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55234U -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55234U
CN204155234U CN201420534146.XU CN201420534146U CN204155234U CN 204155234 U CN204155234 U CN 204155234U CN 201420534146 U CN201420534146 U CN 201420534146U CN 204155234 U CN204155234 U CN 204155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silver thread
electrode layer
electronic pads
threa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341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松建
郑太狮
何加友
张凡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51333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4155234(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5341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55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55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55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成形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及导通连接所述多个电极垫的多个第一连接线,所述每一第一电极垫系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两相邻第一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一非导电区,在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包括一上述的触控面板和一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一显示基板、液晶层和一偏光片,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上表面、所述显示基板下表面、所述偏光片上表面和所述偏光片下表面之任一表面上。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涉及一种搭载低阻抗纳米银线网格导电膜且兼具良好视效的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触控设备因其便于操作、呈像效果好、功能多元化等优点逐渐受到电子通讯行业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资讯系统设备、家电设备、通讯设备、个人便携设备等产品上。
以传统智能手机为例,习知电容式触控面板中的触控电极所选用的材料通常为氧化铟锡(简称为ITO)。但随着触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对触控面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O作为传统的触控材料其展现了如下不足:
1.触控面板尺寸的逐步放大(例如42或55以上等尺寸的触控屏),特别是针对应用于15寸以上的面板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严重影响的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2.在制造方法上,为制作出符合规格的触控电极图案,ITO需要采用高阶黄光工艺,高阶黄光工艺的设备成本高,制程复杂,其造成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无法有效降低,这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自然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更进一步来说,一般ITO制程需要真空腔、较高的沉积温度和/或高退火温度以获得高传导性,进而造成ITO的整体制作成本非常昂贵;
3.ITO薄膜非常脆弱,即使在遇到较小物理应力的弯曲也非常容易被破坏,因此在可穿戴设备逐渐崛起的新兴产品市场的浪潮下,ITO材料作为导电材料已无法应付市场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
正因如此,产业界一直在致力于开发ITO的替代材料,SNW是诸多ITO替代材料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纳米银线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同时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透光性与耐曲挠性可以直接制作于挠性基材上,因此可用作为优选地替代ITO作为触控电极的材料。
总地来说,为有效解决前述问题,如何可以更直接的发挥选用SNW替代掉ITO材料作为导电层,所带来低阻值、高透光、轻薄以及制程与耗材低价化的优势,而又可以解决SNW用作导电层时难以克服的雾度问题或网格轮廓线问题,降低产品的厚度,实现电子产品的轻薄化,使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效是现阶段摆在触控厂商眼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诸多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成形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及导通连接所述多个电极垫的多个第一连接线,所述每一第一电极垫系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两相邻第一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一非导电区,在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
优选地,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其互相搭接形成至少一第一虚拟电极区,所述至少一第一虚拟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间在形状上互补,且与所述第一电极垫电性绝缘,所述多个线段的设置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向四周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形状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互补,所述两相邻第二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二非导电区,在所述第二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
优选地,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互相搭接形成一第一叠合残尾段,所述多个线段的设置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向四周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形状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互补,所述两相邻第二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二非导电区,在所述等第二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互相搭接形成一第二叠合残尾段,所述第一电极垫的网格线轮廓系与所述第二叠合残尾段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迭合,所述第二电极垫的网格线轮廓系与所述第一叠合残尾段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迭合。
优选地,所述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为菱形,菱形单元网格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与X轴或Y轴呈一大小介于5~55度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外围轮廓分别由第一曲折线和第二曲折线所界定,垂直投影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叠合处,所述第一曲折线和所述第二曲折线彼此全部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平行、部分不平行又不重合。
