件的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披锋及改变分型线的位置,使得披锋产生在方便打磨去除的位置,降低了加工难度及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铸模具,适用防止铸件的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披锋,其中,所述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型芯、动模型芯及侧模型芯,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交错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合模时,所述动模型芯闭合于所述定模型芯,所述侧模型芯插置于所述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所述动模型芯、定模型芯及侧模型芯共同围成用于成型所述铸件的成型空腔,所述成型空腔包含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于所述侧模型芯的侧耳成型腔,所述铸件的侧耳成型于所述侧耳成型腔,所述侧模型芯与所述定模型芯之间的分型线平行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且所述侧耳的整体均位于所述分型线的同一侧。
较佳地,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
较佳地,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水平向左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设置。
较佳地,所述铸件呈槽体结构,所述铸件包含槽底壁、上槽侧壁、下槽侧壁、前槽侧壁及后槽侧壁,所述槽底壁沿竖直方向放置时,所述上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上侧,所述下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下侧,所述前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前侧,所述后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后侧,且所述上槽侧壁、下槽侧壁、前槽侧壁及后槽侧壁两两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侧耳由所述上槽侧壁向上凸伸形成。
较佳地,所述分型线沿水平方向横切于所述上槽侧壁。
较佳地,所述成型空腔还包含用于成型所述槽底壁的底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上槽侧壁的上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下槽侧壁的下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前槽侧壁的前壁成型腔及用于成型所述后槽侧壁的后壁成型腔,且所述底壁成型腔、下壁成型腔、前壁成型腔及后壁成型腔均形成于所述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所述上壁成型腔形成于所述动模型芯与所述侧模型芯之间。
较佳地,所述槽底壁与所述上槽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垂直于所述槽底壁的凸台,所述定模型芯与所述侧模型芯的接合处共同形成用于成型所述凸台的凹槽。
较佳地,所述分型线沿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横切所述凹槽。
较佳地,所述定模型芯面向所述动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卡合部,所述动模型芯面向所述定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卡合部,所述第一定位卡合部与第二定位卡合部沿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
较佳地,所述侧模型芯面向所述动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三定位卡合部,所述动模型芯面向所述侧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四定位卡合部,所述第三定位卡合部与第四定位卡合部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所述定模型芯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有供所述侧模型芯滑动插置的插置槽,且所述插置槽连通于所述成型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交错于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合模时,动模型芯闭合于定模型芯,侧模型芯插置于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动模型芯、定模型芯及侧模型芯共同围成用于成型铸件的成型空腔,成型空腔包含沿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于侧模型芯的侧耳成型腔,铸件的侧耳成型于侧耳成型腔,侧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的分型线平行于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且侧耳的整体均位于分型线的同一侧,即侧耳是整体成型于侧模型芯上的侧耳成型腔内的,从而防止铸件的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披锋,且改变了分型线的位置,使得披锋产生在方便打磨去除的位置,进而降低去除披锋的加工难度,加工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且减少了后续加工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减少了生产的投入成本。且,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现有的模具压铸成型且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有披锋的铸件。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处于合模状态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处于开模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定模型芯与侧模型芯合模后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侧模型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处于合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8为图7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图7具有铸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2至图10,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100包括定模型芯10、动模型芯20及侧模型芯30,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交错于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合模时,动模型芯20闭合于定模型芯10,侧模型芯30插置于动模型芯20与定模型芯10之间,动模型芯20、定模型芯10及侧模型芯30共同围成用于成型铸件60的成型空腔40,成型空腔40包含沿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开设于侧模型芯30的侧耳成型腔41,铸件60的侧耳61成型于侧耳成型腔41,侧模型芯30与定模型芯10之间的分型线50平行于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且侧耳61的整体均位于分型线50的同一侧,即侧耳61是整体成型于侧模型芯30上的侧耳成型腔41内的,从而防止铸件60的相邻侧耳61之间产生披锋(图中未示),且改变了分型线50的位置,使得披锋产生在方便打磨去除的位置,进而降低去除披锋的加工难度,加工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且减少了后续加工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减少了生产的投入成本。