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4818U -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4818U
CN204164818U CN201420567903.3U CN201420567903U CN204164818U CN 204164818 U CN204164818 U CN 204164818U CN 201420567903 U CN201420567903 U CN 201420567903U CN 204164818 U CN204164818 U CN 204164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plate
backlight
sidewall
lug
glu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79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念成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Xiamen BO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Xiamen BO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679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4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4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4818U/zh
Priority to US14/803,553 priority patent/US975321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学组件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容纳部,所述光学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用于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反射光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反射片本体和设置在反射片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反射片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朝向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外部凸出,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耳相对应的卡槽,所述凸耳设置在所述卡槽内。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在重工维修时,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避免了因撕拉双面胶而对反射片造成的损坏以及双面胶的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源和包括该背光源的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分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使用侧入式背光源的显示装置可以具有较小的厚度。在侧入式背光源中,包括导光板、反射片以及导光板出光面上方的扩散板等光学膜片。发光件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射光线,导光板的导光作用使得点光源形成为面光源,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用于对导光板底面漏出的光线进行反射,以提高光的利用率。现有技术中在固定反射片时,普遍采用将反射片1背面的一部分通过双面胶2贴附在灯条的电路板3上(如图1所示),或贴附在背光源的背板上。但是这种方法在进行贴附时,反射片1不易对位;另外,在重工维修需要撕拉反射片1,由于反射片1为软性材料,因此,撕拉反射片1会导致反射片1外观折痕等不良,并且,反射片1拆卸后,双面胶2失去粘性,无法二次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以便于背光源的组装和重工维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学组件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容纳部,所述光学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用于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反射光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反射片本体和设置在反射片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反射片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朝向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外部凸出,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耳相对应的卡槽,所述凸耳设置在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凸耳与所述反射片本体形成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多侧设置有凸耳。
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胶框和背板,所述光学组件固定在所述胶框上,并且所述胶框固定在的所述背板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胶框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直立部和朝向所述光学组件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光学组件与所述直立部之间设置有灯条,所述胶框的侧壁包括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上的第一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内侧的第二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板内侧的第三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四侧板内侧的第四侧壁,所述卡槽设置在胶框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该电路板上的发光件,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该液晶模组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
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组件的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上的承载部,所述液晶模组还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中,反射片本体上的凸耳设置在容纳部的侧壁上的卡槽内,这种卡合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中利用双面胶对反射片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更便于背光源的组装,不存在对位贴附的问题;并且在重工维修时,避免了因撕拉双面胶而对反射片造成的损坏以及双面胶的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反射片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源的剖视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源的剖视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胶框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反射片;11、反射片本体;12、凸耳;2、双面胶;3、电路板;4、卡槽;5、胶框;50、承载部;51、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53、第三侧壁;54、第四侧壁;6、背板;61、第一侧板;61a、直立部;61b、弯折部;62、第二侧板;63、第三侧板;64、第四侧板;65、底板;7、发光件;8、导光板;9、液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源,如图2所示,该背光源包括光学组件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容纳部,所述光学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反射光线的反射片1,反射片1包括反射片本体11和设置在反射片本体11的至少一侧的凸耳12,凸耳12沿反射片本体1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朝向反射片本体11的外部凸出,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凸耳12相对应的卡槽,凸耳12设置在卡槽4内。
当反射片本体11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凸耳12时,凸耳12沿反射片本体11的长度方向朝向反射片本体11的外部凸出;当反射片本体11宽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凸耳12时,凸耳12沿反射片本体11的宽度方向朝向反射片本体11的外部凸出。
与现有技术中利用双面胶对反射片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将反射片本体11上的凸耳12设置在容纳部的侧壁上的卡槽4内,这种卡合的方式更便于背光源的组装,不存在对位贴附的问题;并且,在重工维修时,避免了因撕拉双面胶而对反射片1造成的损坏以及双面胶的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凸耳12可以单独制作后利用粘结剂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反射片本体11的边缘,为了增强对反射片的固定效果,简化生产过程,优选地,凸耳12与反射片本体11形成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对凸耳12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制,为了增强反射片1的固定效果,优选地,反射片本体11的多个侧边上均设置有凸耳。如图4所示,反射片本体11的三侧均设置有凸耳。另外,本实用新型对凸耳12的个数和形状同样不作具体限制,只要可以伸入相应的卡槽4内从而对反射片1起到固定作用即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框架包括胶框和背板,所述光学组件固定在胶框5上,并且胶框5固定在背板6上,胶框5可以包括设置在光学组件的周围的侧壁,卡槽4设置在胶框5的侧壁上(如图5所示)。背板6可以包括设置在胶框5外围的侧板和设置在光学组件下方的底板。
具体地,为了保持胶框5和背板6之间的固定连接,胶框5朝向背板6的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凸起,背板6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图中未示出),从而使得胶框5和背板6之间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背板6包括底板65以及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和第四侧板64,反射片1设置在底板65上,第一侧板61包括直立部61a和朝向所述光学组件弯折的弯折部61b,光学组件与直立部61a之间设置有灯条,胶框5的侧壁具体可以包括设置在弯折部61b上的第一侧壁51,设置在第二侧板62内侧的第二侧壁52、设置在第三侧板63内侧的第三侧壁53和设置在第四侧板64内侧的第四侧壁54,卡槽4设置在胶框5的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第三侧壁53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是指朝向光学组件的方向,“外”是指背离光学组件的方向,如图2中箭头的标识所示。
胶框2朝向背板3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即:第二侧壁52的朝向第二侧板62的表面上设置凸起,第三侧壁53的朝向第三侧板63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第四侧壁54的朝向第四侧板64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由于第一侧壁51设置在弯折部61b上,因而第一侧壁51的朝向弯折部61的下表面上可以设置凸起,当然第一侧壁51和弯折部61b之间也可以通过粘合剂粘结的方式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灯条具体可以包括电路板4和设置在电路板4上的发光件7,如发光二极管,电路板4可以设置在背板6的直立部61a上,也可以设置在背板6的底板65上。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尺寸的显示装置,显示亮度要求较低,因而所使用的导光板的厚度较小,背光源的厚度也较小,因此,当背光源应用于小尺寸的显示装置时,优选地,如图2所示,灯条的电路板4设置在背板65上,即,发光件7可以为侧发光式发光二极管,从而减小背光源的厚度。