优选地,所述叠合处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多个封闭图案或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盖板及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一氧化铟锡电极层(即ITO电极层),所述氧化铟锡电极层包含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另包括多个具有菱格状的第一虚拟电极区,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垫串连成与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尺寸相匹配的多条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
优选地,所述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为菱形、正方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之任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盖板,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和一第二基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成形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在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和/或盖板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不小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面积。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和一盖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进一步包括粘合层,在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下面分别有基材层用来承载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至少一图案化光学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与一盖板之间,或者位于粘合层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所述图案化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对应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的分布面积或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分布面积。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盖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另一表面成形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在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设置一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包括一上述的触控面板和一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一显示基板、液晶层和一偏光片,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上表面、所述显示基板下表面、所述偏光片上表面和所述偏光片下表面之任一表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通过在第一实施例设置第一虚拟电极区和第二虚拟电极区,或者第三实施例设置第一叠合残尾段和第二叠合残尾段,在双层电极结构中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相互交错时,使用者不易看出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的叠交处,补偿了空缺部分在视觉上形成的差异,改善了视觉效果。通过在第二实施例设置大小介于5~55度之间的光学偏转角,有效消除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的网格线轮廓及莫瑞波纹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第五实施例的各个变形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上面设置图案化光学调节层或整层的光学调节层,用以散射或者吸收环境光,从来降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反射率,进而提升视效,尤其是从非垂直角度看时的视效。
本实用新型中的触控显示模组内部采用纳米银线作为导电材料,可以使导电效果更佳,外观视觉效果更好。为了进一步解决纳米银线在作为电极层时的雾度问题,本实用新型选用高折射率的粘合层—OCA胶来粘接上层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下层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粘合层位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上,可以有效降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反射,解决纳米银线雾度明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了进一步降低触控叠层结构的厚度,将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形成在LCD显示模组的特定基材上,并以上偏光片或下偏光片覆盖/承载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远离触控面,在OCA与偏光片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降低雾度。如此既可以避免同时采用两层纳米银线作为电极之明显雾度问题,又可以省去一片基材,降低原料成本,并取得轻薄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图案化之后的导电网格平面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采用压印工艺时提供的凹槽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采用压印工艺时在凹槽结构内成形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的变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垫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氧化铟锡电极层平面示意图。
图10C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平面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变形方式中第一电极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变形方式中第二电极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另一种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叠交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叠交时的投影示意图。
图16~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垫与第二电极垫不同叠合形态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的爆炸结构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的爆炸结构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的爆炸结构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的爆炸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A、1B与2A、2B,图1A系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薄膜800A的剖切结构示意图,透明导电涂层805A系将纳米银涂料涂布在衬底807上表面,涂料包含基质803或嵌入在基质803中的多根纳米银线801,后续可接着将透明导电涂层805A利用图案化工艺(举例来说,采用曝光显影技术)形成纳米银导电网格808,如图1B所示;图2A系另一种导电网格凹槽结构800B的立体示意图,图2B系将纳米银涂料涂布在前述导电网格凹槽结构800B中,以形成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
银在一般状态下为银白色金属,且为不透明材料,导电性极佳。而当银制成纳米银线801时,纳米银线801具有良好的透光率与极佳的导电性,能够很好的运用于触摸屏的触控电极。在本新型中,纳米银线801(silver nano wires,简称SNW)的线长为10-300μm,优选20-100μm,最好其长度为20-50μm,纳米银线801的线径(或线宽)小于500nm或小于200nm,100nm,优选为小于50nm,且其长宽比(线长与线径之比)大于10,优选大于50,更优选大于100,大于400。
衬底807一般为透明绝缘材料,可以是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但并不以此为限;优选地,衬底807较佳系选用PET,其厚度的取值范围为50~250μm,优选值为125μm和188μm两种规格,且其具有增厚层以增加强度。
