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91176U - 玉米收获机 - Google Patents
玉米收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91176U CN204191176U CN201420317886.8U CN201420317886U CN204191176U CN 204191176 U CN204191176 U CN 204191176U CN 201420317886 U CN201420317886 U CN 201420317886U CN 204191176 U CN204191176 U CN 2041911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ting apparatus
- residual stalk
- helical spring
- endless member
- maize harve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Specific Crops (AREA)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玉米收获机,该玉米收获机即使残秆处理对象的农田地面是局部凹入的场所也容易良好地进行残秆处理,并且为此所用的结构也较为简单。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具有残秆处理装置(5)和升降驱动装置(8),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于行驶车体(1)从而在接地状态下能够随动移动,并且经由索条体悬吊支承于升降驱动装置(8),索条体(81)上连结有螺旋弹簧(70),该螺旋弹簧(70)在残秆处理装置(5)的非接地状态下被伸展的索条体(81)拉伸,且在残秆处理装置(5)的接地状态下对索条体(81)向松弛的一侧起牵拉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玉米收获机,该玉米收获机在收获玉米时,以作物部分为收获对象的收获物,并且将收获作物部分之后的残秆切碎,上述作物部分是在穗轴周围存在的多粒种子被包叶部包围而结为房状的作物部分。
背景技术
玉米在植立茎秆的穗部结出内包有种子(果实)的房状部。该房状部是多粒种子在存在于包叶内部的棒状穗轴周围整齐排列在外表面的状态形成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该房状部称为收获对象的玉米作物,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将该玉米作物作为收获物进行收获、储存以及回收。
在现有的玉米收获机中,一边使行驶机体行驶一边在地面附近切断植立的玉米的茎秆部分,并一边将切断后的茎秆向后方输送,一边在输送途中将收获对象的作物部分从茎秆的穗部撸下而收获,剩余的茎秆部分则进一步向车体后方输送,落入配置在车体后端部切碎机,切碎而向农田中散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2135号公报(参照第【0033】段、图1、图3)
在这样构成的玉米收获机中,能够自动进行玉米作物的收获及茎秆的处理,在这方面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需要用于在行驶车体的前部切断玉米的茎秆部分的切断装置、用于不仅将玉米作物向车体后方侧输送、还将切断后的的茎秆也向车体后方侧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用于在行驶车体的后部将输送的茎秆切碎的切碎装置,因此存在难以实现收获作业的高效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由于用于将长条状的茎秆在切断后向车体后方侧输送的输送装置要从行驶车体的前端部到达后端部,因此,很难使该输送装置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与行驶车体上的其他装置部分重叠配置,而要与其他装置在左右分开配置。因此,很难将输送装置的左右方向宽度设定得较宽,几乎只能将排成一列的状态的茎秆取入输送装置中,作业性较低。另外,因为使用长条状的输送装置,因此不要说作业性,连机体的小型化都难以实现。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已经提出一种玉米收获机的方案,如图18所示,该玉米收获机在行驶车体的前部不切断玉米的茎秆部分而使其呈植立状态,利用左右方向宽度宽的收获部从茎秆部分仅摘取玉米作物,之后切碎存在于宽度宽的整个收获范围内的植立状态的茎秆部分。
根据该现有方案的结构,能够避免收获机整体大型化,并且能够使收获部变宽从而高效地摘取玉米作物,在这方面是有用的。另外,在该现有方案的结构中,利用悬吊链吊起残秆处理装置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利用作为驱动升降装置的液压缸使残秆处理装置升降工作。而且,在该结构中,一边使用上升施力弹簧对残秆处理装置施加上升作用力一边进行残秆处理,从而即使是在残秆处理对象的农田中存在局部凸部的情况下,残秆处理装置也易于比较容易地跨过凸部,在这方面是有用的。
在利用这种结构的残秆处理装置进行残秆处理时,在残秆处理装置被吊起至规定高度的状态下,停止驱动升降装置的升降工作,在作用有上升施力弹簧的辅助性上升作用力的状态下,牵引残秆处理装置。在该状态下的残秆处理作业中,在作业对象的农田中存在凹入的场所时,该凹入场所相对于机体的高度有时会比被以规定高度吊起的残秆处理装置的处理对象范围低。因此,由残秆处理装置进行的有效的残秆处理作业不能到达低于规定高度的范围,有可能产生难以进行残秆处理作业的区域。或者,即使利用残秆处理装置对存在于凹入场所的残秆进行了残秆处理作业,对存在于该凹入场所的残秆的处理作业也难以充分地进行,与残留在农田中的其他场所的残秆部分相比,有可能导致处理后的高度不一致,在这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残秆处理对象的农田地面是局部凹入的场所也容易良好地进行残秆处理,并且为此所用的结构也较为简单的玉米收获机。
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的技术手段具有如下结构上的特征及作用效果。
〔解决手段1〕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手段在于,具有:收获部,其位于行驶车体的前部,从植立状态的茎秆部分上收获收获物;残秆处理装置,其对收获物被收获之后的茎秆部分进行切碎处理;升降驱动装置,其能够使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相对于行驶车体向上下变更位置;所述残秆处理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从而在接地状态下能够随动移动,并且经由索条体悬吊支承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索条体上连结有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的非接地状态下被伸展的索条体拉伸,并且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的接地状态下对索条体向松弛的一侧起牵拉作用。
〔解决手段1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的实用新型,在残秆处理装置接地时,被非接状态下伸展的索条体拉伸的螺旋弹簧产生收缩动作,向松弛侧牵拉索条体,因此,可以形成残秆处理装置能够以该索条体的松弛量向下降侧移动的状态。
因此,在使残秆处理装置与行驶车体接地随动而进行的残秆处理作业中,在残秆处理装置到达地面比作业开始时刻的残秆处理装置接地高度低的凹入场所等时,使残秆处理装置以索条体的松弛量向下降侧移动,从而易于在该较低的场所良好地进行残秆处理。因此,具有如下优点:易于回避不能利用残秆处理装置进行残秆处理的部分、以及不能充分地进行残秆处理而导致残秆处理后的处理高度不一致之类的不良状况。
另外,作为用于使该残秆处理装置能够向下降侧移动的结构,使用螺旋弹簧,因此,能够将有效利用与悬吊支承残秆处理装置的索条体的相对姿势变化来确保索条体的松弛量的构件构成为简单结构,在这方面也是有利的。
〔解决手段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螺旋弹簧横跨所述索条体与所述残秆处理装置而设置。
〔解决手段2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在比较容易进行卡合/脱离操作的索条体与残秆处理装置的部位设置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是用于在残秆处理装置到达地面比作业开始时刻的残秆处理装置接地高度低的场所时,使残秆处理装置以索条体的松弛量向下降侧移动的结构。
〔解决手段3〕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横跨设置。
〔解决手段3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3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在比较容易进行卡合/脱离操作的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设置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是用于在残秆处理装置到达地面比作业开始时刻的残秆处理装置接地高度低的场所时,使残秆处理装置以索条体的松弛量向下降侧移动的结构。
〔解决手段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螺旋弹簧横跨所述索条体与所述行驶车体而设置。
〔解决手段4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4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在比较容易进行卡合/脱离操作的索条体与所述行驶车体的部位设置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是用于在残秆处理装置到达地面比作业开始时刻的残秆处理装置接地高度低的场所时,使残秆处理装置以索条体的松弛量向下降侧移动的结构。
〔解决手段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索条体的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的端部、以及所述螺旋弹簧的与所述行驶车体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与相对于所述行驶车体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连结。
