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9782U -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9782U
CN201539782U CN2009202138275U CN200920213827U CN201539782U CN 201539782 U CN201539782 U CN 201539782U CN 2009202138275 U CN2009202138275 U CN 2009202138275U CN 200920213827 U CN200920213827 U CN 200920213827U CN 201539782 U CN201539782 U CN 201539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iode
circuit boar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1382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灿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IDI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ID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IDI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ID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1382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9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9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97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的一侧部具有复数个孔洞;复数个发光二极管,其以穿过所述复数个孔洞的方式而被设置于罩体内部的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发光二极管可发出一光源;一导光板,其一端设置于罩体内,该导光板面对于该复数个发光二极管以接收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源;一反射片,置于罩体内,该反射片可使得光源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一电路板,用以设置发光二极管;及复数个间隔层,设置于该电路板与罩体外表面之间,通过改变该间隔层之间的厚度,可调整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的距离,以取得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

Description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可利用间隔层调整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距离以得到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低耗电、低辐射且轻薄的优点,近几年来,不论在公司企业或者一般家庭之中,液晶显示器已经逐渐地取代传统的映像管显示器而成为主要使用的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是由液晶面板的液晶层通过控制各像素位置的光线透射率,使得液晶显示器能够正确地显示影像。由于液晶面板属于非自发光的显示材质,所以液晶显示器通常需要配置有外部光源以及导光装置,例如:背光模块。目前常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是以LED为光源,并利用导光板的设计来加强对光线行进方向的控制。
如图1所示,为一种常用的背光模块,该常用的背光模块1’包括:一灯罩11’、一电路板12’(图1中未显示)、复数个发光装置13’、一反射片14’、及一导光板15’。该发光装置13’为一LED组件,其被设置该电路板12’之上,透过电路板12’与外部电源连接可控制发光装置13’发光,且发光装置13’与电路板12’的组合是置于该灯罩11’的“ㄇ”型容置空间之内;该反射片14’置于灯罩11’内,且反射片14’上下包覆发光装置13’,反射片14’用来将发光装置13’所发出的光线充分反射至该导光板15’,导光板15’则透过其一入光面151’接收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平面光以透过其一出光面152’将光线导出。由于该LED组件具有较强的亮度,且其所发出的光线具有较狭窄的发散角,因此,为了防止背光模块过亮,通常会减少灯罩11’内LED组件的数量,然而,如图1所示,减少LED组件的数量将导致导光板15’于靠近该入光面151’之侧边,产生了复数个光学暗区153’与复数个光学亮区154’,其中,该光学暗区153’与光学亮区154’相对的产生。
如图2所示是常用背光模块的侧视图,上述该常用背光模块1’用来与液晶显示器之一液晶面板18’组合,以提供该液晶面板18’背光光源,组合时更包括一光学膜片17’以分别置于该导光板15’的两侧,当然,除了液晶面板18’与光学膜片17’之外,液晶显示器中仍具有其它光学面板,在此并不多作描述。如图2所示,由于常用的背光模块1’是将该电路板12’与该发光装置13’置于该灯罩11’之内,因此,灯罩11’的底部通常制作得较为宽大,而为了使得常用的背光模块1’组合于液晶显示器之内时,能够与液晶面板18’、光学膜片17’及其它光学面板更密切地结合,灯罩11’的两端设计为凹折的形状,此外,更是在光学膜片17’与灯罩11’之间增设于一间隔层16’,以使得光学膜片17’与导光板15’能够更稳固地贴合。
由上述可知,为了迁就将该发光装置与该电路板置于该灯罩内部的常用方式,使得常用的背光模块衍生出下列缺点:
1)该灯罩的底部通常制作得较为宽大,且灯罩的两必须设计为凹折的状,为了使灯罩与该光学膜片贴合,必须增加该间隔层,从而造成制作成本及人力成本的浪费。
2)无法调整该发光装置与该导光板之间的隔距离,使得发光装置无法具有较佳的光发射角度,因而产生该光学暗区与该光学亮区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通过将一电路板设置于一罩体的外部,并于该罩体与该电路板之间设置复数个间隔层,由此改变该间隔层的厚度来调整复数个发光二极管与一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使得该发光二极管具有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以避免产生光学暗区与光学亮区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罩体,其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罩体的一侧部具有复数个孔洞;复数个发光二极管,其以穿过所述复数个孔洞的方式而被设置于罩体内部的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发光二极管可发出一光源;一导光板,其一端设置于罩体内,该导光板可接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所述光源,并将该所述光源导出;一反射片,设置于罩体内,该反射片可使得光源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一电路板,相对于所述罩体的侧部而设置于罩体的外部,该电路板用来设置发光二极管,以使得发光二极管可被控制而发出光源;复数个间隔层,设置于电路板与罩体之间,改变该间隔层的厚度可调整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发光二极管可具有较佳的光发射角度。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该发光二极管与该电路板由该罩体的底部而贴附罩体,发光二极管经由罩体底部的孔洞进入罩体内,并在电路板与罩体外表面之间设置该间隔层,通过改变间隔层的厚度来调整发光二极管与该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使得发光二极管可具有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以增加导光板上出光面上的光均匀度,以避免产生光学暗区与光学亮区之现象。再有该电路板并非设置于该罩体内,故罩体的底部可以不必为了迁就电路板而制作得较为宽大,罩体的两端也不必设计成为凹折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常用背光模块的主视图。
图2为一种常用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斜角侧视图。