基质803是指含纳米银线801的溶液在经过涂布等方法设置在衬底807上,经过加热烘干使得易挥发的物质挥发后,留在衬底807上的非纳米银线801物质。纳米银线801散布或嵌入其中,形成导电网络,部分纳米银线801从基质803材料中突出。纳米银线801依靠基质803形成透明导电涂层805A,基质803可以保护纳米银线801免受腐蚀、磨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透明导电涂层805A的厚度约为10nm—5μm,优选为20nm—1μm,更优为50nm—2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导电涂层805A的折射率为1.3—2.5,更优为1.35—1.8。
含纳米银线801的溶液是指,纳米银线801分散在特定的溶剂里而形成的悬浮溶液,该溶剂可以是水、水溶液、离子溶液、含盐溶液、超临界流体、油或其混合物等。该溶剂里还可含有其它添加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稳定剂、润湿剂或增稠剂,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质803材料来调整透明导电涂层805A的光学特性,特别是解决雾度问题。例如,可以将基质803调整为具有期望的折射率、组成元素和一定的厚度,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反射损耗、眩光影响、雾度。
雾度是指由于透明导电涂层805A中的纳米银线801表面光漫射造成的云雾状或混浊的外观。屏幕的雾度问题会导致在室外场景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屏幕反射光强烈,严重的时候会使得用户看不清屏幕。
透明导电涂层805A的透光率或清晰度可由以下参数定量的限定:透光率和雾度。透光率是指通过介质传输的入射光的百分比,透明导电涂层805A的透光率至少为90%,甚至可以高达95%-97%。雾度是光漫射的指数,雾度是指入射光中分离出来并在传输的过程中散射的光的数量百分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雾度不会超过5%,甚至可以达到不超过3%—1.5%。
此外,如图2A和2B所示,在形成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时,需要先提供一透明基材106,基材106为柔性材料制成,如选用可饶性柔性材料制成,是指在工业上具有一定强度并具有一定可挠性的材料。之后在在基材106上涂布光刻胶,形成光刻胶层107。再通过一表面有网格图案的模具(图未示)对基材106上的光刻胶层107进行施压,在施压的同时,可以采用紫外固化光刻胶层107等手段,将模具表面的网格图案转移到光刻胶层107上,在光刻胶层107上成形模具上的网格图案。其中光刻胶层107上的网格图案的边线为凹槽1071。凹槽1071的宽度为1μm—5μm,深度小于5μm,优选小于500nm,更优选小于200nm。该凹槽1071的槽口横截面平面面积与光刻胶层107的表面面积之比小于10%—20%,更优为小于5%—10%。
之后在网格图案的凹槽1071内涂布掺有疏水溶剂的纳米银线801溶液,根据自流平效应使纳米银线801沉积于网格图案的凹槽1071中,并在光刻胶层107上涂布一层疏水层,以加快纳米银线801溶液往凹槽1071中聚集。湿法涂布工艺中采用连续式涂布方法,疏水溶剂比重为10%-20%之间。根据自流平效应,纳米银线801溶液会自动沉积于光刻胶层107的凹槽1071中,在连续式涂布后,确保纳米银线801溶液充满于凹槽1071中。之后通过加热烘烤,使纳米银线801溶液凝结,最终在凹槽1071中形成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
最终形成的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埋入在光刻胶层107内,更进一步来说是埋入在光刻胶层107内的凹槽1071中,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的面积即凹槽1071的面积占整个光刻胶层107的面积小于10%—20%,更优为小于5%—10%。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包括盖板1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第一基板13、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和第二基板17,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成形于第一基板13的上面,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成形于第二基板17的上面(此处及后述的“上”或“下”为相对位置,并非绝对定义,同时可以理解为上表面颠倒时也即成为下表面)。所述的第一基板13为一PET材料的基板,类似于图2A所述的基材106,所述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包括与图2B所示的光刻胶层107相同的光刻胶层11a,并在光刻胶层11a上开设图案化的凹槽11b,在凹槽11b内填充有纳米银线801材料,形成与图2B所示的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相似的第一电极12。同理可知,所述的第二基板17亦为一PET材料的基板,类似于图2A所述的基材106,所述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包括与图2B所示的光刻胶层107相同的光刻胶层15a,并在光刻胶层15a上开设图案化的凹槽15b,在凹槽15b内填充有纳米银线801材料,形成与图2B所示的纳米银线图案化导电网格809相似的第一电极14。
请参阅图4与图5,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分别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和多个第二电极14,每个第一电极12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121和多个第一连接线122,其中第一连接线122将两相邻的第一电极垫121串联,每个第一电极垫121由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123组成,该第一网格123为正方形网格图案,同理,每个第二电极14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141和多个第二连接线142,其中第二连接线142将相邻的第二电极垫141串联,每个第二电极垫141由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143组成,第二网格143为正方形网格图案。在本实施例以及下面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的材质皆为纳米银线801。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极12沿X轴方向延伸且沿Y轴方向排列,第二电极14沿Y轴方向延伸且沿X轴方向排列,第一电极12在其所在层的第一非导电区域11A设置有第一虚拟电极区16,第二电极14在其所在层的第二非导电区域15A设置有第二虚拟电极区18,第一虚拟电极区16布满了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161,且整体与第一电极12电性绝缘,第二虚拟电极区18布满了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181,且整体与第二电极14电性绝缘,该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801断开的间距都在小于2μm,而第一电极12或第二电极14的网格线宽都在3~10μm之间,也因此肉眼不易察觉如此小的间距断口,第一虚拟电极区16填充了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的第一非导电区域11A,第二虚拟电极区18填充了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的第二非导电区域15A,避免电极区和非导电区在视觉上形成差异,使每一层反射到人眼的视觉效果是一样的,从而改善了视觉效果。
作为一种变形,为了可以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1的厚度,可以仅采用一PET材质的第一基板13,在第一基板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成形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此时减少了一层第二基板17,形成业界所述的G1F(即玻璃-薄膜式)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在叠合时的互补设计,改善触控面板1的视觉特效,优选采用在第一基板13上成形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在第二基板17上成形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的GFF(即双薄膜式)结构触控面板1。