〔解决手段5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5的实用新型,作为索条体的连结于行驶车体或残秆处理装置的端部以及螺旋弹簧的与行驶车体或残秆处理装置连结的一侧的端部的连结部位,利用了相对于行驶车体或残秆处理装置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因此具有随着部件的兼用而带来的结构简单化的效果。
另外,由于利用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使索条体和螺旋弹簧均被连结,因此还具有使它们的配置空间减少、易于实现结构的紧凑化的优点。
〔解决手段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索条体是将多个环状部件连结为锁链状而构成的链条。
〔解决手段6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6的实用新型,残秆处理装置的悬吊部件即索条体由链条构成,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将构成该链条的多个环状部件作为螺旋弹簧的卡止对象部位使用,并且通过兼用作悬吊部件和卡止对象部位,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结构的简化。
〔解决手段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链条卡合的挂钩部。
〔解决手段7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7的实用新型,螺旋弹簧自身形成有挂钩部,从而具有能够进一步实现结构的简化的优点。
〔解决手段8〕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上,横跨该链条的跨过多个所述环状部件的范围而安装在该链条上。
〔解决手段8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8的实用新型,通过将链条的环状部件用作螺旋弹簧的卡止部位,从而在链条的长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存在能够卡止的部位,因此,能够将螺旋弹簧的卡止部位之间的长度横跨多个环状部件而设定为任意长度。因此,具有能够增加设计上的自由度的优点。
〔解决手段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螺旋弹簧以外装(外装)于所述链条的状态安装。
〔解决手段9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9的实用新型,能够使链条的松弛引起的弯曲变形在螺旋弹簧的卷绕部位的内部进行,能够在使链条挂到其他物件上的不良情况少的状态下,维持链条的松弛状态。由此,具有能够使确保链条的松弛量的构件构成得更加紧凑的优点。
〔解决手段10〕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具有与所述链条卡合的挂钩部的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挂钩部具有抑制从所述链条脱落的防止脱落部。
〔解决手段10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0的实用新型,螺旋弹簧的挂钩部具有防止脱落部,因此,具有能够极力抑制螺旋弹簧与链条之间的脱离卡合的优点。
〔解决手段11〕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防止脱落部由所述挂钩部中的、在相对于所述环状部件的插入方向上比所述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和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形成为环状。
〔解决手段11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1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仅利用在相对于环状部件的插入方向上比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和插入到环状部件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使螺旋弹簧的挂钩部形成为环状,能够以易于加工且简单的结构构成防止脱落部。
〔解决手段1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防止脱落部是以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与相比所述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处的螺旋弹簧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环状部件的线径的方式形成的部分。
〔解决手段12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2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以易于加工且简单的结构构成防止脱落部,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比环状部件的线径小的所述间隔,构成防脱落功能更加优秀的结构的防止脱落部。
〔解决手段1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防止脱落部由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的挂钩部以难以从该环状部件脱落的方式弯曲成的弯曲部分构成。
〔解决手段13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3的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利用挂钩部的弯曲形成部分将防止脱落部构成为简单结构的优点。
〔解决手段1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具有位置保持用的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以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离开地面的上升位置使该残秆处理装置的重量支承于所述车架的方式进行连结。
〔解决手段14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4的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固定机构而不使用驱动升降装置的驱动力对处于上升位置的重量大的残秆处理装置进行支承。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不需要利用驱动升降装置的驱动力持续地支承重量大的残秆处理装置,在节省动力方面较为有效,并且,即使万一液压驱动系统中发生漏油,也能够利用固定机构可靠地维持在规定位置处的支承状态。
〔解决手段1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残秆处理装置具有接地用辊。
〔解决手段15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5的实用新型,残秆处理装置具有接地用辊,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不需要用于使残秆处理装置与农田地面高度相匹配的特殊的高度控制构件等,能够一边追随农田地面一边进行适当的残秆处理作业。
〔解决手段1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绕行驶车体的前进方向上的前部侧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行驶车体,将所述接地用辊设置在比所述摆动轴心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并且将悬吊用的所述索条体连结在该接地用辊的上方侧。
〔解决手段16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6的实用新型,悬吊用的索条体连结在接地用辊的上方侧,接地用辊设置在比前部侧的摆动轴心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摆动轴心侧也分担支承残秆处理装置的重量,从而比较轻地悬吊支承从摆动轴心分离位置处的接地用辊。
附图说明
图1是玉米收获机的右视图。
图2是玉米收获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下降作用姿势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上升非作用姿势的右视图。
图5是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上升非作用姿势的后视图。
图6(a)、图6(b)表示悬吊链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安装结构,图6(a)是局部剖开侧视图,图6(b)是后视图。
图7(a)、图7(b)表示下限许可构件,图7(a)是表示使悬吊链张紧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b)表示使悬吊链松弛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a)、图8(b)、图8(c)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图8(a)是表示非作业状态下的残秆处理装置的抬起状态的说明图,图8(b)是表示作业状态下残秆处理装置在基准高度位置接地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c)是表示作业状态下残秆处理装置位于凹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框图。
图10(a)、图10(b)表示螺旋弹簧的脱落防止部的其他实施方式,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后视图。
图11是表示螺旋弹簧的脱落防止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螺旋弹簧的脱落防止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索条体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剖开侧视图。