当发光件7设置在背板6的底板65上时,和现有技术中将通过双面胶将反射片1粘贴在电路板4上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凸耳12和卡槽4的卡合方式实现反射片1的固定的有益效果还在于,避免出现双面胶对发光件7的光线产生遮挡的现象,提高了光线利用率。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光学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反射片1的反射面上的导光板8,发光件7对应于导光板8的入光面,发光件7朝向导光板8的入光面发射光线,导光板8的导光作用将发光件7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而从导光板8的底面漏出的光线可以经过反射片1朝向背光源的出口反射。
背光源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导光板8的出光面上的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以对导光板8发出的光线进一步扩散并对不同方向的光进行不同角度的折射,从而使得背光源的光线更加均匀,且亮度更高。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描述,可以看出,设置在反射片本体上的凸耳位于胶框上的卡槽内,通过凸耳和卡槽之间的卡合实现对反射片的固定,因而不存在使用双面胶对反射片进行固定产生的对位不便的问题,并且在重工维修时,容易进行反射片的拆卸,避免了因撕拉双面胶而对反射片造成的损害,减少了生产材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
所述背光源的框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组件的胶框5,如图6所示,胶框5包括设置在胶框的侧壁上的承载部50,液晶模组还包括液晶面板9,液晶面板9设置在承载部50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背光源可以便于进行反射片的拆卸,减少拆卸时对反射片的损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模组也可以便于重工拆卸,减少材料的浪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或者液晶模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背光源可以便于进行反射片的拆卸,减少拆卸时对反射片的损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便于重工拆卸,减少材料的浪费。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源,包括光学组件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容纳部,所述光学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用于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反射光线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包括反射片本体和设置在反射片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反射片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朝向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外部凸出,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耳相对应的卡槽,所述凸耳设置在所述卡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耳与所述反射片本体形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多侧设置有凸耳。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胶框和背板,所述光学组件固定在所述胶框上,并且所述胶框固定在的所述背板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直立部和朝向所述光学组件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光学组件与所述直立部之间设置有灯条,所述胶框的侧壁包括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上的第一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内侧的第二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板内侧的第三侧壁和设置 在所述第四侧板内侧的第四侧壁,所述卡槽设置在胶框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该电路板上的发光件,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8.一种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组件的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上的承载部,所述液晶模组还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或权利要求8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
CN201420567903.3U 2014-09-29 2014-09-29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4164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7903.3U CN204164818U (zh) 2014-09-29 2014-09-29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4/803,553 US9753215B2 (en) 2014-09-29 2015-07-20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7903.3U CN204164818U (zh) 2014-09-29 2014-09-29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4818U true CN204164818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8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7903.3U Active CN204164818U (zh) 2014-09-29 2014-09-29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53215B2 (zh)
CN (1) CN204164818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0813A (zh) * 2015-03-20 2015-1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708182A (zh) * 2016-10-21 2017-05-24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WO2017084425A1 (zh) * 2015-11-19 2017-05-26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232753A1 (zh) * 2019-05-22 2020-11-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57859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片和背光模组
WO2023103172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706187U (zh) * 2018-09-30 2019-04-05 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模组的壳体及显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9850B2 (ja) * 2007-06-21 2009-09-0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モジュール
EP2288957B1 (en) * 2008-05-27 2018-04-18 LG Electronics Inc. Le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30107157A1 (en) * 2011-11-01 2013-05-0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4214590A (zh) * 2013-05-30 2014-12-1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0813A (zh) * 2015-03-20 2015-1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084425A1 (zh) * 2015-11-19 2017-05-26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08182A (zh) * 2016-10-21 2017-05-24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CN106708182B (zh) * 2016-10-21 2019-09-17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WO2020232753A1 (zh) * 2019-05-22 2020-11-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57859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片和背光模组
WO2023103172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53215B2 (en) 2017-09-05
US20160091659A1 (en) 2016-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4818U (zh)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2096218B (zh)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一体成型背板
CN203365850U (zh) 背光模组
CN202152969U (zh) 一种下扩散片及其侧光源led背光模块
CN106842696B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3455561U (zh)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798095B (zh) 镂空式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背光模组
CN104315418A (zh)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曲面显示装置
CN102621744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3718544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229633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显示器
CN202361206U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611069U (zh) 背光模块胶框的弹性结构
CN205318064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1778530A (zh) 驱动印刷电路板和液晶显示器
CN2049866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87036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200611010A (en) Flat display module
CN203082698U (zh)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1655203A (zh) 一种超薄背光模组
CN10457047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20150015827A1 (en) LCD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CN201539782U (zh)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CN201487723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103982831A (zh) 一种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361101 Fujian, Xiamen torch hi tech Zone (Xiangan) Industrial Zone Xiang Hong Road, No. 1, 1-2 layer

Co-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BO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