第一电极12所处的凹槽11b或第二电极14所处的凹槽15b的单元网格形状为菱形。以第一电极12所处的凹槽11b为例,第一电极12所处的凹槽11b类似于图2A和图2B所示的凹槽1071的形状。作为一种变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其他形状的模具压刻出不同形状的凹槽11b,当凹槽11b是正方形时,在光刻胶层11a上布满了正方形网格,如图6所示,这时做完X轴方向的正方形网格凹槽11b后转90°对贴即可完成Y轴方向的电极,节省了制作Y轴方向的电极的模具。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9为刚性材料制成,如强化玻璃或强化塑胶板,其中所述强化玻璃包括具有防眩、硬化、增透或雾化功能的功能层。其中,具有防眩或雾化功能的功能层,由具有防眩或雾化功能的涂料涂敷形成,涂料包括金属氧化物颗粒;具有硬化功能的功能层由具有硬化功能的高分子涂料涂敷形成或直接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硬化;具有增透功能的功能层为二氧化钛镀层、氟化镁镀层或氟化钙镀层。可以理解,采用透光率良好的塑胶板也可如上述强化玻璃方式进行处理制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刚性盖板19。盖板19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平面形状和曲面形状的组合,该盖板19的至少一边可以设置有遮蔽层用来遮蔽金属走线或者遮蔽那些跟柔性电路板连接的连接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1通过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虚拟电极区16和第二虚拟电极区18,在双层电极结构中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相互交错时,因为轮廓线的对位迭合设计,也因此使用者不易看出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的叠交处,补偿了空缺部分在视觉上形成的差异,改善了视觉效果。当然,第一非导电区域12A及第二非导电区域14A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虚拟电极16和第二虚拟电极区18,如此一来,可以降低上下网格迭合时过多不必要的迭合误差所衍生的显眼问题(即非导电区网格错位贴合时非对应的迭合现象)。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触控面板1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中,第一网格123和第二网格143还可以为任意正多边形网格图案,并且分别分布于第一基板13和第二基板17上,比如,第一电极垫121可以由正六边形的第一网格123组成,第二电极垫141可以由正六边形的第二网格143组成。藉此,分布于第一基板13的第一电极12和分布在第二基板17上第二电极14结构相互交错,若完全对位亦可降低交叠处的显眼问题。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触控面板1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11中的第一网格123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15中的第二网格143还可以为不规则网格图案,然如同前述第一实施例、第一变形实施方式般,第二变形实施方式亦兼用虚拟电极区及上下两层轮廓线的对位迭合设计,达到改善轮廓线显眼问题,尤其是对于横向电极实质导电区与纵向电极实质导电区的交叠处。
请参阅图10A、10B与10C,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盖板29、一氧化铟锡电极层21、基板23和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氧化铟锡电极层21的第二电极22材料为ITO,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的第一电极24材料为纳米银线金属网格。氧化铟锡电极层21包括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211,如图10B所示;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包括多个菱格状的第一电极垫253,多个第一电极垫253串连成与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211尺寸相匹配的多条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251,尺寸相匹配可以改善氧化铟锡电极层21和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迭合时光学显眼问题。每两排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251之间设置上述的虚拟电极区255,虚拟电极区255与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251相互绝缘,且在形状上虚拟电极区255与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251互补设置,即所有的虚拟电极区255表面面积与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251表面面积之和刚好为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的表面面积。氧化铟锡电极层21和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上分别设置走线220与相应的电极相连。
请进一步参阅图11A与11B,作为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2的一种变形,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触控面板2包括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的结构相同,仅仅是在导电图案虚拟导电区分布方向上有不同,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布局为X方向的导电图案,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布局为Y方向的导电图案,此依设计可以使网格完全迭合且适用大尺寸触控面板。
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包括第一电极22a和与第一电极22a形状互补设计的虚拟电极区22b,该虚拟电极区22b与第一电极22a绝缘设置;同理可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包括第二电极26a和与第二电极26a形状互补设计的虚拟电极区26b,该虚拟电极区26b与第二电极26a绝缘设置。在形状上,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的第一电极22a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的虚拟电极区26b完全对应;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的第二电极26a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的虚拟电极区22b完全对应。以使得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5a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1a迭合时,不会轻易的看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的第一电极22a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的第二电极26a导电网格。
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中的第一网格211a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中的第二网格241a的图案为菱形图案,第一网格211a的菱形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与Y轴呈一角度α,第二网格241a的菱形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与X轴呈一角度α,该角度α为光学偏转角,该光学偏转角α的大小介于5~55度之间,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21a中的第一网格211a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25a的第二网格241a皆有光学偏转角设计,其可有效消除第一网格211a和第二网格241a的网格线轮廓及莫瑞波纹问题。
请参阅图12和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电极32与第二电极34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所在电极层,其第一及第二非导电区域没有设置虚拟电极区,第一电极垫321中的周围进一步设置第一叠合残尾段324,第二电极垫341中的周围进一步设置第二叠合残尾段344,该第一叠合残尾段324和第二叠合残尾段344分别位于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周围,其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该第一叠合残尾段324的布局参照第一电极垫321图案向外界四周的延伸方向设置,且该第一叠合残尾段324与其所在层的第一电极垫321电性绝缘,该第二叠合残尾段344的布局参照第二电极垫341图案向外界四周的延伸方向设置,且第二叠合残尾段344与其所在层的第二电极垫341电性绝缘。