图14(a)、图14(b)表示索条体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图14(a)是表示非作业状态下的残秆处理装置的抬起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表示作业状态下残秆处理装置在基准高度位置接地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5(a)、图15(b)表示索条体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图15(a)是表示非作业状态下的残秆处理装置的抬起状态的说明图,图15(b)是表示作业状态下残秆处理装置在基准高度位置接地的状态的后视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索条体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索条体与下限许可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现有方案技术中的玉米收获机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行驶车体
3 收获部(收获处理装置)
5 残秆处理装置
7 下降许可构件
8 升降驱动装置
9 固定机构
10 车架
50b 销
55 接地用辊
70 螺旋弹簧
72 挂钩部
72a 位于下游侧的部分
72b 位于上游侧的部分
74 防止脱落部
80 液压缸
81 索条体(链条)
81a 环状部件
d1 线径
w3 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具有行驶车体1,该行驶车体1利用左右一对行驶装置11支承车架10而构成为自走式。左右一对行驶装置11由支承车架10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11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和支承车架10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轮11(相当于后行驶装置)构成。车架10具有在前后方向较长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0A、10A,所述前轮11F及后轮11R支承该左右一对主框架10A、10A的前部及后部。
在车架10的前端部,经由驾驶室支承台12设置有具有驾驶室20的驾驶部2,在该驾驶部2的后方的车架10上设置有发动机13。并且,行驶车体1通过利用所述发动机13驱动作为非转向轮的左右一对前轮11F而自走。另外,后轮11R设置为,被液压操作式的转向缸(未图示)自如地转向操作。
在行驶车体1上,设置有位于前部的作为收获部的收获处理装置3、在前后方向上以向后方上升的状态从收获处理装置3的后部跨设延伸至行驶车体1的上方的、作为输送装置的供给装置4、位于车架10的后部的作为回收部的储存回收装置6、以及在车架10的下部位于前轮11F和后轮11R之间的前后中间部的残秆处理装置5。
在该玉米收获机中,在收获作业时,利用前轮11F的驱动使行驶车体1行驶,收获处理装置3所收获到的收获物被供给装置4向储存回收装置6输送,储存在储存回收装置6中。并且,收获时残留在农田的茎秆由残秆处理装置5进行切碎处理,该残秆处理装置5在车架10的下方,被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芯驱动旋转。关于该残秆处理装置,将于后文叙述。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室20的左右横向侧部的出入口设置有开闭车门21,在该左右的开闭车门21中的左侧的横向外侧,设置有驾驶部台阶22以及用于登上该驾驶部台阶22的乘降用台阶(未图示)。
设置有驾驶部台阶22的行驶车体1的左侧,是已经结束了玉米的收获作业的已处理地侧,行驶车体1的右侧,是尚未进行玉米的收获作业的未处理地侧。因此,在操纵人员、辅助作业人员乘降玉米收获机时,能够经由乘降用台阶从已处理地侧相对于机体进行乘降。
在行驶车体1中的、与在车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得较长的供给装置4的横向左侧部相当的部位,配置有作业用平台14。该作业用平台14能够供除进行车体操纵的操纵人员之外的其他作业人员(辅助作业人员)搭乘,进行对供给装置4的搬出状况进行监视等的辅助作业,或者能够在机体停止时,供从驾驶室20出来的操作人员搭乘,从而确认供给装置4、储存回收装置6的状况等。
也就是说,驾驶部台阶22和作业用平台14分别设置在行驶车体1的相同的横向左侧部(已处理地侧),并且作业用平台14以前端位于驾驶部台阶22的后端附近的方式配置。驾驶部台阶22与作业用平台14具有少许的高度差,设置在不阻碍向彼此换乘的程度的高度位置。
作业用平台14位于用于储存向发动机13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未图示)的上方,具有覆盖燃料箱的上方的罩体功能。
原动部7具有发动机13、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26、吸入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27及空气粗滤器28等。如图3所示,散热器26及空气滤清器27以位于发动机13的上方的状态配置。
发动机13相对于供给装置4配置在车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由此,如图2所示,作业用平台14与发动机13以隔着供给装置4而分设在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状态,配置于在俯视时彼此相对置的位置。
〔收获处理装置〕
构成收获部的收获处理装置3以绕沿着行驶车体1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x1(参照图1)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车架10的驾驶室支承台12的上部附近。并且,利用支承在车架10下部的左右一对液压操作式的升降用的液压缸15,驱动收获处理装置3自如地升降。
如图1及图2所示,收获处理装置3形成有横向并列的三列导入路径r1,在隔着各导入路径r1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收获滚筒30及位于该收获滚筒30上部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链31等。收获滚筒30以姿势与导入路径r1平行的回转轴芯为中心自如地旋转,将导入的玉米的收获对象即玉米作物(房状部)从植立茎秆上摘取、分离,并将其作为收获物,对此将不做详细叙述。
另外,在多个收获滚筒30与多个环状输送链31的后方位置,配置有将收获物向横向的中央位置输送的绞龙32。该绞龙32使在三列导入路径r1中分别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收获物向横向的中央位置输送。并且,该绞龙32将收获物从其送出口向设置于供给装置4的输送起始端部的进入口41供给。
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前端部设置有分禾体33,该分禾体33使植立的茎秆部分之间的左右缠绕解开并导入到导入路径r1。另外,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下部设置有残秆引导件34,该残秆引导件34作用于通过收获处理装置3的收获作业而除去玉米作物之后的残秆即植立茎秆,对植立在收获对象范围内的残秆进行引导,以将植立在收获对象范围内的残秆向比该收获对象范围的宽度窄的左右的前轮11F、11F的间隔宽度内导入。
〔供给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供给装置4在以越朝向后方侧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姿势的供给装置壳体40内设置有未图示的输送机。该输送机是架设支承了多个输送板(未图示)且多个输送板横跨左右一对环状转动链(未图示)设置的公知结构,该输送机使从前端侧的进入口41供给的收获物一边被输送板推压移动一边向后上方输送,从开设在供给装置壳体40的后端部(输送终止端部)的收获物排出口42向后方排出。
在供给装置壳体40的后端部配置有流下引导件43,该流下引导件43对到达输送机的输送终止端的收获物(房状部)进行引导,从而使该收获物向位于供给装置4的后下方的储存回收装置6中投入。在流下引导件43上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对收获物(房状部)进行引导,从而使该收获物从输送机的输送终止端向储存回收装置6的上部滑落。
并且,在供给装置壳体40的后端部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切碎排出装置,该切碎排出装置用于对与收获物(房状部)一起到达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的叶屑和茎秆屑等非收获物进行处理。该切碎排出装置由拨出装置和切碎装置构成,拨出装置将非收获物向后方上侧拨出,该后方上侧为与收获物(房状部)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切碎装置一边利用旋转刃将被拨出的非收获物切碎一边利用旋转所引起的排出作用将非收获物向后上方排出。
另外,如图1所示,在供给装置4的收获物排出口42的下方侧部位,设置有作为送风机的送尘风扇44,该送尘风扇44供给风力清选用的风。
该送尘风扇44能够向正在从收获物排出口42向储存回收装置6的收获物进入口6A落下供给的收获物送风,吹走混在收获物中的叶屑和茎秆屑等。
〔储存回收装置〕
储存回收装置6具有用于储存玉米作物的收获物储存箱60和支承该收获物储存箱60的箱支承台61。
如图1及图2所示,收获物储存箱60以能够绕沿着行驶车体1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p1摆动的方式枢转支承于箱支承台61,箱支承台61在比供给装置4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固定在车架10上。
被这样支承的收获物储存箱60利用在该收获物储存箱60与箱支承台61之间设置的伸缩缸62工作,能够通过围绕所述摆动轴心p1的起伏摆动,将姿势变更为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收获物储存箱60在底面位于车架10上的立起姿势下,能够储存收获物,在底面自车架10离开而几乎立起的倒伏姿势下,能够将储存的收获物向行驶车体1的横向侧方排出。
收获物储存箱60通过在离开车架10上表面的收获物储存箱60的上部侧围绕摆动轴心p1起伏摆动,能够将姿势变更为所述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所述摆动轴心p1与车架10的横向左端部相比位于更向横向外侧离开的位置。
收获物在该收获物储存箱60的倒伏姿势下的排出方向在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被设定为左侧端部的横向外侧,左侧端部是配置向后述残秆处理装置5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一端侧即右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