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Figure G2009202138275D00041
Figure G2009202138275D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以下将配合附图,详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如图3、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与俯视图,该改良的背光模块1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
一罩体11,其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罩体11的底部具有复数个孔洞;
复数个发光二极管12,以分别地穿过该复数个孔洞的方式被设置于该罩体11内部的该容置空间,该发光二极管12可发出一光源;
一导光板13,其一端设置于罩体11内,且该导光板13面对于该发光二极管12以接收发光二极管12所发出的该光源,并将光源导出;
一反射片14,设置于该罩体11内,该反射片14可反射该发光二极管12所发出该光源,使得光源可更有效率地入射该导光板13,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之中,先将反射片14制成较佳的聚光与均光的形状,再由一黏着层而将反射片14贴置于罩体11内(图示中没有绘制黏着层);
一电路板15,用以设置该发光二极管12,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可被控制而发出该光源,如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12在该电路板15之上设置完毕之后,发光二极管12与电路板15由该罩体11的底部而贴附罩体11,故发光二极管12可经由该孔洞而进入该容置空间内;
复数个间隔层16,设置于该电路板15与该罩体11外表面之间,该间隔层16的表面具有黏合性,可协助电路板15黏合于罩体11的外表面,并且,通过改变间隔层16的厚度,可调整该发光二极管12与该导光板13之间距离,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具有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如此,可增加导光板13的光均匀度,避免在导光板13之上产生光学暗区与光学亮区的现象。
上述该改良的背光模块1的该罩体11可由一金属材质或为一塑料材质所制成,其中,该塑料材质具有与该反射片14相同的功能;而另一种制作罩体11之方法是在制作罩体11的时侯将罩体11、该黏着层与反射片14一体成形地冲制完成,以使得反射片14能够完全地与罩体11贴合;并且,由于该电路板15设置于罩体11的外部,因此制作罩体11时,可不必刻意地将罩体11的底部制作得较为宽大。请另外参阅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斜角侧视图,上述改良的背光模块1还包括一固定结构17,该固定结构17可通过以外部组装的方式结合于罩体11之上,或者,固定结构17也可为罩体11的延伸装置,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7为罩体11的延伸装置,通过固定结构17可将电路板15固定于罩体11的外表面,且固定结构17同时具有散热的效果,可协助电路板15散热。而实际上,固定结构17的使用也考虑到该间隔层16表面的黏合性不佳时,可防止电路板15由罩体11上剥落,因此在实施本实施例时,实施者可视其需要而决定是否在改良的背光模块1中使用固定结构17。
在如图6、7,为该改良的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俯视图,第二实施例的主要构成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且,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还包括了复数个反射件18,该复数个反射件18设置于该罩体11的内部,并且分别地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该发光二极管12之间,反射件18表面具有一反射层181,该反射层181可反射发光二极管12所发射光源,以使得光源可以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13。并且,如图6所示,在制作反射件18时,可将反射件18制作成具有二斜面的三角板或三角体,也可如图7所示,将反射件18制作成具有一外凸曲面的波形板或波形,这两种结构都能够造成良好的光源反射效果。另外,反射件18也可与该反射片14一体成形地制作,并于制作完成之后,再将反射件18与反射片14置入罩体11之中。
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是针对该发光二极管12为一上光式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所作的设计,此外,请参考图8、9,为改良的背光模块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是针对发光二极管12为一侧光式发光二极管(sideview LED)所作的设计,其中,第三实施例的构成组件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然而,第三实施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孔洞的设置方位,如图8所示,孔洞设置于该罩体11的侧边,发光二极管12可经由罩体11侧边的孔洞而进入罩体11内部的容置空间,该导光板13则面对发光二极管12侧面以接收其所发出的光源;并且,如图9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也可使用该固定结构17协助将该电路板15固定于罩体11的外表面,以避免该间隔层16表面的黏合性不佳而导致电路板15由罩体11上剥落。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固定结构17可透过外部组装的方式而结合于罩体11之上,或者,固定结构17亦可为罩体11的延伸装置。
并且,在上述该改良的背光模块1的第三实施例中,亦可在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2之间,设置复数个反射件18,由反射件18表面上的反射层181,来反射发光二极管12所发射的光源,使得光源可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13,并且同样地反射件18与该反射片14可被一体成形地制作。
上述已经通过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完整地揭露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综合上述,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
1)发光二极管与该电路板由该罩体的底部而贴附罩体,发光二极管是经由罩体底部的孔洞进入罩体之内,并于电路板与罩体外表面之间设置该间隔层,通过改变间隔层的厚度,来调整发光二极管与该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使得发光二极管具有较佳的光源发射角度,以增加导光板出光面上的光均匀度,以避免产生光学暗区与光学亮区的现象。
2)该电路板并非设置于该罩体内,故罩体的底部可以不必为了迁就电路板而制作得较为宽大,罩体的两端也不必设计成为凹折的形状。
然而,上述的详细说明只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但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罩体(11),其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罩体(11)的一侧部具有复数个孔洞;
复数个发光二极管(12),其以穿过所述复数个孔洞的方式而被设置于罩体(11)内部的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发光二极管(12)可发出一光源;
一导光板(13),其一端设置于罩体(11)内,该导光板(13)可接收发光二极管(12)发出的所述光源,并将该所述光源导出;
一反射片(14),设置于罩体(11)内,该反射片(14)可使得光源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13);
一电路板(15),相对于所述罩体(11)的侧部而设置于罩体(11)的外部,该电路板(15)用来设置发光二极管(12),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可被控制而发出光源;