请参阅图14,若第一电极32没有设置叠合残尾段324,第二电极34没有设置叠合残尾段344,那么,当第一电极垫321与第二电极垫341叠加时,若由于错位或者两个叠加的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大小不互补而导致其第一电极垫321和第二电极垫341的叠加区出现空缺区300。使用者很容易瞧见叠加区域的间隙,影响了视觉效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一叠合残尾段324和第二叠合残尾段344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第一电极32与第二电极34叠加时,第一叠合残尾段324和第二叠合残尾段344补偿了空缺区300在视觉上形成的差异,改善了视觉效果。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的材质皆为纳米银线801。
请参阅图15和图1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垫421由多个封闭且连接的第一网格423组成,第二电极垫441由多个封闭且连接的第二网格443组成,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的交界处分别由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所界定,该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真实存在,其用于界定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的外围轮廓。第一电极垫421的周围包括多条第一线段4231,该第一线段4231位于第一电极垫421的边缘且电性与其相连,第一线段4231的另一端不与第一电极垫421相连,第二电极垫441的周围包括多条第二线段4431,该第二线段4431位于第二电极垫441的边缘且与其电性相连,第二线段4431的另一端不与第二电极垫441相连,所以,该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为非封闭的电极图案。
以图16为例,在非封闭的电极图案架构下,第一曲折线425为各个第一线段4231的端部的虚拟连线所界定,第二曲折线445为各个第二线段4431的端部的虚拟连线所界定,该第一曲折线425由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段4231端部之间的最短路径所连接而成,该第二曲折线445由相邻的两个第二线段4431端部之间的最短路径所连接而成。
请参阅图17,当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交叠时,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可以彼此重合,这时第一线段4231、第二线段4431、第一网格423和第二网格443在其所在层所形成的正投影可构成多个封闭图案,比如第一图案4130。
请参阅图18,当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341交叠时,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可以彼此平行,这时第一线段4231、第二线段4431、第一网格423和第二网格443在其所在层所形成的正投影可构成多个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比如第二图案4230。所以,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可以彼此重合或者平行,虽然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皆为非封闭的电极图案,第一线段4231、第二线段4431、第一网格423和第二网格443在其所在层所形成的正投影仍可构成多个封闭图案或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
请参阅图19,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垫423和第二电极垫441的其中一者可以为封闭的电极图案,而另一者可为非封闭的电极图案,比如,当第一电极垫423为封闭的电极图案而第二电极垫441为半封闭的电极图案时,这时第一曲折线425为第一电极垫423在叠交处的边缘线。
请参阅图20,当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交叠时,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可以部分重合,这时第一曲折线425、第二线段4431和第二网格443在其所在层所形成的正投影可构成多个封闭图案,比如第一图案4130。
请参阅图21,当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交叠时,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二曲折线445可以部分平行但不重叠,这时第一曲折线425、第二线段4431和第二网格443在其所在层所形成的正投影可构成多个半封闭图案,比如第一图案4230。
前述图15至图21所示双层导电网格图案局部迭合的设计,系改善第一电极垫421与第二电极垫441交迭时交叉处的网格线因对位贴合产生偏差所导致的视觉显眼问题,即图15至图21轮廓线对应设计将有效降低对位偏差时会产生的显眼问题。在该等实施例中,当非导电区域较佳时可以不设置虚拟电极,以降低上下网格迭合时过多不必要的迭合误差所衍生的显眼问题(即非导电区网格错位贴合时非对应的迭合现象)。
请参阅图22、图23、图24和图25,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变形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都是部分非封闭及部分封闭的电极图案。在这种架构下,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一曲折线445可以部分重叠、部分平行、部分不平行又不重合,第一电极垫421与第二电极垫441的叠合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多个封闭图案或是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比如第一图案4130和第二图案4230。第一曲折线425和第一曲折线345可以部分平行、部分不平行又不重合,第一电极垫421与第二电极垫441的叠合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多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比如第三图案4330。第一电极垫421和第二电极垫441的材质皆为纳米银线801;与图15至图21类似的,于图22、图23、图24和图25所示双层导电网格图案局部迭合的实施例中,当非导电区域较佳时可以不设置虚拟电极,以降低上下网格迭合时过多不必要的迭合误差所衍生的显眼问题(即非导电区网格错位贴合时非对应的迭合现象)。
请参阅图26,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5不含虚拟电极区,该触控面板5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盖板50、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第一基材层52、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和第二基材层56,第一基材层52和第二基材层56分别用来承载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该触控面板5的每一层与下一层之间都进一步包括整个一层的粘合层(图未示),该粘合层用来增强相邻两层之间的粘着力,该粘合层采用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胶,其为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特种粘胶剂,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简而言之,OCA就是具有光学透明的一层特种双面胶。本实施例触控面板5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该至少一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位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的上面,其大小可以正好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匹配,或者大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的轮廓,包括平铺于其所在层。该至少一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的材质为金属、合金、金属的氧化物、树脂吸光材料或者碳黑的黑色涂料,用以散射或者吸收环境光,从来降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的反射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5的视效,尤其是从非垂直角度看时的视效。所述金属、合金可以包括铬、镍、钼、钛或者上述至少两者的合金,所述金属的氧化物可以包括铜的氧化物、铬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钼的氧化物或者上述至少两者的结合。该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可以为任意光学调节层,例如高折层、黑化层等。