〔残秆处理装置〕
如图1以及图3至图5所示,在车架10的下部,在前轮11F与后轮11R之间的前后中间部设置有残秆处理装置5。
该残秆处理装置5具有与收获物对象范围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左右横向宽度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同等程度的左右方向宽度、即与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宽度同等程度的左右方向宽度。这样设定左右方向宽度,是为了当在位于行驶车体1前部且收获对象范围与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宽度为同等程度的收获处理装置3的收获轨迹上行驶移动时,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整个收获对象范围内,将以植立状态残留在农田中的茎秆切碎,并使其分散在地面上。
残秆处理装置5具有刚性高的罩体框架50、两端被支承在该罩体框架50上的驱动旋转轴51、以及在该驱动轴51的外周面上朝放射方向安装的多个切断刃52,构成为随着驱动旋转轴51的旋转而砍掉茎秆的锤刀式。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残秆处理装置5中,为了从设置于车架10的上部的发动机13传递驱动力,在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即右侧端部(相当于第一横向端部)设置了驱动力传递部53。
另外,在罩体框架50的左右两端部的下部,设置有作为接地转轮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圆筒状的接地用辊55。该接地用辊55以绕枢转支承轴54a自如旋转的方式安装,该枢转支承轴54a配置于从罩体框架50的两端侧向后下方突出的安装用部件54的突出端部。
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部53将经由副轴17传递而来的发动机动力传递到残秆处理装置5的驱动旋转轴51。
该驱动力传递部53包括具有输入带轮53A的中继输入轴53a、配置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驱动旋转轴51的端部的输出带轮53B以及张设在该输入带轮53A与输出带轮53B上的传动带53C,并且利用具有张紧带轮56a的张紧机构56向传动带53C施加规定的张紧力。这些输入带轮53和输出带轮53B、以及传动带53C的行驶车体1的外方侧被罩体57(参照图1)覆盖。
为了向作为作业装置的收获处理装置3和供给装置4以及残秆处理装置5等分配供给动力,副轴17形成为具有与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宽度同等程度的轴线方向长度,且在发动机13的下方配置在比车架10更靠下侧的位置。
副轴17的右侧端部比车架10的右侧的主框架10A更向外方延伸,到达发动机13的右外侧端部附近。该副轴17的右侧端部及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中继输入轴53a由与右侧的主框架10A的下部连接设置的支承板10B支承。
在该副轴17的右侧端部及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中继输入轴53a的左侧端部,分别设置有向残秆处理装置5传递动力的未图示的传动用齿轮,使副轴17的动力传递到中继输入轴53a。
〔升降驱动装置〕
残秆处理装置5能够利用升降驱动装置8相对于行驶车体1的车架10向上下变更位置。并且,在车架10与残秆处理装置5之间,除了所述升降驱动装置8之外,还设置有作为支承构件的固定机构9,该固定机构9能够使残秆处理装置5在离开地面GL的上升位置相对于车架10固定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升降驱动装置8在左右的主框架10A、10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液压缸80和悬吊链81(相当于悬吊部件及索条体),液压缸80立设在架设于左右的主框架10A、10A彼此的上侧的横向框架10C的上部,悬吊链81用于悬吊残秆处理装置5。
悬吊链81的一端侧与设置在横向框架10C上的托架16连结,另一端侧与设置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托架50a连结。该托架50a由立设于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左右一对板状体构成,并且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设置有一根贯穿这两个板状体的卡止销50b。由此,通过设为将卡止销50b插入到悬吊链81的所述另一端侧即下端侧的环状部件81a的状态,使悬吊链81的下端侧与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
设置在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托架50a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罩体框架5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所述一端侧与横向框架10C的托架16连结且所述另一端侧与该托架50a连结的悬吊链81的中间部卷绕在旋转体83上,所述旋转体83设置于在液压缸80的上端部配置的提升体82上。
因此,通过使液压缸80伸缩工作,能够经由悬吊链81使残秆处理装置5的姿势变更为如图3所示的接地用辊55接触地面GL的下降作用姿势和如图4所示的接地用辊55离开地面GL的上升非作用姿势。
〔下降许可构件〕
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与配置在残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上的托架50a之间,设置有构成下降许可构件7的螺旋弹簧70(相当于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该下降许可构件7构成如下。
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升降驱动装置8的悬吊链81是将多个长圆形状的环状部件81a中的相邻的环状部件81a彼此连结而形成为锁链状的公知结构。
安装于该悬吊链81上的作为下降许可构件7的螺旋弹簧70在卷绕成螺旋状的卷筒部分71的上端侧配置有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卡止的上部挂钩部72(相当于挂钩部)。另外,在卷筒部分71的下端侧配置有下部挂钩部73,该下部挂钩部73与插入到设置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的托架50a中的带头的卡止销50b卡止。带头的卡止销50b的向托架50a的另一端侧突出的部分被未图示的开口销或β销等固定为防脱落状态。
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下部挂钩部73由弯曲部分构成,该弯曲部分具有比最下端的环状部件81a的下端外周缘大的曲率半径,从而从悬吊链81的最下端的、卡止于卡止销50b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包覆环状部件81a。由此,下部挂钩部73能够与悬吊链81卡置在同一卡止部位,即能够卡止在卡止销50b上。
以此方式使悬吊链81的最下端的环状部件81a与螺旋弹簧70的下部挂钩部73以位于卡止销50b的半径方向上的内外状态卡止于同一部位的卡止销50b,是为了使外装于悬吊链81的螺旋弹簧70的弹性作用力沿着悬吊链81的伸展方向作用。由此,容易避免悬吊链81的各环状部件81a在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内部空间中与卷筒部分71的内周侧强烈接触,降低各环状部件81a在伸缩方向上的动作被妨碍的可能性。
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与存在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一个环状部件81a连结,其前端侧插入到上侧的环状部件81a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之间。
各环状部件81a的内周缘在短径方向上的宽度w1具有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稍大程度的尺寸,螺旋弹簧70的线径d2也与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形成为同等程度。各环状部件81a的内周缘在长径方向上的宽度w2是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的三倍程度的宽度,在上下的环状部件81a彼此之间产生能够插入上部挂钩部72的空间。
并且,上部挂钩部72由弯曲部分构成,该弯曲部分具有比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上侧的外周缘大的曲率半径,从而使上部挂钩部72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包覆环状部件81a。由此,在将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插入到上侧的环状部件81a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之间时,使上部挂钩部72以位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卡止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
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该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卡止的卡止结构构成如下。
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在向环状部件81a插入的插入方向上具有插入于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和相比所述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