复数个间隔层(16),设置于电路板(15)与罩体(11)之间,改变该间隔层(16)的厚度可调整发光二极管(12)与导光板(13)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可具有较佳的光发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固定结构(17),该固定结构(17)位于所述罩体(11)上,通过固定结构(17)可将该电路板(15)固定于罩体(11)的外表面,固定结构(17)同时具有散热的效果,可协助电路板(15)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1)可为金属材料或者与所述反射片(14)具有相同之功能的塑料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12)可为一上光式发光二极管或者一侧光式发光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该间隔层(16)的表面具有黏合性,可协助该电路板(15)黏合于该罩体(11)的外表面上。
6.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罩体(11),其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罩体(11)的一侧部具有复数个孔洞;
复数个发光二极管(12),其以穿过所述复数个孔洞的方式,设置于罩体(11)内部的容置空间内,该复数个发光二极管(12)可发出一光源;
一导光板(13),其一端设置于罩体(11)内,该导光板(13)可接收发光二极管(12)所发出的所述光源并将该光源导出;
一反射片(14),设置于罩体(11)内,反射片(14)可使得光源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13);
一电路板(15),相对于所述罩体(11)的侧部而设置于罩体(11)的外部,该电路板(15)用以设置发光二极管(12),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可被控制而发出光源;
复数个间隔层(16),设置于电路板(15)与罩体(11)之间,通过改变该间隔层(16)的厚度可调整发光二极管(12)与导光板(13)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2)可具有较佳的光发射角度;
复数个反射件(18),其设置于罩体(11)内部,并分别地设置于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12)之间,该反射件(18)的表面具有一反射层(181),该反射层(181)可反射发光二极管(12)所发射的光源,使得光源更有效率地入射导光板(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固定结构(17),该固定结构(17)位于所述罩体(11)上,通过固定结构(17)可将该电路板(15)固定于罩体(11)的外表面,固定结构(17)同时具有散热的效果,可协助电路板(15)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1)可为金属材料或者与所述反射片(14)具有相同之功能的塑料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12)可为一上光式发光二极管或者一侧光式发光二极管。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1),其特征在于:该间隔层(16)的表面具有黏合性,可协助该电路板(15)黏合于该罩体(11)的外表面上。
CN2009202138275U 2009-11-19 2009-11-19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38275U CN201539782U (zh) 2009-11-19 2009-11-19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38275U CN201539782U (zh) 2009-11-19 2009-11-19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9782U true CN201539782U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91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1382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782U (zh) 2009-11-19 2009-11-19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978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4401A (zh) * 2010-08-31 2012-03-21 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WO2012058836A1 (zh) * 2010-11-03 2012-05-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3148407A (zh) * 2012-08-24 2013-06-12 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4401A (zh) * 2010-08-31 2012-03-21 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WO2012058836A1 (zh) * 2010-11-03 2012-05-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3148407A (zh) * 2012-08-24 2013-06-12 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010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323904A (zh) 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0496421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TW200720783A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a multi-layer micro-optic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CN202469764U (zh) 侧光式背光源
CN202361198U (zh)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
CN101464594A (zh) 背光模组
CN102128418B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98010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767768A (zh) 侧光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
WO2016019596A1 (zh) 背光模组结构
CN102401300B (zh) 背光模块
US20150362653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14265237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2361206U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539782U (zh)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CN101876424A (zh) 侧面入光式背光组件的背板
CN201787426U (zh) 集成显示器外壳的直下式lcd背光模组
CN101509987A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CN210639389U (zh) 一种发光源、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207318773U (zh)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CN20394904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389356B2 (en) LED backlight modu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7096639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1487723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Termination date: 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