请参阅图27,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中,其自上而下依次是盖板50、第一光学调节层54、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粘着层53、第二光学调节层57、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和基板5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电极55所在层的非导电区含有虚拟电极区58,盖板50用于承载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基板59用于承载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的上方设置第一光学调节层54,当然也可以选择性设置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的下方。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的上方设置第二光学调节层57,当然也可以选择性设置在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的下方。
请参阅图28,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中,自上而下依次是盖板50、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之间进一步包括粘合层57,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所在层的下面分别有基材层(图未示)用来承载电极。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位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与盖板50之间,或者位于粘合层57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5之间,不同位置的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同样可以提升触控面板5的视效。
请参阅图29,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搭配LCD显示模组600形成触控显示模组60,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60包括LCD显示模组600,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粘合层605,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607和盖板609,其中盖板609与触摸物体接触。盖板609包括盖板上表面6091和盖板下表面6093,盖板上表面6091为触摸物体接触面,盖板下表面6093可作为附着面直接成形或粘合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607;此外,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607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上方设置有局部的光学调节层606(即图案化光学调节层)。LCD显示模组600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偏光片601,上基板6013,液晶层6015,下基板6017,下偏光片6019。上偏光片601的上表面可作为附着面直接成形或粘合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上偏光片601的下表面定位于上基板6013上。不可置疑地,作为一种变形,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也可以直接成形或粘合在上偏光片601的下表面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位于上偏光片601的下表面时,其与触控表面的距离更远,光漫射的量会减少,雾度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当制作工艺可以实施时,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离盖板609越远越好,即越沉附于LCD显示模组600底部,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雾度越小。
请参阅图30,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70在结构上与触控显示模组6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制作在上偏光片701下的上基板7013上。如此一来,使得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距离触控面的距离更远,光漫射量更小,雾度更低。不可否认的,参照第一实施例的设置,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可以成形在上基板7013的上方或下方,放置在下方时比放置在上方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雾度更低。当然,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也可以参照第六实施例,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07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上面设置光学调节层606。
通过以上所述,第七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70有两种变形结构,第一种变形自上往下依次为盖板70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07,OCA胶的粘合层705,上偏光片701,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上基板7013,液晶层7015,下基板7017和下偏光片7019。
第二种变形自上往下依依次为盖板70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07,OCA胶的粘合层705,上偏光片701,上基板7013,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03,液晶层7015,下基板7017和下偏光片7019。
请参阅图31,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80在结构上与触控显示模组60的不同之处在于:图示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制作在液晶层8015下的下基板8017上,并有电极保护层(图未示)。如此一来,使得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距离触控面的距离更远,光漫射量更小,雾度更低。不可否认的,参照第六实施例的设置,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可以成形在下基板8017的上方或下方,放置在下方时比放置在上方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雾度更低。当然,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也可以参照第六实施例,在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的上方设置第六实施例所述光学调节层606。
通过以上所述,第八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80有两种变形结构,第一种变形自上往下依次为盖板8091,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8071,OCA胶的粘合层8051,上偏光片8011,上基板8013,液晶层8015,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下基板8017和下偏光片8019。
第二种变形自上往下依次为盖板8091,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8071,OCA胶的粘合层8051,上偏光片8011,上基板8013,液晶层8015,下基板8017,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8031和下偏光片8019。
请参阅图32,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90在结构上与触控显示模组60的不同之处在于:图示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制作在下基板9017的下偏光片9019上。如此一来,使得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距离触控面的距离更远,光漫射量更小,雾度更低。不可否认的,参照第一实施例的设置,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可以成形在下偏光片9019的上方或下方,放置在下方时比放置在上方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503雾度更低。当然,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也可以参照第六实施例,在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的上方设置第一实施例所述光学调节层。
通过以上所述,第九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组90有两种变形结构,第一种变形自上往下依次为盖板90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907,OCA胶的粘合层905,上偏光片901,上基板9013,液晶层9015,下基板9017,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和下偏光片9019。