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与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上端侧相连,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所述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彼此接近,使上部挂钩部72整体形成为环状。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彼此接近,使该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之间的间隔w3设定为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小。
如此,通过使上部挂钩部72整体形成为环状,且使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之间的间隔w3设定为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小,构成了用于抑制上部挂钩部72从相对于悬吊链81的卡止部位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
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的卡止和脱落按照如下所述进行。
即,如图6(a)中假想线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的卡止,是通过使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向横向外侧弹性变形而使所述间隔d3扩大,且使该上部挂钩部72向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上卡入来进行的。
并且,如果在使上部挂钩部72卡入之后,解除上部挂钩部72向横向外侧的弹性变形,则上部挂钩部72将如该图中实线所示那样弹性复原,在上部挂钩部72与卷筒部分71之间,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所能够通过的间隔w3复原到弹性变形之前的较小间隔。
也就是说,上部挂钩部72在不被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相对于卷筒部分71具有如图6(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关系。由于能够如假想线所示那样,通过施加向横向外侧的某一程度以上的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如果在插入时施加外力,在插入结束后解除外力,则能够复原到该图中实线所示的部位而使间隔w3变窄。由此,能够避免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脱落。
图7(a)、图7(b)表示悬吊链81处于张紧状态时和松弛状态时,悬吊链81与螺旋弹簧70的姿势变化的样子。在图7(a)、图7(b)中,为了方便,从靠近罩体框架50的托架50a的一侧开始,以第一环c1、第二环c2、第三环c3、……、第十一环c11这种方式,依次为悬吊链81的各环状部件81a标注了附图标记。
如图7(a)所示,在悬吊链81张紧而处于伸展姿势时,各环状部件81a沿着一条直线连成直线状。在该状态下,螺旋弹簧70随着悬吊链81的张紧而从自由状态拉伸规定量,此时螺旋弹簧70的长度,是与环状部件81a中的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内均伸展的状态下的长度L1相当的长度。
该张紧状态下的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不是被设定为能够将残秆处理装置5吊起的大小的作用力,而是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内向使悬吊链81松弛的方向进行作用、且在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外向张紧悬吊链81的方向进行作用的规定的作用力。
如图7(b)所示,悬吊链81的张紧不是能够将残秆处理装置5吊起的大小的作用力,而是在变为低于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的状态时,在所述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内,通过向使悬吊链81松弛的方向进行作用的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使该范围内的悬吊链81向收缩方向变形。
此时,如图7(b)所示,各环状部件81a不是处于沿着连结第十环c10与卡止销50b的假想线段CL的状态,而是变为各个环状部件81a向左右倾斜的状态。若以一个环状部件81a(例如第五环c5)为基准,则位于该一个环状部件81a(例如第五环c5)的上侧的环状部件81a(例如第六环c6)的下端部与位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例如第四环c4)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置错开,各个环状部件81a倾斜,在该整个范围内,上下的各环状部件81a以折叠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变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压缩的状态。
此时螺旋弹簧70的长度是与在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内以折叠的方式弯曲变形的状态下的长度L2相当的长度,同长度L2与第一环c1到第九环c9的范围内均伸展的状态下的长度L1之差相当的长度L3是悬吊链81的松弛量。该松弛量是利用下降许可构件7设定的下降许可量,如图8(c)所示,在残秆处理装置5的接地用辊55进入农田的凹部时,能够使残秆处理装置5下降,从而使残秆处理装置5的残秆处理作用不能影响到的部分变少。
在残秆处理装置5被吊起而对悬吊链81施加较强的张紧力的状态下,基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重量的悬吊链81的张紧力超过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因此不产生上述悬吊链81的弯曲变形。残秆处理装置5开始接触地面GL,其重量在悬吊链81的张紧作用方面逐渐减少,随着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超过作用于悬吊链81的张紧力,产生上述悬吊链81的弯曲变形。
在使用单动型的液压缸80作为升降驱动装置8的情况下,当使残秆处理装置5从离地悬浮的状态下降时,使残秆处理装置5低速下降,从而使残秆处理装置5以减少接地时的冲击的方式停止。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基于从设置在变速杆23的握住部23a的前表面侧的、能够利用手指进行操作的升降开关103输入的指令,从控制装置100向进行液压缸80的升降控制的控制阀102输出向下降位置D切换的切换信号,由此,液压缸80内的压力油通过下降位置D内的排油路R向油箱T侧排出。
此时,在切换到下降位置D的控制阀102中,泵P侧的供给油与来自液压缸80的排出油的合流油通过共同的排油路R向油箱T侧排出,因此通过排油路R的油量增多,液压缸80较慢地下降。
并且,通过目视等确认残秆处理装置5接触到地面GL后,向下降停止侧操作升降开关103,使控制阀102返回到图9所示的中立位置N,从而停止液压缸80的下降。在要使残秆处理装置5吊起时,向上升侧操作升降开关103,将控制阀102操作到图9所示的上升位置U,从而使液压缸80上升。在要使上升停止时,操作控制阀102而使其返回到图9所示的中立位置。
升降开关103由能够自如地恢复到中立状态的天秤摆动式推压操作开关构成。该升降开关103在隔着未图示的摆动支点的两侧具有能够利用手指进行操作的一对触点操作部103a、103a,在一个触点操作部103a被推压操作时,对控制阀102输出向上升侧操作的操作指令,在另一个触点操作部103a被推压操作时,对控制阀102输出向下降侧操作的操作指令。并且,在解除对各触点操作部103a、103a的推压操作时,各触点操作部103a、103a均不输出操作指令,控制阀102在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中立位置N。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残秆处理装置5与地面GL接触,从而使残秆处理装置5的重量不再作用于液压缸80时,仅在液压缸80A的自重与悬吊链81的重量下,使液压缸80向下降侧收缩的作用将变得极为缓慢。因此,即使向下降停止侧操作升降开关103,使悬吊链81以规定量松弛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作为下降许可构件7的螺旋弹簧70,将螺旋弹簧70的弹性恢复力附加到液压缸80A的自重与悬吊链81的重量上,能够以较短的时间使液压缸80向下降侧操作。
并且,随着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所引起的收缩,能够使安装有螺旋弹簧70的范围内的悬吊链81发生弯曲变形,确保将该悬吊链81的弯曲变形量作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
另外,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引起的悬吊链81的弯曲变形不是从残秆处理装置5完全与地面GL接触而导致残秆处理装置5的重量不再作用于液压缸80后才发生,而是在此以前就能够发生。也就是说,残秆处理装置5开始接触地面GL而使残秆处理装置5作用于液压缸80的重量变小,在螺旋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超过悬吊链81的张紧力时,能够使安装有螺旋弹簧70的范围内的悬吊链81发生弯曲变形。
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从进行残秆处理装置5与地面GL的接触操作到确保悬吊链81的弯曲变形量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这一期间的操作时间,从而迅速地进行作业。
在向进行液压缸80的升降控制的控制阀102输出操作指令的控制装置100中,如图9所示,下限变更构件101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程序而被储存,能够基于未图示的操作刻度盘等输入构件,对成为基准的下限位置的高度进行上下位置变更。这个成为基准的下限位置,是残秆处理装置5在平坦地上接地、且悬吊链81几乎不松弛的状态下的高度。
该下限变更构件101还能够用作下限许可构件7。
也就是说,在从残秆处理装置5在平坦地上接地、且悬吊链81几乎不松弛的状态下的高度,基于操作刻度盘等输入构件将成为基准的下限位置的高度设低以将更低的位置作为基准高度,从而使残秆处理装置5在平坦地上接地时,能够使悬吊链81产生松弛,将其松弛量用作下限许可量。
〔固定机构〕