且,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100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沿水平向左的方向设置,即图8及图10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设置,即图8及图10中箭头D所指的方向,更为合理,但并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100所压铸成型的铸件60呈槽体结构,铸件60包含槽底壁62、上槽侧壁63、下槽侧壁64、前槽侧壁65及后槽侧壁66,槽底壁62沿竖直方向放置时,上槽侧壁63设于槽底壁62的上侧,下槽侧壁64设于槽底壁62的下侧,前槽侧壁65设于槽底壁62的前侧,后槽侧壁66设于槽底壁62的后侧,且上槽侧壁63、下槽侧壁64、前槽侧壁65及后槽侧壁66两两之间相互连接,侧耳61由上槽侧壁63向上凸伸形成。且在本实施例中,分型线50沿水平方向横切于上槽侧壁63,使得产生披锋的位置远离于铸件60的侧耳61,结构更为合理。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成型空腔40还包含用于成型槽底壁62的底壁成型腔42、用于成型上槽侧壁63的上壁成型腔43、用于成型下槽侧壁64的下壁成型腔44、用于成型前槽侧壁65的前壁成型腔45及用于成型后槽侧壁66的后壁成型腔46,且底壁成型腔42、下壁成型腔44、前壁成型腔45及后壁成型腔46均形成于动模型芯20与定模型芯10之间,上壁成型腔43形成于动模型芯20与侧模型芯30之间,使得成型空腔40的形成结构简单合理。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铸件60的槽底壁62与上槽侧壁63的连接处形成有垂直于槽底壁62的凸台67,定模型芯10与侧模型芯30的接合处共同形成用于成型凸台67的凹槽47,以便于成型凸台67。且,在本实施例中,分型线50沿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横切凹槽47,即使得披锋产生于铸件60凸台67的表面,以方便后续打磨去除披锋的加工操作,降低去除披锋的加工难度及减少去除披锋的加工时间,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加工更多数量的铸件60。
再者,定模型芯10面向动模型芯20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卡合部11,动模型芯20面向定模型芯10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卡合部21,第一定位卡合部11与第二定位卡合部21沿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从而方便定模型芯10与动模型芯20的卡合定位,结构简单合理。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卡合部11呈凹槽结构,而第二定位卡合部21对应为凸块结构,以实现第一定位卡合部11与第二定位卡合部21的卡合定位,结构更为简单合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侧模型芯30面向动模型芯20的一侧设有第三定位卡合部31,动模型芯20面向侧模型芯30的一侧设有第四定位卡合部22,第三定位卡合部31与第四定位卡合部22沿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从而方便侧模型芯30与动模型芯20的卡合定位,结构简单合理。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卡合部31呈凸块结构,而第四定位卡合部22对应为凹槽结构,以实现第三定位卡合部31与第四定位卡合部22的卡合定位,结构更为简单合理。定模型芯10沿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开设有供侧模型芯30滑动插置的插置槽12,且插置槽12连通于成型空腔40,使得侧模型芯30的开模及合模作动更为顺畅稳定,结构结构更为简单合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100的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交错于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合模时,动模型芯20闭合于定模型芯10,侧模型芯30插置于动模型芯20与定模型芯10之间,动模型芯20、定模型芯10及侧模型芯30共同围成用于成型铸件60的成型空腔40,成型空腔40包含沿侧模型芯30的开模方向开设于侧模型芯30的侧耳成型腔41,铸件60的侧耳61成型于侧耳成型腔41,侧模型芯30与定模型芯10之间的分型线50平行于动模型芯20的开模方向,且侧耳61的整体均位于分型线50的同一侧,即侧耳61是整体成型于侧模型芯30上的侧耳成型腔41内的,从而防止铸件60的相邻侧耳61之间产生披锋,且改变了分型线50的位置,使得披锋产生在方便打磨去除的位置,进而降低去除披锋的加工难度,加工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且减少了后续加工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减少了生产的投入成本。且,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100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压铸模具,适用防止铸件的相邻侧耳之间产生披锋,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型芯、动模型芯及侧模型芯,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交错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合模时,所述动模型芯闭合于所述定模型芯,所述侧模型芯插置于所述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所述动模型芯、定模型芯及侧模型芯共同围成用于成型所述铸件的成型空腔,所述成型空腔包含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于所述侧模型芯的侧耳成型腔,所述铸件的侧耳成型于所述侧耳成型腔,所述侧模型芯与所述定模型芯之间的分型线平行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且所述侧耳的整体均位于所述分型线的同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水平向左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呈槽体结构,所述铸件包含槽底壁、上槽侧壁、下槽侧壁、前槽侧壁及后槽侧壁,所述槽底壁沿竖直方向放置时,所述上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上侧,所述下