第二种变形自上往下依次为盖板909,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907,OCA胶的粘合层905,上偏光片901,上基板9013,液晶层9015,下基板9017,下偏光片9019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90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1通过在第一实施例设置第一虚拟电极区16和第二虚拟电极区18,或者第三实施例设置第一叠合残尾段324和第二叠合残尾段344,在双层电极结构中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相互交错时,使用者不易看出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的叠交处,补偿了空缺部分在视觉上形成的差异,改善了视觉效果。通过在第二实施例设置大小介于5~55度之间的光学偏转角,有效消除第一网格211a和第二网格241a的网格线轮廓及莫瑞波纹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5的第五实施例的各个变形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5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5155的上面设置图案化光学调节层54或整层的光学调节层57,用以散射或者吸收环境光,从来降低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5的反射率,进而提升视效,尤其是从非垂直角度看时的视效。
本实用新型中的触控显示模组60内部采用纳米银线801作为导电材料,可以使导电效果更佳,外观视觉效果更好。为了进一步解决纳米银线801在作为电极层时的雾度问题,本实用新型选用高折射率的粘合层605—OCA胶来粘接上层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607和下层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粘合层605位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之上,可以有效降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的反射,解决纳米银线801雾度明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了进一步降低触控叠层结构的厚度,将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形成在LCD显示模组600的特定基材上,并以上偏光片601或下偏光片6019覆盖/承载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603,远离触控面,在OCA与偏光片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降低雾度。如此既可以避免同时采用两层纳米银线801作为电极之明显雾度问题,又可以省去一片基材,降低原料成本,并取得轻薄化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成形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及导通连接所述多个电极垫的多个第一连接线,所述每一第一电极垫系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两相邻第一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一非导电区,在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其互相搭接形成至少一第一虚拟电极区,所述至少一第一虚拟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间在形状上互补,且与所述第一电极垫电性绝缘,所述多个线段的设置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向四周的延伸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形状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互补,所述两相邻第二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二非导电区,在所述第二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互相搭接形成一第一叠合残尾段,所述多个线段的设置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垫之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向四周的延伸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形状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互补,所述两相邻第二电极垫连接方向之两侧形成两第二非导电区,在所述等第二非导电区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极垫之间绝缘的多个线段,所述多个线段为具有断点的纳米银线线段互相搭接形成一第二叠合残尾段,所述第一电极垫的网格线轮廓系与所述第二叠合残尾段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迭合,所述第二电极垫的网格线轮廓系与所述第一叠合残尾段于垂直投影方向对应迭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为菱形,菱形单元网格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与X轴或Y轴呈一大小介于5~55度之间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外围轮廓分别由第一曲折线和第二曲折线所界定,垂直投影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垫与所述第二电极垫的叠合处,所述第一曲折线和所述第二曲折线彼此全部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平行、部分不平行又不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处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多个封闭图案或具有缺口的半封闭图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盖板及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一氧化铟锡电极层,所述氧化铟锡电极层包含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另包括多个具有菱格状的第一虚拟电极区,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垫串连成与多条菱格状导电单元串行尺寸相匹配的多条菱格状导电网格串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图案的单元网格为菱形、正方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之任一种或其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盖板,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和一第二基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成形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在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和/或盖板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不小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面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和一盖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及导通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垫的多个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垫为一导电网格图案,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进一步包括粘合层,在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下面分别有基材层用来承载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至少一图案化光学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与一盖板之间,或者位于粘合层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所述图案化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对应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的分布面积或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分布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盖板,所述盖板其中一表面为触控面,另一表面成形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在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设置一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的分布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的面积。