在车架10与残秆处理装置5之间,除了所述升降驱动装置8之外,还设置有作为支承构件的固定机构9,该固定机构9能够使残秆处理装置5在离开地面GL的上升位置相对于车架10固定位置。
固定机构9具有用于将处于上升位置的残秆处理装置5与车架10连结的连结部件90。如图3至图8(a)、图8(b)、图8(c)所示,连结部件90将固定销91与连结用托架92之间机械地连结,使处于上升位置的残秆处理装置5相对于车架10固定,固定销91焊接固定在车架10的左右的主框架10A上,连结用托架92被设置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侧的卡止部。
该连结用托架92由从罩体框架50的后部侧上表面向上方立设的左右一对起立片部件92a、92a构成,并在左右的起立片部件92a、92a之间以夹持由平板状的板状体构成的连结部件90的下部的状态与卡止销93连结。
如图3及图6(a)、图6(b)所示,固定销91以比各主框架10A的横向外侧缘更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朝横向外侧被焊接固定在比立设有液压缸80的横向框架10C更靠后方侧的部位、且左右的主框架10A的上表面上。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8在左右的主框架10A、10A彼此之间以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状态设置有单一的液压缸80,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升降驱动装置8以位于左右的固定机构9彼此之间的状态配置。
如图6(a)、图6(b)所示,在残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以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罩体框架50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的状态,设置有连结升降驱动装置8的悬吊链81的端部的托架50a。在从该中央的托架50a向左右两侧分离的位置,设置有所述连结用托架92。
连结用托架92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左右的主框架10A、10A的横向外侧的正下方附近,是在卡止于所述固定销91的连结部件90的下端侧向下方垂下的状态下连结其下端部的部位。
通过以此方式设置比左右的主框架10A的横向外侧缘更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固定销91、卡止于该固定销91的连结部件90以及设置在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上的连结用托架92,构成固定机构9,该固定机构9以位于车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偏外侧的部位的状态配置。
〔其他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中,在升降驱动装置8中,作为用于悬吊残秆处理装置5的索条体,例举了悬吊链81,但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如钢丝绳等合适的索条体。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中,用于抑制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从相对于悬吊链81的卡止部位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是通过使上部挂钩部72整体形成为环状且使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之间的间隔w3设定为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小而构成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所述间隔w3比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稍大,虽然可靠性与所述间隔w3比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小的情况相比降低,但是仍然具有抑制脱落的功能,因此,即使仅使上部挂钩部72的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长度在某种程度上变长,也能够构成防止脱落部74。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3〕
作为防止脱落部74的其他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10(a)、图10(b)所示地构成。
在该结构中,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在相对于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具有插入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和相比所述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在悬吊链81的横向外侧弯曲成大致圆环状。
因此,构成了只要螺旋弹簧70与悬吊链81的相对姿势不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就很难脱落的结构。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4〕
作为防止脱落部74的其他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地构成。
在该结构中,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在相对于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具有插入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和相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但上部挂钩部72整体不形成为环状。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在相对于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位于环状部件81a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被向外弯曲以从环状部件81a离开。
因此,这个向外弯曲的部分具有抑制上部挂钩部72从环状部件81a脱落的功能,其构成了防止脱落部74。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5〕
作为防止脱落部74的其他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地构成。
在该结构中,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在相对于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具有插入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和相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但上部挂钩部72整体不形成为环状。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在相对于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从向环状部件81a插入的插入部位起呈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其延伸端部向内弯曲以接近环状部件81a。
因此,这个向内弯曲的部分具有抑制上部挂钩部72从环状部件81a脱落的功能,其构成了防止脱落部74。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索条体与螺旋弹簧70的安装结构,例举了作为索条体的一个例子的悬吊链81在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内部穿过的状态的安装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作为索条体的钢丝绳86的下端部与途中部分别安装卡止件86a、86a,横跨该上下的卡止件86a、86a而架设螺旋弹簧70,在钢丝绳86的张紧力减弱时,如图中假想线所示,钢丝绳86弯曲变形。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索条体与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即螺旋弹簧70安装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相同部位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4(a)、图14(b)所示,也可以使悬吊链81或钢丝绳86等索条体的下端部在接地用辊55的上部附近与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并且横跨索条体的途中位置、以及从索条体相对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连结部位分离的部位而张设螺旋弹簧70。
在这样构成时,如图14(a)所示,在吊起残秆处理装置5的状态下,索条体张紧而形成为直线状。如图14(b)所示,在使残秆处理装置5下降接地时,索条体的张紧力减弱,使索条体被螺旋弹簧70拉伸而弯曲,其弯曲量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图中的附图标记89是引导索条体的导向轮。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在索条体上安装单一的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螺旋弹簧70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5(a)、图15(b)所示,也可以使悬吊链81或钢丝绳86等索条体的下端部在接地用辊55的上部附近与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使多个螺旋弹簧70的一端侧与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连结,并且张设螺旋弹簧70的另一端侧,以使螺旋弹簧70的另一端侧位于从索条体相对于残秆处理装置5的连结部位向左右分离的部位。