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下侧,所述前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前侧,所述后槽侧壁设于所述槽底壁的后侧,且所述上槽侧壁、下槽侧壁、前槽侧壁及后槽侧壁两两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侧耳由所述上槽侧壁向上凸伸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型线沿水平方向横切于所述上槽侧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空腔还包含用于成型所述槽底壁的底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上槽侧壁的上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下槽侧壁的下壁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前槽侧壁的前壁成型腔及用于成型所述后槽侧壁的后壁成型腔,且所述底壁成型腔、下壁成型腔、前壁成型腔及后壁成型腔均形成于所述动模型芯与定模型芯之间,所述上壁成型腔形成于所述动模型芯与所述侧模型芯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壁与所述上槽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垂直于所述槽底壁的凸台,所述定模型芯与所述侧模型芯的接合处共同形成用于成型所述凸台的凹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型线沿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横切所述凹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型芯面向所述动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卡合部,所述动模型芯面向所述定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卡合部,所述第一定位卡合部与第二定位卡合部沿所述动模型芯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型芯面向所述动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三定位卡合部,所述动模型芯面向所述侧模型芯的一侧设有第四定位卡合部,所述第三定位卡合部与第四定位卡合部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相互卡合定位配合;所述定模型芯沿所述侧模型芯的开模方向开设有供所述侧模型芯滑动插置的插置槽,且所述插置槽连通于所述成型空腔。
CN201420685987.0U 2014-11-14 2014-11-14 压铸模具 Active CN2043081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85987.0U CN204308165U (zh) 2014-11-14 2014-11-14 压铸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85987.0U CN204308165U (zh) 2014-11-14 2014-11-14 压铸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08165U true CN204308165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0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85987.0U Active CN204308165U (zh) 2014-11-14 2014-11-14 压铸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081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1471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移动设备的壳体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1471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移动设备的壳体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01067U (zh) 一种用于制作汽车散热系统水室的模具
CN204308165U (zh) 压铸模具
CN203862989U (zh) 马达端盖成型模具
CN106696202A (zh) 一种折弯件注塑模多倒扣的脱离结构
CN207044564U (zh) 一种便于夹取胶框的成型模具
CN207564876U (zh) 模具
CN208290409U (zh) 一种前模弹板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03343410U (zh) 金属型低压铸造模具
CN209987243U (zh)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模具
CN203679184U (zh) 一种锤头模具
CN207578971U (zh) 一种全圆形倒扣注塑模具
CN208068696U (zh) 一种快速脱模的模具装置
CN207578837U (zh) 一种高精度组合式成型滑块
CN208020652U (zh) 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CN205668048U (zh) 重力浇铸机的浇铸模具
CN105834359A (zh) 重力浇铸机的浇铸模具
CN206653622U (zh) 用于保险杠脱模的直顶结构
CN205929299U (zh) 一种两项插头电源线注塑模具
CN203972763U (zh) 一种多料浇铸拼接模具
CN216885008U (zh) 一种全自动成形的冷料井结构
CN210820638U (zh) 一种携带盒一次成型模具
CN204525949U (zh) 料头自动脱落模具
CN205219604U (zh) 插件卡子塑胶模结构
CN208758590U (zh) 一种电脑主机上下盖模具
CN213288569U (zh) 一种带有产品本体检测模块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17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Nantou, Shennan Avenue and former sea, southeast corner coast times apartment west room 110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building B, E, No. 1, North Lang Shan village, floating management area, Qingxi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Ming L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4, Qinghua Information 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west side of South Gate, No. 13, Langshan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Nantou, Shennan Avenue and former sea, southeast corner coast times apartment west room 1105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