14.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包括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和一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一显示基板、液晶层和一偏光片,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上表面、所述显示基板下表面、所述偏光片上表面和所述偏光片下表面之任一表面上。
CN201420534146.XU 2014-09-17 2014-09-17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Active CN204155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34146.XU CN204155234U (zh) 2014-09-17 2014-09-17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34146.XU CN204155234U (zh) 2014-09-17 2014-09-17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55234U true CN204155234U (zh) 2015-02-11

Family

ID=5251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34146.XU Active CN204155234U (zh) 2014-09-17 2014-09-17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55234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992A (zh) * 2014-09-17 2016-03-23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N105975115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检测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8304103A (zh) * 2015-12-09 2018-07-20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输入终端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00971A (zh) * 2016-03-10 2018-10-23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86496A (zh) * 2018-10-30 2019-04-26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96998A (zh) * 2017-10-23 2019-04-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设备和面板
CN109696997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TWI671666B (zh) * 2018-06-21 2019-09-1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之金屬網格觸控電極
WO2024020721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结构和用于制造光学结构的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992A (zh) * 2014-09-17 2016-03-23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N105975115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检测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5975115B (zh) * 2015-03-13 2020-03-10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检测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8304103A (zh) * 2015-12-09 2018-07-20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输入终端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00971A (zh) * 2016-03-10 2018-10-23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700971B (zh) * 2016-03-10 2021-06-04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96997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CN109696998A (zh) * 2017-10-23 2019-04-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设备和面板
TWI671666B (zh) * 2018-06-21 2019-09-1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之金屬網格觸控電極
CN109686496A (zh) * 2018-10-30 2019-04-26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20721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结构和用于制造光学结构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5992A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N204155234U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US20140116754A1 (en) Conductive structur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5448423B (zh) 导电膜的制作方法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触控面板
US9258877B2 (en) Pattern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based on random grid
TWI506752B (zh) 導電結構體及其製備方法
CN103165227B (zh) 透明导电膜及其连通方法
CN103198885B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3823591B (zh) 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
CN102830851A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99935A (zh) 触控感应单元
CN105469861A (zh) 一种透明导电膜、导电油墨及触控面板
CN103208326B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548772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464898B (zh) 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CN105204694B (zh) 纳米银线触控面板
CN103995609A (zh) 触控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CN203179573U (zh) 导电膜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3219069B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203930771U (zh) 一种触控面板
CN203930742U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203930770U (zh) 触控面板
CN203930764U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203149519U (zh) 触控装置
CN103294267A (zh) 单层多点触控面板用导电结构及单层多点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