在这样构成时,如图15(a)所示,在吊起残秆处理装置5的状态下,索条体张紧而形成为直线状。如图15(b)所示,在使残秆处理装置5下降接地时,索条体的张紧力减弱,使索条体被左右的螺旋弹簧70拉伸而弯曲成蜿蜒形状(蛇行状),其弯曲量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9〕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使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螺旋弹簧70横跨索条体与残秆处理装置5而张设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横跨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而张设螺旋弹簧70等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在吊起残秆处理装置5的状态下,索条体张紧而形成为直线状,这一点并没有图示。在使残秆处理装置5下降接地时,索条体的张紧力减弱,使索条体被螺旋弹簧70拉伸而弯曲,其弯曲量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索条体既可以通过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成位于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外侧。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10〕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使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螺旋弹簧70横跨索条体与残秆处理装置5而张设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行驶车体1侧的车架10的一部分设置连结用托架18,在该连结用托架18上连结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使螺旋弹簧70的下端部卡止于索条体的途中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吊起残秆处理装置5的状态下,索条体张紧而形成为直线状,这一点并没有图示。在使残秆处理装置5下降接地时,索条体的张紧力减弱,使索条体被螺旋弹簧70拉伸而弯曲,其弯曲量为残秆处理装置5的下降许可量。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11〕
在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螺旋弹簧70横跨索条体与残秆处理装置5而设置,或横跨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而设置,或者横跨行驶车体1侧与索条体而设置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从横跨索条体与残秆处理装置5、横跨索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或者横跨行驶车体1侧与索条体这些方式中,任意选择而在多个部分以任意的组合设置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的螺旋弹簧70。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12〕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地转轮,使用了形成为长条圆筒状的接地用辊55,但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接地转轮,也可以不使用长条的辊,而是使用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左右一对或者分割为三以上的多个的辊的结构。另外,代替接地用辊55,也可以使用轮胎式车轮,或者不使用转轮,而使用滑橇等接地体。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13〕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行驶装置11具有作为前行驶装置的前轮11F以及作为后行驶装置的后轮11R,但行驶装置11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前行驶装置或后行驶装置或者这二者也可以不是由车轮、而是由半履带等构成。
另外,行驶装置11也可以不分离为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而是以一连串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或者,也可以使用六轮以上的多轮型的行驶装置11。在这些情况下,需要将残秆处理装置5设置成比行驶装置11更靠后方侧。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能够应用于不具有驾驶室的结构。
Claims (25)
1.一种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获部(3),其位于行驶车体(1)的前部,从植立状态的茎秆部分上收获收获物;
残秆处理装置(5),其对收获物被收获之后的茎秆部分进行切碎处理;
升降驱动装置(8),其能够使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相对于行驶车体(1)向上下变更位置;
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1)从而在接地状态下能够随动移动,并且经由索条体(81)悬吊支承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8),
所述索条体(81)上连结有螺旋弹簧(70),该螺旋弹簧(70)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非接地状态下被伸展的索条体(81)拉伸,且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接地状态下对索条体(81)向松弛的一侧起牵拉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横跨所述索条体(81)与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索条体(81)的长度方向上的分离的两点之间横跨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横跨所述索条体(81)与所述行驶车体(1)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条体(81)的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端部、以及所述螺旋弹簧(70)的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与相对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50b)连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条体(81)的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端部、以及所述螺旋弹簧(70)的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 装置(5)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与相对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50b)连结。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条体(81)的连结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的端部、以及所述螺旋弹簧(70)的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与相对于所述行驶车体(1)或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设置在同一卡止部位的销(50b)连结。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条体(81)是将多个环状部件(81a)连结为锁链状而构成的链条(8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具有与所述链条(81)卡合的挂钩部(7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链条(81)的长度方向上,横跨该链条(81)的跨过多个所述环状部件(81a)的范围而安装在该链条(81)上。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链条(81)的长度方向上,横跨该链条(81)的跨过多个所述环状部件(81a)的范围而安装在该链条(81)上。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以外装于所述链条(81)的状态安装。
13.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70)以外装于所述链条(81)的状态安装。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链条(81)卡合的挂钩部(72)的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挂钩部(72)具有抑制从所述链条(81)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
15.如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链条(81)卡合的挂钩部(72)的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挂钩部(72)具有抑制从所述链条(81)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链条(81)卡合的挂钩部(72)的所述螺旋弹簧(70)在所述挂钩部(72)具有抑制从所述链条(81)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
17.如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由所述挂钩部(72)中的、在相对于所述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和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形成为环状。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由所述挂钩部(72)中的、在相对于所述环状部件(81a)的插入方向上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和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形成为环状。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是以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与相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处的螺旋弹簧(70)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w3)小于所述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的方式形成的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是以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与相比所述环状部件(81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处的螺旋弹簧(70)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w3)小于所述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1)的方式形成的部分。
21.如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由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的挂钩部(72)以难以从该环状部件(81a)脱落的方式弯曲成的弯曲部分构成。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脱落部(74)由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件(81a)的挂钩部(72)以难以从该环状部件(81a)脱落的方式弯曲成的弯曲部分构成。
23.如权利要求1~7、9~12、14、16、18~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位置保持用的固定机构(9),该固定机构(9)以在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离开地面的上升位置使该残秆处理装置(5)的重量支承于车架(10)的方式进行连结。
24.如权利要求1~7、9~12、14、16、18~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具有接地用辊(55)。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残秆处理装置(5)绕行驶车体(1)的前进方向上的前部侧的摆动轴心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行驶车体(1),将所述接地用辊(55)设置在比所述摆动轴心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并且将悬吊用的所述索条体(81)连结在该接地用辊(55)的上方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58110.3U CN204482357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N201520058129.8U CN204681900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25811A JP2015000027A (ja) | 2013-06-14 | 2013-06-14 |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
JP2013-125811 | 2013-06-14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58129.8U Division CN204681900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N201520058110.3U Division CN204482357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91176U true CN204191176U (zh) | 2015-03-11 |
Family
ID=5229495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17886.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91176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N20152005811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82357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N20152005812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81900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5811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82357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N20152005812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81900U (zh) | 2013-06-14 | 2014-06-13 | 玉米收获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5000027A (zh) |
CN (3) | CN204191176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39930B (zh) * | 2021-04-26 | 2022-06-21 | 中国农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种子玉米的剥皮辊组合结构 |
-
2013
- 2013-06-14 JP JP2013125811A patent/JP2015000027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6-13 CN CN201420317886.8U patent/CN20419117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6-13 CN CN201520058110.3U patent/CN20448235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6-13 CN CN201520058129.8U patent/CN20468190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82357U (zh) | 2015-07-22 |
JP2015000027A (ja) | 2015-01-05 |
CN204681900U (zh) | 2015-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84220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102958345B (zh) |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104541791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5385705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5093171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5005489U (zh) |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 |
CN204948780U (zh) | 玉米收割机 | |
CN109475086A (zh) | 甘蔗收割机 | |
CA2681550A1 (en) | Combine with flexible suspension and turning shoe header | |
CN204191176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482632U (zh) | 玉米收割机 | |
CN106102447B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482633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985070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261777U (zh) | 联合收割机的前处理装置 | |
CN103535162B (zh) | 玉米整骨脱粒系统 | |
JP2001148927A (ja) |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部構造 | |
CN203136581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3912602U (zh) | 收割机 | |
CN205865086U (zh) | 一种全自动履带式大葱收获机的纵向输送装置 | |
CN203378294U (zh) | 脱粒装置 | |
CN103329689A (zh) | 脱谷装置 | |
CN204206764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4394682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498822Y (zh) | 一种玉米联合收割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